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血液循环-教学设计汇编
10.2-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10.2-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 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4. 说出心率和脉搏的基础知识。
5. 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收集有关高血压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心脏内外形态结构的认识的学习,了解自己及家人的身体,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
2.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三、教学难点:1.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四、教学工具和手段观察、讨论、交流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生物教学模型和视频教学相结合完成。
第1课时(一)课前准备生物心脏模型1个,PPT。
(二)导入新课请同学们握紧拳头,观察手背上的青绿色血管,思考他们是动脉还是静脉还是毛细血管。
引发同学们思考血管里的血液为什么会流动。
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血管和心脏。
(三)学习新课一、PPT给出三种血管的图片,给大家时间小组先讨论三种血管的区别。
带领同学们得到以下知识内容。
二、突破难点: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1、心脏的位置,外部形态特征。
位置:胸腔中部偏左下方心脏的大小:和你自己的拳头差不多,倒置的梨形。
2、心脏的内部结构和与之相连的血管(1)过渡:同学们,刚刚我们观察到的是心脏的外部形态,那心脏既然能把血液押送到全身各处血管,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呢?PPT给出图片,并拿出心脏模型,打开让同学们观察心脏的内部结构。
同学前后讨论。
然后请同学回答。
问题内容:看看心脏有几个腔,各腔之间是否相通,壁薄厚有什么差别,连接各腔的血管有什么特点,是动脉,还是静脉……(2)学生们积极地讨论,预习过的能积极带动其他学生参与。
《血液循环》教案

《血液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 使学生掌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
3. 培养学生运用血液循环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2. 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脏、血管、血液3.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4. 血液循环的途径5. 血液循环的意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
2. 教学难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血液循环的相关内容。
2. 利用模型、挂图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和心脏的结构。
3. 采用小组讨论、探究式学习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血液循环知识解释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生物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介绍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3. 讲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展示心脏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心脏的结构。
4. 讲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展示血液循环图,帮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
5.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血液循环知识解释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血液循环基本概念的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等方面的掌握程度。
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表现、实践活动成果等。
3. 评价标准:能准确回答血液循环相关问题,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能绘制血液循环图,能运用血液循环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血液循环(教案)

血液循环一、教学目标1、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
2、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重点,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难点。
三、教学过程大家知道,当人手上不小心划破一个小伤口,就会流血,那么血液在人体内是流动的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血液循环历史上许多科学家都对这个问题做了大量的探索工作,其中英国的科学家哈维贡献最大。
下面请大家讨论并完成活动一。
活动一哈维实验(即用绷带将上臂扎紧)1、现象:1)上臂肘和腕处的摸不着了。
2)前臂的静脉鼓起来了。
2、哈维猜想:血液在血管内是,并且在动脉和静脉之间一定有一种血管,这种血管把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液连通起来。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
3、讨论:哈维的猜想正确吗?过渡:哈维猜想,血液在血管内是流动的,在动脉和静脉之间有一种血管,即我们所说的毛细血管。
下面请大家通过实验来验证哈维的猜想。
活动二观察小鱼尾鳍血液的流动1、实验方法:将如图所示将培养皿中的小鱼,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2、实验现象:血液由血流速度快的血管(即),流向小鱼尾部分支多、数量大的血管(即),该血管内血细胞一个一个通过,血流速度很慢,再流出小鱼尾部,流向血流速度较慢的血管(即)。
3、实验结论:血液在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中的流动方向是:。
过渡:血液有动脉血和静脉血之分,下面请大家讨论并完成活动三。
活动三动脉血和静脉血1、动脉是指把血液从输送到的血管。
静脉是指把血液从送回的血管。
2、动脉血是指含氧浓度,血液呈的血液。
静脉血是指含氧浓度,血液呈的血液。
3、判断:动脉血管内一定流的是动脉血吗?()静脉血管内一定流的是静脉血吗?()过渡:通过观察鲫鱼尾鳍血液流动实验,我们了解了血液在人体内是流动的,那么它在人体内又是怎么流的呢?下面请大家完成活动四。
活动四人体的血液循环组织OCO细胞2营养物质细血管网CO2O2肺泡2废物血液循环示意图1、人体的血液循环可以和。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的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的教案
年级:初中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过程。
2. 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 掌握血液在体内的运输作用。
教学内容:
1.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 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
教学准备:
1. 纸板模型或图片展示心脏的结构。
2. PowerPoint或视频展示血液循环的过程。
3. 实验器材,如显微镜和玻璃片。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图片展示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了解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10分钟)
