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美术课堂尹少淳美术教学N个要点共62页

合集下载

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复习大全【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美术教学评价)

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复习大全【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美术教学评价)

第7章美术教学评价考点梳理1.认识评价的辩证性,合理地运用评价;2.了解我国美术教学评价的实际状况;3.知道重要的评价概念;4.在美术教学中灵活运用评价策略。

7.1 复习笔记一、评价的辩证性与现实性(一)扬长避短谈评价1.评价的发展历史教育考评制度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西周就初步建立了教育考评制度,隋唐出现的科举制度实际上也是一种教育考评制度。

具有现代意义的教育评价的系统理论和方法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至今教育评价已成为当代世界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2.教学评价的作用(1)甄别与选拔——为学生评定学业成绩的等级,使学业成绩优良的学生继续深造,获得更高的发展机会;(2)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到努力的方向。

对教师的作用则是:获得反馈,调整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3.教学评价的消极影响在教学评价被不恰当地滥用时,或者在评价的意图不当时,很容易导致负面和消极的效果发生。

长期以来,我们的一些不恰当的教学评价方式还在摧残学生的身心,消泯他们对学习的兴趣,甚至对生活的兴趣。

(二)美术教学评价在中小学的状况1.我国中小学美术教学评价问题的长期现实状况(1)学生的美术成绩,对他们的毕业、升学和就业影响甚微,或者说没有决定性的意义。

因此,许多学生和家长并不太在乎美术成绩,一般只要成绩及格即可。

(2)许多学校通常情况下都不进行美术考试,对学生的美术成绩只是一种直觉的给予。

有的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甚至强调一种“安抚”作用,要求让每个学生的美术成绩都达到及格的程度,而不管学生实际的学习态度如何,学习效果如何。

(3)除了美术高考或社会团体举行的等级考试,普通学校的美术教学并不注重教学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2.美术教学评价的新变化2000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学评价成了美术教师关心的课程与教学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如何在美术课程与教学中进行评价,以期通过评价推进有效的美术教学,激发学生对学习美术的兴趣,促进学生在美术方面的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复习大全【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美术教学的方法与模式)

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复习大全【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美术教学的方法与模式)

第6章美术教学的方法与模式考点梳理1.认识美术教学的特点与方法;2.知道不同类型的美术教学的要点;3.了解美术教学模式的作用与基本的建构方法。

6.1 复习笔记一、美术与美术教学的特点(一)美术的特点1.视觉性(1)美术虽然涉及多种感官,但主要还是诉诸于视觉,所以美术又被称为视觉艺术;(2)美术活动要通过视觉来获得形象,并通过一定的材料和方法创造出视觉形象;(3)美术活动的效益的发挥,需要观众通过视觉来感受美术家创造出的视觉形象。

2.情感性情感是艺术的共性特点,它不仅激发美术活动的动机,而且贯穿于美术创作的全过程,并蕴涵在美术作品中感染观看者,唤起他们内心的情感。

3.技能性美术活动创造的视觉形象需要遵循物质材料自身的规律,因此对创作者而言,技能的掌握程度直接反映出其自身的造诣和成就。

同时,如果欣赏者对美术技能有一定的了解,就能够从作品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和审美享受。

4.美术的价值表现特点与科学不同,美术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真理,但却更重视价值的表现。

因为价值的多元性和相对性,所以美术必然反映出地域性、民族性和个性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差异。

5.美术的自由表现特点与科学追求合规律性不同,美术追求的是合目的性,其创作表现手法具有超常的自由度。

6.重形式美术的形式不仅服务于内容,它本身也有极强的欣赏价值。

同时,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决定不同的艺术趣味和风格,甚至艺术成就。

(二)美术教学的特点1.美术教学的视觉感知特点美术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之上,通过直观的形象传达信息和印证事实与原理。

