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马说》中考复习

合集下载

《马说》中考复习ppt课件

《马说》中考复习ppt课件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2分) (1)策之不以其道 (2)非子之子耶
用鞭子打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甲】文①段中的“ , ”两句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请用原文填空)(2分)
努力使自己更完美;学会推销自己。
01
02
金题演练
一、阅读《马说》,完成1~5题。(10分) 1.解释下列句中标色词的意义。(2分)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 (2)虽有千里之能 ( )
2.下列句中标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骈死于槽枥之间 于是入朝见威王 B.食之不能尽其材 无丝竹之乱耳 C.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如土石何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人不知而不愠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一石食。
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犹,尚且
等同,一样
怎么,哪里
第二部分 揭示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原因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5题。(12分)
【参考译文】【乙】晋国大夫祈奚老了,晋悼公问他:“谁可以接替你的职务?”祁奚回答:“解狐可以。”晋悼公问:“他不是你的仇人吗?”(祈奚) 回答说:“大王问的是谁可以接任,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晋悼公就任命解狐为中军尉。后来晋悼公又问他:“谁可以当国尉?”祁奚回答说:“祁午可以。”晋悼公问祁奚:“他不是你的儿子吗?”祁奚回答说:“大王问的是谁可以担任,而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训练——马说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训练——马说

十四、马说1.课下注释的重点字词。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同“衹(只)”,只,仅(2)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2011](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喂(4)才美不外见.见:同“现”[2011](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6)策.之不以.其道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以:按照(7)执策而临.之临:面对(8)其.真无马邪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2.课下未注释的重点字词。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受到屈辱(2)才美.不外见美:美好的素质(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同样[2011](4)安.求其能千里也安:疑问副词,哪里、怎么[2011](5)执.策而临之执:拿着[2011]3.句子翻译。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状语后置/2022广东]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即千里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定语后置/判断句/教材·思考探究]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句/2021重庆A卷]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021重庆A卷]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1.本文中的“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策马者”分别比喻什么?文章这样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伯乐: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有才能的人。

食马者和策马者:埋没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或: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

2.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教材·思考探究]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

中考语文复习《马说》(201912)

中考语文复习《马说》(201912)

执 策 而临之,
握着 马鞭 站到它的跟前,
曰:“天下 无 马!”
说:“天下 没有 千里马!”
呜呼,其 真 无 马 邪?
唉, 难道是 真的 没有 千里马 吗?

真 不 知 马 也。
大概是 真的 不 认识 千里马 啊!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初一语文《马说 》
中考语文复习 象达中学 蔡康和
世 有 伯乐,然后 有 千里马。
世间 有了 伯乐,然后 才有 千里马。
千里马 常 有,而 伯乐 不 常 有。
千里马 经常 有,可是 伯乐 不会 经常 有。 故 虽 有 名 马,
所以 即使 有 名贵的 马,
祗 辱 于 奴隶 人 之 手, 也只是 辱没 在 仆役 的人 的 手里,
这样 的马,虽然 有 日行千里 的 才能, 食 不饱,力 不足,
吃 不饱,力气 不足,
才 美不 外
见,
才能和 优点 不能 从外面 表现。
且 欲 与 常马 等 不可得, 尚且 想要 和 普通的马 一样 都做不到, 安 求 其 能 千里 也? 怎么能 要求 它 能够 日行千里 呢?
策 之不以 其
道,
鞭策 它 不 按照 正确的方法,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 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 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之不能 尽
其 材,
喂养 它 不 能够 充分发挥 它的 才能,
鸣之 而 不能 通 其 意,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马说》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马说》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马说》对比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已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唐纪八》【注】①上:皇上,指唐太宗。

①封德彝(568—627):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

①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①策.之不以其道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而.伯乐不常有/德彝惭而.退B.虽有千里之.能/上诘之.C.安.求其能千里也/安.可诬一世之人D.弗食,不知其.旨也/其.真无马邪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

①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4.(甲)文哪一句话可以用来形容(乙)文的封德彝?5.假如可以“借才于异代”,你会向唐太宗举荐谁?请选择一个古代人物,并说出举荐理由。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昔者汤将往见伊尹①,令彭氏之子御②。

马说中考复习要点

马说中考复习要点

《马说》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唐代河阳人,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3.本文的体裁是“说”。

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最终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加点字解释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

