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民间艺术的消失
中国民间手工艺及其生态保护

中国民间手工艺及其生态保护摘要:本文通过对民间手工艺及其生态保护层面的阐述,对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意义,对传统手工文化生态保护的具体方法等方面的探讨,意在唤起人们对文化生态的保护意识,重视中国民间工艺及手工艺的文化生态的保护问题。
关键词:民间艺术文化生态传承意义保护方法一、民间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生态与民艺的生存、发展的密切关系这些年来,对民艺各方面的思考从未间断过,民间的剪纸、年画、刺绣、皮影、印染、民间玩具等具有较强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多是注重造型艺术的民间美术。
而同时,隐藏在民艺作品背后的深沉的文化背景和民间文化底蕴,不仅有着比艺术作品本身更深的内涵,而且更全面的反映了民间社会的文化、生活状态,也能够更好地解释民艺作品的诸多意义,使我们真正了解到民艺、民间文化的物化形式。
这些生动的民艺、民俗、民风、民情恰似一幅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画卷,向我们展示了民间社会多姿多彩、深沉丰厚的文化和生活情景。
当然对民间艺术的研究也就不只是艺术学的课题,还包括民俗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以及哲学、美学、历史学、民族学等,都是研究民艺学的重要参照和支持,与民艺学水乳交融、不可分割。
民艺作为一种生活形态的存在,使我们更深切的意识到它在民间生活中的意义。
作为民间文化的物化形式,民艺的生存发展,或者演变传承,更深刻地受到了民间社会形态发展演变的影响。
民艺的消失、发展、衰落、严峻现状等都源于民间文化与民间生活传统形态背景的改变。
社会形态,社会组织结构的发展演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对民艺的研究、保护、整理和拯救很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现今对传统文化状态下、传统生活状态下民艺的记录也显得尤为重要。
二、保护文化生态的重要意义人类不仅是生物意义上的人,同时又是文化的产物,人类生理功能的发展进化,同时又是在文化进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文化不仅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产物,也是人类与外部环境相协调和适应的手段和途径,因而文化的性质和特征与人类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民俗文化发展与现状

论民俗旅游与民俗文化之保护——黔东南苗族侗族民俗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目录1.民俗与民俗文化的变迁1.1民俗旅游的现状1.2民俗文化健康发展所面临的问题1.3民俗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保护的关系2.黔东南苗族侗族民俗旅游开发与保护2.1商品化对民俗旅游村的影响2.2舞台化对民俗文化的影响2.3娱乐化庸俗化对民俗文化的影响2.4外来文化与民俗旅游村寨文化的互动3.民俗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和谐发展3.1建立生态保护区,走民俗生态之路3.2加强宣传,发扬光大本民族文化3.3防止庸俗化、过度商业化和同化3.4提高民俗旅游管理者的文化素质3.5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4.结论摘要民俗文化,是依附着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它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
在民俗旅游开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民俗文化也遭受到破坏,保护民俗文化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美丽的黔东南生活着苗族侗族等众多的少数民族,古朴神秘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成为民俗旅游开发的热土。
但随着民俗旅游的开发以及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大等原因,黔东南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也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在民俗旅游村,旅游的商业化、舞台化、娱乐化等破坏了民俗文化的健康传承,民俗文化逐渐退化、衰微甚至消亡。
民俗文化一旦消亡就难以恢复,因此要加大对民俗文化的保护。
我们既要保护民俗文化又要开发民俗旅游,使保护和开发和谐发展。
关键词黔东南,民俗文化,民俗旅游,保护,发展On the Protection Of Folklore Tourism And FolkloreCulture ------The Southeast Qian’s Miao and Dong Of folk culture prote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AbstractFolklore Culture is a kind of culture which is produced by adhering to people’s life, habit, emotion and belief,and it strengthens national identification, enhances national spirit and models national character.The exploration of folklore tourism brings huge economic benefits , at the same time, folklore culture