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学史读后感
西方史学史 读《荷马史诗》有感

读《荷马史诗》有感弗兰西斯·培根在其《论求知》中有这样一段记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弗兰西斯·培根将“读史”置于众多求知方法之前,可见“史”的重要所在。
“读史”必要研究史学,而世界各国史学之演进,最早还是要追溯神话与史诗。
在文字创造以前,人们大多通过口耳相传的方法,保存先民对自然与社会最初的活动记录,文字产生以后,口耳相传的神话与史诗,逐被文人删改纳入诗歌戏曲,这便是我们今天所见的各民族的神话与史诗,《荷马史诗》正是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我同意史学史是由神话与史诗而开始的观点,神话与史诗反映了每一个民族在步入文明时代之前的一面镜子,不仅西方国家,中国也是这样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大禹治水等。
神话与史诗反映了人类处于萌芽状态的文学、史学、哲学、宗教、伦理等原始先民的最初意识形态。
史诗并不一定是历史,但史诗中包含着很多的史学因素,在历史学正式产生以前,古希腊人把史诗当做历史来看待,著名的《荷马史诗》就被古希腊人作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和学习启蒙的教材。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
两部史诗都分成24卷,《伊利亚特》共有15693行,《奥德赛》共有12110行。
《荷马史诗》相传是由盲诗人荷马创作,荷马,生于公元前八世纪后半期的爱奥尼亚,是古希腊最著名和最伟大的诗人。
但对荷马其人在18世纪以前,学者们都认为历史上确有此人,18世纪以后西方学者有人质疑荷马的真实存在,并构成了西方学术史上的“荷马问题”。
但如今学术界认为确实有荷马其人,荷马将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的古老神话与特洛伊战争的传说,整理定型后记载下来,并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史诗,用荷马本人得其《荷马史诗》名,编成后的史诗还在不断地进行增删补充。
到公元前6世纪左右,《荷马史诗》才能得以形成正式文字,而我们今天看到的《荷马史诗》是公元前3至2世纪由亚力山大里亚的学者们编订的。
西方文明史读后感

西方文明史读后感西方文明史是一部宏大而丰富的历史巨著,它记录了西方文明从古代希腊罗马时期到现代的发展演变,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多个领域。
通过阅读这部巨著,我对西方文明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西方文明的特点和影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西方文明的发展历程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历史的变迁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城邦文明,到中世纪的封建社会,再到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的兴起,西方文明在不同时期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革。
这些变革不仅改变了西方社会的面貌,也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西方文明史,我对历史的连续性和发展规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珍视历史的宝贵经验和智慧。
其次,西方文明的特点和影响让我对西方社会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西方文明以其个性主义、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等特点而著称,这些特点在西方社会的政治、哲学、艺术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例如,古希腊的民主政治、罗马的法律制度、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以及工业革命的科学思想,都是西方文明的重要特点和成就。
这些特点不仅影响了西方社会的发展,也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西方文明史,我对西方社会的特点和影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理解西方社会的发展逻辑和内在动力。
