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沉积相研究(石油地质学)

合集下载

石油勘探中的沉积相分析方法研究

石油勘探中的沉积相分析方法研究

石油勘探中的沉积相分析方法研究石油勘探是一项复杂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涉及到识别和评估石油储量的地质特征。

沉积相分析是石油勘探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它通过研究沉积物的堆积模式、岩石特征和沉积环境,为勘探人员提供了详细的地质信息。

沉积相分析的核心目标是确定研究区域的沉积过程和沉积环境。

这对于石油勘探非常重要,因为沉积过程和沉积环境决定了石油的形成和保存机制。

因此,通过沉积相分析来确定适合油气富集的层位和领域,对于石油勘探的成功至关重要。

有许多方法可以用于沉积相分析,其中一些常用的方法包括地震成像、岩心描述、测井分析和地震层析等。

地震成像是一种常用的非侵入性勘探方法,可以提供关于地下岩层的空间分布和厚度的信息。

这些信息可用于推断沉积相类型,并辅助判断沉积物的岩性。

岩心描述是一种直接观察和分析地质岩心的方法。

通过观察岩石样品的颗粒组成、结构和碎裂程度,可以推断沉积物的沉积环境和古地理条件。

此外,通过化学和物理分析岩石样品,可以获取沉积物的沉积历史和地球化学特征。

岩心描述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地质信息,并对勘探地区的潜在油气含量进行初步评估。

测井分析是利用地球物理测井仪器来测量地下岩石的物理特性,包括密度、电阻率、自然放射性等。

这些物理属性可以提供沉积相和岩性的确定,为沉积相分析提供定量数据。

测井数据与岩心样品的观察结合使用,可以进一步提高对沉积相的理解和描述。

地震层析是一种利用地震数据重建地下岩层的方法。

通过不同地震波速度对比,可以确定岩石层的变化和沉积物的分布。

地震层析技术可以提供更高分辨率的沉积相信息,并帮助勘探人员识别潜在的油气藏区。

除了这些传统的方法,近年来,新兴的技术也不断应用于沉积相分析中。

例如,地球物理学家利用地震反演和人工智能算法研究,开发了更高分辨率和准确性的地下结构成像方法。

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为沉积相分析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可能性。

总之,沉积相分析在石油勘探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应用价值。

通过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勘探人员可以获取准确的地质信息,推断沉积环境和岩石性质,并确定潜在的油气富集区。

石油工程第四章沉积相研究

石油工程第四章沉积相研究
以粘土岩、砂岩和粉砂岩为主; 层理类型多样,以水平层理最发育; 生物化石丰富。
由湖泊三角洲、滨湖、浅湖、 半深水湖、深水湖亚相组成。
沉积相与沉积微相研究
④海相
以碳酸盐岩及粘土岩为主,碎屑岩次之; 从海岸到中心,粒度由粗变细,更远则是粘土沉积; 生物丰富,种类繁多。
按照海底地形及海水深度,可将 海相分为:滨海、浅海、半深海、 深海。
(3) 相分析的一般程序
沉积相与沉积微相研究
研究思路:以区域相背景为指导 ,利用测井资料、岩心资料划分 沉积相(有时结合地震相),用动态资料进行检验 。
相分析程序:
①了解区域沉积背景,确定相和亚相;
②单井剖面相分析 通过观察露头和岩心岩石的成分、结构、沉积构造
及古生物等特征,建立垂向层序,分析可能的形成条 件,了解相互关系,确定沉积相类型。
沉积相与沉积微相研究
相序:从一种相逐渐一过级渡:到相另组外(一陆种相相组的、一海系列相相组的、关系或相 的有序组合。海陆过渡相组) 二级:相
相序定律:只有在横三向级上:成亚因相相(近河且流紧密相相-邻河而床发亚育的 相,才能相在、垂堤向岸上亚依相次、重漫叠出滩现亚而相没)有间断。 四级:微相
(2) 沉积相的分类
地震相研究
2. 地震相与沉积相的关系
地震相与沉积相之间往往是相当的,可以通过解释将地震相 转化为沉积相。但地震相与沉积相之间不存在普遍的绝对的 对应关系。有时一个地震相单元中可能包括两种或两种以上 沉积相,反过来,一个沉积相可以形成不同的地震反射特征。
形成原因: ①地震分辨率远远低于地质方法的分辨率,地震剖 面上不易发现细微的岩性岩相变化; ②地震资料存在非地质因 素的干扰;同一沉积相内部是不均匀的,存在差异; ③同一沉 积相在不同地区或盆地,由于地质背景和沉积条件的差异,会 形成沉积相的内部结构也不同。

