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电影《钢琴师》观后感
钢琴师电影观后感范文5篇

钢琴师电影观后感范文5篇钢琴师影片讲述的故事是发生在二战时期的波兰,德国纳粹对犹太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杀戮,而作为钢琴师的主人公斯皮尔曼同样要在这场屠杀中东躲西藏,受尽了残酷战争所带来的巨大痛苦,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伤害,更糟糕的是精神上的折磨与羞辱。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钢琴师电影观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
钢琴师电影观后感范文1这是一部描述二战期间生活在波兰的一位犹太裔钢琴家的故事,导演没有用浓重的炮火和血腥的屠杀来表达战争的残酷,他讲述了一个弱者的故事。
他曾是上层社会的儒雅绅士,是波兰最著名的钢琴家,然而德国人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他们大肆迫害犹太人,使波兰的犹太人从50万直降到6万。
影片中的钢琴家一直是个懦夫,他从来没有一丝反抗,他一直忍受、逃跑,经常可以看到他翻箱倒柜地找食物,他要的很简单,仅仅是生存。
看完电影,我经常回想起这样一幅图景,一个高大却虚弱的身体,带着一脸络腮胡子,狼狈不堪地跛行于已被完全破坏的房屋中,时不时地一些凶残的德国大兵目无表情地从空旷的街道上踢踏而过……我在想,这些士兵,他们真的明白这场战斗的意义吗?一张摆在军官桌前的全家福似乎在说,或许只是那个时代,那种环境造成了这一切,军人的职责永远只能是服从。
故事的结尾,一位德军高级将领帮助了这位钢琴家,是真的人性逆转吗?我想或许不是,或许只是因为他知道战争即将结束,或许他经历太多的血腥,需要一些心灵的救赎,我以为他只是一个人,而人心都是肉长的。
有人说这段描述是为了煽情,而我了解到这的的确确是真实发生的事实。
听说钢琴家的原型出过一本书,真实地讲述了这段不堪的历史,但由于内容涉及波兰参与屠杀而被禁,很希望能知道书名,有机会一读,我,只想了解那段真实的历史。
影片的名字是钢琴家,但我们却极少听到琴音,或许那个时代不容许美的东西蔓延,因为温柔流淌的琴音会穿越人的心灵,洗涤人们心中邪恶的灵魂,或许那位军官也是被音乐征服了。
我注意到这位钢琴师在自由年代弹奏的音乐是轻柔而舒缓的,好似一股暖流在身边环绕。
《钢琴师》观后感15篇

《钢琴师》观后感15篇《钢琴师》观后感15篇《钢琴师》观后感1 在众多影评中觅得这么一句话:凡人只能望其项背而兴叹,过后走向万家灯火,各自喧闹。
在影片带来强烈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之后读到这句话,心底蓦地一暖。
眼前回放着一幅画面。
当船头人高喊America时,本来徜徉于音乐的人群蜂拥而出,只余1900〔主人公名〕一人留于室内,伴着他的钢琴。
比照方此,暗自心酸。
如此人物,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也只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荷花一擎。
他注定是孤独的。
他的所有的音乐才能,凝成一颗无法触碰的含泪明珠,化为不可揽怀的清冷月光。
音乐奏响时,众人为他燃起的灯火,仅是过眼烟云。
万家灯火捧出一世辉煌,与他无关。
人都是趋向利己性的,那些不为他驻足流连,赶着追逐自家灯火的人,我们无法归咎于他们。
他们只是甘于平庸,只是将海上钢琴师这样的境遇视为日常,无法体察其中的诗意与远方。
常人只是惊羡于烟花绽放时的夺目,却少有人为落幕时悄然的灰埃感慨。
城市格子间里讲述着的庸常繁琐,兀自生动与凋谢。
