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第三节 17世纪荷兰美术
17世纪荷兰美术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17世纪荷兰美术的艺术特色和风格1)17世纪前期荷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为艺术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荷兰画派以写实,纯朴为特点:反映人的现实生活和人的情感和愿望,描绘日常生活和各阶层人物以及美丽的自然景色。
3) 把现实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是对现实主义艺术的一大贡献。
17世纪的荷兰画派尤为重要。
虽然在其他时期有一些值得提起的画派和画家,可是唯独在17世纪,荷兰画派作为一个整体,才以其巨大的规模和成就,对整个西方美术的发展,产生过意义深远的影响。
17世纪为荷兰绘画的黄金时代。
革命的胜利促使经济和文化的欣欣向荣。
这个新兴国家是当时欧洲先进思想中心之一。
荷兰画家们怀着民族自豪感。
用写实手法在作品中表现祖国的人民生活和自然风景等。
绘画终于摆脱对宫廷贵族和天主教会的依附,开始为新兴的市民阶级服务。
随着绘画市场和画商的出现,绘画成为市场上的商品。
为满足市民的生活和审美需要,绘画的品种较之以往大为扩充。
除宗教历史画和肖像画外,风俗、风景、静物和动物画也发展为重要画种。
代表画家:伦勃朗:<1>现实主义艺术的大师,勇敢坚定的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为欧洲现实主义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杜普教授的解剖课》。
举世闻名的《夜巡》:主题性绘画,情节性群像,出色的处理了明暗关系,突出表现了不忘前人反抗西班牙统治者的英勇斗争。
此外17世纪荷兰最重要的画家还有哈尔斯、维米尔及van雷斯达尔。
当时,荷兰多数城市中绘画艺术均相当发达,其中最发达的为阿姆斯特丹、哈勒姆和代尔夫特荷兰小画派艺术:17世纪是荷兰绘画的黄金时代,涌现出了一批出色的画家,被称为“荷兰小画派”。
特点:作品的画幅比较小,适宜于市民阶层悬挂室内以装饰居室之用;不表现重大的社会题材,特别注重对生活细节的描绘,应和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
之所以被称为“荷兰小画派”,是因为画幅小,适于悬挂以装饰居室;题材小,迎合市民趣味。
画面上多表现妇女梳妆打扮、弹琴唱歌、读书写信或做轻微的家务劳动。
1717世纪荷兰美术

团体肖像画的比较
《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 雇主和艺术家的需求 人物平均 画面生动 有主题情节 人物生动 画家应阿姆斯特丹外科医生行会委托,为他们的行会成员画团体肖像。 按理讲肖像画是没有情节性的,否则就变成风俗画。画家为了使人物 形象集中且有主次,画中人物形象又要保持同等地位,各得其所、皆 大欢喜。借上解剖学课来刻画每个人的面貌和性格特征。 它相以往哈尔斯等荷兰画家所画的团体肖像画不同,不仅每个人物的 形象、表情惟妙惟肖,而且它以一具体事件(解剖学课)和具体人物(杜 普教授)为中心,把多个人物自然地安排在画面上,使人物群象具有 内在的紧密联系。画家采用卡拉瓦乔式的聚光画法,使人物形象受光 且突出,是一幅艺术性很高的群体肖像画,为画家的成名之作。
团体肖像画
《圣乔治市民警卫队官员之宴》 背景知识 雇主和艺术家的需求 人物平均 画面生动 哈尔斯以宴会的形式将众多的人物组合在一起,尽量降低 由于透视而产生的远近空间形象差异,使每个人尽量显示 出自己的全貌和个性姿态. 画中军旗配饰和佩剑有助于表现人物的地位和身份,同时, 使画面生动富有变化,所以画家也作了精到的描绘。此画 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荷兰独立战争中的战士们的英武形象, 而主要是描绘画中人物各自的面貌和个性。