最后,西方文明史的价值和意义让我对历史研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西方文明史不仅记录了西方社会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智慧和经验。
通过研究西方文明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可以更好地借鉴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西方文明史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西方社会,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
通过阅读西方文明史,我对历史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视历史的宝贵经验和智慧。
总之,西方文明史是一部宏大而丰富的历史巨著,它记录了西方文明的发展历程,反映了西方文明的特点和影响,也具有深刻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阅读西方文明史,我对西方文明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西方文明的特点和影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西方史学史读书笔记

As long as the mood is clear, there will be no rainy days in life.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西方史学史读书笔记西方史学史读书笔记1有一段时间我其实挺不愿意看文学名著的,尤其是西方的文学名著的。
原因倒也很简单,就是因为实在是看不懂啊!虽然说是名著之所以能够称之为名著的原因,是它经过了足够漫长时间的沉淀和岁月的洗礼,所以才会静静的躺在书架上等待着我们去翻阅它。
但是由于时代的差别,文化的不同,有不少西方的文学名著在看的时候,还是感觉简直是太闹心了。
或许是那时的我还没养成静下心来好好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优良习惯,但我想读不下去这些西方名著更多的原因还是因为我们并不十分了解西方的历史与文学发展。
没有这两样东西来做阅读的后盾,看这些西方文学名著就难免有看天书一般的不知所云之感。
想要了解一个人,就要去深入了解他的生活过往,想要看懂西方文学名著,还是先从了解西方文学发现历史开始吧。
其实这本《西方文学简史》不仅仅可以称的上是一部西方文学史的通俗入门书,也可以被看做是一本阅读西方文学名著的通俗入门书。
此书的书名中包含一个“简”字,那么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简洁。
虽然简洁但是并不敷衍,全书只介绍了不到二十部西方文学,但却都是颇具代表性的文学性很强烈的作品,是这本书的作者从浩瀚的西方文学作品中精心挑选出来的。
它从《古希腊神话传说》开始讲起,从神话故事到讽刺小说,从莎士比亚的戏剧到雨果带有历史背景的小说,再从加缪荒诞的《局外人》到马尔克斯魔幻的《百年孤独》。
这其中也有浪漫与自由的拜伦,激情与沉思的雪莱。
书中将一部部不朽西方文学作品的浓缩内容与它的作者的人生经历一同结合着讲述出来,让读者在初步了解这部文学作品内容的同时,也了解到了该作品被创作出来时的灵感与时代背景,还有那些作者的曾经人生经历对于创作的影响。
将上面这些有机的串联起来以后,我们再回过头去看文学原著,估计阅读起来感觉就没有那么辛苦了。
西方欧洲史的读后感

西方欧洲史的读后感读完西方欧洲史,就像是跟着一群性格各异的家伙在历史的大舞台上蹦跶了一圈。
最开始读的时候,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超级复杂的大家庭。
古希腊那就是家里的智慧担当,那些哲学家就像一群整天坐在广场上唠嗑,可唠的都是宇宙啊、人生啊这种超级高深话题的怪才。
苏格拉底就像一个特别爱抬杠,但抬得特别有道理的老头,他的那种追问精神,感觉就像一直揪着你的小辫子,问:“你为啥这么想啊?”柏拉图呢,就像是在构建一个理想世界的建筑师,他的那个理想国听起来美好得不像话,但又觉得这哥们真敢想。
亚里士多德就更牛了,简直就是个全才,什么哲学、科学、伦理,他都要插上一脚,感觉他就是那种学霸,让其他学渣都只能仰望的存在。
然后到了罗马,哇,这就是家里的硬汉。
罗马军团那可是相当威风,到处开疆拓土,感觉他们就像一群精力旺盛的冒险家,把欧洲好多地方都变成了自己的地盘。
罗马的法律也很有意思,感觉就像一个超级严格的老师,规定了大家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不过罗马也不是一直顺风顺水,后来它也像一个年老体弱的巨人,被各种入侵的蛮族搞得狼狈不堪。
