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复习题答案

合集下载

土地资源学复习重点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复习重点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第一章绪论1.土地与土壤、国土、景观的区别与联系(1)土地与土壤,土壤只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①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地包含土壤②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土壤的本质特征是肥力③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壤只是其地表层的一部分,土地是由地上层的近地面气候、地表层的生物圈和土壤圈以及地下层的地下水和岩石圈组成的立体垂直体。

(2)土地与国土国土是指一个国家所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由一国主权所管辖的地域空间,广义包括一国陆地、河流、湖泊、内海和领海以及它们的下层和上空,还包括大陆架等。

国土是比土地更广泛的概念(3)土地与景观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表现。

①从属关系上,景观是土地的一部分②从内涵上,土地概念强调除自然属性外,更侧重于其经济社会属性;景观概念则代表了一种较为精细的尺度含义,更强调景观攻擂人欣赏的美学价值和景观作为复杂生命组织整体的生态价值及其带给人类的长期效益。

③景观具有异质性,与以均质型地块单元为基础的土地概念有本质区别。

2.土地资源的概念在当前或可预见将来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3.土地的属性(1)自然属性①生产性②整体性③面积有限性④位置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⑤时间变化性⑥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⑦多用途性(2)经济社会属性(3个)①土地的社会性②土地的资产性a供给的稀缺性b位置的固定性和个体的异质性c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d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e流通的特殊性③土地的权籍性a地权,土地所有权为核心的土地财产权的总和b地籍,记载土地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等基本情况的簿册。

地籍的核心是权属,是调处土地争执、恢复界址、确认地权的依据。

构成土地的三大基本要素,土地的数量、质量和权籍4.土地功能(8个)①养育功能,土地的本质属性是具有生产力②支撑功能,人类一切活动都附着于土地③资源功能,土地是一种综合的自然资源④资产功能,土地具有增值性,是重要的不动产投资对象⑤环境净化功能a,进入土地的污染物质在土体中通过扩散、分解等作用逐步降低污染物浓度,减少毒性。

土地利用调查与评价 复习题

土地利用调查与评价  复习题

土地利用调查与评价复习思考题(*为最后复习时老师提到的)第一章绪论1*、资源:是人类发现的一种有用的、有价值的东西,其原始形态可投入生产过程或直接用于消费。

土地资源:是指目前或可预见的未来能够产生价值的土地。

土地资源特性:具有生产性;土地资源的适宜性;土地资源的限制性(针对一定的适宜性而言);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土地资源的可更新性(可改良性,提高土壤肥力);土地资源的时间历史性(形成改良的过程)和空间性(位置的固定性)2*、土地资源调查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书P5答:土地资源调查应包括对土地资源构成要素的调查和分析,以及土地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数量、质量、权属调查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统计、土地登记以及土地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管理方面的工作。

包括:①土地构成要素和土地质量的调查分析;②土地类型调查;③土地利用现状调查;④专项土地资源调查;⑤区域土地资源综合调查,其特点有两个:一是多学科的协同工作;二是以系列成图的形式来体现综合调查的成果,即用相同比例尺的不同专业成果的系列主题制图或同一专业不同比例尺的系列制图。

3*、土地资源调查的任务:分为概查和详查。

土地资源概查主要是为全国和大区域进行土地资源评价和估算,并可为编制国民经济计划和省、地级的农业区划、土地利用区划等提供科学依据,成图比例尺为1:10万至1:50万以上的中小比例尺,分类和制图精度要求较低。

土地资源详查是为县级及县级以下单位的农业区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登记、土地综合评价和土地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比例尺为1:5万至1:5000的大比例尺和1:2000以下的详查比例尺。

4、土地资源调查时应怎样进行路线调查?答:①任务:沿一定方向的路线,穿过不同地形部位,以了解该地区的土地构成要素的变化、土地类型特征、土地资源分布规律的特点;②调查路线布局直接影响工作进度与质量,要在熟练背景资料基础上再地形图上选定路线;③调查时要点线结合,点是指在土地构成要素急剧变化地方,停下来研究,而其他地方可略览;④一般应铺设多条线路进行调查,路线密度取决于调查目的、调查区面积大小、地形地貌复杂程度和成图比例尺大小;⑤路线调查时,应特别注意地形地貌、植物群落、岩石变化,找出明显变化的转折点。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练习题题库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练习题题库

