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写作文读后感

教孩子写作文读后感
教孩子写作文读后感

我教孩子写作文读后感

这是一本一口气就想读完的书,却因家事缠身断断续续读了三天才读完。真是一本好书。不仅是自己受益匪浅,而且帮忙解决了一个大难题。不敢说现在的起色有多大,最起码是找到了方向,让身为父母的我们懂得了如何循序渐进地帮助孩子,如何正确地引导孩子。其实,书籍并不简单地告诉我们如何教孩子写作文,感觉也是在帮助我们如何学,再如何写。

孩子升读三年级了,语文作文很明显就有了压力。不担心孩子写不出,毕竟熙熙坚持写日记也有三年多。内容是有的,关键是如何写好。也许是因为习惯成自然,熙熙并未养成先腹稿再下笔的习惯,虽然初初写日记时也是从口述日记开始,但那也是脱口而出,事前并没有认真整理。很赞同肖老师文中提到的先说后写。只是说说话,一点难度都没有,慢慢的,孩子也就提起了兴趣。因为没有及时纠正,如今熙熙写作文,完全是将作文当作日记来书写,而日记只是一日一记,发发感想要,述述小事,全凭自己的情感渲染,无体裁无数字之限制,行云流水,想到哪写到哪。而作文则不同。熙熙现在是三年级,记叙文是好写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文章四要素构成一个基本框架,加上环境、心理之描写,再加上些好词好句或几个成语添些枝叶,只要有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与情感,即使文句不够通顺,文章也会感人。因为写日记的时间不短,文字而言,熙熙是不陌生,但要如何驾驭却又另当别论了。

目前熙熙总是不能很好处理文字,段落不分明,中心思想不突出,而且没有一些必要的修辞词,文章也过于苍白,这很大原因也是自己不懂得如何引导。其实熙熙在平日里说话是头头是道,但下笔却总是力不从心,掌握了新知识却没有好好消化,我想,这是不懂得学以致用。知道孩子作文的症结所在,但要如何纠正却始终找不出最有效的好方法,而肖老师这本《我教儿子如何学作文》的确让自己豁然开朗。肖老师不仅是位好父亲,也的的确确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好老师。正因为有了这么优秀的好父亲好老师,也就有了象肖铁这样如此优秀的好儿子好学生。这也证实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只是一张白纸,着色的涂抹完全在于家长们的执笔与坚持。

在《我教儿子学作文》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肖铁的作文是怎样在肖老师的引导下进步与完善。我是一名母亲,我虽没有肖老师的知识渊博与见多识广,但我有着肖老师同样的爱子之心。孩子的未来,孩子的健康成长是离不开父母的正确引导。孩子的成长更需要父母的耐心教诲,同样也需要环境的潜移默化。也正因为自己的知识贫乏,面对现今新时代的教科书,即使是小学低年级的知识,有时候自己也不能非常确定地给予回答。所以说,无论是小孩还是家长,学习于我们都是迫在眉睫。生活有生活中的体验与沉淀,而书籍更有着它无穷的魅力与知识的积累。书今天是看完了,最大的收获就是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适时细细总结了这几年熙熙的学习经验,并将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1、坚持写日记。曾经质疑过自己的坚持是不是过于严厉太不通情达理,看完肖老师如何引?儿子肖铁作文后,心里稍感安慰,庆幸自己没有犯错,也坚信这份坚持不仅是孩子成长的忠实见证,也是一种学习的积累。熙熙说,他现在是越来

越喜欢写日记了。

2、睡前朗读。这也是多年的坚持。当初只是为了哄孩子入睡,没想到熙熙完全着迷,而且这一读就是好几年。多年过去了,到底读了多少本书已经记不清,《猜猜我有多爱你》、《爷爷一定有办法》、《不一样的卡梅拉》、《小木偶奇遇记》、《小猪唏哩呼噜》、《皮皮鲁传》、《安徒生童话故事集》、《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喜乐与我》、《时代广场的蟋蟀》、《五毛钱的愿望》、《爱德华的奇妙之旅》、《风之王》、《白比姆黑耳朵》、《大森林的小木屋》等,时间之久已是无法一一罗列。孩子是不是都还印象深刻我不敢打包票,但兴趣那是愈加浓厚。现今自己想偷偷懒都觉得对不住孩子,可有时候实在太晚太累只好暂时取消,结果,因为少了临睡前的十分钟朗读故事,熙熙居然连觉都睡不着,更别提美梦香不香了。所以,再忙再累,哪怕只是念上一小段,孩子也会心满意足地甜甜入睡。喜欢这样的坚持,也会一直坚持下去。

3、多看书。诗集、传记、故事、小说等等都要涉猎,读书不仅仅贵在?持,信号灯亮起,幸好能及时发现错误,要不然,因为自己的个人偏好而误导孩子。赞同肖铁所说,“读书贵在广泛,作文是一种混合体,只读文学书的人,不会写好作文的……”。所以说,一定要多读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是吗?当然,孩子年小时阅读书目的选择还需家长们的火眼金星。

4、读书笔记。这也是一种学习态度。边读边记,读完再记,有感而记都可以。看完一本好书将当时的感想一一诉诸于笔端,这份感觉,那是无法用言词来形容。尤其在刚刚合上书籍时,那种感觉是?样的强烈而震撼。别看记笔记只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倘若坚持,其成效却非我们所能预料。而且这份坚持不懈,也非人人可以。坦白而言,读书笔记这点我做得很不好,因为自己的疏懒,也因为没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对于孩子的引导恰恰就少了这一环。孩子爱看书是事实,但从来没有让孩子有目的地写写读后感之类的笔记,总觉得这无形加重了压力会影响到孩子的阅读兴趣。现在看来,以后还需逐步加强,在孩子再大一点,让他将其阅读之所感所想一一记录下来也未曾不可。当然,这也是下一步计划,目前而言,首先得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5、摘录。好词好句好诗的摘录,记得在小时候曾手抄过好几本诗集,反倒是长大了,兴致就渐渐淡了,到后来,也仅限于书中的圈圈点点。其实,抄抄写写本身就是一种积累,而且还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对于摘录,熙熙也只限于课文的好词好句,大概贪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虽爱看书,但让他舍弃有限的玩乐时间静下心来摘录课外书籍的好词好句好段时,于孩子而言,这本身就是一件累人的活儿。我想,最主要还是熙熙还没真正投入进去,还没真正尝到读书的乐趣。也许再大一些,兴趣来了,自然而然的,孩子自己就会不由自主地拿起笔来。这点,我倒是不担心。慢慢来,欲速则不达。

