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相研究现状
1 沉积相研究现状及进展

一、国内外现状、发展趋势及开题意义(一)国外相关产业和技术现状、发展趋势沉积相相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丹麦地质学家斯丹诺(Steno,1669)引入地质文献,并认为相是在一定地质时期内地表某一部分的全貌。
1838年瑞士地质学家格列斯利(Gressly)开始把相的概念用于沉积岩,他认为“相是沉积物变化的总和,它表现为这种或那种岩性的、地质的或古生物的差异”。
自此,相的概念逐渐为地质界所接受和引用[1]。
沉积相的研究对象是沉积物,研究不同环境有何不同的产物及表现,以及如何从产物本身反演出过程和环境,也就成为有关沉积相研究的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根据[2]。
自Homes(1965)提出沉积体系概念以来,沉积相研究形成了又一个新高潮。
近年来,沉积体系的概念在层序地层和沉积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不同类型三角洲、深水沉积体系、不同类型河流沉积体系研究与相应砂体油气勘探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果。
目前,沉积学理论日益丰富和完善,研究技术和手段日益先进,学科的交叉渗透出现了一系列与沉积学相关的学科,如沉积动力学、成岩作用和成矿理论、层序地层学、构造沉积学、生物成矿作用的学说和储层沉积学、测井沉积学等。
随着沉积学的发展,目前已从对局部沉积环境的研究扩大到了对整个盆地范围的沉积环境进行分析的阶段。
此外,随着仪器设备的日益更新和计算机的应用,对沉积学进行定量化研究己成大势所趋。
(二)国内相关产业和技术现状、发展趋势沉积相自70年代以来,我国的沉积相研究正在努力赶上国际研究的步伐,在碳酸盐岩、湖泊沉积、潮汐沉积、风暴沉积及重力流沉积等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18-21],同时为我国油气资源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陆相研究方面业已形成特色[2]。
目前,沉积相分析有向纵横两方面并行发展的趋势。
纵向上研究逐渐深入,精细地质研究成为重点,随着油田开发程度提高,已开始砂层沉积微相的识别;横向上由单一分析向综合研究发展。
王官屯油田官3断块北沉积微相研究与注水见效分析

通过对区块所有井 的注水见效分析 , 位于河道主体的油井优先见效 , 由河道到侧翼过度 , 位 于边部的沉积厚度减薄 、 储层物性相对变差. 注水
效果不明显 。因此通过沉积微相研究 ,可 以指导油田注水开发 ,是提高 油 田注水开发效果的有效手段。
三 .结 论
沉积相研究是研究地质工作 的基础 , 在大的沉积体 系环境下 ,可 以 进行指导工作 ,沉积相分析可以指导对 比工作研究、储层分析工作 、以 及 由于解决油水关系问题导致构造系统的分析等 ,因此对于沉积相的研 究对于开发阶段 的前期工作意义 比较重要 。 沉积相分析与开发效果分析相结合 ,可以指导开发阶段注水井网的 调整和部署 ,位于河道 主体的油井优先见效,同意相带 内注水见效,由 河道到侧翼过度 , 位于边部 的沉积厚度减薄、储层物性相对变差. 注水效 果不 明显。因此通过沉积微相研究,可 以指导油 田注水开发 ,是提高油 田注水开发效果的有效手段 。
一 .
课 题 的研 究 目的 及 意 义
状河道、河间滩及河漫滩 ,其沉积微相分布具有 以下特征 :
当油 田 进入开发阶段,采用注水开发是我国油 田常用的保持地层 能 量的一种方法。而沉积相研究的 目的不仅是对区域沉积背景 的分析 , 更 重要的目的是用于油 田开发时期井网调整和部署,以及注水井效果的影 响对整个油田的开采及提高采收率都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开发阶段的储层研究 ,相分析必须分析到微相级别。由于同一
呈北北东一 南西方 向。
[ 2 】 庞 宵等,油田注水开发效果评价 方法研 究,石油工业 出版社,
1 9 8 9 .
2 . 通过统计 , 官3 断块枣 I 一Ⅱ 油组 内心滩沉积微相钻遇率为 3 0 %。
辫状河道沉积微相钻遇率为 5 0 %,河漫滩及河 间滩沉积微相钻遇率为
沉积相和沉积体系分析报告

