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血管瘤” 的诊断要点及特别提醒~~~

合集下载

“脾血管瘤”的诊断要点及特别提醒~~~

“脾血管瘤”的诊断要点及特别提醒~~~

“脾血管瘤”的诊断要点及特别提醒~~~
脾血管瘤
脾血管瘤(splenic hemangioma)
脾血管瘤为脾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但一般无症状而偶然发现。

好发于35-55岁。

多单发,多发性者称血管瘤病。

也可见于血管瘤病(即Klippel-Trenauny-Weber综合征)。

【诊断要点】
1.平扫呈均匀低密度,也可伴囊性变、点状或弧形钙化。

2.增强扫描类似肝血管瘤,即早期周边强化,延迟扫描对比剂充填(图1A、B)。

【特别提醒】
瘤内钙化及向心性强化提示本病。

图1脾血管瘤
女,40岁。

平扫示脾下极轮廓饱满,局部低密度病变(未列出)。

A.动脉期增强,无明显强化(白箭);
B.延迟 3min扫描,病变呈近似等密度(白箭);(1)、(2).正常脾实质;LK.左肾。

“肾及脾动脉瘤”的诊断要点与特别提醒~~~

“肾及脾动脉瘤”的诊断要点与特别提醒~~~

“肾及脾动脉瘤”的诊断要点与特别提醒~~~
肾及脾动脉瘤(aneurysms of renal and spenic arteries)
内脏动脉瘤以肾及脾动脉最常见:①脾动脉瘤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外伤或手术、胰腺炎及肿瘤等,为真性或假性动脉瘤。

②肾动脉瘤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发育不良、动脉炎、神经纤维瘤病、红斑狼疮、感染、创伤等。

常无症状或压迫引起腰痛、血尿及高血压,可为双侧性及多发性。

【诊断要点】
1.脾动脉瘤脾动脉囊袋状膨大(图1A),假性动脉瘤轮廓不规则,口部较大,瘤壁较厚而不规则。

2.贤动脉瘤肾动脉局部膨大,强化显著(图1B);合并血栓时,平扫可能为高密度不强化,瘤壁及血栓也可出现钙化。

【特别提醒】
本病CT诊断不难,但需注意有无基础疾病及动脉瘤破裂征象。

图1腹腔内脏动脉瘤
A.女,34岁。

脾动脉两处局限性膨大(2个白色箭);
B.女,65岁。

右肾动脉分叉处圆形致密影,边界光整(白色箭)。

脾脏血管瘤和脾脏淋巴管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一)

脾脏血管瘤和脾脏淋巴管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一)

脾脏血管瘤和脾脏淋巴管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一)【关键词】脾脏血管瘤脾脏淋巴管瘤临床诊断治疗脾脏良性肿瘤常常单发,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因其症状隐匿及病理变化多样,故临床诊断较困难,常常在尸检或剖腹探查时偶然发现。

少数病例因巨脾引起左上腹肿块、疼痛、食后饱胀、气短及心悸等症状,或因脾功能亢进引起贫血及出血倾向,也有部分病例因肿块囊性变及钙化而被临床检查发现。

脾脏良性肿瘤主要有脾脏血管瘤、脾脏淋巴管瘤、脾脏错构瘤及脾脏平滑肌瘤等。

脾动脉瘤实质上并非肿瘤,但临床上仍主张将其归类于脾脏良性肿瘤。

脾脏囊肿是脾组织的囊性病变,许多学者将其列为囊性脾肿瘤的范畴。

一、脾脏血管瘤(一)病理脾脏血管瘤是脾脏原发性肿瘤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于脾血管组织的胚胎发育异常所致。

尸检的检出率为0.3%~14%,其中以脾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其次尚有毛细血管性血管瘤、结节型血管瘤、弥漫型血管瘤等类型。