团体肖像画的比较
《圣乔治市民警卫队官员之宴》 背景知识 雇主和艺术家的需求 人物平均 画面生动 荷兰独立以后,集体订制肖像作纪念的风气兴起,商会和地方军事组 织开始向画家订制群体肖像。据说群像中每个人交纳相同数额酬金, 所以每个人在画幅中应享受相同显著的地位,这就要求画家平等地描 绘每个人的形象。 哈尔斯以宴会的形式将众多的人物组合在一起,尽量降低由于透视而 产生的远近空间形象差异,使每个人尽量显示出自己的全貌和个性姿 态. 画面的明暗和色彩关系也必须服从于平等原则,深暗背景环境中的人 物,其头部和手部也须鲜明,画中军旗配饰和佩剑有助于表现人物的 地位和身份,所以画家也作了精到的描绘。此画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荷 兰独立战争中的战士们的英武形象,而主要是描绘画中人物各自的面 貌和个性。
外国美术史17世纪荷兰

———————————————————————————— 国 画
——1 7 世纪荷兰美术
孙 苑 ——————————————————————————————
141
背景
17世纪被称为荷兰的“黄金时代”,荷兰共和国摆脱西班牙 的统治成为世界上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也成为航海和 贸易的强国,被誉为海上马车夫,这个弹丸之地在彼时已经 成为世界贸易中心。经济的繁荣带动文化的昌盛。在这样的 社会条件下产生了荷兰画派,以写实、纯朴为特点,很少受 巴洛克艺术影响。挣脱神话和宗教题材的束缚,把现实生活 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绝大多数画家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新 兴的资产阶级和中下层平民开始成为绘画中的重要角色。荷 兰艺术由于写实而受到市民的欢迎,油画变成商品,大量进 入市场。
人横不信家吃满市表团所 物向失心对海胜归现军画 特运真︒独塞利来了官的他 有笔︐用立︐的的一宴︽在 的︐大笔的融自战群会圣 个彰面粗祖入豪士保图乔 性显积犷国了在︐卫︾治年 ︒了的却的画胡充城︐民
1616
现实主义
伦勃朗
伦勃朗· 哈尔曼松· 凡· 莱因,是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 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伦勃朗的顶峰之作当属肖像画包括自画像以及取 自圣经内容的绘画。他被称为“文明的先知” 。伦勃朗14岁进莱顿大学; 17岁去阿姆斯特丹向历史画家拉斯特曼学画;1627年21岁时已经基本 掌握油画、素描和雕刻画的技巧并发展了自己的风格,回家乡自己开画 室招徒作画,期间画了许多自画像;1631年离开莱顿去阿姆斯特丹,30 年代就成为阿姆斯特丹的主要肖像画家。他的肖像画风格人物安排具有 戏剧性,深深打动人心,他以神话和宗教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供不应求。 他对戏剧很感兴趣,经常利用如同舞台高光的亮色描绘在阴暗背景下的 人物。50年代后,他的画更为宽阔有力,画面更加有立体感。 从40年代开始,他经常到乡村漫步和作画,创作了许多反映大自然的素 描和版画,风格质朴。1661年是他作画最多的一年,1663年以后就作 画较少,结交了许多中下阶层的市民,眼界更为开阔,技巧更为成熟, 创造力达到顶峰。 伦勃朗和他的妻子生有4个孩子,只有最小的一个存活,但他妻子在生 孩子后不久去世,他和女仆住在一起,女仆为他生了一个女儿,为此受 到教会的正式谴责为“罪恶的生活”。由于他为了画画经常采购大量的 衣物和绘画工具,从不计较财产,所以很快就到了破产的边缘。1669年 他在贫病中去世,身边只有女儿陪伴,死后葬在西教堂一个无名墓地中。 伦勃朗一生留下600多幅油画和2000多幅素描,几乎画了100多幅自画 像,而且几乎他所有的家人都在他的画中出现过。
17世纪荷兰美术

《杜普教授的解剖课》
《哈勒姆救济院的女董事们》
2.伦勃朗:油画《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夜巡》、 《自画像》
