作物育种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作物育种先进技术的研发现状与发展建议

中国作物育种先进技术的研发现状与发展建议

我国作物育种先进技术的研发现状与发展建议一、研发现状1.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业国家之一,作物育种技术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和创新之中。

近年来,我国的作物育种技术在基因编辑、遗传改良、精准育种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为我国农业生产的高质量、高效率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2.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使得作物的育种过程更加精准和高效。

CRISPR/Cas9技术的出现,为作物的基因组编辑提供了有效工具,为优质、高产、抗逆性等性状的改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3. 遗传改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作物育种方式得到了革新。

传统的人工杂交育种技术在遗传学、生理学、生态学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为作物品种创制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方法。

4. 精准育种技术的不断深入,使得作物育种的效率大大提高。

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遗传学等跨学科技术手段的应用,实现了从基因到表型的快速检测和筛选,全面提高了作物育种的精确度和效率。

二、发展建议1. 加大对作物育种技术的科研投入。

在国家层面,加大对作物育种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鼓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各类主体参与到作物育种技术的研发工作中。

2. 推动基因编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加强对基因编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风险评估和安全监管,推动基因编辑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广泛应用,为我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技术支持和选择。

3. 加强作物遗传资源的收集和保护。

建立健全的作物遗传资源库,加强对关键重要作物遗传资源的收集、保存和管理,为我国作物育种工作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的遗传物质基础。

4. 加强作物育种技术人才培养。

推动相关专业的科研院所、高校开展作物育种技术人才培养,加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为我国作物育种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储备提供更加充足的支持。

5. 推进作物育种技术国际合作交流。

加强与国际上作物育种技术领先国家的交流合作,吸收先进技术和理念,促进作物育种技术的国际化水平提升,促进我国作物育种技术的加快发展。

第十六章转基因技术与作物育种分析

第十六章转基因技术与作物育种分析
第十六章转基因技术与作物育种分析
(3)利用转基因育种技术可以对植物的目标性 状进行定向变异和定向选择,同时随着对 基因认识的不断深入和转基因技术手段的 完善,对多个基因进行定向操作也将成为 可能,这在常规育种中是难以想象的。
(4)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大大提高选择效率, 加快育种进程。此外,通过转基因的方法, 还可将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药物等生 物制品。正是由于转基因技术育种具有上 述强大的优势,使得转基因技术从发现到 如今仅仅30年的历史就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第十六章 转基因技术与作物育种
转基因育种就是根据育种目标,从供体生物 中分离目的基因,经DNA重组与遗传转化 或直接运载进入受体作物,经过筛选获得 稳定表达的遗传工程体,并经过田间试验 与大田选择育成转基因新品种或种质资源。
第十六章转基因技术与作物育种分析
它涉及目的基因的分离与改造、载体的构 建及其与目的基因的连接等DNA重组技术; 通过农杆菌介导、基因枪轰击等方法使重 组体进入受体细胞或组织以及转化体的筛 选、鉴定等遗传转化技术和相配套的组织 培养技术;获得携带目的基因的转基因植 株(遗传工程体);遗传工程体在有控条件下 的安全性评价以及大田育种研究直至育成 品种。
第十六章转基因技术与作物育种分析
第十六章转基因技术与作物育种分析
目前所种植的转基因作物主要为大豆、 玉米、棉花和油菜等,其中以转基因 大豆的种植面积最大。
转基因作物的主要目标集中在培育具有 抗除草剂特性的农作物优良品种,其次 为培育抗虫和毒病新品种上。
第十六章转基因技术与作物育种分析
(二)我国转基因作物研究与利用概况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商品化种植转基因作 物的国家。自行培育的双价转基因烟草的 抗病虫性达到60%,产量比对照增加15%, 产值增加20%,1992年每亩增产200元, 遗憾的是由于市场的原因现已不推广。

大豆育种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大豆育种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大豆育种案例分析报告范文一、引言大豆(Glycine max L.)作为全球重要的油料作物和蛋白质来源,其育种工作对于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和增强抗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以某大豆育种项目为例,分析其育种目标、方法、过程及成果,以期为大豆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二、育种目标大豆育种的主要目标包括提高产量、改善油分和蛋白质含量、增强抗病性和抗逆性等。

