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罗群
皮肤科住院医师:呼吸衰竭考试题五

皮肤科住院医师:呼吸衰竭考试题五1、单选急性呼吸衰竭不伴CO潴留()A.先高浓度吸氧,待PaO迅速提高至1mmHg后,改为低浓度吸氧B.持续低浓度吸氧C.机械通气D.持续低浓度吸氧E.先高浓度吸氧,(江南博哥)待PaCO迅速降至1mmHg后,改为低浓度吸氧正确答案:A2、单选男性,49岁,痰喘20年,受凉后症状加重伴明显气短1周入院。
血气:pH7.30PO70mmHg立即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低流量吸氧的机制为()A.缺氧时组织摄取氧量增加B.缺氧时血红蛋白携氧能力增加C.氧离曲线左移D.缺氧时,心率加快氧输送加快E.利用氧离曲线特点,陡直部分PO2稍有增加SaO2便有较多增加正确答案:E3、单选下述对于呼吸衰竭说法不正确的是()A.动脉血氧分压(PaO2)<80mmHg,和(或)二氧化碳分压>60mmHgB.动脉血氧分压(PaO1)<60mmHg,和(或)二氧化碳分压>50mmHgC.由于不能进行有效气体交换,导致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而引起机体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D.呼吸次数不是判断呼吸衰竭的主要指标E.气道阻力增加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引起呼吸衰竭的主要机制正确答案:A4、单选阻塞性肺气肿出现下列哪种情况即可断为呼吸衰竭()A.发绀、呼吸困难B.出现神经、精神症状C.二氧化碳结合力升高D.动脉血氧分压低于7.98kPa(60mmHg)E.心慌、多汗、血压升高正确答案:D5、单选患者,68岁,患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查体:烦躁不安,口唇紫绀,球结膜水肿,心率120次/分,律不齐,肝肋下3cm,双下肢浮肿,尿蛋白(+);ECG示:电轴右偏,Rv1+Sv5为1.4mV。
为判断病情首要检查应选择()A.肝功能B.心电图C.血尿素氮D.动脉血气分析E.电解质正确答案:D6、单选?男性,60岁,慢性咳嗽、咳痰20年,受凉后症状加重伴明显气短1周入院。
血气分析示:pH7.30,PaC2270mmHg,PaO246mmHg,立即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强调低流量吸氧是为了避免()A.肺损伤B.氧中毒C.二氧化碳潴留加重D.肺不张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C7、单选呼吸衰竭的血气诊断标准是()A.动脉血氧含量低于9mmol/LB.动脉血氧饱和度(SaO)低于90%C.pH值<7.35D.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高于50mmHgE.动脉血氧分压(PaO)低于60mmHg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在海平面、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条件下,动脉血氧分压(PaO)<60mmHg,伴或不伴二氧化碳分压(PaCO)>50mmHg,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出量低等因素,可诊为呼吸衰竭。
无创正压通气在重症肺炎治疗中运用时机分析

自身 的局 限性 , 其临床疗效存在着较大的差 异[ 2 ] 。
作 者 探讨 N P P V在 重 症肺 炎治 疗 中运 用 的 临床 时 机 ,旨在为 合 理使 用 N P P V提供 理 论依 据 。
1 临床 资 料
1 . 1 一 般 资料 选择 2 0 1 2年 1 月至 1 1 月 本科 治
过 程 中发 现 ,N P P V 因缺乏 明确 的应 用 指 征及 其
的 口鼻面罩 后,设 定起始 吸气压力 ( I P A P) 介
于1 6 — 2 0 e mi l . 0,设 定起 始 呼气 压 力 ( E P A P)介 于3 - 5 e mi l . 0之 间 ,I P A P与 E P A P均 由 低 向 高 逐 步调 节 ,以患者 感觉 舒适 为 宜 。设 定 呼 吸频率 为1 3 ~ 1 8次 / m i n , 同 时 根 据 患 者 的 血 气 分 析 指 标 及 时 进 行 相 应 调 整 ,保 持 I P A P > E P A P ,压 差 > 4 e mi l , 0。使 用 前 均 告 知患 者 或 其 家属 N P P V的
浙江临床医学2 0 1 3 年7 月第l 5 卷第7 期
无创正压通气在重症肺炎治疗中运用时机分析
徐仲强 伍 绮荷
无 创正 压 通气 ( n o n i n v a s i v e p o s i t i v e p r e s s u r e
予抗 炎 、化 痰治 疗 ,同时解 除支 气管 痉 挛 ,扩 张 气 道 ,纠正 水 电解 质平衡 失 调 ,若 出现其 他症 状 给 予对 症 治疗 ,必要 时给予 糖皮 质激 素 治疗 ,治 疗 期 间加 强 危 重 患 者专 科 护 理 。N P P V采 用 双相 气道正压模式 ( B I P A P模 式 ) ,给 患 者 配 备 合 适
护理流程图在无创正压通气临床应用曾艳华张兰萍论文

护理流程图在无创正压通气中的临床应用曾艳华张兰萍【摘要】无创正压通气能有效地减少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使用,从而减少了人工气道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舒适程度。
