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完美教案及反思
《雾凇》教学设计(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3篇)

《雾凇》教学设计(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3篇)2022-12-15《雾凇》教学设计(精选13篇)《雾凇》教学设计篇1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以前学过的《九九歌》还记得吗?谁来为大家背一背?2、出示课件,教师深情导入3、板书课题:雾凇。
指导写4、联系图片,朗读课题二、初读课文1、师范读2、自读课文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可以动笔圈出生字词标号)2、课文主要写了雾凇的什么?3、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景象,形成,赞叹)4、相机出示相关段落:(1)景象部分: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指导读准堤字,读通句子(指导停顿),换词理解闻名全国(2)形成部分*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凝,后鼻音这句中你读懂了什么?(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饱和的水汽,遇冷)松花江畔具备了形成雾凇的两个条件了吗?*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约在4摄氏度左右。
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指名读,正音当;出示停顿,指导读好长句遇冷凝结:*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
树木被雾气淹没了。
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指名读,生字的音都读准了,词语有没有不理解的?在松花江畔的人们进入梦乡,他们周围在雾气笼罩下正悄然发生着变化,谁来接着读----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3)赞叹部分十里江堤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件件洁白的艺术品,快去看看吧,谁愿意读第三自然段?指名读过度:究竟是怎样的一番景象能令人们发出这样的赞叹?三、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雾幕零堤俗摄淹模凝氏觉得哪个字比较难记?你有什么好办法?哪个字需要老师帮忙?范写,生描红四、小结这么壮观的雾凇奇观,究竟是怎样一点点形成的呢?中外游客又对他发出怎样的赞叹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松花江。
《雾凇》完美教案及反思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雾凇》完美教案及反思学科领域:小学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雾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雾凇的定义、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实物观察等方法,引导学生了解雾凇的形态特征。
(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让学生掌握雾凇与霜、露、雪等自然现象的区别。
(3)培养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途径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助共进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雾凇》。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雾凇的定义、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雾凇形成原因的阐述。
(2)雾凇与霜、露、雪等自然现象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展示、实物观察等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雾凇的美。
2. 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雾凇与其他自然现象的异同,加深对雾凇特点的理解。
3. 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助共进的良好品质。
4. 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观察雾凇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雾凇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景。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雾凇的了解。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读课文《雾凇》,感受作者对雾凇的赞美之情。
(2)教师讲解课文,引导学生了解雾凇的定义、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3)学生齐读课文,加强记忆。
3. 生字词学习(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课堂小结(1)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雾凇》优秀教案5篇

《雾凇》优秀教案5篇《雾凇》优秀教案篇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公开课教案一、揭示课题1、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2、揭题。
寒冷的冬天,在我国北方吉林却可以观赏到闻名全国的奇观——雾凇。
二、观看雾凇的投影片。
观看投影片,自主谈感受。
提出自身不懂的或想搞明白的问题生边听边思:你知道了什么?1、你看了有什么感受?2、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三、初读课文1、录音范读课文,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
2、交流。
3、自学课文。
大地冰封十里长堤俗称凝结摄氏零下淹没模糊雾凇缀满镀上缭绕琼枝玉树(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4、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2)解释词语。
(3)指导读长句。
四、再读质疑五、指导写字1、自身设法记忆字形,有困难的做上记号。