许许多多执拗的天才,以常人难以理解的追寻,以远离万家灯火为代价,去装饰自己的精神家园。
而对此种人而言,把酒言欢者难寻,棋逢对手者难逢,高山流水的知音比万家赞誉更为珍贵。
他一生未曾离海,以身殉船。
陆地上的人浪费太多时间在为什么上,冬天害怕夏天的迟来,夏天担忧冬天将至,永远在追寻着哪里永远是夏天。
凝望万家灯火,他看到的只有茫然。
他说:我不会让我的音乐离我而去。
他说:我已经和这个世界擦身而过了。
他曾受陆地上所谓大师的挑战,第三曲大方昂扬,热汗淋漓。
如今想来,那是他在弹奏自己生命的华章。
《钢琴师》观后感2 1900的出生,似乎已注定他孤单悲凄的命运,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一个囿于自己世界的天才钢琴师。
成长的环境,让这名没有身份、无师便能自通的天才钢琴师与孤独相伴。
88个键盘是他唯一的快乐,也是他的全部,是他演驿生命存在的形式。
因为他的出生和成长环境,他情不自禁地囿于自己的钢琴音乐世界里,回绝陆地常人的生活。
钢琴师观后感8篇

【篇1:钢琴师观后感】钢琴师观后感《钢琴师》是在我记忆中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一部电影,片子大概要三个小时,我看的几乎忘了时光,直到电脑自动关掉,纳粹、逃亡、男人、女人、那个世界、离我太远,却又很近。
我只能任凭自我跟着主人公一齐逃亡,在那里除了活着。
其他什么都失去了好处,看完这部电影,内心感到无比的纠结,人性的光辉,为什么总是在泯灭时闪现。
《钢琴师》给了我一种心灵上的洗礼,很感激为这部片子付出努力的人们。
钢琴家暂时逃离了犹太死亡之旅,成为一名建筑工人。
但即便每日的工作又脏又累,还是无法摆脱死亡的阴影。
身边的工友一批批的死去,哪怕是最微小的一个暗示,也可能当场招来杀身之祸。
工人们在暗地里酝酿暴动,而钢琴家再次幸运的逃出了魔窟。
之后钢琴家象个野地的幽灵,落魄而憔悴。
他每一天都在废墟中寻找可存活的食物。
当他最后找到了一只罐头时,德军来了。
钢琴家再遇险境,只得闭目等死。
当听说他是位音乐家时,颇有修养的德军将领带他来到钢琴前,要求他弹奏一曲。
那是怎样一种落差啊!枯瘦如柴的手臂游移在琴键上,额前的乱发覆在眼前,一个落魄如鬼的人形坐在高贵的钢琴前,就在前一秒,抚着琴键的手还在为一点食物而不择手段。
但是音乐是一种神奇的东西,他被一点一点唤醒。
身体慢慢地挺直,双手也由迟疑转为行云流水般旋转。
很快,他就与琴融为一体。
在黑白的琴键间,那个消失的钢琴家又复活了。
而音乐也经过灾难的历练而更加纯洁,更加打动人心。
德军将领也在其中,他默许了这个不凡生命的存在,并为他带给食物。
当重重磨难过后,云开见日。
钢琴家重又优雅地在华丽的大厅里演奏音乐。
生命中所有如花的美丽绽放,一切阴霾不再。
可电影的故事是否真的存在?现实中的钢琴家会这么幸运吗?而那些如草芥般瞬间消亡的普通民众呢?除却战争,人的生命是否也在经历着优胜劣汰的残酷淘汰呢?我不得而知。
但至少,由此,我感到人类的渺小,也感到人性的卑劣与伟大。
当繁华过眼,灰飞烟灭时,只有人类精神的矍矍之火还在宇宙的上空飘荡回响。
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优秀作文5篇

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优秀作文4
这是一个虚幻的奇迹,一个伤感的故事,也是一个传奇。《海上钢琴师》讲述了一艘远洋客轮上被遗弃的婴儿“1900”的传奇一生。喜欢这部电影的最大原因是它的音乐,还有就是“1900”以及他和好友Max之间的那份友谊。
我喜欢闭上眼睛,反反复复地听1900帮助好友克服晕船时弹奏的钢琴曲,想象着自身也正坐在那艘船上,随着海浪起伏摇摆。那时的音乐是可以将人吞噬的,让你忘乎因此让你自由自在,让你感受不到自身的存在又让你无比清晰的感受到存在的快感。你能感受到飞翔,能感受到旋转,能感受到跳跃,就想初春的远行,夏日的冲浪。这里只有美好,只有存在的美好,我以为这就是生活,有活生生的美好存在。
