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群文通练二 读透一种文化现象——传统节日(论述类文本阅读)

合集下载

2020(浙江版)高考语文二轮专题-阅读突破《群诗通训练2篇》含解析

2020(浙江版)高考语文二轮专题-阅读突破《群诗通训练2篇》含解析

Ⅲ群诗通题一传统节日主题解说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最具活力和影响力、最具民族特色和个性的文化,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古典诗词中表现这方面内容的诗篇很多,或描绘节日景象,或逢节思亲抒情。

传统诗词与传统节日二者水乳交融,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耀眼的篇章,让后人百读不厌。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一枝春·除夕[宋]杨缵竹爆惊春,竞喧填①、夜起千门箫鼓。

流苏帐暖,翠鼎缓腾香雾。

停杯未举,奈刚要、送年新句。

应自有、歌字清圆,未夸上林莺语。

他岁穷日暮。

纵闲愁、怎减刘郎②风度。

屠苏办了,迤逦柳欺梅妒。

宫壶未晓,早骄马、绣车盈路。

还又把、月夜花朝,自今细数。

注①喧填:“喧阗”,哄闹声。

②刘郎:唐代诗人刘禹锡,此指作者自己。

1.这首词描绘了“过年”时辞旧迎新的情景,让我们想起王安石《元日》中的名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代歌咏除夕的诗词很多,但被公认为佳作者甚少。

此词能被称道,在于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除夕的热闹气氛。

试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二、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宋]姜夔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①未出马先嘶。

白头居士无呵殿②,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

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注①笼纱:即纱笼,指灯笼。

②呵殿:前呵后殿,指身边随从。

3.本词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句与李清照写元宵佳节的《永遇乐》“不如同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句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4.这首词的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答: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明日对酒高翥[注]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_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注高翥(1170—1241),南宋诗人,余姚人,游荡江湖,布衣终身。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群文通练一 昆曲(含解析)不分版本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群文通练一 昆曲(含解析)不分版本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群文通练一昆曲(含解析)不分版本群文通练一昆曲微导语昆曲,又名昆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它起源于江苏苏州,发轫于吴文化,与苏州园林一样,都是苏州最富标志性的名片,它将文学、音乐、歌舞、美术、雕塑、武术乃至杂耍技艺融汇兼容于同一载体,具有幽雅、细腻、抒情、婉约的艺术风格,后来的许多剧种都是在其根底上开展起来的,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下面两篇文章,将有助于你加深对它的认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12分)阅读文签:美学论文+昆曲与园林共生园林与昆曲作为比翼双飞的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和昆曲艺术都相当集中地表达出极富东方美学神韵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这是巧合吗?不是!两者都可以被看作是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相互交融、整合结出的果实。

去过苏州园林的人不少,但能真正道出其美的人却不多;听说过或看过昆曲的人也不少,但能深刻认识其美学价值的人却不多。

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昆曲是雅得不能再雅的“阳春白雪〞,而昆曲的发祥地,正是在分不清究竟是“城中园〞还是“园中城〞的苏州。

在许多人的眼里,没有园林,苏州便不是苏州;那么,如果再加上这一句“没有昆曲,苏州也不是苏州〞,完全应该是成立的。

不仅《牡丹亭》的主人公杜丽娘唱出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词句,昆曲的许多剧目和内容都和园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曲,曾经取材于园林,也曾吟唱于园林,与园林有一种天然的契合。

拙政园中的卅六鸳鸯馆,便是园林主人与友人们欣赏并演唱昆曲的地方;而网师园的濯缨水阁,怡园的藕香榭,也都有演戏的功能。

苏州园林,精致雅洁,亭阁居高,绿树葱茏,充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和文人意识。

这种浸透着精神因素的物质景观,是东方审美情趣的凝聚和物化,形成了一种品位极高、自成体系的中国园林文化。

园林的主要功能,是供人们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气氛中,获得赏心悦目的审美满足和愉悦的心理效应。

山东省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训练 论述类文本阅读(2)

山东省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训练 论述类文本阅读(2)

201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2)(山东)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元宵节的文化内涵和其他传统节日强调“阖家团聚”不同,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

