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和设计图案对西方的影响

合集下载

十八世纪外销瓷对欧洲的影响

十八世纪外销瓷对欧洲的影响

十八世纪中国外销瓷在欧洲的影响陶瓷是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华瓷外销始于汉,发展于唐五代,兴于宋元,明中期至清中期达到顶峰。

十八世纪,中国陶瓷长期占据着世界市场,因为我国制瓷技术历史悠久,人民在上千年的实践中练就了高水平的陶瓷工艺,对其生产技术的保密措施也做得较好。

该时期瓷器贸易的主要市场是欧洲。

华瓷的精美实用和其价格的竞争力使它在欧洲市场占有优越地位。

清前期华瓷大批向欧洲出口,扩大了华瓷的国际市场,这也极大的促进了华瓷的发展。

一、陶瓷烧制工艺对欧洲的影响欧洲通过对中国外销瓷的仿制,尤其对景德镇硬质瓷的仿制,催生了欧洲现代瓷业。

1 6一l8世纪漫长的仿制瓷器的历程中,欧洲瓷业从无到有,其现代瓷业的格局也逐渐形成。

从荷兰代尔夫特到法国利摩日,从德国迈森到英国斯坦福德郡,这些今日的欧洲瓷业中心皆源自对中国瓷器的仿制经历。

从这个角度来看,欧洲现代瓷业格局的形成得益于中国瓷器的影响;是i 6一i 8世纪中国外销瓷对欧洲的出口促成了欧洲现代瓷业的产生。

事实上,中国外销瓷在催生欧洲瓷业的同时,其廉价物美的日用瓷巨大的输入量也抑制了欧洲瓷业的发展,致使许多瓷厂不得不转产装饰瓷。

“1 8世纪中叶在德国的迈森、法国的塞夫尔和英国切尔西等著名的欧洲瓷器厂,主要生产的是名贵的装饰瓷器,而不是普通的用具,故生产的数量非常有限,在l8世纪末全欧洲生产的瓷器总和还比不上从中国进口到欧洲的瓷器数量。

”二、对欧洲艺术风格的影响东方的绘画艺术重视写意,西方绘画艺术强调写实。

文艺复兴之前中国的陶瓷工艺品主要通过伊斯兰国家传入,对西方艺术发展只能间接产生影响,16世纪由于中国与欧洲建立直接的贸易关系,因此具有东方色彩的中国陶瓷工艺美术逐渐打开市场,在法、德、英国家的上流社会受到赞赏和重视。

中国陶瓷的代表景德镇陶瓷工艺细腻、纤巧轻盈、飘逸典雅,欧洲的艺术家深受其艺术陶冶。

随着中国陶瓷、纺织品、家俱深入欧洲社会的艺术领域,中国艺术对欧洲的审美情趣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中西方艺术纹样设计的比较

中西方艺术纹样设计的比较

中西⽅艺术纹样设计的⽐较2019-09-07⼤约在5万年⾄1万5千年之前,⼈类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历经早期的旧⽯器时代、智⼈时代的进化,进⼊“晚期旧⽯器时代”。

这⼀时期,⼈类步⼊了母系⽒族社会,⽂化有了较⾼发展,⽣产⼯具不但出现了切削⽯⼑和⼩巧多形的雕刻器,⽽且也有了⾻针、⾻锥、鱼叉和投⽭。

由于长期劳动与⽣活的积累,在意识形态⽅⾯也产⽣了明显的巫术观念和把某种动物或植物或⾃然现象当成祖宗的“图腾(TOTEM)”崇拜。

如果说之前的器物,⽆论其多么精巧还只停留在⽣活劳作⼯具⽔平的话,那么想象出某种“图腾”,并把它们变成图案置于⽣活器物之上的⾏为就充分说明,那时的⼈类已经有了原始古朴的“美”的观念。

此后,⽣活在世界上不同地域的⼈们,利⽤各⾃不同的⾃然条件;充分发挥各⾃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美术作品;形成了设计构成迥异的纹样图案风格。

这当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古代希腊⽂明为基础的西⽅纹样和以中国古代传统吉祥图案为代表的东⽅纹样。

