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违法与犯罪教学设计
犯罪教案

七、教学设计后的反思:1、本框围绕什么是犯罪,犯罪与一般违法的关系,防微杜渐、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所以这些知识点对教育学生学法、知法、守法和护法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自己感觉对这框内容的知识点,我还是吃得比较透的。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学生的学习状态比较好,这可能得益于案例的丰富不同于课文的呈现方式,主要问题的设计还是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深入研究。
3、但课堂总是充满了遗憾啊!有很多地方不太理想,引起了我的思考:(1)在课堂实际生成的瞬间,我只能凭自己的一种直感去感受来自学生对法律知识点的解读和回应,然后对教学预设作出相应的随机调整。
这种课堂策略当然受教师敏感度和经验度的影响,我在这方面明显是欠缺的。
(2)初二年级的学生,对法律的专用名词不能很好地把握,因此,让他们分析案例的时候,要将之转化为具体的透彻的讲解,可能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
因此,在课堂上,我费了较多的时间,还是不能很好得引导学生,有点生硬灌输的味道。
(3)课堂教学设计得太满。
可能出于向老师们展示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流程的考虑,我的教学安排过于饱满,使得最后让同学们说说自己所写的倡议书《提高道德修养,远离犯罪》的环节没能充分展开,非但不能体现原本指导比较细致、有步骤的特点,反而让学生觉得很仓促,导致实效性不强。
附录1“犯罪与刑罚”教案政史地教研组裴亚军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刑法的含义、犯罪的三个特征和我国刑罚的种类。
能力目标:能结合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犯罪行为、罪与非罪的界限以及犯罪要受到怎样的制裁。
思想觉悟目标:通过学习犯罪问题的有关知识,知道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
二、【教学重点】:1、犯罪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犯罪应受到怎样的制裁?三、【教学难点】:犯罪的基本特征四、【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问题讨论法和小组竞赛法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六、【板书设计】:七、【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歌曲导入:课前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教学设计

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明确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基本概念,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提升法治思维和法治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及判断标准。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和法律后果。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基本概念。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深入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3. 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辨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个关于一般违法与犯罪的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2. 讲授新课(1)一般违法的概念及特征介绍一般违法的定义,包括民事违法、行政违法等,并说明一般违法的特征,如社会危害性较小、未触犯刑法等。
(2)犯罪的概念及特征介绍犯罪的定义,包括刑法规定的各种犯罪行为,并说明犯罪的特征,如社会危害性严重、触犯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等。
(3)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从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法处罚性等方面对比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使学生明确两者之间的界限。
(4)案例分析选取几个典型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并说明理由。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3. 巩固练习通过一些练习题,检验学生对一般违法与犯罪区别的掌握情况,并纠正错误认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涉及一般违法与犯罪的问题,并分享讨论结果。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辨能力。
5. 总结归纳总结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及判断标准,强调遵守法律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评价学生对一般违法与犯罪区别的理解程度。
苏人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7.1《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教学设计

苏人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7.1《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人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是本册的重点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区别和联系,认识犯罪行为的特征和危害,以及如何预防犯罪行为。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图表、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概念,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对于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区别和联系,以及犯罪行为的特征和危害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此外,学生对于如何预防犯罪行为的认知和能力还需要加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区别和联系。
2.使学生认识犯罪行为的特征和危害。
3.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预防犯罪行为,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区别和联系。
2.犯罪行为的特征和危害。
3.如何预防犯罪行为。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案例,使学生了解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区别和联系,认识犯罪行为的特征和危害。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苏人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2.案例材料:用于分析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案例。
3.投影仪:用于展示案例材料和教材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了解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定义。
提问后,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呈现(15分钟)教师展示案例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预防违法犯罪 (教案)