美术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对视觉元素和形式法则的体悟和认识。

2.美术教学的情感特点美术教学更强调情感性。

美术教学必须尽可能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沉潜于美术活动之中,达到忘我的状态。

3.美术教学的技能特点技能训练是美术教学基本过程之一。

没有一定的技能,美术的表达将成为不可能,所以在美术学习中,学生会花大量的时间于认识材料、对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并完成造型任务,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技能成了美术教学活动的主要部分。

读《尹少淳谈美术教育》聊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读《尹少淳谈美术教育》聊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读《尹少淳谈美术教育》聊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摘要: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

关键词:核心素养正文:最近读了尹少淳先生的《尹少淳谈美术教育》一书,体会最深的就是美术核心素养,以下是我对核心素养的理解: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包含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

一、图像识读图像识读: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

图像时读的表现是:能以联系、比较的方法进行整体观看,感受图像的造型、色彩、材质、肌理和空间等形式特征;能以阅读、探索、思考和讨论等方式,识别与解读图像的内涵和意义;能从纬度、材料、技法、风格及发展脉络等方面识别图像的类别;知道图像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与价值,辨析和解读现实生活中的视觉文化现象和信息。

数字图像、影视作品或生活中各种图像符号的造型、色彩、比例和肌理等形式特征,以及材质、技法和风格特征等的认识、比较与辨别。

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以联系、比较的方法进行整体观看,感受图像的造型、色彩、材质、肌理、空间等形式特征;以阅读、搜索、思考和讨论等方式,识别与解读图像的内涵和意义;从维度、材料、技法、风格及发展脉络等方面识别图像的类别;知道图像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与价值,选择、辨析和解读现实生活中的视觉文化现象和信息。

二、美术表现美术表现指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和美术语言创造视觉形象。

美术表现素养的表现是:具有一定的空间意识和造型意识;了解并能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结合美术语言,通过观察、想象、构思、表现等过程,创造有意味的视觉形象,表达自己的意图、思想和情感;能联系现实生活,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自觉运用美术表现能力,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

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形成空间意识和造型意识;了解并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结合美术语言,通过观察、想象、构思、表现等过程,创造有意味的视觉形象,表达自己的意图、思想和情感;联系现实生活,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自觉运用美术表现能力,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

美术教育学重点

美术教育学重点

美术教育学重点美术教育学重点——高教版《美术教育学》重点作者尹少淳1、美术教育的划分方式:(p53)(1)按场所划分——学校美术教育、家庭美术教育、社会美术教育(2)按年龄划分——少年儿童美术教育、成人美术教育、老年美术教育(3)按目的划分——职业美术教育(也称专业美术教育)、普通美术教育(也称基础美术教育)2、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的中学科目,出现图画和体操;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初中学科出现艺术(或音乐、美术)。

P553、孔子被认为是第一个把私塾从贵族阶层带到民间的人。

他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倡因材施教。

4、1794年法国设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师范院校,开创了师范教育的先河。

5、美术教育学的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观摩法、讨论法、实践法。

6、词语解析:鸿都门学创立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二月,因校址设在今河南洛阳郊区的鸿都门而得名,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专科学校,也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文艺专科学校。

鸿都门学的学生由州、郡择优选送,大多为社会地位不高的平民子弟。

它不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学习内容,设有辞赋、小说、尺牍、字画等课程。

学生毕业后,成绩优异者,可获高官厚禄,甚至封侯赐爵。

因此,鸿都门学极一时之盛,学生多时可达千人。

鸿都门学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历史上最早的文艺专科学校,而且在以儒家经学垄断教育内容的时代,开文学艺术教育之风。

此外,招收平民子弟入学,给了平民子弟施展抱负的机会,也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从上述意义看,鸿都门学可谓后世科举和各种专科学校之先猷(you)。