通过⽐较我们可以发现,尽管两⼤地区都经历了漫长悠久的⽂明发展过程,但其⼯艺美术作品中的纹样表达及设计构成是有很⼤区别的。

本⽂笔者就试图按以下⼏个⽅⾯解构中西⽅在纹样的艺术设计上的不同及其背后成因。

“⼈”与“神”公元前6⾄5世纪,出⼟⽂物是古希腊时代的青铜古镜。

和春秋战国时代的同类物品都属相同历史时期。

通过⽐较不难发现它们的区别。

⾸先是从图案构成要素上看,古希腊的铜镜名为『狂舞的密涅以⼈物载歌载舞的内容为主题,显⽰了镜中美丽的密涅婆娑婀娜,轻盈曼妙的舞姿。

伴随欣赏如此动⼈的图案,⼈们不禁会联想起当时的风⼟⼈情。

其实,当时的古希腊实⾏的是奴⾪民主制度,并不设国王,凡事均由公民投票表决。

因此⼈们虽不是每⽇歌舞升平,但相对来说⽐较平和愉快。

⽽春秋战国的古铜镜就不会让你觉得那么轻松。

庄严厚重的装饰风格会让你不禁肃然起敬。

纹样选⽤饕餮纹,其是兽⾯纹的意思。

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这样的兽⾯纹,虽⾯⽬狰狞,但却炳然有序,并严格遵守上下左右严密对称的原则。

中西方关于家具装饰纹样的对比与研究

中西方关于家具装饰纹样的对比与研究

中西方关于家具装饰纹样的对比与研究设计艺术学1110060504040155白雪中西方关于家具装饰纹样的对比与研究摘要:中西古典家具的精美的雕刻纹样是家具作为传统手工艺形式的主要装饰手法,蕴藏着无穷的美学意蕴。

古典家具的精品主要服务于当时的统治阶级、王公贵族,其装饰图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主流的人文思想和审美价值取向。

本文试阐述中国明清家具的装饰纹样与西方巴洛克洛可可式家具的装饰纹样从时代背景、装饰纹样类别、装饰纹样特点等方面的的比较分析。

1.时代背景1.1巴洛克与洛可可的时代背景巴洛克是十七世纪欧洲的艺术风格,那是的意大利是欧洲艺术中心;十七世纪欧洲强权扩张,掠夺海外殖民地累聚巨富,生活上提倡豪华享受;十七世纪欧洲有新旧教的权力之争,旧教势力用暴力镇压信徒,再积极利用艺术思想形态控制教徒,此时,巴洛克艺术应运而生。

十八世纪被看成是「理性的时代」或「启蒙运动」的时代,哲学家从过去假设上帝存在进而推论所有事物的工作,转换为依据实验和观察的理性方法去推论世间的万象,几乎将神学从哲学中剔除,选择倾向世俗的路线,趣味从注重高尚的教化转向寻求轻浮的快感。

洛可可是相对于路易十四时代那种盛大、庄严的古典主义艺术的,这种变化和法国贵族阶层的衰落,与启蒙运动的自由探索精神,及中产阶级的日渐兴盛有关。

1.2.明清时期的时代背景明式家具之所以能够在中国乃至世界家具史上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与其时代背景有莫大的关系。

明代前期,由于造船技术的进步,加上罗盘针的发明与使用,为海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明代中期,犹豫封建经济的发展,我国东南沿海手工业逐步走向繁荣。

不仅从业人数大增,而且技艺进步也很快;明中晚期尤其是嘉靖、隆庆、万历时期,前后两个皇帝有几十年没有上朝,民不聊生,哀鸿遍野,人们饥寒交迫、困苦不堪,国家处于风雨飘摇行将崩溃的边缘。

可另一面,这一时期的人们,尤其是士大夫阶层,出于对政治的绝望,极力追求生活的舒适。

中外设计史论文

中外设计史论文

中外设计史论文由于设计的本质特征是复杂和多样的,因此设计史是一个多方面和有争议的领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外的设计历史,并分析这两个领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似性。

设计历史的研究范围包括从原始社会、古代文明到现代社会的一系列作品,涉及多个领域,如建筑、工业设计、广告、传媒等。

这些领域的设计历史共同构成了设计领域中的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并呈现出各自独特的特征和影响。

设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早期的设计由部落和古国王所主导。

在中国古代,设计的发展表现出强大的文化传承和精湛的技艺。

这个时期的建筑和工艺品表现出高超的设计和制作技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在中国古代的设计领域中,建筑是受到高度赞扬的一种艺术形式。

中国的古建筑采用了很多稳定的结构、精密的制作和精美的表达技巧,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和文化自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建筑和书法在中国古代时期具有相似的艺术和审美特点,都注重对开放空间的意图和形式的表现。

截至现代设计,在西方,设计的范畴被进一步扩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美术和建筑领域。

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业设计被引入到了设计界,设计师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这个时期的设计特点是强调功能性和实用性,并致力于将设计品融入到广泛的生活和工作领域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中西方的设计史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似性。

例如,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些技艺和色彩元素,如印染、刺绣、水墨画,都受到了西方艺术的影响。

