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过渡金属催化剂的现状及进展
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利用超声波的空化作用产生的局部高温高压 环境,促进反应物之间的化学反应,从而合 成催化剂。这种方法可以得到粒径小、分布 均匀的催化剂,且反应条件温和。
制备条件对性能影响
温度
制备过程中的温度会影响催化剂的晶型、粒径和比表面积等性质。一般来说,较高的温度 有利于形成结晶度好、粒径较大的催化剂,而较低的温度则有利于形成无定形或微晶结构 、粒径较小的催化剂。
化性能。
多功能复合型催化剂开发前景
光催化与电催化结合
开发具有光催化和电催化双重功能的复合型催化剂,提高能源转 化效率。
催化剂载体优化
研究高效、稳定的催化剂载体,提高催化剂的分散度和活性组分利 用率。
多相催化与均相催化融合
探索多相催化和均相催化的融合策略,实现高效、高选择性的催化 反应。
环境友好型催化剂需求及挑战
感谢您的观看
催化剂分类
根据催化剂与反应物的相互作用方式,可分为均相催化剂和多相催化剂。均相 催化剂与反应物处于同一物相中,而多相催化剂则与反应物处于不同物相。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作用
降低活化能
01
催化剂通过提供新的反应路径,使反应物分子更容易达到活化
状态,从而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加速反应速率
02
由于活化能的降低,反应物分子更容易发生有效碰撞,从而加
粒径和形貌
催化剂的粒径和形貌影响其比表面积、孔结构和 活性位点分布,进而对催化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表面性质和电子性质分析
表面吸附性能
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表面具有丰富的吸附位点,可吸附反应物分 子并活化,从而促进催化反应的进行。
氧化还原性能
过渡金属元素具有多变的价态,使得催化剂具有良好的氧化还原性 能。这种性能在催化氧化还原反应中起到关键作用。
有机合成中的过渡金属催化反应研究

有机合成中的过渡金属催化反应研究过渡金属催化反应是有机合成领域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
通过引入过渡金属催化剂,能够加速和促进有机分子之间的反应,从而合成出多样性和复杂性较高的有机化合物。
本文将对过渡金属催化反应在有机合成中的研究进行探讨,并介绍其应用和发展前景。
过渡金属催化反应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催化剂作用下的活化步骤,引发反应底物的转化。
其中,催化剂充当了反应中的媒介,通过提供活性位点来促进分子间的键合和断裂。
过渡金属催化反应具有高效、广泛适用性以及选择性高等特点,已成为有机合成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以C-C键形成为例,通过过渡金属的催化作用,可以实现碳链的构建和延长。
常见的过渡金属催化反应有Heck反应、Sonogashira反应和Suzuki-Miyaura反应等。
这些反应可以在碳氢化合物的基础上引入官能团,构建分子骨架,从而实现有机合成的丰富多样性。
过渡金属催化反应还可以实现对官能团之间的转换。
通过选择性地引入过渡金属催化剂,可以将一个官能团转化为另一个官能团,从而扩展有机合成的应用范围。
例如,将酮转化为醇、酸、酯等官能团,或将烯烃转化为环烷化、氧杂环化等化合物。
在过渡金属催化反应的研究和应用中,配体的选择和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配体能够调节过渡金属催化反应中的反应速率、选择性和稳定性。
优秀的配体能够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从而实现更高效、高选择性的反应。
因此,配体的研究和设计成为过渡金属催化反应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
在有机合成中,过渡金属催化反应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药物合成中,过渡金属催化反应可以实现复杂的结构骨架构建,有效提高合成效率。
在材料合成领域,过渡金属催化反应可以合成具有特定结构和性能的材料,应用于电子器件、光电材料等领域。
此外,过渡金属催化反应还被广泛用于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和化学生物学研究中。
虽然过渡金属催化反应在有机合成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催化剂的设计和开发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过渡金属硫化物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化工 BT IU ,