7、词语解析:宋代画院五代时期的西蜀(891年—965年)和南唐(937年—975年)即已开始设立画院。

画院由国家开办和管理,将全国的优秀画家聚集起来,为皇室服务,描绘帝王和贵族的生活,记载国家重大的活动。

画院画家穿戴官服,享受国家的“俸值”。

宋朝沿袭了画院制度,并加以发展,成立了翰林图画院。

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龙源期刊网 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者:王晋来源:《教育·校长参考》2019年第12期随着我国对美术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的指导理论体系。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当具备的核心素养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五个方面。

在尹少淳教授的《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讲座中,他指出:视觉形象是核心素养生发的基础,图像识读和美术表现属于基本素养,而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则是衍生素养。

通过尹少淳教师的美术教育讲座,让我对今后小学美术教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创作能力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对于核心素养的运用,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强调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运用于小学美术课堂,教师首先应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伴随着我国教育的深入发展,教育教学设施已不断完善,教学方式也不断更新。

尤其是针对小学生这一好奇心很强的教学对象,教师应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满足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新颖性的要求。

激活形象思维,培养学生想象力我校在北京市十三五规划办课题中提出“以特色课程建设为依托,培育崇文小学学生核心素养”,着重将核心素养贯穿于课堂当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记忆能力。

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去掌握美术技巧,加强对美术作品的创作,不断提高自身的美术核心素养水平。

如何提高美术课堂的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前提。

小学生的年纪较小,玩心较强,所以在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游戏教学来激发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热情以及创作热情,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美术课堂中,教师要学会将美术核心素养教学融入美术的日常教学当中,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从而更好的挖掘学生的创作潜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小学生的想象力天马行空,拥有着丰富而细腻的情感。

尹少淳先生关于儿童美术教学的谈话

尹少淳先生关于儿童美术教学的谈话

尹少淳先生关于儿童美术教学的谈话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艺委会主任、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导尹少淳教授,看了儿童水墨画作业100多幅,以及其他儿童美术作业。

李力加教授提议:此刻的对话围绕着如何在儿童水墨画教学里渗透书写性这方面问题进行思考。

当儿童在水墨画表现中有了这方面的能力,画出的水墨画就会不一样。

王叶峰老师(以下为“王”):目前呈现来看,很多小孩写书法的姿势出现了很多问题。

归纳起来,以我自己的理解,现在小孩子写书法的姿势都是兜过来比较多。

这个我感觉……(李力加教授:执毛笔的)不是执毛笔,这和幼儿园阶段小孩子手的发力还没有形成有关系。

我感觉,孩子们画画时要涂大量的色块,他要用力涂,正好是这一个手的力量。

而且,越是经济、社会发达地区的小孩子问题越明显,外来民工子弟,不存在这个问题。

越是我们当地的小孩子,他这个量就越多,这是我观察的结论。

李力加教授(以下为“李”):你这个观察有意思,但是,我说的问题不是这个问题,是儿童水墨画中书写性笔墨问题。

王:小孩子我在这里边学习,我就尽量按我的规范来要求他们。

比如说,用水粉作画,使用这种软性的毛笔(水粉笔)来作画,我都有一定的规范要求。

在毛笔当中,我的执笔要求是这样的:首先,不像写楷书,现在学校里书法课那么规范要求这样握笔。

而我是把它转化过来,给他们这支笔,就是说你可以抓笔。

抓住以后,要求是要用指尖抓住笔,然后(演示手臂、手腕,边说边示范动作)能够活动起来。

(李:悬腕)不,我不讲悬腕,我就对小孩子说,你的手各方面都能够转动为标准。

我可以这样,也可以这样(演示手臂、手腕握笔转动的动作)。

好,这样的用笔你觉得舒服了,姿势合适了,那我就认为你这样就合格啦。

李:还有一个问题,你这个工作室低幼的孩子们怎么解决用笔问题?。

王:我也是这样教的。

就是说:他过来学习,刚开始的时候(手执笔)一般做拱形状,然后指尖握住这支毛笔。

笔握好之后,他开始可能有的是像正规写毛笔字这样握笔。

画线条时先进入然后再推出去,推好以后他(演示小孩子执笔的姿势)就变成抓的了,抓好以后然后就先转!因为,开始几节课我就是让他们玩水墨,玩的时候我给他们的是那种大纸,你(指学生)玩的时候必须要那样擦过去,推过去,这样,刷过去(演示用笔动作),或者侧面侧过来。