本案例中的育种项目主要针对提高大豆的产量和油分含量,同时兼顾抗旱性和耐盐性。

三、育种材料育种材料的选取是育种成功的关键。

本项目选取了多个具有高产、高油分、抗旱和耐盐特性的大豆品种作为亲本,通过杂交、自交等多种方式,获得了大量的后代材料。

四、育种方法1. 杂交育种:通过人工控制的杂交,将不同亲本的优良性状组合到一起,形成新的遗传变异。

2. 诱变育种:利用物理或化学因素诱发基因突变,筛选出具有目标性状的突变体。

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目标性状进行快速、准确的选择。

4. 转基因技术: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外源基因导入大豆,赋予其新的性状。

五、育种过程1. 亲本选择与杂交:根据育种目标,选择具有相应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

2. 后代筛选:对杂交后代进行初步筛选,淘汰不符合目标性状的个体。

3. 性状评估:对筛选后的后代进行详细的性状评估,包括产量、油分含量、抗旱性和耐盐性等。

4. 多代选择:通过多代的选择和评估,逐步稳定目标性状。

5. 新品种审定:对最终筛选出的优良品种进行田间试验和品种审定。

六、育种成果经过多年的育种工作,本项目成功培育出多个具有高产、高油分、抗旱和耐盐性的大豆新品种。

这些新品种在产量上比传统品种提高了10%以上,油分含量提高了5%以上,同时在干旱和盐碱条件下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

七、问题分析1. 育种周期长:大豆育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多代的选择和评估,周期较长。

2. 遗传多样性有限:由于亲本选择的限制,遗传多样性可能不足,影响育种效果。

3. 环境适应性:新品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表现可能存在差异,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优化。

作物育种实验报告范文

作物育种实验报告范文

一、实验目的1. 了解作物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作物育种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3. 通过实验,培养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验原理作物育种是通过人工选择、杂交、诱变等方法,改变作物的遗传特性,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本实验以小麦为材料,通过杂交育种方法,培育出抗病、高产、优质的小麦新品种。

三、实验材料1. 材料名称:小麦;2. 材料来源:本地小麦品种;3. 实验用具:剪刀、放大镜、温度计、电子天平、播种箱、培养皿、无菌水、消毒液、显微镜、记录本等。

四、实验步骤1. 亲本选择:选择两个具有优良性状的小麦品种作为亲本,一个为抗病品种,一个为高产、优质品种。

2. 种子消毒:将亲本种子用消毒液浸泡30分钟,然后用无菌水冲洗干净。

3. 播种:将消毒后的种子播种在播种箱中,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4. 杂交:在小麦花蕾期,将抗病品种的花粉授粉于高产、优质品种的柱头上,完成杂交。

5. 种子收获:待杂交后的种子成熟后,收获并晾干。

6. 种子播种:将收获的种子播种在培养皿中,进行室内培养。

7. 田间种植:将培养皿中的幼苗移栽到田间,进行田间管理。

8. 观察记录:定期观察小麦的生长状况,记录植株高度、抗病性、产量、品质等指标。

9. 数据分析:对观察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筛选出优良品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亲本选择:经过观察,亲本品种在抗病性、产量、品质等方面均表现出较好的性状。

2. 杂交:经过杂交,产生了大量杂交后代。

3. 田间种植:经过田间种植,观察到部分杂交后代表现出抗病、高产、优质的特点。

4. 数据分析:通过对观察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杂交后代。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地将抗病、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进行杂交,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实验结果表明,杂交育种方法在作物育种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七、实验总结1. 本实验验证了杂交育种方法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价值;2. 通过实验,提高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3.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作物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今后从事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育种数据管理与分析

育种数据管理与分析

育种数据管理与分析目录育种数据管理与分析 (1)引言 (1)育种数据管理与分析的重要性 (1)目的和意义 (2)育种数据管理 (3)数据收集和录入 (3)数据存储和组织 (4)数据质量控制 (5)育种数据分析方法 (6)描述性统计分析 (6)方差分析 (7)相关性分析 (7)回归分析 (8)遗传参数估计 (9)育种数据管理与分析的应用 (10)优良品种选育 (10)品种适应性评估 (11)基因组选择 (12)品种间杂交优势分析 (12)育种数据管理与分析的挑战与展望 (13)数据隐私和安全性 (13)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应用 (14)数据共享与合作 (15)结论 (16)引言育种数据管理与分析的重要性育种是农业领域中的重要工作,旨在通过选择和繁殖具有优良性状的植物或动物品种,提高农作物和畜禽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

在现代农业中,育种数据管理与分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帮助育种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和利用遗传资源,还可以提高育种效率和成功率,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品种。

