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

合集下载

雾凇的描写

雾凇的描写

雾凇,又称冰凇、树挂,是冬季里一种美丽的自然景观。

它通常出现在寒冷的清晨,当水汽在树枝上凝结成冰晶时,就会形成雾凇。

雾凇晶莹剔透,洁白无瑕,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宛如童话世界一般。

雾凇的形成需要特定的天气条件。

首先,需要有充足的水汽,其次,气温必须足够低,才能使水汽凝结成冰晶。

此外,还需要有风,风可以帮助水汽在树枝上均匀分布,从而形成更美丽的雾凇。

雾凇的形状多种多样,有丝状的、片状的、针状的,还有球状的。

雾凇的厚度也各不相同,有的很薄,有的很厚,有的甚至可以把树枝压弯。

雾凇是一种非常脆弱的自然景观,它很容易被风吹落。

因此,想要欣赏雾凇,最好选择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

雾凇通常出现在山区和河谷地带,在一些公园和风景区也可以看到雾凇。

雾凇是冬季里一道独特的风景,它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也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和美丽。

以下是有关于雾凇描写的几段文字:1. 寒冷的冬日,大地被一层白茫茫的雪覆盖,而在这银装素裹的世界中,树木、草地、建筑物等物体上还附着着一层薄薄的雾凇。

它们像是被仙子轻轻一挥手,便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冰雕艺术品。

2. 雾凇的美丽令人惊叹,它们犹如水晶般透明,晶莹剔透,每一根枝条、每一片叶子都被冰雪包裹,形成了一个个独特的冰雕造型。

阳光透过冰层,将其映照得五彩斑斓,仿佛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

3. 雾凇的触感冰凉而坚硬,轻轻一触,冰层发出清脆的声音。

微风吹过,冰层发出悦耳的音乐,仿佛在诉说着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4. 雾凇给整个世界增添了一份神秘而宁静的气息。

它们静静地悬挂在树枝上,像是一幅幅冰雕画,细致入微的纹路和形状让人不禁驻足凝望,仿佛进入了一个冰雪王国。

5. 雾凇的出现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冬日中的一抹亮色。

它们犹如一颗颗珍珠,镶嵌在大地上,散发出独特的光芒,给人带来了一份温暖和希望。

6. 雾凇的描绘如同一幅冰雪世界的画卷,每一根细碎的枝条都被冰雪包裹,仿佛穿上了华丽的冰雪礼服。

阳光照射下,冰层反射出绚丽多彩的光芒,如同一颗颗宝石散发着迷人的光泽。

《雾凇》何谓雾凇?

《雾凇》何谓雾凇?

《雾凇》何谓雾凇?雾凇,水汽凝结而成的冰花。

宋曾巩《冬夜即事》诗即有所载:“香消一榻氍毹暖,月澹千门雾凇寒。

闻说丰年从此始,更回笼烛卷廉看。

”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木上,旦起视之如雪,日出飘满阶庭,尤为可爱,齐人谓之雾凇。

谚曰:‘雾凇重雾凇,穷汉置饭甕。

’以为丰年之兆。

”宋人称“雾凇”,而“以为丰年之兆”。

其观念很可能源于雾凇的古名“树稼”。

[编辑本段]概述雾凇俗称树挂,在北方很常见,是北方冬季可以见到的一种类似霜降的自然现象,是一种冰雪美景。

是由于雾中无数零摄氏度以下而尚未结冰的雾滴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粘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粒状结构沉积物。

因此雾凇现象在我国北方是很普遍的,在南方高山地区也很常见,只要雾中有过冷却水滴就可形成。

过冷水滴(温度低于零度)碰撞到同样低于冻结温度的物体时,便会形成雾凇。

当水滴小到一碰上物体马上冻结时便会结成雾凇层或雾凇沉积物。

雾凇层由小冰粒构成,在它们之间有气孔,这样便造成典型的白色外表和粒状结构。

由于各个过冷水滴的迅速冻结,相邻冰粒之间的内聚力较差,易于从附着物上脱落。

被过冷却云环绕的山顶上最容易形成雾凇,它也是飞机上常见的冰冻形式,在寒冷的天气里泉水、河流、湖泊或池塘附近的蒸雾也可形成雾凇。

雾凇是受到人们普遍欣赏的一种自然美景,但是它有时也会成为一种自然灾害。

严重的雾凇有时会将电线、树木压断,造成损失。

吉林雾凇仪态万方、独具丰韵的奇观,让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赞不绝口。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雾凇对自然环境、人类健康所做的贡献。

