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人体的血液循环 教学设计
10.2-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10.2-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 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4. 说出心率和脉搏的基础知识。
5. 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收集有关高血压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心脏内外形态结构的认识的学习,了解自己及家人的身体,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
2.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三、教学难点:1.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四、教学工具和手段观察、讨论、交流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生物教学模型和视频教学相结合完成。
第1课时(一)课前准备生物心脏模型1个,PPT。
(二)导入新课请同学们握紧拳头,观察手背上的青绿色血管,思考他们是动脉还是静脉还是毛细血管。
引发同学们思考血管里的血液为什么会流动。
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血管和心脏。
(三)学习新课一、PPT给出三种血管的图片,给大家时间小组先讨论三种血管的区别。
带领同学们得到以下知识内容。
二、突破难点: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1、心脏的位置,外部形态特征。
位置:胸腔中部偏左下方心脏的大小:和你自己的拳头差不多,倒置的梨形。
2、心脏的内部结构和与之相连的血管(1)过渡:同学们,刚刚我们观察到的是心脏的外部形态,那心脏既然能把血液押送到全身各处血管,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呢?PPT给出图片,并拿出心脏模型,打开让同学们观察心脏的内部结构。
同学前后讨论。
然后请同学回答。
问题内容:看看心脏有几个腔,各腔之间是否相通,壁薄厚有什么差别,连接各腔的血管有什么特点,是动脉,还是静脉……(2)学生们积极地讨论,预习过的能积极带动其他学生参与。
10.2人体的血液循环(第1课时)导学案

10.2人体的血液循环(第1课时)备课人:审核人:【温故知新】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血液的功能是运输和。
_【目标展示】1.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合作探究】一•血管阅读教材P50~P51的图文资料,归纳三种血管的异同:图1名称:概念:将血液从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
特点:管壁较,弹性,管内血流的速度快。
分布:多数分布在身体较图2名称:_____________概念:将血液从_______________ 送回心脏的血管。
特点:管壁较_____________ 弹性______________ 管腔______________ 管内血流速度______________ 。
_分布:有些分布较深,有些分布较浅。
图3名称:________________概念:连通于最小的_____________ 与 _________ 间的血管。
特点:数量____________ 分布___________ 管壁极__________ ,管内径极__________ 红细胞只能____________ 过,血流速度最___________意义: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地进行_____________ _二.心脏阅读、观察教材P51~P52图文资料,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1.位置:胸腔____________________ 偏____________ 左右_______________ 之间。
2.大小:与本人______________ 不多。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构:①②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_ ⑧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功能:心脏就像一台它的搏动使血液在体内三.心率和脉搏阅读教材P52~P53 内容,知道心率和脉搏的概念、正常值及其关系。
10.2人体的血液循环

第十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知识目标】1、简述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2、从结构和功能上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3、可以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4、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过程5、了解心率、脉搏、血压等概念【教学重点】1、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2、掌握血液循环的过程3、了解和循环系统有关的生理常识【教学难点】心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过程【能力目标】通过对运动对心率的影响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生制作模型的动手能力,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心脏结构和血管结构的了解,让学生感受人体是一个合理的有机体,进而形成对生命的热爱。
【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在运动和静止时分别测量自己每分钟的脉搏和心率,记录后课堂上汇报。
2、教师准备:(1)脉搏、心率测量记录比较表。
(2)附表。
3、课件:心脏结构与人体血液循环视频。
【教学过程】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体循环和肺循环(血液循环),基本常识附表1附表2附表3:板书设计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一、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心脏的位置:胸腔形状:倒置的梨心脏的结构:有个四个腔,心房与心室之间有瓣膜左心房:连接肺静脉心脏的四个腔左心室:连接主动脉右心房: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肺动脉四个腔的壁薄厚各不同:左心室的壁心肌发达,壁厚;右心室心肌不如左心室发达,壁较薄瓣膜: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瓣膜叫房室瓣,心室和动脉之间的瓣膜叫动脉瓣。