练习题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2、耕地需求量预测测3、耕地与建设用地需求4、耕地与居民点需求预测5、人口、耕地与居民点预测1.某乡的土地利用现状构成如下表所示,另知该乡当年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100hm2,养殖水面为180hm2,试计算下列指标: (1)土地垦殖率;(2)土地农业利用率;(3)耕地复种指数; (4)林地覆盖率;(5)水面利用率;(6)土地建设利用率;水域中未利用地=水域面积-养殖水面-水利建筑用地 总未利用地=水域中未利用地+未利用地(1)土地总面积=1200+300+550+50+150+78+90+750+450+50=3668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1200/3668*100%=32.72%(2)土地农业利用率=农业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地、养殖水面)面积/土地总面积=(1200+300+550+50+180) 3668*100%=62.16%(3)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总面积=2100/1200=1.75(4)林地覆盖率=林地面积(不包括果园面积)/土地总面积*100%=550/3668*100%=14.99%(5)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100%=450/750*100%=60%(6)土地建设利用率=建设用地(居民点、工矿、交通、水利等用地)/土地总面积*100%=(150+78+90+450-180)/3668*100%=16.03%土地总面积耕地 园地林地 牧草地 城镇村用地 独立工矿用地 交通用地 水域 未利用地小计已利用1200 300 550 50 150 78 90 750 450 502、耕地需求量预测某地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10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680 kg,蔬菜占有量240 kg,预测到202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5,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7:3,粮食自给率为90%,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需求量?解:求耕地需求量:粮食用地=(总人口×人均粮食占有量×自给率)/(粮食播种单产×复种指数)=(100万人×680kg/人×90%)/(15000 kg/hm2×2.5)=1.632万hm2经济作物用地=(1.632×3)/7=0.70万hm2蔬菜用地=(总人口×人均蔬菜占有量)/(蔬菜播种单产×复种指数)=(100万人×240kg/人)/(30000 kg/hm2×2.5)=0.32万hm2因此,规划年耕地需求量=粮食用地+经济作物用地+蔬菜用地=1.632万hm2+0.70万hm2+0.32万hm2=4.984万hm23、耕地与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某地预测到2020年本地人口将达到10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预测到202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m2,城市化水平达到65%,城市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00m2,村镇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20m2,该地区的复种指数为3,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调整到7∶3,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建设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答:(1)求耕地需求量:粮食用地=(总人口×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播种单产×复种指数)=(100万人×500kg/人)/(15000 kg/hm2×3)=1.11万hm2经济作物用地=(1.11×3)/7=0.48万hm2因此,规划年耕地需求量=粮食用地+经济作物用地=1.11万hm2+0.48万hm2=1.59 万hm2(2)求建设用地需求量:城市建设用地用地=(总人口×城市化水平×人均用地指标)=100万人×65%×100 m2/人=0.65万hm2村镇建设用地用地=(村镇总人口×人均用地指标)=100万人×35%×120 m2/人=0.42万hm2因此,建设用地用地=城市建设用地+村镇建设用地=0.64+0.42=1.06万hm24、耕地与居民点需求预测某地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10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2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m2,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m2,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20m2和90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居民点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解:1)求耕地需求量:粮食用地=(总人口×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播种单产×复种指数)=(100万人×500kg/人)/(15000 kg/hm2×2)=1.67万hm2 经济作物用地=(1.67×2)/8=0.42万hm2蔬菜用地=(总人口×人均蔬菜占有量)/(蔬菜播种单产×复种指数)=(100万人×160kg/人)/(30000 kg/hm2×2)=027万hm2 因此,规划年耕地需求量=粮食用地+经济作物用地+蔬菜用地=1.67万hm2+0.42万hm2+0.27万hm2=2.36万hm22)求居民点用地城市居民点用地=(总人口×城市化水平×人均用地指标)=100万人×65%×90 m2/人=0.585万hm2村镇居民点用地=(村镇总人口×人均用地指标)=100万人×35%×120 m2/人=0.42万hm2因此,居民点用地=城市居民点用地+村镇居民点用地=0.585+0.42 =1.005万 hm25、人口、耕地与居民点需求预测某地2011年末总人口为116万,预测规划期内人口年自然增长率4.5‰、年机械增长率为16‰;人均粮食占有量42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2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规划期内由外地调入粮食15万t,调出蔬菜10万t,该地区的粮食复种指数为2,蔬菜复种指数为3.5;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2%,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7:3,土地垦殖率为36.56%.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25m2和96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1)该地规划期末总人口、城市人口和村镇人口?(2)耕地需求量?(3)居民点用地需求量?(4)规划年人均土地和人均耕地指标?答:(1)期末总人口:116*(1+4.5‰+16‰)^9=139.24万人城市人口:139.24*62%=86.33万人村镇人口:139.24-86.33=52.91万人(2)粮食需求量=(139.24*420/1000-15)/( 15*2)=1.45万hm2蔬菜需求量=(139.42*160/1000+10)(30*3.5)=0.31万hm2经济作物需求量=1.45万*3/7=0.62万hm2耕地需求量=1.45万+0.31万+0.62万=2.38万hm2(3)城镇居民点用地需求量=86.33*96=8287.68 hm2农村居民点用地需求量=52.91*125=6613.75hm2居民点用地需求量=8287.68+6613.75=14901.43m2=1.49万hm2(4) 2.38万hm2 / 36.56%=6.51万hm2=65100m2人均土地指标=65100m2/139.24=467.54 m2/人人均耕地指标=23800m2/139.24= 170.93m2/人下表是某省土地利用规划供选方案的有关评价指标和权重,应用综合评价方法,填写空白表格并选出最佳方案。

