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美术史17世纪荷兰

合集下载

17世纪荷兰美术(续1)

17世纪荷兰美术(续1)

《窗前读信的少女》
三是非宗教化。其笔下的宗教题材无一是宣传宗教,而是借助这 一题材来宣扬人性的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是他的艺术带有社会批判的色彩。他与当时社会有点不合拍, 他创作了一些悲剧性作品,这与其后半生的生活有关。
五是在肖像画方面有独特的贡献。在人物内心刻画上表现出独到 的功夫。他 的肖像画不仅仅是描绘了一个人,而且描绘了一个社 会,一个时代,是时代和社会的一面镜子,曲折地反映了人的人的 命运,人的痛苦与欢乐。
荷兰人对绘画的喜爱已成为一种嗜好,不论家境贫富,必 置数幅油画悬挂室内,作为美化装饰。为适应市场和购画者审 美需求,维米尔的画形成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尤其对光的运 用十分重视,他摆脱了伦勃朗式的聚光画法,他喜欢使画面的 室内充满阳光,并使光线洒落得和谐匀称,使各种织物陈设更 显得热情华美。他常把画中人置于窗前,即使人物带有强烈的 明暗对比,又显得十分和谐自然,这种“窗边人物”的处理成 了维米尔风俗画的一个特色。维米尔不仅是风俗画大师,也是 优秀的风景画家,从不多的风景创作中,可见他热爱生活和崇 敬大自然的情感。他虽身处贫困,但他对这个世界仍然怀有无 限美好的憧憬。
3.风俗画家维米尔 荷兰17世纪中期杰出的风俗画家。 1866年,在他去世差不多近200年时,他的艺术价值 和艺术魅力才又被一位法国艺术评论家杜尔发现,并竭 力寻求整理他的遗作公布于世,才使这位埋没了近两个 世纪的伟大风俗画家再度光照史册。人们重新发现。他 的画被认为是“他那个时代和他那个画家里最完美的象征 之一”,他是“歌颂宁静生活的诗人”,是“描绘出光色变化 的大师”。
维米尔的绝大部分绘画内容是他的日常生活,他特别喜欢描 绘荷兰普通市民平静恬淡的生活,他多以当地殷实的家庭妇女为 主体形象,刻意描绘充满阳光的室内陈设、环境与人物活动,往 往采用平面透视,使画面产生一定的深度,通常画两个套间,室 内的悬挂和摆设,反映出代尔夫特地区富裕家庭生活的平静、安 逸,以及自我满足的精神境界。

17世纪荷兰美术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17世纪荷兰美术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17世纪荷兰美术的艺术特色和风格1)17世纪前期荷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为艺术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荷兰画派以写实,纯朴为特点:反映人的现实生活和人的情感和愿望,描绘日常生活和各阶层人物以及美丽的自然景色。

3) 把现实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是对现实主义艺术的一大贡献。

17世纪的荷兰画派尤为重要。

虽然在其他时期有一些值得提起的画派和画家,可是唯独在17世纪,荷兰画派作为一个整体,才以其巨大的规模和成就,对整个西方美术的发展,产生过意义深远的影响。

17世纪为荷兰绘画的黄金时代。

革命的胜利促使经济和文化的欣欣向荣。

这个新兴国家是当时欧洲先进思想中心之一。

荷兰画家们怀着民族自豪感。

用写实手法在作品中表现祖国的人民生活和自然风景等。

绘画终于摆脱对宫廷贵族和天主教会的依附,开始为新兴的市民阶级服务。

随着绘画市场和画商的出现,绘画成为市场上的商品。

为满足市民的生活和审美需要,绘画的品种较之以往大为扩充。

除宗教历史画和肖像画外,风俗、风景、静物和动物画也发展为重要画种。

代表画家:伦勃朗:<1>现实主义艺术的大师,勇敢坚定的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为欧洲现实主义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杜普教授的解剖课》。