Ch m ia Id sr i e e c u t Tm s ln y
V 12 , . 2 o . 2 No 1 De . 2. 0 8 c1 2 0
过 渡 金 属 硫 化 物 催 化 剂 的 研 究 进 展
一
A2 3 面 的分 散 , I0 表 而且 NM W// 10 i o  ̄一A2 3硫 化物
催化剂表 面活性位的数 目随磷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 在
反 应 的催化 剂 的应用 情 况简介 如 下 。
面积 N 化合物与含 WO S 水溶液的反应 ) 固 一 j 一 和 液路径( 即无定形 WO : N 盐水溶液反应 ) S和 i 。使用 这些催 化剂 催 化 噻吩加 氢 脱硫 ( D ) 甲苯 加 氢 H S、 ( Y 和 吡 啶加 氢 脱 氮 ( D 反应 , 果 显 示 与 以 H D) H N) 结
往 所报道 的非 负载 型 N —w 硫 化 物 催 化 剂 相 比较 , i 这 些催 化剂 具有 最大 的 比表 面积 和催化 活性 , 可观 并
Ⅱ 力氢堡 』
过渡 金 属硫化 物 催化 剂 广 泛 应 用 于石 油 炼 制 催 化 加 氢 过 程 , 些 加 氢 过 程 包 括 烯 烃 加 氢 饱 和 这 ( D)加 氢脱硫 ( S 、 氢 脱 氮 ( D 、 烃 加 HY 、 HD ) 加 H N) 芳
察到具有高 内在活性 的核壳结构 NS i 表面覆盖着弯
曲的 WS 层 , 该体系具有单位面积最高的 H S H D D 、Y
和 HD N活 性 。
负 载 型过渡 金属 ( o M 、 iW) 化 物 催 化 剂 C 、 oN、 硫
有机化学反应中的过渡金属催化机理研究

有机化学反应中的过渡金属催化机理研究过渡金属催化是有机化学领域中一种重要而广泛应用的策略,可以有效地促进有机反应的进行并提高反应的效率和选择性。
本文将探讨有机化学反应中过渡金属催化机理的研究进展,并讨论其中的一些典型例子。
1. 过渡金属催化机理的基本概念过渡金属催化是指在有机化学反应过程中,通过引入合适的过渡金属催化剂,可以加速反应速率、改变反应路径、增加产品产率以及提高反应的选择性。
过渡金属催化机理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催化剂的活性中心、过渡态结构以及反应机理等方面展开。
2. 典型的过渡金属催化反应2.1 碳氢键活化碳氢键活化是过渡金属催化反应中的一个重要领域,通过催化剂与底物中的碳氢键发生作用,使其发生断裂和转变成更活泼的中间体,从而参与后续的反应步骤。
常见的碳氢键活化反应包括氢化、氢氧化、羰基化等。
2.2 碳碳键形成过渡金属催化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碳碳键形成反应,即通过过渡金属催化剂的参与,将两个碳原子连接在一起形成新的碳碳键。
这类反应成为C-C键形成反应。
一些典型的例子包括交叉偶联反应、氧化反应以及加成反应等。
3. 过渡金属催化机理的研究进展随着催化剂的开发和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于过渡金属催化机理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
一些实验技术如X射线衍射和质谱等,以及理论计算方法如密度泛函理论(DFT)等的发展和应用,为过渡金属催化机理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4. 过渡金属催化机理的应用前景过渡金属催化已经在有机合成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展示出巨大的潜力。
随着对过渡金属催化机理的深入研究,人们对于开发更高效、更可持续的催化体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未来,过渡金属催化机理的研究将会进一步拓展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总结:过渡金属催化机理研究是有机化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热门课题。
通过对过渡金属催化机理的深入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催化剂的活性中心、反应路径以及产物选择性等方面的变化。
这将有助于开发更高效、更可持续的催化体系,推动有机合成的发展。
贵金属催化剂的应用研究进展