沉积相和沉积体系分析报告1. 引言沉积相和沉积体系是描述地质研究中重要的概念。
沉积相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形成的沉积特征和岩石特征的综合,而沉积体系则是沉积相在相互关联的空间上的总体表现。
本报告旨在对沉积相和沉积体系进行分析和解释。
2. 沉积相的定义沉积相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尺度内具有相似沉积特征的地质单元。
它反映了在该地区沉积作用发生时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环境条件。
沉积相的研究对于研究过去的环境条件、沉积作用的影响以及油气和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沉积相可以根据沉积构造、沉积物类型、沉积结构和岩石组合等方面进行划分和定义。
常见的沉积相包括三角洲相、海滨相、湖相、河道相等。
不同的沉积相具有不同的特征和沉积物组合,可以通过地层剖面、物相图和地球物理资料等进行识别和解释。
3. 沉积体系的定义沉积体系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尺度内具有一致性的沉积相相互组合形成的地质体系。
它是由多个沉积相所组成的,反映了不同沉积相之间的空间和时间关系。
沉积体系的研究对于解释区域地质演化、预测沉积物储量分布等具有重要意义。
沉积体系可以根据主导沉积相、地貌和沉积层序等特征进行划分和描述。
常见的沉积体系包括海陆过渡体系、断陷湖盆体系、潮汐沉积体系等。
不同的沉积体系具有不同的沉积相组合和沉积构造,可以通过钻井、地震资料和岩心分析等进行研究和解释。
4. 沉积相和沉积体系的分析方法4.1 相关地质图件分析方法 - 根据地层剖面图、物相图和陆地地貌图等进行沉积相的识别和分析。
- 利用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衍射分析仪等设备对沉积岩样本进行岩相和矿物分析。
4.2 钻井分析方法 - 通过钻井岩心的不同组分、厚度和孔隙度的变化,来判断不同沉积相和沉积体系的存在与分布。
- 利用钻井测井资料,如自然伽马、电阻率和声波测井数据,解释沉积体系的特征和性质。
4.3 地震资料解释方法 - 利用地震反射波的振幅、频率和相位等信息,分析沉积体系的展布、结构和时空变化。
细粒沉积学研究进展

细粒沉积学研究进展摘要:细粒沉积学的发展,对于盆地内富有机质页岩分布预测、页岩油气甜点段/区评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就细粒沉积学研究进展从概念、分类、内涵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关注点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细粒沉积岩;细粒沉积学;研究进展前言随着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出现了现有适用于常规油气开发的理论与非常规油气开发不相适应的矛盾,非常规油气开发亟需新的理论发展支撑。
本文在对国内外细粒沉积学研究的系统调研基础上,梳理了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细粒沉积学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介绍了中国细粒沉积中的有机质富集机理、非均质性分布特征、纹层类型及组合特征、沉积模式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基于目前的认识,提出了未来发展趋势及研究重点。
总体上,细粒沉积学的发展,将推动常规和非常规油气勘探不断创新前进。
1细粒沉积岩的概念及分类细粒沉积岩是由细粒物质所组成的岩石。
细粒物质是指颗粒粒级小于0.0625mm的组分,主要包括碳酸盐、粘土矿物、有机质、生物碎屑、石英等[1-2]。
对于细粒沉积岩的分类,目前没有比较公认统一的分类方案。
一般原则是从矿物成分因素和适用因素来考虑的,但由于细粒沉积岩的研究与油田的非常规油气实际生产开采关系紧密,另一类细粒沉积岩的分类方案则偏向于更具有实际生产的工业用途意义,如郝运轻根据工业用途将泥岩页岩分为室内和录井两大类。
Milliken 基于对传统的以沉积结构、颗粒大小及成分为标准的细粒沉积岩分类的改进,提出根据颗粒来源和成分,以细粒沉积岩的主要组分陆源—粘土、碳酸盐—粘土和硅质—粘土为三端元,陆源—粘土的盆外来源超过75%、碳酸盐—粘土的盆外碎屑来源少于75%,生物成因的盆内碳酸盐颗粒占优势、硅质—粘土的盆外碎屑来源少于75%且生物硅质成因颗粒比碳酸盐颗粒占优势为界分为3大类。
2细粒沉积学内涵细粒沉积学是研究细粒沉积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和成因、沉积过程与分布模式的基础学科。
主要研究对象是黑色页岩、泥岩、粉砂质泥岩、页岩、混积页岩等;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岩石组分、结构构造、命名与分类、物源、古气候、水深、介质环境、火山灰影响、有机质富集分布模式等;主要研究方法包括薄片分析、X衍射分析、X射线荧光分析技术(XRF)、扫锚电子显微镜矿物分析技术(Quemscan)、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物理模拟技术、测井解释技术、地球物理预测技术等;研究重点包括细粒沉积层序地层分析、纹层结构类型、组合方式及沉积动力学条件、有机质富集因素、“混源沉积”模式、细粒沉积水槽实验等。
沉积相和沉积微相研究