举世闻名的《夜巡》:主题性绘画,情节性群像,出色的处理了明暗关系,突出表现了不忘前人反抗西班牙统治者的英勇斗争。

此外17世纪荷兰最重要的画家还有哈尔斯、维米尔及van雷斯达尔。

当时,荷兰多数城市中绘画艺术均相当发达,其中最发达的为阿姆斯特丹、哈勒姆和代尔夫特荷兰小画派艺术:17世纪是荷兰绘画的黄金时代,涌现出了一批出色的画家,被称为“荷兰小画派”。

特点:作品的画幅比较小,适宜于市民阶层悬挂室内以装饰居室之用;不表现重大的社会题材,特别注重对生活细节的描绘,应和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

之所以被称为“荷兰小画派”,是因为画幅小,适于悬挂以装饰居室;题材小,迎合市民趣味。

画面上多表现妇女梳妆打扮、弹琴唱歌、读书写信或做轻微的家务劳动。

最新17世纪荷兰美术汇总

最新17世纪荷兰美术汇总

加布里尔·梅蒂绥
于1629年生于莱顿,1667年逝世于阿姆斯特丹。 早年作品多以宗教和神话故事为题材。1655年之 后转向表现荷兰市民生活的室内风俗画,多描绘 妇女梳妆与弹奏乐器的情景,擅长表现华丽的服 装、地毯、绸缎的闪光,从中可看出受到特鲍赫 的 影响。作品赞美了市民温馨的家庭生活,房间 布置整洁明亮。他喜用柔和的漫射日光,接近霍 赫与维米尔的手法,色彩要比前者的 用色温暖些。 代表作有《一位绅士惊扰了晨妆时的年轻妇女》。
前。背景被淡化了,突出了画家的上半身,象一座塔一样巍然不动,在他身
上只有艺术的生命永恒地维系着他。 他的自画像一般不注年份,如若把他的
全部自画像排列起来,可以看出,在34岁以前,他的自画像充满着信念,具
有顽强与坚毅的性格。在这一幅自画像上,画家只用简约、阔大的笔触去雕
琢他的内心情感,表情的严肃,正是他忍受着日益加剧的生活重压的外在反
约翰内斯·维米尔
荷兰小画派的代表画家,是继哈尔斯、伦 勃朗之后独树一帜于十七世纪中期的艺术 大家。
一生贫困,只活到43岁,去世时留下不到 40件作品,流传至今的也只有20多件,却 件件是精品。主要创作风俗画,也画一些 风景创作。
约翰内斯·维米尔
维米尔善于概括细节,简化形体,画中内 容表现单纯,但却经过画家的严格推敲, 因此作品显得精致,简朴和宁静,善于通 过对一两个人物及简单器物的精心安排和 描绘,将世俗生活诗意化,在平凡中发掘 美的画面,他的作品更像是以人物为题材 的静物画,画面显得稳定,安静,和谐和 静穆。
他在事业上败落到如此地步:只能在亨德里治与前妻所生的儿子蒂土斯掌管"
美术品处理公司"里以一个"雇员"身份,整天做着搬运制成品差使。这幅画,

1717世纪荷兰美术

1717世纪荷兰美术

团体肖像画的比较


《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 雇主和艺术家的需求 人物平均 画面生动 有主题情节 人物生动 画家应阿姆斯特丹外科医生行会委托,为他们的行会成员画团体肖像。 按理讲肖像画是没有情节性的,否则就变成风俗画。画家为了使人物 形象集中且有主次,画中人物形象又要保持同等地位,各得其所、皆 大欢喜。借上解剖学课来刻画每个人的面貌和性格特征。 它相以往哈尔斯等荷兰画家所画的团体肖像画不同,不仅每个人物的 形象、表情惟妙惟肖,而且它以一具体事件(解剖学课)和具体人物(杜 普教授)为中心,把多个人物自然地安排在画面上,使人物群象具有 内在的紧密联系。画家采用卡拉瓦乔式的聚光画法,使人物形象受光 且突出,是一幅艺术性很高的群体肖像画,为画家的成名之作。
团体肖像画