作为这世上存在的一个人,我们从出生到死亡都被冠以各种各样的称号和身份。出生的时候父母为我们取了一生的代号即名字,我们要上户口登记注册,等到十八岁了要去办理身份证;我们在学校是学生,工作了又要评职称,我们被别人介绍时是某人的子女父母朋友同事,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我呢?当这些东西都被去除之后,我们还是我们吗?我们还能找到自身吗?1900是一个没有出生证明的孩子,他不属于哪个国家也没有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名字,如果他死了你在任何资料中找不到他存在的痕迹,可能也没有多少人记得他的存在,他也没有一座存放他遗体的墓穴,但他却实实在在地存在过,真真实实地活过,他用什么证明了自身的存在呢?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生活在一个与自身对立的、失望的世界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绝对自由的人也是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人虽然有选择的自由,但他面对的未来的生活却是混沌而没有目标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来,他只知道人生的真实的终结就是死亡。死亡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对于个人的存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存在主义者都是消极者,在他们眼里,人生是一场悲剧。
电影钢琴师观后感

电影钢琴师观后感《钢琴师》是一部由意大利导演朗·宝文托(Giuseppe Tornatore)执导的经典电影,根据亚历山德罗·巴里科的小说改编而成。
影片讲述了主人公阿莫多的一生,从童年时代开始学习钢琴,到成为一名广受赞誉的钢琴师的经历。
这部电影扣人心弦的剧情、情感充沛的音乐以及深入人心的人性探索,给观众带来了难以忘怀的触动。
首先,电影的主题之一是音乐与灵魂的交流。
阿莫多从小就展现了非凡的音乐才华,他的钢琴演奏给人们带来了宁静和享受。
然而,在电影中,钢琴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的载体,更是阿莫多生活中的一部分。
阿莫多对于音乐的痴迷与他的内心世界相互交织,通过音乐,他表达了他无法言说的情感,与观众建立起特殊的情感纽带。
音乐成为了他与他人之间最真实的沟通方式,也是他寻找自我价值的途径。
其次,电影还深入探讨了艺术与社会之间的冲突。
阿莫多在一段时间里扮演了隐藏自己身份的钢琴师,他的音乐成就被完全掩盖在这个角色的背后。
这暗喻了现实世界中艺术家经常要面对的社会期望和对艺术的误解。
许多优秀的艺术家常常无法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回报,被迫在经济和现实压力下放弃他们的梦想。
电影通过阿莫多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这个问题,并为我们思考如何平衡个人追求和社会现实做出了启示。
此外,电影还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钢琴师》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非常细腻而生动。
阿莫多坚韧不拔的追求和崇高的音乐才华使他成为一个备受赞誉的艺术家。
然而,他也有着自己的不完美和内心的痛苦。
他对于音乐的痴迷和对爱情的追求之间的冲突使他陷入了困惑。