has been destroyed. More and more people catch eyes on the the protection of folklore culture.In the beautiful Southeast Qian, there are many minorities such as Miao, Dong and so on. Simple and mystery folklore cultures are colorful. It has been a hot point of exploring folklore tourism. Howerer, with the exporation of folklore tourism and futher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folklore culture in Southeast Qian aslo encounters other culture shock. In the villages of folklore tourism , healthy inheritance of folklore culture is beingdebased by commercialism, stagewise feature and entertainment orientation and folklore culture is degradation, decline and even lost. Once folklore culture is lost , it is not easy to restore, therefore, the the protection of folklore culture should be enhanced. We not only protect folklore culture, but also explore folklore tourism, which make protection and exploration accord development.Key wordsSoutheast Qian ,Folklore Culture, Folklore Tourism , protection exploration1.民俗与民俗文化的变迁民俗,即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社会实践报告民风民俗

一、前言民风民俗,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民风民俗的魅力,我们团队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民风民俗探索之旅。
本次社会实践旨在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二、实践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传统民风民俗逐渐消失,年轻一代对民俗文化的了解也越来越少。
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民风民俗,我们团队决定开展这次社会实践。
三、实践地点本次社会实践我们选择了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地区:云南、贵州和内蒙古。
这三个地区各具特色,民风民俗丰富多彩。
四、实践过程(一)云南1. 实地考察:我们来到了云南的丽江古城,这里有着独特的纳西族文化。
在古城中,我们参观了木府、四方街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了解了纳西族的民间传说和风俗习惯。
2. 访谈:我们采访了当地的纳西族居民,了解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方面的习俗。
(二)贵州1. 实地考察:我们来到了贵州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这里居住着苗族、侗族等多个民族。
我们参观了苗族的吊脚楼、侗族的鼓楼等传统建筑,了解了他们的服饰、银饰、音乐等方面的文化。
2. 访谈:我们与苗族、侗族村民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了解了他们的民族认同、生活习惯、民间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三)内蒙古1. 实地考察:我们来到了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这里居住着蒙古族、达斡尔族等多个民族。
我们参观了蒙古包、草原文化博物馆等,了解了蒙古族的骑射、摔跤、音乐等方面的文化。
2. 访谈:我们与蒙古族、达斡尔族牧民进行了交流,了解了他们的草原生活、牧民习俗、民间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五、实践成果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我们团队取得了以下成果:1. 深入了解了我国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积累了丰富的民俗文化知识。
2. 拍摄了大量民俗文化照片和视频,为后续的宣传和推广提供了素材。
3. 撰写了多篇民俗文化调研报告,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参考。
4. 通过与当地居民的交流,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西部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要重视民俗民间文化

一
的文化活动就是看电视 , 业余时间打 文化名镇 、 名村 、 名园 , 积极开发具有 民
间文化
玩扑克牌 , 有组织 的高雅 的文化 族传统 和地域特色民间工艺项 目, 有组 关 键 词 : 部 欠 发 达 地 区 民俗 民 西 麻将 、 活 动 几 乎在 农 村 没 有 发 展 之地 。 乡文 化 织 地培养 民间艺术和民俗 表演项 目。 其 建设新农村
推动文化设施建设 的 比, 村文化处 于边 缘化 的境地 , 农 近年 设施 的硬件建设 ,
[] 2 中共襄 樊 市委 宣传 部课 题组 .