《圣乔治市民警卫队官员之宴》 背景知识 雇主和艺术家的需求 人物平均 画面生动 哈尔斯以宴会的形式将众多的人物组合在一起,尽量降低 由于透视而产生的远近空间形象差异,使每个人尽量显示 出自己的全貌和个性姿态. 画中军旗配饰和佩剑有助于表现人物的地位和身份,同时, 使画面生动富有变化,所以画家也作了精到的描绘。此画 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荷兰独立战争中的战士们的英武形象, 而主要是描绘画中人物各自的面貌和个性。
团体肖像画的比较



《圣乔治市民警卫队官员之宴》 背景知识 雇主和艺术家的需求 人物平均 画面生动 荷兰独立以后,集体订制肖像作纪念的风气兴起,商会和地方军事组 织开始向画家订制群体肖像。据说群像中每个人交纳相同数额酬金, 所以每个人在画幅中应享受相同显著的地位,这就要求画家平等地描 绘每个人的形象。 哈尔斯以宴会的形式将众多的人物组合在一起,尽量降低由于透视而 产生的远近空间形象差异,使每个人尽量显示出自己的全貌和个性姿 态. 画面的明暗和色彩关系也必须服从于平等原则,深暗背景环境中的人 物,其头部和手部也须鲜明,画中军旗配饰和佩剑有助于表现人物的 地位和身份,所以画家也作了精到的描绘。此画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荷 兰独立战争中的战士们的英武形象,而主要是描绘画中人物各自的面 貌和个性。

17.世纪荷兰艺术

17.世纪荷兰艺术

17.世纪荷兰艺术我是赵鸣程,鸟鸣山更幽的鸣,鹏程万里的程。

外国美术史就像故事一样去了解,不要抱着重点的思维去了解,否则你就会发现,记住得太少了。

先来和大家谈谈一些美术学习的内容,一起来看看你是这样划分的嘛,若小伙伴们有不同的想法,在留言区留言小编及时修改、更新。

荷兰在17世纪初获得独立,成为欧洲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

17世纪上半叶,荷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这儿已建有几所大学,开始定期出版刊物和报纸。

荷兰信仰新教,人民有较多的思想和言论的自由。

因此,在荷兰产生了一种不同于封建专制和天主教国家的文化艺术新风尚。

信奉新教的荷兰人生活简朴,吃苦耐劳。

他们并不欣赏法兰德斯的豪华之风,在审美趣味上也没有接受巴洛克风格。

他们更偏爱淳朴,写实的严谨作风。

画幅小巧,忠于自然。

一、重要画家介绍弗朗斯·哈尔斯是荷兰早期的艺术代表,一个极有个性的肖像画家。

在他的画中总是充满欢快奔放的情绪,健康愉快的笑脸,富有感染力的生气勃勃的市民形象。

因此有人称他“笑的画家”。

哈尔斯的技法也别具一格,他的用笔轻快敏捷,流通奔放,带有明显的笔触,给人一挥而就的印象,作品就像速写似的生动。

吉普赛女郎《结婚像》油画,140厘米×166.5厘米,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

荷兰弗朗斯哈尔斯(Frans Hals,约」1580-1666年)。

两位新人分别是弗朗斯·马萨和贝阿特丽斯·范·德·兰恩。

《于持头颅的青年》1626~1628 油彩,画布,92厘米×88厘米。

荷兰法兰山·哈尔(Frans Hals,约1580 1666)。

伦勃朗17世纪荷兰最杰出的艺术大师。

他不仅是油画家,历史画还是著名的铜版画家。

在风俗画、历史画、肖像画和风景画等方面都有非凡的造诣。

伦勃朗的不同凡响首先表现在他对对象内在气质的深刻理解上。

他作品中的形象往往并不那么完美,却能体现出一种内在的精神气质,表现出微妙的精神状态,洋溢着灵魂的美和高尚,十分耐人寻味。

外国美术史——浅析17世纪“荷兰小画派”