土地利用规划论述题复习

土地利用规划论述题复习

论述题部分答案:1 试论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意义和作用?2 如何认识和处理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3 试论述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和管理的主要途径?4 试分析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用途管制的关系?5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包括一些什么内容?6 说明平原干旱地区耕地规划设计的程序。

7 简要说明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8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措施包括哪几方面?9 简要说明复垦规划的程序。

10 什么是土地利用规划?为什么要进行土地利用规划?11 说明果园用地的选择基本条件。

12 草地改良有哪些技术措施?13 简要说明城市垃圾场的复垦技术。

14 如何进行防护林带设置?15 简要说明建筑地基的复垦技术。

16 说明在地形复杂地区,为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地表径流,进行耕地规划的程序。

17 山地丘陵区的土地开发战略规划要考虑到哪几方面的问题?18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措施包括哪几方面?19 建设人工鱼塘在选择用地方面应如何考虑?20 简要说明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21 简要说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的关系。

1 试论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意义和作用?答: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解决各种土地利用矛盾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国民经济顺利发展的重要措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和依据。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土地利用处在无的盲目利用状态,以致造成一系列退化破坏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防止土地利用的短期行为继续发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迫切需要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方向、结构、布局作出符局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宏观规划,藉以指导各个局部的土地开发、利用、整治、改良和保护,为改善土地利用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创造良好的条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和人均耕地面及世界人均面积的1/3左右,而且农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题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题

