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级工科创新实验班本科培养方案【模板】
新工科实验班 实施方案

新工科实验班实施方案一、背景与意义新工科实验班是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对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提高工科教育质量和水平,推动高等工科教育改革和发展而设立的。
实施新工科实验班,旨在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工程技术人才。
二、实施目标1.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2. 提高工科教育质量和水平;3. 推动高等工科教育改革和发展。
三、实施内容1. 课程设置:新工科实验班将开设一系列前沿课程,涵盖工程设计、创新创业、跨学科交叉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 实践教学:实施“双师型”教学模式,引入企业导师,组织学生参与工程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创新创业:开设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组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实施方法1.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 实践环节:加强与企业合作,组织学生参与企业实践项目,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创新创业指导:邀请创新创业导师,开设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五、实施保障1. 师资力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高水平的教师和企业导师,保障实验班教学质量。
2. 教学资源: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为实验班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实践平台。
3. 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的实验班管理机制,加强对实施方案的监督和评估,保障实施效果。
六、实施效果通过新工科实验班的实施,将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提高工科教育质量和水平,推动高等工科教育改革和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工程技术人才做出贡献。
七、总结新工科实验班的实施方案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提高工科教育质量和水平,推动高等工科教育改革和发展。
2017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2017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专业基本信息二、培养目标及特色培养目标:面向城市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扎实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的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并具有一定城市信息化管理与建筑领域信息化知识背景的软硬件设计开发人才与项目管理人才。
所培养的学生能够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设计、开发和维护、项目管理、移动互联网络应用设计开发、计算机网络工程和网络维护与管理、网络安全、系统集成等相关专业领域的工作。
专业特色:本专业为城市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培养高工程素质、强实践能力,具有创新精神的计算机高级专门人才。
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坚持核心基础知识学习不松懈;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和技能的实际应用。
专业从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网络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软件分析、设计、开发、维护能力和计算机网络设计、规划、实施能力及Web应用开发能力。
三、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主干课程1.主干基础课程(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大学英语(3)高等数学(4)线性代数(5)概率论与数理统计2.主干专业课程(1)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2)计算机组成原理(3)离散数学(4)数据结构与算法(5)操作系统(6)数据库原理及应用(7)计算机网络基础(8)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五、主要实践教学环节1.主要实验:基础理论验证、程序设计能力培养、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及网络类相关实验,包含在各门相应课程内。
2.其他主要实践环节:(1)电子工艺实习、(2)程序设计实践、(3)数据结构综合实验、(4)面向对象设计与实现、(5)软件开发大型实验(数据库原理及应用、Web系统与技术综合课程设计)、(6)数字逻辑综合实训、(7)计算机组成原理综合实验、(8)网络技术综合实训、(9)软件工程综合实训(软件工程、软件测试与管理、UML建模与分析技术综合课程设计)、(10)编译原理综合实验、(11)毕业实习、(12)毕业设计(论文)六、毕业学分要求参照北京建筑大学本科学生学业修读管理规定及学士学位授予细则,修满本专业最低计划学分应达到157.5学分,其中理论课程123学分,实践教学环节34.5学分。
华南理工大学2017级机械类创新班(本博、本硕连读)专业本科综合培养计划

机械类创新班(本博、本硕连读)Mechanical Engineering (Innovation Class)专业代码:0802学制:4年Speciality Code: 0802Schooling Years:4 years培养目标:培养热爱祖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适应国家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机械学科(包括: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电子、机械设计)理论基础、优化的知识结构及基本技能,优秀的科研能力和国际化视野,具有推动区域制造业发展潜能的创新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
Educational Objectives:To cultivate students to become patriotic, to follow the socialist road, to adapt to national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to develop in an all-round way morally, intellectually and physically, and to possess solid theoretical basis of mechanical discipline(including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 Automation, Mechatronics, Mechanical Design), optimal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basic skills, superb abilities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which enables them to become innovative talents and academic talents who can have the potential of promoting regional manufacturing development.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掌握从事机械工程工作所需的数学和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机械工程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基本原理、方法和手段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为解决机械工程复杂问题打下知识基础。
2017级培养方案