患者能否坚持使用和有效配合呼吸机的使用,是成功与否的关键。
制定无创正压通气护理流程图,根据护理流程图实施无创正压通气护理,降低了无创正压通气的风险,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无创正压通气的认识,从而积极配合治疗,改善了护患关系,有效地避免了护患纠纷,达到满意效果。
【关键词】护理流程图;无创正压通气;临床应用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ppv或nippv)是指无创的正压通气方法,包括双水平正压通气(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bipap)和持续气道内正压(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cpap)等多种气道内正压通气模式。
bipap是注册的术语,其实质是压力支持(psv)或压力控制(pcv)+呼气末正压(peep[1]。
它主要是起辅助呼吸功能,从而缓解呼吸肌疲劳,能有效地减少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使用,提高患者的舒适程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目前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治疗效果取得了国内外医学界的肯定[2]。
患者能否坚持使用和有效配合呼吸机的使用,是成功与否的关键。
2011年1月我科制定无创正压通气护理流程,并在实际过程中修改完善绘制成图,按此流程护理,均达到满意效果,均未对患者造成严重后果。
现报告如下。
1 无创正压通气(nppv)护理流程及具体内容1.1 nppv护理流程图(见下图)准备工作→宣教解释工作-向患者家属讲解进行nppv的目的及注意事项→打开电源、开主机→打开湿化罐、调节温度→检查有无漏气→调节压力、从低压开始→连接氧气管路,打开氧气阀门,调节氧气流量→给患者带机、观察患者情况,再次确认无漏气→观察15~30 min后方可再开。
正压通气原理及临床应用

正压通气原理及临床应用正压通气(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PPV)是一种通过外加压力增加气道内的气体压力,使患者的肺膨胀并有效通气的治疗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呼吸机(Ventilator)向患者提供正压气流,将气流经由气管插管、面罩、支气管导管等途径输送到患者的肺部,从而将氧气输送到肺泡并排出二氧化碳。
正压通气分为体外正压通气(Extracorporeal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EPPV)和体内正压通气(Intracorporeal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IPPV)两种形式。
体外正压通气主要应用于心肺复苏及外科手术中。
在心肺复苏中,通过呼吸机提供高浓度氧气和正压通气,可以维持患者的心脏和肺部功能,增加心脏回升率,改善患者脑缺氧及器官功能。
在外科手术中,切开患者气管后使用插管连接呼吸机进行体外正压通气,可以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维持肺通气功能,确保手术期间患者血氧饱和度和二氧化碳排除正常。
体内正压通气是通过气道插管、支气管导管等方式将气流直接输送到患者的肺部进行通气。
在临床上,体内正压通气主要应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心源性肺水肿、颅脑损伤及麻醉中等病症。
在ARDS和COPD患者中,正压通气可以增加肺泡内气体通气量,改善气体交换功能,增加肺复张和肺泡开放性,减少肺血管阻力,改善氧合和二氧化碳的排出,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在心源性肺水肿患者中,通过正压通气可以增加肺内气体压力,增加肺水分排出,缓解患者的呼吸困难和肺水肿症状。
在颅脑损伤患者和麻醉中,正压通气可以维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保持正常肺通气功能,避免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
33例老年肾病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其2 h以内对治疗的成败影响较大 , 医生应床旁监护 至少 6 h以上 , 给患 者 以安 全感 并 且 随 时处 理 影 响疗 效的问题; ③规范操作 , 严密进行动脉血气等指标监 测, 科学寻找最佳治疗参数, 不能凭经验甚至随意设 置。疗效不佳时应积极寻找原 因, 不能轻率将原因归
咎于患 者不配 合或 疾病 太 重 ; 注 意选 择 密封 性 、 ④ 舒 适性 和安全性好 、 重复 呼 吸死 腔 小 的 面罩 , 定 时检 并
我们应该做到 : ①治疗前进行详 细的告知 , 解释清楚
治疗 方法 、 目的 , 分取 得 患者 、 属 的理解 和 配合 , 充 家
3 老年 肾病综 合 征 的临床分 析 3例
吕庆孝