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要真正进入新一年的生产生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这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

正因如此,在中国民间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

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大江南北,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每到元宵节期间,人们都会走出家门,涌上街头,除了闹花灯、猜灯谜外,还有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敲舟山锣鼓……其中,有很多风俗和活动都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同庆佳节,让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共同享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我们留下的审美记忆。

其实,元宵节不是一个孤立的节日,它是春节的一部分。

要理解元宵节的意义,不能不把它放在春节之中来考察。

春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开始,到元宵节,是一个人们不断扩大活动范围、人际关系不断得到扩大的过程。

初一给家长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

以后逐步扩大拜年范围到一般亲戚朋友。

在这个时段,人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熟人之间。

初五是破五,农活可以开始干,商店可以开门了。

这个时段,社会开始正常运作。

到了正月十五,全体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节日活动中。

所以,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相互关系的意义。

元宵节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的“狂欢节”,连平时被限制在家的古代妇女也可以自由出门游玩了。

当然,个别礼法之士反对这个习俗,比如宋代的司马光。

元宵夜,他夫人打扮了准备出门赏灯。

司马光问:“家中点灯,何必出看?”夫人回答:“兼欲看游人。

”司马光说:“某(我)是鬼耶?!”这就太不讲理了,总不能只让夫人终年只看他一个人一张脸吧?好在社会不买这些礼法之士的账,大多数妇女照样游乐。

2020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优编增分练:专题二群文通练二读透一种文化现象——传统节日

2020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优编增分练:专题二群文通练二读透一种文化现象——传统节日

群文通练二读透一种文化现象——传统节日(论述类文本阅读)微导语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节日。

从节日中最能看到一个民族的特色。

梁漱溟先生曾把中华民族精神总结概括为两点,一是向上之心强,二是相与之情厚。

所谓“相与之情厚”,通俗点儿讲就是人情味浓。

这一点在中国传统节日上也有鲜明体现。

春节的阖家团圆、融洽和睦,清明的祭扫先人、慎终追远,端午的追慕先烈、崇敬爱国,中秋的赏月饮酒、思念亲人,无不洋溢着浓厚的人间气息。

可以说,中国传统节日是人的节日。

这一点与西方许多宗教性节日是迥然不同的,体现出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

让我们用更加虔敬的态度、更加投入的情感、更加丰富的活动过好我们的传统节日,让传统节日成为增进亲情、友情、爱情的良辰与佳节,我们方才不负祖先、无愧子孙。

让传统节日来滋养我们的文化自信吧。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①春节是民俗,更是中华文化经久不息的情感盛宴,每个家庭的快乐与团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全社会不约而同的互动与和谐,让寒冬因春节而有活力而有温度。

春节是对人生社会的美好礼赞,充满了真诚祝福,是体现人民幸福指数的直接标尺。

春节更是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直接追求,是中国文化助推社会进步、助力民族凝聚的引擎。

②长期以来,对春节的研究只在民俗学的范畴去把它当作传统文化遗产来研究和对待,而忽略了春节的文化基因价值和精神引领地位,忽略了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活力的文化节点和经济抓手。

春节文化的弘扬,最核心的就是认识和总结春节形成的生态学意义、春节发展的社会学意义和春节充满活力的经济学意义。

③对春节文化的研究,不该仅于民俗学意义上的事象总结与评价,而是要将春节文化当作民族文化的主流体系和撬动杠杆来认识,要站在文化自信的角度去理解和对待春节文化。

党的十九大把建设文化强国放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文化自信,就要找到我们的文化坐标,重新认识和整合文化资源,构建具有民族气质的文化战略,寻找文化走向国际的路径。

春节,同样像“一带一路”一样是中国通向世界的充满活力的有形动脉。

论述类文本《传统节日的文学理解》阅读练习及答案(江西宜春2023届高三上摸底)

论述类文本《传统节日的文学理解》阅读练习及答案(江西宜春2023届高三上摸底)

江西省宜春市名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卷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传统节日的意义,可以从文化、民俗学、经济等角度阐发,也可以放进文学世界理解。

传统节日不仅能保存民族历史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还能促进社会文化再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