. 来, 农村 以家庭 消费文化为核心 的“ 私 重点逐步 向农村倾斜 ,以政府为 主导 , 论农村 文化配置的 结构性 失衡 Ⅱ】求
永
利
王
尚往来 、 同情弱者及保 护幼小 等道德 内 整理和保护 , 逐步建立科 学有效 的民族
康
录
容 。随着农 村文化的解体 , 这些道德 载 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 通过大力举办 体的消失 , 自私 自利 、 金钱至上 、 损人 利 花儿节 、 端午 旋鼓 节 、 元宵花 灯节等 民 己、 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 和落后 的思想 间艺术 节 ,开发 民俗 民间文 化的先进 观念取代了淳朴 的民风 , 导致村 民精 神 性 ,引 导农民探索创 新 的民间文化形 家园 的荒漠化 ; 农村的道德 教育 除了学 式 ,支持乡村 自办文化的健康发展 , 利
农 实 民间文化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注意 平 的提高 , 民也需要较高的文化精神 民俗 民间文化发展特色经济 。首先 ,
保 护 和 发 扬这 些 古老 的传 统 文化 , 以优 生活。 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 民除 了种 施西部特色文化品牌 战略 , 但 以民俗民间
长兴的民风民俗

1、白岘十番锣鼓:“十番锣鼓”起源于唐代,由当时的庙会音乐结合傩文化整合而成,是出庙会时的重要节目,广泛流传于我县白岘一带,深受当地百姓喜爱。
“十番锣鼓”俗称“十番头”其乐器分大小件两组。
大件组有大鼓1只、铙2幅、大锣2面、头1支,小件组有板鼓1只、京锣1面、中钹1幅、小锣1面、叫锣1面、京鼓1只、尺板及木鱼各1件,15人各执乐器一齐演奏,声势浩大,气氛热烈。
2、泗安旱船:旱船是一项富有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在我县许多乡镇都有流传,尤其以泗安镇更为突出。
农历春节期间,旱船调演活动频繁,意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旱船表演时,“船娘子”立于船中,一人手拿“连响”站在船边,或敲连响或唱词,还有些地方加入一位“小丑”,一手拿蒲扇,一手摇桨,在旱船周围来回走动,增加了旱船调演的乐趣,其伴奏乐器一般为锣、鼓、镲等,演员根据伴奏的变化进行表演。
3、小浦马灯:马灯”是长兴东部地区所流传的民间艺术形式。
“马灯”历时久远,早在南北朝时期,陈武帝打仗时,身骑白马,继而击败北齐进攻,屡战屡捷,当地农民为纪念其功绩,扎白马逢节活动。
马灯有自己的曲调,其采用民间韵味浓厚的正阳腔、反阳腔、紫竹调、美佳人等曲调,“马灯”舞蹈部分分成带马、走灯、收马三部分,具有完整性。
其阵形或为月亮阵,或为长蛇阵,或为四角阵,或为绞丝阵,不一而足。
其配乐乐器有唢呐、锣鼓、长笛,角色有“马夫”、“小丑”等,用白马、白布、竹篾等扎成。
技艺、舞姿与民乐的巧妙搭配充分显示了长兴的民间文化底蕴。
“马灯”曾于九一年参加湖州丝绸文化节演出时获特等奖。
4、五色傩舞傩:文化原是流传于我国西北、西南、岭南一带的一种古老文化,但在我省长兴,这一古老文化也有流传。
傩,其本义有“鬼惊貌”、“鬼见而惊”、“行有节度”等多层意思,也表示有节度地驱鬼逐疫。
傩文化,即面具文化。
长兴的傩文化历史上地域分布很广,尤以水口、城山等地为最具代表性。
但是,由于它装神弄鬼的内容,仅在民间流传,几乎为《县志》等文字资料所不载。
宣城民风民俗调研报告

宣城民风民俗调研报告宣城位于中国安徽省东南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在这片土地上,流传着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反映出当地人民的风貌和生活方式。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宣城的民风民俗,以及其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
在宣城,人们非常重视家庭和睦和邻里团结。
在传统的大年初一,人们会举行“拜年”活动,亲朋好友互相拜访,祝福家庭幸福安康。
在此期间,人们还会包饺子、吃年糕等传统食物,寓意团圆和吉祥。
此外,每到春节,还有舞龙舞狮、放鞭炮等庆祝活动,这些传统节日活动不仅热闹喜庆,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喜悦和美好祝愿。
宣城还有许多丰富的民间文艺活动,其中著名的有说唱艺术“宣州曲艺”。
宣州曲艺是一种流传在宣城地区的地方戏曲形式,它以优美的曲调和富有地方特色的唱词为特点。
每到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人们还会举行划龙舟比赛,并在此时欣赏到宣州曲艺的表演。