6、出外走走。出外游玩是孩子最喜欢的,走出室外呼吸新鲜空气开拓视野也是必需的。看完肖老师的这本《我教儿子学作文》后,肖老师的耐心与坚持让人佩服之余,最让人感动的就是肖老师夫妇经常领着孩子四处参观浏览。相比之下,我们又为孩子做了什么呢?总说很忙,总觉得这是费时费力费钱的事,总觉得孩

子还小,时间有的是,殊不知时间一天天地过去,孩子的童年也一天天地减少。我们都知道,成长中的知识沉淀很大因素都是童年时开始养成的良好习惯所日积月?。我们并不需要踏遍万水千山,也不一定要浏览所有的名胜古迹,一切都量力而为,在小城市周边转转一样可以收获多多。多了解民情,了解历史地理,而四周的花花草草就是一堂生动的生物课,每座小城不都有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吗?艺术及文艺展览呢?抽空领着孩子出去走走,让孩子走出书本,从生活中亲身体验,吸取着来自天地万物的精髓养分,哪怕只是逛逛书市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知识无所不在。就让我们在这有限的时间里为孩子创造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让我们携手并肩做一个真?的点灯人。

这是儿子熙熙的成长博客,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前来一聚,让我们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https://www.360docs.net/doc/1410254121.html,/xixi66666666

《淘气包埃米尔》小学生的读后感10篇

《淘气包埃米尔》小学生的读后感10篇《淘气包埃米尔》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可爱又淘气的男孩埃米尔。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的《淘气包埃米尔》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淘气包埃米尔》读后感200字 今天我读完了一本书,这一本书的名字叫做《淘气包埃米尔》。 这一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十分淘气的小男孩而,他的名字叫做:埃米尔,一个月有三十多天,每一个月最少做六十件淘气的事情,每一天至少做两件十分淘气的事情。 埃米尔家住在卡特胡尔特庄园里。有一次,埃米尔竟然把自己可爱的小妹妹小伊达当成国旗挂在升起索的钩子上,升到了旗杆的顶部!因此,可怜的埃米尔被他的爸爸,也就是视钱如命的安东。斯文松先生给锁进了木工房,每当埃米尔待在木工房里的时候,他总是会在木工房里雕刻一个木头小老头儿。 在平淡的日子里,埃米尔做出了平淡无奇的淘气小事,但是,其中有一点儿事情是无意的,比如:埃米尔把老鼠夹子放到他爸爸的脚常放的地方,是怕老鼠找不到食物,就去吃他的爸爸的脚趾头,但是,他爸爸把脚放到了上面! 虽然埃米尔十分地淘气,但是,我还是特别地喜欢他! 淘气包埃米尔读后感孙嘉骏 我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大舅给我邮来了许多书。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淘气包埃米尔》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埃米尔淘气。他把自己的妹妹当国旗升到旗杆顶,把猪血扣在爸爸头上,把青蛙放进送咖啡的篮子里。但是,他很勇敢,帮助长胡子的女子捉住横行乡里的盗贼大王“麻雀”。他还富有正义感,为孤寡老人准备了丰盛的圣诞晚宴,并惩罚了母老虎般的济贫院女领班。但是,他还一个大优点。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伸出一只手。 有一次,阿尔弗雷德掉进了雪坑里。埃米尔不顾生命危险把他救了上来,而且,把他带到了医院。他用真诚的话语打动候诊室所有的病人。大家全部同情他,让阿尔弗雷德先看病。埃米尔的淘气被大家遗忘。从此,当上了社区委员会主席。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人一生一定要有爱心,要善良,人们要有同情心。如果,我们大家都善良,没有恶人,世界将会多么美好呀! 我从今以后,要有爱心。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伸出一只援助之手,像埃米尔一样的人,为别人做更多的好事。 淘气包埃米尔读后感 说起埃米尔,你可能还不认识他,那就让我给你介绍一下吧。 来自伦纳贝亚的埃米尔有圆圆的蓝眼睛,红扑扑的脸蛋,卷起的浅色头发。你是不是觉得他很听话呢?那你就猜错了,他可是个不折不扣的小淘气包! 书中的埃米尔有时会让我开怀大笑,他是那样的顽皮,把自己的小妹妹当国旗升在空中,把猪血扣在爸爸头上,把青蛙放在送咖啡的篮子里;但有时他又会使我倍感感动,他像妈妈一样照顾一只猪——

《我要做好孩子》读书心得

《我要做好孩子》读书心得 《我要做好孩子》读书心得 《我要做好孩子》读书心得1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但我却觉得书是最好的心灵创口贴,也是最好的心灵医生。 记得那天我因为数学考试才考了89分。我心里很不舒服,我觉得我真不应该考出这样的分数,这样我还算是一个好孩子,好学生吗?我回到家里后,在心里对自己自责不已,正当我放声大哭时,忽然,我看见在我的书架上放着的《我要做好孩子》这本书,我想这书肯定会教我怎样做一个好孩子。于是我便拿起书看了起来。 这本书是黄蓓佳写的。她笔下的主人公——金铃。原形就是她的女儿,该书叙述了金铃一段有趣而生动的校园家庭生活。金铃是一个机敏、善良、正直的小女孩。黄蓓佳淋漓尽致地描述了一个幼小生命所承受之累,沉重的书包犹如大山一样压着金铃那幼嫩的双肩,她每天埋没在作业、考试、分数之中,她生活中缺少了很多乐趣:不能多看一会儿电视;不能在饲养小动物;不能……原本生性快乐的她总是被不快乐包围着,“快乐就像肥皂泡一样不翼而飞。快乐就看不见

摸不着因为她母亲赵卉子是一位心高气傲的知识分子,她望女成凤,希望金铃能考上外国语学校,所以把金铃的考试成绩看成比什么都重要,但她忽视了女儿的快乐。 可是随着金铃的作文屡屡获奖,赵卉子对金铃有了不同的要求。就像文中所写,刑老师说:”真的,你已经是个好孩子了。一个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的学生,凭什么不能称为好孩子呢?老师现在已经想的很通,好孩子的内涵太丰富,它全不全是由100份组成的“。老师的看法是给予金铃一种鼓励,可金铃不想停留在这里,而是要向前冲刺!我们也要学习金铃,不要总停留在一个位置,而要向前冲刺。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好孩子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因为它的光环不全是由100分组成的。还懂得了在人生路上有失败也有成功,失败后不要气馁,成功后也不要骄傲! 《我要做好孩子》读书心得2 好孩子,你们看了一认为好孩子做事认真,做事细心,而我读了《我要做好孩子》这本书时,觉得好孩子不一定是学习好,做事认真的人。 《我要做好孩子》的主人公金铃就是一个学习并不好,做事粗心,但却被老师、家长认为是一个百分之百的好孩子。 金铃,女,刚过十一周岁生日,读六年级,身高 1.55米,体重50公斤,在她身上发生许多好玩的故事,让家长和老是觉得又好气又好笑。

