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循环专题复习课突破难点的教学设计
《血液循环》教案

《血液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 使学生掌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
3. 培养学生运用血液循环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2. 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脏、血管、血液3.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4. 血液循环的途径5. 血液循环的意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
2. 教学难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血液循环的相关内容。
2. 利用模型、挂图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和心脏的结构。
3. 采用小组讨论、探究式学习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血液循环知识解释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生物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介绍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3. 讲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展示心脏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心脏的结构。
4. 讲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展示血液循环图,帮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
5.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血液循环知识解释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血液循环基本概念的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等方面的掌握程度。
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表现、实践活动成果等。
3. 评价标准:能准确回答血液循环相关问题,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能绘制血液循环图,能运用血液循环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血液与血液循环复习教案

血液与血液循环专题(2课时)一、目标:因为此专题是复习课程,学习对各知识点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重点应以各知识点的联系以及加深记忆为主要目标,同时配合适当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最终达到全面掌握各知识点的目标。
二、重难点:1、系统了解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2、掌握血管的分类及各自的功能。
3、掌握及熟悉心脏的结构。
4、熟悉血液循环的途径。
5、全面了解循环系统的工作机理及功能。
三、教法:以多媒体的手段,讲练结合。
四、准备工作:1、制作相关课件。
2、节选血管、血液、血液循环有关的视频。
3、准备部分练习,要有层次。
五、教学过程:断?(检查白细胞的含量)2、血红蛋白有什么作用?(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与氧分离,因此红细胞起到运输氧气的作用)(另附:煤气中毒的常识)3、以前我们学过导致贫血的原因有几个?(缺乏含磷、铁的无机盐)4、那一位同学说说缺铁性贫血形成的原因?(因为血红蛋白的形成需要铁元素,所以缺乏铁元素会导致血红蛋白合成过少,而形成贫血)5、你知道遗传病血友病者为何会流血不止吗?(因为血小板异常,不能凝固血液)6、三种成分那一种无细胞核?那一种最大?那一种最小?那一种数量最多?那一种数量最少?练习:血液是一种流动的组织,是人体内重要组成物质,它在人体内不停地流动,把________ 和送至全身各处,把_______ 产生的等废物运走。
(引入)血液是在什么地方流动?(血管)(播放“血管”视频,配合适当的讲解)(课件)展示三种血管的图片,以及他们的关系图片。
总结三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表格形式)问:毛细血管的特点与其功能有何关系?(学生讨论后,再进行课件展示物质交换的过程图片)练:1.在人的手背上常能看到一条条”青筋“,它属于()2.出血时往往呈喷射状的血管是()3.在人体内的三种血管中,有利于物质交换的是()A.动脉B.静脉C.毛细血管D.无法知道(展示人体心脏的主要血管图片。
)1.右图是人体内三种血管关系的示意图。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的血液循环》教案、教学设计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人体奥妙的热情。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了解保护心脏健康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他们尊重他人、关爱生命的价值观。
4.引导学生关注身体健康,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生物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2)血压的概念、正常范围及影响血压的因素。
3.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教师设计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教学内容:
(1)血液循环的途径和心脏的结构功能。
(2)血液的组成及各部分功能。
(3)血压的概念和正常范围。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血压异常对人体的危害,提高他们对血压监测的重视。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血液循环的重要性,如运动后心跳加快、受伤后血液凝固等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鼓励他们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血液循环的奥秘。
3.教学方法:采用课堂问答、练习题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2.教学内容:
(1)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和途径。
(2)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3)血液的组成及各部分功总结、归纳、提炼的方法,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血液循环复习教学设计