摘 要 目的 对老年肾病综合征做临床 分析 。 方法 回顾性 分析 20 0 1年 1月 一 0 8年 1 3 20 月 3例住院老年肾病综合征患 本组 3 3例老年 肾病综合征 , 原发性 以膜性 肾病 (7 3 和微小病变 (5 2 最为多见 , 2 . %) 1 .%) 继发 性 老 年肾病
1 9 1 8: 21—7 8 9 8, 2 7 2
此时说明患者 自 主呼吸恢复 , 气道阻力下降, 均能适应 无 ̄ u吸机 的性能参数 。 Jz ,3
2 有创 呼吸机和无 创呼 吸机 的选择 是基础 : . 常规
有创 呼吸机 可以提供较 高 的气 道压和较 大 的气流 量 ,
准确的 F 多种通气模式和呼吸参数 , i , O 较完善的监
测报 警功能 , 适宜应 用于气管 切开或插 管 的有 创机 械
2 Gia l C, u e t u , h v o ,ta .No i v s v e t a in a r u t Da d n h n I C e r n V e 1 n n a i e v n i t sa l o s se tc e t b to n a i g tc n q e i c t y t ma i x u a in a d we n n e h i u n a u e—o n—c r n cr — h o i e
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论文

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ippv)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opd,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2年4月我科收治的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住院患者26例,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临床资料入院时、治疗14 d分别测动脉血气及呼吸频率、心率。
结果入院时与治疗14 d患者的p a o2pa co2、ph、呼吸频率、心率均比入院时有明显改善,p90%,早期持续通气24 h,以后根据病情情况调整。
1 3 观察方法与指标患者于入院时及治疗14 d分别测动脉血气及呼吸频率,心率。
1 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50统计软件包进行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 1 临床疗效治疗前呼吸频率、心率、p a o2p a co2ph分别为(33±3)次/min、(125±7)次/min、(50±6)mm hg、(54±7)mm hg、(730±009);治疗后分别为(20±3)次/min、(90±5)次/min、(77±6)mm hg、(41±6)mm hg、(734±010),治疗后上述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均为p<005)。
2 2 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1例患者病情加重(意识障碍加重,s a o2),改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后症状缓解。
其余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近年来,无创正压通气技术(nippv)在临床上已普遍使用,已成为治疗呼吸衰竭、心源性肺水肿、aecopd等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4]响。
主要作用机制可能是ipap能增加肺泡通气,改善呼吸肌功能和降低呼吸功耗,从而纠正高碳酸血症;epap相当于呼气未正压(peep)使aecopd患者萎陷的肺泡处于扩张状态,防止肺泡萎陷,增加气体交换时间,改善氧合,并通过克服内源性呼气未正压(peepi)而降低呼吸功耗,改善呼吸肌疲劳3]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ae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疗效较好,证实了以上理论推测,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pa o2p a co2ph值均较治疗前有所明显改善(均为p<005),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腺垂体功能减退症合并严重低镁血症1例

NP V 后 2 , P 4 h 尚未 治 疗 失 败 而 继 续 实 施 NP V 患 者 的 P O2 P a /
FOzRR 和 HR 均有 较 明显 的进 一步 改善 。NP V 治疗 失败 患 者 i 、 P 皆 为病情 恶 化为 AR S。 示 N P 用于 Au / DS治 疗可 使部 D 提 PV AR 分患 者 获较 显著 疗效 , 其是 在 早期 的 AI 阶段 , 尤 I 应用 大 型多 功 能 呼 吸机 N P 治疗成 功 率较 高 。 PV 本研 究结 果 表 明 , A S早期 的 在 RD A 阶段 , 先试 用 大 型机 NP V 以增 加患 者氧 合 , I I 可 P 改善 重 要脏 器 氧供 和 患者 症状 。 A S阶段 , 患者 家 属暂 时无 法接 受 气管插 到 RD 如 管 有创 通 气 , 可 先应 用NP V 。 亦 P 由于AL / DS患 者 的病情 变 化 IAR 较 快 , 阶段 可迅 速进 入 晚期 阶段 即 A S阶段 , 阶段 如低 氧 AI I RD 此 血症 严 重且 不 能 及时 纠 正 , 患者 病 情会 急 剧恶 化 , 出现 多脏 器 功 能