房室瓣开口向心室方向。
动脉瓣开口向动脉方向心脏的功能:象一台水泵,使血液在提内不听地循环二、心率和脉搏:1、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安静状态下成年人:75次/分)2、脉搏:动脉随心脏收缩和舒张而搏动【课堂练习】识图(见下图)、填表(见上表)【教学反思】【补充材料】心跳应该是指静止心率.我们的日常活动,情绪等因素都会影响心跳次数,所以判断正常心率的最准确方法是测量静止心率.静止心率是指人完全放松时一分钟内的心跳次数.在正常情况下,静止心率随着健康水平的提高而降低,身体健康者的静止心率通常低于健康欠佳者,如果你的心跳缓慢而有规律,平时又没有头晕,疲倦等症状,说明你的心脏很健康.正常人的静止心率一般在每分钟70至90次之间,训练有素的耐力运动员心率通常都在每分钟40至50次以下,而一些顶尖运动员可能低于30次.当心率少于每分钟60次时,医生会说你是心动过缓.心动过缓可以由很多原因导致,正常情况下多出现于运动员,强体力劳动者或老年人.不知道你锻炼有多少时间了?经过一段时间锻炼的人或者体力劳动者,静止心率都会逐渐下降.原因是经过锻炼后,心脏功能得到提升,心肌增厚,心室增大,心脏每一次跳动可以提供更多血液.所以,无论在休息或运动时,你的心跳都没有以前那么快.然而,心动过缓并非一定与运动或年龄有关.例如冠心病,心肌炎,心肌梗塞,病窦综合征,颅内压增高,血钾过高,甲状腺机能减退等疾病,都可能导致心动过缓.如果你出现眩晕,头痛,心悸,气喘,疲乏甚至心绞痛等症状时,就必须尽快去医院检查.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的心率有显著的个体差异,平均在75次/分左右(60—100次/分之间),成年人中,女性的心率一般比男性稍快,同一个人,在安静或睡眠时心率减慢,运动时或情绪激动时心率加快,在某些药物或神经体液因素的影响下,会使心率发生加快或减慢.经常进行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的人,平时心率较慢.不知患者的心率是多少?一般运动之后,心率可能会有暂时性的加快,但是整体是比正常人偏慢的.希望我的回答给您带来帮助。
10.2《人体的血液循环》第2课时优教教案

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
第2课时
【教材分析】
学习此内容之前学生已有了血液和血型、心脏的结构、血管的特点等知识作为基础。
本节课在对血液循环系统的知识进行全面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血液循环对人体内物质运输的重要作用,这一节的内容与后面的气体交换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认为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的正常血压和脉搏,认识高血压和低血压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以及影响脉搏的因素。
2.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探究活动,能够分析血液循环的途径,说明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概述血液循环的组成和路线。
【教学重点】
1.血液循环的路线和循环的意义。
2.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
【教学难点】
血液循环的路线及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准备观察鱼尾鳍的血液流动活动器材:活的小鱼、显微镜、培养皿、纱布等;制作PPT课件、视频、图片。
2.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准备带秒针的表。
【教学内容】。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的血液循环》教案、教学设计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人体奥妙的热情。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了解保护心脏健康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他们尊重他人、关爱生命的价值观。
4.引导学生关注身体健康,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生物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2)血压的概念、正常范围及影响血压的因素。
3.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教师设计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教学内容:
(1)血液循环的途径和心脏的结构功能。
(2)血液的组成及各部分功能。
(3)血压的概念和正常范围。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血压异常对人体的危害,提高他们对血压监测的重视。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血液循环的重要性,如运动后心跳加快、受伤后血液凝固等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鼓励他们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血液循环的奥秘。
3.教学方法:采用课堂问答、练习题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2.教学内容:
(1)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和途径。
(2)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3)血液的组成及各部分功总结、归纳、提炼的方法,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10.2人体血液循环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通过学习血液循环,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对健康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关注公共卫生问题,积极参与健康促进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学情分析
