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合集下载
必修三《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巩固国防,维护国家安 请思考: 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 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在一穷二 造一个安定环境 白、百废待兴的情况下,为什么果断作出发展“两弹一星
的战略决策?有何意义?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发展“两弹一星”战略的背景:
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 ②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③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④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安定的环境。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 1983年,中国研制出第一台巨型计算机 “银河Ⅰ号”(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
2.生物技术的发展 1965年,中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中国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
1965年,中国终于
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
方法合成出具有生物活
在原子能、 航天工程、 计算机等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两弹”
☆1964年第一颗原子 弹爆炸成功,打破美苏的 核垄断。
1964年独立研制的中近程导 弹发射成功。
“一星”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我国于1970年发射的第一颗 人造地球卫星。我国是继苏、美、法、日之后,世 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材料1 1945年8月 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了一颗原子弹。1949年 新中国成立后,美 8月29日,苏联爆炸成功第一颗原子弹。 国敌视中国; 1952年10月3日,英国进行 了第一次核爆炸。1984年和1985年初,报纸刊登着两则新闻:“一 批解密文件表明,1953年美国曾想利用核武器攻击中国的援朝部 队”“1954年,美、英等国考虑用核武器进攻中国。”刚刚建立的 60年代中苏关系 新中国就面临着日益增长的核威胁. 急剧恶化 材料2 1969年3月,中、苏两国军队先后在珍宝岛发生了三次武装 冲突。勃列日涅夫竟打算“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威胁”,准备用中 程导弹对中国的军事政治目标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 材料3:“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的欺负,就 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
人教版必修三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共17张PPT)

中国:我国用仅占世界耕地面积7%的耕 地养活了占世界人口22%的人口。
《饥饿的女孩》
《垂死的女人》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 2018年,袁隆平未来科学大奖获奖感言“我还有两个 梦,一个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60年代以来,袁隆平的科研 成果使中国在矮杆水稻、杂交 水稻育种和超级杂交水稻育种 上三次领先世界水平。前两阶 段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推广后, 中国的水稻单产从400公斤左右 提高到600公斤左右,近20年内 为全国增产粮食3000多亿公斤。
1964年10月16日
1966年10月27日
1970年4月24日
中国第一颗原 子弹爆炸成功
பைடு நூலகம்
装载着核弹头的 导弹成功发射
东方红一号卫星
苏联:1957年 美国:1958年 法国:1965年 日本:1970年2月
世界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杨利伟返回地面后出舱
思考:中国为什么要着力发展核武器?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电 站 声明 (节录)
中国发展核武器,不内是由于中国相信核
武器的万能,要使用核部武器。恰恰相反,
中国发展核武器,正是为了打破核大国的
核垄断,要消灭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中 大
国政府郑重承诺: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 亚
湾
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核
电
站
世界: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表《2004年全球 粮食安全状况报告》中指出,全球有8.52 亿人处在经常性的饥饿中,饥饿和营养不 良每年使500多万儿童死亡。
你回去告诉毛泽东,要保卫
世界和平,就要反对原子 弹。你们要反对原子弹呢, 就必须自己先要有原子弹。
《饥饿的女孩》
《垂死的女人》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 2018年,袁隆平未来科学大奖获奖感言“我还有两个 梦,一个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60年代以来,袁隆平的科研 成果使中国在矮杆水稻、杂交 水稻育种和超级杂交水稻育种 上三次领先世界水平。前两阶 段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推广后, 中国的水稻单产从400公斤左右 提高到600公斤左右,近20年内 为全国增产粮食3000多亿公斤。
1964年10月16日
1966年10月27日
1970年4月24日
中国第一颗原 子弹爆炸成功
பைடு நூலகம்
装载着核弹头的 导弹成功发射
东方红一号卫星
苏联:1957年 美国:1958年 法国:1965年 日本:1970年2月
世界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杨利伟返回地面后出舱
思考:中国为什么要着力发展核武器?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电 站 声明 (节录)
中国发展核武器,不内是由于中国相信核
武器的万能,要使用核部武器。恰恰相反,
中国发展核武器,正是为了打破核大国的
核垄断,要消灭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中 大
国政府郑重承诺: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 亚
湾
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核
电
站
世界: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表《2004年全球 粮食安全状况报告》中指出,全球有8.52 亿人处在经常性的饥饿中,饥饿和营养不 良每年使500多万儿童死亡。
你回去告诉毛泽东,要保卫
世界和平,就要反对原子 弹。你们要反对原子弹呢, 就必须自己先要有原子弹。
必修三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概念: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2、背景: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 ②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 ③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④打破大国核威胁、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力量。 ①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3、进程:
②1964年:第一枚中近程火箭发射成功
③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合作探究2】建国以来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提出“向科学进军”, 1949 年 11 月,成立了以郭沫 若为院长的中国科学院,逐步建成了由中央各部门、高等院校和地方组成的科 学研究体系。 1956 年,中国制定《 1956—1967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 案)》,把发展以原子弹、导弹为代表的尖端科技放在突出位置。 1978 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制订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做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
新中国科技的发展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了怎样的作用?