教师通过讲解血液的成分和功能,让学生了解血液在人体内的作用。
三、展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1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心脏的模型或图片,讲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了解心脏在血液循环中扮演的角色。
四、讲解血液循环的过程(15分钟)
教师通过PowerPoint或视频展示血液循环的过程,让学生了解血液是如何在体内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的。
五、实验演示(10分钟)
教师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血液在显微镜下的运动情况,加深对血液循环的理解。
六、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血液循环在人体内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生物科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过程,掌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同时,通过实验演示,学生能够亲自操作观察,加深对血液循环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的血液循环》教案、教学设计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人体奥妙的热情。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了解保护心脏健康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他们尊重他人、关爱生命的价值观。
4.引导学生关注身体健康,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生物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2)血压的概念、正常范围及影响血压的因素。
3.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教师设计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教学内容:
(1)血液循环的途径和心脏的结构功能。
(2)血液的组成及各部分功能。
(3)血压的概念和正常范围。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血压异常对人体的危害,提高他们对血压监测的重视。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血液循环的重要性,如运动后心跳加快、受伤后血液凝固等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鼓励他们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血液循环的奥秘。
3.教学方法:采用课堂问答、练习题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2.教学内容:
(1)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和途径。
(2)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3)血液的组成及各部分功总结、归纳、提炼的方法,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第四章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三节血液循环教学目的:1.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
2.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基础知识。
3.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础知识,以及出血的初步护理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教学难点:1.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
2.血压。
教具准备:人体血液循环挂图(或人体血液循环电动模型),血压计,使用血压计方法的录像片和放像设备。
教学方法:讲述、演示、欢察相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引言: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基本组成和主要结构及其功能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今天一起学习血液循环流动的途径和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变化的知识。
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叫做血液循环。
根据血液循环的途径木同,可以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
我们首先学习体循环的内容。
体循环从左心室开始,左心室中含有动脉血。
“什么是动脉血呢?”哪位同学来回答。
(回答: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叫动脉血。
)讲述:对。
这种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从左心室射入主动脉,流经全身(肺部除外)各级动脉,最后到达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网,在这里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红细胞运来的氧以及各种营养物质供给细胞利用,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则由血液运走。
在这里,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
请同学思考回答两个问题:一个是“为什么物质交换发生在毛细血管网和组织细胞之间?”,另一个是“什么是静脉血,动脉血是怎样变成静脉血的?”(回答:因为毛细血管管壁最薄、管腔最小,血流速度最慢,毛细血管又呈网状遍布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所以有利于物质的交换。
)(回答:静脉血是含氧少、颜色暗红的血。
动脉血在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发生气体交换后就变成了静脉血。
)讲述:答的很好。
正是毛细血管具有很多利于物质交换的特点,所以当动脉血流经这里时,才发生物质交换。
同时使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了含氧少的静脉血。
静脉血经各级静脉最后汇总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完成了体循环。
教案模板初中生物血液循环

教案模板初中生物血液循环课题:血液循环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血液的组成、功能以及血液循环的过程和作用。
2.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观察与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身身体健康的重视,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2. 血液循环的过程。
教学难点:1. 理解血液循环的机制;2. 掌握血液在循环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实验用品:显微镜、玻璃片、鲜血样本等;3. 板书:血液的组成与功能、血液循环过程;4. 教学实验设计。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血液的作用和重要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呈现(10分钟)1. 展示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让学生了解血液是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组成,以及它们各自的功能。