血液循环复习教学设计田东县林逢初中陈丽松【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识记、理解血液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的作用。
2、识记、理解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及作用。
3、理解心脏结构特点及功能。
4、识记、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
(二)过程与方法比较,分析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理解人体是一个统一的生物体,一个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多种组织多个器官的协调配合,只有保证身体的各个器官完好才能保证身体这个大系统正常工作。
身体各个器官完好依赖我们日常有好的行为习惯,不做伤害身体器官的行为,从而养成爱护健康的理念。
【重点】1、理解心脏结构特点及功能。
2、识记、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
【难点】1、理解心脏结构特点及功能。
2、识记、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
【教学用具】 ppt课件【教学方法】视频播放、学生活动、归纳总结等。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进程】板书设计:血液循环复习一、血液:1、血浆: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2、血细胞:红细胞,主要功能是运输氧;白细胞,主要功能是防御疾病;血小板,主要功能是止血和加速凝血二、血管:1、动脉血管:把血液从心脏运输到身体各个部位。
2、静脉血管:把血液从身体各个部位运送回心脏。
3、毛细血管:连接最小的动脉和静脉。
三、心脏:1、心房心室相通,左右不相通,左心室肌肉比右心室肌肉厚。
2、左边流动脉血,右边流静脉血,肺动脉流静脉血,肺静脉流动脉血3、心脏内血液的流动: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心室流向动脉。
4、心房和心室间有房室瓣,主动脉、肺动脉和心室间有动脉瓣,它们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
四、体循环和肺循环1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通过体循环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2、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通过肺循环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3、全身血液流动的方向: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心室。
九年级(初三)复习课生物教案7下血液循环系统

九年级(初三)复习课生物教案7下血液循环系统第一篇:九年级(初三)复习课生物教案7下血液循环系统教学课题: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四单元第四章)参考课时数:2课时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能够简单分析血液常规指标,提高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3.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4.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与静脉血。
5.说出ABO血型的类型及输血的原则;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重点和难点重点:1.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
2.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3.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与静脉血。
4.ABO血型的类型及输血的原则。
难点: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与静脉血。
教学过程一、流动的组织——血液。
问题:1、为什么失血过多会导致死亡?2、为什么通过化验血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检查健康的状况或诊断疾病?3.鲜红的血液里面有什么?4.血液对人有什么作用。
(一).血液的组成。
(出示经抗凝处理并出现分层现象的血液,提供收集的数份血液常规化验单,组织学生分组分析讨论。
)人体的基本组织有四种,其中结缔组织具有营养等作用。
血浆中含有血红蛋白、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大量的营养物质。
在流动过程中,可以起到营养人体的作用,所以血液属于结缔组织。
由于血浆里含有大量水分,约90%,就象小河流水一样,随着水的流动,使血液中的各种物质和结构都随水而动,血液成为一种可以流动的组织。
(二)血液各组成成分作用运载血细胞,运输里面溶解的各种物质:营养物质和废物。
血液中的各中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都有不同的,依次可以帮助我们在镜下分辨它们。
同时也只有它们的形态、数量保持正常,人体才能保证健康,否则,人就会患病。
结合提供的相关资料,分析各组手中的血常规化验结果,作出简单诊断,并说明各种组分的作用。
血液循环复习 教学设计

血液循环复习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能区别三种血管;2、理解心脏的结构;3、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过程与方法:通过用图解法表示复杂的知识。
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复习,进一步增强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能区别三种血管;
2、理解心脏的结构;
3、能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心脏的结构;
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四.教学方法
观察法.推理法.图解法。
五.教学过程
(一) 导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 明确复习目标。
(三) 讲授新课
1.
2. 播放幻灯片,引导学生复习心脏的结构 心壁
左心房 ——与肺静脉相通
左心室 ——与主动脉相通 右心房 ——与上下腔静脉相通
右心室 ——与肺动脉相通 瓣膜:保证血液按一个方向流动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幻灯片归纳出血液在心脏中的运动方向
心房→心室→动脉
4. 组织学生观看幻灯片,总结血液循环的途径并用图解的形式表示出来。
5. 抽生回答并作简单的评讲。
6. 再次播放幻灯片总结巩固血液循环的途径。
7. 通过观看幻灯片知道血液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的变化。
8. 抽生回答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
9. 组织学生讨论动脉与动脉血.静脉与静脉血的区别和联系。
师进行总结。
(四) 课堂巩固
播放幻灯片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
相连
相连
四个腔 心脏的结构。
血液循环复习教学设计