2、交流记忆有困难的生字。
3、指导书写。
自主交流,说明理由,调动参与的积极性。
4、誊写生字词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和雾凇的奇异景象。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和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具投影第2课时公开课教案一、导入新课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着作者来到吉林欣赏这美丽的雾凇。
集中注意激发情感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气而美丽的风景。
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观察插图,说说你观察到了什么?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出示第二句话)练习感情朗读(自读、指名读)过渡: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师板书:奇观)齐说:奇观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我们的自豪心情。
雾凇课文教案板书

雾凇课文教案板书篇一:《雾凇》教学设计和反思《雾凇》二次教学设计和反思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6个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着作者来到吉林欣赏这美丽的雾凇。
2、出示多媒体画面,板书课题。
板书:雾凇。
(注意,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雾”和“淞”都是形声字,“雾”上面是?? “凇”字是两点水加一个松树的松。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雾凇。
(二)、检查预习1.老师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生字词的音你读准了没有,谁来读读?夜幕降临零下俗称摄氏度十里长堤淹没模糊凝结再读读第二排四个带有多音字的词语。
真了不起!四个多音字都读准了。
一起读一读。
2.小朋友们预习的很充分,表现得非常出色!(三)、精读感悟课文一、三自然段1、请同学们自由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并画出描写雾凇美的词语。
2、找出来了吗?哪位同学上来把你找出的描写雾凇美的词语说一说。
(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银松雪柳千姿百态琼枝玉树)3、读词语(指名读,齐读)4、这些描写雾凇的词语都很美,要是把他们放在句子中读就更美了。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三自然段。
(映示:1,3自然段)读好了吗,我们来比一下看谁读得最美。
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配乐齐读。
在学生读的过程中给予适当评价。
(配乐)(四)、讨论交流课文第二自然段1、过渡:多美美丽的奇观啊,它是怎样形成的呢?你能告诉我吗?2、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并且圈画。
3、提问,雾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板书:形成)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雾凇》教案之三

《雾凇》教案之三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雾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学习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享和小组合作,培养观察、分析和表达的能力。
通过朗读、默读和背诵,提高语言表达和记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雾凇的美。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景物、表达自然美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课文《雾凇》PPT课件生字词卡片小组讨论材料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老师出示PPT,展示雾凇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雾凇的特点。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雾凇的印象。
2.课文阅读老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生字词学习老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跟读并记忆。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生字词进行讲解和举例。
4.课文解析老师提问,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5.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的自然景物描绘方法。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老师进行点评。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老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学生回答问题,老师进行点评。
2.课文背诵学生自选段落进行背诵,老师进行指导。
学生集体背诵课文,感受课文的美。
3.重点句子学习老师出示重点句子,学生跟读并理解。
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重点句子的含义。
4.观察自然景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自然景物进行观察和描绘。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老师进行点评。
5.作业布置学生根据观察和描绘的自然景物,写一篇小作文。
第三课时1.作业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小作文,分享观察和描绘自然景物的感受。
老师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收获。
3.课外延伸学生回家后,观察周围的自然景物,尝试用课文中的方法进行描绘。
学生将观察和描绘的结果分享给家长,与家长交流感受。
4.作业布置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自然景物的小作文。