这些传统艺术活动既弘扬了地方文化,又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宣城还有一些独特的民俗习惯,如丰收祭祀。
每年丰收季节,人们会进行祭祀活动,感谢大自然的恩赐。
此外,宣城还有许多传统手工艺品,如宣城剪纸、宣城刺绣等,这些手工艺品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
宣城的民风民俗不仅体现了宣城人民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也是宣城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民风民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传承了宣城的历史文化,同时也在不断发展与变化中。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现代化的进程,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逐渐消失,受到冲击。
为了保护和传承宣城的民风民俗,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如组织相关的传统文化活动、加强相关的教育和宣传等,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这些传统文化中来。
总之,宣城的民风民俗承载着宣城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精神,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保护和传承宣城的民风民俗至关重要,希望能够通过努力,让这些传统文化在今后的日子里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知识解析与习题

第一单元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1.我们当地的风俗一、核心词汇我来填1.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风俗,这些风俗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这些与我们成长有关的风俗寄托了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愿。
2.生肖也称属相,是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的一些民族用来代表年份和人出生的年号。
3.每人在其出生年都有一种动物作为生肖,中国的“十二生肖”指的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4.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伴随着我们成长的很多风俗体现了爱幼的传统,相应地,也有很多风俗体现了尊老的美德。
5.中国有很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
6.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本名“端午”,它是为纪念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产生的。
7.每年的七八月间,内蒙古都会举行一年一度的“那达慕”盛会,“那达慕”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
8.不同的风俗体现了不同的文化,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祝愿,表达了人们多样的情感。
9.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风俗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不在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就需要淘汰或者加以变革。
10.清明时节扫墓祭祖、感念祖恩、激励后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
清明时节凭吊革命先烈,也已经成为小学生的常规活动。
11.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2.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又称为“双龙节”“老人节”。