那些蛮族就像是突然闯入豪华宴会的不速之客,把罗马这个原本秩序井然的派对搅得乱七八糟。
中世纪就有点像欧洲历史的一段黑暗梦境。
教会就像一个超级大的影子,笼罩着所有人。
大家都在宗教的严格管控下生活,感觉那时候的人每天都战战兢兢的,就怕一不小心得罪了上帝。
不过这期间也有些亮点,比如那些在修道院里默默抄书的修士,就像在黑暗中守护知识火种的小火苗。
他们虽然不能像古希腊罗马人那样自由地探讨学问,但也在努力不让文明断掉。
文艺复兴就像是一场超级大的觉醒派对。
人们突然像是从睡梦中惊醒,发现原来古希腊罗马的那些好东西都被埋没了。
艺术家们就像一群兴奋的孩子,开始疯狂地创作。
达·芬奇就像是一个来自未来的穿越者,他的那些画作和发明简直超越了那个时代的想象。
米开朗基罗呢,感觉他就是一个用石头说话的人,他雕刻的那些人像仿佛都有着自己的灵魂。
西方史学史读后感

西方史学史读后感第一篇:西方史学史读后感读后感在读《西方史学史》中,读到了罗马帝国衰亡史一些内容,很有感触。
《罗马帝国衰亡史》是由爱德华·吉本所写,吉本出生于英国萨里郡的普特尼镇一个英国绅士家庭,生活富足。
吉本的父亲(也叫爱德华•吉本)早年在剑桥大学深造,后为英国国会下议院议员。
吉本本人与其父亲生活经历相似,早年受到良好教育,数年之后亦为英国国会议员。
吉本为家中长子,母亲在其出生之后又生了六个孩子,在吉本10岁时去世。
吉本自幼多病。
1752年,14岁时被父亲送往牛津,不到15岁就考取玛格达伦学院。
但他父亲后来发现他对天主教感兴趣,当时在英国一个天主教徒会受到上流社会的排挤,他父亲立刻就把他送到瑞士洛桑,交给一位基督教新教导师。
在洛桑期间,他参加过伏尔泰的聚会,学会了法语,开始用法语写作其第一部作品《论文学研究》(1761年正式出版)。
一提到在欧洲历史上叱咤风云千余年的罗马帝国,想必人们便会下意识的想到英勇善战却又拜倒在美人裙下的恺撒。
诚然,恺撒是一位天才的将领,卓越的统帅,在他的治下,罗马军队为共和国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恒久光荣。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罗马之所以能在强敌环伺的中欧控制西方文明长达十几个世纪,所依赖的并不是在最初几百年间攻克的辽阔疆域,而是强有力的政治和社会体制。
这后者,自然应该归功于罗马帝国的实际开创者,奥古斯都大帝,即屋大维。
很多人以为屋大维不过是凭借着恺撒的声望轻而易举地登上帝位的,其实不然。
恺撒被刺之时,作为其养子的屋大维才18岁,正在阿波罗尼亚的军队中,无论从地位、声望、势力上,都远远比不上恺撒的同僚,雷必达和安东尼。
那么,这个不及中国弱冠之年的年轻人,是如何击败声誉卓著、势力庞大的两位前辈,登上罗马帝国的至高宝座的呢?除却恺撒的余荫影响之外,更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个人的才华和努力。
屋大维外表风度翩翩、温文尔雅,性格冷静而敏感,极富洞察力和政治手腕。
创业初期,他深知自己羽翼未丰,断然不是雷必达和安东尼的对手,因此不遗余力地扬起恺撒养子的大旗笼络军队,更以同样的身份与上述两位前辈结盟。
西方文明史读后感(精选8篇)

西方文明史读后感(精选8篇)西方文明史读后感1阅读这本书,是特别欢乐、重建信念的过程,因为由渔猎采集社会,到农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人类尽管面临种种磨难——来自大自然的灾荒,来自人类自身制造的灾害,如战争、奴役等到,但人类从未被打倒过,在书中第五页写道“特定时代的人以符合其所处的特定环境和发展阶段的方式去努力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并使他们的生活颇有建树。
”看来是的:西方科技进步导致人类对自然及自身命运的掌控能力提高、人类寿命的增长、活动范围甚至拓展到太空;民主制度的建立消退几千年来统治者对民众的高压统治、国际外交秩序与贸易关系的建立,转变了即往以战争做为得到资源的毁灭性手段。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下结论说‘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西方文明史及西方社会的现状已经是证明。
可是,除西方发达国家之外的其他国家呢?近代世界所能享有的`科技文明成果,几乎全部由西方世界供应,在农业文明时代曾经富有兴盛过的两河文明、尼罗河文明、中华文明,不是彻底衰退,就是不断在演替兴亡的怪圈中循环,文明失去自我更新的能力,如果不是西方文明的传播、冲击与滋养,这些文明古国现状将如何?作为一个以增长见识为目的平凡的读者,在阅读这本书时不自觉会将本身或本民族的遭受所带给自己的疑问与阅读内容作对比:为什么西方文明能不断克服所面临的困难并改进,而我们的民族照通常所言,只能在朝代的兴替中循环不前呢?为什么在公元1500年前后,西方基督教文明能一枝独秀兴起?什么是决定性的因素?是源于希腊文明的惠泽?是如马克斯韦伯所说的新教伦理?或者是戴蒙德所认为的地理环境决定吗?照此推论,一则未必不是倒果为因,二则难保不会为种族优越论者供应依据。