孩子为何失败读后感

孩子为何失败读后感 孩子为何失败读后感(一) 《孩子为何失败》一书是约翰霍特根据他的教学日记写出的一本书,这本书记录了约翰霍特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种种问题,可是现在这些问题正在我们周围发生着。这本书虽然在讲孩子为何失败,其实本质上不正是在探讨老师为何失败或教育为何失败吗?正如书中所说的我们不应该认为学校是强迫学生听话做事的地方。如果学校只是教导学生必须学习的知识,那我们实在没有真正的教育可言。 我们的教育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我觉得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可是纵观我们的课堂,很多时候学生无奈的被教师牵着鼻子一路前行,不是他们没有想法,是教师不给他们有想法的机会。所以我们的课堂首相要给孩子自由,要在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的给学生思想、言语和行动上的自由。那么首先表现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少讲。我们作为老师的,总是怕学生学不会其中的知识,总是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的讲解着重要的内容,其实不知道这对孩子也是一种伤害。有的时候孩子只要自己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下,也许有些问题都能理解。可是我们的教师总是把东西嚼烂了再喂给孩子吃,好让孩子只要张口就能把东西吃下去,就能一手营养,

殊不知这种行为渐渐地会使孩子失去了咀嚼东西的能力,那么长此以往,思考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了。其次,课后教师也要给孩子自由。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让孩子也有发言权,当然不是随便的瞎说,而是有针对性的发言。有的孩子已经掌握了知识,可是教师却仍然要孩子抄写好几遍,这对孩子来说也是不公平的。所以在这些问题的处理上,教师也要给孩子自由,让孩子自主决定自己的作业,从而有大量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让孩子可以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对世界形成自己的认识,有助于孩子今后的学习以及生活。 教育并不仅仅是教师一人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所以我们座位孩子成长路上的领路人,应该呵护孩子的好奇心,给孩子提供最大限度上的自由,让孩子能够自由发挥,自主探索,那么孩子才能获得学习上的成功。 孩子为何失败读后感(二) 《孩子为何会失败》一书作者霍特教授记录了教学过程中的许多案例,其中《真实的学习》一章,霍特教授更是以大量的数学案例讲述孩子的真实的学习心态与过程,并对其一一作了分析,我对其中的一段话颇为同意和赞赏:我们不用把孩子‘变得’聪明,他们生下来就很聪明,我们要做的是不要把他们变笨。那些很有才华的老师,总是能想到教学的新点子。然而,他们其实和那么些只会照本宣

读《教出乐观的孩子》读后感

幸福可以学来,幸福可以到永远。 ——读《教出乐观的孩子》有感 增城区实验小学朱玉红 以前只是听说过积极心理学这个名词,知道塞利格曼是美国知名的心理学家,是“幸福课”的缔造者,被世界公认为“积极心理学之父”。所以放假之前第一时间拿到《教出乐观的孩子》这本书时,我的心中就充满了许多期待。由于是翻译过来,断断续续前后差不多读了两个月,尽管内容很晦涩,但我还是坚持读了下来。 在这本书里教授用他亲身的实践和经验,系统地告诉我们如何教会孩子习得乐观。这本书称得上是家庭教育实用指南,它不但为家长们提供了培养孩子积极品质的方法和技能,而且也为我们教育工作者迈向幸福2.0时代提供了动力,让我们看到了幸福教育的憧憬,更让我懂得了幸福可以学来,幸福可以到永远。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知道了积极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发现了“习得性无助”这一心理现象后的30年里,他一直在研究减少无助的方法,在无助中发现了乐观,让整个心理学走出了阴郁,为我们寻找自己多姿多彩的幸福人生送给来了一盏的明灯。书中对习得性无助与习得性乐观这两个心理学概念的阐述和分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认识;我对书中有关乐观的解释风格和如何解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书中提到

的关于批评的正确方法使我的内心触动很大。 当读到“任何时候当你发现孩子有错时,如果事实允许,那么着重于特定及暂时的个人原因,避免责怪孩子的个性或能力。”时,我的内心触动很大。我认为把批评当做重要教育手段的我们,更应在此方面小心谨慎。面对一个犯错误的孩子时,首先要同情和理解孩子犯的错误,而不是说教、侮辱、泼冷水。其次是,当进行乐观解释的时候,一定要基于事实,建立在吹嘘和夸大基础上的解释反而会适得其反。再次,当孩子有了某种问题需要改变时,不要把这些问题夸大成为一种永久性的问题。我们知道错误是极好的学习机会,当孩子给我们带来挑战时,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当成一种学习的机会。因此,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对他的批评应该恰如其分,要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知道如何改正。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整天面对的是一帮接受教育的孩子,如果没有把握好批评的度,有些不当的批评不但会使孩子的灵受到创伤,甚至还可能影响孩子成年后的人格特征,造成孩子一辈子无法挽回的损失。 书中还讲到引发我们感到无助的不仅仅是不可控的坏事件,如父母争吵、家庭变故等;还包括我们不可控的好事件,如无条件赞赏,随时帮孩子解决问题等。前者会带来“厌恶式”习得性无助,后者会带来“成瘾式”习得性无助。我觉得这两种情况直接造成的后果就是会使孩子感觉到无论自己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 一年三班林明阳林天阳家长:崔晓华一直都很想看《给孩子自由》,《给孩子立界限》这几本书,刚好在图书馆偶然发现《给孩子自由》这本书,我得以真正的看到这本书。说实话,一直都不知道这是谁写的,只是单纯从题目上对它感兴趣。 看到“自由”两个字,想起了一些题外话:同事曾经感慨于一篇QQ的新闻——有很多北大的教授宁愿在国外隐姓埋名当保姆,为自己的孩子赢取一张绿卡,也不愿意回国。但是我的几点看法是:首先,这个信息的真实性有多少?现在网络新闻为了博取点击率,常常会有虚假的新闻出现。其次,即时真有这样的教授,那么也要看看当初他出国时候的年代,90年代初,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那时候的民主自由与现在是有差距的,可以理解他们做出这样决定的想法。最后,“存在既是合理”的,只要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精神层面的自由追求更甚。从而也可以看出文化对于自由的影响,中西方是有着完全不同看法的,西方育儿观念中对于自由也自然是充分肯定的。 而我本人对书籍的看法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也许是受从初中开始对于一些所谓的权威都敢于质疑的态度的影响,这本书也不例外了。 本来对于孩子们的教育态度,多半是从自我的成长经历中获取。每次我遇到问题和困惑的时候常常会想:“当初我是怎么想的,我希望自己的父母怎么做?”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笑:“你怎么知道自己很小的时候的想法呢?”这可能得益于我从青春期就开始记日记的