⼟地利⽤规划复习题⼀、单项选择题1. 地球陆地上能够⽣长植物的蔬松表层为( B )A.⼟地B.⼟壤C.⼟层D.表⼟2.⼈⼒难以达到、难以控制利⽤的陆地还不能是(A )A.法律意义上的⼟地B.经济意义上的⼟地C.⽣态意义上的⼟地D.社会意义上的⼟地3.国家领⼟是指在国家主权管辖下的地球表⾯的( B )A.整个部分B.特定部分C.平⾯部分D.⽴体部分4.⼴义的⼟地的平⾯观认为⼟地指( A )A.整个地球表⾯B.地表C.平地和⼭地D.整个陆地5.⼈们通常把地球表⾯由泥⼟与砂⽯堆成的固定场所称为(D )A.陆地B.地表C.⼟壤D.⼟地6.形成财富的两个原始要素是劳动⼒和(D )A.资本B.⽣产资料C.交通D.⼟地7.我国城市⼟地资产总值约为(C )A.13万亿B.15万亿C.18万亿D.20万亿8.当⼟地被投⼊⼈类社会⽣产活动之后就成为其所必需的(C )A.物质载体B.重要资产C.物质条件D.⽣产资料9.⼈类赖以⽣存的农作物吸取营养的主要源泉是具有肥⼒的( B )A.⼟壤B.⼟地C⼟层D.表⼟10.农作物所需⽔分、养分、空⽓和热量的供应者与调节者是具有肥⼒的(B )A.陆地B.⼟地C.地表D.⼟壤11.地球表⾯积是个(C )A.可变数B.未知数C.常数D.已知数12.⼟地在建筑业部门中起(D )A.载体作⽤B.地基作⽤C.操作场所作⽤D.基地作⽤13.不同沃度的⼟地使资本⽣产率产⽣差别,是形成级差地租的(C )A.客观条件B.必要条件C.重要条件D.宏观条件14.具有景观功能的⼟地价值在于舒适性和(B )A.社会价值B.美学价值C.⽣态价值D.环境价值15.不同沃度的⼟地使资本⽣产率产⽣差别,是重要条件对于形成(C )A.绝对地租B.垄断地租C.级差地租D.矿⼭地租16.矿产资源蕴藏在地下视⼟地为其(B )A.载体B.仓库C.基地D.场所17.⼈类劳动可以影响⼟地利⽤⽅式,但⼈类绝对不能创造新的(C )A.陆地B.地表C.⼟地D.⽤地18.⼟地功能集中表现为⼟地的(A )A.有⽤性B.资产性C.有限性D.⾃然性19.规划是指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发展进⾏超前性的调配和(D )A.调整B.估计C.预测D.安排20.⼟地对下列哪种部门作为地基、场地和操作基地发⽣作⽤。