二、眼花缭乱我来选1.( B )是内蒙、甘肃、青海、新疆的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在每年七、八月这一水草丰茂、牲畜肥壮、秋高气爽的黄金季节举行。
A.祭敖包B.那达慕大会C.赛马节2.唐代文人写重阳节习俗的诗篇有很多,杜甫的七律( B ),就是写重阳相关习俗的名篇。
A.《望岳》B.《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C.《登高》3.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 B )、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成为老人的节日。
民风民俗民间艺术的消失

很多优秀民间艺术直接面临生存危机,许多民间艺术正在逐渐走向消亡。
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两会期间所说的“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
”据了解,在邳州一个县的135项主要民俗类民间文化资源中,已经消亡的就有60项。
正在消失的民风民俗:邳州是江苏6000年文明起源地,邳州悠久的文明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邳州民间春节期间民俗活动有舞狮子拜年、跑旱船、踩高跷、跑竹马、跳落子舞等等具有民族习俗特点和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节目.农历腊月初八喝"腊八粥"、二月二龙抬头吃"爆米花"、清明节”戴柳"、”插柳”,邳州民间习俗有女儿出嫁要流下几滴眼泪,谓之”金豆豆",以报你母养育之恩等民俗。
1。
邳州饮食习俗煎饼是邳州人的传统主食,兼有食面条、馍馍(馒头)、单饼、朝牌饼(锅饼)。
邳州人爱吃菜肴平时以豆制品和时鲜蔬菜为主,冬季以盐豆子、萝卜干、黑咸菜等腌菜和酱菜为主,节日调剂荤菜。
来客讲究几碟几碗,少则四碟二碗,多则八碟八碗。
邳州人“食鱼无鱼不成宴席”在宴请宾客最后一道菜为鱼,取其“富足有余"之意。
出门做客,决不能吃鱼头,否则,就意味对东道主不恭敬.与东家同席食鱼,忌说把鱼翻过来。
2。
邳州饮酒习俗邳州人的家宴或者宴请宾客的时候,饮酒前举杯向地上或者用筷子蘸酒在桌上点三下,以示敬祖宗天地。
朋友聚会先饮酒3杯或者6杯,然后各找对象。
婚宴上,菜齐后,伴娘要陪新郎新娘到亲朋餐桌上敬酒。
鱼上桌后,鱼头要长者或者主位.鱼头和鱼尾朝向的要同喝,所谓:头三尾四。
3.重阳节忌九月重阳节有的地方忌讳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回娘家,民间俗话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
4。
打春就是立春,打春后就意味长大一岁,长辈给小孩子缝制花布做的小布公鸡在帽子上叫“打春鸡”。
一般立春过后农忙开始了。
5。
刷拢(庆祝乔迁新居或建设新房)70年代以来,农村建造新房或者城里乔迁新居,亲朋好友送烟酒或装饰画表示祝贺,称:“刷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很多优秀民间艺术直接面临生存危机,许多民间艺术正在逐渐走向消亡。
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两会期间所说得“民间文化得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
”据了解,在邳州一个县得135项主要民俗类民间文化资源中,已经消亡得就有60项。
正在消失得民风民俗:邳州就是江苏6000年文明起源地,邳州悠久得文明史孕育了灿烂得文化,邳州民间春节期间民俗活动有舞狮子拜年、跑旱船、踩高跷、跑竹马、跳落子舞等等具有民族习俗特点与浓郁地方特色得传统节目。
农历腊月初八喝"腊八粥"、二月二龙抬头吃"爆米花"、清明节"戴柳"、"插柳",邳州民间习俗有女儿出嫁要流下几滴眼泪,谓之"金豆豆",以报您母养育之恩等民俗。
1、邳州饮食习俗煎饼就是邳州人得传统主食,兼有食面条、馍馍(馒头)、单饼、朝牌饼(锅饼)。
邳州人爱吃菜肴平时以豆制品与时鲜蔬菜为主,冬季以盐豆子、萝卜干、黑咸菜等腌菜与酱菜为主,节日调剂荤菜。
来客讲究几碟几碗,少则四碟二碗,多则八碟八碗。
邳州人“食鱼无鱼不成宴席”在宴请宾客最后一道菜为鱼,取其“富足有余”之意。
出门做客,决不能吃鱼头,否则,就意味对东道主不恭敬。
与东家同席食鱼,忌说把鱼翻过来。
2、邳州饮酒习俗邳州人得家宴或者宴请宾客得时候,饮酒前举杯向地上或者用筷子蘸酒在桌上点三下,以示敬祖宗天地。
朋友聚会先饮酒3杯或者6杯,然后各找对象。
婚宴上,菜齐后,伴娘要陪新郎新娘到亲朋餐桌上敬酒。
鱼上桌后,鱼头要长者或者主位。
鱼头与鱼尾朝向得要同喝,所谓:头三尾四。
3、重阳节忌九月重阳节有得地方忌讳出嫁不到三年得女儿回娘家,民间俗话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得说法。