习惯吧,不停的剖析自我,虽然痛苦,但是能很清晰的看出自己成长的足迹。正是这种剖析,让自己的性格没有成为父辈那样的狭隘,猜忌,偏激。 刚刚看了开头的部分,突然发现原来我和作者有这么多的观点是相似的,而我的观点来源并不是书籍,是我自己生活的经验。 最深有感触地是关于“首要幸福感和次要幸福感”的论述。 Primary happyniess:首要幸福感,指孩子对父母对自己的爱完全确认,是明确的,毫无疑问的坚信,父母无条件的爱自己Secondary happyniess: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取的快乐 如果孩子小的时候首要的幸福感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那么他就会侧重于次要幸福感的满足,这容易造成顺利起来就特别高兴,不顺的时候特别挫折,这样的人精神不独立,对人,物、事的依赖性特别强,长大以后不敢向自己依赖的人说不! 这是多么的深有体会阿,就像我现在以前不知道如何拒绝别人一样,我想这和以前爸爸妈妈工作很忙,没时间照顾我是有一定得原因,但是随着孩子们的成长经历,在我给他赋予充分的爱的时候,也感受到他们给我的爱,我可以坚定的对别人说不了,特别是当别人占据了周六周日本应该属于family day的日子是,我是那么理直气壮地拒绝。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为什么孩子们有这样的表现:比如他们不愿意吃切开一半的苹果,为什么他们坚持把褪上去的裤腿拉下来,为什么不愿意睡有蚊帐的床!

《教出乐观的孩子》读后感

《教出乐观的孩子》读后感 作为现如今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期待,但是这个社会要运转,除了少数精英在个别重要部门任职,大部分人或许都在平凡岗位上过一辈子。对孩子要平常心,不能拔苗助长,顺其自然最好,平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乐观且不快乐,所以我们家长一定很想让自己的孩子多些快乐少些烦扰。 怎样才能教出一个乐观的孩子呢?美国学者马丁?塞利格曼博士的《教出乐观的孩子》一书列出了许多实用的方法。近期花了一周时间看,有一些感受想同大家一起探讨,下面几点是我个人的体会,以后也是我为人父母必须遵照的观点。 第一,家长首先要有健康乐观的情绪。 马丁塞利格曼博士认为,孩子的悲观有四个来源:基因;父母的悲观;从父母或老师那里得来的悲观性批评;征服和无助感的经历。除了基因,其他三个原因都是可以改变的,特别是父母的悲观、父母的批评方式以及父母给孩子提供征服机会的方面。所以,要想培养乐观的孩子,家长必须有意识地改变和完善自己。日常生活中家长的情绪状态是悲观还是乐观对孩子的影响最大,无法想象整天愁眉苦脸的父母会带出快乐阳光的孩子。 第二,要不断给孩子创造征服的新机会。 按照马丁?塞利格曼博士的观点,乐观需要从小培养。而悲观是从失败的无助中习得的。所以,作为家长,要善于为孩子创造征服的机会,让孩子在征服感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并增强应对挑战的信心。对于孩子来说,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是很难的,家长应该善于将难度很大的事情分解成多个难度适中的事情,让孩子得以一步步完成,从而获得征服感。这需要家长有耐心和智慧。 第三,要正确地批评孩子。

孩子会经常犯错,家长、老师等成年人也会经常批评孩子。孩子会听家长或老师等成年人如何批评他们,同时也会吸取了批评的方式。什么才是正确的批评呢?正确的批评首先是要批评事而不是批评人,是孩子做的事情错了,而不是孩子错了,所以不要指责孩子的个性而应指责他特殊的行为;第二,批评要准确,不要夸大事件,更不要说过头话,要就事论事,不要牵涉其他;第三,是要以积极地心态看待孩子的错误,好孩子也会犯错,犯了错也不意味着就是坏孩子,批评孩子是为了让他改正错误,要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知道如何改正,更要让孩子知道家长爱他。 第四,要培养孩子乐观的解释风格。 所谓解释风格,是指对于结果形成原因的习惯看法。一般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永久性方面,即是偶尔的还是总是的;二是普遍性方面,即是一般情况还是特殊情况;三是人格化方面,即是内因还是外因。乐观的解释风格一般归因于偶尔的、特殊的、和外因的;悲观的解释风格则一般归因于总是的、普遍性的、内因的。比如说,一次考试没有考好,乐观的孩子可能会认为是自己就这次没考好(下次就能考好了)、这次有特殊情况(已经情况下我是能考好的)、这次老师出题太难了(外因);而悲观的解释则可能是自己总是考不好(下次也考不好)、我一般都考不好的(别的时候或其他功课我也没考好)、没考好是因为太笨了(内因)。要培养孩子乐观的解释风格,并不是不要分析真正的原因,而是要防止形成悲观的解释风格,防止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总是以消极情绪来应对。 第五,教孩子学会反驳悲观。 当孩子遇到什么不好的事情时,特别是自己出错、失败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悲观情绪。要教会孩子反驳悲观。首先要告诉自己等一下,先不要被自己即时产生的悲观想法所困住;第二步是搜集证明自己不用悲观的证据;第三步是问自己还能不能从其他方面来看待这件不好的事情,并试着从多方面来看待;第四步是评估这件不好的事情的所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就是对这件事情进行评估。并通过分析各种可能后想出预防和解决的方法,从而度过悲观危机。 第六,培养乐观孩子需要的环境。

爱和自由孙瑞雪读后感(20200424104434)

爱和自由孙瑞雪读后感 篇一:爱和自由孙瑞雪读后感暑假读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一书,认识了孙瑞雪和她的蒙特梭利教育,书 中观点提倡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去探索, 去尝试。书中认为:“儿童是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 好的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 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需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孩子6岁前,其成长更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的信息环境,让 孩子接收积极信号。在6岁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组织与纪律,相反,自由到极致,他就变得自律与顺从。孩子在一个充分自由与爱的环境里,认知的是真理,而不是畏惧强权,迷失真正的自我。 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幸福。但现 代教育背景下的儿童,往往失去了本身属于他们的时间与自由,大人们对于孩子的一些“专制”与“越权”,使得孩子不得不“被逼”着去做自己不喜欢甚至讨厌做的事情,只是 为了达到家长的虚荣心。家长认为,孩子就是孩子,必须要 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才能达到自己理想中的效果。然而, 他们却不知道,这样做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 作为一个孩子的妈妈,这不得不让我对自己教育孩子的 方式产生反思,虽然我没有像一些夸张的父母让孩子学这学