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政治上—增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国际地 位,振奋了民族精神; 经济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人 民的生活水平; 科技上—培养了大量科技人才,促进了科 技的进一步发展;加强了中外科技交流;
从背景、战略重点和成就等方面 总结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964
1991-1994
1964
1970 2003 1973 1983 1965 20世纪末
成就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秦山、大亚湾核电站 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东方红一号” 卫星
地位、作用
加强了…打 破…,提高… 世界第五 世界第三个 世界第一
“神舟5号”载人飞船
杂交水稻南优2号
第19课_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D
7、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国防事业不断发展, 中国如果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 国就不能叫做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 样的国际地位。对其中提到的“两弹一星”的表 述正确的是( ) A.“两弹”都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爆炸成功的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使我国跨入核国家行列 C.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是1970年成功发射的 D.原子弹的研制是我国现代国防建设的开始
邓小平: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袁隆平:成功选育杂交水稻
启示: 发展经济,一靠政策,二靠科技 ……
三 计算机技术
这就是我国自行设计和研制的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达 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银河—I”。它的诞生,使我 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独立设计和研制巨型 计算机的国家。
国防科技大学成功研制出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 它运算速度全球第一,比第二名的美国国家实验室的计 算机快30%,速度达到每秒2.5千万亿次运算。
2.新中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对我国的现 代化建设有哪些重大作用?
政治制度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 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 经济建设 以来,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 国际环境 20世纪中期世界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促进了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党和政府重视科技的发展,作出正 确决策 。
我国还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
★
★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袁隆平成功选育出杂交 水稻,有何重大意义?
材料1:直至目前,全球水稻平均亩产依然停留在260公 斤左右。袁隆平带领的中国科研队伍,已经将超级杂交 水稻的亩产提高到了800公斤!为世界粮食增产超过1万 亿斤(约合5亿吨),每年因推广超级水稻而增产的粮 食,相当于每年多养活了7000万人口。 材料2:中国有13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0%,是世界上 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我国可耕地只占世界的7%。 解决 十三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中国政府的头等大事。 材料3:由于气候变化、水旱灾害、世界人口的迅速增 长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导致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 粮食生产量以及出口量急剧减少,世界粮食危机加重。
高中历史必修3第七单元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①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
②中国开始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③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进了世界先进 国家行列;
④对巩固国防,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重要意义;
A、①②③④ C、①③④
B、①②③ D、②④
C
课后兴趣拓展
• 通过查找资料及相互讨论,分析航空航天 事业会促进那些相关行业发展?
思考:1)材料1、2反映而了且一其个在什世么界样范的围严的重推问广题,?也有助于解
2)材料3中,中国决农世民界为性什的么饥那饿样问说题?
3)据以上材料指出,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有
何重大意义?