这种复杂的内心世界使得他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电影的美学也是令人难以忽视的一部分。
宝文托导演以其细腻独特的拍摄手法和出色的建构能力让观众沉浸在影片的视觉世界中。
他运用了许多充满诗意的镜头,抓住了瞬间的美与哀伤,使得整个影片充满了浪漫的气息。
此外,电影中精心选择的布景和服装也为影片增添了魅力。
钢琴师观后感

钢琴师观后感钢琴师观后感《钢琴师》是朋友极力推荐的一部影片,近日得闲便从网上找来,看完后竟让我深深沉浸在这部影片的情节中,回味良久。
这是一部以二战为背景,讲述了天才犹太人钢琴家瓦列迪克席皮尔曼在二战期间,为躲避德国纳粹的追杀在朋友的帮助下而四处躲避、逃跑的经历。
他面临着一次次的纳粹分子的猎杀,总能幸运的逃脱,最终从战争中存活下来。
电影以六七十年代黑白背景开始,一段优美的钢琴曲把我们带到主角瓦列迪克席皮尔曼的现实生活中。
席皮尔曼在华沙的一家电台工作。
他修长的手指在琴键之间滑动,弹奏出悠扬动听的音乐,直到德国纳粹的飞机轰炸他所在的电台,他还是那样不舍离开他所钟爱的钢琴,他要弹完这一曲。
故事的开始就给我们展现了席皮尔曼对钢琴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给我们展现一个伟大钢琴家的形象。
电影虽然名为《钢琴师》,但在钢琴的演奏上却寥寥无几,印象中只有五处,第一次是在电影开始;第二次是从犹太聚集区逃出来之后,在他躲避的住处,恰好有一台钢琴,但席皮尔曼也只能靠自己的想想来安慰自己是在弹钢琴,我感觉这恰是对一个钢琴师最残酷的折磨。
第三次演奏,是他再次逃到犹太集中营的废墟的时候,给一位德国军官弹奏的肖邦的第一叙事曲。
这次的弹奏,把整个故事推向了高潮。
席皮尔曼在藏身的破房子里,为面前的德国军官弹奏着肖邦的第一叙事曲,一束皎洁的月光从单扇窗中射进来,那光芒是如此的神圣,而席皮尔曼的身姿也显得如此的圣洁,仿佛是落在人间的天使。
他倾心的弹奏着,忘记了自己的落魄,饥饿,俗世间的一切好像都与他无关,他整个心都在曲子里,这是一曲发自灵魂的歌唱,是一种能让灵魂颤抖的声音。
对面坐着的是一位双手沾满自己同胞鲜血的德国人,或许曾经的他视生命如玩物,多少无辜的人丧命于他手。
但在这一刻,他似乎听到了灵魂的呐喊,或许自己心灵深处也有那么一刻的彷徨,但此刻他正沐浴着神圣的圣浴,污秽的灵魂得到了浊清。
我想这次的弹奏不但是德国军官形象的转折,更是细皮尔曼生命的转折点,如果没有德国军官的帮助,我很难想象,仅仅一罐罐头,我们伟大的钢琴师能坚持多久。
电影《钢琴师》的优秀观后感800字

电影《钢琴师》的优秀观后感800字电影《钢琴师》的优秀观后感《钢琴师》是一部由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执导的影片,改编自亨利克·西恩克维茨的小说《掌上明珠》。
这部影片描绘了一个在二战前夕的波兰小镇上发生的故事,其中包括一位神秘的钢琴家、一名女儿和她的母亲以及一位有素质的青年。
观看这部电影,我感受到了导演所表达的深刻情感和人物所呈现的真实形象,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灵。
在本片中,我最欣赏的是导演的技巧和主题。
导演通过画面和音乐完美地展现了当时时代的氛围和细节,让观众完全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
尤其是钢琴家的演奏场景,让人不禁陶醉于音乐的美妙中。
在深度描绘当时社会环境的同时,影片又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度,引发观众深深的共鸣。
影片中的钢琴家,是一位生活在黑暗阴影中的神秘人物。
他与主人公一家之间的互动,在情节上增加了悬念和戏剧性。
但钢琴家最终决定离开并把他的生命奉献给了音乐,尽管这种决定非常令人感伤,但也展现了一个人物对自己信仰和人性的追求。
此外,影片中呈现的人物也很有说服力,他们各自扮演着自己独特的角色,并对故事情节发挥着重要作用。