毛细血管性血管瘤,常呈局限性或多发性毛细血管团。

结节型血管瘤可为单个结节或多个结节,呈暗红色,无包膜,位于脾脏被膜下或深部组织内。

脾脏弥漫型血管瘤也称脾血管瘤症,整个脾脏为海绵状,甚至呈囊性外观。

显微结构是由被覆以扁平内皮细胞的扩张血管构成,通常呈无内皮细胞的蕾样增生。

如果蕾样增生和内皮细胞增生特别明显,则要警惕其发生恶变。

脾脏血管瘤的特点是瘤体生长缓慢,逐渐增大,严重者累及整个脾脏。

脾脏血管瘤可发生梗死、感染、纤维化、钙化等继发病变。

如与肝脏血管瘤同时存在,则属于血管瘤病的范畴。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脾脏血管瘤早期无自觉症状,部分病例因血小板减少或全血细胞减少而就诊。

追查病因而作相关的影像学检查时发现脾脏血管瘤。

瘤体巨大时,压迫周围脏器可出现相应症状。

瘤体中央坏死者则常合并贫血、低热、消瘦、左上腹疼痛。

因脾脏血管瘤破裂可发生自发性破裂或病理性破裂,往往因腹腔内大出血而发生出血性休克,是最严重的并发症。

文献报道脾脏血管瘤有高达25%的患者发生自发性破裂,甚至有的病例以此为首发症状。

脾血管瘤的健康宣教

脾血管瘤的健康宣教

诊断方法
1
超声检查:通过 超声波检查,观 察脾脏内部结构, 判断是否存在血
管瘤
3
MRI检查:通过 磁共振成像,观 察脾脏内部结构, 判断是否存在血
管瘤
2
CT扫描:通过计 算机断层扫描, 观察脾脏内部结 构,判断是否存
在血管瘤
4
血管造影:通过 注射造影剂,观 察血管瘤的血流 情况,判断血管 瘤的大小和位置
如何避免误诊误治:提高专业水 平,加强影像学检查,及时就诊
过度治疗
01 误区:认为脾血管瘤必须进行 手术治疗
02 事实:并非所有脾血管瘤都需 要手术治疗
03 治疗原则:根据病情和患者身 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04 建议: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 避免盲目进行手术治疗
忽视预防
忽视定期体检:未及时发现 脾血管瘤
治疗方案
1
手术治疗:切 除脾血管瘤, 适用于较大的 血管瘤
2
介入治疗:通 过导管注入药 物,使血管瘤 缩小或消失
3
4
放射治疗:利 用放射线照射, 使血管瘤缩小 或消失
药物治疗:使 用抗血管生成 药物,如贝伐 单抗等,抑制 血管瘤生长
术后护理
01
保持伤口清洁:定期更换纱 布,避免感染
02
饮食调理:多吃清淡、易消化 的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
增强社交支持:与家人、朋友保持良 好的社交关系,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
培养兴趣爱好:培养兴趣爱好,转移 注意力,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
4
脾血管瘤的常 见误区
误诊误治
误诊原因:缺乏专业知识,对脾 血管瘤认识不足
误诊表现:将脾血管瘤与其他疾 病混淆,如肝囊肿、肝血管瘤等
误治后果:可能导致病情延误, 影响治疗效果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二)2024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二)2024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二)引言概述:脾脏疾病是指影响脾脏结构和功能的各类疾病,包括脾脏肿瘤、脾脏破裂、脾梗死等。

影像学检查在脾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的常见方法和诊断要点,并详细讨论了脾脏疾病的五个主要方面。