吉林雾凇正迎合了时下非常流行的一句话:“我美丽、我健康!”每当雾凇来临,吉林市松花江岸十里长堤“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柳树结银花,松树绽银菊,把人们带进如诗如画的仙境。

江泽民总书记1991年月在吉林市视察期间恰逢雾凇奇景,欣然秉笔,写下“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之句。

雾淞还是雾凇

雾淞还是雾凇

雾淞还是雾凇?
正确的是雾凇,“雾淞”这个词实际上是错误的。

淞字的介绍
淞,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在六书中属形声字。

淞的基本含义为水名,如淞江;淞的引申含义同“凇”,水汽凝结成的冰花。

淞字的字源演变
淞,形声字,形声字。

水表意,其古文字形体像河流,表示淞是河名;松表声,兼表淞江两侧河道密布,状如松树主干上分义出众多树枝。

凇字的介绍
凇是一个汉语汉字,基本含义:在地表或地面物体上,云雾或雨滴以及除霜、
露外的水汽凝结成的冰晶:水凇。

雾凇。

雨凇。

“凇”和“淞”的区别
“凇”和“淞”的误用频率比较高。

“淞”仅用于地名,如发源于江苏、流经上海、汇入黄浦江的吴淞江。

“凇”的用法很局限,只能与气象专用名词“雨凇”“雾凇”搭配使用。

《雾凇》原文注释及赏析

《雾凇》原文注释及赏析

《雾凇》原文注释及赏析
【原文】
《雾凇》①
[宋]曾巩
园林初日静无风②,雾淞开花处处同。

记得集英深殿里③,舞人齐插玉珑松④。

【注释】
①雾:俗称“树桂”又叫“银花”、“冰花”,是北方严寒季节由雾气凝结在树枝草木上而成。

它可以在一夜之间将一株株枯枝.一丛丛衰草骤然变成玲珑透剔、多彩多姿的玉树琼花,使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②初日:初升的太阳。

③集英深殿:即集英殿,在北宋都城汴京皇城之中,为举行御宴和试举人的地方。

④玉珑松:指白玉首饰,如玉钗之类。

【赏析】
本篇为曾巩出知齐州(今山东济南市)时所作。

首二句赞美雾松如树开花,处处相同,语虽朴直,却也将雾淞的特点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后二句以官舞女头上插戴的白玉首饰比喻雾淞,为这一如幻如梦的“琪花瑶草”涂上一层迷)的色彩,给读者以赏心悦目的美感享受。

在古代诗词中咏赞雾淞之作,极为少见。

描述雾凇的唯美句子

描述雾凇的唯美句子

描述雾凇的唯美句子1. 寒冷的冬日里,大地上染上了一层梦幻般的白色,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中。

凝霜凝雾,构成了雾凇的美丽画卷。

2. 雾凇的出现,给大自然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宛如仙境般的景色让人陶醉其中。

3. 在寒冷的清晨,阳光透过冰凌的层层纱幕,照耀下来,形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4. 枝条上凝结的冰晶,闪烁着微弱的光芒,如同无数颗宝石镶嵌在大自然的胸膛里。

5. 雾凇的出现,让整个世界都变得沉寂而宁静,仿佛时间也被凝固在了此刻。

6. 雾凇的美丽犹如一位精灵,静静地舞动着纤纤玉手,将冰冷的寒意融化成温暖的情感。

7. 每一片冰晶都是大自然的杰作,它们完美地呈现出对称的形状,仿佛艺术家们的创作。

8. 雾凇的美丽是短暂的,一旦太阳升起,它们就会融化,唯有留下美好的回忆。

9. 雾凇的形成需要特定的气候条件,它既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对人类智慧的考验。

10. 街道两旁的树木被雾凇装点得如同童话世界中的精灵,美丽而神秘。

11. 雾凇的美丽不仅仅在于它们的外表,更在于它们带给人们心灵的震撼和美好的体验。

总结:雾凇的美丽是大自然的杰作,它们将大地装点得如同仙境一般。

冰晶的形状对称美丽,犹如艺术品般的创作。

雾凇的出现带来了宁静与温暖,让人陶醉其中。

然而,雾凇的美丽是短暂的,一旦太阳升起,它们就会融化,只留下美好的回忆。

雾凇的形成需要特定的气候条件,它既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对人类智慧的考验。

街道两旁的树木被雾凇装点得如同童话世界中的精灵,美丽而神秘。

雾凇的美丽不仅仅在于外表,更在于它们带给人们心灵的震撼和美好的体验。

让我们一起欣赏大自然的杰作,感受雾凇的唯美之美。

四年级上册语文《雾凇》课文

四年级上册语文《雾凇》课文

四年级上册语文《雾凇》课文四年级上册语文《雾凇》课文《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详细的介绍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上册语文《雾凇》课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上册语文《雾凇》课文:三九严寒,大地冰封。