首先,育种数据管理与分析可以帮助育种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和利用遗传资源。

遗传资源是育种工作的基础,它包括各种植物和动物的基因组信息、性状表现和遗传背景等。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管理和分析,育种工作者可以了解不同品种之间的遗传关系、性状表现的差异以及潜在的遗传背景。

这些信息对于选择合适的亲本、设计合理的杂交方案以及预测后代性状都至关重要。

同时,育种数据管理与分析还可以帮助保护和利用珍稀的遗传资源,促进农作物和畜禽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育种数据管理与分析可以提高育种效率和成功率。

传统育种方法通常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而且效果不一定理想。

而现代育种方法借助于数据管理与分析的技术手段,可以更加精确地进行品种选择和杂交设计。

通过对大量的育种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可以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亲本,提高育种的起点。

同时,育种数据管理与分析还可以帮助育种工作者预测后代性状,提前筛选出具有潜在优势的品种,减少试验和筛选的时间和资源。

作物育种方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

作物育种方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

作物育种方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
作物育种方法是指利用人工手段来改良、选择、繁殖和培育农作物
的技术手段。

目前主要有几种作物育种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下面分别介绍。

一、选择育种法
选择育种法是通过挑选出具备优异性状的品种或优良的个体,进一步
培育新品种或新品系,实现物种进化的过程。

其优点是操作简单、易
于实施,并且可以节约时间和经费。

但是该方法选择目标只是表型性状,无法准确了解其内在基因组成和遗传特征。

二、交配育种法
交配育种法是通过交配不同基因型的父本,产生杂交后代,并进行杂
种选择来培育新品种或新品系的方法。

该方法可以产生较好的亲代,
并且可以同时遗传和固定多个性状。

但是该方法操作繁琐、需要大量
时间和经费,并且实现高杂交优势需要良好的杂交亲本。

三、基因工程育种法
基因工程育种法是利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技术手段来对育种
目标进行基因修饰、导入和删除的方法。

它可以跨越不同物种之间的
遗传隔离,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的抗病性、抗逆性和产量。

但是该方法
存在较高的技术门槛和操作难度,并且对于修改基因信息的争议较大。

四、单细胞育种法
单细胞育种法是通过单细胞分离、培养和筛选来筛选出具有良好性状的单细胞,再通过组培、植株恢复和筛选等方法来进一步培育新品种或新品系的方法。

它可以实现单个细胞的无性繁殖,避免随机遗传和杂质问题。

但是该方法需要较长时间的培养和筛选,并且对于特定物种的单细胞繁殖技术较难掌握。

总体而言,不同的作物育种方法各有其适用情况和优缺点,需要在实践中综合运用。

育种数据管理与分析

育种数据管理与分析

育种数据管理与分析育种数据管理与分析是农业领域中的一项关键工作。

通过合理收集、整理和分析育种数据,可以为农作物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提高育种效率和品种质量。

本文将从育种数据管理和育种数据分析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并介绍相关的方法和技术。

一、育种数据管理育种数据管理是指对育种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有效管理和维护的工作。

良好的育种数据管理能够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为数据分析提供可靠的基础。

1. 数据采集和收集数据采集是育种数据管理的第一步。

在育种实验中,可以通过现场观察、测量仪器、传感器等方式采集数据。

而在育种试验室中,可以通过实验记录、测量记录等方式获取数据。

同时,在现代农业中,还可以利用远程监测和无人机遥感等技术手段获取大量的农业数据。

2. 数据整理和存储数据采集后,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存储。

数据整理包括数据清洗、去噪、格式转换等工作,确保数据的规范性和一致性。

数据存储可以选择传统的数据库存储方式,也可以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将数据存储在云端,实现分布式和高可用的管理。

3. 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在育种数据管理中,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采取合理的安全措施,确保数据不被篡改、泄露和丢失。

同时,也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和权益。

二、育种数据分析育种数据分析是指通过对育种数据进行统计和建模,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规律和关联,为农作物育种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1. 数据探索和可视化数据探索是对数据进行初步的统计和分析,了解数据的特点和规律。

可以通过统计指标、频率分布、相关性等方法,对数据进行探索和可视化展示。

这有助于发现异常值、缺失值以及数据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分析提供依据。

2. 数据建模和预测数据建模是将育种数据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通过模型的拟合和预测,可以对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进行评估。