油田开发地质学 第8章 地层对比及油层沉积相研究

油田开发地质学 第8章 地层对比及油层沉积相研究
E、基准面旋回内部相域构成的二分特征在不同沉积环 境客观存在,可以作为基本作图单元。
参见《层序地层学》 朱筱敏
第一节 区域地层对比
一、区域地层对比概述 ★ 二、区域地层对比方法
岩石地层学方法 ★ 生物地层学方法 ★ 地球物理资料对比 层序地层学方法 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
三、地层对比的步骤 ★
三、地层对比的步骤--以岩性法为例
E、准层序和准层序组概念的提出
Galloway成因层序地层学
A、沉积幕以区域海泛事件为标志,沉积层序为最大 海泛面之间的地层单元
B、建立了沉积幕形成的成因地层层序的地层构型
(退覆部分、上超海侵部分和代表最大海泛的界面)
C、强调海平面变化对地层特征的普遍控制作用
D、沉积幕和成因层序形成的三个要素:海平面升降, 沉积速率和沉积物补给
第三节 油层细分沉积相研究 ★
第一节 区域地层对比
一、区域地层对比概述 ★ 二、区域地层对比方法
岩石地层学方法 ★ 生物地层学方法 ★ 地球物理资料对比 层序地层学方法 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
三、地层对比的步骤 ★
一、区域地层对比
1、区域地层对比的概念
区域地层对比--指勘探过程中利用古生物、岩性、测井、 地震、地球化学资料和古地磁等资料,在油区范围内,进 行全井段的对比。
优点:与沉积可容空间相联系,充分考虑岩性、相变等 因素对地层对比准确性的影响。
——划分对比和分析沉积岩的一种新方法
Vail经典层序地层学
A、层序为以不整合和与其对应的整合为界所限制的 一套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 B、海平面是控制层序形成和相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 C、构造运动、全球海平面、沉积物供给、气候变化 为层序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 D、层序内部地层的分布样式与体系域的划分

《石油地质基础》-4-2-沉积岩与沉积相

《石油地质基础》-4-2-沉积岩与沉积相

3、沉积相
❖ 相这一概念最早由丹麦地质学家斯丹诺(Steno,1669)引入地
质文献。
❖ 格列斯利(Gressly,1838)——“相是沉积物变化的总和,它
表现为这种或那种岩性的、地质的或古生物的差异”。
❖ 塞利(Selly,1970)——应该从沉积岩体几何形态、岩石学特
征、古生物特征、沉积物构造特征和古流向特征来限定相或沉积 相。
它是良好的生油层和储集层。 ——在碳酸盐岩中,常有由溶蚀作用,重结晶作用及
其它次生变化作用形成的孔洞。钻井遇到这类孔隙, 会出现钻具放空和泥浆漏失现象,洞越大,漏失愈 严重,易造成井喷。
第五节 沉积相
5-1 概述
5-1-1 有关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的基本概念
1、环境 ——地球表 面的地理景 观单元,如 山地、高原、 冲积平原、 河流、湖泊、 海洋等。
河床亚相又称河道亚相。其岩石类型以砂岩为 主,次为砾岩,碎屑粒度是河流相中最粗的。层理 发育,类型丰富多样。缺少动植物化石,仅见破碎 的植物枝、干等残体,岩体形态多具透镜状,底部 具明显的冲刷界面。
河床亚相可进一步划分为河床滞留沉积、边滩 沉积、心滩沉积三个微相。
(1)河床滞留沉积:
河床中流水的选择性搬运,使细粒物质被悬浮和 带走,而将上游搬来的或就近侧向侵蚀河岸形成的砾 石等粗碎屑物质留在河床底部,集中堆积成不连续的 透镜体,称河床滞留沉积。
微镜,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同位素分析、流体包裹体, 计算机方法
5-2 河流相
5-2-1 概述 1、河流的类型
按照河道的平面几何形态,可将河流分为: (1)平直河流 ——较少见,一般仅存在于河流某一段较短的距 离内,其长度一般不超过宽度的10倍。
(2)曲流河 ——河道蜿蜒曲折,又称蛇曲河流。