贵金属催化剂的应用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贵金属催化剂,以其独特的催化性能和广泛的应用领域,一直是化学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贵金属催化剂的应用研究进展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贵金属催化剂的应用研究进展,包括其基本原理、应用领域、制备方法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整理,本文旨在为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贵金属催化剂应用研究的参考,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本文将简要介绍贵金属催化剂的基本概念和催化原理,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本文将重点综述贵金属催化剂在各个应用领域的研究进展,如石油化工、环境保护、能源转化等。
随后,本文将探讨贵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传统的物理法和化学法,以及新兴的纳米制备技术等。
本文将展望贵金属催化剂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催化剂的改性、复合催化剂的研发以及催化剂的再生利用等。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贵金属催化剂的应用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该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
二、贵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技术贵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技术是影响其催化性能和应用效果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物理化学和表面科学的快速发展,贵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优化。
物理法是一种传统的贵金属催化剂制备方法,包括蒸发冷凝法、溅射法、离子交换法等。
这些方法能够制备出高纯度的贵金属催化剂,但其设备成本高、工艺复杂,且制备过程中容易引入杂质,影响催化剂的活性。
化学法是目前制备贵金属催化剂最常用的方法,包括浸渍法、共沉淀法、溶胶-凝胶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控制反应条件,调节催化剂的组成和结构,从而优化其催化性能。
例如,浸渍法可以通过将载体浸渍在含有贵金属离子的溶液中,再通过还原剂将贵金属离子还原为金属颗粒,从而制备出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
共沉淀法则可以通过将贵金属盐和载体前驱体共同沉淀,再经过热处理和还原,得到具有特定结构和组成的贵金属催化剂。
还有一些新兴的制备方法,如微波辅助法、超声辅助法、光化学法等。
金属催化剂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金属催化剂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金属催化剂是化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它们在有机合成、药物制备、材料化学、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金属催化剂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一、金属催化剂研究现状1、催化理论研究催化剂是在化学反应中起催化作用的物质,它能够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从而促进反应的进行。
在金属催化剂的研究中,催化理论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
研究人员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验证,探究金属催化剂的活性中心、反应路线以及催化机制,进而指导金属催化剂的设计和优化。
2、催化剂设计与合成催化剂的设计与合成是金属催化剂研究中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目前,研究人员通过设计并合成新型催化剂,使其具有更高的活性和选择性,从而应用于更加复杂的化学反应中。
常见的催化剂设计包括单质化学、表面修饰、纳米结构等,这些设计方法可以提高金属催化剂的效率和稳定性。
3、催化反应机理研究了解催化反应的机理是研究金属催化剂的一个重要方向。
通过深入研究反应机理,可以从更细微的角度优化催化剂的性能,提高其催化效率和选择性。
研究人员通过一系列实验手段,如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等技术,深入研究金属催化剂的反应机理,提高其效率和稳定性。
二、金属催化剂的应用前景1、有机合成领域金属催化剂在有机合成领域中拥有广泛的应用。