何兆武先生曾经著文分析各国社会的发展形态,认为西方社会的发展轨迹是特别态的,可是他没有分析说为什么常态就是“衰退、停滞”?常态与特别态,内在包含何种不同的因子?假如说西方文明中有进步因子,那19世纪的中国和日本,同样遭受西方文明的冲击,为何日本文明能够很快得以新生成为亚洲强国,而中华却不断受到屈辱。
西方史学史_《编年史》读书笔记

历史之最高职能就在赏善罚恶—《编年体》读后感塔西陀出生于罗马省的一个贵族家庭,早期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和严格训练,并以博学多识为一部分的元老贵族所器重,因此较早的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公元78年,塔西陀与当时罗马的显贵、执政官阿格里古拉的女儿结婚,由于这种关系,加上其岳父的大力相助使他的仕途非常的顺利,官运亨通。
在庞大的罗马帝国中,塔西陀历任三朝,跻身高位,先后担任过公元81年的财政官,公元88年的行政长官和公元97年的执政官以及行政总督等要职,这一些为塔西陀熟悉的了解和掌握当时社会的各种情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并造就了他有着超乎前人的良好政治素质和丰富的社会阅历及经验,因此他在隐退官场后,便利用其资深的文学基础开始著述事业,从而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历史》(罗马史)、《编年史》(罗马编年史)、《日耳曼尼史》。
《编年史》是塔西陀的最后一部著作,十六卷本。
他洋洋洒洒,夹叙夹议,从提伯里乌斯继位一直写到尼禄统治末年,记述的是提伯里乌斯、卡里古拉、克劳迪乌斯、和尼禄四个皇帝当政的时期,时间跨越大约54年,是一部皇朝断代史。
这部作品虽然残缺不全,但它所表现了他那前无古人的文学功底,读过《编年史》这本书之后,给我留下了以下几个深刻的印象!一:实事求是从《历史》和《编年史》看来,他是以“历史之最高职能就在赏善罚恶,不要让任何一项嘉言懿行湮没不彰,而把千秋万世的唾骂,悬为对奸言逆行的一种惩戒。
”作为宗旨的,他著述时均以此为准则,这是他对帝制,首先是对皇帝的专制、残暴及腐化坠落的抨击和揭露;对社会道德的衰微,首先是对个人品行的肆意褒贬;对共和制,首先是对理想化了的理论道德和政治制度的颂扬和向往中均可见一斑。
他认为“很少有人生来就能辨别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有益的,什么是有害的。
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别人的经验才能得到教训。
”所以,他要用史书使人们获得教训,分辨善恶。
他在史书中以她的道德观度量一切,他道德的蓝本是经过美化了的罗马共和时期的道德—忠勇爱国,崇尚道德,民享自由,他寄情怀予历史写作,缅怀共和,针砭时弊,以书见志。
西方思想史读后感

西方思想史读后感读了西方思想史,我仿佛被卷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妙旅程。
这可不是那种翻翻书页、点点头就过去的阅读,而是一次真正能让我内心起波澜的深度探索。
书中展现的西方思想的发展历程,就像是一部超级长的电视剧,每一集都有新的角色和剧情,让人目不暇接。
从古希腊时期那些充满智慧的哲学家,到现代各种思潮的碰撞与交融,我看到了人类思考的力量是如何一步步改变着世界。
比如说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吧,这个老爷子整天在大街上找人辩论,问一些让人头疼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他没有什么高大上的教室,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讲义,就是凭着一张嘴和一颗追求真理的心,让人们对自己的想法产生怀疑,重新审视生活中的种种现象。
想象一下那个画面,熙熙攘攘的街道上,苏格拉底穿着简单的长袍,拉住一个路人就开始发问:“朋友,你说什么是正义?”路人一脸懵,苏格拉底却不依不饶,非得把这事儿说个明白。
这场景,多有趣!还有柏拉图,他提出的理念论让我琢磨了好久。
他说我们现实世界中的东西都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就好像影子是真实物体的投影一样。
我一开始觉得这也太玄乎了,但是仔细想想,又好像有点道理。
比如说我们心中都有一个关于“完美的圆”的概念,但是在现实中,我们能画出的圆总是有那么一点点不完美。
这不就像是现实在努力追赶理念,但总是差那么一点儿吗?到了中世纪,宗教的力量占据了主导地位。
那时候的人们对上帝的信仰简直是深入骨髓。