伦勃朗,是继哈尔斯之后荷兰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肖像画、 历史画 、风俗画和风景画大师。
伦勃朗终生创作勤奋,给后世留下了大约600幅油画, 1300余幅版画,2000多幅速写与素描。由于他死后 声名日增,伪作也遍布全球。西方美术界有这样一句笑话: “伦勃朗一生画了600幅油画,其中有三千张在美国。”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一切都是商品走进市 场,这种商品价值观也走进美术领域,美术品 作为商品进入市场。画家过去是依附宗教和贵 族订件,而今要依附于市场的消费者,他们的 创作从内容到形式必须迎合买画人的审美需要, 这就决定了荷兰绘画的内容和形式。那时,除 了风景、静物、风俗画之外,肖像画是最流行 的“商品画”。
“荷兰画派”最出色的的画家是哈尔斯、伦勃 朗和维米尔,他们以题材的多样性来打动观者的。 在他们的笔下常常出现的是谨小慎微的小市民, 养尊处优的贵妇人,美丽多情的少女,放荡不羁 的青年和勤劳憨厚的仆人以及流浪汉和醉鬼等。 这些作品大都受到了荷兰市民阶层的欢迎。
1.肖像画家哈尔斯:油画《吉普赛女 郎》、《圣乔治市民警卫队官员之宴》(代表 作品)
哈尔斯观察力十分敏锐,极善于捕捉人物 脸上一瞬间的情绪,表现手法也豪放。看他的 肖像画。总觉得人物神采飞动,栩栩如生。他 笔下的人物形象活泼自然,生气勃勃,非常的 生活化,完全没有矫揉造作的气息。
《圣乔治市民警卫队官员之宴》《弹曼陀铃的小丑》《威廉·科伊曼斯肖像》
《马勒·巴伯》
《吉普赛女郎》
17世纪荷兰美术
1609年的尼德兰革命,终于以荷兰独立、建立起 荷兰共和国而胜利结束,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个 资产阶级共和国,也是欧洲最富强最先进的国家。
17世纪荷兰美术绘画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17世纪荷兰美术绘画的主要成就是什么在绘画方面,17世纪的荷兰画派尤为重要。
虽然在其他时期也有一些值得提起的画派和画家,可是唯独在17世纪,荷兰画派作为一个整体,才以其巨大的规模和成就,对整个西方美术的发展,产生过意义深远的影响。
17世纪为荷兰绘画的黄金时代。
革命的胜利促使经济和文化的欣欣向荣。
这个新兴国家是当时欧洲先进思想中心之一。
荷兰画家们怀着民族自豪感。
用写实手法在作品中表现祖国的人民生活和自然风景等。
绘画终于摆脱对宫廷贵族和天主教会的依附,开始为新兴的市民阶级服务。
随着绘画市场和画商的出现,绘画成为市场上的商品。
为满足市民的生活和审美需要,绘画的品种较之以往大为扩充。
除宗教历史画和肖像画外,风俗、风景、静物和动物画也发展为重要画种。
17世纪荷兰最重要的画家为伦勃朗、F.哈尔斯、J.维米尔及J.van雷斯达尔。
当时,荷兰多数城市中绘画艺术均相当发达,其中最发达的为阿姆斯特丹、哈勒姆和代尔夫特。
不过,就诸画派来说,地区之间的差异并不像品种之间的差异那样地来得明显。
除前述4位画家以外,属于不同画种的还有许多艺术成就不等的画家,他们被称为荷兰小画派。
风俗画17世纪荷兰风俗画不像文艺复兴时代画家那样地往往通过宗教题材来反映现实生活,而是直接地以非理想化的手法来如实地反映市民和农民的日常生活。
这类风俗画大致包括两类内容:农民题材和反映市民生活的所谓时装题材。
前者继承和发展了16世纪P.勃鲁盖尔的绘画传统。
可能是哈尔斯的两个弟子A.布鲁威尔和A.van奥斯塔德的作品,取材农民生活。
布鲁威尔的油画幅面虽小,但由于注意整体关系和画面气氛,因而画中形体显得厚重而朴实。
他生前先后活跃于荷兰和佛兰德斯两地,但主要是佛兰德斯画家。
世纪荷兰美术的艺术特点和风格

绚烂多姿的荷兰17世纪17世纪荷兰美术的艺术风格17世纪前荷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在那里有比较广泛的言论自由与信仰自由,其他国家被迫害的异教徒纷纷逃往荷兰避难,许多学者到荷兰着书立说。
新的文化气息培养了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