它们可以在不同条件下促进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如氢化、加成、偶联、硫化等反应。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应用,金属催化剂可以实现高效、环保的有机合成。
2、药物制备领域药物制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用到多种化合物合成和精制技术。
金属催化剂可以促进药物中间体和药物前体的合成,提高药物的纯度和效率。
目前,金属催化剂在药物制备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3、材料化学领域金属催化剂在材料化学领域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研究人员通过合理设计金属催化剂,成功地制备出多种新型材料。
这些材料在催化、电池、传感器、光电子、电路等领域中均有广泛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金属催化剂在材料化学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将变得更加广阔。
国内外催化剂的发展现状

国内外催化剂的发展现状
国内外催化剂的发展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新型催化剂的研发: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型催化剂的研发也在不断推进。
其中包括纳米催化剂、非金属催化剂等,这些新型催化剂研发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催化效率和降低催化剂的成本。
2. 催化剂的应用领域拓展: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要求越来越高,催化剂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
如各种化学反应、垃圾处理、汽车废气处理等领域都广泛使用催化剂。
3. 环保型催化剂的发展:环保型催化剂是指不含有毒有害物质的催化剂。
在国内外,环保型催化剂的研发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领域。
环保型催化剂可以减少催化剂造成的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4. 催化剂的长寿命和稳定性:催化剂的长寿命和稳定性是优秀催化剂的一大特点。
国内外企业在研发催化剂时,越来越注重催化剂的寿命和稳定性,提高催化剂的使用效率和降低效率下降的风险。
总之,在国内外,催化剂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展,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应用,催化剂将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化学反应机理中的过渡金属催化

化学反应机理中的过渡金属催化过渡金属催化是一种在化学反应中使用过渡金属催化剂来促使反应加速或改变反应途径的方法。
过渡金属催化在有机合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通过调控反应速率和选择性来实现合成化学的诸多挑战。
本文将主要探讨过渡金属催化的基本原理、常见反应类型以及应用前景。
一、过渡金属催化的基本原理过渡金属催化是利用过渡金属催化剂作为催化剂,加速化学反应速率并改变反应途径的过程。
过渡金属催化剂通常是指具有不完全填充的d轨道和较宽的能带的元素,它们的物理性质使得它们在反应中具有独特的催化活性。
过渡金属催化的机理可以分为两类:均相催化和异相催化。
均相催化是指催化剂和反应物处于相同的物理相态,常见的反应类型包括氧化、还原、配位等。
异相催化是指催化剂和反应物处于不同的物理相态,如气体催化、固体催化等。
在均相催化中,过渡金属催化剂可以通过配位原位催化、氧化还原催化以及酸碱催化等机制来促进反应进行。
在异相催化中,过渡金属催化剂通常以固体形式存在,并通过吸附、催化表面反应等方式来催化反应。
二、常见的过渡金属催化反应类型1. 化学反应过渡金属催化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广泛,常见的反应包括氧化、还原、配位等。
例如,过渡金属催化剂可以在氧化反应中将有机化合物氧化为酮、醛或酸。
在还原反应中,过渡金属催化剂可以将酮还原为醇或在还原环境下进行碳-碳键的形成。
2. 类烯烃的转化反应过渡金属催化剂在类烯烃的转化反应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过渡金属催化剂可以催化烯烃的氢化、环化、开环反应等。
这些反应对于有机合成和药物合成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实现高效、高选择性的转化过程。