见习论文单位:中原油田采油一厂题目:浅谈文25块沉积相和沉积微相研究姓名:高静完成时间:2010年8月1日摘要文25块断块区处于文东大断层的下降盘。
文25东块位于由文56和文66断层所夹持的断阶带内,断块中部构造简单,南北两端构造比较复杂。
油藏受断层控制,油水关系十分复杂。
文25西位于由大致北北东走向的文55、文66断层区形成的断阶带内,构造非常复杂。
经过30多年的高速开采及多次综合调整治理,文25块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后期开发阶段,进一步挖潜的难度越来越大。
在开发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从沉积相和沉积微相的角度出发,分析微构造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为下一步油藏的调整挖潜提供依据。
关键词:沉积相沉积微相文25块目录摘要 (1)目录 (2)前言 (3)1 沉积相研究 (3)1.1文25东块沙二下沉积环境 (3)1.2沉积特征 (4)2 文25块沙二下沉积微相研究 (6)2.1沉积微相类型及其特征 (6)2.2沉积模式 (10)2.3沉积序列 (11)2.4剖面相分析 (14)3主要认识与结论 (15)致谢 (17)参考文献 (18)前言文25东块属于文留构造北部东翼的一个主要断块。
文25断块区处于文东大断层的下降盘。
文25东块位于文25断块区内由北北东走向,断层西倾的文56和文66断层所夹持的断阶带内,断块中部构造简单,南北两端构造比较复杂。
地层产状为单斜,倾向东南,倾角25°左右。
文25东块油藏含油层位为沙二下1-8和沙三上1砂组,油藏埋深-2130~-2600m,含油面积2.64Km2,探明石油地质储量748×104t。
表1-1 文25东块基本地质参数表不同的沉积相,砂体特征不同,正确认识沉积相、沉积微相类型及其在三维空间的展布规律,对于正确认识砂体时空演变规律、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流体流动规律,指导油田二次采油和三次采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对文25东块沙二下沉积环境、沉积相和微相进行了研究,并对砂体演变规律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山东寒武纪地层及沉积相特征研究报告