在这样的环境下形成以荷兰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现实主义,继承15、16世纪尼德兰民族艺术传统,以写实、纯朴为特点,很少受巴洛克艺术影响。
挣脱了神话和宗教题材的束缚,把现实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绝大多数画家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新兴的资产阶级和中下层平民开始成为绘画中的重要角色。
荷兰艺术由于写实而受到市民的欢迎,油画变成商品,大量进入市场。
(一)哈尔斯哈尔斯,荷兰现实主义画派的奠基人,早期与盛期作品充分表现了荷兰市民健康、愉快、充满生命力的形象,如《弹曼陀林的小丑》、《吉普赛女郎》,团体肖像画《圣乔治射击手连军官的宴会》、《圣亚德里安射击手连军官的宴会》,流畅奔放、挥洒自如的大笔触表现豪爽自信、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晚年作品多取古典构图的正面形象,流露一种忧郁的情绪,比早期作品凝重而深刻,如《哈勒姆养老院的女管事们》、《一个戴宽边帽的男子》。
吉普赛女郎(二)伦勃朗荷兰伟大的艺术家,一生经历坎坷,勇敢坚定地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为欧洲现实主义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极其光辉的贡献,也使17世纪的荷兰绘画在世界美术史上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他笔下的人物皆取自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形象,即使描绘宗教故事,也体现了宗教的生活化。
他的肖像画生动传神、独具风采,他描绘的老人肖像尤其感人,那苍老的容颜和深邃的眼神仿佛展现了他们饱经沧桑的经历也蕴含着深刻的思想与生活哲理。
其代表作:《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1632年);《夜巡》(1642年原名《阿姆斯特丹射击手连队的群像》);后期《带天使的圣家族》、《入浴的妇人》、N幅自画像,铜版画《三棵树》、《基督救治病人》。
(三)荷兰小画派之所以被称为“荷兰小画派”,是因为画幅小,适于悬挂以装饰居室;题材小,迎合市民趣味。
美术史1-17世纪荷兰美术

1840年左右英国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19世纪中后期法国、美国也先后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进一步进 行殖民扩张,把越来越多的殖民地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 以欧美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第三节 17世纪荷兰美术
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产生了荷兰画派, 它继承了15、16世纪尼德兰民族艺术传统, 以写实、纯朴为其特点,很少受到当时流行 于欧洲的巴洛克风格的影响。(p123)
西方油画发明过程推测
1.尼德兰人磨制出来了成像优异的凹面镜;凡·爱克兄弟偶然间 看见了凹面镜制造出来的投影图像;在投影图像的刺激之下 凡·爱克兄弟萌生出了复制投影图像的冲动。
2.凡·爱克兄弟成功地发明了适合复制投影图像的颜料--油画 颜料;在凹面镜的帮助之下凡·爱克兄弟摸索出了一套以复制 投影图像为基础的油画制作方法,并且用该方法完成了一系 列革命性的油画作品。
力士,唐,彩塑, 高146厘米, 敦煌莫高窟第194窟
休息的赫拉克勒斯,高310cm 大理石复制品(原作为青铜) 利西普斯创作于约公元前四世纪 意大利那不勒斯国立美术馆藏
第三节 17世纪荷兰美术