教堂高高耸立,钟声回荡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人们在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似乎都要受到宗教教义的约束。
但这也不是说完全没有好处,至少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宗教给了人们心灵上的慰藉和依靠。
我能想象到一个疲惫的农民,在结束了一天辛苦的劳作后,走进昏暗的教堂,在烛光中默默祈祷,希望能得到上帝的保佑,让生活变得好一点。
文艺复兴时期就像是一场思想的狂欢派对。
人们突然发现,原来除了上帝,我们还可以关注自己,关注这个美丽的世界。
艺术家们拿起画笔,画出了人体的优美线条;文学家们用生动的文字,描绘出人间的喜怒哀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后感
在读《西方史学史》中,读到了罗马帝国衰亡史一些内容,很有感触。
《罗马帝国衰亡史》是由爱德华·吉本所写,吉本出生于英国萨里郡的普特尼镇一个英国绅士家庭,生活富足。
吉本的父亲(也叫爱德华•吉本)早年在剑桥大学深造,后为英国国会下议院议员。
吉本本人与其父亲生活经历相似,早年受到良好教育,数年之后亦为英国国会议员。
吉本为家中长子,母亲在其出生之后又生了六个孩子,在吉本10岁时去世。
吉本自幼多病。
1752年,14岁时被父亲送往牛津,不到15岁就考取玛格达伦学院。
但他父亲后来发现他对天主教感兴趣,当时在英国一个天主教徒会受到上流社会的排挤,他父亲立刻就把他送到瑞士洛桑,交给一位基督教新教导师。
在洛桑期间,他参加过伏尔泰的聚会,学会了法语,开始用法语写作其第一部作品《论文学研究》(1761年正式出版)。
一提到在欧洲历史上叱咤风云千余年的罗马帝国,想必人们便会下意识的想到英勇善战却又拜倒在美人裙下的恺撒。
诚然,恺撒是一位天才的将领,卓越的统帅,在他的治下,罗马军队为共和国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恒久光荣。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罗马之所以能在强敌环伺的中欧控制西方文明长达十几个世纪,所依赖的并不是在最初几百年间攻克的辽阔疆域,而是强有力的政治和社会体制。
这后者,自然应该归功于罗马帝国的实际开创者,奥古斯都大帝,即屋大维。
很多人以为屋大维不过是凭借着恺撒的声望轻而易举地登上帝位的,其实不然。
恺撒被刺之时,作为其养子的屋大维才18岁,正在阿波罗尼亚的军队中,无论从地位、声望、势力上,都远远比不上恺撒的同僚,雷必达和安东尼。
那么,这个不及中国弱冠之年的年轻人,是如何击败声誉卓著、势力庞大的两位前辈,登上罗马帝国的至高宝座的呢?除却恺撒的余荫影响之外,更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个人的才华和努力。
屋大维外表风度翩翩、温文尔雅,性格冷静而敏感,极富洞察力和政治手腕。
创业初期,他深知自己羽翼未丰,断然不是雷必达和安东尼的对手,因此不遗余力地扬起恺撒养子的大旗笼络军队,更以同样的身份与上述两位前辈结盟。
他们通力合作,历经数次苦战终于剿灭了刺杀恺撒的卡西乌斯和布鲁图斯,血洗了罗马城尤其是元老院。
在利用一次偶然的政治事件巧妙地踢开雷必达后,他开始了与安东尼长达数年的周旋。
看准了安东尼流连于埃及艳后的怀抱致使军纪废弛的时机,屋大维在长期的厉兵秣马下当机立断,倾尽全力在希腊大败安东尼,随后不给他的敌人留下一丝喘息的机会,乘胜挥师埃及,彻底消灭了安东尼及其情人克利奥帕特拉的势力。
创业不易,守业尤难。
舅公兼养父恺撒被刺的情景历历在目,怎能不让性情敏感的屋大维夙夜担忧?他清楚的知道恺撒的被杀并非来自强大的权力而主要源于可怕的夸耀,于是便终其一生对元老院保持相当的敬意,对人民许诺以古老的自由。
他放弃危险的执政官一职,转而一步一步地摄取保民官、监察官以及大祭司这些最尊贵而且最能博得人民爱戴的官位,并安于“第一公民”的盛誉。
他极其审慎地使用着自己的权力,尽力不去冒犯人民心中根深蒂固的共和思想,却逐渐地越来越严密地控制着帝国的各种最高权力。
到了其统治的后期,虽然没有皇帝的名号,但罗马的人民,已经基于长年来的巨大爱戴而习惯于服从稳坐宫廷中那位拥有最高权威的人所下达的一切命令了。
当然,在小心翼翼地巩固着自身地位的同时,作为一位有着远见的政治家,屋大维也为
帝国的稳定做出了很多富于建设性的工作。
早年的军旅生涯让他深切地感受到,经历了数百年的东征西讨,罗马的疆域已经空前的广大,不能再进行盲目的扩张。
于是他在军事和财政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精心计划的改革,建立了驻扎在边境而不得干涉内政的常备军和专用来保护自己的禁卫军,并以怀柔政策对待罗马漫长边境线以外不安分的蛮族——这一政策在后续诸帝中也有很好的延续。
他还大量兴建神庙、剧院和道路等公共工程,使得罗马的宗教、贸易、邮政和交通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总之,他的大量工作,都直接促进了罗马从共和国到帝国时代、从对外扩张到对内发展的转型,并使得罗马文明在各项方面都达到前无古人的辉煌和鼎盛。