沉积相研究在油田注水开发分析中的作用

沉积相研究在油田注水开发分析中的作用

沉积相研究在油田注水开发分析中的作用摘要储层沉积学理论指出,沉积环境是沉积物形成的条件,而沉积相是沉积环境的产物,是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

砂体的沉积环境和沉积条件,控制着砂体的分布状况和内部结构特征。

大量的实验、模拟和生产动态研究表明,不同环境成因的砂体其储层性质不同,流体在其中的运动规律不同,开发特征也不同。

因此,从研究砂体的成因入手,重建砂体沉积时的古环境,识别砂体沉积相,是正确认识砂体特征及其开发动态的基础。

前言储层沉积学理论指出,沉积环境是沉积物形成的条件,而沉积相是沉积环境的产物,是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

砂体的沉积环境和沉积条件,控制着砂体的分布状况和内部结构特征。

大量的实验、模拟和生产动态研究表明,不同环境成因的砂体其储层性质不同,流体在其中的运动规律不同,开发特征也不同。

因此,从研究砂体的成因入手,重建砂体沉积时的古环境,识别砂体沉积相,是正确认识砂体特征及其开发动态的基础。

对于开发储层评价而言,进行相分析必须逐级分析到微环境和微相。

油田开发中的储层相分析与区域勘探中的相分析研究的目的不同,依据的资料和手段也不同,所以它们进行相分析的详细程度亦不同。

区域勘探相分析比较粗略,一般纵向上划分到地层系统的群、组、段,平面上划分到大相或亚相;而开发中的储层相分析就要细的多,垂向上要细分到单层,平面上要细分到微环境,确定每口井、每个油层所处的微相类型。

微相即反映微环境,所谓“微环境”是指控制成因单元砂体——具有独特储层性质的最小一级砂体的环境(裘亦楠,1990)[1]。

具体而言“微环境”是指在沉积亚相带内具有独特的岩性、岩石结构、厚度、韵律性等剖面沉积特征及一定的平面分布配置规律的最小沉积单元(彭仕宓等,1998)[2]。

沉积微相研究沉积环境和沉积相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沉积地层的岩石类型、岩性组合,以及各种沉积构造特征,同时还决定着储集体在空间上的展布,因此,对沉积相,特别是沉积微相进行研究对于分析储层、评价储层,建立更加符合地质实际的储层模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同油藏描述阶段中的沉积相研究

不同油藏描述阶段中的沉积相研究

不同油藏描述阶段中的沉积相研究对于我国目前的油田勘探开发,大部分油田的开发都进入了高含水阶段。

因此,有必要对油田地下结构进行重新认识,对油藏进行精细油藏描述。

从地层、构造、沉积相、储层等方面进行研究,利用地质建模软件对油藏进行三维空间分析。

文章就油藏描述中沉积相的部分进行研究,主要探讨油藏描述中各个阶段沉积相研究所要做的工作。

标签:油藏描述;沉积相;河流相1 油藏描述的发展油藏描述是利用地质建模软件以三维空间的特征对地下油藏的地层、构造、沉积相、储层等方面的特征进行研究。

油藏描述的基础是石油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储层地质学,并综合应用层序地层学、测井地质学、渗流力学等方法,通过地质建模将地下油藏以三维空间的形式进行描述,定量地描述出油气藏的规模、形态、内部结构、储层参数等,研究油气在储层中的分布规律,为油田开发服务。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了对油藏描述技术的攻关,并在我国油气田开发中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历经30多年的演变逐渐发展成为一项指导油田开发的关键性技术,主要包括层序地层对比、沉积相研究、储层地质研究、地质建模数值模拟等四个方面[1]。