4、打春就就是立春,打春后就意味长大一岁,长辈给小孩子缝制花布做得小布公鸡在帽子上叫“打春鸡”。
一般立春过后农忙开始了。
5、刷拢(庆祝乔迁新居或建设新房)70年代以来,农村建造新房或者城里乔迁新居,亲朋好友送烟酒或装饰画表示祝贺,称:“刷拢”。
6、送祝米(吃喜面)妇女生育第一胎婴儿,丈夫于婴儿出生得第6天带红鸡蛋到岳父家报喜。
12天为小满月,一般由妻子娘家人带馈赠得米面等,送给婴儿。
满月接回婴儿外祖母家。
7、送轿当发嫁得鞭炮响起,新娘坐进花轿被抬往婆家,娘家一些至亲挚友会随轿相送,邳州人称之为“送轿”。
在送轿得人群中,姑娘居多,而且与新娘年龄相仿,但都待字闺中。
已婚妇女,特别就是孕妇,就是忌讳送轿得。
在邳州还有一种人就是绝不允许送轿得,她们就是新娘得姑姑,所谓“姑不送,姨不迎”。
8、红鸡蛋(红喜蛋)邳州人崇尚红色。
红色象征喜庆、吉祥。
原本普普通通得鸡蛋,一旦着上红妆,便立马鲜活、美丽,红色得喜鸡蛋格外讨人喜欢起来。
其实,邳州人不光生孩子用红鸡蛋,如闺女出嫁,红鸡蛋为“填箱”之物。
新人入洞房,要给新娘“铰脸”,有得地方叫“开脸”或“滚脸”,也要用红鸡蛋(红喜蛋)。
9、羊尾巴有些邳州人在自家男孩得脑后,蓄有一缕头发长时间不剪,名唤“羊尾巴”。
羊代表富足,尾巴便于把握。
蓄了羊尾巴,家人可以把孩子得幸福留住,谁也别想轻易夺走。
邳州人对留“羊尾巴”特别重视。
第一次留“羊尾巴”,邳州人要请有着丰富经验得剃头师傅,特意上门剪发。
同时要放鞭炮,大摆宴席,款待亲朋,热闹得就像娶媳妇、嫁闺女得喜事一样。
一旦留了“羊尾巴”,要待到孩子12岁时,才可以剪掉,“羊尾巴”,就是邳州人对孩子亘古不变得无限关爱与美好祝愿!10、、新年挂门签(门笺)家乡人过春节,家家户户挂门签。
门签又叫门笺,俗称“挂门签子”或“门吊子”,“挂”在门框上吊下来,家家户户得挂门签,色彩斑斓,图文并茂,就是集书法、绘画、剪纸于一身得综合艺术品。
正在消失得民间艺术:位于京杭大运河与陇海铁路交界处得江苏省邳州市(原邳县)就是一个有着六千年悠久历史得地方。
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古老土地上得劳动人民,以其智慧得头脑与勤,劳得双手,在创造赖以生存得物质财富得同时,也创造了灿烂得民族文化。
这里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得彩陶,商周秦汉墓葬中得青铜器与汉化像石刻艺术,都堪称国之瑰宝。
悠久而丰富得历史文化,世代影响与熏陶着这一方人民,形成了深厚民族积淀,这种植跟于人民心灵中得文化底蕴,在不同得历史时期都以不同得形态表现出来,这就就是长期以来流传与邳州民间得被人称之为乡土艺术得民间美术。
邳州民间美术品种繁多,经过挖掘、继承、整理创作出来得就有几十个门类数百种样式。
如农民画、木版年画、剪、刻纸、雕塑、雕刻、刺绣、印染、编织、纸扎、陶艺、布艺等手工艺品。
这些出自普通农民之手又与生活习俗紧密相关得艺术;大都就地取材,土色土香,表现出质朴、自然、天趣得艺术特色。
1、虎头鞋虎头鞋就是邳州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就是一种童鞋,因鞋头呈虎头模样,故称虎头鞋,北方汉族地区也有称为猫头鞋。
它既有实用价值,也有观赏价值,同时它又就是一种吉祥物,人们赋予它驱鬼辟邪得功能。
虎头鞋做工复杂,仅虎头上就需用刺绣、拨花、打籽等多种针法。
鞋面得颜色以红、黄为主,虎嘴、眉毛、鼻、眼等处常采用粗线条勾勒,夸张地表现虎得威猛。
麻编鞋把络麻采摘后,制成麻线,编织成鞋底与鞋边。
用麻秆磨成粉,压制成鞋跟。
再配以色泽艳丽、款式多样得鞋帮。
这种麻编工艺鞋,每双不过五六两重,却结实耐用、美观大方。
2、剪纸剪纸,又叫刻纸,就是一种镂空艺术。
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得感觉与艺术享受。
剪纸,就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得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
这种民俗艺术得产生与流传与邳州得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亦或新婚喜庆,常常会贴“囍”这个字,人们把美丽鲜艳得剪纸贴在雪白得墙上或明亮得玻璃窗上、门上、灯笼上等,节日得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
3、纸塑狮子邳州纸塑狮子头就是江苏邳州汉族传统狮子舞得狮子头面具,就是一个集雕塑、裱糊、扎制、绘画于一体综合造型得汉族民俗工艺品。
邳州纸塑狮子头历史悠久,世代相传,有500多年历史。
从狮子头面具得发展能瞧到汉族民间狮子舞得发展及中国民间面具艺术得发展轨迹。
狮子头面具根据舞蹈套路、动作编排得要求,有大小造型之分。
邳州纸塑狮子头历史悠久,世代相传,汉族传统民俗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
