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世说新语》2则

合集下载

8 《世说新语》二则优秀课件

8 《世说新语》二则优秀课件

过了正午(朋友)没到,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陈太丘)离开后
3.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才到。
(父亲)等您很长时间您没有到,(他)已经离开了。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和人家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6.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正午时分您却没有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3.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你认为哪一个更好呢?
“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写出雪花飘舞的轻盈 姿态,并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柳絮是轻盈的,而盐却是沉重的颗粒,缺乏美感。
结构梳理

交代咏雪背景:人物、事件、环境 聪 赏
咏 雪
叙述咏雪事件:一问、两答
明谢 才道
状元成才路
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 你家的祖先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
是师生关系,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有很 多宾客在座,他们对孔融的这一番话都很惊奇。其中 有一个中大夫陈韪,恰恰后到,在座的宾客将孔融的 话告诉他后,他随口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道:“我想陈大夫小的时候,一 定是很聪明的。”陈韪给孔融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 不出话来。
2.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本文剪裁得体,而且在语言叙述上十分自然,不 加任何雕饰,给人以真实自然的感觉。
拓展迁移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东汉末年,北海地方出了一个很博学的人,名叫
孔融,字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从小就很聪明,
尤其长于辞令,小小年纪,已在社会上享有盛名。他
状元成才路
十岁时,跟他父亲到洛阳(今河南洛阳县),当地的
文言知识梳理

第8课《世说新语》两则原文及翻译

第8课《世说新语》两则原文及翻译

第8课《世说新语》两则咏雪【宋】刘义庆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日:“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日:“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日:“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白话译文】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太傅大笑起来。

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镉,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宋】刘义庆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日:“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白话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

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

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

”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世说新语》二则原文

《世说新语》二则原文

《世说新语》二则原文世说新语原文二则:一、郭员外与贾谊共游洛阳郭员外和贾谊去洛阳旅行,到了洛阳,美景无限,鸟语花香,但他们上了御书楼,也没能看见一本书籍就出来了。

贾谊问道:“连一本书都看不到就出去了,你真不客气。

”郭员外说:“况且御书楼多闻书香,书自有其香;何必看见书才晓物,此言差矣。

”二、贾谊凌览元明诗洛阳之行,郭员外曾和贾谊一起凌览元明之诗,贾谊读完有余,问道:“诗词之能表达浩如烟海,岂有此诗?”郭员外说:“范仲淹的《塞下曲》能表达出‘深深苦难暗中苦,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绝美图景,昭昭示人,远远好于此诗。

”世说新语是一部仿史诗体裁的古典名著,记载了一系列声名显赫的文人历史活动及其精彩言语,最为人熟知的是其中的郭员外和贾谊洛阳之旅别有风味的两段对白。

郭员外和贾谊一起旅行洛阳,御书楼多闻书香,贾谊希望能多看几本书,但郭员外却及时发出“书自有其香,何必看见书才晓物”的金句,让其得以脱离桎梏,迎接自由。

在洛阳之行不仅可以看见山川水榭,如鸟语花香,而且更关注文化传统、拓展知识面。

贾谊凌览元明之诗时,郭员外推荐了范仲淹的《塞下曲》,从“深深苦难暗中苦,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妙笔绘出书香茶香之外常人难以触及的“诗香”,他们跃跃欲试,一同勾勒出一幅洛阳之歌的精妙画卷。

郭员外和贾谊的两段洛阳之行,古拙之韵诱人生发,在今日依然发人深省、有教又有乐。

他们对旅行的热忱,以及不畏任何困难、尽情享尽这一座城市本土文化和精神才能,令人叹为观止。

在郭员外和贾谊洛阳之旅中,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了他们“以古为鉴”、赋却百代情怀,“书自有其香”、诗香伴爱憎,结合自然,成就新语,就在他们对人类文明的承载中,爱憎情仇、绽放出一系列美丽的文学花火。

