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雾凇》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雾凇》教案、教学设计
2.讨论话题如下:
a.雾凇的形成原因及条件
b.雾凇的美丽与神奇之处
c.雾凇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3.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a.选择题:关于雾凇的形成过程,以下哪个说法是正确的?
b.填空题:根据课文内容,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c.简答题:请用自己的话简要介绍雾凇的形成过程。
b.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取有效信息,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c.如何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能够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a.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雾凇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雾凇的美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b.运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设置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写一篇关于雾凇的观察日记,要求不少于300字。内容需包括对雾凇的描述、形成过程的阐述以及自己的感悟。
2.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堂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关于雾凇的科普海报,展示雾凇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a.使学生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认识这一自然现象,并掌握相关科普知识。
b.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对文章细节的把握和词义推测能力。
c.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情感态度。
2.教学难点:
a.如何运用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

《雾凇》教学设计(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3篇)

《雾凇》教学设计(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3篇)

《雾凇》教学设计(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3篇)2022-12-15《雾凇》教学设计(精选13篇)《雾凇》教学设计篇1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以前学过的《九九歌》还记得吗?谁来为大家背一背?2、出示课件,教师深情导入3、板书课题:雾凇。

指导写4、联系图片,朗读课题二、初读课文1、师范读2、自读课文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可以动笔圈出生字词标号)2、课文主要写了雾凇的什么?3、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景象,形成,赞叹)4、相机出示相关段落:(1)景象部分: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指导读准堤字,读通句子(指导停顿),换词理解闻名全国(2)形成部分*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凝,后鼻音这句中你读懂了什么?(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饱和的水汽,遇冷)松花江畔具备了形成雾凇的两个条件了吗?*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约在4摄氏度左右。

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指名读,正音当;出示停顿,指导读好长句遇冷凝结:*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

树木被雾气淹没了。

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指名读,生字的音都读准了,词语有没有不理解的?在松花江畔的人们进入梦乡,他们周围在雾气笼罩下正悄然发生着变化,谁来接着读----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3)赞叹部分十里江堤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件件洁白的艺术品,快去看看吧,谁愿意读第三自然段?指名读过度:究竟是怎样的一番景象能令人们发出这样的赞叹?三、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雾幕零堤俗摄淹模凝氏觉得哪个字比较难记?你有什么好办法?哪个字需要老师帮忙?范写,生描红四、小结这么壮观的雾凇奇观,究竟是怎样一点点形成的呢?中外游客又对他发出怎样的赞叹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松花江。

雾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优选篇

雾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优选篇

雾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优选篇雾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1. 学会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 关注课文中长句的停顿,学会根据句意合理停顿,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受雾凇的美丽。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通过自身努力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1.自主预习课文。

2.利用互联网搜集吉林雾凇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复习《九九歌》。

2、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亩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那就是吉林雾凇奇观。

板书课题。

3、读题,解题。

4、看了这个课题,你会有哪些疑问?指名提问。

二、初读课文。

1、带着疑问自读课文。

老师出示自读要求:(1)读通、读顺课文。

(2)注意生字、生词的读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3)遇到疑问用笔作上记号。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长堤缀满俗称凝结摄氏度弥漫蒸腾模糊__畔情不自禁琼枝玉树(2)指名读,齐读,师生共同指正。

(3)出示长句子。

a、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b、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c、这样,__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4)指名读,齐读,师生共同指正。

3、再次读课文。

同学们,课文中的生字词、长句我们会读了,那就让我们再一次来读读课文。

自读要求:(1)读准字词,读好长句,注意长句停顿。

(2)给每段标上自然段序号。

(3)想想每个自然段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指正。

5、指名说说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总结。

课件出示:(1)第一自然段概括描写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2)第二自然段详细介绍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3)第三自然段写人们清早观赏雾凇及其感受。