常用的数据建模方法包括回归分析、分类分析、聚类分析等。

通过选择合适的模型和优化算法,可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预测能力。

育种学实践实验报告(3篇)

育种学实践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育种学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逆性,育种学的研究和实践日益受到重视。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育种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二、实验目的1. 理解育种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掌握种子采集、保存和鉴定技术。

3. 学习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育种方法。

4.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 作物种子:小麦、水稻、玉米等。

- 育种工具:放大镜、剪刀、镊子、试管、酒精灯、显微镜等。

- 化学试剂:盐酸、酒精、碘液等。

2. 仪器:- 种子发芽箱- 电子天平- 显微镜- 培养皿四、实验步骤1. 种子采集与保存- 采集成熟作物种子,注意选择无病虫害、饱满的种子。

- 将种子置于干燥、通风、避光的环境中保存。

2. 种子鉴定- 使用放大镜观察种子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

- 使用显微镜观察种子内部结构。

3. 杂交育种- 选择优良品种进行杂交,配制杂交组合。

- 收集杂交后代,进行田间种植和观察。

4. 诱变育种- 使用化学试剂对种子进行处理,诱发变异。

- 收集变异后代,进行田间种植和观察。

5. 数据记录与分析- 记录种子发芽率、生长状况、产量、品质等数据。

-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育种方法的效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种子发芽率:本实验中,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的种子发芽率均在90%以上,说明种子质量较好。

2. 杂交育种:通过杂交育种,得到了一些具有优良性状的后代,如抗病性、产量等。

3. 诱变育种:部分处理后代的性状发生了变异,如株高、叶片颜色等。

4. 数据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在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逆性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六、实验结论1. 育种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

2. 种子采集、保存和鉴定技术是育种工作的基础。

3. 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是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逆性的有效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1为最弱的小种
作无法用经典遗传学方法研究致病性遗传
病原真菌的有性生殖
毒性为隐性单基因遗传,而显性的为无毒基因。如 亚麻锈菌和稻瘟病菌。
品种
亚麻锈菌两个小种的F2菌系的致病性分离
亲本小种的基因型
F2基因型
小种24 小种22
(AA) (aa) AA和Aa
螨类:蛛型纲--蜱螨目
作物育种分析
2、根据危害的部位
地下害虫:蛴螬类、金针虫类、蝼蛄类、根蛆类 仓储害虫:玉米象、麦蛾、豆象类 蝗虫类:飞蝗、稻蝗、土蝗 蚜虫类:禾谷类作物蚜虫、棉蚜、菜蚜、果树蚜虫 介克虫类:球蚧类、绵蚧类、粉蚧类、盾蚧类 螨类:棉花害螨、蔬菜害螨、果树害螨 食叶害虫:菜粉蝶、菜蛾、食叶夜蛾类、食叶毛虫类、刺蛾类 潜叶害虫:潜叶蝇类、潜叶蛾类 卷叶害虫: 水稻卷叶虫、果树卷叶虫 蛀茎害虫:玉米螟、水稻钻心虫 蛀干害虫:天牛类、吉丁虫类、透刺蛾类 蛀果害虫:小麦吸浆虫、棉铃虫与烟青虫、豆类食心虫、仁(核)果类食心虫、 吮吸类害虫:飞虱类、叶蝉类、粉虱类、木虱类、蝽类、蓟马类 迁飞性多食性害虫:小地老虎、黏虫、草地螟……
第十二章 抗病虫育种
一、作物抗病虫遗传育种的意义
稳定产量 保持品质 保护环境 节本增效
有害生物综合防治体系(抗病品种、栽培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 抗病虫品种是防治体系中的重要基础(主动性策略)
没有抗性的品种很难通过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评价与审定, 更难于大面积推广
作物育种分析
云 南 烟 草 病 毒 危 害
作物育种分析
生物型(biotype): 田间自然群体致害性不同, 可以根据寄主品种区分。 利用水稻品种 IR8、IR26、IR36、IR62 区分褐飞虱的三种生物型
作物育种分析
五、作物抗病虫性类型
1、按寄主类别 寄主抗病性(host-resistance) 当环境条件适宜而出现某种病害流行时,作物的某些品种对这 种病害不感染或感染程度较轻,称为作物的抗病性 非寄主抗病性( non-host-resistance) 自然条件下,某种作物从不受某种病原菌侵入的特性。 如小麦-稻瘟菌
不同于高产优质育种(寄主与环境) 病(虫)害的发生是由寄主遗传、寄生物(病虫)和环境三方面共 同决定的。 寄主与寄生物各自存在独立的遗传体系,并相互适应、协同进化。 导致各自群体基因型的消长变化,处于动态平衡。 农业生产、品种布局改变平衡。
定向选择 稳定化选择
需要寄生物在适宜环境条件下鉴定; 广泛利用和创造抗源; 抗性基因累聚(多小种或多生物型鉴定、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作物育种分析
三、病原菌致病性机制、遗传与变异
1、致病性
病原物侵入寄主引起病害的能力 (pathogenicity) (1)、毒性 (专化性致病性): 克服某专化抗病品种而表现侵染,
质量性状 生理小种(physiological race) : 根据对鉴别品种专化性差异划分 生理型 (physiological type): 按品种危害范围划分类型 致病群 (pathogenic group): 对生理小种的归类 致病型 (pathogenic type): 针对抗病基因的专化性差异划分的
(2)、侵袭力(非专化性致病性): 侵染后病原菌的生长繁殖能力, 数量性状。
作物育种分析
日本稻瘟病菌致病型鉴别体系
新2 爱知 藤坂 草 露明 福 K1 Pi4
号 旭 5号 笛