16世纪的尼德兰革命 是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 阶级革命,在欧洲还普遍处 于荷兰共和国的独立具有重 要的历史意义,为北方资本 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p123)
葡萄牙支持的迪亚士和达·伽马向东开辟航路,西班牙支 持的哥伦布和麦哲伦向西开辟航路。随后,荷兰、英国、法 国等欧洲国家也纷纷加入新航路的开辟,开辟了欧洲前往世 界各地的航路,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发展状态,世界 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各地之间贸易增多,世界市场雏形 开始出现。
16-18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 家进行早期殖民扩张,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并与世界各地 更多的地方建立了直接的经济联系,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 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孕育了经济全球化的萌芽。
西方艺术史:17世纪荷兰美术-伦勃朗【24】

西方艺术史:17世纪荷兰美术-伦勃朗【24】尼德兰、荷兰、德国、西班牙和法国的文艺复兴伦勃朗·梵·莱茵(台译林布兰RembrandtHarmenszoon van Rijn,1606~1669年),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
其画作体裁广泛,擅长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宗教画、历史画等。
莱顿时期(约1625~1631):作品采取强烈的明暗对比画法,用光线塑造形体,画面层次丰富,富有戏剧性。
伦勃朗在绘画史上所占的地位,是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诸巨匠不相上下的。
伦勃朗的油画一贯采用“光暗”处理手法,即采用黑褐色或浅橄榄棕色为背景,将光线概括为一束束电筒光似的集中线,着重在画的主要部分。
这种视觉效果,就好像画中人物是站在黑色舞台上,一束强光打在他的脸上。
法国19世纪画家兼批评家弗罗芒坦称伦勃朗为‘夜光虫’,还有人说他用黑暗绘就光明。
卢浮宫中藏有两幅被认为代表作的画《木匠家庭》、《以马忤斯的晚餐》,我们正可以把它们用来了解伦勃朗式的“光暗”。
1640年的《木匠家庭》是一幅风俗画,用巴洛克风格绘成。
木匠的工房中我们觉得呼吸自由,非常舒服,任何细微的事物都有永恒的气息。
强烈的对比,能够集中人的注意与兴趣,用阴暗来烘托出光明,把我们立刻远离现实而沉入艺术领域中。
在艺术中的一切幻想原是较现实本身,含有更丰富的正式性的一种综合。
一幕如此简单的故事,如此平凡的枝节,颇有使这副画成为小品画的危险,是光暗造成的神秘空气挽救了他,靠了光暗,我们被引领到远离现实的世界中,而不被这些准确的现实所拘囚。
《木匠家庭》《以马忤斯的晚餐》画面表现的是一个圣经故事。
在作品中,卡拉瓦乔选择了门徒突然认出基督的一刻,为了表现人物内心的震惊,他采取了大胆的短缩透视手法。
画面左边的人双手撑着椅把,似乎正要推倒凳子一下子站起来,右边的一位张开双臂,不知该如何来表达此刻的兴奋之情。
衬着背景中的暗黑色墙壁,一束亮光打在基督的脸上,红、白对比的明快色调无疑使他成为整幅画面的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17世纪荷兰美术16世纪的尼德兰革命是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还普遍处于封建专制制度统治的时期,荷兰共和国的独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为北方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17世纪前期荷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在那里有比较广泛的言论自由与信仰自由,其他国家被迫害的异教徒纷纷逃到荷兰避难,许多学者到荷兰著书立说。