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宋维苏【设计理念】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
”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多体验,不论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哪一板块,都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自觉遵纪守法【能力】提高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知识】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明确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教学重点】遵纪守法,防微杜渐【教学难点】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讨论式、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环节一】情境导入(欣赏歌曲《心声》,学生自主感悟,教师导入新课)【环节二】认识小亮(出示少年犯小亮的照片及简介)【环节三】走进小亮(案例)小亮原来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后,逐渐无心学习,不完成作业、经常旷课、打骂同学、向小同学索要财物,因之后,他便辍学在社会上放荡。
悔改。
为了弄到钱去网吧玩游戏,他和几个“朋友”竟盗窃汽车、电脑等,涉案金额达307年。
议一议:《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行为规范相比,在制定、实施和约束对象上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代表讲解,教师补充点拨)结论: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案例)……之后,小亮便辍学在社会上放荡。
经常在社会上小偷小摸,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被公安机关拘留。
但他仍不思悔改。
为了弄到钱去网吧玩游戏,他和几个“朋友”竟盗窃汽车、电脑等,涉案金额达30万,触犯了《刑法》,最终因盗窃罪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7年。
问题一:对比小亮的小偷小摸行为与盗窃汽车、电脑等行为,请分析两种行为在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触犯的法律、应受到的处罚方面,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补充点拨)(教师总结)小亮起初的小偷小摸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尚未触犯《刑法》,对社会的危害性不大,受到的是行政处罚,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教学设计

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违法行为的含义,违法行为的类别。
2、理解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用事例说明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用实例表明我国法律的性质。
3、学会依法自律。
【能力目标】能结合违法与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
【思想觉悟目标】1、通过违法与犯罪的问题的学习,知道违法与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违法与犯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而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
二、教学重点1.一般违法与犯罪的概念。
2.犯罪的基本特征。
3.引导学生认识违法犯罪的危害性,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三、教学难点1.犯罪的基本特征。
2.违法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四、教学方法案例研讨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今日说法》——迷失的青春。
这些青少年到底是怎样一步步的沦落的呢?记者采访了这帮青少年犯罪团伙的“老大”林林,我们来听听他的成长故事。
(二)新课1、林林的采访记录(一)问:进入初中后,林林出现了哪些行为?这是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2、林林的采访记录(二)问:此时林林又出现了哪些行为?这是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为什么?违法行为: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两层意思:①法律规定应该做而不做的,是违法行为。
②法律规定不能做而去做的,也是违法行为。
3、探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哪些法律规定做而不去做,法律禁止做而去做的行为?学生罗列。
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性不大,情节轻微,没有触犯刑法,只是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规的的行为。
4、林林的采访记录(三)问:(1)这时,林林又出现了哪些行为?这是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2)林林前后的行为有什么区别吗?犯罪:是指违法情节严重,对社会危害性很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问:从犯罪的概念和我们的分析来看,犯罪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要确定某一种违法行为是犯罪行为,这三个特征之间必须用“并且”还是“或者”?所以三个基本特征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原则界限。
一般违法与犯罪教学设计

一般违法与犯罪教学设计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普及法律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并遵守法律,培养他们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我们需要为他们设计一些有趣、实用的教学活动。
本文将针对一般违法与犯罪主题,设计一套教学方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后果以及如何遵守法律。
一、活动目标及教学要求1. 目标:通过本次活动,学生将能够明确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理解犯罪的后果,塑造正确的法律意识。
2.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合作并分享自己的观点,理解和遵守法律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1. 教学内容1.1 违法的定义与特征1.2 犯罪的定义与特征1.3 违法与犯罪的区别1.4 犯罪的后果1.5 法律意识的培养与履行公民义务2. 教学步骤此部分教学步骤仅为参考,实际活动中可根据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2.1 动画短片引入:播放一个有关违法与犯罪的动画短片,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思考。
2.2 小组合作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讨论并列举违法和犯罪的例子,并分析其特征和后果。
2.3 小组展示和讨论: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整理的例子,并讨论其中的区别和后果。
2.4 群体讨论:引导全体学生一起讨论问题,整理归纳违法和犯罪的区别以及犯罪的后果。
2.5 观看案例视频:选择有关现实生活中的犯罪案例视频,让学生深入了解犯罪行为的后果以及对社会带来的影响。
2.6 角色扮演:根据教师提供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表演出违法和犯罪的场景,在扮演过程中理解并感受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2.7 讲座分享:邀请当地警察或法律专家来进行讲座,向学生介绍法律知识,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和履行公民义务的观念。
2.8 总结回顾:学生回顾本次活动所学内容,并讨论如何遵守法律、履行社会责任,并制定实际行动计划。
三、教学评价1. 个人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活动参与度、表现及讨论能力,对学生进行个别评价。
2. 小组评价:其他小组成员对每个小组的活动表现进行评价。
预防犯罪优秀教学设计