血液与血液循环复习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掌握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2.认识血型和输血的原则.
3.能区别三种血管.
4.理解心脏的结构.
5.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二、重难点:
重点:1. 掌握血液的成分及功能.2理解心脏的结构3.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难点: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三、教法:
以多媒体的手段,讲练结合。
四、准备工作:
1、制作相关课件。
2、准备部分练习,要有层次。
五、教学过程:
系。
五、课堂练习,检测目标4,5达成情况
1、在人体血液循环中,不存在瓣膜结构的是()
A.心室和心房之间
B.心室和动脉之间
C.动脉内
D.静脉内
2、下列血管中,流动脉血的是()
A、主动脉、肺静脉
B、主动脉、肺动脉
C、肺动脉、肺静脉
D、上、下腔静脉
3、血液从左心室射出后,经体循环回到右心房之前,不可能流经()
A、肾静脉
B、肺静脉
C、上腔静脉
D、主动脉
4、(青海2020年中考31题,9分)图中A-D表示心脏的四个腔,E、F表示某器官内的毛细血管网,箭头表示血流方向,请据图分析:
(1)静脉血由C流出,到达[E]______部毛细血管网,红细胞中的_______与氧结合,血液变成鲜红色________,流回心脏的[B]_______,完成了血液循环中的_____循环。
(2)某病人在臀部注射药物,则药物随血液最先到达心脏的[A]_____。
(3)心脏主要由________组织构成,心脏壁最厚的腔是[____],它能将血液泵向全身.心脏内有瓣膜,保证血液只能从心房→______→动脉,而不会倒流.。
生物初中血液大题讲解教案