尤其是母亲和女儿之间的互动,展现了作为一个母亲在面对悲痛和压力时的母亲本能。
她的坚韧和无私的母爱,对于女儿所表现的成长过程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最后,影片的画面和音乐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一场景深度细致的描绘加上优美的音乐,使得影片更加吸引人心。
总的来说,电影《钢琴师》给了我很多震撼和启示。
从钢琴家对音乐的追求到人物之间的互动,每个环节都在深度讲述一个人对于自己信仰和人性的探索。
导演的技巧,情感深度和细节表现都是非常出色的,使得观众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也可以收获到很多关于人生哲学和自我革命的思考。
"沉默总会被打破的"这段台词,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即使在最黑暗、最绝望的时刻,我们也不要放弃自我追求和梦想。
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即使正在面对困難和挫败,也要勇敢地迈出自己的一步,去探索美、理解美、创造美、证明自己的价值。
钢琴师观后感范文5篇

钢琴师观后感范文5篇影片钢琴师告诉我们,人性之中和人群之间不能洗净的一种东西,而它的不清洁和不能洗净,虽然无奈,却正是最真实的。
也正是值得我们反思、让我们从中获得内容从而受益终生的东西。
或许这就是主题最终的归结点吧。
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钢琴师观后感《钢琴师》又名《战地琴人》。
每次看电影前我都会搜索电影简介,查了个大概再开始看。
虽然新鲜感少了但是心里踏实。
这次由于影片播放得太突然,还来不及查询,就开始观看了。
原来这是一部二战期间关于犹太人的电影。
这让我想起了小学有篇关于德国纳粹与犹太人的课文,可是当时太小,也不太明白这段历史到底是怎么回事。
然而影片给我了赤裸裸的视觉冲击,当我看见斯皮尔曼一家人穷困潦倒,犹太人无处藏身的时候,我才感觉到犹太人的悲哀和无助。
男主角是位钢琴家,演员阿德里安·布劳迪将艺术家那种绅士儒雅又文弱的气质演绎得十分到位。
影片开头当全家人都一团乱地担心要搬出住所时,斯皮尔曼表现得十分淡定,一切都是个人无法改变的,他说他宁愿死在自己的家里。
当所有犹太人搬到犹太人区时,他面对像贫民窟一样的犹太人区也只能在心中默默地掩埋悲哀的情绪。
妇人仅存的一碗食物被抢落在地;被德国军官逼迫跳起僵硬舞蹈的无辜的人;见人就询问自己失去的爱人的神经错乱的妇人。
他望着那些惨象却又无能为力。
每个犹太人都过着随时可能被杀的危险生活。
也许那个已经疯了的带着一群乞丐似的孩子跳舞的老人是幸福的,他的精神大概已经无法承受战争带给他的痛苦。
当我看到一群德国军官直接冲进一家犹太人的家里,因为年迈的老人坐在轮椅上站不起来而直接将他从阳台扔下去的情形,整个人都有些无法接受这样赤裸裸的现实。
紧接着那一家人被抓下楼然后开始向前奔跑逃亡,德国军官在短短几秒全部将他们击毙,一个都不放过。
还有后来男主角在工地干苦力活的时候,德国军官突然找出几个年纪较大的男人,每个人趴在地上一一击毙。
然而到最后一个人时枪突然没了子弹,本以为会有奇迹发生,结果德国军官换上子弹仍然将其击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电影《钢琴师》观后感导语:《钢琴师》是根据波兰犹太作曲家和钢琴家维拉德斯娄·斯普尔曼的自传改编,影片描写了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期间艰难生存的故事。