具体包括:储集体的地质研究、地层构造的分析、沉积相的研究、储层内部结构参数的计算、油田开发动态描述。

对油藏类型、储层内部结构、储层内流体的特征等进行分析,建立地下油藏的三维地质模型。

根据现有的开发状况进行实时分析,制定提高油田采收率的优化方案是油藏描述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实际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由于我国陆相含油气盆地构造的复杂性,不同开发时期所掌握的地质资料不同,以及对于每一个开发阶段所要对油藏描述的精度、侧重点不一,进而将油藏描述划分为早期油藏描述、中期油藏描述、精细油藏描述三个阶段。

不同的开发阶段对于地下油藏的地层、构造、沉积相、储层等方面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精度不一,继而对油藏进行描述的技术、方法也有所差异。

油藏描述技术发展至今已形成了适应不同开发阶段的油藏描述方法[2]。

石油地质学论文(石油地质勘探论文):陕北地区长7沉积相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

石油地质学论文(石油地质勘探论文):陕北地区长7沉积相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

石油地质学论文(石油地质勘探论文):陕北地区长7沉积相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摘要:论文的目的:查明陕北地区延长组长7沉积环境及古地理演化,进而寻找有利砂体及石油聚集区。

论文的方法:采用野外观察与室内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长7沉积相进行专项研究。

结果研究区发育三角洲相和湖泊相,三角洲前缘及深湖浊积岩发育。

在古地理演化过程中,长73湖盆达到鼎盛,浅湖区及深湖区分布范围均最大,沉积了广泛分布的张家滩油页岩;三角洲砂体不太发育,浊积岩零星分布;从长73—72—长71,湖岸线及深湖线均向湖内收缩,三角洲前缘砂体及浊积砂体逐渐发育。

论文的结论:发育良好的油页岩为延长组主要的烃源岩,而三角洲及浊积岩砂体可以作为好的储层。

关键词:长7;延长组;沉积相;陕北地区;石油地质意义Sedimentary facies characteristic and petroleum geological significanceof Chang 7 inShanbeiAreaPANG Jun-gangAbstract:Aim To ascertain depositional system of Yanchang formation Chang 7 inShanbei Area and furthermoreprobe favorable sand body and high-yield oil area.Methods Combined research methods of field exploration andindoor analysis are adopted,sedimentary facies of Chang 7 are studied as special item.Results Delta and lake fa-cies are recognized.Furthermore,the sub-facies and micro-facies are recognized,delta front and turbidite in deeplake are bothdevelopedwell.During the paleo-geography evolution of Chang 7,lake basin is at its best duringChang 73,shallow lake and deep lake are both at its best,resulting to Zhangjiatan shale broadly distributed,deltasandstone developed not well and turbidite distributed scattered;From Chang 73,Chang 72to Chang 71,lakeshoreline and deep lake line are both moved toward lake center,but sandstones sedimented by delta front and turbiditegradually developed better.ConclusionThewell developed oil shale can be as good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andsandstones formed by delta front and turbidite can be good reservoir.Keywords:Chang 7;Yanchang formation;sedimentaryfacies;ShanbeiArea;petroleum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研究区地处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该斜坡为微向西倾斜的单斜构造。

老君庙油田M油藏沉积相研究

老君庙油田M油藏沉积相研究

老君庙油田M油藏沉积相研究摘要:以长期开采说积累的丰富的单井开发测井资料、地质分析静态资料,利用现代精细油藏描述技术手段,开展对老君庙油田M油藏新一轮储层电性解释与微相研究,细化块状储层沉积单元,以精细研究所确立的新的地质认识体系为新二次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冲积扇;沉积单元;沉积微相0引言老君庙油田位于甘肃省祁连山山前地带酒西盆地南部老君庙隆起带。

油田为一北陡南缓的不对称穹窿背斜构造,轴向110°,长轴8km,短轴4km,闭合高度约800m,构造面积28km2。

老君庙背斜隆起地区自上而下钻遇的地层主要有第三系疏勒河群和白杨河群,与下伏白垩系红色含砾泥岩呈不整合接触。

白杨河群间泉子组为第三系主要储集层,是一套棕红色陆源碎屑沉积。

M油藏是第三系的底部油藏,为棕红色厚层块状砂岩,为上细下粗的正韵律沉积,厚度一般为60~70m,自上而下由M1、M2、M3三个小层组成,上与L—M层为连续沉积,以豆状钙质结核层或钙质砂岩底面为分界。