• 探究分析 重难突破 问题3: 为什么旧中国科技长期落后,而新中国科技
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制度前提: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2、政策支持: 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 3、经济基础: 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 4、主观因素: 科技工作者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 5、人才基础: 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6、外部因素: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行了第一次核爆炸。1984年和1985年初,报纸刊登着两则新闻:
“一批解密文件表明,1953年美国曾想利用核武器攻击中国的援朝
部队”“1954年,美、英等国考虑用核武6器0年进代攻中中国苏。关”系刚急刚建立 的材新料中2国1就96面9年临3着月日,益中增、长苏的两核国威军胁队.先后在珍宝剧岛恶发化生了三次武装
国际:和平与发展成为时 代主题,以经济和科技为 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激烈
强调科技与 经济的结合 ,发挥科技 对生产力发 展的推动作 用。
在原子能、 航天工程、 计算机等高 科技方面, 与世界整体 差距明显缩 小。
1、有人对我国20世纪80年代前后的高科技成就进行 比较后说:
必修3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课件

(4)“两弹一星” 后中国的科技成就:
1975年,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 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79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远洋航天测 量船的国家。 1982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从潜艇水下 发射战略导弹技术的国家; 从“东方红1号”成功发射至2001年,中国研制并 发射了15种类型、50余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 功率达90%以上。 从第一枚探空火箭升空到2001年,中国成功研制了 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把70多颗 国内外卫星送入太空。
杂交水稻优势
1、根系发达。且根系功能旺盛,吸肥、吸水能力强。 2、光能利用率高。能较好地利用光能,制造更多的养 分;物质积累多,为穗大粒多创造了条件。 3、穗大粒多。一般平均每穗有150粒左右,每亩比常 规稻品种增产50~60公斤。 4、适应性广。有较强的耐旱、耐淹、耐碱、耐酸能力。 无论在山区、高寒山区、丘陵区、平原湖区或者肥田、 瘦田、深泥脚田、浅泥脚田、冷浸田种植,均表现增产。 特别是在山垄田、冷浸田改种杂交稻后,往往表现成倍 增产。
中国培育出 的克隆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1.科技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 础是密切相关的。 2.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是经济发 展的要求,反之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3.科教兴国。
4.维护世界和平,避免核战争的灾难。
5.科学是一把双刃剑,要正确对待合理把握, 为人类造福。
1992年中国正式启动实施 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至2002年,“神舟” 号飞船先后四次成功进行无 人飞行试验。 2003年10月15日 “神舟” 五号飞船载着杨利伟飞入太 空并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 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 “神舟”七号发射成功 术的国家。 2005年10月12日 “神舟”六号载着聂海胜、费俊龙成 功升空并安全返回。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发射成功,实现中国人的 第一次太空行走,首次发射重量仅40千克的伴飞小卫星 。
人教版必修三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世界第五个)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两弹一星”
(1)发展“两弹一星”战略的背景及目的 (2)成果及意义 (3)核能的和平利用
1991年和1994年,我国先后建成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 核电站并投入商业运行,用核技术为国民提供电力。标 志着中国核工业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具体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1)发展“两弹一星”战略的背景及目的 (2)成果及意义
1964 年
1964 年
1970 年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爆炸成功
中国自行设计制造 的导弹实验成功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 球卫星的发射成功
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
1983 1993
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号”
巨型计算机“银河- Ⅱ号
居世界前列,加速了 国家信息化发展
思维升华 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生产 力的发展,真正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 是我国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生产力发展又促进了科学 技术的发展。
【探究】建国以来科技发展的原因?
1.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 的发展创造了前提;
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2.生物技术的发展
(1)成2就0世:纪三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工程: a.人工“合曼成哈结顿晶牛计胰划岛”素(:原1子96弹5年),;是“世阿界波罗计划” 上第一(个登蛋月白)质;的全”合人成类,基开因辟组了计人划工“合。成
蛋白质的时代。
b.中国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制(唯一的发展中国家)。
技术 1999起 “神舟”号无人飞船4次成
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世界第五个)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两弹一星”
(1)发展“两弹一星”战略的背景及目的 (2)成果及意义 (3)核能的和平利用
1991年和1994年,我国先后建成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 核电站并投入商业运行,用核技术为国民提供电力。标 志着中国核工业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具体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1)发展“两弹一星”战略的背景及目的 (2)成果及意义
1964 年
1964 年
1970 年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爆炸成功
中国自行设计制造 的导弹实验成功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 球卫星的发射成功
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
1983 1993
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号”
巨型计算机“银河- Ⅱ号
居世界前列,加速了 国家信息化发展
思维升华 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生产 力的发展,真正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 是我国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生产力发展又促进了科学 技术的发展。
【探究】建国以来科技发展的原因?