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复习大全【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美术知识与美术课程)

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复习大全【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美术知识与美术课程)

第5章美术知识与美术课程考点梳理1.了解知识的分类与作为普通知识的美术;2.知道美术课程的组织方法;3.认识美术教科书的要素和结构特点。

5.1 复习笔记一、美术知识(一)知识概述1.知识的内容知识即人类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认识,包括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两类。

感性知识是以感知觉或表象的形式出现的知识;理性知识则以概念或规律的形式出现。

2.学科划分与变化学科实际上是一种具有相关性或共同生命体的知识的集合,学科划分使知识结构更富有条理性,有利于专精研究,但也使人对事物的认识变得支离破碎。

在知识领域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今天,学科也在发生了变化:(1)新的知识的产生导致了新的学科的诞生;(2)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发生融合,综合性学科出现;(3)原有学科内涵不断充实,外延也随之扩大。

3.知识的分类知识可以分成专门知识和普通知识。

专门知识是因为职业有关或深度的业余爱好而导致个人对某种知识的深入了解和认识。

普通知识也可以称为常识,即一个人所具有的涉及多种学科的一般性知识。

专门知识的掌握者只是少数专家,普通知识的掌握者则是多数普通人。

(二)美术知识的定位美术知识同样包括专门知识和普通知识两个层次,而在中小学阶段开设美术课,其前提就是承认美术作为普通知识,是所有公民应该具备的。

长期以来,中小学美术课程内容一直过于偏重专业性,其难度已经超过了初中生的接受能力,超越了普通知识的层面。

美术教育所采用的知识应符合以下要求:1.美术知识需要满足中小学生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2.美术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必须适合中小学生的心智发展程度和教学时空环境。

二、美术课程(一)课程概述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

课程设计是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订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活动,是对课程目标、教育经验和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具体化过程。

(二)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1.美术课程的划分(1)美术课程组织原则①连贯性,即学习内容之间必须连续进行,而且间隔的时间不能太长。

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尹少淳教授访谈录

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尹少淳教授访谈录

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对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尹少淳教授的访谈(本文刊载于《中国中小学美术》2016年01期,部分内容及图片有微调)➤受访者:尹少淳/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美术教育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美术课程标准研制课程组组长➤参加者:段鹏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美术教育学博士黄露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美术教育学博士研究生佫蒙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房斐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钟传平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时间:2015/12/10➤地点:首都师范大学亚洲美术教育研究发展中心资料室➤记录整理:翟闯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段:尹老师好,感谢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集体采访!也希望借此机会请您和美术教育研究者及奋斗在一线的千万美术教师分享下学校美术教育领域内的最新成果!首先,我们想提出的问题是:上世纪以来至今,学校美术教育的面貌不断地发展变化,美术课程在观念上也有一些转变。

那么当今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源流在哪里?美术课程发展的推动力量是什么呢?能否请尹老师从课程标准研制的角度,为我们梳理下其间的主要脉络?尹:好的,中国的美术教育其实和西方有一些类似的地方,主要是由“单一的美术内容”发展到今天“以视觉文化为代表的、异常丰富的学科教学门类”。

追本溯源来看,早期美术教育真正的推动力并不是纯粹的审美,而是在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实现慢慢转型的。

可以说,西方的学校美术教育是在工业革命之后大规模开展起来的,工业革命之前的美术教育主要是面向上层阶级,社会大众却接触不到这样的美术教育。

在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了“水晶宫博览会”(即“万国博览会”),但是当时的人们觉得这次博览会展出的产品艺术质量太差,所以以著名艺术批评家拉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为代表等一些艺术批评者主张将美术教育改变为面向公众的、全民的美术教育,以改变劳动者的趣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