2017级培养方案“通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所属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标准学制:四年学科门类:工学专业代码:080703专业门类:电子信息类授予学位:工学学士适用年级:2017级专业负责人王玉峰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高尚品德、文化底蕴和扎实的数理基础知识,具备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基础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的通信工程专业技术人才。
毕业生毕业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包括:(1)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修养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强,身心健康;(2)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人文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较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及国际交流能力,具备在团队中分工协作、交流沟通的能力,以及发挥领导作用的潜力;(3)能够运用相关法规、技术标准及通信工程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原则,能够合理运用通信工程专业相关知识分析通信工程及相关领域内的工程技术问题;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厚的专业视野,具备在通信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创新意识与方法以及器件或系统的设计开发能力,初步具备运用工程技术解决通信工程及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4)在通信工程及相关领域具有竞争力,能够承担通信工程及相关领域中科学研究、工程设计、设备制造、网络运维、技术管理以及设备开发与应用等工作;(5)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渠道不断更新知识及能力。
二、毕业要求为了达到上述培养目标,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规范,本专业学生在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上需要达到以下毕业要求:(一)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通信工程及其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二)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通信工程及其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三)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通信工程及其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关于制订2017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关于制订2017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XX学院关于制订2017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推进学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及深化学分制改革,学校决定启动2017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工作。
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基本原则(一)坚持应用导向,科学设计课程体系按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具备的素质、学科知识、职业能力等要求,注重学科系统性,明确职业指向,科学、合理、有效地构建课程体系并优化各类课程模块和学分要求;适当精选教学内容,鼓励设置专业方向,突出学科应用课程,加强专业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培养。
(二)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科应用课程的重要体现,应进一步完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拓展实践教学环节;适当精简理论教学内容,丰富实践教学内容,针对各专业的特点,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相关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三)鼓励与专业认证标准对接为适应社会需要,鼓励工科专业参照(或部分参照)《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凝练专业核心课程,突出专业特色。
鼓励人文社科类、艺术类专业按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质量标准等相关文件构建课程体系和设置专业课程。
二、课程体系及要求(一)课程体系及学分本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拓展课程四大类,各类课程的学分构成见表1。
表1 课程体系及学分构成学分,占比63.53%;人文社科类为98学分,占比61.25%,艺术类103学分,占比62.42%。
(二)各类课程的设置要求1.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由通识核心子课程和通识扩展子课程构成,面向全校学生,由学校统一设计其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见附表1)。
总学分47学分,其中必修课38学分,选修课9学分。
(1)通识核心子课程包括思政类课程、大学语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体育等课程。
吉林大学关于制定2017版本科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模板】

附件1:**大学关于制定2017版本科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专业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关系到教育教学资源配置和优化,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也关系到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协调与适应。
做好2017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旨在推动专业结构调整,开展专业内涵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专业设置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成长需要,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突出办学特色。
一、指导思想2017版本科培养方案的制定,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为基础,以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先导,按照“志高远、敢担当、基础厚、能力强、会创新、适应广”的育人理念,以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为依据,以优化培养方案、整合课程体系、合理安排课程设置和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为核心,全面落实学分制管理制度,构建更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以及夯实基础、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二、基本原则1.整体优化的原则培养方案是一个完整、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制要求,统筹培养全过程,科学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理论素养与创新创业能力,知识、能力和素质,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课内与课外等方面的关系,明确每门课程或每个培养环节的教育目标和作用,注意它们之间的主次和层次、内在联系和相互配合。
要整合课程结构,优化培养方案,确定合理的课程模块和学分比重。
要进一步凝练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最大限度降低培养方案中必修课程的学时、学分要求,在设定最低学分限制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给予学生更多个性化学习和跨学科学习的自主选择权。
2.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统一的原则要处理好知识、能力和素质养成之间的关系,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
为达到上述要求,基础课应着眼于学生今后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精神和素养,要提高教学的起点和课堂信息量,注意教学内容的更新;学科基础课应根据专业主干学科的发展和实际应用的需要予以拓宽,注重增加新的及相关学科课程;专业课应改变知识面窄和部分内容陈旧的问题,抓住那些起到启蒙、点拨作用完成专业训练的最基本的核心部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理科实验班本科培养方案(2017级)