外国美术史——浅析17世纪“荷兰小画派”

外国美术史——浅析17世纪“荷兰小画派”作者:余小梅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5期摘要:在1609年的“尼德兰革命”中,荷兰独立、建立起“荷兰共和国”,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也是欧洲最富强、最先进的国家。

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较封建专制社会有更多的民主和自由,这使美术摆脱了宗教和宫廷的束缚,更加广泛地面向世俗生活。

资产者和市民阶层为了给自己树碑立传,装饰厅堂居所,美化生活环境和附庸风雅,大量订购油画,荷兰绘画得到空前繁荣,著名的“荷兰小画派”应运而生。

它虽不比宫廷画来的气势磅礴,也不比康定斯基、库波卡或是克利等画家的作品般玄妙赋有神秘感。

可它的作品灵感几乎是来源于生活和普通市民,作品给人的感受并不像博物馆里的艺术画品一般让人琢磨不透,寓意深邃。

而是给予一种浅显易懂的熟悉感和亲切感,潜移默化地提升普通市民的艺术涵养,这无非也是艺术上的一种造就。

关键词:荷兰小画派;维米尔;哈尔斯;花边女工;油画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069-01在1609年的“尼德兰革命”中,荷兰独立、建立起“荷兰共和国”,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也是欧洲最富强、最先进的国家。

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较封建专制社会有更多的民主和自由,这使美术摆脱了宗教和宫廷的束缚,更加广泛地面向世俗生活。

资产者和市民阶层为了给自己树碑立传,装饰厅堂居所,美化生活环境和附庸风雅,大量订购油画,荷兰绘画得到空前繁荣,著名的“荷兰小画派”应运而生。

在众多优秀画作中,约翰内斯·维米尔的《花边女工》让我印象深刻,画作以诗意化的方式描述一个在编织蕾丝的女工那种专注平和的神情,以一种抒情情调给人美的享受。

维米尔与同时代画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以极端、甚至颤抖的感光度来表现光线,喜欢用蓝色和柠檬黄两种色彩组成十分和谐的色调。

这幅作品有着特别的光感,这实际上是借由一种新的技巧而达成的。

4十七世纪荷兰美术

4十七世纪荷兰美术

❖ 这幅《林间小道》(又称 《米德哈斯尼斯的小道》), 发挥得更加精心、细致,也 最为人们所称道。

这幅如今已成为古典风
景名画的《林间小道》,描
绘的是一条极为普通的泥泞
村路,上面印着许多深浅不
同的车辙,两旁排列着细而
高的树木,彼此参差错落,
既是十分对称的又是富有变
化的。小道的另一头,一个
村民正牵着一头牲口站着,
❖ (问题)群像中每个人交纳相同数额酬金,所以每个人在画幅中应享受 相同显著的地位,这就要求画家平等地描绘每个人的形象。但是这一原 则似乎有些违反艺术的规律。因为这一幅画中,应当有主次之分,如果 平等的描绘每一个人物,画面会出现平板单调的现象。但是高明的画家 会解决这个问题。
荷兰小画派
❖ 名称的由来: ❖ 荷兰小画派是17世纪流行于荷兰地区的一个美术流派,其绘画摆脱了贵
约翰内斯·维米尔
❖ 在这一幅画中,画家描绘了一位正临 窗专心看信的女子,她神情专注、庄 重大方,仿佛正在被信中的内容所吸 引,她周围的一切都在沉静中消失而 不复存在。这是一个普通的市民家庭, 室内宽敞而简朴,仅有的帷帘、台毯 显得质感厚重沉稳,具有一种崇高冷 峻的美感。维米尔还曾画过另一幅立 于室内光照下已有身孕的读信女子。 除了环境陈设稍有变更外,人物动态 形象大致相似。
荷兰绘画得到空前繁荣,著名的“荷兰小画派”应运而生。 在人的地位和价值
得到肯定的进步社会制度下,画家们可以大胆地摒弃过去千百年来禁锢人和艺术
的宗教,把人的现实生活作为自己从事艺术创作的蓝生活现象和优美多姿的大自然风光。无论是资产者的自尊自信容貌,
还是街头乞丐、江湖卖艺人和乡村医生;无论是豪华优雅的客厅、卧室还是破旧
现实生活和人的情感和愿望,成为主要的课题。 ❖ B.把目光投向多彩的现实世界:用画笔描绘周围的日常生活和各阶层人