针对七年级下册的生物课程,学生在学习人体血液循环之前,已经具备了关于人体基本结构、生理功能和生物基本概念的知识基础。然而,血液循环作为一项复杂的生理过程,其内在联系和细节机理对初中学生而言,仍存在一定难度。在此背景下,教师需关注以下学情:
1.教学活动设计: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血液循环知识的掌握。
-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多种题型,覆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
2.学生练习: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给予反馈和指导。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血液循环的知识体系。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人体内这个神奇的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看看它是如何为我们的身体提供氧气和营养的。”
(二)讲授新知
1.心脏结构与功能:利用心脏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详细讲解心脏的结构,包括心房、心室、瓣膜等,并阐述心脏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教师讲解:“心脏是我们身体的核心,它通过不断地收缩与舒张,将血液泵送到全身各处。”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血液循环对健康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运用血液循环图解,分析疾病发生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3.组织课堂讨论,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出与血液循环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设计2:人体的血液循环

人体的血液循环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正确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2.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地变化。
3.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1.通过组织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能力。
2.通过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3.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有关知识,认识到生命的奇妙,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二、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学生:1)直尺、水彩笔、课本。
2)阅读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
教师:1)血液循环教学光盘。
2)一杯凝固的血液。
3)血液循环中各结构头饰。
4)代表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气球。
5) 《血液循环》学案。
(二)导入新课:(大约5分钟)“疑,思之始,学之端。
”先请同学们看扁鹊切脉图片(进行爱国思想教育)→学习测量脉搏(亲身体验中华医学传统)→提出疑问“心脏为什么在不停地跳动?”→导出新课→探究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这样置学生于知与不知的矛盾中,使学生注意力开始集中,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新问题的解决过程。
)(三)突出重点: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大约10分钟)教学光盘展示体循环途径和和肺循环途径(必要时多放几遍,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总结两条循环的路线图→设置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问题1:两条循环途径的交汇点在哪里?问题2:两条循环途径的相同点和区别点?→学生仔细观察总结出的循环途径→思考,寻找规律→找出规律后进行实战演练,亲手绘制循环图→课堂游戏《找朋友》→思维升华,突出重点。
(四)突破难点: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大约13分钟)观察课前准备的一杯凝固的血液→学生探究思考→得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定义→再观察血液循环图片→学生寻找出循环途经中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发生变化关键部位→设置悬疑,“为什么在这些部位血液成分会发生改变?”→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血液的变化”的教学光盘→完成活动“锦上添花”和课堂游戏《小小旅行家》→设置探究问题“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第一篇: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一、目标:1、正确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2、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的变化。
3、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二、教学重点: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三、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人体的血液循环》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今天的学习目标。
生:看学习目标。
师:下面同学们来才一个谜语,胸中有台发动机,保证人人有精力,血液流畅营养足,干活学习创奇迹。
(打一人体器官)生:心脏师:下面就来看一下胸中发动机的结构。
教师圈画出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的范围;以及(圈画出左心室)与左心室相连的主动脉;(圈画出右心室)与右心室相连的肺动脉;与右心房相连的上下腔静脉;与左心房相连的肺静脉,保证血液向一个方向流动的瓣膜。
师:下面来看一下有关的练习。
生:C 师:很好,请坐。
生:A 师:不错,请坐。