理科实验班本科培养方案(2017级)一、培养目标秉承“优势转化、因材施教、学生领跑”的培养理念,实施精英教育和个性化培养,强化数理基础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培养基础宽厚、发展潜力大、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优秀创新人才。
二、培养要求通过学习,理科实验班毕业生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1.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勇于进取的科学精神。
2.具有宽厚的数学、自然科学和大类学科基础,具有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3.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5.具有较强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
6.具有一定的学术视野和国际视野,了解学科研究发展前沿,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
三、培养方案构成理科实验班培养方案由专业培养计划和创新训练计划两部分组成。
专业培养计划分为基础阶段和专业阶段两部分。
基础阶段按照学科大类进行设置,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其中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为所有学生必修,学科基础课程按照学科大类进行设置;专业阶段实施导师指导下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学生在修读各主修专业制定的核心课程的基础上,与导师共同制定专业阶段的个人修读计划。
具体构成见下表:说明:创新训练计划是理科实验班人才培养的必修环节,并作为本科阶段毕业资格审核的必要要求,所有学生须达到本方案规定的学分要求,方可获得毕业资格。
各主修专业的自主发展计划不再做学分要求。
四、基础阶段培养方案(一)理科实验班(机械类)课程设置及进程机械材料类专业修读说明:1.机械材料类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车辆工程、环保设备工程等专业。
2.本方案未列出的重要基础课程须在确定主修专业后按照专业要求补修。
(二)理科实验班(电信类)课程设置及进程1.电气信息类包括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勘查技术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
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背景: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科技不断进步,创新能力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为了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本科人才,我们需要设计一套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目标:通过培养,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1. 创新思维: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2. 创新实践:学生具备创新实践的能力,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并学会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反思。
3. 团队合作:学生具备团队合作的能力,能够与他人积极合作,并善于协调不同意见和利益,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4. 专业能力: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中,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方案:1. 课程设置:(1) 增加创新类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增加创新类课程,如创新管理、创新设计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2) 引入跨学科课程:开设一些跨学科的课程,鼓励学生跨专业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3) 开设实践类课程:在课程中加入实践环节,例如实验课、实习、项目等,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2. 实践机会:(1) 开展创新项目:学校可以组织创新项目,提供学生实践创新的机会,如科研项目、创业项目等。
(2) 创新竞赛: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竞赛,如创新设计竞赛、创业大赛等,让学生在竞争中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
(3) 创新实习: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提供创新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
3. 指导与培养:(1) 导师制度:建立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培养,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创新潜力,并指导他们进行创新实践。
(2) 创新导师:学校可以邀请一些创业者、专家学者等作为创新导师,为学生提供创新指导和培养。
(3) 创新讲座:邀请一些创新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校举办创新讲座,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创新思想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级工科创新实验班本科培养方案
一、专业基本信息
二、培养目标及特色
工科创新实验班是培养高素质拔尖人才的摇篮,特色是创新教育。
工科创新实验班招生计划单列,招收理工类学生。
工科创新实验班采用本科优材生改革方案培养,着眼于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的需求,基于“加强基础、因材施教、重点培养”的原则,按照新的办学模式,培养基础、能力、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拔尖人才。
工科创新实验班学生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在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学习,期间强化基础理论学科知识的培养,突出数理基础课程教学。
一年级第一学期后根据个人兴趣和学习成绩分配专业,成绩排名前50%的学生可以申请升入本科一批次专业就读,其余学生可以在本科二批次专业中自主选择专业就读。
三、主干学科
控制科学与工程
四、主干课程
1.主干基础课程
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多学时)、画法几何A
2.主干专业课程
根据分流之后所属专业而定。
五、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分流之后所属专业而定。
六、毕业学分要求
参照北京建筑大学本科学生学业修读管理规定及学士学位授予细则,根据分流之后所属专业而定。
七、各类课程结构比例
根据分流之后所属专业而定。
九、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及实现矩阵
根据分流之后所属专业而定。
十、指导性教学计划(见附表)十一、主要课程逻辑关系结构图根据分流之后所属专业而定。
表1 工科创新实验班指导性教学计划
表1 工科创新实验班指导性教学计划
表2 工科创新实验班指导性教学计划(实践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