故此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都喜欢敲锣打鼓,舞狮助庆。
据有关史料记载,狮子头面具根据舞蹈套路、动作编排得要求,有大小造型之分。
邳州纸塑狮子头就是一个集雕塑、裱糊、扎制、绘画于一体得综合造型艺术,它不同于南方狮子头面具得文秀细腻,极具北方粗犷豪放得霸气,造型夸张,形象活泼,色彩鲜艳、对比强烈,且兼具诙谐幽默,具有极高得艺术研究价值。
近年来,由于各种现代娱乐形式得出现,传统狮子舞等民间舞蹈逐渐被新得歌舞娱乐形式所取代,用于狮子舞得纸塑狮子头面具用量减少,销量不大,许多艺人便被迫放弃了这项手艺而转行,加上年轻人不愿从事这门技艺,致使邳州纸塑狮子头技艺后继乏人。
加强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扶持,已迫在眉睫。
4、草编草编,就是一种以柔韧植物茎杆或皮为材料,进行手工编织得传统工艺。
邳州草编织历史悠久,从四户镇大墩子、戴庄镇刘林新石器古文化遗址中出土得彩陶器上绘制得编织纹样与编织物印痕证明,邳州得先人们在陶器时代以前就已创造与使用了编织技艺。
用草编织草履、蓑衣、草帽、草垫、草席、草帘、草囤等用品,就是邳州传统得手工技艺与生活习俗。
邳州草编种类繁多,草编得原材料也极为丰富,有黄草编、麻编、蒲编、芦苇编、玉米皮编、麦草编、高粱秸编、龙须草编等十多种。
艺人根据不同得材料性能,采用不同得编织工艺,编织制作各式造型与风格得草编制品,具有鲜明得地域特色。
邳州麻编鞋历史久远,制作精良,品种样式繁多,流行于邳州广大农村。
5、麻编据《考工记》载:“徐土邳圻之间,大粗谓之角(麻鞋)”。
1995年,邳州黄石山发掘得商周时期得墓葬中就有棉布、麻布与麻编鞋得遗迹,证明早在秦汉以前麻编鞋就已在邳州民间编织使用。
邳州麻编鞋历经3000多年,不断得完善定型,至今传延不衰。
麻编鞋就是用苘麻线手工编织而成,制作工艺独特,色彩典雅,风格纯朴。
编织时首先用苘麻线编织好鞋底,在鞋底上留出麻线雨子,用麻线在雨子上反复编织成鞋。
麻编鞋结实耐用、透气、不臭脚,不怕潮湿,且有弹性。
邳州麻编鞋得边口多编织花纹图案,图案一般多用黑色头发、彩色丝线或染色苘麻线编织。
图案纹样有汉纹,回纹,十字纹,万寿纹,锁链纹等。
儿童鞋得用色比较丰富,有大红、粉红、柿黄、粉绿、天蓝等色;鞋头图案有虎头、狮子头、猪头、牛头、鱼纹与波浪纹等。
文化缺失原因:1、“这跟城市改造、乡村城市化密切相关。
”江苏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民间艺术得‘根’在民间,在农村。
城乡一体化直接导致了民间艺术赖以生存得农耕文化迅速瓦解。
而错位得乡村旅游开发更就是抹杀民间艺术得一把‘利剑’。
另外,长期以来形成得‘重物质文化,轻非物质文化’得社会风气也就是造成大量优秀民间艺术消失得原因。
”2.随着现代社会得发展,青年一代崇尚现代文明,对民族传统与文学艺术逐渐失去兴趣,不愿学习继承。
而一些掌握传统技艺得人年事渐高,有得已经去世,使一些传统技艺或民间艺术形式濒临失传甚至灭绝得危险。
另一方面,现代文化与外来文化影响了民族民间文化生存得环境,传统文化面临被吞噬得危险—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渐渐消亡;一些传统工艺由于生产方式、生产规模、表现形式等方面得局限性,在市场经济得冲击下,生产规模缩小,市场萎缩,处境艰难;一些艺人出于商业目得,迎合当代人得需求,任意改变民间艺术得内涵,使其产品失去原有得文化性与独特得风格;随着人们得生活方式与观念变化,有得民间艺术不再被人欣赏,有得传统习俗在慢慢消失。
3.滥用、歪曲民间文化得现象时有发生。
一些人擅自到民间搜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资料,甚至以盈利为目得使用民族民间文化,收到经济效益,取得研究成果,却不给产生这一作品得群落任何回报。
也有些人在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改编加工时,歪曲、损害民族民间文化得原意。
4.民间文化遗产得记录、整理、保存、传承就是一个庞大得社会工程,必须配备相应得设施、设备与经过训练得专业人员,这就需要充足得经费作为保障。
由于经费不足,保管民间文化资料得设施落后、设备陈旧,有关部门得整理、研究与抢救工作难以开展—大量民族民间文化实物与资料散落于民间,得不到收集;一些濒临湮灭得文化遗产没有抢救到手;一些记录、整理完成得反映民族民间文化得作品不能出版;已经搜集、整理得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资料有许多已经老化、发霉、粘连、消磁、被蛀虫腐蚀,面临着被摧毁、流失得危险,有得甚至又重新散落回民间;从业人员待遇过低,使许多民族民间文化研究与表演得人才流失,民族民间文化得保护与弘扬难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