三、学习生字。

1、课件出示课文生字。

2、学生仔细观察生字,并说说在读法上你有什么需要提醒其他同学的。

《雾凇》优秀教案5篇

《雾凇》优秀教案5篇

《雾凇》优秀教案5篇《雾凇》优秀教案篇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公开课教案一、揭示课题1、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2、揭题。

寒冷的冬天,在我国北方吉林却可以观赏到闻名全国的奇观——雾凇。

二、观看雾凇的投影片。

观看投影片,自主谈感受。

提出自身不懂的或想搞明白的问题生边听边思:你知道了什么?1、你看了有什么感受?2、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三、初读课文1、录音范读课文,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

2、交流。

3、自学课文。

大地冰封十里长堤俗称凝结摄氏零下淹没模糊雾凇缀满镀上缭绕琼枝玉树(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4、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2)解释词语。

(3)指导读长句。

四、再读质疑五、指导写字1、自身设法记忆字形,有困难的做上记号。

2、交流记忆有困难的生字。

3、指导书写。

自主交流,说明理由,调动参与的积极性。

4、誊写生字词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和雾凇的奇异景象。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和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具投影第2课时公开课教案一、导入新课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着作者来到吉林欣赏这美丽的雾凇。

集中注意激发情感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气而美丽的风景。

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观察插图,说说你观察到了什么?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出示第二句话)练习感情朗读(自读、指名读)过渡: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师板书:奇观)齐说:奇观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我们的自豪心情。

《雾凇》教学案例(精选17篇)

《雾凇》教学案例(精选17篇)

《雾凇》教学案例(精选17篇)《雾凇》篇1【研究背景】课堂中利用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为了达到培养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技能技巧的目的,我组织了以下合作学习。

【案例描述】(一)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划出写雾凇形成原因的句子,用“﹏﹏”划出写雾凇形成过程的句子。

然后与同桌讨论一下。

生:(读读,划划,议议)生: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师: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吗?生: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师: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生: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

我从这阵阵雾气知道吉林有饱和的水汽。

师:吉林的冬天冷吗?生:冷,冬季夜幕降临时,气温会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

师:两个前提条件都符合了,美丽的雾凇也就慢慢形成了。

谁来说说雾凇形成的过程生:每当夜幕降临……银松雪柳了。

(二)师:雾凇各有各的姿态,用上这个句式,将你看到、想象到的景象描绘出来吧。

(出示: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有的;有的;有的。

雾凇, !)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让组长把你们认为最美的姿态写下来。

生:(小组合作,完成小组合作学习菜单)生: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有的像银菊,洁白高雅;有的像梨花,含苞欲放;有的像银菇,婀娜多姿;雾凇,你真是太迷人了!生: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有的像绽放的菊花,楚楚动人;有的像害羞的小姑娘,低着头,有的弯着腰,好像在给人们鞠躬;雾凇,你真不愧是闻名全国的奇观阿!生: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有的像亭亭的少女;有的如盛开的百花;有的似排排的雪浪。

雾凇可真美啊!……【】合作学习的形式不是固定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安排了同桌合作和小组合作。

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体悟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是难点。

雾凇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雾凇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雾凇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雾凇的定义、形成原因和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讨论、实验等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

(2)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动手操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雾凇的定义、形成原因和特点。

(2)雾凇观察和实验方法。

2. 教学难点:(1)雾凇形成原理的微观解释。

(2)如何运用实验方法验证雾凇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雾凇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

(2)准备实验器材和药品。

2. 学生准备:(1)预习雾凇相关知识。

(2)分组,准备团队合作实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雾凇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

(2)提问:“你们知道雾凇是什么吗?”、“雾凇是如何形成的?”2. 探究雾凇的形成原因和特点:(1)讲解雾凇的定义、形成原因和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雾凇的形成条件。

3. 观察和实验:(1)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雾凇的形成过程。

(2)引导学生运用实验方法验证雾凇的形成条件。

4.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雾凇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提问:“雾凇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如何保护雾凇资源?”五、课后作业:1. 结合课堂所学,完成课后练习题。