师:通过下面几个练习,我们来小结一下心脏的结构。
[过渡]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心脏的结构,心脏是如何工作的?如何完成血液循环的?师:下面我们来看本节的第二个问题:血液循环的路径。
师:学习血液循环的路径时,我们应该搞懂这两个问题:1、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区别?2、血液循环的路径以及两条循环途经中血液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师: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区别:同学们来看这两幅图片:含氧较多,颜色鲜红的血——动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静脉血。
师:下面再来看一下第二个问题:血液循环的路径。
血液从左心室射血入主动脉,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到毛细血管网,进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组织细胞把二氧化碳给血液,血液把氧气给组织细胞)血液成了含氧较少的静脉血,在流经各级静脉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右心房流到右心室,右心室射血入肺动脉,到肺泡的毛细血管(进行肺泡的气体交换:血液把二氧化碳给肺泡,肺泡把氧气给血液这是血液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流回左心房,左心房再流到左心室,完成整个循环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人体的血液循环》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和能量供给》中的第二节内容,课时设计为三课。
在学习了血液和血型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
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浓,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有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喜欢自己动手,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在学校可利用的资源条件下,尽可能的满足学生自我探究,小组讨论模式来学习新知。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 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4. 说出心率和脉搏的基础知识。
5. 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收集有关高血压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及家人的身体,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
2.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 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
难点:1.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五、教学工具和手段观察、讨论、交流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生物教学模型和视频教学相结合完成。
六、教法和学法突破重点与难点:(一)、教法1、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2、直观式——利用生物模型和多媒体课件展示。
3、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
(二)、学法1、分组探究法。
2、归纳总结法。
3、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4、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练习巩固。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准备生物心脏模型7个、多媒体课件。
(二)导入新课复习10.1节血液内容引出血管知识。
(三)课程新课活动一突破重点: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教材,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方式,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完成表格,进行评比打分。
设计思路:形成表格,便于对比;小组讨论,全员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强化记忆。
活动二突破难点: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师:同学们都知道,血液在全身是循环流动的,它为什么不会停息呢?生:由于心脏的作用。
师:对,心脏就像水泵一样,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推动着血液不停地流动,它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本节课我们第二个学习内容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
利用生物模型,留给学生观察的时间。
教师在展示过程中,注意提醒学生观察心脏的形状、大小、内部的结构等(学生认真观察后,会轻松地回答出来)。
小组探讨以下问题:【观察讨论】看看心脏有几个腔,各腔之间是否相通,壁薄厚有什么差别,连接各腔的血管有什么特点,是动脉,还是静脉……学生们积极地讨论,预习过的能积极带动其他学生参与。
【小组比拼】采用小组评分式的方式进行回答问题,针对同一问题,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不同组的讨论结果。
(每组有一个生物心脏的模型,每组代表展示的的时候要向其他组同学实物展示出来。
)【交流总结】心脏有四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同侧的心房与心室相通。
左右心室的壁薄厚不同,左心室的壁心肌发达,壁厚;右心室心肌不如左心室发达,壁较薄。
心室与心房比较,心室壁厚,心房壁薄(解释:左、右是以人体的生理结构为依据的)。
心脏四腔分别连接不同的血管,左心室连接主动脉,左心房连接肺静脉,右心室连接肺动脉,右心房连接上、下腔静脉。
设计思路:利用生物模型采用直观教学,每个小组汇报展示,多次强化记忆;针对同一问题,相同时间内同学间的差距。
知道自己的不足后,自己改进,进而进步。
