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工程发展概论
水利事业的发展历程

水利事业的发展历程水利事业的发展历程啊,那可真是一段波澜壮阔的旅程。
咱们就从头开始聊起吧。
一、古老起源,灌溉之梦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就发现了水的重要性。
那时候,咱们的老祖宗们就琢磨着怎么用水来浇灌农田,好让庄稼长得更好。
1.1 最初啊,就是简单地挖个渠,把水从河里引到田地里。
这法子虽然简陋,但那可是个大进步啊!1.2 后来,人们又琢磨出了各种灌溉工具,比如水车、水磨,这些都是靠水力来转动的,不仅灌溉方便,还能磨面啥的,真是又实用又聪明。
二、建设高潮,防洪抗旱时间一晃,就到了封建社会。
那时候,水利事业可是个大热门。
朝廷、地方都盯着这块儿呢,为啥?因为水利搞好了,粮食产量就上去了,国家就稳定了。
2.1 于是乎,各地都掀起了修建水库、开凿运河的高潮。
这些工程啊,都是用来防洪抗旱的,特别是南方,雨水多,洪水一来,那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所以,修堤坝、挖河道,就成了那时候的重点。
2.2 说到这,不得不提一下都江堰。
这可是个老古董了,两千多年前就建好了,到现在还发挥着作用。
它可是个伟大的水利工程,把岷江的水一分为二,一部分灌溉农田,一部分流入成都平原,真是造福一方啊!2.3 当然啦,那时候的水利事业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由于技术条件有限,很多工程都是靠人力完成的,劳动强度大,危险系数也高。
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水利建设中,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为了子孙后代啊!三、现代发展,科技助力到了近现代,随着科技的进步,水利事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3.1 现在啊,咱们有了各种先进的机械设备,挖土机、装载机啥的,都是用来搞水利建设的。
这些机器啊,不仅效率高,还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
3.2 再说说技术吧。
现在咱们有遥感技术、GIS技术啥的,都是用来监测水文、气象的。
这样一来,就能提前预警洪水、干旱啥的,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真是科技改变生活啊!四、总结水利事业的发展啊,就像一部历史长卷,记录了咱们祖先的智慧和汗水。
从最初的灌溉工具到现代的科技助力,这一路走来,真是充满了艰辛和坎坷。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题目:浅谈梅山水库摘要:梅山水库位于中国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史河上游,是以防洪、灌溉、发电为主要功能的大型水库,也是治理淮河的重要水利工程之一。
这个巨大的水利工程,标志着我国的水利建设正向着更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发展。
兴建的目的使河流域,土壤肥沃,气候温和,一般年份的平均降雨量达1,100毫米左右。
所以梅山水库是淠史杭灌区的主要水源之一,灌溉下游的安徽、河南二省五县区383万亩农田。
除此之外,梅山水库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综合效益有了很大的发展。
关键字:梅山水库、水库兴建与枢纽、风景、发展与前景、综合效益前言:安徽是水利大省。
在全国七大江河中,有长江、淮河横穿省境,境内众多支流遍布淮河两岸、长江南北;由于安徽地处我国南北过渡带,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气候条件,既给安徽开发利用水资源提供了便利,也给安徽的防汛抗灾带来了巨大压力。
因此,兴皖之要,其枢在水,除水害、兴水利,加强水利建设,以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顺利进行,是安徽人民肩负的历史重任和共同的任务。
五十年来,安徽人民围绕除害兴利,筑堤建站,疏河,建库,修塘建坝,开展水土保持,发展小水电,对水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大搞水利建设,极大地改变了安徽水利条件,开创了安徽当代治水的新局面。
一.简介梅山水库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的大别山腹地、淮河支流史河上游,坐落于有“红军故乡、将军摇篮”之誉的安徽省金寨县县城南端。
它位于史河上游,坝址在安徽省金寨县梅山镇大小梅山之间。
水库上游主要支流有竹根河、白沙河、麻河、白水河等11条山溪河流。
库区流域面积1970平方公里,占史河全流域面积6880平方公里的28.6%,总库容23.37亿立方米。
相应洪水位140.77米,防洪库容11.39亿立方米,兴利库容7.96亿立方米,死库容4.02亿立方米,汛期限制水位125.27米,防洪标准万年一遇。
二.水库兴建1953年12月,成立梅山水库工程指挥部,1954年3月动工,1956年4月除遂洞工程外,主体工程基本完成。
第六章水利工程概论

主要建筑物有:(1)用以截断水流挡水泄水的重力 坝;(2)用以保证工程安全,宣泄多余洪水的泄洪 坝段;(3)用于发电的水电站厂房;(4)用于保 证交通的船闸以及升船机。
6.1.3水工建筑物的特点
水工建筑物因受水的影响而有别于其他建筑 物或构筑物,其特点如下:
水利水电工作条件复杂,施工技术难度大(受 水文、气象、地址、地形等复杂条件的影响)
全部转换成电能,每年发电量大约为1.2万亿度。
浙 江 江 厦 潮 汐 电 站
法 国 朗 斯 潮 汐 电 站
6. 4防洪工程
防洪工程是预防、控制洪水成灾所修建的工程。 主要包括:挡水结构工程、河道整治工程、分
洪工程等 它的作用可分为:阻挡洪水侵袭、增加泄洪能
力。
6.4.1挡水结构工程
取水与排水的通道—— 输水建筑物
1、渠道
渠 道 段 面 示 意 图
取水与排水的通道—— 输水建筑物
2、渠系建筑物为渠道正常工作和发挥其各种功能 而在渠道上兴建的水工建筑物。
(1)水闸:利用闸门控制流量和调节水位。
(2)渡槽:渠道 跨越其他水道、洼 地、道路和铁路等 修建的桥式交叉建
筑物。
(3)隧道:渠 道跨越其他水道、 洼地、道路和铁 路等修建的地下 交叉建筑物。
城市给水工程
建筑小区(室外)给水排水工程
城市排水工程
6.5.1城市给水系统
组成:取水工程、输水工程、水处理工程和配 水管网工程。 设计准则: (1)保证供应城市的需要水量; (2)保证供水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 (3)保证不间断地供水、提供规定的服务水压和满 足城市的消防要求。
分类:统一给水、分质给水、分压给水、分区 给水等。
对中国水利工程的了解1200字

水利工程是指利用科学技术手段,从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环境治理的综合性工程。
作为我国古老而又现代的水利工程,它承载了国家的发展和民生的命脉。
我国自古就有丰富的水利工程建设历史,古代的水利工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大规模的修建。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利工程在规模和技术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一、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我国古代水利工程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两大流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古代水利工程最发达的地区。
黄河流域的水利工程主要是以农田灌溉为主,例如江都水利工程、平原水利工程等;而长江流域的水利工程主要以航运和防洪为主,例如都江堰、秦淮河等。
这些古代水利工程在当时就有了相当高的技术水平,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现代我国水利工程的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水利工程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我国在水利工程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和建设,包括水库、渠道、水闸、泵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水土保持、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工作。
其中,三峡工程是我国水利工程的标志性项目,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对我国乃至全球的水利工程建设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另外,我国在水利灌溉和防洪工程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通过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得水利工程建设更加科学和智能化。
三、我国水利工程的现状和展望我国水利工程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在水资源利用和管理方面依然存在着浪费和污染的问题,一些地区仍然存在水资源短缺和水灾频发的情况。
我国水利工程未来需要继续加大投入,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推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提供更好的保障。
总结起来,我国水利工程是我国古代文明和现代科技的结合体,承载了我国几千年的灌溉、防洪和航运等诸多功能。
我国水利工程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未来,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需要在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为我国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贡献更大的力量。
水利工程概论

的需求规律输送和分配水量。
8
其他水利事业任务
• 1.2.3水力发电 • 1.2.4水土保持工程 • 1.2.5给排水工程 • 1.2.6水资源保护工程 • 1.2.7水生态及旅游
9
1.3现代水利进程
• 1.3.1新中国成立后的水利成就 (1)河道治理 例如:黄河、淮河、海河 (2)水库建设 例如:已建水库8.6万多座 (3)水利发电 (4)农田灌溉 灌溉面积由2.4万亩增加到7
上的压力,叫静水总压力,用P表示,,单位为N或KN.