3. 碳氢键官能团化过渡金属催化在碳氢键官能团化反应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该类反应可以将碳氢键转化为碳官能团化合物,通过引入如卤素、氨基、羟基等官能团来实现拓展反应物的化学性质和应用范围。
三、过渡金属催化的应用前景过渡金属催化已经成为现代有机合成的基础。
通过合理设计和改进催化剂,可以实现高效的、环境友好的有机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过渡金属催化剂的现状及进展
摘要:介绍了非茂前过渡金属催化剂作为高效烯烃聚合催化剂的发展和应用领域。
根据催化剂中配位原子的性质将非茂前过渡金属催化剂分为配位原子为0、配位原子为N、硼苯类、类茂类等四大类进行讨论。
在分述前过渡金属催化剂类型的同时,详细介绍了各类催化剂的特点,综述了各大聚烯烃公司的研究情况。
最后时前过渡金属催化剂当前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前过渡金属;非茂;催化剂;进展
纵观聚烯烃工业的发展过程,其进步无不与新型催化剂及工艺技术的开发有关。
因此新型催化剂的开发应用是聚烯烃工业中研究的焦点。
茂金属催化剂有很多优点,如催化体系具有单活性中心、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可调、聚合活性高等。
但茂金属催化剂成本较高,制得树脂的加工性差且专利纠纷不断,致使与茂金属催化剂性能相似,而成本较低的非茂单中心催化剂成为研究开发的新热点。
非茂前过渡金属催化剂(简称前过渡金属催化剂)是指不含环戊二烯基,金属中心包括前过渡金属元素有机金属配合物,具有与茂金属催化剂相似的特点,可以根据需要定制聚合物,而且成本较低,专利发展空间相对较大,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1 前过渡金属催化剂分类及进展
1.1 含氧类配体
Kakugo等首先报道了烷氧基钛在MAO助催化作用下对丙烯有较好的聚合催化活性,并发现联二酚类衍生物与钛形成的配合物具有很好的烯烃聚合催化活性,如2,2 硫代双(6
一特丁基一4一甲基苯酚)与钛((TBP)TiCl )的配合物在MAO助催化作用下能获得超高相对分子质量的聚合物,如聚乙烯相对分子质量可达4.2×1O。
、聚丙烯则高达8×1O 以上。
这类催化剂不仅能够使烯烃均聚,而且能够使a烯烃共聚合。
(TBP)TiC1:还可催化苯乙烯间规聚合,所得聚苯乙烯的间规度高达98%以上。
这是人们第一次将非茂催化剂成功应用于苯乙烯间规聚合。
而且,这种催化剂还能催化苯乙烯与乙烯共聚。
Schavorien等进一步扩展了联二酚类衍生物的研究[2]。
他们在考察不同取代基对烯烃聚合的影响时发现,只有硫桥基的联二酚配合物具有高催化活性,而其它桥基或非桥联的联二酚的催化活性较低。
该类催化体系对长链烯烃及二烯烃也有很好的催化活性。
其后,相继又有β-酮与钛及锆形成的配合物应用于烯烃聚合催化的报道,其中β-二酮-锆配合物在MAO助催化作用下对乙烯聚合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
而β-二酮-钛配合物则对苯乙烯聚合有较高的催化活性,所产生的聚苯乙烯具有间规结构,间规度达98%以上,与单茂钛催化剂
的聚合物性能相当。
用邻羟基吡啶或8一羟基喹啉在四氢呋喃中与ZrC1 和TiC1 反应可得相应的配合物。
钛配合物在MAO助催化作用下乙烯或苯乙烯聚合均显示出良好的催化活性。
其聚苯乙烯具有间规结构。
而锆配合物对烯烃聚合没有催化活性,但与一个环戊二烯基团结合时,则乙烯与1-丁烯共聚表现出非常高的催化活性。
Lyondell公司开发了这一类新型的单中心催化剂是IV族金属的羟基吡啶和羟基喹啉的金属化合物。
日本三井化学公司成功地开发出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完全新型的非茂单中心催化剂[5],它由Ⅳ族金属如Zr、Ti、Hf等与苯氧亚胺配位体组成,被称作苯氧亚胺复合(FI)催化剂。
该催化剂用于乙烯聚合的活性是茂金属催化剂的1O倍。
通过改变该化合物中配位体的结构和助催化剂,可得到从低相对分子质量到超高相对分子质量的聚合物,并且通过乙烯与极性单体如烯烃、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睛等共聚可开发新型高聚物。
1.2 含氮类配体(二胺类)
Mcconville报道了以二胺类衍生物为配体嘲,Ti、Zr为金属中心的配合物在硼化物助催化作用下可使烯烃聚合。
该聚合反应呈活性聚合特证,即能调控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这类催化剂的研制成功给人们在设计和选择烯烃聚合催化剂方面有所启示。
依传统的概念,氮原子上的孤对电子对烯烃聚合反应起阻聚作用,因为氮孤对电子会与配位不饱和的活性中心离子配位,从而使催化剂失活。
但实际上二胺类钛或锆配合物在烯烃聚合催化过程中没有失活,反而呈现活性聚合特征。
这表明只要选择合适的有机配体,氮原子就不会起阻聚作用。
二胺-钛配合物对烯烃有很高的催化活性,尤其对长链α-烯烃。
其活性达490 kg/mol·h,并且在室温下就呈现活性聚合的特性。