(四)总结:师生共同完成,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补充练习:利用模型,强化新知。
板书设计:10.2第一课时人体的血液循环一、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心脏的位置:胸腔中间偏左形状:倒置的梨大小:与自己的手握拳头的大小差不多心脏的结构:有四个腔,心房与心室之间有瓣膜左心房:连接肺静脉心脏的四个腔左心室:连接主动脉右心房: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肺静脉四个腔的壁薄厚各不同:左心室的壁心肌发达,壁厚。
瓣膜: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瓣膜叫房室瓣,心室和动脉之间的瓣膜叫动脉瓣。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内容。
采用小组抢答方式,进行评比。
(二)课程新课活动一:播放一段视频,讲解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1.突破重点: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分别来研究体循环和肺循环。
观察视频,小组讨论以下内容:(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2)在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小结:教师提问,小组汇报展示。
(将大的知识点小化,逐一突破。
)看图学生讲解,总结体循环。
利用同样的方式学习肺循环。
观察视频,讨论以下内容:(1)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2)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小结:教师提问,小组汇报展示。
(将大的知识点小化,逐一突破。
)看图学生讲解,总结肺循环。
学生讲解,总结体循环和肺循环。
突破难点:归纳总结,反复强化理解。
设计思路:这个知识点比较抽象,利用视频,给学生一个直观印象。
利用小组评分调动全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小组成员之间交流讨论,加深对知识的印象,远比教师说,学生听的效果来的好得多。
同时最后利用各小组代表讲解血液循环过程,来验证学习的成果。
教师强调问题思考:动脉中流的都是动脉血,静脉中流的都是静脉血吗?(四)总结:师生共同完成,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补充练习:利用模型,强化新知。
讨论内容:一名同学的下肢受伤后发炎,通过在手腕处静脉注射药物进行治疗。
试说出药物到达伤口炎症处所经过的循环路径板书设计:10.2第二课时人体的血液循环1.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动脉—→毛细血管网—→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2、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3、动脉血:含氧气较多,颜色鲜红4、静脉血:含氧气少,颜色暗红第三课时(一)课前准备秒表,听诊器,血压仪,多媒体课件等(二)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血液循环内容。
(三)课程新课1、活动一: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
观看视频,说出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2、突破重点:说出心率和脉搏的基础知识。
小组讨论:心率和脉搏的定义及其之间的关系。
3、活动二:教师利用秒表,学生记录自己的脉搏的跳动次数。
再在原地做蹲起运动,之后记录十秒钟。
与之前对比!小组讨论:人的心率在运动状态下快还是平静状态下快?4、交流讨论:学生阅读课本后对以下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学生讲解:1).什么叫血压?什么叫舒张压?什么叫收缩压?正常血压范围是多少?2).什么叫高血压?如何预防高血压,应注意些什么?5、教师讲解血压仪的使用方法。
请一位同学配合老师演示。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完成自我评价:完成课本55页板书设计:10.2第三课时人体的血液循环一、心率和脉搏:1、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安静状态下成年人:75次/分)2、脉搏:动脉随心脏收缩和舒张而搏动二、血压3、血压: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4、收缩压:心室收缩,血压上升到的最高值(12~18.7kPa)5、舒张压:心室舒张,血压下降到最低值(8~12kPa)6、高血压:一个人的血压经常超过18.7/12kPa【预测性问题1】.第一次比较具体的研究心脏结构,有的学生可能跟不上。
教师讲解的时候,有的学生可能还是反应不过来指的是哪部分。
【解决方式】:将知识分解,各个击破:1)先学习心脏的四个腔叫什么。
2)观察生物模型,了解各个血管叫做什么。
3)教师随便指出一个,让学生快速的反映出来是什么结构。
4)组合,每个腔连接的血管是什么。
5)每个小组抽查,学生讲解,过程中进行小组评分。
同时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预测性问题2】在学习心脏的结构基础上,看图54页10-10(人体的血液循环模式图),学习人体的血液循环时,会把体循环,肺循环弄混淆,无法区分;不清楚血液的流动方向。
【解决方式】:同样分开研究,各个击破,将问题细小化,比如研究体循环的起点是哪?经过的血管顺序?终点是哪……然后在组合。
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是课堂的主人,让知识是由学生发现、讨论、交流出的。
不是教师一味的灌输。
目的:这样子做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刻。
最后由学生组合在一起,全班同学交流。
小结把图片转化成文字在用箭头连接起来,看上去就容易理解多了。
【预测性问题3】在看图10-9(鱼尾鳍的血液流动示意图)和10-10(人体的血液循环模式图)时,学生不理解为什么会有蓝色的血液和红色的血液。
【解决方式】:教师交代清楚,颜色的变化代表的是血液中含氧量的变化,并不是血液本身的变化。
但是动脉血是含氧较多,颜色鲜红的血液;静脉血是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液。
【预测性问题4】.在小组展示过程中,根据难易和重难点程度,分为了抢答题,必答题等,课堂的氛围比较“活跃”。
【解决方式】:为了更好地控制课堂纪律我做了如下的措施:1)将小组分号。
2)回答时,每组只派一个同学,并且由老师来决定是几号回答。
也是为了抢答时更好看清快慢。
3)将违反课堂纪律的表现同时加入到评分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