土地利用规划综合题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综合题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学部分试题答案五、综合应用题部分答案:1.某地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8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480 kg,蔬菜占有量14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粮食自给率为80%,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需求量?解答如下:求耕地需求量:粮食用地=(总人口×人均粮食占有量×自给率)/(粮食播种单产×复种指数)=(80万人×480kg/人×80%)/(15000 kg/hm2×2)=1.024万hm2经济作物用地=(1.024×2)/8=0.256万hm2蔬菜用地=(总人口×人均蔬菜占有量)/(蔬菜播种单产×复种指数)=(80万人×140kg/人)/(30000 kg/hm2×2)=0.1867万hm2因此,规划年耕地需求量=粮食用地+经济作物用地+蔬菜用地=1.024万hm2+0.256万hm2+0.1867万hm2=1.4667万hm22.某地预测到2010年本地人口将达到10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m2,城市化水平达到55%,城市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00m2,村镇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20m2,该地区的复种指数为2.5,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调整到7∶3,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建设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解答如下:(1)求耕地需求量:粮食用地=(总人口×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播种单产×复种指数)=(100万人×500kg/人)/(15000 kg/hm2×2.5)=4/3万hm2经济作物用地=(4/3×3)/7=4/7万hm2因此,规划年耕地需求量=粮食用地+经济作物用地=4/3万hm2+4/7万hm2=1.9048 万hm2(2)求居民点用地需求量:城市居民点用地=(总人口×城市化水平×人均用地指标)=100万人×55%×100 m2/人=0.55万hm2村镇居民点用地=(村镇总人口×人均用地指标)=100万人×45%×120 m2/人=0.54万hm2因此,居民点用地=城市居民点用地+村镇居民点用地=1.09万hm23.某地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9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m2,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m2,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00m2和80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居民点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解答如下:求耕地需求量:粮食用地=(总人口×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播种单产×复种指数)=(90万人×500kg/人)/(15000 kg/hm2×2)=1.5万hm2 经济作物用地=(1.5×2)/8=0.375万hm2蔬菜用地=(总人口×人均蔬菜占有量)/(蔬菜播种单产×复种指数)=(90万人×160kg/人)/(30000 kg/hm2×2)=0.24万hm2 因此,规划年耕地需求量=粮食用地+经济作物用地+蔬菜用地=1.5万hm2+0.375万hm2+0.24万hm2=2.115万hm2求居民点用地城市居民点用地=(总人口×城市化水平×人均用地指标)=90万人×65%×80 m2/人=0.468万hm2村镇居民点用地=(村镇总人口×人均用地指标)=90万人×35%×100 m2/人=0.315万hm2因此,居民点用地=城市居民点用地+村镇居民点用地=0.783万 hm27、某地2001年末总人口为116万、该地垦殖率为36.56%,预测规划期内人口年自然增长率4.5‰、年机械增长率为16‰,人均粮食占有量420 kg,人均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规划期内由外地调入粮食15万t,调出蔬菜10万t,该地区的粮食复种指数为2,蔬菜复种指数为3.5,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2%,如果规划年将经济作物(蔬菜除外)用地面积调整到耕地总面积的11.13%,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24m2和96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1)该地规划期末总人口、城市人口和村镇人口(6分);P总人口=P2001×(1+年机械增长率+自然增长率)规划期年限=116×(1+4.5‰+16‰)(2010-2001)=139.2435万人P城市人口=139.2435×62%=86.3310万人P村镇人口=139.2435×38%=52.9125万人(2)耕地需求量(6分);粮食用地需求量=(规划目标年总人口×人均粮食占有量-调入粮食量)/(粮食播种单产×复种指数)=(139.2435万人×420kg/人-15000 kg)/(15000 kg/hm2×2)=19493.59hm2蔬菜用地=(总人口×人均蔬菜占有量+调出量)/(蔬菜播种单产×复种指数)=(139.2435万人×160kg/人+10000 kg)/(30000 kg/hm2×3.5)=2121.90hm2由于经济作物用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1.13%,因此,蔬菜用地和粮食用地占耕地总面积的88.87%.因此,规划年耕地需求量=(粮食用地 +蔬菜用地)/ 88.87%=(19493.59hm2 +2121.90hm2 )/ 88.87%=24322.5948hm2(3)居民点用地需求量(4分)城市居民点用地=(城市总人口×人均占用地指标)=86.3310万人×96 m2/人=9287.776hm2村镇居民点用地=(村镇总人口×人均占用地指标)=52.9125万人×124 m2/人=6561.15hm2因此,居民点用地=城市居民点用地+村镇居民点用地=15848.926 hm2(4)规划年人均土地和人均耕地指标(2分)规划年人均土地=(规划目标年耕地总面积/垦殖率)/规划目标年总人口=(24322.5948hm2/36.56%)/139.2435万人=0.7167亩/人规划年人均耕地=(规划目标年耕地总面积)/规划目标年总人口=(24322.5948hm2)/139.2435万人=0.2620亩/人8.某乡的土地利用现状构成如下表所示,另知该乡当年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100hm2,养殖水面为180hm2,试计算下列指标:28.计算指标题(1)(1)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1200/3140×100%=38.22%(2)土地农业利用率=(耕地+园地+牧草地+林地+养殖水面)/土地总面积×100%=(1200+300+550+180)/3140×100%=72.61%(3)耕地复种指数=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机×100%=2100/1200×100%=175%(4)林地覆盖率=林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550/3140×100%=17.52%(5)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水域面积×100%=450/750×100%=60%(6)建设用地利用率=(城镇村用地+交用用地+水利工程用地)/土地总面积×100%=(150+90+270)/3140×100%=16.24%10.下表为某县2000—2010年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请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1)填空题表—1各类土地综合平衡表单位:hm2(2)填空题11.下表为某县2000—2010年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请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1)(1)填空题2备注: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0000hm2。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题答案(官方)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题答案(官方)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 8题每题2.5分共20分)1、土地利用是指人类为满足自身不同需要,采用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手段,利用和开发土地的功能,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行为和活动。

2、土地类型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划分为一种类型组合就是土地类型。

3、土地利用类型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如耕地、园地、林地、水域、放牧地(草地)、城镇、工矿、交通用地等。

4、土地利用方式是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按产品的市场方向、投入水平、采用的技术和动力、地权关系的不同所划分的各种不同的土地利用形式。

5、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方式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和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形成的格局,以及权属上的所属关系的总和。

6、土地利用强度(没找到,网络解释是等于土地利用效率)7、土地利用集约度指单位土地的投入量。

8、土地利用率土地利用率指已利用的土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是反映土地利用程度的数量指标。