《预防犯罪》教学设计【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加强自我防范,杜绝不良行为的意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能理解并运用犯罪的三大特征来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与技能:分清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重点、难点】重点: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难点:犯罪的三大特征【课型、课时】新课,一课时【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案例法、复习导入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预习反馈昨天我们进行了预习,布置了讲学稿课前预习部分内容,现在把今天批改的情况给大家反馈一下:优秀个人:提力曼、刘奂、仲新萍、江璐、迪力木热提、李秀兰、张越、刘宇琪、赛比努尔、徐锴、廖雪岩、阿迪娜、鲁芳芳、章浩、艾丽菲热、张梦奇、陈桂冰、买尔哈巴、舒佳睿优秀小组:第1组第5组二、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违法行为,依据违反的法律不同,我们可以把违法行为分为三大类:(提问)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前两者由于情节较轻、社会危害性较小,我们成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情节较重,社会危害性较大,我们成为最严重的违法行为,又叫犯罪,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犯罪的相关内容及如何预防犯罪。
三、出示学习目标1、分清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能理解并运用犯罪的三大特征来解决实际问题。
3、提高加强自我防范,杜绝不良行为的意识和能力。
四、出示自主学习任务1.刑法的作用和内容?2.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3.刑罚的含义及分类?4.主刑有哪些?附加刑有哪些?5.如何加强自我防范?6.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7.哪些行为属于严重不良行为?以抢答的形式检验学习效果五、合作探究知识模块一了解罪与罚探究一:据中央电视台报道,被告人陈正平,32岁,初中文化,系南京市乌江镇商业村人,1992年曾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6个月。
陈正平在南京市汤山镇经营一家面馆期间,因琐事与另一店主陈宗武发生矛盾。
陈正平见陈宗武面食店生意兴隆,遂怀恨在心,意图报复。
2016年9月13日晚,陈正平潜入陈宗武面食店,将所携带剧毒鼠药投放到该店食品原料内,造成300多人因食用有毒食品而中毒,案发至今已死亡42人。
思想品德5.2.1《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