以下是本人整理的钢琴师观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经典电影《钢琴师》观后感《钢琴师》再现了二战时期,德国法西斯对犹太民族的无情地杀戮,影片中刻画了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为了生存仅为了生存而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手掌。
在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每天都在暗无天日地躲避。
在纳粹地毯式地搜索之下几乎失去了生的希望,也是导演波兰斯基的童年再现。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战争中生命的微不足道,因而为了生活我们渴望和平。
”回忆影片我们甚至不愿再次去看那过去的令人触目惊心的往事。
设想:当我们坐在教室读书时,突然一枚重型炸弹落在教室,你昔日的同学、你昔日的恋人就倒在你的眼前,我们该怎么办,你也没有能力去拯救,更惨地是你被敌人判成劣等人,当你走在街道上别人用另样的眼光看着你因为你是劣等人,同时一批敌军士兵时时不不时拿你戏耍一下,不高兴就给你一枪。
这又算什么,当看着自己的亲人被敌人带走将被杀掉而自己……那是多么揪心的痛,为了生存只能饱受屈辱,为了生存只能躲避现实,为了生存只能把自己最爱的事默默放在心中;当多次碰到钢琴时,平时那喜爱的事只能在心中奏响。
正如《钢琴师》的题头语:音乐是他一生的热情,求生是他生命的杰作。
钢琴师用音乐与强权进行着征服与反征服。
严格说来,这部影片不仅仅是一个逃离集中营的传奇、一种求生信念的挥扬和对纳粹暴行的揭露,波兰斯基在破碎的视野上拔起悲剧的骨骸的同时,更讲述一个在极度痛苦和压抑中,依然保持充盈和完整的灵魂的人性故事。
对于作者波兰斯基平生最为人诟病之处,首先在于他的惊世骇俗的生活方式与放荡不羁的个人生活。
暴力和色情已渗透于波兰斯基的影片中,也是他心头挥之不去的阴霾。
因为童年的特殊经历,波兰斯基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所有关系均抱持着一种危险和不安全的看法,作为一名电影导演,他从不讳言性爱是他创作的源泉,他不仅自己尽情享受着性爱的滋润,他也试图提醒他人应当以另一种态度对待生活、对待性爱。
他的作品风格恐惧感和神秘气息一直笼罩在波兰斯基的电影中,这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
他的作品中波兰斯基大多体现了他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
他对黑暗人性的深刻洞察,使他的影片大多涉及暴力、死亡和孤独,恐怖、悬念片是他拿手好戏,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罪恶大师”。
回味历史我们更加珍爱我们的生活,更加珍爱和平,为人性的完善,为了种族的延续,为了全世界的共同发展,我们远离战争。
经典电影《钢琴师》观后感《钢琴师》是在我记忆中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一部电影,它给了我一种心灵上的洗礼和一种美的享受。
在这部电影中许多美的形式都表现的近乎完美。
首先,《钢琴师》这部作品是电影。
电影是一种艺术创造,艺术美就在这部电影中很好的展现。
因为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审美反映和审美创造的产物。
艺术美是存在于各类艺术作品的审美意象之中。
虽然《钢琴家》的剧本来自波兰犹太钢琴家伍拉迪斯罗·斯皮尔曼的回忆录,该书的力量在于在华沙犹太人区中求生的痛苦与内心的挣扎,正如波兰斯基所说"该片以令人吃惊的客观笔触描述了那段时期的真实情况,客观到了近乎冷酷和精确的地步。
书中波兰人有好有坏,犹太人有好有坏,德国人也有好有坏……"而电影《钢琴师》却是一部电影,他是由罗曼·波兰斯基导演所拍的,他是经过再加工的,其中多多少少的情节、景象和当时经历的人有所出入。