1 标准层的确定M层岩性单一,全部由砂岩组成,无纯泥岩夹层,制定标准层的难度较大,但M层底部为冲积扇沉积,岩性粗,以含砾的中、粗砂砂岩为主,韵律层底部常常出现冲刷面,与下覆的白垩系红色含砾泥岩呈不整合接触,测井曲线特征明显,自然电位曲线特征为高负偏箱状,视电阻率曲线呈高阻尖峰状,同时,下覆地层岩性主要为泥岩,电阻率曲线幅度小,容易识别。

根据M层沉积特征,将M3底确定为老君庙M层的第一个标准层。

将M33底界线定在视电阻率曲线高峰底部半幅点处,界限以上为第三系棕红色含砾中、粗砂岩,以下为白垩系红色含砾泥岩,在曲线上体现为一个小尖峰回返并迅速降低。

M11顶界其下为辫状河泛滥沉积,主要为褐棕色中细砂岩、中粉砂岩、细粉砂岩;其上为白杨河群的石油沟组褐棕色、中红色中粉细砂岩、中粉细砂岩、沙泥岩和石膏,为区域性的盖层,底部主要钙质结核较多,并在距底界约3m厚度在0.5m左右的钙质结核层,测井曲线为厚度约0.5m幅度较大的尖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油田沉积相研究(石油地质学)1. 1目的与意义该课题原属于大庆油田采油三厂沉积相模式识别与绘图系统的一部分,是大庆油田近几年地质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油田建设进一步发展所提出的重要课题,运用计算机进行油田沉积相的自动识别具有开创性的实际意义。

沉积相是指在一定沉积环境中岩性与物性的综合反映。

油田沉积相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油田开发效率,同时也是正确认识油层的一种途径,即:分析储油的有利环境,进而指导寻找生、储油的有利地区;分析沉积环境的细微变化对沉积岩体的影响。

通过对沉积相的研究,获得储层沉积环境的确切概念,并揭示其宏观的分布规律,从而确定最佳的勘探部署与开发方案,使油田的动态分析与开发方案更加切合油田的实际情况。

因此,对沉积相的识别是进行储层评价的基础工作,也是开发方案制订和调整的重要依据。

对于油层的沉积原理、沉积状况等,地质部门已做了大量工作,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对储层沉积相的判别工作仍由人工来完成,其判别精度取决于沉积学家和专业人员长期积累的工作经验,而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在地质部门却也为数不多。

此外,人工判别沉积相速度慢、效率低,无法适应当前油田开发的迅速发展,以至于影响采油的进度和质量。

目前,大庆油田的井网密度已经很大,人工识别的工作量也变得越来越大,发展各类油藏的建模技术、计算机处理和显示技术,己成为目前油藏描述的主要攻关内容之一。

因此,运用计算机的高效的特点进行自动化的沉积相模式识别,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确保油田的稳产与高产等方面,将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目前,大庆油田的开采已进入高含水的后期阶段,储有相当数量的剩余油,但是其分布状况十分复杂,难以寻找。

这就需要对油层的沉积相做比以前更加细致和准确的划分,更近一步地描述储层轮廓。

这也为人工判相带来了困难。

采用沉积相模式的自动识别将会极大的降低完全使用人工进行识别的难度,同时也减少了由于识别角度和经验的不同而带来的识别结果上的歧义性。

此外,油田沉积相模式自动识别的研究也将为沉积相带图、厚度和渗透率等值图的绘制提供可靠的数据来源和依据。

1. 2研究与发展我们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以及向客户方的咨询,了解到目前国内外在油田沉积相模式识别上的研究均处于初始和探索阶段。

而且由于油层沉积的复杂性和不同地区沉积特点的不同,使得研究成果具有地域性,通用性差,识别精度较低。

此外,因为沉积相划分标准和研究对象的不同,其识别方法也相应不同,这更增加了课题研究的难度。

在油田沉积相模式识别上,主要有人工识别、神经网络识别、模式匹配等方法。

当前使用的判别沉积相的方法是人工判相,但是由于其效率低、速度慢、歧义性大等缺点已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油田开发要求。