8 《世说新语》二则

8 《世说新语》二则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
太丘舍( )去,(
)去后( )乃至。元
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
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
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
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惭”字写出了“友人”已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尽显人物羞愧的神情。 “引”字则表明了友人想对元方表示自己的友好, 以示悔意。
“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
样的人?结合全文,你怎样全面评价这位友人?
“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言而无信, 不守信用;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 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 /内集,与 /儿女/讲 论 /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 /胡儿 / 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 / 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 /大 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 王凝之/妻也。
朗读课文,讲述故事:
时间: 寒雪日 地点: 家中 人物: 谢太傅、儿女们 事情: 咏雪 经过: 起因 “白雪纷纷何所似?”
◆补上句中省略的人物: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 丘舍(友)去,(陈太丘)去后(友)乃至。元方时 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 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 家君期日中。(君)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君)对 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 不顾。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8《世说新语》二则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8《世说新语》二则课件

《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 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现 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 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 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 记”的诉求及特性。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 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 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 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此书中相当多的 篇幅都是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 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 《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鲁 迅称之为“名士的教科书”。
五、品味鉴赏
1.“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称为咏雪佳句,请赏析该 句妙在何处。
因为柳絮呈团状,与雪花类似,漫天飞舞给人以 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而且还给人以春天 即将到来的温暖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2.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D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B.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 C.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D.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
2.《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
(朝代)人 南朝宋(姓名)组织编写的。“谢
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
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
间“
”寒,雪地日点“
”,人物内集

事件“谢太傅与儿”女等要素。 讲论文义
3.关于《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说法错 误的一项是( D ) A.从这则故事主人公的言谈中可知,做 人要取信用、讲礼貌。 B.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意识到自己错 了,想赢得元方的好感。 C.“元方入门不顾”是对友人不取信、说话 不礼貌的行为表示抗议和鄙弃。 D.文章用语言和行为刻画了主要人物陈 太丘。

8《世说新语》二则翻译资料(2019用)

8《世说新语》二则翻译资料(2019用)

8.《世说新语》二则翻译资料《咏雪》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寒雪日:寒冷的雪天。

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儿女: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文义:文章的义理。

】译: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子侄辈的人谈论文章的义理。

2.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

欣然:高兴的样子。

何所似:像什么?】译:不一会儿,雪下得紧了,谢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呢?”3.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

差:大体。

拟:相比。

】译: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4.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未若:不如,不及。

因风:趁风。

因:趁、乘。

】译: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做柳絮乘着风漫天飞舞。

”谢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5.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谢道韫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期行:相约同行。

日中:正午时分。

】译: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2.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舍去:丢下他离开。

舍:舍弃。

去:离开。

乃:才】译:正午已过, 朋友还没有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3.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时:当时。

戏:玩耍】译:元方当时年仅七岁, 在门外玩耍。

4.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不:同“否”。

至:到。

】译:客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不在?”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5.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委:舍弃。

舍去:舍,舍弃】译:那位友人便发起脾气来说:“真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一同出门,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6.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咏雪翻译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开家庭集会,跟子侄辈谈论诗文。

不久,雪下得很大,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谢道韫说:“不如说是柳絮随风舞动的样子。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她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也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翻译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正午已过,(友人)没到,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

太丘走后,(友人)才来。

陈元方那年七岁,正在门外玩耍。

友人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您很久没来,他已经走了。

”朋友便生气了:“不是人哪!和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走,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的大门,不回头看。

教案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顾”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

2、背诵两篇短文。

3、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4、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5、教导人们做人要方正,诚实守信,以礼待人,言辞要高雅。

【教学重点】1、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意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教学方法】1、诵读法。

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这两则短文都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

我们应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这就是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师生互动与学生互动结合,自主合作探究与点拨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语文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34张PPT)