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传统节日,并不牵强。

传统节日在传承过程中,一些原初的价值与功能或有所丢失,或发生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悄悄向审美作用转移,端午节就是例子。

端午又称“重午”,阳气盛极,阴气初生。

为避邪气,用置菖艾、戴香包等方式防五毒、送瘟神。

延习既久,这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

可见,在审美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因为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

文学的功用,并不仅仅给人带来心灵的愉悦。

文学也经由审美活动,引发人们思考人的本原,即人从何而来、人之为人的意义和生命的终极价值。

清明扫墓祭拜,是追念先人与逝者、祈求保佑的虔诚表达;中元节送河灯,活着的人希望那些无所归依的魂灵也应被善待。

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

有些节日,由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人类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比如七夕节。

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反映了人类对天象的崇拜。

根据这一天象,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会的凄美爱情故事。

这个节日的诞生,可以说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

传统节日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也依赖文学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篇章。

从古代开始,对传统节日的吟咏,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

说到春节就会想起王安石的《元日》,说到清明就会吟诵杜牧的《清明》……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文学起了主要作用。

成体系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

人类文明的进步,由科学不断地对原始思维构造的世界形象“去魅”,造成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紧张,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的科学认知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失去不少光彩。

2020高考语文复习练【“传统节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附答案解析

2020高考语文复习练【“传统节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附答案解析

2020高考语文复习练【“传统节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的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

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

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

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这些细节,让日常生活有了更多的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的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地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

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地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摘编自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材料二:20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

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

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创造出许多动人的习俗。

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的月饼,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

2021语文二轮(山东专用)配套练习题复习任务群22、散文阅读任务3表达技巧题——群文通练含解析

2021语文二轮(山东专用)配套练习题复习任务群22、散文阅读任务3表达技巧题——群文通练含解析

2021新高考语文二轮(山东专用)配套练习题:复习任务群2 2、散文阅读任务3表达技巧题——群文通练含解析(限时30分钟)导读往事,总是在某个空暇里无约而至,带给日子或多或少或喜或悲或快乐或忧伤的身影.如烟似雾的悠悠岁月,似粘贴了成长的看板,或悲或喜,或清或雅,或咸或酸,或苦或甘。

只要回头望,那逝去的景致却在悄然间凝结成了美丽.也因着一些失去,让我们懂得珍惜;因着一些放弃,让我们学会坚持;因着一些错过,让我们懂得把握;因着一些缺憾,让我们学着完善。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错误!错误!白莹不知不觉间,又到了槐花飘香的季节。

干枯的渭河河道边上种满了洋槐,含苞的、已开的、开过的,一簇簇、一串串,白白的、甜甜的,挂满了洋槐枝头。

风儿袭来,那一阵阵迷人的甜香不仅勾引着我的味蕾,还勾引着我的思绪,我似乎又看见了我的老屋,老屋后的槐花树。

在这个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里,闪闪跳动着的那一个个场景像电影倒带一般浮现在了我的眼前。

那黑漆的木门,长长的巷子,厚实的土墙,小小的院子,随风微动的秋千,高高的桑树,屋后的洋槐,那个扎着羊角辫的女孩……老屋后头有两棵槐花树,每到四月中旬,奶白色的槐花便如串串可爱的风铃挂满枝头,摇曳着醉人的身姿,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在这人间四月天里招蜂引蝶,当然还有我们这帮孩子。

每每这时,奶奶便拿来钩子,用铁丝牢牢绑在长长的竹竿上,父亲在房檐角落找好地儿,支起长梯子,爬上房顶。

低的地方就顺手折下,高的地方就用奶奶扎好的钩子钩住较繁的槐花枝,快速转动竹竿,轻松地就拧断槐树枝,扔到院子里。

奶奶领着我们把白白的槐花一串一串撸下,放进竹筛子,调皮的孩子们则偷偷捏串生槐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塞进嘴巴,大口嚼起来。