西方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也逐渐在中国的设计领域中得到应用和推广,如色彩、形式、材料、装饰和图案等。

总之,设计历史是一个多方面、包容性和不断发展的学科,中西方的设计史都在不断地演变和进化。

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为设计界的发展和多元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为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和理解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浅谈从室内设计看中西艺术的差异性

浅谈从室内设计看中西艺术的差异性

浅谈从室内设计看中西艺术的差异性【论文关键词】中西方艺术室内设计融合借鉴【论文摘要】我国的室内设计与西方相比较,并不是存在创意水平上的高低,更主要是创意方式和创意风格上的不同。

不论中西方,其创意方式和创意风格都是在各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其发展历程各不相同,这期间也不排除异域文化的影响和渗透,但丝毫不会影响本民族文化特征中的鲜明个性与面貌。

一、中西方艺术的差异性谈到中西方艺术的差异,首先必须分析中西艺术的各自特点。

艺术作为一种人性的表现方式,主要是指人们作用于客观事物而产生的行为。

中西艺术的差异是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造成的,人们的意识差异导致了艺术的差异。

古希腊时代,是西方艺术创作中的一个代表时期。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儒家思想产生并盛行的时期。

这也是比较中西文化一个有代表性的时间起点。

谈到艺术,必然要谈到文化。

中国人历来都是以含蓄为美,这是中国人的美德,也是一种文明,是属于人性的东西。

而西方人则恰恰相反,他们在一些行为举止上面往往都表现得十分直接,中国人含蓄、内敛,西方人直接、张扬,这是中西方艺术在表现形式上最大的差异。

西方艺术偏重直接去赞美客观事物,他们更关心美的存在形式,偏重表现认识客体,而不在于表现认识的主体--人的情感因素。

在当时西方的大部分建筑、雕塑、油画等等的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很相似地找到艺术家们所喜欢的一个认识客体--人体(人体艺术是近代才传入中国的,至今还是很难被国人接受)。

而中国艺术则讲究一种意境美,它是朦胧的抒情的,往往更多的是在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意识本身,客观事物仅仅是表达的载体,比如诗歌,文字和语言都是载体,而艺术家融入了个人的感情,当然,这仅仅只是一种差异,衡量的标准不同,产生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中西方艺术特点是由各自文化所约定的,中国艺术家含蓄的特征,西方艺术家直接的表现,都各自产生了不同的艺术美。

虽然各国的艺术审美文化不尽相同,都有其个性的一面,但是,他们又都同属于人类社会艺术领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世界文化"同中求异"的现状和良性的文化生态环境。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与创新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与创新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与创新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如今,随着现代设计的发展和多元化需求的崛起,古代工艺美术正经历着一次全新的融合与创新。

这种融合与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和创造力的释放。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与创新,并探索其中的实践案例与未来发展趋势。

一、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中包括陶瓷、漆器、丝织品、金属器等。

这些工艺在古代代表着极高的艺术境界和技术水平。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一些传统工艺美术逐渐被取代或边缘化。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工艺,现代设计师们开始尝试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为传统工艺注入新的生命力。

例如,在陶瓷领域,传统的瓷器釉色和图案设计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设计师们通过运用现代材料和工艺手段,创造出新颖独特且具有现代感的陶瓷艺术品。

这种融合与创新,使得传统陶瓷艺术在市场上重新焕发了生机。

二、古代工艺美术的应用于现代设计古代工艺美术的独特魅力也在现代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设计师们将古代工艺美术的元素融入到现代产品的设计中,以打造独特的视觉效果和艺术品位。

丝绸是中国古代的传统工艺之一,而现代设计中的服装、家居用品等领域广泛应用了丝绸的质感和设计元素。

利用丝绸的光泽和纹理,设计师们打造出了时尚且具有传统气息的服装和家居用品,成功地将古代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融合。

三、融合与创新的实践案例在实践中,有很多成功的案例证明了古代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与创新。

首先是陶瓷艺术方面。

广东潮州传统陶瓷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为传统潮州陶瓷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设计师采用现代色彩和图案设计,使陶瓷制品兼具了古朴传统和现代时尚的独特韵味。