1.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 的发展创造了前提;
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2.生物技术的发展
(1)成2就0世:纪三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工程: a.人工“合曼成哈结顿晶牛计胰划岛”素(:原1子96弹5年),;是“世阿界波罗计划” 上第一(个登蛋月白)质;的全”合人成类,基开因辟组了计人划工“合。成
蛋白质的时代。
b.中国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制(唯一的发展中国家)。
技术 1999起 “神舟”号无人飞船4次成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ppt课件

栏 目 链 接
应用 示例 2.1970年4月28曰,阿尔及利亚《人民报》评论说:
“被自由世界‘抛’在联合国之外的中国人民„„在短期
内实现了巨大的技术革命,《东方红》威严、壮丽地为之 戴上了皇冠。”新中国取得的这一“科技成就”( A.说明四维时空和物质的分布相联系 B.正式成为人类宇航事业的伟大开端 C.标志着我国开始跨入了核国家行列 D.使中国空间技术跻身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
栏 目 链 接
应 用 思 考
2.为什么有人说中国人吃饭靠“两平”(邓小平、袁 隆平)? 提示:邓小平在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 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业化、社 会化发展。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产量,增加了农 民收入,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
特别提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科技发展离不 开邓小平理论的指导。
栏 目 链 接
应用 示例 1 .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飞速发展。“蛟龙”下海,
“神十”飞天,“天河二号”计算机超级神速。这些科技
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优秀科学家的努力 B.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科技体制的创新与完善 C.全国人民的支持 D.借鉴了外国先进科技成果 )
提示: (1)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想扼杀
新生的人民政权;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美苏争霸导致
世界局势动荡。 (2)为了打破美苏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巩固 国防,维护国家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 环境。
栏 目 链 接
二、农业、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农业: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 (1)成就:1973年,______ 南优2号 。 ________ (2)意义: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 性饥饿问题 ________。 2.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银河Ⅰ号 (1)主要成就:1983年,我国成功研制出“________”计 算机。 (2)意义: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而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星火计划
“星火计划”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于1986年实施的 第一个依靠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计划,是我 国国民经济和科技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宗旨是:把先进适用的技术引向农村,引导亿万农 民依靠科技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的科技进步,提 高农村劳动生产率,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 健康发展。
钱学森、王淦昌、彭桓武、赵忠尧、 朱光亚、钱三强、邓稼先等。 “两弹元勋”是邓稼先、 “导弹之父”是钱学森
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 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 院士,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 组织者、领导者。 邓稼先是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的优 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 科研事业的发展,毅然舍弃国外优厚 的待遇,回国甘当无名英雄,默默奋 斗了数十年。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 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 最后因受核辐射严重伤害、全身大出 血而病逝,年仅61岁。直到他去世后, 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他的遗言是: “死而无憾”。被誉为中国的“两弹 元勋”。
1967年,我国又研制成功氢弹 1960年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 1960年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1966年导弹核武器发射成功。 1970年中远程火箭首次发射。 1971年我国研制的第一枚洲际导弹首次飞行成功。 神舟六号飞船: 2005年,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 太空飞行,完成中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 聂海胜安全返回。 神舟七号飞船:2008年9月25日搭载翟志刚、刘伯明、 景海鹏顺利升空,9月27日,翟志刚成为第一位在太空 行走的中国人,中国由此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 成功实现太空行走的国家。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
1、我国计算机的研制 (1)过程: ①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制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②1983年成功研制出“银河Ⅰ号”巨型计 算机(运算速度上亿次),此后,越来越先进的高性 能计算机先后问世。 (2)作用: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2、生物技术的发展:
(1)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965年,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 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 质的时代。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 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讹诈,党中央果断决定我国 自行研制“两弹一星”。此后,我国一大批优秀知识 分子怀着对祖国的满腔热忱,投身到“两弹一星”制 造事业中,在国家经济、技术基础都很薄弱的艰苦条 件下,与中国人民一起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在较短 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 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1)加强了国防力量,为我国的现代化 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2)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生产力,推 动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巨大发展。 (3)增强了中国的实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 地位,推动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大作用。 (4)科技的进步带动了相关领域的巨大发展, 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行。
1975年,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 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79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 船的国家。 1982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从潜艇水下发 射战略导弹技术的国家;
从“东方红1号”成功发射至2001年,中国研制并 发射了15种类型、50余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率达90%以上。 从第一枚探空火箭升空到2001年,中国成功研制了12 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把70多颗国内 外卫星送入太空。
考纲要求:
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自学指导一、 阅读课文第一框列举新中国在原子能、 导弹、航天领域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①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
国的国防能力 ②1991年和1994年,我国先后建成秦山核电站和大 亚湾核电站并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中国核工业的发 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③1964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中国开始迈入航天时代。 ⑤1999年起,“神舟”号飞船4次无人飞行成功 ⑥2003年起,我国“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 杨利伟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
火炬计划
于1988年8月经政府批准,是一项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 的指导性计划。
其宗旨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贯彻执行改革开放的总 方针,发挥我国科技力量的优势和潜力,以市场为导向, 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高新技术商品产业化和高新 技术产业国际化。
钱学森(1911-2009), 浙江杭州人,世界著名火箭 专家,中国工程控制论专家。 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留学,获硕士学位后转入加 利福尼亚理工学院,1938年 获博士学位,后从事火箭导 弹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筹划回国支 援祖国建设,但受到美国当 局阻挠,历时5年最后才于 1955年回国。他对中国火箭 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 作出了重大贡献。
意义: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 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中国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制: 意义:到20世纪末,我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 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方面达到了 国际先进水平,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作出了贡 献。
新中国科技成就对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合作讨论: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政治、政策、经济、教育、个人努力、国际环境影响等)
• 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 政治前提; • 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 展提供保证; • 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增强,为科技发展奠定基础 • 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为科技发展培养人才; • 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事业中的开拓创新 和无私奉献; •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中国积极吸收人类文明成就, 创新发展; • 超级大国对我国的威胁客观上起了推动作用。
从新中国科技的发展中你能 得到什么启示
• 科技发展与国家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密 切相关。 •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推动经济 发展。 • 科教兴国。 • 维护世界和平,避免核战争的灾难。 • 科学是双刃剑,要正确对待合理把握, 为人类造福。
“863”计划
1986年3月3日,王淦昌等四位老科学家给中共中 央写信,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高技术的 建议,得到了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视。 《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从世 界高技术发展趋势和中国的需要与实际可能出发,坚持 “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方针,选择生物技术、航天 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 新材料7个领域15个主题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与开发 的重点、组织一部分精干的科技力量,希望通过15年 的努力,力争达到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为什么要在 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作出发展“两弹一星” 的战略决策?(国际形势的变化)
原因:
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 ②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 ③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④中国面对恶劣的国际环境,积极发展高 新科技,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 境。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离不开优秀科学 家和广大科技工作人员的无私奉献,你能列 举一些在“两弹一星”的研制中作出贡献的 科学家吗?你知道“两弹元勋”、“导弹之 父”是谁吗?
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袁隆平 的评语: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 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 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 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能,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自学指导二 快速阅读课文第三框,列举新中 国在计算机、生物科技方面取得 的成就及意义。
有人曾戏说:人类探索太空是因为地球上的人口太多了,希望 有朝一日能把一部分地球人迁到太空居住。 这虽是个戏言,但却说出了一个问题:地球上人口太多了!人 口的增长必然带来一个问题:饥饿!
《饥饿的女孩》 干枯的土地, 一个奄奄一息的孩子, 一只紧盯着这个孩子、 急不可耐要扑向“猎物” 的兀鹰。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在2004年发表的 《2004年全球粮食安全状况报告》中指出,全球有 8.52亿人处在经常性的饥饿中,饥饿和营养不良每年 使500多万儿童死亡。
知识拓展:什么是“两弹一星”精 神
“两弹一星”精神是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精神的集中体现。
P93【学思之窗】邓小平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
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 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 西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 旺发达的标志。” 你怎样理解? • 邓小平的这段谈话,生动地说明了尖端科技发展在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关系中的巨大影响和作用。 当代社会激烈的经济竞争和军事政治角逐,实际是 科技力量的竞争。“两弹一星”的成功,打破了美 苏两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 权主义,粉碎了他们遏制中国的企图,提高了中国 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同时,加强 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 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的不 断提高,是我国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
“两弹一星”的成功是中国航天 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10月24日18时05分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第二个里程碑是载人航天器, 而绕月工程就是第三个里程碑。 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 ——国防科工委主任张庆伟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
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 技成就 课标要求: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培育 1964年发现天然杂交水稻,1973年选育出杂交水稻 新品种——(东方魔稻)南优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