这就符合了美学中所说的艺术美的本质:艺术美存在于艺术作品中的美,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审美反映和审美创造的物态化形式,因此,艺术美也就是艺术家对客观世界审美反映和审美创造凝聚并显现于特定物质符号形态中的美。
还有他选了这个自传作立足点,把镜头带进了二战的屠犹浩劫中,这段可怕的历史里,有他躲闪着的童年影子——他母亲死在集中营里,他父亲幸存下来。
所以艺术创造是审美反映和审美创造交融并举的实践—精神活动。
这种审美反映活动本身具有的心灵激荡,又推涌审美创造的同步展开。
这种审美的反映和创造活动,包含对现实美和自然美的真切关照和加工美化。
其次,艺术美的主观性是强烈的、又往往是隐蔽的。
一般地说,艺术家的强烈感情都不是在作品中赤裸裸地表现出来的。
这是因为艺术家的任务不是直接出面说服欣赏者,而是通过艺术本身的力量感动欣赏者。
因此,艺术家总是把客观性融入具有客观性的物态化形式之中。
在电影中,镜头和场景的细节就成了艺术家展现个人情感的工具。
在《钢琴师》这部作品,镜头语言多数都是第三视角转切第一视角,用主角的眼睛去看待战争的残酷,罗曼·波兰斯基在表现屠杀和局部战争的丝毫没有含蓄的成分,德军连续近乎荒诞的屠杀的场景被直白地表现出来。
他采用了围墙分割的对比镜头,使人感觉到围墙两边就是天堂与地狱。
表现了犹太民族被纳粹毫无人性的虐待。
罗曼·波兰斯基他还用审视的镜头表现了极端环境里人性的残酷悲歌,当然犹太人也是有好有坏,从随即在街头死去的流民,为了抢夺食物无奈的锤打和哭泣。
犹太酒吧里,肖邦的音乐和自私地验证金币的商人。
这就表现了他比较客观的视角。
细节刻画中从主角在极端困顿情况下依旧颤动的手指,在脑海里响起的旋律,在饥饿和恐惧中揉搓泥灰的双手,钢琴上端放的德国军服,依旧忧伤、动情的旋律;甚至连德军军官办公桌上的全家合影都一一镜头留意了,德军军官最后的话也具有深刻的意味。
就表现了导演对人性的探讨和他对和平的渴望。
前后有三个长静景对比镜头,一是嬉戏的华沙广场,指引远方的铜像;二是德军浩荡地行进的广场,依旧指引远方的铜像;最后就是依旧指引远方残破的铜像,逐渐出现大规模残垣断壁的远景。
这种满目苍痍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是奠定了全篇的基调。
最后也在《降A 大调波兰舞曲》里结束这段文字,有太多值得反思的,有太多悲哀的,但没有仇恨和报复;有太多哀伤,有太多期望,却依旧是讴歌人性的善良和美好!再次,我觉得在这部电影中塑造了一个很好的艺术形象,甚至创造了一个典型的犹太人的形象。
这部电影其实说的是个幸存者的故事。
刚开始我认为那个人可以是任何人,钢琴家,电影导演,或是街边小贩,家庭妇女。
为了生存,每个人都使尽看家本领。
这个故事里的人碰巧是个音乐家,他靠音乐支持精神,靠音乐打动敌人,无他,只因音乐是他最擅长的东西。
而慢慢地开始我懂得了剧本中为什么主人公的职业是特定的,并且片名叫《钢琴师》。
因为导演要强调艺术是为了人的生存而存在的。
艺术不是奢侈品,它的根基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生活,在绝境中让我们更坚韧.战争中幸存下来的人成千上万,每个人遭遇不同。
这个钢琴师,他有音乐傍身,比别人可能要坚强一点,柔韧一点,淡薄一点,所以他活下来的机会比较多。
就这样这种故事就具有独创性,他也不仅体现在艺术家对自己所表现的对象的特质的把握上,而且更体现在他对这一特定对象的独有感悟和发现上,体现在他崭新的艺术形式的创造上。
作者就这样创造了个典型的人物,他是具有普遍而又深刻的思想意义的、鲜明而又独特的人物形象,他是栩栩如生和独一无二的。
最后,我想说一下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情节,就是当主人公去找东西吃的时候,被一个德国纳粹军官遇见。
当时主人公已经经历了许多悲欢离合,当看见德国军官的时候,他的眼神已经很绝望了,但是也有一种知道总有那么一天的心情,他其实等待的是命运的安排。