西方艺术史:17世纪荷兰美术-维米尔【23】

西方艺术史:17世纪荷兰美术-维米尔【23】

西方艺术史:17世纪荷兰美术-维米尔【23】尼德兰、荷兰、德国、西班牙和法国的文艺复兴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 ,荷兰画家,1632—1675年):荷兰市民艺术的题材十分广泛,而以小资产者家庭和市井生活为题材的风俗画家中,最为杰出的是约翰内斯·维米尔。

他生活在17世纪后半期。

这时的荷兰社会安定而又富足,在维尔米尔的作品中反映出满足于自己生活小圈子的、自得其乐、舒适安宁的荷兰市民的审美趣味。

不论是厨娘、女仆、画家、模特儿,都有一幅悠然自得十分满足的神态。

维米尔于1632年10月31日生于荷兰的德尔福特,一生几乎没有离开过故乡,同外界极少接触。

维米尔的美术知识全靠自学。

他绘画的题材十分狭窄,几乎只限于自己身边。

他善于静静地观察身边的人物和他们的日常生活,把平凡单调的家务事表现得富有哲理诗一般的韵味。

1653年4月,他与一个富裕家庭少女卡德琳娜·布鲁奈斯结婚。

同年l 2月加入当地画家公会,并两度当选为画家公会的主席。

他刻画纺织品的精湛技巧使许多画家叹为观止,一些伪造名画的高手也无法把维尔米尔成熟期的作品临摹出来。

他是一位研究光线和色彩的大师,是一位平凡而又神奇的色彩魔术师。

他一生贫困,但他的大部分作品是描绘舒适、安闲的资产阶级家庭生活的,表现周围熟悉的妇女,喜欢将通常的家务劳动诗意化。

作品不以情节引人入胜,而以一种抒情情调给人美的享受。

维米尔描绘的室内生活场景极其单纯,一两个人物(往往是年轻妇女)静静呆在整洁的室内,光线从侧面的窗子透射进来,将人物笼罩在均匀弥漫的透明空气氛围中。

平凡的现实,仿佛得到净化和升华,一切都显得不同凡响,静态的构图、简括的造型、明晰的空间、优美的色调、匀净的光线,组成一个和谐静谧的世界,从中散发出一种超然的、古希腊艺术般的清新气息。

与大多数风俗画家不同,维米尔并不着力描绘情节和讲述故事,他更关注形式,借助它来创造一种诗的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美术简史
———————————————————————————— 国 画
——1 7 世纪荷兰美术
孙 苑 ——————————————————————————————
141
背景