正文:一、脾脏肿瘤1. 血管瘤:影像学表现和鉴别诊断2. 脾血管肉瘤:影像学特征及其与其他脾脏肿瘤的区别3. 脾内转移瘤:常见类型及其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4. 脾良性肿瘤:常见类型的影像学表现5.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脾肿大:影像学特点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二、脾脏破裂1. 外伤性脾破裂:影像学检查的意义和鉴别诊断要点2. 非外伤性脾破裂:疾病谱及其影像学特征3. 脾破裂的手术治疗指征与影像学评估4. 保守治疗下脾破裂的影像学随访和疗效评估5. 脾破裂并发症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标准三、脾梗死1. 脾梗死的分类与病因分析2. 脾梗死的影像学特点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3. 脾梗死与腹腔感染的关系及其影像学表现4. 脾梗死的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选择标准5. 脾梗死后影像学随访和复发病变的评估方法四、脾囊肿和脾憩室1. 脾囊肿的分类及其临床意义2. 脾囊肿的影像学特点和诊断要点3. 脾憩室的影像学表现和鉴别诊断4. 脾囊肿与脾憩室的治疗方法及其影像学评估5. 脾囊肿和脾憩室的并发症及其影像学诊断标准五、脾功能异常1. 门静脉高压引起的脾脏改变:影像学特征和诊断要点2. 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脾脏功能改变:影像学表现和鉴别诊断3. 脾出血和脾栓塞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标准4. 脾功能亢进的影像学检查与诊断评价5. 脾功能异常在脾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和意义总结: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通过不同的影像学方法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脾脏病变的类型、范围和严重程度,为治疗方案的确定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同时,对不同类型的脾脏疾病,应结合临床病史和症状综合分析,及时进行影像学检查,以提高脾脏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脾动脉瘤的科普知识

脾动脉瘤的科普知识

何时会出现症状?
何时会出现症状? 无症状期
许多脾动脉瘤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常在影 像学检查中偶然发现。
这使得早期诊断变得困难。
何时会出现症状? 症状表现
当动脉瘤增大或破裂时,可能出现腹痛、恶心、 呕吐等症状。
严重时可能引起内出血,危及生命。
何时会出现症状? 紧急情况
如出现剧烈疼痛、低血压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这些可能是动脉瘤破裂的警示信号。
如何诊断脾动脉瘤?
如何诊断脾动脉瘤? 影像学检查
超声、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是常用的诊断方 法。
这些技术可以清晰显示脾动脉的状态。
如何诊断脾动脉瘤? 血管造影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血管造影以评 估血流情况。
这是通过注射造影剂并拍摄X光完成的。
如何诊断脾动脉瘤? 实验室检查
什么是脾动脉瘤?壁的一部分扩张,而假性动脉 瘤则是由于外部损伤造成的血肿。
什么是脾动脉瘤? 发病机制
动脉硬化、外伤和感染等因素可能导致脾动脉瘤 的形成。
这些因素会削弱动脉壁,引发动脉瘤的发生。
谁会得脾动脉瘤?
谁会得脾动脉瘤? 高风险人群
老年人、吸烟者以及有动脉硬化病史的人群 更易发生脾动脉瘤。
这些人群的动脉壁较脆弱,易受损。
谁会得脾动脉瘤? 性别差异
研究表明,男性发生脾动脉瘤的几率高于女 性。
这可能与生活方式和生理差异有关。
谁会得脾动脉瘤? 潜在疾病
患有某些系统性疾病(如结缔组织病)的患 者也面临更高的风险。
这些疾病可能影响血管的健康状态。
脾动脉瘤的科普知识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脾动脉瘤? 2. 谁会得脾动脉瘤? 3. 何时会出现症状? 4. 如何诊断脾动脉瘤? 5. 如何治疗脾动脉瘤?

[脾脏疾病]“脾淋巴管瘤”的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和误区防范(建议收藏)~~~

[脾脏疾病]“脾淋巴管瘤”的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和误区防范(建议收藏)~~~

[脾脏疾病]“脾淋巴管瘤”的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和误区防范
(建议收藏)~~~
脾淋巴管瘤
【病史摘要】
男性,38岁。

体检发现脾脏占位。

图1脾淋巴管瘤
【影像所见】
CT平扫可见脾脏内类圆形低密度灶,边界尚清,内部似有分隔,局部脾脏轮廓膨隆(图1A);动脉期边缘轻度强化,病灶内部无强化(图1B);门脉期病灶边缘更清晰,内部分隔有强化,囊样区仍无强
化(图1C)。