那,兴趣班也安全按照孩子的意愿,孩子的周末也是轻松度 过的,但在孩子的生活方面,我更多的是“干预”,当儿子做事动作很慢时,我没有足够的耐心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相 反我会全力包办。正是因为没有给他足够的“自由”,错误地理解对孩子的”爱”,所以儿子虽然很有礼貌、很懂事, 做事认真、静心,但儿子还不太会系鞋带、剪指甲…… 而作为一位教师的我,往往也会“剥夺”孩子们的“自由”,对孩子有太多过分的“呵护”,我怕沙子会伤眼睛而不让孩子们去沙坑玩,怕孩子不会扫地而每天不辞辛苦自己搞 卫生,怕孩子们意外受伤而禁止他们奔跑……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的爱孩子,理解孩子,给孩子自由呢? 首先,我觉得不论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改变“控制”孩 子的想法,要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孩子的行为。 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孩子很爱模仿,他就像一 面镜子,会毫不保留地将父母和老师的样子在他人面前折射 出来。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老师不仅仅要重视孩子 的学习教育,也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要让自己的言行 影响孩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 长的孩子。 其次,给孩子犯错的自由空间,比如:孩子由于粗心考 试不理想,有的家长见状就会一味批评孩子,指责他,有了

《听听孩子的心里话》读后感

《听听孩子的心里话》读后感 走上三尺讲台,成为人民教师,内心澎湃着用心把每一个孩子教好的雄心壮志。实践后才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他们的顽劣、无理,甚至感觉到不可理喻、无能为力。到底怎样才能教好他们呢?怎样才能把他们引上正路呢?他们有那么复杂吗?他们只是孩子啊!《听听孩子的心里话》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方式有了新的认识,感受到:教育者跟受教育者之间应该平等交流。 确实,教师和家长本来就只是孩子成长的引路人,我们为什么非得用高高在上的姿态去压制逼迫孩子呢?作者说:"教育孩子不是驾驭孩子,所有的大智慧都是源于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感受,要想培养出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请不要忽略孩子的感受,多听听孩子的心声吧!"我们只有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才能更好地去教育、引导他们;不然,就是粗暴、蛮横地打压、灌输,根本不能令他们心服口服,相反,给了他们野蛮、攻击的例子。 作者对她女儿的教育是宽容、平等的。她时常跟女儿进行平等的对话,在她的家里,她的女儿像大人一样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的对话一点也不像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严肃正规。她的女儿可以很自由地阐述自己的心声,尤其是不赞成的意见,孩子可以反驳父母的不是。有些话当时没机会或没来得及说出口的,她还用书信跟女儿交流。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她的女儿开朗乐观、积极向上还善良友爱,更重要的是有主见、独立性强,著名的哲学家卢梭说过:我虽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拥护你说话的权利。作者提到,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说话的权利,但我们国家的孩子却没有好好地享受过这个权利。我们没有把孩子作为一个平等的主体,去听听他想要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大人只会想"他只是一个孩子,懂什么?""他应该听我们的安排,我们都是为他好"等等之类的。我们从来都忽略了孩子陈述自己想法的权利,我们似乎忘记了孩子也是有想法的、孩子也可以有诉求的。当孩子被大人认为做错事情时,他们总是被批评、指责,当他们想解释和辩解时,总是被这样的话打断:"你不要辩解了,这没用","闭嘴","做错了事情,你还有理!"……这样的话在家长和老师教育孩子时出口成章,我们好像当成理所当然的,作者说得好,即使罪犯还有申诉的权利呢?我们凭什么这样对孩子?他们就这样被"枪毙"了? 因此,作为有素质、受过教育的教师,我们更不能这么粗暴地对待孩子,我们更应该听听孩子的心里话。只有知道孩子的内心想法,我们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才能达到教育的终极目的;只有了解孩子的真心,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为孩子好,把最好的给孩子,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教师平常就应该遵照这样的教育理念,时时处处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让孩子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再对症下药、循循善诱。多一点理解,少一点野蛮;多一点交流,少一点谩骂;多一点平静,少一点怒斥。

读我要做好孩子有感(整理11篇)

读我要做好孩子有感(整理11篇) 读我要做好孩子有感怎么写?以下是我们给你的范文格式参考。 最近几天,我仔细读完了最喜爱的作家之一一一黄蓿佳的《我要做好孩子》,感受颇丰,特写此文来表达我内心中的感受。 这本书的主人公叫金铃,女,刚过十一周岁生日,在本市新华街小学读六年级。学校到家的路程里,有四个小杂货摊,三个小吃店,一个美发厅,一家修自行车摊,一家新开张的礼品店。因为金铃对陌生人都能够“自来熟”。所以这十家摊点店铺里的老板和伙计,全是她的忘年交。金铃的学习成绩,家庭经济状况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换句话说,都是中不溜儿。 这本书主要讲了金铃从在六年级毕业班时励志要做一个好孩子,到“老老师”帮她补习数学再到六年级下学期生病了,最后到升学考试之间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喜、怒、哀、乐的事。 其中最令我卬象深刻的是全书的第十九章《老师生病了》。这一章主要讲了金铃的语文老师刑老师为了教学生而累病了,得了“见字就晕”症。得这种症状的人不能见字,一见了字就觉得全身不舒服,头晕目眩,不能改作业。正好这天中午金铃来看望刑老师,还给老师送去了鲜花。于是邢老师与她来谈论班级里的事情,还让金铃担任了一

回小老师,让她布置下午两节自习课的。第二天凌晨零时许,金铃才把所有诸如登分之类的工作全部完成。当天中午,她又详细地把同学的作文写得怎么样详细地讲给刑老师听,还把为什么评这个分数讲了出来,刑老师听后颇为欢喜,并表扬了她。 这一章给了我无限的启示:我们在老师生病时要给予关怀与爱护,不要像当初金铃的朋友杨小丽一样去探望刑老师都要纠结半天,怕这怕那,到头来还是不去。而且要善于在别人的言行,谈写中找出自己之短,取长补短,并思考为什么会比别人短之类的道理。 关上书本,蓦然回首,想起主人公的方方面而,故事中的棱棱角角,与生活中的我一对比,就发现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回味,去深思。 给你一篇读我要做好孩子有感的写作范例,你可以参考它的格式与写法,进行适当修改。 假期里,我读了《我要做好孩子》这本书,读完后感触很深。 书中主要讲的是一个名叫金铃的小女孩,她天真纯洁、善良正直,但学习成绩一直保持在中等程度。金铃的妈妈跟现在很多母亲一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了把金铃的学习成绩提高上去,让金铃考上外语学校,就给金铃抱回家一大堆复习材料,如数学分类过关测试卷、