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

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

树木被雾气淹没了。

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

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雾凇》课文解析:曾经听过几个老师教学《雾凇》这一课。

他们的教学程序大致相同:从题目入手,让学生从第一、三自然段通过读感受雾凇的美,然后再简单说说雾凇形成的原因、过程。

课堂教学中,教师着力引导学生美读课文的一、三自然段。

对于第二自然段的用时,没有超过课堂用时的五分之一。

在教学此课前,我也想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

读着此课,我突然想起了自己上年暑假到黄山的旅游。

去黄山的路上,导游滔滔不绝的向我们介绍黄山的美景,以及每一处景物形成的原因。

下了车之后,他只是说了说集合的地点,就让我们自己去领略黄的风光了。

由于车上他对黄山美景的介绍,我们再来观赏黄山,就可以更深层次的领略各处景物的韵致,不至于走马观花,一看了之。

黄山雾凇描写

黄山雾凇描写

黄山雾凇描写
黄山雾凇是指在冬季黄山上出现的一种自然奇观,指的是当雾气与植被结合,凝结在树叶、枝干上形成冰凌的景象。

以下是对黄山雾凇的描写:
1. 雾凇如梦似幻,将整个黄山包裹在朦胧的氛围中。

在晨曦的照耀下,树林若隐若现,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2. 雾凇所凝结的冰晶如同无数闪烁的钻石,覆盖在枝丫上,闪烁着迷人的光芒。

阳光透过薄雾的洒落,使得整个山林如同镶嵌了一层纯净的珍宝。

3. 枝条上结满了晶莹剔透的冰凌,它们形状各异,有的像剑刃,有的像琴弦,有的像水晶球。

随着微风的轻拂,冰凌发出银铃般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大自然的美妙。

4. 雾凇仿佛将树木紧紧地包裹在冰上,树枝枝叶上都凝结着一层厚重的冰层。

这些冰层呈现出迷人的曲线,有的弯曲优雅,有的复杂纷繁,好像是一位巧夺天工的雕塑家在树冠上刻画了一份精致的艺术品。

5. 黄山雾凇的美丽并不局限于树木,也可以在岩石上看到它们的踪迹。

岩石被雾气包围,结晶出一层洁白的冰雪,看上去像是从天而降的瀑布凝固在峭壁上,形成了壮观的冰雪奇观。

黄山雾凇给人以神秘、幻灵的感觉,仿佛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

这一壮丽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前往黄山观赏,也成为黄山冬季景观的一大亮点。

雾凇形成的条件

雾凇形成的条件

雾凇形成的条件
雾凇是一种天气现象,它常被称为“冰晶雨”。

一般情况下,雾凇的形成需要特定的气象条件和环境条件,例如:蒸发较大的空气中必须有充足的冷空气、湿度较大的空气中必须含有水气等。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雾凇形成的条件。

一、气象条件
1、大气温度
雾凇的形成需要一个蒸发较大的空气中飘落的冷空气,这种冷空气的温度需要低于零下4度,但要高于零下7度,这样就能形成雾凇。

2、大气露点
大气露点是指大气中水蒸气能够凝结的温度,大气露点的低于即可形成雾凇。

3、大气湿度
雾凇的形成需要大气湿度在80%以上。

大气湿度过高会使云里的水凝结成极小的水滴,这就是雾凇的形成所需的水滴。

4、大气压力
雾凇的形成需要大气能量的传递,所以大气压力的差异越大,雾凇的形成概率越高。

二、环境条件
1、热源
雾凇的形成需要一个较冷的环境,一般来说,它形成的热源是陆地表面和水面,它们能够产生一定的热量使空气湿度增加并凝结成极
小的水滴。

2、稳定的大气层
为了保持冷空气的稳定,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大气层,这种稳定的大气层能够阻止热空气向上升而能够通过这一层把冷空气稳定地保持在下方,从而促进雾凇的形成。