9、城镇用地容积率指城镇建设总面积与城镇占地总面积之比,反映城镇土地利用程度。

10、建筑密度即建筑占地系数,指一定建筑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物占地面积与城镇用地总面积之比,以百分比表示。

用以说明建筑物分布的疏密程度及土地利用率。

11、土地区位区位: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包括其位置、分布、布局和位置关系等;土地区位:土地的位置、分布情况、布局、位置关系以及相应的该土地人类活动的状况。

(没有查到,根据理解总结,仅供参考)12、土地利用规划人们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以及历史基础和现状特点,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布局上的优化组合,并且对实现该优化组合在时间上、措施上和政策上做出安排,以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综合功能,是土地利用控制的手段和措施。

土地利用管理课程复习题 2

土地利用管理课程复习题 2

土地利用管理课程复习题一、单项选择1、符合法定条件,确需改变和占用基本农田的,必须报国务院批准;经批准占用基本农田的,征地补偿按以下标准执行(A)。

A.法定最高标准B.法定最低标准C.法定中等标准D.市场标准2、农用地转用批准后,超过以下年限未实施具体征地或用地行为的,批准文件自动失效(A)。

A.2年B.一年C.半年D.三个月3、《土地管理法》规定,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以下(A)倍。

A.30 B。

20 C。

15 D。

104、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上交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分别为(A)。

A.30%、70% B。

40%、60% C。

20%、80% D。

50%、50%5、征用土地的,按照被征用土地的以下情况给予补偿(A)。

A.原用途 B。

现用途 C。

征地后的用途 D。

变更后的用途6、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A)倍。

A.6-10 B。

4-6 C。

6-8 D。

10-157、商业用地使用权出让最高期限为(A)。

A.40年 B。

50年 C。

70年 D。

60年8、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实行( B )管理。

A. 指导性B.指令性C.市场化D.强化性9、建设项目用地实行( A )预审。

A.分级B.属地C.行业D.部门10、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文件有效期为( C )年,自批准之日起计算。

A.半年B.一年C.两年D.三年11、符合规定的预审申请和初审转报件,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当受理和接收。

不符合的,应当场或在( C )内书面通知申请人和转报人,逾期不通知的,视为受理和接收。

A.1日B.3日C.5日D.10日12、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需要占用基本农田,涉及农用转用或者征用土地的,必须经( D )批准。

A.县政府B.市政府C.省政府D.国务院13、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上缴中央财政和留给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的比例分别为( C ),都专项用于耕地开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土地资源的特性。

首先就是由于受地球表面陆地面积的限制,土地面积(或称土地资源的数量)是(有限性)的土地资源还具有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的(差异性)土地资源各组成要素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又表现了土地的(整体性)性。

2.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可以归纳为5点,首先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要对土地利用进行干预,因此规划有(政策性);由于规划要从国民经济整体的角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因而规划有(整体性);同时土地利用规划目标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经济的、生态环境的,又有公益的、私人的、国家的、地区的目标,因此规划有(兼容性);由于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和目标的多维性,规划的方案就具有一定的( 折中性);由于各项因素都是在变化的,那么规划也不可能一成不变,规划就具有一定的(动态性)。

3.蒸发包括水面蒸发和土壤蒸发。

土壤水分蒸发可以分为(3个)阶段。

在第二阶段,土壤蒸发的速度(减慢),受气象因子的影响(减小)。

在第三阶段,蒸发发生于(较深)的土层中,土壤水分以(气态)形式逸入大气中。

4.通过植物体表蒸发水分的过程称为(蒸腾)。

植物可以通过(气孔的开闭)对其进行调节。

3.农田总蒸发量,又称植物的需水量,是指(植物蒸腾)和(土壤表面蒸发)的总耗水量。

5.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冰川积雪)等。

6.就人类可利用的地下水资源来说,地下水可分为(上层滞水。

潜水。

承压水)7.水资源的三要素为(水量水质水的保证率)。

8.建筑组群的自然通风与(建筑的间距大小排列组合方式),以及建筑组群迎风的方位、风向对组群的入射角大小等有关。

9.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岩石矿物)。

10.残积物一般分布在(丘陵山地),可依下伏母岩的矿物学性质,把山地分成(石灰岩山区花岗岩山区)紫色砂页岩山区、玄武岩山区等等。

11.当坡度大于(10º)时机动车道应采取“S”形布设。

12.土壤的农业生产性状是指土壤质地的差异在农业生产中的反应,它包括土壤的(肥力状况耕作性状作物反应)的综合反应能力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13.土地的纬向地带性是指土地资源特征(大致沿纬向方向延伸成一定宽度的地带),呈(南北更替)变化规律。