赞曰:中国各朝多以开国太祖最为尊贵,同样的,奥古斯都大帝亦无愧于罗马帝国最伟大君主的称号(尽管他从未自称皇帝)。
在他漫长而光荣的一生中,无论是巩固自身地位还是巩固罗马权威的作为,都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惊人地体现了中国先哲老子所言“夫
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原则,终成一代英主。
然而伴随着罗马政治形态上从共和走向帝制,罗马原有的小规模奴隶制经济也正不同步地瓦解,罗马原有的经济基础遭到破坏,在其之上的很多形态也相应发生变化。
公民政治和公民兵制遇到危机,公民道德沦丧,同时自然资源流失,农业发展不平衡。
在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下,罗马帝国衰落了下去。
罗马从建城、建国到建立帝国开始,走了一条武力征服的道路。
伴随着军事上的武力征服,小奴隶制经济向大奴隶制经济形态演变。
在这种经济形态的演变过程中,衍生并附带了很多环境和社会结构问题。
这些问题深化了罗马本身的深层次的矛盾,使庞大的帝国难堪重负,举步为艰。
所以说,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是多元而复杂的。
罗马原是以自耕农为主体的国家,在长期的对征服和扩张战争中,罗马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和土地,同时也俘获了大批奴隶,为大奴隶制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
奴隶被广泛使用于农业、畜牧业、采矿业和手工业,逐渐成为罗马社会的主要生产者,另一方面,战争掠夺的大量土地被充作国家公有地,出租或出卖给富有公民。
于是,罗马贵族和富商竞相侵占、租赁和购买公有地,兴建庄园,同时兼并小农土地,致使以大量使用奴隶的大土地所有制迅速增长,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奴隶和奴隶主阶级的矛盾,小土地所有者和大土地所有者的矛盾,罗马和同盟者、被征服者的矛盾,统治阶级内部元老院贵族和骑士阶层的矛盾等等都充分暴露,并且日益尖锐。
虽然当时一些人已经注意到这些问题,试图通过改革来消除这一矛盾,但是最终失败了。
罗马帝国的大部分地区属地中海类型气候,冬季温暖湿润,夏季较为干热,境内河流较密,水流湍急,山区森林茂密,农业作业区广泛。
在阿尔卑斯山北部和高卢等地区属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量丰富,空气湿润,也是比较适合人类生存的地区。
但是随着罗马的发展,其境内的自然资源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直接影响了罗马的农业生产。
这对于依赖意大利本土农业很强的罗马来说,是致命的。
王政时代结束后的罗马,是以美德和荣誉为宗旨的。
罗马公民纯朴、高尚、富有爱国心和荣誉感,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和尚武精神。
这种传统美德和道德精神使人人争先为祖国效力,这是罗马共和国之所以能够经历严峻考验却依然屹立地中海的原因之一。
早期罗马公民为富者大公无私、廉洁奉公;为民者,崇俭耻奢、保守纯朴。
即使像西庇阿这样的将军,也亲自耕作。
然而,随着罗马对外征服和疆域的不断扩大,以前那种道德观正在迅速成为过时的东西。
同时奢华之风吹遍罗马之时,拜金主义思潮也涌进了罗马。
人们认为只有大量的财富才
能享有崇高的光荣和价值,而贪污和受贿成了公开的秘密。
这些奢华和腐败都是建立在广大底层人民的辛苦劳动基础之上的。
到了帝国后期,随着由元首制向君主制过渡,君主的个人权力也不断加强。
许多帝王荒淫豪奢,腐化至极。
许多贵族地主挥金如土、醉生梦死,增加赋税,致使民不聊生,政局动荡。
在这种情况下,罗马公民被统治者无休止的赋税弄得疲惫不堪,根本无暇顾及帝国的安危与兴亡了。
综上所述,罗马开始的源头是好的,但是罗马历经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了一些末决的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又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时机和解决机制,所以,当到了帝国晚期时,已是积重难返、无力回天了。
这些因素中,除了经济形态发展和政治形态发展的特殊性外,许多个别和偶然因素也是促成罗马衰亡不可忽略的因素。
因此说,罗马的衰亡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单个因素造成的,罗马衰亡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