在我国地质学界,山东寒武纪地层及沉积相特征一直备受关注。
作为我国重要的寒武纪地质地层之一,山东地区的寒武纪地层及沉积相特征对于揭示古地理环境、地层构造和沉积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山东寒武纪地层及沉积相特征的研究成果,以及我对这一主题的个人理解和观点。
一、地质历史背景在论述山东寒武纪地层及沉积相特征之前,我们需要了解我国寒武纪地层的总体分布和地质历史背景。
我国寒武纪地层广泛分布于华北、西南、华南和新疆等地区,其中山东是华北地区最为发育的一个寒武系地层。
寒武纪是地球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地层和沉积特征对于认识古地理环境和古生物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山东寒武纪地层特征山东地区的寒武纪地层主要分布于中部和东部地区,以泰山、太白山、山东断陷带和胶东地块为代表。
在不同地点和地层中,具有不同的岩性、古生物化石和构造特征。
泰山地区的寒武系地层主要由页岩、砂岩和灰岩组成,其中含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如三脚架类、三叶虫和古腕足类等。
这些岩性和古生物化石对于研究古地理环境和古海洋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山东寒武纪地层沉积相特征在论述山东寒武纪地层及沉积相特征时,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不同沉积相的变化特征和古地理环境的演化。
根据研究成果,山东地区的寒武系地层主要包括海相和陆相沉积。
海相沉积主要以碎屑岩、页岩和灰岩为主,反映了古海洋环境的演化和古生物演化的变化。
陆相沉积主要包括砂岩、泥岩和煤系,反映了古陆地环境的变化和古气候的演化。
这些沉积相特征对于认识古地理环境和古生物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回顾本文所涉及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山东寒武纪地层及沉积相特征的研究成果丰富多样,对于认识古地理环境、古生物演化和地层构造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山东寒武纪地层及沉积相特征的综合研究,以期更加深入地认识其演化规律和地质意义。
在个人理解和观点方面,我认为山东寒武纪地层及沉积相特征的研究意义重大,不仅可以为地质学和古生物学领域提供重要的研究资料,还可以为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沉积构造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55卷 第6期2009年11月 地 质 论 评 GEOL O GICAL R EV IEW Vol.55 No.6Nov. 2009注:本文为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030425008;200604255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40503003)国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编号2006CB202401)的成果。
收稿日期:2009205202;改回日期:2009209229;责任编辑:章雨旭。
作者简介:钟建华,男,1957年生。
现为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教授。
主要从事构造与沉积学的教学和研究。
Email :zhongjh @ 。
沉积构造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钟建华1、2),梁刚1)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资信学院油藏地质研究所,山东东营,257061;2)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内容提要:本文简要的总结了近20年来沉积构造研究方面的成果,从五个方面阐述了沉积构造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①继续探寻新的沉积构造;②通过各种方法,包括野外观察、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来探讨某些已有(老)沉积构造的成因。
③纠正人们对某些沉积构造的成因及环境意义的过时或错误认识;④重视软沉积物变形构造(soft 2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s )及流水逃逸构造(flow escape structures )和液化构造的研究;⑤继续发掘和拓展沉积构造在沉积学研究(环境分析、层序地层学等)中的应用功能及范围。
我国在沉积构造研究方面近年来成果不多,需要迎头赶上。
关键词:沉积构造;软沉积物变形 沉积构造是沉积学的重要基础和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历来受到重视,即使是沉积学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今天,人们对其的热情也丝毫未减,以国际著名沉积学期刊“Sedimentology ”为例,几乎每期都有1~2篇论文是专门或半专门讨论沉积构造的。
沉积地球化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_陈云华

沉积地球化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X陈云华(成都理工大学,成都 610059) 摘 要:沉积地球化学是一门沉积学与地球化学相互渗透、相互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本文详细介绍了沉积地球化学的研究现状,最后总结了沉积地球化学研究两个大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沉积地球化学;研究现状;发展趋势;沉积岩1 沉积地球化学的概念沉积地球化学是一门沉积学与地球化学相互渗透、相互结合而产生的新兴边缘学科。
是以沉积物和沉积岩为对象,研究其在沉积——成岩过程中所含元素及稳定同位素的迁移、聚集与分布规律来判断、恢复沉积古环境。
现在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沉积地球化学特点不仅有助于恢复确定古环境(古气候、古盐度、古水温、氧化——还原条件和古水深等),还可以判断当时海平面变化旋回,为层序地层学研究提供证据。
2 沉积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沉积地球化学研究的对象内容涉及面甚广,归纳起来主要涉及到两个大的领域:研究沉积中的化学成分、化学元素及同位素的分布与分配、分散与集中、共生组合与迁移也就说是“研究物质的化学运动和变化过程”,研究控制和影响元素和同位素运动和变化的各种因素,亦即沉积物质中化学运动和变化过程中的控制因素。
研究内容涉及到沉积岩形成的全过程:风化产物在搬运过程中的元素的迁移形式和沉积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沉积物中元素的沉积方式、机制、元素集中、分散规律及控制因素;成岩作用过程中元素及同位素的转移、分配及化学机制;元素和同位素分配和组合,元素在沉积岩中的丰度、赋存状态、分配规律;地史时期沉积岩中化学成分的地球演化历史、规律;有机地球化学的演化及其在沉积成矿的作用。
3 沉积地球化学研究现状3.1 元素地球化学主要研究沉积岩中元素的静态和动态变化,及控制因素。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地壳中的元素再分配和重新分布的过程。
沉积物在风化、搬运、沉积过程中,不同的元素可以发生一些有规律的迁移、聚集,沉积区的大地构造背景、古气候、源区母岩性质、沉积盆地地形、沉积环境和沉积介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对元素的分异和聚集均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