而沉积相的自动识别研究成果大多采用模式匹配等统计模式识别方法或者人工神经网络、模糊技术来进行识别。

虽然方法简单,但是始终没能把人工判相的经验与计算机的能动性很好的结合起来,识别精度较低,智能化程度低。

单纯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进行识别往往要求提取大量的特征,有的甚至直接把测井曲线作为网络的输入,造成资源消耗严重,计算量大,极大的影响了识别效率,也影响了网络的泛化能力。

在基于统计模式识别的模式匹配方法中,也同样存在着先验知识结合能力差以及识别过程难以控制的问题,寻找一种便于过程控制、知识结合的方法是进行岩相识别中一个pR待解决的难题。

下面就对几种常用的沉积相识别方法进行一下简要介绍。

1. 2. 1最近邻法假设有n个模板,则对任意未知类别的样本,其所属类别由与该样本在特征空间上距离最近的点决定。

最近邻法方法简单、直观,并且在理论上其错误率很小,但该方法也存在许多问题。

(1)需要存储大量模板,每次匹配决策分类,都要计算待识样本与全部模板之间的距离并进行比较,因此存储量、计算量很大。

(2)由于不管什么情况,最终都会有分类结果,但当分类结果错误带来的代价很大(如分类错误导致相带图绘制错误,进而导致决策失误,造成经济损失)时,会产生较大的风险。

(3)该方法最小错误率的获得是依赖于大量模板建立,只有当模板数趋于无穷大时,才能达到最佳识别效果,这在实际中是无法达到的(建立模板困难,并且判定的类别因人而异)。

(4)该方法对特征的使用不好控制,只有那些对区分各类别均有贡献的特征才可使用。

否则,会影响识别精度,起到干扰作用。

这样就局限了特征选择的范围,增加了特征选择的难度。

1.2.2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人工神经网络是一个信号或信息处理系统,它包含大量的简单处理单元(称为节点或神经元),由“连接”相互链接起来,相互作用以实现并行分布式处理,完成所希望的求解任务。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沉积相识别运用了人工神经网络所具有的自适应能力、容错能力、大规模并行处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识别的精度。

实际中普遍采用的是前馈人工神经网络,即BP网。

如将原始测井曲线点阵化、生成点阵模型后,输入人工网络进行识别,并且针对不同的地质环境,可以建立不同的网络模型。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本身是一种非线性方法,它能够有效地解决很多非线性问题,但该方法也有其自身不可避免的缺点。

(1)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的理论基础差,实际应用中有许多因素需要凭经验确定(如学习率、初始权值、学习步长、节点数等)。

(2)该方法存在权值确定上的局部最小问题、过学习与欠学习问题。

(3)推广性差,在经验误差最小的情况下,并不一定能达到期望误差最小,即对某些区域内的模板训练有效的网络,对识别其它区域的样本不见的有效。

(4)人工神经网络中如果不对输入特征进行选择,容易造成维数灾难,严重影响识别率。

(5)直接把原始测井数据作为网络输入,增加了网络的复杂性,使得计算量大、资源浪费、网络收敛也困难。

(6)由于人工神经网络是把所有特征一次性作为输入,容易忽略对粗分有用的特征,不能充分利用先验知识,阻碍了人工神经网络在岩相识别中的应用。

1.2.3二叉树法二叉树分类器不要求在一步之内将样本所属类别确定下来,往往是经过多个层次的判决,最终才得出结论。

整个决策过程构成了一棵倒置的树,每个判决单元称为节点,因此也叫树分类器。

树分类器在设计时能充分融入现有的先验知识,并且在各节点分类是允许存在冗余,即每节点分类对某类别样本可以不做区分,使得该节点的下层子节点中均含有或部分含有该类别的分类判决规则。

二叉树分类器的关键是特征空间的合理划分(包括树结构设计、节点特征子集选择等),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判决规则与学习算法,这也是该方法的灵活所在。

该方法在层数有限时可以有效的提高识别精度,并且容易引入新特征,容易与其他方法进行结Z.但是二叉树分类器也有它的缺点,如:(1)层次不能太深,否则会降低精度、延长时间、累计误差不可控制。