[4] Lis h n T , Kwo H , Hi N S Ac t a p i a i n o e c ig k l l . u e p l to s f c
机 械通 气 的并 发症 , 者较 易 于接受 。 创通 气 还可 明显 减轻 患者 患 无 的呼 吸肌 吸气 负 荷 , 降低 呼 吸肌 氧耗 , 呼吸 肌疲 劳 和通 气 功 能逐 使 步 得 到恢 复 , 而使 病 情进 一步 得到 稳 定_ 。但 无创 通气 的 人机 连 从 3 ] 接方 式 主要 用 面罩 , 加 了通 气死 腔 量 , 闭性 差 , 易漏 气 ; 且 增 密 容 而 不利 于排 痰 。特 别 是加 用 P E E P后 , 由于 患者 的肺 顺 应性 差 , 道 气 峰压 和 吸气 平 台压 可有 较 大波 动 , 使漏 气 发生 , 通 气 支持 治 疗 常 故 的 效 力 要 逊 于 有 创 通 气 。迄 今 为 止 , 管 大 量 临 床 研 究 报 道 了 尽 N P 治疗 各 种 原 因 引起 的 AR PV F多 数 取 得 较满 意 的疗 效 ]但 ,
无创正压通气常见模式PPT课件

实施方法与注意事项
01
1. 设置呼吸机参数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置合适的潮气量、呼吸 频率、吸呼比等参数。
02
2. 连接呼吸机与患者
通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方式,将呼吸机与患 者连接起来。
实施方法与注意事项
• 启动IMV模式:在呼吸机上选择IMV模式,并启动呼吸机。
实施方法与注意事项
01
1.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在实施IMV模式时,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
频率等。
02
2. 调整呼吸机参数
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呼吸机的参数设置,以保证患者的通气
需求得到满足。
03
3. 预防并发症
长期机械通气可能导致一些并发症的发生,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
)、气压伤等。因此,在实施IMV模式时,需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
Pressure,BiPAP)两大类。其中,BiPAP 又可分为压力支持通气(Pressure
Support Ventilation,PSV)和压力控制 通气(Pressure Controlled Ventilation,
PCV)两种模式。
02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原理和作用
原理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是一种无创通气模式,通 过提供持续的气道正压,增加功能残气量,防止肺泡萎 陷,改善氧合和通气效率。
03 家属参与
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患者的治疗过程,提供必要的 情感支持和生活照顾,共同促进患者的康复。
07
总结与展望
无创正压通气常见模式回顾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
通过持续提供一定水平的正压,保持气道开放,增加功能残气量,防止肺泡萎陷,从而改 善氧合和通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创通气在呼吸衰竭不同阶段的地位
撤机
无创通气
有创通气
基础疾病 的进展
轻度 呼吸衰竭
预防呼吸衰竭 防治病情恶化
重度 呼吸衰竭
氧疗 无创通气
有创通气
呼 吸 衰竭
一、NPPV在呼吸衰竭中的应用现状
开展无创通气的地点分布
(CHEST 2004; 126:165–172)
申请无创通气的医生专业分布
(CHEST 2004; 126:165–172)
合理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
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
罗群
72 岁女性患者
渐进性活动后气促 4年,加重1周 动脉血气: PaCO2 80 mmHg
CT of COPD
临床问题
1.是否适合应用NPPV治疗? 2.选择治疗场所? 3.选择呼吸机?连接方式?通气模式及参数? 4.监护内容? 5.疗效判断 ? 6.其它注意事项?
伤等)。
(Antonelli M, et al, Crit Care Med 2007)
呼吸费力或窘迫 结合基础疾病评估NPPV应用指征
COPD/CPE/免 疫功能低下?
是
需要辅助通气吗?
否
是 否
ALI/ARDS,肺炎,哮喘 适合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NPPV?
是 有禁忌症吗?
常规治疗
是 开始NPPV治疗
治疗1-2小时后的反应 改善
四、提高NPPV成功率的注意事项
(一)建立规范操作程序
1. 合适的工作/监护条件 7. 开动和连接呼吸机,参数
2. 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的初始化
3. 病人的教育 4. 体位(头高30度以上)
8. 逐渐增加辅助通气的压力 和容量(适应过程)
9.严密的监护
5.