16
2.1.2液体的特征与主要物理性质
• 2.1.3.1静水压强。 水压力常用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静水总压 力的大小,叫静水压强。用p表示。 静水压强的特性: (1)静水内部任一各点方向的压强大小相 等。 (2)静水压强的方向垂直并指向受压面。 p=rh
1
第一章 绪论
• 学习目标: 1.了解水资源含义和特点 2.熟悉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及变化特征 3.理解水利工程建设的意义 4.认识我国水利建设的成就并树立现代化水
利建设的概念
2
1.1.1水资源含义
• 广义:自然界所有以气态、固态和液态等 各种形式存在的天然水
• 狭义:当前可被利用或可能被利用,且有 一定的数量和可用质量,并某一地区能够 长期满足某种用途的并可循环再生的水
• 原始水平岩层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一 系列高低起伏的波状弯曲,称为褶皱构造。 有向斜和背斜两种基本形态。
• 在褶皱的中心位置,应力集中,裂隙发育, 岩层破碎,风化较深,渗透较强,不易在 此上建坝、闸、电站。
•背斜
31
2.3.5断裂构造和地震
节理和断层
绪论

二、水利工程施工任务和要求
1、科学地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2、精心组织施工和加强施工组 织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3、有效开展观测、试验研究工 作。
三、课程性质和主要内容
性质:实践性强,涉及大量相关 专业课 主要内容:两部分;第一部分为 工程部分;第二部分为管理部分。
绪
论
对水利工程施工进行概要介绍
水利工程建设程序:
大致分为勘测、规划、可 研、设计、施工和工程后评 估等阶段。 施工任务: 三控制;做到安全、快速 和经济。
一、水利工程施工发展概况及展望 1、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来,有计划步骤开展的 江河治理: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新安江、丹江口、三门峡 刘家峡等工程。 七、八十年代:龙羊峡、乌江渡、凤滩、黄龙滩、 潘家口、葛洲坝等工程。 九十年代:二滩、万家寨、三峡等工程。
• (4)质量安全问题突出。水利工程一般都是挡水或 过水建筑物,这些建筑物的安全往往关系到国计 民生和下游千百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危,因此, 必须确保施工质量、安全。 • (5)施工组织复杂。水利工程由许多单项工程组成, 工程量大、工种多、施工强度高、干扰大。因此 要统筹规划,重视施工组织与管理工作。 • (6)临时辅助设施多。水利工程往往在交通不便的 地区,因此需要修建为施工服务的辅助企业道路 和修建生活用房等。
3、水利工程施工特点: • (1)受水流影响较大。水利工程施工多在河流上进 行,因而需要采取导截流、基坑排水、施工度汛、 施工期通航及下游供水等措施,以保证工程施工 的顺利进行。 • (2)受地形地质及水文地质的影响较大。水利工程 施工经常遇到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如高边坡、 渗漏、软弱地基、断层、破碎带及滑坡等。因而 要进行相应的地基处理,以保证施工质量。 • (3)受水文气象影响较大。水利工程多为露天施工, 需要采取适合的冬季、夏季、雨季等不同季节的 施工措施,保证施工质量和进度。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概述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概述摘要: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进入加速期,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的成就与发展,最后简单概述了我国水利工程的生态效应,提出了几点解决水利工程负效应的有效措施,以期为水利工程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作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水利工程;发展成就;生态效应1引言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也在不断深入,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在不断加快。
水利水电工程是一个既能加快国民经济增长改善民生的工程,也是我们人类不断改善生存环境、适应环境、利用自然环境的手段。
2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的成就与发展随着人类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工程地质学也在逐渐形成。
早在公元前,人类的工程活动就开始了,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万里长城都是古代伟大的工程代表。