《蒙台梭利》读后感

当读完一本名著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精心整理的《蒙台梭利》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蒙台梭利》读后感1 太佩服她了,极具洞见和爱心的女士,我认为她的理论秒杀现在很多的教育实践。在培养儿童学术水平方面,蒙台梭利已经被严谨的实验证明确实比普通教育胜过一筹。我没有条理的整理一下看后所得。 1,爱,尊重孩子的选择,帮助孩子培养兴趣是培养健康孩子的三大法宝。其中让孩子找到兴趣点并能心无旁骛的工作是包治百病的良药,也是她的理论重点, 2,孩子是敏感的,大人的各种情绪比如冷漠,凶,慌张,过分热情都会打乱孩子自身的发展,并可能给孩子强加不属于孩子本身的人格特质比如怯懦恐惧。另外,孩子的敏感也体现在敏感的自尊心上。所以无关道德或安全的错误,家长尽可能视而不见。做到不批评不吹捧。 3,想象力应该基于事实。盲目吹捧没有事实基础的想象力和鼓励没有个性的顺从听话一样都是世俗的偏见和盲点。

4,蒙台梭利的教育有三个外在因素适合儿童生活的环境,沉静而又观察敏锐的教师,能够激起儿童工作兴趣的教具。教具的作用在于让儿童学习抽象的渐变因素,比如颜色,大小等。蒙台梭利认为智慧的基础在于学会把事物特征分类。教具也能让儿童集中注意力学习的痛点上,比如框子里的扣纽扣教具,用砂纸做以便孩子们学习如何写字的字母等 自由和纪律相辅相成。重点是帮助儿童找到兴趣点。在没找到能使儿童全神贯注的兴趣点前,儿童是任性,多变,无序,容易受他人和外在因素影响的。这种儿童会兴奋的从一个玩具快速转移到另外一个玩具,而和世俗的见解相反,这中表现不是高智商儿童应有的正常状态。 《蒙台梭利》读后感2 如果说新手父母迫切需要一本书来了解如何有效参与孩子成长,起到助力而不是反作用,如果说教师在某些教育契机中需要一本书来进行针对性指导。那么《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正符合这两种需要。书中阐述了诸多教育方法,介绍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小游戏,透过案例进行分析,并有效指导。 玛丽亚.蒙特梭利是意大利现代教育的先驱,她因蒙特梭利教学法而声名远播。蒙台梭利把她办的学校称之为“儿童之家”,多么亲切的名字啊。儿童有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她拥有在我们看来传奇的一生,然而这种传奇皆因她读到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读后感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读后感 篇一:家庭基础教育读后感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家庭教育基础知识教材》读后有感 有幸读了学校分享的《家庭教育基础知识教材》一书,很有种读之恨晚的感觉。关于教育的书籍读过一些,但大多是理论性的东西比较多,鸡汤喝过虽有感悟,但针对自家孩子仍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这一本则不同,看似朴实,内有精华,对于家庭教育,从教育孩子的品德行为、学习习惯、饮食运动乃至艺术修养、情商财商、安全意识各个方面全方位的提供了的科学的理论,客观的案例分析及可操作性指导方案,详细而简明,可以说是指导我们家长家庭教育的“干货”。小学阶段,是学习生涯的起点,是孩子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也是形成良好习惯的重要阶段。如老话所说,基础要打好。如书中所讲,初入学进入新环境,出现的问题很多,我家孩子有两点表现得尤其明显——不会自我管理和上课走神,从开学到现在,对于孩子的问题也很是苦恼,可以说是软硬兼施却收效甚微,读了这本书很是欣喜,书中的对策很有指导性,特意笔记留存,用来对付家里的小魔头,犹遇武林秘籍。 如书中所说,家庭教育需要智慧,需要我们家长不断学习、实践和领悟。只有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而成长在快乐的同时,也伴随成长的烦恼,这让我们做家长的很焦虑。感谢学校和老师,分享这样一本好书,让我们在

束手无策的时候能从书中寻求一些切实有效的方法和指导。从而在孩子出现问题时能够反思和自省,理性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从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尊从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也调整我们自己的心态,耐心等待孩子成长,宽容孩子赏 识孩子,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找到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从学习中不断感受到乐趣,从努力中不断体验到成功。 对于我家孩子,现阶段最大的问题就是自理能力,包括学校生活的自理和自我控制管理。 从书中现学现用,打算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一、分阶段确定目标,对孩子激励并训练,从细节处培养他健立良 好的行为习惯; 二、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包容心,引导孩子面对冲突时,可以换位 思考,学会以宽容之心解决冲突,在摩擦和挫折中得到成长; 三、培养孩子懂得欣赏别传人、称赞别人,和同学友爱合作; 四、多陪孩子游戏和学习,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培养探索精神; 五、陪伴孩子多读书,并培养其自我阅读能力。 六、在孩子犯错时,一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教育之路任重道远,小学阶段人生之路刚刚开始。做为小学一年级家长,我们也是教育路上的小学生,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提升。作

小学四年级必读书目《我要做好孩子》读后感三篇

小学四年级必读书目《我要做好孩子》读后感三篇 篇一 上周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一本书《我要做好孩子》,作者是黄蓓佳,在她的笔下的一个活泼可爱、善良宽容的小女孩——金铃,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她是我们似曾相识,而又有着很高情商的普通女孩。他和我们一样,是系着红领巾背着沉重书包的高年级学生中的一员。 这本书取材于日常的学校,家庭生活,写的是金铃与同学、老师、家长之间发生的一些很日常的事情,就好像在我们身边时刻发生着的一样。比如:在老师生病时,她主动送去花朵儿关心老师;当朋友尚海被别人欺负时,她会见义勇为;当她看见一只小鸟被顽皮的孩子弄死时,非常伤心,写下了《我真想为你造一片森林》,表达要爱护小动物的心愿…… 作者极力刻画一个和我们一样的小学生,面对着做不完的作业,没完没了的考试,看重成绩的家长,以及逼着进补习班,学钢琴,减肥等,所有的强加给我们的东西,没有时间痛痛快快的玩耍。都是现在我们小学生的真实写照。金铃身体上,精神上,承受着巨大的负担。作者用她的笔点点滴滴勾画出了一个活生生的就好像生活在我们身边的金玲。 这本书让我知道,好孩子的内涵非常丰富,学习成绩优秀并不是衡量好孩子的唯一标准,固然兴趣广泛、知识丰富、才华横溢的是好孩子;而像书中的金铃那样,虽然成绩并不是名列前茅,但她善良正直、