选择和试配带合适的 连接器
10.疗效判断 11. 防治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6. 选择呼吸机
12. 辅助治疗(湿化,排痰
等)
(Mehta S 和 Hill NS AJRCCM,2001)
(二)无创—有创通气转换的指征
意识状态恶化 不能清除分泌物 不能耐受鼻(面)罩或其他连接方法 循环不稳定 氧合功能恶化 CO2潴留加重 NPPV治疗1-4h 后无改善
(PaCO2 <16%, pH<7.30, PaO2 ≤60mmHg or OI<164mmHg)
探索NPPV新的应用指征
病因 AECOPD
呼吸机撤离(AECOPD) 心源性肺水肿 免疫功能不全 手术后呼吸衰竭 插管前氧疗 内镜检查 哮喘加重期 ALI/ARDS 拔管后呼吸衰竭 拒绝气管插管 肺炎
证据等级 A
A A A A B B B C C C C
治疗所 普通病房,RICU,ICU
(依病情定) ICU,RICU 普通病房, ICU,RICU ICU,RICU
基础疾病评估和总体的临床判断 (基础疾病的类型、病情进展还是稳定等)
依据病情分级
适合行无创通气的患者 可以尝试无创通气的患者 不宜行无创通气的患者
试用NPPV的“合适条件”
(低氧性呼吸衰竭)
①患者清醒合作,病情相对稳定; ②无痰或痰液清除能力好; ③无多器官功能衰竭; ④SAPSⅡ≤34; ⑤;NPPV治疗1~2小时后PaO2/FIO2>175mmHg ⑥基础疾病容易控制和可逆(如:手术后,创
指数<200 mmHg)
(Wunderink, Respiratory Care 1997; 42: 367)
有创与无创选择过程中需考虑的问题
有紧急插管的指征吗? (呼吸心跳停止、严重的低氧血症、临床状态不稳定 等)
有建立人工气道的其他要求吗? (昏迷、痰液阻塞、严重感染、气道内操作等)
有无创通气的禁忌症吗?
Aboussouan SA, et al. Cleveland Clinic Journal of Medicine 2010; 77(5): 307-316.
三、合理解读NPPV的禁忌症
1. 呼吸心跳停止 2. 临床状态不稳定(低血压休克、心肌梗塞、不稳
定的心肌缺血或心律紊乱等) 3. 不能保护气道 4. 不能紧密连接罩 5. 未治疗的气胸 6. 近期上气道或食道手术 7. 气道分泌物多 8. 不合作或烦躁
Respiratory Care 1997; 42:364-367
无创通气治疗反应与基础疾病的关系
疾 病 的 严 重 程 度
二、严格把握NPPV的应用指征
根据患者病情评估NPPV的应用指征
缺乏统一的标准
有需要辅助通气的指标
(1)中至重度的呼吸困难,且呼吸急促(COPD患者 的呼吸频率>24次/分,充血性心衰患者的的呼吸频 率>30次/分);辅助呼吸肌肉动用或胸腹矛盾运动
(2)血气异常(PH<7.35,PaCO2>45mmHg,或氧合
NPPV在急性呼吸衰竭中的应用现状
Intensive Care Med (2014) 40:582–591
NPPV一线治疗的临床应用逐渐增多 NPPV应用不足
NPPV过度应用
充分认识NPPV局限性
除了COPD以外,其他原因导致的呼吸衰 竭的应用依据不够充分
缺乏公认的应用指征 疗效判断标准/成败预测的指标不明确 对气道保护能力差 通气保证低 相应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ICU
ICU 依病情定 ICU,RICU
ICU
ICU 普通病房,RICU 普通病房, ICU,RICU
手术后的呼吸衰竭的治疗(包括上腹部手术) 辅助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辅助胃镜检查和经皮胃早瘘 气管插管前的改善氧供应 婴幼儿中的应用
总体获益: 1、降低插管的需要和肺炎的发生率 2、改善操作过程中的低氧和心血管并发症
继续NPPV治疗
无改善
否
否 拒绝气管插管吗?
是 考虑尝试NPPV
气管插管
考虑NPPV 辅助撤机
Chest 2007
结合NPPV治疗后的反应动态评估应用指征
症状和血气改善,基础疾病控制 症状和血气改善,基础疾病稳定 症状和血气维持,基础疾病有所进
展(但无紧急插管的指征) 病情明显恶化或出现紧急插管指征
(Chest 2007)
明确不舒适的原因:烦躁、焦虑 、疼痛、呼 吸困难、不能满足患者的期望值
系统化、结构化地评估和明确患者相关NPPV 失败的原因
非药物治疗患者的不舒适:放松身心、NPPV 前教育;同时特别关注不合适鼻面罩对患者 接受NPPV治疗的影响
如患者仍不耐受,权衡镇静剂的利弊后 慎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