砦1 K60 BL1 K59 号
Pi-ks Pi-a Pi-i Pi-k Pi-km Pi-z Pi-ta Pi-ta2 Pi-zt Pi-kp Pi-b Pi-t
aa
Ottawa
无毒
毒性
无毒
毒性
100
33
理论比例
3
1
病原菌毒性基因的位点很多,它们对应于不同的抗病基因
作物育种分析
3、 致病性变异 • 突变:自然条件下和人工培养条件下都会产生,随机和定向;
• 有性杂交:毒性基因重组(真菌); • 适应性变异:原因不明 • 体细胞重组
异核现象:不用小种(致病型)菌丝的联结发生核交换 准性生殖:
作物育种分析
数十年来的实践证明,
培育抗病虫品种是防治病虫 危害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
抗病品种
感病品种稻瘟病危害
抗病品种
作物育种分析
粒瘟
穗颈瘟
作物育种分析
稻瘟病危害产生大量分生孢子 通过空气传播进一步扩散危害
作物育种分析
水稻白叶枯病危害
作物育种分析
第十二章 抗病虫育种 二、作物抗病虫遗传育种的特点
作物育种分析
4、侵入途径:
真菌:直接侵入、自然孔口(气孔)侵入和伤口侵入 细菌:伤口侵入和自然孔口(气孔)侵入 病毒:微伤口侵入 线虫:直接侵入
作物育种分析
四、作物害虫与分类
1、主要害虫分类: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种(基本单元) (1)鳞翅目:农业害虫中最重要的一个类群,包括稻螟虫、黏虫、玉米螟 和棉红铃虫 等; (2)同翅目:是农业害虫中较大的一个类群,包括(叶)蝉、(飞或粉) 虱、蚜虫和介壳虫。刺吸汁液,传播病毒。 (3)鞘翅目:昆虫中最大的一个目,包括瓢虫、豆象、金龟子、叶甲和天 牛等; (4)半翅目:一个重要的类群,也称蝽象或蝽,刺吸汁液 (5)缨翅目:统称为蓟马,吮吸汁液 (6)双翅目:包括各蝇、蚊、虻,潜叶的、蛀茎(根)的等 (7)膜翅目:包括各种蜂和蚁 (8)直翅目:蝗虫、蟋蟀、蝼蛄和蠹斯等昆虫
2、根据抗病虫性的程度 免疫、高抗、中抗、中感和高感
作物育种分析
3、按专化性有无
垂直抗性(小种专化抗病性) 寄主品种对同一种病原菌的一个或数个生 理小种(生物型)表现高抗甚至免疫,而 对其他一些小种则为高感。 由1-2对主效基因控制 符合孟德尔遗传,质量性状。 育种利用方便,抗性容易丧失(定向选择)
1 2 4 10 20 40 100 200 400 .1 .2 .4 感病品种的编号相加
中国稻瘟病小种鉴别体系
Tetep 珍龙13 四丰43 东农363 关东51 合江18 丽江
A64 B32 C16
D8
E4
F2
G1
以菌株在A、B、D……依次出现侵染的品种确立群,对应群以
后的非侵染品种编号相加,再加1。因此A1为毒性最强的小种,
相对病指(感病性)
100
0 图9-2
1 生理小种 垂直抗性示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