3、适当的风速
雾凇的形成需要一个适当的风速,这种风速能够帮助冷空气循环到下方,并且能够加快水滴的凝结,从而有助于雾凇的形成。

总之,雾凇的形成需要特定的气象条件和环境条件。

首先,大气温度需要低于零下4度,大气露点低于,大气湿度需要80%以上,以及大气压力的差异越大越好;其次,热源要有陆地表面和水面,需要有稳定的大气层,以及适当的风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雾凇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雾凇。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这些词语会读吗?
A.出示词语
饱和的水汽蒸腾的雾气晶莹的霜花遇冷凝结
B.理解词语,并说一说他们之间的联系,顺势引出雾凇。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过渡:其实,这就是雾凇形成的科学原理。

这些都藏在这篇说明性的课文当中。

这篇课文把雾凇的形成过程写得非常生动、形象、优美。

课文哪一自然段写了雾凇的形成的经过。

自学提示: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雾凇是怎样形成的?作者是怎样把雾凇形成的过程写清楚的呢?选择你喜欢的句子,在旁边写写读书体会。

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读书体会。

三、精读感悟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出示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引导学生领悟:这是中心句,关系是总分,是概括写,其他是具体写。

中心句是很重要的句子,重要的句子就是要熟读成诵。

接下来的7个句子就是将雾凇的形成过程具体写出来了。

再指七名同学读,看看你读的这一句是写水汽?雾气?还是霜花?雾凇?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有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

”这一句写的是水汽。

2.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

树木被雾气淹没了。

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A你们读的句子都是写的雾气,有什么不同吗?雾气越来越浓
B 请你们每个人从各自读的句子中找出一个表示雾气变化的动词来?
弥漫、笼罩、淹没、模糊
你看,这些词语就准确地描写出了雾气的变化程度。

说明性的文章用词要准确!
指导学生朗读。

背诵
3.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A雾凇在哪里?那些“银线、银条、银松雪柳”都是霜花凝结在树上的样子,都是雾凇。

B 这些词语还写出了雾凇的变化!那么,为什么要比作“白银、银线、银条、银松”呢?、
白银很珍贵,雾凇也很珍贵。

珍贵的东西就珍惜,就喜爱,就珍爱!这个比喻其实隐含着作者的感情?喜爱雾凇,赞美雾凇的美。

作者的比喻,背后藏着感情。

因为喜欢它所以用这样美妙的比喻。

C指导学生朗读。

形成雾凇一般要八到十小时,第二段只写了八句话。

但是你读了这八句后,感觉是不是这个形成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文中哪些词句表现了这个漫长的形成过程?
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最初、逐渐、最后……
指导朗读。

在这些词下加点。

好好读一读,要把它缓慢变化的过程表达出来。

4.这么美丽的雾凇原来是这样形成的啊,我们再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出示第二小节)
5.出示课文填空,引导背诵
(二)学习第一三自然段
过渡:那现在同学们,你们还想看雾凇吗?那就让我们去感受这美丽奇特的雾淞!请同学们边看边想,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雾凇?
1、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来形容雾淞?
(千姿百态、美丽动人、晶莹夺目、粉状玉砌、心旷神怡、美不胜收、洁白无瑕……)
你们的词语可真多呀!老师也忍不住想来凑凑热闹,谁愿意来读一读老师送给同学们的这些词的?(配图送词)(指名读)(齐读)
2、课文中是怎样来形容雾凇的呢?请大家打开课本122页,自己来读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
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1)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从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感受到雾凇的美丽?
2)指名回答,(投影出示: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雾凇有着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那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正因为它洁白晶莹,所以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3)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老师给你配上音乐,好吗?(指名读)
4)真美,老师请女同学们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读这句话。

(女生朗读)
5)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在那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松花江畔的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呀,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小节,再次感受它的美。

过渡:课文最后一段话中,哪些词句体现了雾凇的美?
1.理解词语——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也是写出了雾凇的美。

这是唐代曾岑写的一首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前面四行是这样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诗句中是把满树的白雪比作盛开的梨花,而这篇课文中是引用这句诗,赞美十里长堤上的雾凇奇观就像千树万树盛开的梨花一样美丽动人。

一起来读一读这诗句。

3.最后让我们一起去漫步松花江畔,再次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齐读第三自然段(齐读第三节)
4.指导背诵一三自然段
四、写话训练
我们这里没有吉林雾凇奇观,但是雾或雪并不罕见。

你能借用课后第三题中的词语写一段话,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吗?
五、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修改雾景或雪景片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