小学语文四上《雾凇》教学反思(通用10篇)

小学语文四上《雾凇》教学反思(通用10篇)小学语文四上《雾凇》教学反思篇1课文《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歌颂之情。
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
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本节课重点突出,雾凇形成的原因和雾凇的形成过程是本课的重点,体会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是难点。
《雾凇》一课语言美、意境美。
”这节课,我关注了语文的人文性,以情为基础,重视感的过程,追求内化的终极目标,引领孩子欣赏优美文字中所蕴含的美妙绝伦的画面,让美充溢着课堂。
“奇”既是吉林雾凇的重要特征,也是体会美的重要抓手,因为“奇”,吉林雾凇的美才与众不同,因为“奇”,我找到了贯穿文章的主线。
由于学生没有见过雾凇,对雾凇没有感性的认识。
上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观看雾凇的图片,感受雾凇景观的奇特静态美。
让学生默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描写雾凇的美的句子。
通过品读“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十里长堤”、“缀满”等词语,体会雾凇的美。
然后启发学生:这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是怎样形成的呢?从而过渡到下文的教学。
学习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1)吉林的雾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2)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围绕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感受雾凇的奇异景象。
首先,弄清雾凇的形成要具备的两个条件,联系上下文理解“饱和”的意思,并帮助学生理解松花江上为什么会有“饱和的水汽”。
然后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出示句子: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与原句比较,知道雾凇形成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抓住“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这3个词指导朗读,并任选一个造句;抓住“最初逐渐最后”指导,出示由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画面。
导入第三小节,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吉林雾凇的美丽风光,接着,问学生你会发出什么感叹,由己及人,引到诗句,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进一步体验吉林雾凇的奇特壮美。
四年级语文上册《雾凇》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雾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雾凇的定义和特点,知道雾凇形成的原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了解雾凇的定义、特点和形成原理。
2. 教学难点:(1)雾凇形成原理的理解。
(2)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雾凇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熟悉内容。
(2)准备好笔记本,记录生字词和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观察雾凇的景象。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雾凇的了解和印象。
(3)简介课文作者和背景,引入新课。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纠正发音错误。
(3)分段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描绘的雾凇美景。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示范。
(3)学生练习运用生字词造句。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辅导。
(2)分组讨论:雾凇的特点和形成原理。
五、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观,写一段描写。
2. 课堂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绘制雾凇景象的简笔画。
第五章:《雾凇》教案教案内容:一、导入新课《雾凇》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描绘了雾凇的美妙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雾凇》完美教案及反思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带着欣赏赞美的感情朗读课文,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及描述雾凇奇景的句子。
2.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奇观、缀满、洁白晶莹”等词语,学习按顺序描写的写作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跟着作者到吉林欣赏美丽的雾凇。
读好课题(生读:雾凇)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会看见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
那就是(雾凇)它被人们称为(板书:奇观)▲理解“奇观”:“观”在字典上有三种解释:这里应选哪一种出示:①看,查看,观看②看到的景象或样子③对事物的看法,认识什么样的景象才能称作奇观?(特别美丽的、奇特的、罕见的)二、学习第一自然段1.为什么把称雾凇为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去细细体味吧。
出示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带着欣赏赞美的感情朗读课文,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及描述雾凇奇景的句子。
2.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奇观、缀满、洁白晶莹”等词语,学习按顺序描写的写作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想想你看到了怎样的雾凇?找到重点词语圈圈画画。