甜甜的槐花汁和着口水一同流下来,用袖子擦去口水,想再吃一串,却被奶奶及时阻止:“狗娃,这东西生吃多了不好,婆给你蒸熟再吃。

”奶奶端起满筛子的槐花,急忙回灶房,洗干净,沥干水分,拌上干面粉,用手来回不停地搅拌,直到面粉充分包裹槐花,奶奶说,这样做出来的槐花筋道,入味。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二 群文通练 一 凝望宇宙第一眼-“中国天眼”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二 群文通练 一 凝望宇宙第一眼-“中国天眼”

专题二群文通练练前寄语“群文阅读”是最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一种新理念,它直接指向了新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肯定会影响以后的高中语文教学。

目前的高三复习训练,尤其是二轮复习训练,完全可以把这一理念引进来,形成一种“群文阅读训练观”,即围绕一个主题形成一组同属一个内容主题和训练主题的群文阅读,既达到了训练考点考题的目的,又在内容主题上有所积累,能提高思想认识且对读写都有益处,这样,我们就实现了复习训练效益的立体化、综合化和最大化。

群文通练一凝望宇宙第一眼——“中国天眼”(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微导语2016年9月,“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正式落成启用。

这是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是怎样一种装置?究竟能探索宇宙有多远?它会给中国空间探测能力带来哪些变化?读了下面两篇文章,你肯定会有所收获的。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都说南仁东20年做了一件事: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人称“中国天眼”。

他是这项大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人称“中国天眼之父”。

而该工程核心团队的成员,大部分是他的学生。

那么,他们造出来的“中国天眼”,究竟是一只什么样的天眼?首先我们还得追溯到望远镜的发明历史。

我们知道天文望远镜,主要有光学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此外还有红外、X射线、伽马射线等望远镜。

最初的天文望远镜是光学望远镜。

1609年,45岁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一根管子两端装了两个镜片,对着月亮一看,看到了环形山,从此有了现代天文学。

早年的电视,收不到信号,屏幕上密密麻麻的雪花闪烁。

这是电磁波信号,包括来自太空的射电辐射。

1933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卡尔·央斯基,研究长途通讯中的静电噪声时,发现银河中心持续的射电辐射,从此有了射电天文学。

格罗特·伯雷应聘贝尔实验室失败,1937年在芝加哥附近的自家后院,制造出第一台射电望远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文通练二读透一种文化现象——传统节日(论述类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①春节是民俗,更是中华文化经久不息的情感盛宴,每个家庭的快乐与团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全社会不约而同的互动与和谐,让寒冬因春节而有活力而有温度。

春节是对人生社会的美好礼赞,充满了真诚祝福,是体现人民幸福指数的直接标尺。

春节更是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直接追求,是中国文化助推社会进步、助力民族凝聚的引擎。

②长期以来,对春节的研究只在民俗学的范畴去把它当作传统文化遗产来研究和对待,而忽略了春节的文化基因价值和精神引领地位,忽略了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活力的文化节点和经济抓手。

春节文化的弘扬,最核心的就是认识和总结春节形成的生态学意义、春节发展的社会学意义和春节充满活力的经济学意义。

③对春节文化的研究,不该仅于民俗学意义上的事象总结与评价,而是要将春节文化当作民族文化的主流体系和撬动杠杆来认识,要站在文化自信的角度去理解和对待春节文化。

党的十九大把建设文化强国放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文化自信,就要找到我们的文化坐标,重新认识和整合文化资源,构建具有民族气质的文化战略,寻找文化走向国际的路径。

春节,同样像“一带一路”一样是中国通向世界的充满活力的有形动脉。

春节,应该以更加鲜明的特色,更加完整的体系,更加灵活的方式,携带着中国文化语汇和精神,携带着中国人民的激情与风采来感动世界。

④春节还是重要的经济抓手。

要有效聚合春节最活跃的市场要素,形成春节产业文化体系和运行平台,使散落在各地的碎片化春节市场、低端化春节产业、地域化交易制约和时效性市场短板得到提升和解决,让春节经济既具有体现中华民族性格的张扬与传承,又能够让中国文化具有国际化人文语汇的重要主题,最终以经济为载体,走向全人类的生活。

⑤精心打造春节文化,应该为这个节日投入更多关注,注入更多内容,释放更多关怀,制定更多政策,包括对春节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等,必须要有文化体系的核心抓手,找到文化产业的鲜明卖点,建立文化主体的交流平台。