(2)分类特征的选择与判决规则的设定往往依赖于先验概率,造成学习能力受到影响。

(3)如果在某特征子集下,两类之间存在较大的模糊区,(在概率分布上是有较大的相交区),就必须增加特征或者改变特征子集,造成对该情况下识别性能不好。

1. 3石油地质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描述油藏地质特征的沉积模型。

它在客观上决定了研究客体不是我们所熟悉的事物,在没有进行调查了解河流三角洲地质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大庆油田开发工作的具体细节之前,研究对象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未知事物。

1. 3. 1沉积相在地质学中,沉积相是指在一定的沉积环境(Depositional Environment)中所形成的沉积岩(物)的组合,它是沉积环境综合的物质反映,通常以地貌单元来命名〔”。

在石油地质学中,地貌单元由储层来表征。

通过沉积岩(物)所具有的各种沉积特征,可以清楚地反映出它形成时的自然地理、气候、沉积介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

大量资料证明,不同成因的砂体具有明显不同的开发特点,从沉积相入手是正确认识油层的一条根本途径。

大庆油田根据浅水湖盆河流一三角洲相的沉积特征,曾选择泥质岩的颜色、研性组合与旋回性、层理类型与沉积层序、生物化石与遗迹化石、特殊研性与特殊矿物,以及特殊构造等沉积现象作为主要的和基本的划相标志,并以其综合沉积层序为主要定相依据,这些都属于传统的划相方法。

就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状况来看,应用地质统计学方法对复杂储层的河流相预测精度仍然不高。

其关键问题在于对储层详细的分布规律和井间变化状态认识不清,难以建立井间内插模型。

目前大庆油田上更广泛地应用测井曲线来划相,这也是八十年代后期以来比较先进的划相标志。

测井曲线的形态反映了油层的沉积层序和旋回性质。

从地质学的角度讲,用测井曲线来判相的优点是:(1)可以在测井仪器允许精度范围内取得较精确的油藏地质参数。

(2)每一口井都可以进行测井,可以取得大量的、完整的测井资料。

这些优点对于机器识别同样有利,它便于快速直观地进行单井单层的划相和平面上的追加对比。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测井曲线有:自然电位、视电阻率、微电极、自然伽玛、声波测井、密度测井、中子测井等。

本课题主要采用自然电位曲线和微电极(包括微梯度和微电位)三条曲线来进行沉积相识别的研究。

1.3.2地质储层地质储层在沉积史中不同级次的沉积事件的影响下,使其整个沉积剖面会形成不同级次的沉积旋回或沉积层序。

一个旋回是指从岩性较差的位置,经过岩性较好的层段,再一次恢复到岩性较差的位置。

目前地质部门对松辽盆地北部的大庆油田已做了大量的勘探开发工作,实现了在油田范围内的统一分层。

大庆油田对某一个油区的储层划分采用我国对碎屑岩储层一般采用的四级层组划分,从大到小依次为:含油层系、油层组、小层、细分层。

大庆油田的储层由上至下分成三大含油层系:萨尔图油层系、葡萄花油层系、高台子油层系。

其中萨尔图油层系又分为萨一、萨二和萨三个油层组;葡萄花油层系又分为葡一和葡二两个油层组;高台子油层系又分为高一和高二两个油层组。

在实际研究中,人们往往要将地质储层模型化,目前常用的地质模型主要包括如下五种类型:即沉积模型、成岩模型、构造模型、流体分布模型和渗透率模型。

并且有人提出通过上述模型的研究,最终应建立流动单元模型或定量流动模型。

总之,对储层的描述日趋精细化,并力求建立高精度的三维定量储层预测模型。

描述的手段主要还是依靠沉积学和石油地质学的原理方法。

针对松辽盆地北部的具体地质特点,大庆油田采用沉积模型作为表征储层地质特征的主要模型。

沉积模型较好地控制了储层渗透率的空间分布和流体运行的基本特征。

目前大庆油田对沉积模型的研究主要采用测井曲线,并在此基础上定义了八种沉积相:正渐变砂体、复合型实体、块状型砂体、反渐变砂体、小型砂体、渐弃型砂体、突弃型砂体、河间薄层砂等。

石油地质这门科学,技术成分所占的比重很大。

人们无法对储层研究的准确性加以实地追究,越是将储层精细化,对其准确性就越难控制。

根据专家的预测,大庆油田对油层组控制的准确程度达到9506,而砂岩组只在80%一90%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