宽容大度,又有一颗金子般剔透的心灵,也可以是一个好孩子……我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好孩子,努力学习、天天向上,并且拥有一颗金子一般的美丽心灵! 篇二 这几天我读了《我要做好孩子》,读完这本书我的感悟如下: 读完《我要做好孩子》令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1、小人得志和君子报仇2、外婆家、奶奶家3、意外事件4、狼狈的模拟考试5、妈妈当了侦探6、最后一个儿童节7、跑吧,孩子,冲刺吧)这七个故事。 令我印象最深的人:金铃,女,11岁,身高:1.55体重:50kg,他是一个活泼、善良、天真的小女孩。成绩虽不是名列前茅,却依然十分自信,我欣赏她;虽屡战屡败,但却毫不气馁,我欣赏她;面对老师,直抒胸臆,毫不畏惧,我欣赏她。在最后一篇文章“跑吧,孩子,冲刺吧!”最后如此简单的一句话语,却深深的感动了我。金铃的妈妈从内心里真正相信了金铃,她认为金铃一定能考出好成绩。足以证明,金铃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别人的信任。 当我读完《我要做好孩子》后。仿佛也身临其境,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骄傲,他们给予孩子全部的爱。每位父母更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美好的前程,长大成为社会的栋梁。而我似乎自己也经历过如此之多的故事一般。从此,我就暗暗下定决心,我要做好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拥有一个美好的前程,一个不让父母操心的好孩子,一个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范文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范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在写读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给孩子自由》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很多朋友告诉我,教育丛书里育儿手记类书籍最好读,读起来既亲切有共鸣,又生活化不费脑力。看小巫的书总是充满激情,而作为一个年轻的母亲,刚刚度过母乳喂养的艰难期,现在开始关注孩子的教育,虽然我自己已是一个有八年教育经验的老师,但面对一个如此幼小而又可爱的孩子,我还是觉得责任重大,真的不希望自己一些错误的做法害了孩子,这也是广大父母的共同想法吧。 《给孩子自由》给了我很多启示,在具体事例方面,比如我的宝宝在与小朋友接触中,不仅不会主动攻击别人,而且受到别人攻击时,也不会还手。说心理话,孩子挨打我不心疼的,因为小孩子总是要在这样的事情中成长起来的,但我很怕孩子这样是懦弱的表现。小巫提到了这个事情,也给出了明确的解答,让我很是安心。 另外,不威胁孩子,不以爱的.名义来束缚孩子,尊重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个性,这些,都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从对我宝的亲身实践中得到了很大的效果。

小巫的这本新书《给孩子自由――中西理念冲撞中的早教手记》就是育儿手记,果然,亲切有共鸣而生活化,文中讲述的经历几乎是任何1~3岁半的幼儿的家长都会遇到的日常状况:是不是坚持母乳喂养?训练大小便、社交能力培养、自由与规则的建立、保姆的寻找与培训、语言教育、就医经历、选择幼儿园、女孩和男孩不一样的养育特性、携子旅游等等,每每读到会心处,必狂笑,想起自己也有过的种种故事及尴尬,但这本书又不是那种读完后仅获得安慰和认同感的普通育儿手记,身为美国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的小巫,在自己的育儿实践记录中,加入了教育学理论的阐述和自己的反思,在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下成长,又研习西方教育理论精髓的独一无二的作者视角,造就了这本书深刻而精辟独到的立论,提出了很多发人深省的观点。 从这个角度出发,小巫的这本书恰好引着读者去思考孩子的吃喝拉撒睡之后隐藏着的教育问题,给大家一个东西方教育理念冲撞与对比下的全面的思考视角,鼓励每位家长在孩子的人之初,就思考出自己的教育大方针,指导着今后的各个阶段,根据孩子的成长特点来具体实施教育计划。从这个层面来说,这本书不仅读来有趣,而且引人入胜。

《教出乐观的孩子》读后感心得体会

《教出乐观的孩子》读后感心得体会 导读:读书笔记《教出乐观的孩子》读后感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教出乐观的孩子》读后感心得体会: 乐观,是后天的能力 乐观的品质,绝大多数的人会认为是可贵的。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很多家长也看中培养孩子的乐观精神。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如果有人问我儿童最需要培养的品质是什么?我会说乐观、兴趣和习惯。没有浓厚的兴趣,就没有成长的动力;没有良好的习惯,就没有成长的保障;而兴趣与习惯都离不开乐观这个基础。孩子是否乐观是教育成败的根本标志。”可见,乐观精神是多么重要。 在逸爸的个人教育体系中,乐观与好奇心、阅读习惯属于最重要的三个培养目标。有人说,这乐观不乐观应该是由一个人的性格决定的,我想大多数人会认同这种普遍认知。 然而《教出乐观的孩子》的作者塞利格曼,完全不赞同这个说法。他认为,乐观是一种后天的能力,可以通过引导、练习获得。塞利格曼是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他的理论颠覆了传统心理学的基石,把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从对人的缺陷和不足,转移到人的优势和美德上,提倡心理学要为提升大众的幸福而努力。 塞利格曼最重要的理论贡献之一是,提出了从“习得性无助”到“习得性乐观”的教育方向和方法。

所谓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心理状态:当一个人失败时,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乐观为什么可以习得? 因为在塞利格曼看来,能否形成乐观的积极思维的关键,是解释风格。解释风格从童年开始发展,如果未经干预,就会持续一辈子。对解释风格的判断有三个维度:永久性、普遍性与个人化。永久性,即事情的起因是否会始终存在;普遍性,即起因影响许多情况;个人化,即起因就是我,而不是其他人或其他情况。 孩子不乐观,父母有责任 我们来看一个消极解释风格: 孩子某次数学考试成绩很糟糕,回家后沮丧地说:“我永远学不好数学了!” 作为父母,你会做出何种评价与解释呢? 有的父母可能会安慰孩子:“老爸老妈数学细胞少,看来你也不是数学的料。” 有些父母可能会抱怨道:“真是笨到家了啊!你是马尾豆腐提不得啊!” 注意!这种解释就是消极的,将失败解释为永久性、普遍性与个人化等难以改变的原因,很容易让人产生无能为力的悲观情绪,从而导致习得性无助。读后感在中国,不缺乏擅长数落、嘲讽孩子的家长。仔细回想一下,在孩子失败或犯错时,我们的解释风格是什么?解释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爱和自由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点评! 读书只是一种提升自我的开始。当我拿起孙瑞雪老师写的《爱和自由》的时候,我觉得抓住和把握一个儿童的前六年,真的太重要了,这本书中有几句话给我很大启示。“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上的。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不难看出,孩子的智力发展和心理发展都是很重要的。而我们在教育孩子或关心孩子时就要采取有效的方法。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孩子。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需要我们老师通过更多的主动关心、真诚的爱、坚持不懈的努力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样才愿意和你沟通。我通过这本书,让我明白对孩子生活上的悉心照料固然重要,但是对孩子心理的关注更为重要,我们要了解孩子的心理,了解以后才可能理解孩子。孩子的内心世界真的很奇妙,不要简单地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他,不要以成人的行为准则去规范约束孩子。其次我们要给孩子自由。首先是行动的自由,吃喝拉撒睡、触摸、游戏等方面的自由。有了这样最基本的自由,幼儿才能随之产生独立的思维。在完全获得这样的独立自主之后,孩子的“自由”上升到更高层次,即行为的自由,自己做决定、做选择,对自己