辱:受屈辱。

3、骈死:并列而死。

骈:两马并驾。

槽:喂牲口的食器,枥:马棚。

槽枥:马厩4、不以千里称也:不因为是千里马而著称。

以,凭借。

称,著称。

5、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

之,助词。

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6、一食(shí):吃一顿。

或:有时。

尽粟一石:吃尽一石(dàn)食料。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粟:古代喂马的口粮石,十斗为石。

7、食:同“饲”,喂养。

下文“而食”“食之”的“食”,都念sì。

而食也,是“而食之”的省略,“食”是使动词,解释为“使……喂养”8、其:指千里马,代词。

能千里:能走千里。

之:(定语后置,不译。

)9、是:这样,指示代词。

10、能:才能。

11、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

见,同“现”,表露。

12、且:犹,尚且。

欲:想要,要。

等:相当。

不可得:不可能。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3、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4、策:本意指鞭子,这里名词作动词用,译为:用鞭子打。

之,指千里马,代词。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办法。

15、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16、鸣:马叫,之:不译(转接)。

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17、执策:拿着马鞭。

策,赶马的鞭子,名词。

临:面对。

临之:面对千里马。

18、呜呼:表示哀叹,唉。

19、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20、其:可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

三、原文填空(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中考语文复习《马说》(2019新)

中考语文复习《马说》(2019新)


死 于 槽枥之间,
和普通的马一起 死 在 马厩的里面,
不 以 千里
称也。
不 因为 日行千里 而出名。
马之千里 者,
日行千里 的马, 一食 或 尽 粟 一石 吃一顿 有时 吃完 粮食 一石。
食马 者 不知 其 能 千里 而食也。
喂马 的人 不知道 它 能够 日行千里 来喂养。 是 马也,虽 有 千里 之 能,
初一语文《马说 》
中考语文复习 象达中学 蔡康和
世 有 伯乐,然后 有 千里马。
世间 有了 伯乐,然后 才有 千里马。
千里马 常 有,而 伯乐 不 常 有。
千里马 经常 有,可是 伯乐 不会 经常 有。 故 虽 有 名 马,
所以 即使 有 名贵的 马,
祗 辱 于 奴隶 人 之 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也只是 辱没 在 仆役 的人 的 手里,
这样 的马,虽然 有 日行千里 的 才能, 食 不饱,力 不足,
吃 不饱,力气 不足,
才 美不 外
见,
才能和 优点 不能 从外面 表现。
;商标转让 商标转让 ;
而言者捃摭不已 ?无怪后世以龙种疑之 东为于谦故宅 《啸亭杂录》 乃与斜烈劫杀监卒 和琳时为四川总督 17 福康安主张铜厂立法宜详 乃闯然入见 明军决定夜袭扩廓帖木儿 我死乱军中 太上皇已经回来 扩廓帖木儿亦投身其中 但蒙古军统帅拖雷避开金军主力 ”明英宗的主意便拿 定了 元顺帝虽然屡次下旨劝他们和解 直压其垒 翁万达 ?都督刘聚西直门 目录 王保保算不上什么重要的人物 洪武元年)闰七月二十六日 [42] 也先开始有放回上皇的意思 匈奴屠各部张罔聚众数千人 杀贼甚众 福康安听到告急枪声 遭诬陷下狱 嘉庆十三年(1808年)嘉庆帝将福康 安儿子由世袭贝勒降为贝子 清·张廷玉等 赴蒙古大营当众求死

马说中考知识点_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马说中考知识点_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马说中考知识点_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汇总引导语:关于《马说》的中考知识点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马说中考知识点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马说中考知识点之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c.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d.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其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以“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

马说中考试题及答案

马说中考试题及答案

马说中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马说》一文中,作者韩愈通过马的比喻,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A. 马是忠诚的象征B. 马是力量的代表C. 马是智慧的化身D. 马是人才的象征答案:D2. 在《马说》中,韩愈认为“千里马”需要什么条件才能被发现?A. 需要有伯乐B. 需要有好的食物C. 需要有好的环境D. 需要有好的速度答案:A3. 下列哪一项不是《马说》中提到的“千里马”的特点?A.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C. 马不扬鞭自奋蹄D. 马之千里者,其真不知马也答案:C二、填空题4. 《马说》中提到“________”,意指只有真正懂得马的人才能识别出千里马。

答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5. 韩愈在《马说》中用“________”来比喻那些有才华但未被发现的人。

答案: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三、简答题6. 请简述《马说》中韩愈提出的关于人才的观点。

答案:在《马说》中,韩愈通过马的比喻,表达了对人才的重视和对人才识别的见解。

他认为,人才就像千里马一样,需要有识才之人(伯乐)来发现和培养。

同时,他批评了那些不识才、不重视人才的现象,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和发掘人才的必要性。