至1645年荷兰已有6所著名的大学,在荷兰最早出现定期刊物,报纸也逐渐普及,科学技术十分以达。
新的文化气氛培养了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
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产生了荷兰画派,它继承了15、16世纪尼德兰民族艺术传统,以写实、纯朴为其特点,很少受到当时流行于欧洲的巴洛克风格的影响。
由于荷兰人是通过英勇顽强的斗争而获得胜利的,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能力与价值,因此如何表现人的自尊心、自信心,如何反映人的现实生活、人的情感与愿望,就成为荷兰画派多数艺术家关心的主要课题。
他们把自己的目光投向多彩的现实世界,用画笔描绘周围的日常生活和他们熟悉的各阶层人物以及美术丽的自然景色。
荷兰画家勇敢地挣脱了千余年以来神话和宗教题材的束缚,而把现实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绝大多数画家都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新兴的资产阶级和中下层平民开始成为绘画中的重要角色,绘画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也大为增加,这是他们对现实主义艺术的一大贡献。
但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与市民阶层有追求进取的一面,也有满足现状、追求安乐的一面,荷兰小画派的某些作品过多地描绘了他们的生活琐事与闲情逸致。
荷兰艺术由于写实而受到市民的欢迎,人们购得油画,悬挂室内,用以美化自己的住宅以及办公室、饭馆等公共场所,因此油画变成商品,大量进入市场。
这一时期,肖像画、风俗画都获得了极大发展;风景画、静物画也成为独立的绘画科目。
各类体裁之间的分工已达到专门化的程度,出现了肖像画家、风俗画家、静物画家、动物画家、风景画家等等。
霍贝玛的《林间小道》凡是一幅好的风景画,总是情与景相交融的。
霍贝玛的《林间小道》展现了一种乡野景色的平远透视美,画家用诗的语言再现了这种具有强烈透视感的田园景色,给观者心灵以舒畅的美感。
严格的透视消失点,把观众的心情也带向远处。
画家弗兰斯·哈尔斯17世纪荷兰杰出的肖像画家弗兰斯·哈尔斯(HALS, Frans,约1581—1666)是荷兰现实主义画派的奠基人。
1581年至1585年之间诞生于安特卫普,大约1585年之后,随父母迁居荷兰,定居于哈勒姆终其一生。
1610年或1611年加入哈勒姆圣路加公会。
当他作为画家开始独立创作时,正逢荷兰人民革命斗争获得胜利之初,荷兰共和国处于蓬勃向上繁荣以展时期。
哈尔斯早期与盛期的作品中充分表现了荷兰市民健康、愉快、充满生命力的形象,反映出革命胜利后荷兰人民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从20年代到30年代,他广泛地描绘了荷兰各阶层、不同年龄的人物,如军官、市民、音乐师、酒徒、少女、孩子等,代表作品有《微笑的骑士》、《弹曼陀林的小丑》、《吉卜赛女郎》、《扬克·兰普和他的情人》等。
画家喜欢选取半身近景的构图,刻画人物时,特别注意面部表情,善于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画面生动活泼,不矫揉造作,画中的人物仿佛正无拘无束地自由活动着。
虽然多为单人半身肖像,却常常使人联想到画面之外还有其他人物,构成一个情节,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有如一幅风俗画。
《弹曼陀林的小丑》描绘了一位滑稽演员的形象,他歪戴便帽,手捧曼陀林,热情洋溢地演奏着,他那斜睨的眼神透露出幽默机智,随着乐声韵律面摆动的身躯仿佛更显示了内心的欢乐。