的行为负责任。简单地说,行动的自由,导致思维的自由,最终导致行为的自由、自主。当然这种自由并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蒙特梭利说过——自由是建立在一定规则上的自由。并不是什么都依着他,不约束不管教,这个度就需要我们老师、家长来把握。 最后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作为家长、老师要及时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育出现了问题,我们有没有发自内心的去理解,爱孩子!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读书笔记.爱是慈祥,爱是不 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 有人说孩子就是一张白纸,我们给什么他们就会接受什么,真的是这样,所以我就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怎样做才是给孩子真正的爱!我想这也是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带给我的教育真谛吧!让我们都学会观察、学会等待。改变一个观念:允许孩子犯错误,错误和失败能给孩子带来更多的东西和成功。

《来吧孩子》读后感

《来吧孩子》读后感 《来吧孩子》是池莉作为一位普通母亲的角度完成的一本纪实性的书。文章给我最大的震撼是:这是一个怎样的妈妈,能培养出这样有主见的孩子。我内心很激动,我想了很多,如何让我们的学生也向小亦池一样,快乐并且能学好知识;别人上补习班,她却在玩,一直到初二她到在玩,但成绩却那么优秀:也想像池莉一样培养自己的孩子。 《来吧孩子》的扉页上有这样一段话:“如果她慢慢懂得了衣食是一种大事,勤俭是一种美德,心静是一种大气,宽容是一种真爱,知晓是一种最好,那天下还有什么功课她拿不到A呢?”每读此话我都心潮澎湃,无论我们做家长还是教师,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我们理想中的教育什么样呢?池莉的这段话给了我们答案,我们要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她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断摸索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其中有两点,无论我们作为奖章还是教育工作者,都有借鉴的必要。 一让孩子快乐起来。 池莉的育儿三项基本原则第一条,首先要让孩子感到快乐。如何能让孩子快乐起来呢?首先,不要伤害他们,不要让孩子长大之后还回忆说:“至今,那一天还寒气逼人的凸现在我的记忆里……”其次,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类所有的情结中最强烈的莫过于被人重视。”“关注每一个学生”这点在我们的《课程标准》中也有,

说明了孩子在被关注和重视中会更积极,更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与生活中来,受到关注,孩子就会更快乐。小亦池撇下中国教育,投考英国高中,“她就是要捍卫快乐的学习和快乐的生活。”作为父母,作为老师,我也希望我们能让孩子快乐地学习,快乐地生活。希望我们能在他们的童年里留下快乐的印记,并陪伴他们走向快乐的人生之路。二让孩子自信起来 书中提到:小亦池很“豪迈”地请“幼儿园的朋友”“那一帮哥们儿”吃饭,“小亦池说这些话的时候,那表情之开心之顽皮之快活之骄傲,让我心头一震!”“我当即一口答应”。池莉尊重孩子的决定,并没有因为是家长,没因为所谓家长的繁忙而推诿更甚至是职责孩子,这也许就是小亦池自信来源的第一步吧!孩子一点点长大,池莉让孩子自己选择并努力考上合意的外校初中,放眼四海投考英国高中,直到“她的高考她做主”,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池莉无处不带领,鼓励,尊重孩子,让孩子逐步有自信,有能力做自己的决定。 池莉成功了,她在书中最后说:“我的孩子,我的孩子,我的孩子,我太骄傲了。”孩子也有血有肉,有情有意,有自尊,有人格,我们对孩子就应该“放心,放手,放得开”(《为女儿擎起一片蓝天》)读过此书,我还有一些感悟,就是池莉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之外,不仅关注孩子知识的获取,更关注孩子的修养,她认为小亦池在国外能如鱼得水的根本原因在于,小亦池的教养与博爱。关于知识与修养,用

《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小学读后感

《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小学读后 感 最近我利用拼拼凑凑的时间,花了二十来天,读了一本书——《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觉得颇有收获,让我明白了爱孩子更要懂孩子,只有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掌握孩子的成长规律,才能给他最适合的教育!也再一次明白了做个好妈妈真的不容易,像我这样的新手妈妈,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比如说家庭教育心理学,《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读后感。这本书开阔了我的思维,我要努力做一个有智慧、懂教育的好妈妈!书中提到的这几点对我启发很大: 心理学中有一个鱼缸法则:养在鱼缸中的热带鱼,无论怎样喂养,鱼都不会长大,一直保持在3寸的长短。可是,如果将这些热带鱼转移到水池之中,用不了很长时间,原本3寸长的热带鱼,也许就会长到1尺。因为鱼缸的大小有限,鱼的成长便也同时受到了限制;而水池终归要比鱼缸大得多,鱼可以自由成长的空间自然也就随之变大了。这个鱼缸法则有着很重要的教育意义,孩子就好比是鱼,而我们对他的保护就好比是鱼缸,“鱼”在有限的“鱼缸”中一定长不大,他需要更加广阔的成长空间。13岁前的孩子,内心正迫切需要成长,我们应该尊重他的这种渴望。所以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学会克制自己。对孩子的爱不能只表现在帮他做事之上,更要表现在教他学会做事之上。当孩子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的时候,我们要提醒自己“不要去帮忙”,克制住自己想要伸出援手的冲动,要允许孩子自己去理解、自己去行动; 2、不要过多地要求孩子。过多的要求势必会给孩子的成长加上枷锁,他的“手”伸不开,“脚”也要蜷曲着,在极为不舒服的成长“姿势”之下,他自然要反抗。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认知,我们应该尊重孩子,允许他自己去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让他自己去体验各种各样的经历。很多时候,我们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听听孩子的意见与见解。对于孩子不愿意做的事情,我们要弄明白他为什么不愿意做,而不是强迫他必须要去钻进那个“不合适的鱼缸”; 3、成为孩子的引导者。在孩子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完全束缚他,可完全放手也是不行的。我们需要站在他的身旁,对他的行为进行指导,并为他答疑解惑; 4、给孩子的自由也要有度。给孩子的自由,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度,不能太放纵他。我们要帮孩子养成一些基本的习惯,比如良好的道德、基本的动手能力、起码的自控能力等。我们给孩子的自由,是要建立在这些基本习惯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孩子太过散漫,我们就要对他进行约束与管制。也就是说,在给孩子自由的同时,我们也要让他明白那些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