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完整)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完整)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粗糙.(cāo)酒肆.(sì)黝.黑(yòu)广袤.无垠(máo)B.匿.名(nì)禁锢.(kù)畸.形(jī)杳.无消息(yǎo)

C.吹嘘.(xū)佃.农(diàn)戾.天(nì)深恶.痛疾(è)

D.诘.责(jié)滞.留(zhì)锃.亮(zèng)颔.首低眉(hàn)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春天像小姑娘,花容月貌

....的,笑着,走着。

B.队伍分散开去,摩肩接踵

....,前后长达一英里左右。

C.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如生

....。

D.他在选择高考第一志愿学校时,既想报清华大学,又想报北京大学,总是见异思

...迁.。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省要全面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和范围。B.中学生要提升文学素养,养成爱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名著,让书香浸润心灵。C.我们不能否认做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应该关注自身的精神生活,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

D.广受好评的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不但提高了大众对经典诗词的鉴赏水平,而且唤起了人们对经典诗词的记忆。

5、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仰着头,才望见峰顶,中间是一线蔚蓝的天空。

B.拥有这么好的资源却不利用,这不是一种资源浪费吗?

C.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D.隔壁教室里好像是李老师在上课。

6、下面语句排序最恰当的是:( )

①首先设法安慰自己,树立信心,镇定情绪,消除心理障碍。

②遇到无法下笔,思路阻塞,判断不清的难题时,不要着急。

③心里平静后再冷静思考就不怕难题了。

④这时侯,你应该设想,别人也难,何必畏惧呢?

A.②③④① B.①④②③ C.②①④③ D.①④③②

7、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_______________,在城阙兮。 (《诗经·郑风》)

②_______________,悄怆幽邃。 (柳宗元《小石潭记》)

③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______。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④坐观垂钓者,_______________。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⑤最爱湖东行不足,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⑥_______________,盖大苏泛赤壁云。 (魏学洢《核舟记》)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①《诗经·关雎》中,男子追求女子没有成功,从而以“_______________”表达其对女子的日夜思念。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王勃表达即使千山万水也不能阻隔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

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方.七百里方:地方

B.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C.吾与汝毕力平险.险:险峻的大山

D.一厝.朔东厝:安放,放置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君之力自以.为大有所益

B.告之于.帝闻之于.宋君()

C.面山而.居而.山不加增

D.操蛇之.神闻之河阳之.北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A.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B.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将要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C.用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D.用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将要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B.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

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丝路“糖史”

①中国人食用及制作蔗糖的历史十分悠久,其发展历程同陆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②甘蔗原产热带,公元前传播、种植于印度及南洋地区。先秦时期中国南方就已开始种植及食用甘蔗,常见的食用方法为生啖或榨取“柘(zhè)浆”直接饮用。后来,人们也尝试对蔗浆粗加工,即以曝晒煎煮去掉蔗浆中的部分水分,制成浓度较高的“蔗饧(táng)”。“蔗饧”乃是一种稠厚的糖浆,若是进一步冷凝,可以固结为赤褐色的糖块,因其形色似石,味甜如蜜,得名“石蜜”。不过,这种粗制糖块水分含量大,极易溶解,不易运输。而在不产甘蔗的北方,人们要想品尝石蜜的滋味,就得依靠沿丝绸之路远道而来的外国使团和西域胡商。他们带来的“西极石蜜”产于西域,因经过高超的脱水处理而呈干燥的饼块状,不但易携带,易储存,而且滋味品质都优于南方粗制的蔗饧。

③公元661年,唐高宗命人从印度请来10位制糖专家,利用印度的“竹甑(zèng)法”制出了颜色较浅亮的精沙粒糖“煞割令”。自此,天竺制糖法在中华神州落地生根,而印度的制糖技术也在新的环境、新的理念下获得富有想象力的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蔗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④北宋时期,四川一带的匠人凭借“窨制法”,造出了一种异常细腻、净白、美味的结晶糖霜。苏轼有诗云“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黄庭坚也以“我舌犹能及鼻尖”的俏皮诗句,极言糖霜的美味。

⑤到了南宋绍兴年间,随着甘蔗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制作技术的推广,糖霜在满足南方本地用糖需求的同时尚有富余。于是,产于南方的糖霜不但乘船北上,而且也漂洋过海,向南销往占城、真腊、三佛齐、单马令等南洋国家,甚至到达波斯、罗马等地。“中国糖”由此开始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

⑥元朝崛起后,中外文化交流达到新的高峰。一些阿拉伯制糖人来到中国,

将他们较为先进的“树灰炼糖法”传授给了福州糖工,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白糖的质量。《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福州人能大量炼制“非常白的糖”。这种大规模、高效率的白糖生产,对于提升中国糖的国际竞争力、激发进一步技术革新,是很有帮助的。

⑦到了明清时期,中国人在以往制糖技术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发明出“黄泥水淋脱色法”,生产出洁白如雪、颗粒晶莹的精制蔗糖,其中最为雪白细腻的被称为“西洋糖”。此时中国人已凭借手工脱色技术,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

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

..角色是输出而非输入。“西洋糖”出口的目的地也较以往更多,航线距离更长,不仅包含占城、暹罗等“老主顾”,还覆盖了日本、波斯湾及欧洲多个国家。

⑧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制造的白糖与脱色技术在明代传入印度孟加拉,此后在印地语、孟加拉语等几种印度语言中,白糖均被称为“继尼(cī nī)”,意为“中国的”。“继尼”与唐代的“西极石蜜”“煞割令”遥相呼应,分别在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上,见证了千百年来中外各国因蔗糖结下的缘分,以及彼此间互通有无、愿结友好的恒久心意;也见证了中国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中国古人于蔗糖制作历程中展现出的开阔胸怀与精进精神,在古老丝路重焕新生的今天,仍可成为烛照文化传承的一盏明灯。