可是那个德国纳粹却动了怜悯之心,他叫主人公弹了一首肖邦的第一叙事曲,令我吃惊的是德国军官居然叫他弹的是萧邦的,波兰人弹萧邦固然是自然,而一个德国人要弹波兰人的曲子,可是看到后来才想到这是自然,美的事物是不分国界的。
一个德国人喜欢波兰人的曲子又有什么可以奇怪的呢?现在想来当时认为德国人喜欢这种曲子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想法,我到觉得当时我的那种想法是不可思议的,我怎么有那么多民族主义的想法呢?其实一部真正好的艺术作品是可以引起全人类的共鸣的。
肖邦的第一叙事曲就把主人公和德国军官带回到和平的年代,其实哪个人没有家庭和亲人,也许那个德国军官以前也做过许多灭绝人性的事,但是他在听主人公弹奏的时候,好像心灵得到了净化,他就恢复了人性,放过了主人公。
而后,当德国战败时,德国军官在战俘营看见了一个和主人公一样的艺术家,他哀求的求着那人,讲出了他曾救过主人公一命,他那种眼神我是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他是多么渴望活下来。
那种悲切的眼神是一种人类求生的欲望,甚至是一种生物的本能,让人看了哪有人不能动容,我留下了眼泪。
我想要是我曾经做过一些错事,那我也一定想得到原谅,我也相信人是宽容,而那个犹太人主人公也是这样。
当他得知那个德国军官在哪里时,他也就立即去,可是为时已晚,战俘已经转移了。
其实他这样的行动也表示了犹太民族的宽容和知恩图报。
战争中,很多人死去,也有很多人活了下来,军官一丝人性的闪光,就救下了钢琴家的一条命,而其他千千万万死去的人呢?片尾的钢琴曲又一次响起,有生以来头一次,我觉得钢琴曲是那么的忧伤。
我也就真切的觉得战争是多么的可怕。
这也就体现了欣赏艺术美的一种特殊作用。
我们以为艺术美的特殊价值,可以从欣赏者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来加以分析:艺术美在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方面,具有特殊的价值。
艺术所能发挥的作用,和艺术欣赏者的感受能力是成正比的;艺术美在推动社会生活前进方面,具有特殊的价值。
所以在我看的时候相信许多人包括现在的德国人、日本人一定也不想有当时二战时候的景象,而那些现在的新军国主义一定不敢去看这部影片,因为他们一定怕看见战争的结果。
艺术美能够征服人心,鼓舞人心,在人们心头燃起为现实理想的生活而斗争的火焰,以达到推动社会生活前进的最后目的。
经典电影《钢琴师》观后感影片讲述的故事是发生在二战时期的波兰,德国纳粹对犹太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杀戮,而作为钢琴师的主人公斯皮尔曼同样要在这场屠杀中东躲西藏,受尽了残酷战争所带来的巨大痛苦,不仅是身体上的伤害,更糟糕的是精神上的折磨与羞辱。
最终,幸运的是钢琴师用他的音乐才华打动了一位纳粹军官;在他的帮助下,钢琴师终于等到了战争结束的那一天,顽强活了下来。
本电影通过一连串直白而又真实的画面,展露出了纳粹的残酷无情,例如,被赶到集中营的犹太人在德国士兵的皮鞭下奏起欢乐的乐曲,两眼含泪的跳着欢快的舞步。
和一些德国军官在一队犹太人中挑出几个瘦弱的让他们趴在地上,然后一个个枪毙。
他们残忍地把人的生命当作了游戏。
还有,让人最深刻的那一幕是有一个因残疾而无法向德国人起立鞠躬的老人,被连人带轮椅从楼上扔下捽死在路上。
而钢琴师正是这些事的经历者和目击者,然而在音乐的支撑下,钢琴师顽强地追求着生命的机会。
影片中的一幕形象地表现出钢琴师斯皮尔曼对音乐强烈的热爱之情。
就是在一间藏身的屋子里,有一架钢琴,但钢琴师却不能出声,否则会暴露自己,于是他将手指悬在琴键上尽情地演奏,就好像是真实的在进行着钢琴的演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