【分析和诊断】
淋巴管瘤一般无包膜,呈浸润生长,呈多房囊状结构。

本例囊性病灶中可见囊内纤维间隔,增强后囊壁及纤维间隔轻度强化,诊断为淋巴管瘤较囊肿机会大。

【误区防范和鉴别诊断】
主要与脾囊肿鉴别。

典型的淋巴管瘤囊内多有纤维间隔,增强后囊壁及纤维间隔可有轻度强化;而囊肿一般为无分隔无强化的囊性灶。

另外还需与其他恶性肿瘤(包括转移)坏死囊变鉴别。

【影像检查方法选择】
超声、CT和MRI三者互补,对病灶定性更有帮助。

【临床病理和随访】
手术病理结果为脾淋巴管瘤。

【评述】
淋巴管瘤形成的原因为局部淋巴液引流受阻,使淋巴液积聚形成囊样扩张。

典型表现为囊性病灶中有纤维间隔形成,常以多房性病变存在。

病理上分为毛细淋巴管型、海绵状及囊性淋巴管瘤。

三者常混合存在,淋巴管扩张或极度扩张成囊样。

较大的淋巴管壁可有增厚,并可见少许平滑肌组织,囊内有纤维间隔,厚薄不等。

本病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利用动态增强检查技术有助于病变的鉴别,缺乏典型特征的淋巴管瘤定性有时较困难。

脾动脉瘤ct诊断标准

脾动脉瘤ct诊断标准

脾动脉瘤ct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脾动脉瘤是指脾脏内的动脉发生局部扩张形成的血管病变。

这种疾病在临床上并不常见,但一旦发生,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健康影响。

及早发现和诊断脾动脉瘤非常重要。

CT检查是目前诊断脾动脉瘤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分析CT影像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病情。

在进行脾动脉瘤CT诊断时,医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1. 影像表现:脾动脉瘤在CT影像上通常呈现为脾脏内的局部扩张病变,形状呈椭圆形或圆形。

扫描时要观察血管壁是否完整,有无出血或漏出血等异常情况。

2. 动态观察:在进行CT检查时,医生需要观察血管病变的动态变化,了解其大小、形态、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通过动态观察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3. 血流动力学参数:除了观察脾动脉瘤的形态外,CT检查还可以测量血管的血流速度、血流量等动力学参数,帮助评估病变对脾脏血液循环的影响。

4. 非对称性脾脏扩张:脾动脉瘤常常导致脾脏非对称性扩张,即脾脏的一侧明显比另一侧大。

医生在CT影像上应注意观察脾脏的大小和形态是否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

5. 伴随病变:有些脾动脉瘤还会伴有其他血管病变或脾脏疾病,如动脉瘤、动脉粥样硬化等。

医生在进行CT检查时需要注意观察是否有其他伴随病变,及早发现并进行综合治疗。

脾动脉瘤CT诊断标准主要包括影像表现、动态观察、血流动力学参数、非对称性脾脏扩张以及伴随病变等方面。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标准,可以更准确地诊断脾动脉瘤,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降低患者的风险,并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预后。

希望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能够进一步完善脾动脉瘤CT诊断标准,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第二篇示例:脾动脉瘤是一种相对罕见但严重的血管疾病,常常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包括内出血和脾梗死。

CT扫描在脾动脉瘤的诊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准确、快速地识别脾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等特征,为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必要的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血管瘤”的诊断要点及特别提醒~~~
脾血管瘤脾血管瘤(splenic hemangioma)脾血管瘤为脾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但一般无症状而偶然发现。

好发于35-55岁。

多单发,多发性者称血管瘤病。

也可见于血管瘤病(即Klippel-Trenauny-Weber综合征)。

【诊断要点】1.平扫呈均匀低密度,也可伴囊性变、点状或弧形钙化。

2.增强扫描类似肝血管瘤,即早期周边强化,延迟扫描对比剂充填(图1A、B)。

【特别提醒】瘤内钙化及向心性强化提示本病。

图1脾血管瘤女,40岁。

平扫示脾下极轮廓饱满,局部低密度病变(未列出)。

A.动脉期增强,无明显强化(白箭);B.延迟3min扫描,病变呈近似等密度(白箭);(1)、(2).正常脾实质;LK.左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