1.选文主体部分以________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2.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蔗饧”与“西极石蜜”相比,在干燥程度、运输方便性、滋味品质方面都有较大差距。

B.唐代引进的印度制糖技术在中国获得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C.“竹甑法”“树灰炼糖法”是从国外引进的制糖技术,“窨制法”“黄泥水淋脱色法”是中国人发明的制糖技术。

D.石蜜、糖霜、“煞割令”是中国生产的蔗糖品种,“西极石蜜”“西洋糖”是外国生产的蔗糖品种。

3.第④段引用苏轼和黄庭坚的诗句,有何作用?

4.第⑦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主要”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此时中国人已凭借手工脱色技术,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

..角色是输出而非输入。

5.请简要分析第⑧段画波浪线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2、呦呦之蒿,中国神药

①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诗经》中的句子。在 2015 年 10 月 5 日之前,有谁能想到,这句诗竟能和诺贝尔奖联系起来——名字来自《诗经》的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因首次提取出治疗疟疾的“神药”青蒿素,而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青蒿素之母",也因此获得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②青蒿素所对抗的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死亡人数极高的疾病之一,是一种极为可怕的瘟疫。几千年来,人们深受其害却不知如何防治。自 1878 年发现其“真凶”--疟原虫开始,全世界的科学家就发起了寻找抗疟药的“攻坚战”。屠呦呦带领她的中草药抗疟研究小组,从古代医术《肘后备急方》中发现治疗疟疾的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医术中所说的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采用乙醚提取的方法,经过 190 次的反复试验,终于在第191 次提取出青蒿中的有效抗疟成分—青蒿素。

③青蒿素是一种味苦的无色针状晶体。进入人体后,它首先作用于疟原虫的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并对核内染色质产生一定影响,让疟原虫的细胞内迅速形成自噬泡,并将细胞液不断排出虫体外,是疟原虫损失大量细胞液而死亡。正是这一治疟原理,是青蒿素当之无愧地成为疟疾的“天然克星”。

④青蒿素治疗疟疾效果显著,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最好的药物。中国发现青蒿素时,美国也研制出一种抗疟新药—化学合成的甲氟喹,但疟原虫很快就适应了它,产生耐药性,临床使用后患者还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反应。而对于青蒿素这种从中草药中提取的药物,疟原虫对它完全没有抵抗能力。1976年1月,柬埔寨爆发疟疾,因疟原虫已经产生耐药性,疫情一时难以控制。中国医疗队携带一批青蒿素在柬埔寨大显神威,挽救了一大批疟疾患者的生命。

⑤但青蒿素也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提取青蒿素的原料贵且稀缺,近十几年来,科学家一直在研究人工合成青蒿素,但收效甚微。国内外许多著名化学公司也进行了长达 30 多年的化学合成研究,但回报率过低,目前难以形成产业化。

⑥中国传统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

的“神药是我国传统中医药先给世界的礼物。未来,通过不断地深入研究,传统中医药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1.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中国神药”青蒿素的。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④段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1976 年 1 月,柬埔寨爆发疟疾,因疟原虫已经产生耐药性,疫情一时难以控制。中国医疗队携带一批青蒿素在柬埔寨大显神威,挽救了一大批疟疾患者的生命。4.阅读第⑤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能否删去。

国内外许多著名化学公司也进行了长达 30 多年的化学合成研究,但回报率过低,目前

..难以形成产业化。

四、写作题(40分)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扬起那面执着的风帆,到达他所追寻的“沧海”岸!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的心中,同样有着属于自己的一面小小风帆。那面风帆或许是我们童年的梦想、现在的追求……抑或是我们正在享受的亲情、友谊、关爱……抑或是我们心中镌刻的快乐、勇敢、自信……抑或是我们坚守的努力、奋斗、超越……风帆上还可能写着我们所热爱的文学、艺术、运动……扬起那面风帆,你就会跨越那片“沧海”,到达你理想的彼岸……

请以《扬起________的风帆》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得套作抄袭;④文中不能出现与自己有关的真实姓名、地名、校名。

参考答案:

D

C

C

D

C

挑兮达兮凄神寒骨曾益其所不能徒有羡鱼情绿杨阴里白沙堤尝贻余核舟一寤寐思服天涯若比邻

1. A

2. D

3. A

4. C

1.时间中国蔗糖因丝绸之路而不断发展的历史(历程)

2.D

3.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糖霜异常细腻、净白、美味的特点;同时增强了文章的文化韵味。

4.不能去掉。因为“主要”表明中国在国际蔗糖市场上以输出为主,输入为辅;去掉后则变成只输出,不输入。这与实际情况不符,“主要”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结构上,呼应开头,总结全文。内容上,总结出了中国古人在蔗糖制作历程中所展现出的开阔胸怀与精进精神,并指出其在古老丝路重焕新生的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1.文章主要从青蒿素的提取之困难、形态和治疟原理、治疟效果显著和局限不足等方面来描写的。

2.点题,与题目呼应,为下文做铺垫,统领全文,引起下文。

3.用举例子的方法表现了青蒿素治疟的效果显著,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更生动形象,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

4.人工合成青蒿素的研究回报率极低,虽然国内很多化学公司进行了长达30 多年的合成研究,但仍无过多进展,“目前”表现了人工合成青蒿素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