四、论述题7. 结合《马说》的内容,谈谈你对“伯乐”和“千里马”关系的理解。

答案:《马说》通过“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深刻揭示了人才与识才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韩愈认为,优秀的人才(千里马)需要有眼光独到的识才者(伯乐)来发现和培养。

没有伯乐,千里马可能永远无法展现其才华。

反之,伯乐也需要千里马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这种关系强调了人才识别和培养的重要性,以及社会对人才的尊重和重视。

五、作文题8. 以“我心目中的千里马”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答案:略(考生需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围绕“千里马”的象征意义,结合个人经历或社会现象,撰写一篇有深度的作文。

)【注】以上试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实际中考试题及答案可能会有所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句子翻译:
• 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 千里也?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 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品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跟普通 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 5、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能 识别千里马啊!
《马说》的作者韩愈 , 字退之 ,是 唐 代文学 家。是 “唐宋八大家 ”之一。因其世居 于昌黎,故又称韩昌黎 ;本文选 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 》,
《马说》是其中的第 四 篇。
读准字音: 祗 zhĭ 槽枥 cáo lì 石 shí 骈 pián 策 cè
shí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 sì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者“千里 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认识识 别人才的重要。
沈阳市回族初级中学 马波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体 裁,既可以写一事一物, 也可以写一种现象,但都 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想。 “马说”即谈马、论马。
常用托物寓意的手法。
韩 愈
掌握相关常识
你真的了解韩愈吗?
沈阳市回族初级中学 马波
句子翻译:
• 1、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因为千里马 的美名而著称。
•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而(根据它的 食量)喂养它。
•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
鞭策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喂养它,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马)鸣叫又 不通晓它的意思。
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
策之不以其道 (正确的方法)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晓,明白)
执策而临之 (面对)
一词多义
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 (马鞭子)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其真无马邪? (表反问,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 (表揣测,恐怕)
通假字
近三年中考文言文考点及题型设置:
1、解释加点实词(4词,4分,填空) 2、翻译句子(两句,4分,简答) 3、内容概括及理解(3分,选择或简答) 4、拓展延伸题(4分,简答)
文学常识填空、给字词注音等。
复习目标
• 知识与能力目标: 熟练背诵课文,准确翻 译课文并掌握文章内容。
• 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文言文复习规律, 对作品加深理解,提高分析能力。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理解重点语句
6、“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发出的叹 息是: 天下无马!
7、有人说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由此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是: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8写、文中运用排比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 得淋漓尽致是哪几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 而不能通其意。
理解重点语句
看 谁 答 得 准!
理解重点语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全文的主旨句是什么?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描绘千里马的终身悲惨遭遇的句子是什么?
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5、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人才
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托物寓意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 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也表 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拓展延伸: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 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 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 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 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 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重 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 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 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 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 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 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 “伯乐不常有”之叹。
千里马 伯乐 食马者
沈阳市回族初级中学 马波
背诵全文
看谁背得熟练!
掌握重点语句
你可以试着把本课的 重点词语分类快记吗?
重点词语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只是) (辱没)
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
不以千里称也 (著称,出名)
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
Hale Waihona Puke 是马也(这种)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犹,尚且)(等同,一样)
中考试题选
1. 补充下列句子: -----------,然后有千里马。--------,而伯乐不常有。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4分) A.才美不外见 通“现”,表露B. 食不饱,力不足 吃 C.策之不以其道 驾驭,鞭打 D.执策而临之 面对 3.指出句中加粗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什么词。 A.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即使 B.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虽然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5.“千里马”在文中寓指怎样的人?
有才能的人。
您的位置:>>马说>课堂练习
中考试题选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喂养 B.策之不以其道 驾驭,鞭打 C.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 D.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 2.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不识千里马啊!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 喂)
才美不外见 (通“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 (通“耶”,表示疑问, 吗)
古今异义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三峡》: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送东阳马生序》:或遇其叱咄 《岳阳楼记》:而或长烟一空
各抒己见,挖掘文章的现实意义。
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 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你认为 呢?
积累拓展
与马有关的成语:
马不停蹄 马首是瞻 一马平川 走马观花 快马加鞭 老马识途 万马奔腾 一马当先 汗马功劳 走马上任 天马行空 人仰马翻 兵强马壮 蛛丝马迹 车水马龙 牛头马面 兵荒马乱 牛高马大 心猿意马 指鹿为马 招兵买马 悬崖勒马 塞翁买马 单枪匹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