3. 思考如何保护雾凇资源,提出具体措施。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对雾凇的定义、形成原因和特点的理解程度,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操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3. 课后作业:通过课后练习和调查报告,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和拓展情况。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是否突出雾凇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雾凇》教学设计(优秀5篇)

《雾凇》教学设计(优秀5篇)

《雾凇》教学设计(优秀5篇)《雾凇》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通过解读课文,结合网络资源,欣赏感受雾凇的美。

2、提高在网络环境下获取网络资源并利用资源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的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描写雾凇美景的语句。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

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这就是著名的吉林雾凇奇观。

2、昨天我们一起探究了雾凇形成的原因,谁来简单地向大家说说?3、今天,我们进一步来领略雾凇的神奇和美丽。

[利用资源,探究文本]1、雾凇美在什么地方?究竟有多美呢?想一睹为快吗?2、赶快进入我们班级主页的“资源共享”版块,去美美地欣赏雾凇美景吧!(示范指出资源所在的位置)3、你想发出怎样的赞叹?4、读读课文中描写雾凇美景片段,找出使你感觉特别美的语句,认真读读,闭上眼睛细细地品味一番。

5、交流、指导朗读:①“十里长堤、洁白晶莹、缀满了枝头、银光闪烁”(如雪般洁白、如银光闪烁的霜花缀满枝头,这奇妙的美景绵延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壮观至极,真不愧是闻名全国的奇观啊!)②“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再细细地欣赏网页中的雾凇美景图,选择你最喜爱的一幅图片,认真观察展开想象,向大家描述你眼前的雾凇?远远望去,一排排杨柳的树冠似烟似雾,与天上的蓝天白云相接,让人分不清天地的界限。

垂柳苍松凝霜挂雪,戴玉披银,远远望去如朵朵白云,排排雪浪。

仰望松树的枝头,宛如玉菊怒放,雪莲盛开;柳树柔软的枝条,都被粘挂成璀璨的银丝;形态各异的灌木丛,一团团,一簇簇,晶莹夺目,宛如银珊瑚的奇葩。

)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想象说话:昨天傍晚,十里长堤上的树木还是黑森森的,到第二天早晨,站在江堤向远处望去,呀!你看到了什么?(琼枝玉叶的婀娜杨柳、银菊怒放的青松翠柏,千姿百态的雾凇奇观真让人目不暇接,这大自然神奇的杰作让无数人为之惊叹、流连忘返。

雾凇教学设计

雾凇教学设计

雾凇教学设计雾凇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雾凇形成的过程;背诵课文教学流程:一、导入课题三、学习二自然段,探究:这么美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呢?(1)第二自然段共_____句话?这几句话都是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话写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______关系。

(2)雾凇的形成需要具备那些条件?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师:饱和的水汽,从哪里来?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而水库里的水却在4摄氏度左右,所以说____________这句话哪个词说明雾气饱和(阵阵)(三)师:雾凇是怎样凝结成雾凇的呢?出示:这蒸腾的雾气,地给,逐渐变成,最后这些词还写出了雾凇的“最初,逐渐,最后”这几个时间词清楚地写出了雾凇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化的过程。

我们平时作文中要学会用这些表示顺序的词,来让自己的作文更有条理。

为什么把雾凇比作白银呢?这比喻其实蕴含着作者的什么感情?因为喜爱,所以用这样的比喻。

带着喜爱美美的读读这两句话。

四、尝试记忆引导背诵:这么神奇而美丽的'雾凇形成过程想不想给更多的人介绍一下?有什么快速记忆的好方法呢?(弄清每句写什么,句与句关系,在每句中找出关键词。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这雾气便(),(),笼罩着()。

树木()。

(),灯光,树影()。

这蒸腾的雾气,(),(),()、()。

最初像(),逐渐变成(),最后()。

第二、三句写饱和的水汽是怎么来的;第四到八句写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时,雾汽涌向两岸,笼罩长堤,淹没树木,逐渐形成了雾凇。