3.讨论交流:你书中的雾凇怎样?(板书:美)从哪些词中体会出来的?(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读词,说说你的体会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真美,怎么读?还有谁也看到了这样的景象?你来读(指名读)那霜花晶莹剔透,你再读。
洁白晶莹的霜花本身已经够美了,在阳光照耀下,这洁白晶莹的霜花变得银光闪烁,更美,读!▲霜花不仅美,还缀满了枝头,你怎么理解这里的“缀满”?真多呀!(板书:多)谁来读好这个词?(指名读)这个词让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生说)是呀,那美丽动人的霜花挂满了所有的枝头,(再读词)还可以从哪个词看出霜花多的?(十里长堤)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带着欣赏赞美的感情朗读课文,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及描述雾凇奇景的句子。
2.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奇观、缀满、洁白晶莹”等词语,学习按顺序描写的写作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跟着作者到吉林欣赏美丽的雾凇。
读好课题(生读:雾凇)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会看见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
那就是(雾凇)它被人们称为(板书:奇观)▲理解“奇观”:“观”在字典上有三种解释:这里应选哪一种出示:①看,查看,观看②看到的景象或样子③对事物的看法,认识什么样的景象才能称作奇观?(特别美丽的、奇特的、罕见的)二、学习第一自然段1.为什么把称雾凇为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去细细体味吧。
出示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带着欣赏赞美的感情朗读课文,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及描述雾凇奇景的句子。
2.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奇观、缀满、洁白晶莹”等词语,学习按顺序描写的写作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想想你看到了怎样的雾凇?找到重点词语圈圈画画。
3.讨论交流:你书中的雾凇怎样?(板书:美)从哪些词中体会出来的?(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读词,说说你的体会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真美,怎么读?还有谁也看到了这样的景象?你来读(指名读)那霜花晶莹剔透,你再读。
洁白晶莹的霜花本身已经够美了,在阳光照耀下,这洁白晶莹的霜花变得银光闪烁,更美,读!▲霜花不仅美,还缀满了枝头,你怎么理解这里的“缀满”?真多呀!(板书:多)谁来读好这个词?(指名读)这个词让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生说)是呀,那美丽动人的霜花挂满了所有的枝头,(再读词)还可以从哪个词看出霜花多的?(十里长堤)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读好词。
十里相当于5000米,5000米长的堤岸上,所有树木的枝头都缀满了霜花,霜花真多呀!读!▲把词放到句子中,读出你的感受。
谁来?(指名读)(真美,读出了你的感受,听了你的朗读,我好象看到了美丽的雾凇)大家一起来。
▲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的霜花缀满了枝头,真美呀!你用些词来夸夸雾凇。
(生说)(真美,你的词儿真多,这些词都是说雾凇美,说说表示雾凇多的词语)▲老师也有些词语想送给你们,读好它们,记住它们!(课件出示:洁白无瑕、晶莹透亮、粉妆玉砌、银装素裹、精雕细琢、美不胜收)▲①枝头上的雾凇洁白无暇,晶莹剔透,真美,难怪人们要称之为(奇观)②阳光照耀下的雾凇银光闪烁,美丽动人,特美,这当然是(奇观)③十里长堤上的青松柳枝上缀满了雾凇,如雪一样洁白,似银光一般闪烁,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它是当之无愧的(奇观)(这……)出示接读第三句话。
4.把你对雾凇的感受带进课文,读好第一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过渡:吉林雾凇让人叹为观止,如果你了解了它的形成,你更会发自内心地赞叹(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1.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哪一句话概括地写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引导学生领悟:这是中心句,关系是总分,是概括写,其他是具体写。
(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这句话告诉我们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严寒,饱和的水汽)2.交流:你从哪看出吉林很冷??▲“当年12月至第二年”、“严寒季节”、“ 零下30摄氏度”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是怎样写“严寒季节”的?(出示今天的最低气温是6度,感觉怎样?那零度呢?我们这里冬天最冷是零下5度左右,同学们穿什么?那零下30摄氏度呢?这么冷的天,你能用哪些词来形容。
(真冷,说出了你的感受,你都在发抖了)多冷呀,读好它们。
你怎么理解“过于饱和的水汽”?你从哪看出水汽是过于饱和的?▲出示: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
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
树木被雾气淹没了。
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过渡:这几句话把雾凇的形成过程按科学原理写出来的。
水汽通常集中在有江、河的地方。
(1)雾气在哪里?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相机点出弥漫、笼罩、淹没、模糊①江面上弥漫②长堤上涌笼罩(浓、重)③树木间淹没④模糊为什么模糊?雾气怎样能把近在眼前的灯光、树影都模糊了?(2)这四句话都写的是雾气。
雾气刚开始弥漫在江面上,接着笼罩着十里长堤上。
淹没了所有的树木,接着一切都模糊了。
你们所读的雾气是一样的吗?(划出这四个词说明雾是变化的是越来越浓)自由读这四句话,指名读。
小提示:如果要背诵就要牢记这四个词语哦!(3)雾气遇冷凝结成霜花,哪几句写霜花?【课件】出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这句中有霜花吗?根据学生回答,【课件】相机点出白银、银线、银条、银松雪柳【课件】出示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图片讨论:为什么要把霜花比作白银、银线、银条?(镀只能镀上白银,珍贵,背后藏着作者的喜爱和赞美。