中国的水利建设起源较早,如公元前485年修建的京杭大运河、公元前250年修建的都江堰分水灌溉工程。
20世纪20年代以后,工程地质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我国幅员辽阔,水能资源丰富,蕴藏量达6.8亿KW,但目前开发的只有10%左右。
根据1993年之前的统计,我国建成的蓄水量在一亿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水库一共有235座,水电装机量超过2416.5万KW。
1993年之后又相继建成有二滩、万家寨、小浪底、三峡、李家峡、龙羊峡、漫湾、观音阁、隔河崖、大朝山等大型水电工程。
以上这些工程在进行建设过程中曾经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工程地质问题,如风化槽带,坝基泥化夹层,活断层、断层破碎带以及水库诱发地震,岩溶渗漏及边坡、洞室岩体稳定问题等。
为了解决以上所述的这些问题,很多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工作,并且也获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防治经验。
除此之外,在工程地质试验方法、勘察方法及数值计算的方面,也取得显著的发展和进步。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对供水、电力的需要,我国的水利水电事业仍将有重大发展的空间。
水电开发程度将由现在的10%左右提高到20%以上,装机容量也将增加到4000万KW以上。
第五章 水利工程概论PPT课件

取水工程(渠首工程)
❖渠首的主要作用是引进河道或水库中的水以满足灌溉 、发电、工业和生活用水需要,是农田水利工程中的重 要建筑物之一。
灌溉取水方式示意图
有坝取水
有坝取水工程示意图
泵站
有引水渠泵站布置图
取水工程(渠首工程)
❖ 无坝取水:不在河流中修建拦河坝,直接引水灌溉。适用 于不经调节,河流水位、流量就能满足灌区用水要求时。
第五章 水利工程概述
你眼中的水利工程?
我国水资源现状
❖ 优点:水资源丰富,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居世界首位。 水资源理论蕴藏量为6.76亿千瓦,其中可开发量3.78亿千 瓦(占全世界可开发水能资源总量的16.7%) ,年发电量 19200亿千瓦时。
❖ 缺点:水资源在时间和地域上的分布经常与对它的需要不 一致。(南多北少,春夏多秋冬少)
水的作用使得水工建筑物工作条件特殊,除一般荷载外,还要 承受水压力、浪压力、冰压力、渗透力、冻胀力等。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多变,需对地基进行细致周密的处 理和研究。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受气候、温度等影响大。
❖ 大型水工结构不仅对社会、经济有很大影响,对自然环 境、生态环境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通过防洪、农田水利、水力发电、港口、航运等为人类造福。 改变自然面貌,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带
中国七大江河
项目
长江
流域面积(万km2) 河长(km)
180.9 6300
年均降水深(mm) 1070
年均径流量(亿m3) 9513
注入
东海黄河 5Leabharlann 2 5464 475 658 渤海
松花江 55.7 2308 527 62 黑龙江
珠江 辽河 海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水利工程发展概论一、序论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人类的生存,社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一大标志。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无不首先在大河冲积平原发展起来,无不借助于河流的慷慨赠予,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
在中国古代社会,农田水利建设直接关系到王朝的存亡。
但是,天然降水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时空分布并不总能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史离不开有益生存的水利建设,也离不开治理水害的斗争。
在中国,大规模开展除害兴利的治水活动已有四千年之久。
中国的水利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中国古代水利发展,一个是新中国的水利发展。
古代的水利发展可从大禹治水说起,直到晚清至明国时期,新中国的水利发展就要从新中国成立那天说起了。
二、远古时期华夏人民治理洪水三皇五帝时期,相传远古时共工氏曾治洪水,以土壅水,但失败。