2. 利用实验用品展示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血液镜片,了解不同细胞的形态结构。
三、讲解(15分钟)1. 结合多媒体课件,讲解血液循环的过程和作用。
2. 引导学生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区别。
四、实验(20分钟)1.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显微镜下的血液镜片,了解血液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2. 让学生利用实验数据,分析血液在循环过程中的作用。
五、讨论(10分钟)1. 组织学生讨论血液在身体中的作用以及血液循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2.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血液循环疾病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反思自己在学习中有哪些不足之处。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血液循环疾病的种类及预防方法。
教学反馈:1. 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2. 教师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资源:1. 《初中生物教材》2. 多媒体课件3. 实验用品教学时长:1课时(40分钟)备注: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第一篇: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一、目标:1、正确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2、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的变化。
3、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二、教学重点: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三、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人体的血液循环》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今天的学习目标。
生:看学习目标。
师:下面同学们来才一个谜语,胸中有台发动机,保证人人有精力,血液流畅营养足,干活学习创奇迹。
(打一人体器官)生:心脏师:下面就来看一下胸中发动机的结构。
教师圈画出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的范围;以及(圈画出左心室)与左心室相连的主动脉;(圈画出右心室)与右心室相连的肺动脉;与右心房相连的上下腔静脉;与左心房相连的肺静脉,保证血液向一个方向流动的瓣膜。
师:下面来看一下有关的练习。
生:C 师:很好,请坐。
生:A 师:不错,请坐。
师:通过下面几个练习,我们来小结一下心脏的结构。
[过渡]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心脏的结构,心脏是如何工作的?如何完成血液循环的?师:下面我们来看本节的第二个问题:血液循环的路径。
师:学习血液循环的路径时,我们应该搞懂这两个问题:1、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区别?2、血液循环的路径以及两条循环途经中血液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师: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区别:同学们来看这两幅图片:含氧较多,颜色鲜红的血——动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静脉血。
师:下面再来看一下第二个问题:血液循环的路径。
血液从左心室射血入主动脉,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到毛细血管网,进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组织细胞把二氧化碳给血液,血液把氧气给组织细胞)血液成了含氧较少的静脉血,在流经各级静脉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右心房流到右心室,右心室射血入肺动脉,到肺泡的毛细血管(进行肺泡的气体交换:血液把二氧化碳给肺泡,肺泡把氧气给血液这是血液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流回左心房,左心房再流到左心室,完成整个循环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答案】:ABCD讲述矛盾
5.叙述哈维对于血液循环的认识。
[题解]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常见病有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妇产科疾病、创伤及手术。其中感染性疾病居首位,约占所有原发病的1/3。
17、下面选项中哪一个不属于数据流程图的基本元素()。
12’
讲解:
三,心脏中血液流动的情况
1.复习心脏的结构
点睛之笔+教学环节+核心概念:进一步理解,
内容分析
在此之前,教材已安排了血管、心脏和血液的相关内容,学生已经亲身体会到心脏和部分血管的跳动,已经感受到血液的流动离不开心脏和血管。学生在上节课学习的《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心脏》一课中,已经认识到了心脏内部心房心室的联通情况,心脏中存在瓣膜。
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分析
面向全体学生。
参考答案对应
PPT
页码
①简述甲公司出租办公楼在合并财务报表中的处理及理由,并编制相关调整分录。拍摄
2.(×) DIC的主要病理特征是凝血功能异常。要求
5’
导入
15.下列哪一项不是直接引起DIC出血的原因?(0.461,0.388,03临床)
一,
二,抵销分录:有关血液循环的科学发展史
1.
2.C.4 800万元设置疑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人体结构的复杂和精妙。
教学重点: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认识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教学难点: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认识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技术
贷:工程施工——合同毛利42应用
血液在心脏血管系统中循环流动教学设计
课程说明:本课在北京版生物学教材8年级下册
指导思想
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标,依据生物学课程标准,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大胆突破教材的内容编排,对所使用教材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重组、整合,从而解决了教材内容与学习时间、活动内容与活动场地等的矛盾,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实际,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人体中血液循环的过程及特点。
教学思路
本节课的开展就建立在对结构的分析上,进行更深入的功能推理,尝试让学生建立起血液循环系统的完整认识。
基本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知道血液循环的概念;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认识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利用模型模拟人体的心脏及血管,训练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中国对血液循环的认识很早但现代医学没有出现在中国之间存在怎么样的矛盾?
2.心脏内瓣膜的认识
3.二尖瓣和三尖瓣保证血液从心房流入心室
4.动脉瓣保证血液从心室流入动脉。
15’
利用模型进行讲解
四,动脉和静脉中血液流动情况
1.动脉中承载着从心脏流出的血液
2.静脉中的血液从身体各处流回心脏。
3.介绍体循环和肺循环。
5’
反馈
五,血液循环的运用
输液治病的原理。
3’
结束
六,科学史上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