)小结:这两句话写出了凝结成霜花挂在松树上、柳条上,就形成了举世闻名的雾凇。
3.读中体会变化雾凇的形成要八到十个小时,但第二自然段只用了八句话就进行了描述。
请看这个自然段的最后两句话【课件】出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自由读。
读了这两句话,我们从哪些字词中体现出变化是漫长的?根据学生回答,【课件】点出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最初、逐渐、最后。
读的时候该怎样读?练习背诵。
【课件】出示填空这蒸腾的雾气,()、()、()给松针、柳枝镀上了()。
最初像(),逐渐变成(),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了。
【设计理念】以读为途径,紧扣“奇观”,感受雾凇色形之美、探求雾凇形成之因、领悟雾凇变化之妙。
切实加强教师、学生、文本、教学媒体之间的多向互动对话,在此过程中培育、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5.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真美,缀满十里长堤上所有的枝头,真多,已经够奇了,形成的过程这样的奇妙,那就更奇了,真不愧是闻名全国的——(奇观)呀四、学习第三自然段过渡: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一夜之间变成了银白色的世界。
清早可是欣赏雾凇的最佳时间。
同学们想不想去十里长提上看一看?身子坐正,小眼睛可要睁大呦!出示图片▲你欣赏到了什么?(生答)▲读词“琼枝玉树”,琼是什么意思?(美玉)给你什么感觉?(板书:琼枝玉树)读好词语。
(课件出示图片)师述:看着眼前的美景,你想说什么?(生说)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都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这就叫(情不自禁)3.此时此刻,人们置身在这美景中,情不自禁地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谁来读好这句诗。
看到这么美的雾凇,老师太欣喜了,(师读诗句)你想吟诵吗?你也想吟诵。
大家一起来情不自禁地赞叹(齐读)4.雾凇如花似玉,怎能不说它是——奇观呢!把这份赞美之情融进课文。
五、总结全文1.雾凇,似梨花攀枝,洁白高雅。
它,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晶莹闪烁。
它,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把神州点缀得繁花似锦。
看过雾凇的人都说,走进雾凇的世界,就像是走进了冬天里的春天,会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这真是(完成板书:寒江雪柳日新晴,琼枝玉树满目春。
)齐读。
2.欣赏了这么美丽的雾凇,哪段文字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读出来跟大家一起分享。
我国有四大自然奇观,雾凇只是其中之一,还有桂林山水、长江三峡、云南石林,课后自己去查阅资料,了解它们。
板书:雾凇奇观美多妙教学反思:课文《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歌颂之情。
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
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本节课重点突出,雾凇形成的原因和雾凇的形成过程是本课的重点,体会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是难点。
《雾凇》一课语言美、意境美。
这节课,我关注了语文的人文性,以情为基础,重视感的过程,追求内化的终极目标,引领孩子欣赏优美文字中所蕴含的美妙绝伦的画面,让美充溢着课堂。
“奇”既是吉林雾凇的重要特征,也是体会美的重要抓手,因为“奇”,吉林雾凇的美才与众不同,因为“奇”,我找到了贯穿文章的主线。
这篇课文要让孩子体会美,要让孩子感受体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
首先,让学生默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描写雾凇的美的句子。
通过品读“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十里长堤”、“缀满”等词语,体会雾凇的美。
然后启发学生:这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是怎样形成的呢?从而过渡到下文的教学。
学习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1)吉林的雾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2)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围绕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感受雾凇的奇异景象。
首先,弄清雾凇的形成要具备的两个条件,联系上下文理解“饱和”的意思,并帮助学生理解松花江上为什么会有“饱和的水汽”。
然后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出示句子: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与原句比较,知道雾凇形成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抓住“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这3个词指导朗读,并任选一个造句;抓住“最初……逐渐……最后……”指导,出示由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画面。
导入第三小节,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吉林雾凇的美丽风光,接着,问学生你会发出什么感叹,由己及人,引到诗句,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进一步体验吉林雾凇的奇特壮美。
总结全文时,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最后,让学生说说还知道我国有哪些奇观,拓展学生的思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进行思想教育。
本节课我存在很多不足:第一自然段描写了雾凇的美,我没有让学生进行品读,没能在读中感悟雾凇的美。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发扬优点,并对不足之处加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