其次是家具设计领域。

香港设计师刘铭夫以中国古代家具为灵感,设计出了一系列独特的现代家具。

他巧妙地融合了传统木工工艺和现代设计理念,使得古老的家具得以焕发新的生命力。

中国传统工艺设计图像对西方的影响

中国传统工艺设计图像对西方的影响

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东西方文化开始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当我们在讨论研究西方美术对中国艺术发展的影响时,西方也在探讨东方艺术,尤其是中国艺术对西方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传统工艺源远流长,种类繁多,技艺精湛,刺绣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刺绣是一种在织物上用各种线料织出种种图案的工艺。根据各种古墓出土的帛画和刺绣等实物可知,远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时代,中国就已有华美的暗花绸和多彩刺绣。目前在河南发现的商代刺绣实物,是中国最早的刺绣工艺品。这种刺绣花纹为菱形纹和折角波浪纹,在花纹线条的边缘使用加绞拈的丝线,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西周的刺绣印痕发现于陕西省宝鸡茹家庄的西周墓中。这种刺绣采用今天还在使用的辫子股绣的针法,运用了双线条,线条舒卷自如,针脚也相当均匀齐整,说明刺绣技巧是很熟练的。 这种丝织刺绣工艺品的生产,不仅对中国社会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在西方文化生活中也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与影响。到了秦汉时期刺绣已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绣品也成为对外输出的主要商品。清代时各地的民间绣品皆有传统的风味,形成了著名的四大名绣,即苏州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广东的粤绣。解放后,中国将油画、中国画、照片等艺术形式运用于刺绣,使之达到远看是画、近看地绣的绝妙效果。刺绣品的用途也进一步扩大,从戏剧服装到日常生活中的枕套、台布、屏风、壁挂及生活服装等。此外,刺绣品还是中国传统的外贸产品,经济价值很高。 例如法国学者纽霍夫对中国刺绣艺术的精湛大为赞赏,“中国艺术家精于花鸟,他们以'Ambassade versl'Emperur de la Chine,1665,Belevitch-Stankevitch,La Chine enFrance au temps de Louis ⅪⅤ,Paris,1910,p.177.)。

工艺美术运动特点与影响(全文)

工艺美术运动特点与影响(全文)

工艺美术运动特点与影响关键字: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代表人物及思想观点;特点;启发一、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背景英国是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的GJ,在两次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了“世界工厂”,进行了机械化大生产。

随着新经济模式的形成与进展,对产品的生产和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导致了严峻的环境污染,这令设计师和一些文化人都烦恼不已。

因为工业生产的盛行,人们不得不接受由机械化生产出的产品,而那些产品大多都粗糙低俗,严峻阻碍了手工艺的进展。

在19世纪下半叶,由莫里斯、菲利波韦博、波恩琼斯、威廉霍尔曼亨特等受过高等教育的美术家发起的工艺美术运动,目的在于推动手工艺的进展,设计出有美学质量的为群众所享用的工艺品,否定机械化大生产,指出其将阻碍设计业的进展。

运动的理论指导是著名设计师约翰拉斯金,他也是首推艺术与手工业运动的设计师。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发起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的批量生产而导致设计水平下降,特别针对于装饰艺术、家具和室内产品等,并提出了一些设计理念。

二、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代表性人物和思想观点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主要由莫里斯、菲利波韦博、威廉霍尔曼亨特等组成的拉斐尔前派等联合发起。

其理论指导是约翰拉斯金。

约翰拉斯金是英国著名的作家,艺术家,他是真正意义上第一个倡导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人。

约翰拉斯金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强调设计的有用性。

但是他的设计理论既强调人文主义,民主,认为设计出的产品应该要能够满足、服务于大众,但他又推崇哥特式风格,而这种风格显然不能满足他的民主理念。

他主张的设计应该具有有用性,认为设计应该在独特美观的同时,也应该能够有所有用价值,尽量幸免华而不实的现象,这对以后的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和启发。

下图,是约翰拉斯金的代表作品:莫里斯是英国著名的美术家,但他主要致力于工艺美术。

莫里斯被很多人称为“现代设计之父”,因为他在伦敦红狮广场开展了一系列具有现代性质的设计活动。

他是第一个在实践中实现拉斯金设计理念的设计师,把被人们认为地下的手工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价值高度莫里斯强调设计出的产品应该要服务于大众,出自于RM 之手,为RM所制造,否定机械化,推崇振兴工艺美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和设计图案对西方的影响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历经时代的沧桑,在无数先辈努力下,经过数千年实践的锤炼,才有了今天涉及我们生活方方面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自古以来通过对自然万物的尊重、承认和包容,通过沟通、协调而达到和谐统一的风格。

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发展,无论是宫廷美术还是民间美术,无论是文人画还是宗教画,经过历代的画家、艺人、工匠的创作实践,积累了大量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

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殷商时期的青铜,从战国时期的器皿、帛画到汉代的雕塑画像石,从唐宋的绘画到明清的瓷器,以及民间广为流传的剪纸、木版年画、建筑、纹饰、戏装、面具等等,充分体现了或恢弘灵巧,或简约或精致,或工整或粗放或热烈或娟秀,或质朴或奢华等多种手法。