纬向地带性决定于不同纬度带接收的(太阳辐射量不同)而造成的差异。

14.土地的经向地带性是由于(距离海洋的远近不同降水大气湿度气候)或(植被)由海岸向内陆逐渐减少,造成的(土壤)等地带性因素和土地类型呈一定宽幅的沿经向.变化的分布规律。

15.由于(海拔高度气候)的变化,引起热量和水分的垂直分异,从而造成(植被)和(土壤)土地类型的垂直变化规律,称为土地垂直地带性规律。

16.我国自然条件复杂,形成土地类型千差万别,首先按照水热条件的组合类型分为(12)个高级土地类型。

17.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划分出土地一级类型8个,写出其中4个(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18.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首先它是土地资源配置的(战略性规划),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反映(社会总体利益)的要求,协调和解决各业用地需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强调(自上而下),逐级控制,分为国家、省级、地(市)级、县级和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是(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战略性规划社会总体利益自上而下因地制宜合理配置)19.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准备工作包括(组织准备)和(收集资料)二个方面。

20.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的供需分析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需求预测)(土地供给分析)和(土地供需平衡分析)几方面。

21.一般常用的土地利用结构平衡的方法是(综合平衡法)。

22.果园用地选择的原则是(适地适树)。

23.选择人工鱼塘要尽量避免占用耕地。

一般可以利用(湿地、滩涂)建设鱼塘24.山区土地治理的主要措施是(生物措施:植树造林)和(工程措施:修梯田、修地坝水坝)。

25.风沙地的特点主要是(移动性漏水漏肥)和(养分贫瘠)。

26.风沙地治理的生物措施主要是(种植固沙的草、灌木和乔木)27.沼泽地和滩涂的共同特点是(水分过多),因此开发利用的要点是(排水),或因地制宜,选择适宜潮湿条件的利用方向。

28.沼泽地开发治理措施包括(拦截水分工程)(排水工程)( 生物排水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等四个方面。

29.沼泽地开发利用的方向可以是开垦为(水稻田),开辟为(牧场),建立(芦苇(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或自然保护区))基地等等。

30.盐土中土壤盐分垂直分布的特点是(上重下轻,表聚现象突出)31.在半湿润半干旱季风区,盐土由于(降水量的季节性变化),一年中明显划分出淋.盐期和积盐期。

32.盐土开发利用原则,一个是(系统治理)的思想,三个相结合,是(改良与利用)相结合、(水利工程措施与农业生物措施)相结合,以及(土壤除盐与土壤培肥)相结合。

33.盐土改良的生物措施包括(.植树造林)(种稻改良)34.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

单项选择题:1.关于土地的概念,错误的是(D.是普通商品)2.你认为下列不属于土地资源特性的是(C.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当,土地资源严重退化)。

3.说土地资源有非再生性,是因为(C.水土流失造成土地丧失松散的土层,裸露出坚硬的基岩)。

4.下列说明土地资源的整体性的是(A.采伐山地的森林,不仅直接改变林木和植物的状况,同时也引起土壤和径流的变化5.土地资源的功能有(D )。

A.植物生产功能B.建设承载功能C.生态功能D.以上三项都是6.要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是因为(D )。

A.人口快速增长形成对土地资源的巨大压力B.土地开发利用不当,土地资源严重退化C.保护土地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D.以上三项都是7.政府作为公共利益代表,借助规划对土地利用进行干预,因而土地规划具有(C.政策性)。

8.下列不属于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的是(A.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保障体系)8.太阳直接辐射强度的变化(C.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的原因是大气透明度的增加)。