这种热烈的情绪对读者产生了极大感染力。
哈尔斯喜欢生动活泼的效果,力求在动态中自然地展示人物的特征,捕捉他们瞬间的神态,为此他运用了在极其大胆奔放的笔法,即迅速有力摆上画面的笔触塑造出一个个如生的形象从20年代到30年代,他广泛地描绘了荷兰各阶层、不同年龄的人物,如军官、市民、音乐师、酒徒、少女、孩子等,代表作品有《微笑的骑士》、《弹曼陀林的小丑》、《吉卜赛女郎》、《扬克·兰普和他的情人》等。
画家喜欢选取半身近景的构图,刻画人物时,特别注意面部表情,善于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画面生动活泼,不矫揉造作,画中的人物仿佛正无拘无束地自由活动着。
虽然多为单人半身肖像,却常常使人联想到画面之外还有其他人物,构成一个情节,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有如一幅风俗画。
《弹曼陀林的小丑》描绘了一位滑稽演员的形象,他歪戴便帽,手捧曼陀林,热情洋溢地演奏着,他那斜睨的眼神透露出幽默机智,随着乐声韵律面摆动的身躯仿佛更显示了内心的欢乐。
这种热烈的情绪对读者产生了极大感染力.《吉卜赛女郎》(约1628)是他的画风的鲜明例证。
与文艺复兴盛行的庄重的肖像画不同,他选取富于表现力的刹那间嬉笑神情来描绘,速写式的轻快笔触,活灵活现地点染出一位性格爽朗、欢快俏皮的吉卜赛女人形象,观众仿佛能听到她的笑声。
这时期在荷兰盛行团体肖像画,因此,除了单幅肖像之外,哈尔斯创作了一系列团体肖像画,如《圣乔治射击连军官的宴会》、《圣亚德里安射击手连军官的宴会》等。
画面上人物情绪高昂,气氛热烈活跃,充满荷兰人自信、自豪的时代气息。
但是团体肖像画的订件者往往要求画家对每个人都给以平等的表现机会,这使画家不能安排中心人物和一定情节来统一画面与构图,由此不能不造成某种缺憾。
哈尔斯尽量将人物安排得错落有致,突破了传统的呆板、平整的布局,努力营造出一种极其热烈的气氛,仍然贴切地体现了哈尔斯肖像画的风格。
这时期,哈尔斯创作的肖像画中充满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在绘画上技巧上也别具一格,运用流畅奔放、挥洒自如的大笔触表现了豪爽自信、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是哈尔斯肖像画的突出特点,构成哈尔斯伟大不朽的肖像画艺术的独特风格。
他晚年作品《哈勒姆养老院的女管事们》、《一个戴宽边帽的男子》等多取古典构图的正面形象,画面上流露出一种忧郁的情绪,比早期作品凝重而深刻。
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伦勃朗荷兰伟大的艺术家伦勃朗·哈门斯·凡·兰(Rembrandt 1606-1669 台湾简称为林布兰特)一生历经坎坷,不改初衷,勇敢坚定地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为欧洲现实主术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极其光辉的贡献,也使17世纪的荷兰绘画在世界美术史上放射出夺目的异彩。
伦勃朗早年受过良好教育,在著名的莱顿大学学习过,由于对艺术的酷爱而转学绘画,20岁左右成为独立画家,1634年迁居阿姆斯特丹,创作了《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迈出了创作历程中重要的一步,显示了伦勃朗的非凡才能,并得到社会的赞誉《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是当时阿姆斯特丹外科医生行会委托伦勃朗画的团体肖像画。
是一幅富有情节性的肖像画。
作为团体肖像画,当时大多数作品也如我们今天习见的团体像照片一样,是平均排列的。
而伦勃朗所创作的这幅肖像,将人物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把所有被画者组织在特定的情节之中。
这种风格是深深被画者所欢迎的,于是伦勃朗的订件应接不暇了。
此画作于1632年,其时画家才26岁。