到尧、舜时又发生全国性洪水,禹受命平治水土,导江河,开沟洫,通航道,多方面开发水利。
这实际是以他为代表总括了春秋以前亿万人、千百年的水利成绩。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
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
三、汉时期水利事业蓬勃发展战国末期,国国力殷实,重视水利。
自灭周(公元前256)至东平六年(公元189)的四百多年中,是黄河流域为主的水利发展期,也是中国水利事业的第一个高潮。
及至统一中国,生产力更有较大发展。
的都江堰、关中的国渠和沟通长江与珠江水系的灵渠,被誉为王朝三大杰出水利工程。
都江堰是岷江上的引水工程,至今已成功地运行了2250年,灌溉面积也增加到1086万亩。
它是无坝取水枢纽,渠首主要依靠鱼嘴分水、飞沙堰溢洪、宝瓶口控制引水,具有灌溉、防洪、放木等多种效益,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杰作。
在世界上如此规模又有数千年历史的水利工程,恐无出其右者。
晚于都江堰10年,公元前246年国又兴建了国渠。
国家的昌盛,使汉时期出现了兴修水利的高潮。
西汉建都长安(在今市西北),为保证首都物资供应和避开渭水多沙迂曲的困难,元光六(公元前129)开始在渭水之南修建一条西自长安东至潼关的长达300多里的漕渠。
漕渠历时3年建成,最多时每年运粮600多万石,对于维护政权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区域性的运河建设,为日后全国河航运网的建成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近海海运也有相当成绩,可以东通日本,南达印度和斯里兰卡。
汉武帝瓠子堵口,东汉王景治河等都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随着汉疆域的扩展,灌区建设还远及今我国新疆、、和等地。
有人认为新疆的坎儿井也创始于西汉。
在的河西走廊和、的黄河河套,也都兴建了引水灌溉工程。
四、隋唐时期水利技术达到巅峰自隋初(公元581)至北宋末(公元1127)五百余年间是中国古代水利的鼎盛时期。
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水利普及全国,门类齐全;水利技术达到中国古代的最高水平。
隋代为了控制东北和东南地区,投入巨大人力,建成了沟通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大运河,把全国广区通过水运联系起来,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隋炀帝曾率近十万人的船队由经运河至江都,大船高四丈五尺,长二百丈(一作尺),足以证明大运河工程之宏伟。
河航运网形成后,“自是天下利于转输,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北宋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就形象地反映出当时汴京(今)在汴河两岸的市井风情,商旅贸易、建筑桥梁等之繁盛。
因此有人评价隋炀帝开运河的功过时说,“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
唐代每年由运河漕运(由水道运输食粮等)四百万石米粮至长安、。
江淮以南各州郡的土产都可以由水运至长安。
唐代中叶以后每年漕运不能间断,一旦断绝,军队就要骚动。
运河成了唐政权的生命线。
唐代除了大力维护运河的畅通,保证粮食的北运外,还在北方和南方大兴农田水利,包括关中的三白渠、的它山堰等较大的工程共250多处。
唐末以后,北方屡遭战乱,人口大量南移,使南方的农田水利迅速发展。
太湖地区的圩田河网、滨海地区的海塘和御咸蓄淡工程,以及利用水力的碾碨、水碓等都有较大的发展。
水利法规、技术规已经出现,如唐《水部式》、宋《河防通议》等。
五代后晋由于漕运方便,建都。
北宋也以同样理由定都,年由江淮漕运六百万石食粮至,加开了通向四方的几条较短运河。
五、元明清时期水利工程稳步前进从元明到清中期,中国水利又经历了六百年的发展。
元明清三代建都。
政治中心在北方,而经济重心在南方,其间的交通联系是维护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
重复唐宋汴河的老路则嫌过于迂回曲折,元初曾一度奉行海运,但安全是个困难问题,于是,开凿直达的运河航线成为当务之急。
元初由大科学家郭守敬主持,论证海河水系的卫河、黄河下游和淮河泗水沟通的可能性。
为此曾进行大围的以海平面为基准的地形测量,证实跨越地垒的京杭运河的方案可行。
于是从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开始开凿京杭大运河的关键河段-今至东平的一段,以后又向北延伸并与海河水系的卫河贯通。
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到三十年(公元1293)由郭守敬主持开通今至通县的一段,明清相继开洳河、中河使运河进一步脱离黄河。