而这一切既要有文化战略的高度,又要有文化理论的深度,更要有文化产业的维度。

(摘编自邢晨声《春节:最具活力的文化自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节关乎每个家庭乃至全社会,春节过得怎样,可以直接体现人民生活是否幸福。

B.作为民俗节日和文化载体,春节体现了文化对社会进步、民族凝聚的巨大推动作用。

C.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盛大的节日,有着其他节日不可比拟的精神引领地位和活力。

D.不应把春节当作传统文化遗产,而要将它当作民族文化的主流体系和撬动杠杆。

答案 D解析“不应把春节当作传统文化遗产”错。

原文第②段说“长期以来,对春节的研究只在民俗学的范畴去把它当作传统文化遗产来研究和对待,而忽略了……”;原文第③段说“对春节文化的研究,不该仅于民俗学意义上的事象总结与评价,而是要将春节文化当作民族文化的主流体系和撬动杠杆来认识……”,可见应是“不应把春节只当作传统文化遗产”,意思是“既要当作传统文化遗产,还要将春节文化当作民族文化的主流体系和撬动杠杆来认识”,两个方面都需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如何传承弘扬春节文化为核心话题,将春节文化研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B.文章先指出长期以来对春节研究的局限,先破后立,水到渠成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C.文章将春节文化与“一带一路”相提并论,意在体现春节文化走向国际的方法和路径。

D.文章采用递进式结构,开头提出问题,中间从两个角度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答案 C解析“意在体现春节文化走向国际的方法和路径”错,原文第③段说“春节,同样像‘一带一路’一样是中国通向世界的充满活力的有形动脉。

春节,应该以更加鲜明的特色,更加完整的体系,更加灵活的方式,携带着中国文化语汇和精神,携带着中国人民的激情与风采来感动世界”,由此可知,文章将春节文化与“一带一路”相提并论,意在体现弘扬春节文化对中国走向世界的重大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春节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国人只要还在意过春节和家庭团聚,中国文化就仍然根基牢固。

B.春节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坐标,重新认识、精心打造春节文化,中国文化就可以走向世界。

C.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做强春节文化,最终做大春节经济,以经济为载体,走向全人类的生活。

D.春节要真正成为全世界的节日,就应该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发现中,完成现代化的更新与重构。

答案 D解析A项“中国人只要还在意过春节和家庭团聚,中国文化就仍然根基牢固”这一推断过于乐观。

只靠文化基因还不够,如果各种“忽略”的现象不能得到纠正,中国文化的根基就未必牢固。

B项“……中国文化就可以走向世界”的表述过于绝对化,夸大了春节文化的作用,只靠春节文化还不足以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另外“重新认识、精心打造春节文化”还不够,还要积极向世界推广。

C项“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做强春节文化,最终做大春节经济,以经济为载体,走向全人类的生活”错,从原文③④两段来看,第③段说“而是要将春节文化当作民族文化的主流体系和撬动杠杆来认识”,第④段说“春节还是重要的经济抓手”,由此可知应该是文化、经济并重,甚至更强调春节的文化意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①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节日,又称“端阳节”“天中节”“龙舟节”“诗人节”“粽子节”等,从众多名称中就能感受到节日内涵的丰富与节日勃发的活力。

②具有千年历史的端午节,影响范围广阔,虽然各地节日习俗各有侧重,但从总体上看,共性大于差异,并且在根本的季节感受、身体保健与伦理期待上基本一致。

端午节是中国人共同的节日。

③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过端午不应仅是享受传统节日的温情,更应是传承与创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因此我们应该从建构与创新民族文化的角度,来认识端午节俗文化。

④从节俗起源看,消灾避疫是端午时节的原始主题,端午传统节俗中的门口挂艾、艾蒿煎水洗浴、佩戴装有药草的香包等,成为流传最广泛、最持久的节俗。

这些避瘟保健的节俗有着实际的生活辅助意义,所以一度有人将端午节称为“卫生节”。

当代社会,端午节俗的这一原始主题,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2003年“非典”肆虐的时候,端午节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当时那种情形下,这首民谣带给人们一种特别温馨的感觉。