17世纪被称为荷兰的“黄金时代”,荷兰共和国摆脱西班牙 的统治成为世界上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也成为航海和 贸易的强国,被誉为海上马车夫,这个弹丸之地在彼时已经 成为世界贸易中心。经济的繁荣带动文化的昌盛。在这样的 社会条件下产生了荷兰画派,以写实、纯朴为特点,很少受 巴洛克艺术影响。挣脱神话和宗教题材的束缚,把现实生活 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绝大多数画家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新 兴的资产阶级和中下层平民开始成为绘画中的重要角色。荷 兰艺术由于写实而受到市民的欢迎,油画变成商品,大量进 入市场。
人横不信家吃满市表团所 物向失心对海胜归现军画 特运真︒独塞利来了官的他 有笔︐用立︐的的一宴︽在 的︐大笔的融自战群会圣 个彰面粗祖入豪士保图乔 性显积犷国了在︐卫︾治年 ︒了的却的画胡充城︐民
1616
现实主义

伦勃朗
伦勃朗· 哈尔曼松· 凡· 莱因,是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 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伦勃朗的顶峰之作当属肖像画包括自画像以及取 自圣经内容的绘画。他被称为“文明的先知” 。伦勃朗14岁进莱顿大学; 17岁去阿姆斯特丹向历史画家拉斯特曼学画;1627年21岁时已经基本 掌握油画、素描和雕刻画的技巧并发展了自己的风格,回家乡自己开画 室招徒作画,期间画了许多自画像;1631年离开莱顿去阿姆斯特丹,30 年代就成为阿姆斯特丹的主要肖像画家。他的肖像画风格人物安排具有 戏剧性,深深打动人心,他以神话和宗教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供不应求。 他对戏剧很感兴趣,经常利用如同舞台高光的亮色描绘在阴暗背景下的 人物。50年代后,他的画更为宽阔有力,画面更加有立体感。 从40年代开始,他经常到乡村漫步和作画,创作了许多反映大自然的素 描和版画,风格质朴。1661年是他作画最多的一年,1663年以后就作 画较少,结交了许多中下阶层的市民,眼界更为开阔,技巧更为成熟, 创造力达到顶峰。 伦勃朗和他的妻子生有4个孩子,只有最小的一个存活,但他妻子在生 孩子后不久去世,他和女仆住在一起,女仆为他生了一个女儿,为此受 到教会的正式谴责为“罪恶的生活”。由于他为了画画经常采购大量的 衣物和绘画工具,从不计较财产,所以很快就到了破产的边缘。1669年 他在贫病中去世,身边只有女儿陪伴,死后葬在西教堂一个无名墓地中。 伦勃朗一生留下600多幅油画和2000多幅素描,几乎画了100多幅自画 像,而且几乎他所有的家人都在他的画中出现过。
荷兰小画派

之所以被称为“荷兰小画派”,是因为画幅小, 适于悬挂以装饰居室;题材小,迎合市民趣味。画 面上多表现妇女梳妆打扮、弹琴唱歌、读书写信或 做轻微的家务劳动。 特鲍赫,《音乐课》、《年轻 姑娘给一位妇人读信》;霍赫,《在地窖门前》、 《一个荷兰家庭的庭园》;梅蒂绥,《一位绅士惊 扰了晨妆时的年轻妇女》。 维米尔,其作品与“小 画派”其他画家有所区别,不以情节引人入胜,也 不描绘过多的生活细节,而是以一种抒情情调给人 美的享受。最主要的风景画描绘其故乡的《德尔夫 特风景》、《小巷》。他大部分作品表现了舒适、 安闲的中产阶级家庭生活,《倒牛奶的女仆》、 《穿蓝衣读信的少女》、《花边女工》、《戴头巾 的少女》。


这一幅《急流》约作于1670年,也是他艺术成熟的杰作。 这里展现的是 大森林的边缘地带,左侧已展开漫远的平原。秋高气爽,阳光普照,天上的云彩 安详而徐缓地走着。中景上一棵老橡树巍然斜立。此树岁月已久,树根蟹爪似地 拱出地面上。近景的溪水流得很急,撞在石块上泛起了绵密的白沫。这股湍急的 溪水,给整个画面以一种湿润感。 这里用得更多的是棕黄、绿和淡赭色。整片树 丛的绿色被炙人的九月阳光的棕黄色所染化,形成一种暖绿色的饱和调子。这是 鲁伊斯达尔在色彩上的娴熟表现,它象一首诗那样富有韵味,也象一支奏鸣曲那 样抒情,给观者以视觉上的美的享受。他的风景构图虽源于精心的人为组织与安 排,然而不露斧凿之痕,一切是那样自然可信,天衣无缝。这是和他的高度的艺 术修养与强有力的写实功力分不开的。
荷兰风景画