当然,有时也因其中一位被画者未被摆在显著地位而提出抗议。
为了满足订画者的愿望,伦勃朗把8个人的姓名写在一张纸上,让画上其中一个人拿在手里,被画者的姓名能留在画面上是最高要求。
不仅如此,画家还在右下角斜放着一本很大的解剖学讲义,也是艺术家的高妙经营。
1634年,伦勃朗与莎士基亚结婚。
30年代是伦勃朗生活中最幸福顺利的10年,也是他创作上获得丰收的10年。
他的一些油画作品如《画家和他的妻子莎士基亚》、《参逊恐吓他的岳父》、《丹娜埃》、《有石桥的风景》等和版画作品《母亲像》、《卖灭鼠药的人》等都产生于这一时期。
1642年,伦勃朗创作了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公会的群像,即举世闻名的《夜巡》。
本来画的是白日的活动,因年久和烟熏色彩变暗,被后世误认为是夜景。
射击手公会是一些富裕市民组织的业余武装社团,在总部经常悬挂着射手队群像,表示保卫祖国的决心,不忘前人反抗西班牙统治者的英勇斗争。
伦勃朗从这一宗旨出发,创作了一幅情节性群像,但是却由于没有按照订件者的要求,将他们排列在画面上同等重要的位置而遭到诋毁,乃至诉诸法律。
同年他的妻子莎士基亚逝世,从此,开始了画家后半生坎坷道路。
1642年,班宁柯克连长和手下民兵共16个人每人出了100盾请伦勃朗画一幅集体像。
伦勃朗没有像当时流行的那样人物呆板的摆放在宴会桌前,而是自己设计了一个场景,仿佛16个人接到了出巡的命令,各自不同的在做着准备。
这幅画画面层次丰富,富有戏剧性。
但是,粗俗的民兵们不干了,大家都是出了100盾,为什么有人在画中那么明显,而自己却要隐身在后面。
民兵们要求画家重新画一幅肖像。
可是出于一个画家的艺术感出于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和创作方法,伦勃朗坚持不重新画一幅。
这件事情闹的整个阿姆斯特丹沸沸扬扬,打这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找伦勃朗来画集体肖像了。
这次事件说明了17世纪40年代的荷兰资产阶级已经失去了革命时期的进步性,只能欣赏浅薄、庸俗的东西,与伦勃朗的现实主义艺术之间产生了深刻矛盾。
从此,画家的生活虽日趋贫困,他却坚定不移地恪守自己的创作原则,更加接近普通的荷兰平民、贫民以及犹太人。
他的许多不朽名作皆创作于后期,如《圣家族》、数幅《自画像》、《扬·西克斯肖像》、《拉比肖像》、《椅中老妇人》、《凭窗的亨德里治·斯托斐尔斯》、《入浴的妇人》等都充分体现了以纯朴与真实为其特点的荷兰民族气派。
他笔下的人物皆取自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形象,即使描绘宗教故事,也体现了宗教题材的生活化。
他的名作《带天使的圣家族》中圣母善良可亲、朴素端庄,完全是一位荷兰农妇的形象。
她坐在摇篮旁读书,陪伴着熟睡的婴儿耶稣,不时地侧过身来,揭开摇篮上的罩布,看一看心爱的儿子,从她的目光与姿态上都流露出对儿子的无比关切,无限热爱,传达出真切的人间母子亲情,从而深深地感动了观者。
贫困的生活也改变了伦勃朗的视线,他把下层普通的民众画入了自己的作品之中。
如果说,文艺复兴时拉菲尔的圣母已经成为上流社会的理想化的贵族妇女的话,那么,在伦勃朗的《圣家族》中,圣母已成为普通的贫苦人家的农妇,而其家庭,的确也全然是一个简陋而温馨的农民家庭了。
此时的伦勃朗以正视现实的态度在下贱粗丑的普通民众身上寄寓了自己的理想。
伦勃朗的肖像画生动传神、独具风采。
画家曾怀着深挚的感情描绘了同他患难与共的伴侣、他的续妻亨德里治Hendrickje。
在《凭窗的亨德里治·斯托斐尔斯》一画中选取了家居生活中极为平常的一幕;亨德里治手扶窗框,微侧着头凭窗远望。
她服饰朴素,神情安详,面露微笑,充分展现了她勤劳、善良、朴实的性格特征和高尚而优雅的美。
《入浴的妇人》也是以亨德里治为模特画成的,可谓即兴写生式的肖像画:亨德里治提着衣裙缓步下水,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内心的喜悦,表现了她性格中活泼天真的一面,显示了她特有的纯朴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