生物初中血液大题讲解教案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血液的组成、功能和循环过程。
二、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三、教学难点:血液的循环过程。
四、教学准备: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通过展示血液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血液的基本知识。
2.讲解血液的组成:首先介绍血液由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然后分别介绍
它们的功能和特点。
3.讲解血液的功能:主要讲解血液的养分输送、气体交换、免疫功能和凝血功能等。
4.讲解血液的循环过程:结合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讲解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包括循环
系统的直接循环和体循环。
6.课堂练习:设计一些血液相关的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
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7.实验操作: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更加直观地理解血液的
组成和功能。
8.课堂总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六、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加深学生对血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理解程度还不够深入,下次需要加强实验操作和课后复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科《血液循环》专题复习课突破难点的教学设计
镇安镇中学林勇华
《血液循环》是《生物课程标准》北师大版《第四部分----生物圈中的人》的知识,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需要经过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人体所产生的废物也通过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的协调活动排出体外,因此本章内容起到了联系各部分知识的作用。
这一节教学以血液循环为中心介绍了血液流动的管道、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血液循环途径以及血压、脉搏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又是后面呼吸、排泄等章节的前提和关键。
课堂目标:血管、心脏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等知识都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有很大的难度,而这些内容也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所以,把以上内容列为难点。
在教学中, 利用编制顺口溜和简图帮助学生轻松记忆突破了难点。
一、血管复习中难点的突破
1.识记概念,分清知识点
根据概念认识三种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教学中,提示学生,三种血管是根据血液流动方向(以心脏做区分点)来区分的,其中动脉血管内的血液流动方向是离开心脏,相接直不并脉静和脉动而,脏心回流是向方动流液血的内管血脉静.
通,两者通过毛细血管相连通。
实际运用中,这是一个比较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编成顺口溜就是:“动离静回毛连通”。
将顺口溜多读几次,学生很容易就分清楚了。
2.简图强化理解,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解:
A 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送到传身各器官的血管,所以,动脉血管的血液流动情况是从大血管流向小血管(分散型血管);
B 静脉是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会心脏的血管,所以,静脉血管的血液流动情况是从小血管流向大血管(汇聚型血管);
C 毛细血管处的血液流动情况是小动脉→毛细血管→小静脉(根据血流方向可以判断毛细血管两端各是哪一种血管);由于毛细血管管腔非常小,只能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D 在相同级别的血管中,血液流动速度各有不同,具体情况是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以上四点理解后,马上进行解题训练(借助简图)如下图:
有了以上A、B、C、D的认识,学生很轻松就判断出上图a、b、c三种血管的名称,并能排列三者的血流速度为a>b>c。
接着再给出下图,同样是判断血管名称和血流速度(提示学生可根据血流方向或血管是汇聚型或分散型来作为判断依据),学生答题速度很快(答案如图),且准确率高,这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一知识点。
.
A
C
B
C血管为动脉
A血管为静脉甲血管是静脉(汇聚型)
B血管为毛细血管乙血管是动脉(分散型)
血流速度是C>A>B 血流速度是乙>甲>丙
二、心脏复习中难点的突破
如果问心脏的位置在哪里,学生通过感受心脏的跳动可以轻松回答,
但是问起心脏的结构有哪些,具体位置怎样,相连的血管有哪些,就困难了。
用一个学生的话来讲:“我都见不到这些结构,所以很难理解,更别说记住它了”。
在心脏内容的复习中,我进行的是层次教学。
1.梳理知识点,分清四腔名称
对于心脏四个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的结构名称,学生是能记住的,但还要求能将名称与位置对号入座,复习中,我将心脏结构简化如下(图一):
根据上图,与学生一起编顺口溜:心脏结构,上下左右,上房下室,
左右相反(就像照镜子一样,实际方向与自己的方向相反);上下相通,左右不通。
顺口溜记住了,心脏四个结构名称就牢记了。
2.添砖加瓦,深化认识
在图一的基础上,再增加与心脏四个腔相连通的血管,图一就变成了如下(图二):
(与心脏相连的血管),并编排顺口的名称后,在增加5-8学生在记
住1-4溜:“房连静,室连动,左侧鲜红右暗红”。
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分清动静脉各自相连的心脏结构,还把心脏内的血液名称也理清楚,得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颜色区别。
在此基础上,再编顺口溜:左肺静房室主动(心脏左边相连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右腔静房室被(肺)动:(心脏右边相连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
房→右心室→肺动脉)。
记住了顺口溜,学生慢慢对本知识点加深了认识,理解也不断加深。
生,学逐层记忆图课,画分层次出图表再对比文模式样过通这了记解易,象么有容,反映内没那抽了容理和忆。
三、血液循环复习中难点的突破
血液循环的知识比较抽象,理解血液循环的整体过程和体循环及肺循环的关系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把二者作为本节的难点,希望能使学生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是独立进行的,汇合于心脏,组成完整的循环途径。
1.分清循环起、终点,初构循环路线图
根据图二,理清以下两点:第一、血液循环的起点都在心室,终点都在心房。
编成顺口溜就是“始于室终于房”。
第二、血液若从心脏左
边出发,回到右心房,若从心脏右边出发,回到左心房。
从图二来看
就是血液从“3”出发,将回到“2”。
若血液从“4”出发,将回到“1”。
2.强化概念,完善循环路线图
体循环:是血液在心脏与全身各组织器官之间的循环。
动脉血由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经各级动脉,到毛细血管网处进行气体交换变成静脉血,再经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
肺循环:是血液在心脏和肺之间的循环。
静脉血由右心室射入肺动脉,在肺泡毛细血管处进行气体交换变成动脉血,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
图三:血液循环示意图
分清体循环和肺循环的概念后,给出图三,引导学生说出:第一、图中①到⑩的结构名称;第二、两条循环途径的名称。
第三、用数字表示如下:
体循环:④→⑩→⑨→⑧→①肺循环:③→⑤→⑥→⑦→②在上述基础上,用彩色表示心脏(①②③④)的颜色:①③为蓝色,②④为红色,这样,学生从颜色上一看就明白经过体循环,血液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经过肺循环,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
并且从图三可以看出,在我们的身体中,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并且通过心脏连通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