17世纪为荷兰绘画的黄金时代。革命的胜利促使经济 和 文化的欣欣向荣。这个新兴国家是当时欧洲先进思想 中 心之一。荷兰画家们怀着民族自豪感。用写实手法 在作 品中表现祖国的人民生活和自然风景等。 欧洲风景画树立典范的大画家当推所罗门· 雷斯达尔、 雅各布·雷斯达尔和霍贝玛。所罗门是雅各布的叔父(一 说是其父亲),但成就和影响不及其侄儿,霍贝玛则是 雅各布的杰出学生。 雅各布,他在写实精度和细节的纤巧上并不突出,但总 能显示出浑厚的力量。雄伟的气势,闪烁的光影,使风 景画提高到史诗般的地位,被誉为17世纪荷兰最重要的 风景画大师,《急流》、《犹太人的墓地》等。 霍贝玛, 他的作品有如优雅的田园抒情诗,展示了荷兰乡村的宁 静与美丽,洋溢着明朗乐观的情绪,《米德尔哈尼斯的 道路》(《并木林道》,1868年)。



夜巡
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
我们从这幅画上看到了画家的构思能力:教授在讲述解剖 原理与手术实践的方法,显得十分老练的样子,其余的则凝神 察看,聆听老师的讲述。光线是从左边射来的,正好落在尸体 和所有人物的脸上,使人物的脸部被描绘得更正确传神。这种 情节性肖像画不仅反映了荷兰新兴资产阶级对绘画的新要求, 也展示出那个时代对于科学的探求精神。
画中少女的惊鸿一瞥仿佛 摄取了观画者的灵魂。维米尔 在这幅画中采用了全黑的背景, 从而取得了相当强的三维效果。 黑色的背景烘托出少女形象的 魅力,使她犹如黑暗中的一盏 明灯,光彩夺目。画中的少女 侧着身,转头向我们凝望,双 唇微微开启,仿佛要诉说什么。 她闪烁的目光流露殷切之情, 头稍稍向左倾侧,仿佛迷失在 万千思绪之中。少女身穿一件 朴实无华的棕色外衣,白色的 衣领、蓝色的头巾和垂下的柠 檬色头巾布形成鲜明的色彩对 比。 维梅尔在画中使用平凡、单纯的色彩和有限的色调范围,然后 用清漆取得层次和阴影的效果。这幅画另一个瞩目之处,是少女左 耳佩戴的一只泪滴形珍珠耳环,在少女颈部的阴影里似隐似现,是 整幅画的点睛之笔。此画面世三百多年来,世人都为画中女子惊叹 不已:那柔和的衣服线条、耳环的明暗变化,尤其是女子侧身回首、 欲言又止、似笑还嗔的回眸,唯《蒙娜丽莎》的微笑可与之媲美。
天才的肖像画家

哈尔斯
哈尔斯,荷兰现实主义画派的奠 基人,早期与盛期作品充分表现 了荷兰市民健康、愉快、充满生 命力的形象,如《弹曼陀林的小 丑》、《吉普赛女郎》,团体肖 像画《圣乔治射击手连军官的宴 会》、《圣亚德里安射击手连军 官的宴会》,流畅奔放、挥洒自 如的大笔触表现豪爽自信、形神 兼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晚 年作品多取古典构图的正面形象, 流露一种忧郁的情绪,比早期作 品凝重而深刻,如《哈勒姆养老 院的女管事们》、《一个戴宽边 帽的男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