让我们再一起读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雾凇独特的形成过程。

齐读第二自然段。

五、拓展练习:业余小导游5.游客太多,导游小分队出动,其他同学观察,评选最佳导游(一起指向表现最好的一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雾凇》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5个生字,学会10个生字,能结合课文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3、通过朗读,欣赏图片,感受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初步了解吉林雾凇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

教学重点:
生字、词语教学和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教学难点:
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图片,介绍我国四大自然奇观: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吉林雾凇。

(同学们,在我国这块辽阔而神奇的土地上,有着四大自然奇观:它们是:长江的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吉林雾凇。

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素有“山水画廊”的美誉,以雄、秀、险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名列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首。

云南石林以石多似林而闻名全国,是一个集自然风光、撒尼土著风情、休闲度假、科学考察为一体的5A级景区。

桂林山水:它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为主要特色,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

接下来,就到“吉林雾凇”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写一写“雾凇”两个字。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带着学生板书“雾凇”二字,记一记“雾”字,在汉语拼音本上写三个“雾”。

再用电子白板找出“凇”字,结合解释以及字形去揣摩“雾凇”的含义。

2、欣赏美丽的雾凇。

3、看到这些美丽的雾凇,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4、出示文中描写雾凇的词语:
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霜花缀满
5、再出描写雾凇形成的词语:
弥漫缭绕蒸腾笼罩淹没模糊凝结
6、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课文是怎样写雾凇的?请哪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课文。


7、指名读课文,同学传授读得好的经验或者互相点评朗读。

8、指名说一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自由发表)
(三)咀嚼词句品味奇美
1、课文是怎样描写雾凇的奇特美丽的呢?请找出相关的句子,用“—”把它画下来。

2、交流句子。

(1)、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请用你发现的眼睛找一找,这句话写出了雾凇的哪些特点?(颜色白而美、数量多、)
抓住“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十里长堤”“缀满”,读出白美、多的特点。

采用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等形式朗读。

雾凇是在哪个季节出现的呢?(冬季)课文的哪个句子向我们透露了这个信息?(三九严寒,大地冰封)解释“三九”,背诵《数九歌》。

(课件:出示第二句—重点词加点—出示第一句—出示《数九歌》—出示第三句)
引读第二句、第三句,齐读第一段。

(还有哪一句也是描写雾凇的美丽奇特的呢?)
(2)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这句话又写出了雾凇的什么特点?(姿态多,壮观美)
从哪些词语看出?(“千姿百态”“千树万树”“琼枝玉树”)
什么是“琼枝玉树”?(本指美玉做的树干和树枝,本课指松花江两岸的树一片银白,晶莹美丽。


谁能读出雾凇的多和美呢?
指出文的诗句,说说为什么要加双引号?(引用诗句)出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整首诗朗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简单理解这句诗用在这里的妙处。

(体现了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
谁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壮观美丽。

在吉林,有句俗话说“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看落花。

”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早晨是看雾凇的最好时间)因此课文最后一段说——“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齐读最后一段。

(四)赞叹雾凇探究形成
1、课文学习到这里,你想说什么?
2、吉林的雾凇的确太美了,难怪我们的江主席来到这里,也忍不住写下了这样的赞诗:寒江雪柳,玉树琼花!让我们也来借主席的诗称赞一下吉林的雾凇吧!
3、同学们,吉林的雾凇如此神奇美丽,许多人都慕名来观看,那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呢?
4、谁来说一说,它是怎样形成的?你从课文的哪里知道的?
5、指名读第2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6、形成雾凇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7、教学“凝”字。

识记、书写。

8、过于饱和的水汽、冷空气又来自哪里呢?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下节课,我们
继续来学习雾凇的形成过程。

(五)布置作业
洁白晶莹
晶莹闪烁
23、雾凇水汽——遇冷——凝结——奇观
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