但二胺-锆配合物对烯烃聚合的催化活性较钛的配合物低,如对1-己烯只有50 kg/mol·h,而且在MAO助催化作用下呈现多活性中心的特性,所得聚合物既有高聚物也有低聚物,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很宽。
McConville在研究二胺与金属Ti、Zr的配合物用于烯烃聚合时发现,在1-己烯聚合反应中用硼化物代替MAO后,消除了向铝原子发生的链转移反应。
在室温下生成的高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具有极窄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M耐Mn始终保持在1.O6~1.O7。
数均相对分子质量Mn随时间线性增加。
另外,在此催化体系中,溶剂的选择对催化剂的活性有很大影响。
二氯甲烷的存在能够较显著地提高相对分子质量和催化活性。
如前述二胺-钛催化体系在加入适量二氯甲烷,活性由40 kg/mol·h增至490 kg/mol·h。
一般认为这是由于二氯甲烷的极性导致烷基钛阳离子和硼阴离子间发生电荷分离,从而提高钛活性中心的活性。
Eisen等用具有G对称性的手性二胺化合物别与ZrCk和TiCk作用形成了手性配合物[7]。
该类配物在MAO助催化作用下催化丙烯聚合,生成了具等规结构的聚丙烯,其中由锆类催化
剂所生成的丙烯等规度高达98.9% ,熔点达140~154℃。
1.3 硼苯类配体
Bazan等用二硼苯二氯化锆在常压下实现乙烯齐聚。
此催化剂对a-烯烃的选择性高达100 。
平均a-烯烃的碳链长度为l4左右。
Cribbs研究开发一种新型非茂有机属烯烃聚合催化剂,采用类似茂金属的合成方法可获得相应的类茂配合物,这类配合物对烯烃聚合均显示出一定的催化活性。
用MAO作助催化剂用于乙烯均聚和共聚,有较高的活性,并且通过改变B原子上的取代基,可显著地改变催化剂的活性和产品的相对分子质量。
1.4类茂类配体
用B、P、N等杂原子取代环戊二烯或其它芳环上的C原子,形成与环戊二烯基相似的阴离子配位体,再与Ⅳ族金属配位即形成类茂体系催化剂。
这类催化剂对乙烯聚合催化活性非常高,所得聚乙烯相对分子质量很高。
这是一类非常有前途的烯烃聚合催化剂,这也正是当前非茂类烯烃聚合催化剂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Cribbs等采用了三毗唑硼、吡咯、氮杂硼环二烯等环戊二烯有机化合物的类似物作配体[],形成的催化剂是相应有机化合的等电子体,因此可能具有和茂金属相同的性质。
类似茂金属的合成方法可获得相应的类茂配合物,这类配合物对烯烃聚合均显示出一定的催化活性。
Lyondell公司开发了一系列非茂单中心催化剂。
带吡咯环或吲哚环基的氮杂过渡金属化合物、氮杂硼吡基金属化合物。
用MAO作助催化剂,可制得高相对分子质量的HDPE。
Nova 化学公司用其新型单中心催化剂开发了一系列新型LLDPE树脂。
催化剂的结构中两种是环戊二烯环上的一个C被P取代并带有桥联的新型有机金属化合物。
2 结语
从上文看出,非茂前过渡金属催化剂的主要研究发展趋势表现为:(1)选择适当的金属和新型配体,特别是含氮原子和含氧原子的配体,以便提供稳定的聚合活性中心;(2)通过配合物体系设计来控制聚合物的链增长,从而达到控制聚合物结构和性能的目的;(3)提高催化剂活性,使之具有工业应用价值。
非茂金属前过渡金属催化剂是一类新型烯烃聚合催化剂,它能象茂金属催化剂一样实现分子设计,具有茂金属催化剂的许多优点,而且具有活性高、价格低的优势。
因此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必将引起催化剂研究与开发的又一个高潮。
参考文献
[ 1 ] 张雪珍非茂单中心烯烃聚合催化剂[J ],石油化工,2003,2:27~29
[ 2 ] 义建军,于鹏,许学翔非茂过渡金属催化剂催化剂[J ],高分子学报,2001,(3):342~346
[ 3 ] 刘东兵等双齿配体、过渡金属配合物、烯烃聚合催化体系以及该催化体系在烯烃聚合中的应用[P]CN 1321692A,2001
[ 4 ] 义建军,于鹏,许学翔过渡金属催化体系[J],高分子学报,2001,(3):342~346 [ 5 ] 郝金莲新型过渡金属催化剂制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3):182~189
[ 6 ] 周歆,刘东兵非茂前过渡金属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石油化工,2003,(32):531~536
[ 7 ] 闫肃,张红江,王亚贤,逄彬,王丽满,季生福,蔡小平前过渡金属催化剂的现状及进展[J],化工科技,2008,16(5):72~75
[ 8 ]林少全,范新刚,王海华后过渡金属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综述专刊 2001 18 (2):53~58
[ 9 ] 曾成华负载型金属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6,23,(2):11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