课题:勿以恶小而为之第一课时: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教学理念1.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感悟和体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体验,从丰富感性认识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2.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教育因素3.可采取小组讨论法,活动法,案例分析法等组织教学。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违法犯罪的基本知识,知道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2.能力目标:能够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违法和犯罪行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思想上树立避免违法犯罪的观念,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学情分析:初中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生巨大变化的关键时期,特别是他们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大大增强,但是又因为年龄和阅历所限,还不能真正做到明辨是非,法制观念比较淡薄,而且自制力欠缺,经不住各种不良诱惑而养成种种不良行为习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所以在初中阶段,尤其是在七年级下学期,加强有关违法犯罪方面的教育十分重要。
教学重点难点: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重难点确定依据:学生因对有关法律知识了解不深入,不能正确判断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不良行为属于违法,不能正确区分一般违法与犯罪;且此知识点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掌握好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系,自然引出下一课时防微杜渐的重要性。
教学用具:多媒体,卡纸导入新课:三国时期的刘备留给后人一句名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这句话说告诉我们: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要做;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偏偏“恶小而为之”,最终做出违法的事情来,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这其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与他们不懂法,不知道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有不良行为不注意加以矫治有很大关系。
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这方面的法律知识。
板书:8.1勿以恶小而为之一.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讲授新课[请你来帮忙]展示案例“拾金而昧违法吗?”。
例举三种不同观点,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如何看待拾金而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般违法与犯罪教学设计
表3-1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模板
(填写说明:文档内所有斜体字均为提示信息,在填写后请删除提示信息)
主题单元标
一般违法与犯罪教学设计
题
作者姓名墨竹
学科领域(在学科名称后打√ 表示主属学科,打+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美术外语物理
化学生物历史地理
信息技术科学社区服务社会实践
劳动与技术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七年级
所需时间1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说明:简述主题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单元的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一、通过违法与犯罪的问题的学习,知道违法与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要受到
法律的制裁,违法与犯罪既有区有联系,从而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
第一,知道法律规定的禁止行为,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
要增强法制意识。
第二,防患于未然,自觉纠正不良行为;有了不良行为不加以改正,任其发展,便会去干一些违法的事。
第三,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不良诱惑直接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引发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是避免违法犯罪的重要主观条件。
二。
学会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①当遇到不法侵害时,我们要运用自己的智慧,采用灵活的方法,沉着对付。
②当公安,司法人员向我们调查有关案情时,应该主动协助调查,实事求是地提供有关情况并敢于指证不法分子的犯罪行为。
③当自己的亲友受到不法侵害而又不敢斗争,应该对他们讲清危害,劝其及时报案;保护犯罪嫌疑人作案现场,保留证物。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违法行为的含义,违法行为的类别。
2、理解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用事例说明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用实例
表明我国法律的性质。
3、学会依法自律过程与方法:案例分析、表格比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理,知道违法与犯罪的危害性。
对应课标(说明:学科课程标准对本单元学习的要求)
. 一般违法与犯罪的概念。
. 犯罪的基本特征。
引导学生认识违法犯罪的危害性,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1、一般违法与犯罪的最本质区别是()
A.社会危害性是否严重
B.是否触犯刑法
C.是否应受刑罚处罚
D.是否对国家造成危害
2.“河流虽急,沿着河槽走;人虽众多,守着法律走。
”这句谚语的寓意是( )
①法律鼓励的积极去做②法律要求的必须去做
③法律禁止的坚决不做④公民只履行义务不享有权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材料一】2010年4月29日,江苏泰兴发生了严重侵犯幼儿园师生生命安全的案件,社会影响恶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于5月15日以故意杀人罪判处犯罪分子徐玉元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材料二】校园安全事件发生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教育部、公安部及学校紧急行动,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保卫工作,为孩子们的学习成长创造平安的环境。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10分)
(1)运用材料一具体分析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6分)
(2)材料二体现了对未成年人哪些方面的保护?(2分)
(3)除了“外界”保护外,我们还应该怎样加强自我保护?(2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拘役、罚金均是刑罚的种类之一)请根据材料并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国家严厉打击醉驾行为依法保障了公民的哪些权利?(2分)
⑵高某作为名人,醉酒驾驶同样受到法律的制裁说明了什么?(2分)
⑶结合材料
....,判断高某的行为是什么性质的违法行为?为什么?(5分)
⑷从依法自律的角度谈谈高某的违法行为给我们什么警戒?(2分)
专题划分(说明:除了说明主题单元将划分成几个专题以及每个专题所用的课时外,还应说明哪一个专题或专题中的哪一个活动将以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形式来开展学习活动。
)
专题一:(课时)
专题二:(课时)
专题三:(课时)
.......
其中,专题(或专题中的活动作为研究性学习)
专题一
所需课时(说明:课内共用几课时,每周几课时;课外共用几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说明:描述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注意与主题单元的学习目标呼应)
专题问题设
(说明:设计一系列能引领本专题学习的问题)
计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说明:在此列出本专题所需要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化资源、常规资源等和各种支持资源)
学习活动设计(说明:为达到本专题的学习目标,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学生应参与的学习活动。
如本专题由几个课时组成,则应分课时描述每个课时的学习活动设计。
请以活动1、活动2、活动3等的形式,提纲挈领地描述每个课时包含哪些学习活动以及每个活动的主要步骤。
注意,在这些学习活动中应通过对所设计的本专题的问题的探究完成学习任务)
评价要点(说明:设计本专题需要评价的学习环节或学习成果)
专题二
所需课时(说明:课内共用几课时,每周几课时;课外共用几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说明:描述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注意与主题单元的学习目标呼应)
专题问题设
(说明:设计一系列能引领本专题学习的问题)
计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说明:在此列出本专题所需要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化资源、常规资源等和各种支持资源)
学习活动设计(说明:为达到本专题的学习目标,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学生应参与的学习活动。
如本专题由几个课时组成,则应分课时描述每个课时的学习活动设计。
请以活动1、活动2、活动3等的形式,提纲挈领地描述每个课时包含哪些学习活动以及每个活动的主要步骤。
注意,在这些学习活动中应通过对所设计的本专题的问题的探究完成学习任务)
评价要点(说明:设计本专题需要评价的学习环节或学习成果)
专题三
所需课时(说明:课内共用几课时,每周几课时;课外共用几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说明:描述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注意与主题单元的学习目标呼应)
专题问题设
(说明:设计一系列能引领本专题学习的问题)
计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说明:在此列出本专题所需要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化资源、常规资源等和各种支持资源)
学习活动设计(说明:为达到本专题的学习目标,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学生应参与的学习活动。
如本专题由几个课时组成,则应分课时描述每个课时的学习活动设计。
请以活动1、活动2、活动3等的形式,提纲挈领地描述每个课时包含哪些学习活动以及每个活动的主要步骤。
注意,在这些学习活动中应通过对所设计的本专题的问题的探究完成学习任务)
评价要点(说明:设计本专题需要评价的学习环节或学习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