无论是逸笔草草的国画笔墨还是板刻结圆的装饰图案;无论是造型夸张的民间剪纸还是色彩强烈的木版年画,这一切无不为现在工业设计提供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图式装饰语言。

中华传统艺术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凝炼后,逐步形成各具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

他们包括人物、植物、动物、图腾、几何符号等形式在内的图像,以及一些流传广泛的典故、成语、传说中的人物、景物,一些约定俗成的事物及组合。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设计元素中充满生命活力之美。

纹饰里面的动物纹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了原始的图腾。

如夔龙纹、夔凤纹等,都是根据中华民族所崇拜的吉祥神圣之物的龙、凤等演变而来的,风格怪异,并且具有明显的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标记。

龙纹是中华民族最吉祥、最神圣的纹饰,它的形象不是在青铜器上才出现的,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龙的萌芽。

在青铜时代,龙的真正形象出现了。

凤最初的形象是玄鸟,和龙一样,它也是上古人民想象出来的一种动物,也是一个综合了多种动物的形象而创造出来的神鸟。

但是这里的凤纹变化极多,可与夔龙纹相媲美,也给人一种神秘感。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这一深厚底蕴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现代工业设计的发展方向,不仅对西方的绘画产生了影响,而且在家居装饰,室内设计等多领域有着深远的意义。

文艺复兴早期意大利威尼斯派画家乔凡尼·贝利尼 (Giovanni Bellini,1430-1516年)所作的《众神聚宴》,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向往的理想世界的写照。

画中值得一提的是诸神所用的器皿,均是中国宋代烧制的青花瓷,繁复精美,可见当时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名声远播以及那个时代的西方人对中华文明的崇拜和神往。

现在国际家纺市场上流行的“中国元素”设计,从某种角度说它是根在中国,生长在西方的一种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

“中国元素”设计在西方特别是欧洲的出现和流行,也并非是近年来的一时之兴,而是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

西方社会对东方文化和“中国元素”的最初接触,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三百多年前古罗马人对中国丝绸的憧憬。

十三世纪,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回国后将中国丝绸中的龙、凤凰、麒麟、玄武等幻想怪兽图案介绍到西方,继而被欧洲丝绸业者的大量采用。

十八世纪法兰西创作了更多洗练优雅的“中国元素”的丝绸图案,丝绸上出现了仙山、幽林、亭台水榭、龙凤呈祥、花鸟草虫、折扇瓶罐等中国风情的图案。

创造
十八世纪罗可可华丽、典雅美术样式蓬芭杜侯爵夫人和玛丽·安特瓦奈特皇妃,也特别钟情于“中国元素”的工艺品。

除了巴黎,法国以外的其他城市,也纷纷印制具有“中国元素”的花布,使“中国元素”深入到民众生活之中,并在十八世纪末达到了高潮。

在西方设计界流传着一个观点:“没有中国元素,就没有贵气。

”中式风格的魅力可见一斑。

中式元素的风格以及设计理念,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占有一席之地的。

我国室内设计方面在唐朝已经蓬勃发展,明代时更是达到了顶峰,这些成果对同时期内其他文化领域里的设计都有影响,很多西式的家具、家居在细节和局部上都能看到它们的影子。

多年来,室内设计师们一直喜欢将中式元素运用到的设计中来,有时是纯粹的中式风格,有些时候则是将中式元素与传统符号以现代的手法与现代的材料表现出来。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如何运用中式风格,如何更好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是我们多年来一直思考与探讨的重要课题。

传统工艺和设计图案的内涵与精神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期积淀下来的,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也是民族形式的灵魂所在,因此,中国的现代图形设计要得以发展,就必须继承发扬。

以本民族独特的视觉思维方式来携领时代潮流,独创自己的设计艺术,这将是时代和民族所赋予我们的重任。

我们只有在深入领悟传统的艺术精神,充分认识来自现代西方的各种设计思潮的基础上,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切合点,才能打造出符合新时代的民族形式,才能找到真正属于我们本民族的、同时又能够为国际社会所认同的现代设计。

只有这样,我国现代平面设计艺术在国际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现代平面设计的个性特色才会以新的姿态、新的文化意义在国际设计舞台上展现中国的时代风采。

参考文献:
1王爱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段建华.中国吉祥装饰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3姜今.图案设计与应用[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4赵农著中国艺术设计史[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1月
5《中国工艺美术史》张昕刘茂平左奇志喻琴著湖北长江出版社2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