民谣之所以温情、动人,因为它巧妙地传承了端午古老的避瘟保健的节俗含意,符合了当时广大民众寻求精神慰藉的民俗心理。

⑤人是文化动物,有自己的族群与特定的国家意识,人们不仅需要基本的物质层面的生存,也需要文化的延续。

屈原等爱国志士所代表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一直激荡在中华大地上。

六朝时期,楚地民众将追悼屈原纳入端午节俗之中,对端午食粽与飞舟竞渡的节俗进行新的诠释。

这种诠释并非空穴来风,它是民众历史情感的聚焦,是民众历史观念在节日习俗中的体现。

人们已不满足于此前对生活习俗的一般性解释,将节日习俗与历史人物的纪念并联起来。

端午节正是因为有追悼屈原的历史传说的加入,被赋予了历史和伦理的意义,这一平常的夏季节日在唐宋之后逐渐升华为一个全国性的民俗大节。

而屈原的故事,也正因为有了端午节的周期性的讲述,才会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

⑥今天,在端午节开展多种传统节俗活动,将文化传承融入民俗节日之中,让人们在端午这个特定的节日回归传统。

在与祖先的对话中,感受伟大爱国诗人人格的高尚,增强民族意识与文化的使命感,让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在现代生活中延续更新。

⑦端午节俗中对自然时气的避忌、历史先贤的崇敬,均体现出对于个体生命与群体精神的保护与养育,在端午这个盛大的夏季节日中,我们感受到了中国人特有的生命观念与家国情怀。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5月30日)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今天,对端午节俗文化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对于我们建构与创新民族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B.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过端午节更重要的是享受传统节日的温情,同时传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

C.端午节被称为“卫生节”,因此有门口挂艾、艾水洗浴、佩戴药草香包等避瘟保健的节俗。

D.屈原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一直激荡在中华大地上,这完全得益于端午节的周期性讲述。

答案 A解析B项“过端午节更重要的是享受传统节日的温情,同时传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错。

原文第③段说的是“不应仅是享受传统节日的温情,更应是传承与创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选项把二者的轻重弄反了。

C项因果关系倒置。

原文第④段说的是“端午传统节俗中的门口挂艾、艾蒿煎水洗浴、佩戴装有药草的香包等,成为流传最广泛、最持久的节俗。

这些避瘟保健的节俗有着实际的生活辅助意义,所以一度有人将端午节称为‘卫生节’”。

D项“这完全得益于端午节的周期性讲述”错。

“端午节的周期性讲述”只是其中一个条件。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总体呈“总—分—总”的结构,结尾段强调了盛大的端午节日中蕴含着生命观念与家国情怀。

B.文中列举端午的多个名称,证明了端午节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且具有丰富内涵和生命活力。

C.文中以“非典”时期一首民谣的流传为例,论述了以消灾避疫为主题的端午节俗的现实意义。

D.第⑤段按时间顺序回顾了追悼屈原逐渐被纳入端午节俗的过程,突出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答案 B解析“文中列举端午的多个名称,证明了端午节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错,“列举端午的多个名称”并不能证明“端午节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端午节开展多种传统节俗活动,并将文化传承融入其中,可使端午在现代生活中更好地延续更新。

B.现在过端午节我们在享受传统节日带来的温情的同时,也应该承担起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

C.出于文化延续的需求,人们在食粽与飞舟竞渡等端午节俗之外,又加入了追悼屈原的历史传说。

D.从避忌自然时气、崇敬历史先贤的端午节俗中可以感受到对于个体生命与群体精神的保护和养育。

答案 C解析“出于文化延续的需求……”错,从文中来看,“文化延续”是结果不是动因。

原文第⑤段说“端午节正是因为有追悼屈原的历史传说的加入,被赋予了历史和伦理的意义,这一平常的夏季节日在唐宋之后逐渐升华为一个全国性的民俗大节。

而屈原的故事,也正因为有了端午节的周期性的讲述,才会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节”,形成于战国时期,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成为中国的传统节日。

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古人都会通过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来庆祝重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