至此,大运接江淮运河,航船可以跨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由直抵,并在此后500年的时间里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这条长达1800千米的运河成为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是世界水利史上的一项杰作。
在长江中游,强化荆江大堤,并发展洞庭湖的圩垸,促进了两湖地区的农业生产。
珠江流域及东南沿海的水利建设也有很大发展。
但从整体而论,自16世纪下半叶起,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已趋缓慢。
六、清末民国时期水利工程在艰难中前行清末民国时期,忧外患频繁,国家无力兴修水利,以致河防失修、灌区萎缩、京杭运河中断,水利处于衰落时期。
但是海禁渐开,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到中国,介绍了一些水利技术,如《泰西水法》一书所载等。
大量全面地引入西方技术则自近代开始,并为1949年后水利事业的迅速发展,做了准备。
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传入中国,成立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等水利院校,培养水利技术人才。
各地开始设立雨量站、水文站、水工试验所等;研究编制了《导淮工程计划》、《永定河治本计划》等河流规划。
在这一期间也修建了一些工程,如1912年在建成了石龙坝水电站,20年代修建了珠江的芦苞闸,30年代修建了永定河屈家店闸、北运河船闸和的关中八惠灌溉工程等。
但在全国围,水旱灾害日益严重,整治江河、兴修水利,已成为广大人民的迫切要求。
七、新中国成立后水利进入飞跃发展时期1949年中华人民国成立后,水利进入飞跃发展时期。
经过40年的努力,取得了远远超过前代的成就。
对黄河、淮河、海河、辽河等江河开始了全面的整治。
全国整修加固堤防约20万千米,修建了大、中、小型水库共8万多座,库容4500亿立方米。
普遍提高了江河的防洪能力,初步解除了大部分江河的常遇水害,并为工农业和城市供水4700亿立方米。
农田水利方面,建成了万亩以上的灌区5300多处,配套机井250多万眼,全国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2.4亿亩猛增到80年代的7.2亿亩,居世界各国的首位。
在不足全国耕地一半的灌溉土地上,生产出占全国产量三分之二的粮食和占全国产量60%的经济作物。
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基本解决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温饱问题。
全国水电装机到1987年已超过300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1000亿千瓦时,全国总发电量的20%。
全国河航运的里程已发展到11万千米,年货运量达6.6亿吨。
与此同时,中国水利建设的科技水平也有很大提高,在修建高坝大库、大型灌区、整治多沙河流、农田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和小水电开发等许多方面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八、结语在古代4000年治水活动中,我国传统水利取得了光辉的成就和在世界水利史上长时间的先进地位。
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古代,中国不仅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文明古国的独具一格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传统,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科学技术体系。
和以古希腊为代表的欧洲传统科学技术比较重视理论问题有所不同,我国传统科学技术的显著特点首先表现在重视解决实际问题,重视实践经验,而疏于理论概括。
明末清初著名的历算学家王锡阐曾指出:“古人立一法必有一理,详于法而不著其理,理具法中。
”即讲怎样去做,而不解释为什么这样做,理论隐含于方法之中。
经学家阮元在编写古代科学家传记时也认为,传统科学“但言其当然,而不言其所以然”。
中国水利的起源晚于古巴比伦、古埃及等文明古国,比起奴隶制高度发达的古希腊也略逊一筹。
但中国却较早地完成了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生产关系的变革有力地推动了水利工程的建设,以致从春秋战国开始,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如芍陂、漳水十二渠、都江堰、国渠等大型灌溉工程相继完成,汉时期治理黄河和兴建跨流域运河的工程,都已显示出中国水利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以及中国国力的显著提高,中国的水利事业迅猛发展,在防洪,灌溉,水力发电,航运,水土保持等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