9.气温日变化的特点是(A.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

10.关于气温日较差,错误的叙述是(B.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

11.土壤冻结时(D.冰晶体扩大使土粒破裂,解冻后,土壤较疏松)12.昼夜温差比较大(A.作物的产量较高质量较好)13.有效积温是指(C.作物在全生长期或某一发育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

14.关于土壤蒸发,正确的是(B.在第一蒸发阶段,壤质土壤丢失的深层水分比砂质.土壤多)。

15.关于植物蒸腾的叙述,错误的是(C.蒸腾速度在一定限度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16.关于我国水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D)。

A.水资源成为城市发展的限制性因素B.人均淡水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C.淡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D.以上三项都正确17.水资源的三要素是(D.水量、水质和水的保证率)。

18.风以三种方式将沙粒带入气流,造成沙尘暴的方式是(C.悬移)。

19.在城市规划布局中,错误的安排是(c.工业区安排在居住区盛行风向的上风处)20.山区发展果树要考虑岩石类型,产苹果、梨,糖分高,果型好的,一般是(B.花岗岩山区)。

21.山区发展果树,要考虑岩石类型,出产柑橘品质优良的,一般是(C.紫色砂页岩山区)。

22.沙质运积物一般分布在(D )。

D.河流故道23.壤质运积物一般分布在(C )。

C.黄土高原24.黏质运积物一般分布在(A )。

A.扇缘洼地25.我国一般认为种植业的上限坡度为(D)。

D.25º26.我国松嫩平原、黄淮海平原、江汉平原等属于(B)。

B.冲积平原27.我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将土壤分为(A )。

A.砂土、壤土和黏土三类十一级28.颗粒粗,保水保肥性弱,潜在养分含量少,土温上升快,这是(C)。

C.砂质土类29.以下说明黏质土的是(D )。

D.吸附能力强,保水保肥性好30.影响作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阻碍作物生长的土壤盐分含量为(A)。

A.0.3% 31.植物难以生长时的土壤可溶性盐含量为(D )。

D.1%32.对植物有明显抑制作用时的土壤可溶性盐含量为(B )。

B.0.5%33.土壤有机质的作用为(D )。

A.提供农作物需要的养分B.增强土壤的保肥性和缓冲性C.促进团粒结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状D.以上三项都是34.土地的纬向地带性规律为(B )。

B.由于接受太阳辐射量不同造成的35.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水汽来自(A )。

A.太平洋36.我国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量一般自(B )。

B.东南向西北递减.37.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耕地包括(D)。

D.菜地38.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园地包括(B )。

B.果园39.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林地包括(D)。

D.苗圃40.县级和乡(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D)。

D.属于管理性和实施性规划41.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内容的重点是(B)。

B.安排好耕地、生态环境用地及其它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用地42.在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要(A )。

A.进行土地用途分区,落实每一块土地的具体用途和限制条件43.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核心是(A )。

A.土地评价44.土地利用规划处理大量数据、图形,现在已经广泛应用(C )。

C.地理信息系统4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措施包括(D)。

A.法律措施B.行政措施C.经济与技术措施D.以上三项都是46.基本农田是(B )。

B.高产稳产田47.基本农田的保护措施有(D)。

A.规定占用基本农田的审批手续和权限B.建立基本农田登记、损失补偿、地力保养、环境保护及监督检查制度C.确立政府在基本农田保护中的责任,逐级签订责任书直到村委会D.以上三项都是48.关于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叙述错误的是(D )。

D.县级规划期限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规划相适应,一般为20~30年49.编制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收集的资料包括(D )。

A.县域基础资料B.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资料C.有关土地利用的规划资料D.以上三项都包括5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主要体现在(B)。

B.对土地数量和质量的控制51.土地利用调整次序是(A)。

A.优先安排农业用地52.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的方法是(C)。

C.综合平衡法53.下列应列入农业用地区的为(A )。

A.宜农后备土地资源54.下列不得列入独立工矿用地的为(C )C.占用耕地建砖瓦窑55.在农业用地区内,鼓励(D )D.其他用地转为农业生产及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用地56.县级规划成果包括(D )。

A.规划文本B.规划说明C.规划图件及附件D.以上三项都是.57.规划文本中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内容为(B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