语文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34张PPT)
1.能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能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1.根据提示,用原文中的语句填空。表明陈元方不愿原谅父亲友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句子中标蓝词语的意思。(1)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2)太丘舍去:______________(3)尊君在不:______________(4)相委而去:______________(5)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__(6)则是无信:______________(7)下车引之:______________
元方入门不顾
约定
离开
同“否”
舍弃
回头看
Hale Waihona Puke 信用拉,牵拉1.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得流畅。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
汉末
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2.掌握下列字音字形。无奕( ) 谢道韫( ) 柳xù( ) 3.解释下列词语。(1)内集:___________________ _ (2)俄而: (3)欣然:________ ______(4)未若:______________ ______ (5)儿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6)何所似:____________ ______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世说新语》二则
知识与技能
学习时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过程与方法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描述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从而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难点
翻译文言文,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诵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学生
准备古代聪颖、机智的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 熟悉课文,复述课文. 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师
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1课时
说说你知道的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作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 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 彭城(现在江苏徐州市)人. 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 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原有集,已佚.
1.学生自读. 查阅字典,看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 根据内容、语言习惯的不同,看在哪些地方需要停顿.
2.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
3.用自己的话复述短文.
《咏雪》
1.文章开头一句话,短短十五字,交代了哪些内容?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 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谢太傅平日时公务繁忙,寒雪日时得以休息,但他仍然不忘对晚辈的家庭教育.
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这里良辰、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为春和景明、绿草如茵,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是赏心乐事吗?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2.“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对“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3.文章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赞赏道韫的才气.
4.两个比喻哪个更好?
有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 另一种意见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 “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 “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5.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并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请欣赏: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陈太丘与友期》
1.友人为什么“怒”?元方怎样反驳“友人”的?
友人认为陈太丘不等就走,是失约的表现.
元方反驳抓住两点:一为“无信”,二为“无礼”. 首先指出“友人”失约在先,是不守信用;其次指出友人不知反省,反而出言不逊,恶意攻讦,是没有礼貌.
2.从元方的回答看,元方是个什么样的小孩?
懂礼识义,聪明机灵.
3.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文中的三个人物——陈太丘、友人和元方的行为?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陈太丘:太丘舍去.
——对不守信的人不能姑息,让他记住教训,承担后果.
友人:去后乃至;尊君在不;怒;非人哉;惭;下车引之.
——无信无礼,缺乏修养,然知错能改.
元方:(家君)待君久不至.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入门不顾.
——守信识礼,聪明机灵.
4.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1)不失礼. 客人得知太丘已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小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而辞严. 所以,这一则的核心是“无信”、“无礼”,宣扬的是正直不阿、为人正派的品格.
(2)失礼. 因为“友”毕竟是与父亲平辈,不应不尊重长辈. 应该始终有礼貌,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要给人以改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
5.教师肯定同学们的看法,接着告诉同学们做人要有诚信,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师认为,小元方不失礼,正如同学们所说童言无忌,那是爱父亲的表现等等!并且,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哲人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都极言诚信的重要. 几千年来,“一诺千金”的佳话不绝于史,广为流传. 而作为学生我们要在这种情形之下摆正立场,重信守诺,把诚实守信的美德发扬光大.
两文都只有一段,但层次分明.
《咏雪》第1层(开头到“……讲论文义”):点明人物和事件发生的环境. 第2层(从“俄而……”到“公大笑乐”):通过一次应答,体现了谢道韫的聪颖. 第3层(从“即公……”到结束):点明谢道韫的身份.
《陈太丘与友期》第1层(开头到“……去后乃至”):写陈太丘的朋友失约. 第2层(“元方时年……”到“……入门不顾”):写元方以礼责问父友,体现了少年元方的机智.
《咏雪》通过描写晋朝人谢安家的一次家庭聚会上谢道韫所表现出的文学才能,赞颂了她的聪明才智.
《陈太丘与友期》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出陈元方小小年纪就明白事理、聪敏过人,同时从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
1.叙事简洁.
两则故事在写法上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 《咏雪》第一句用短短十五个字,既写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又写了谢氏家族雪日无法外出而有“讲论文义”的雅兴. 《陈太丘与友期》交代背景后,简洁的对话描写表现了七岁的陈元方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的性格. 同时,对客人前倨后恭的不同表现也写得十分简洁.
2.含蓄蕴藉.
如《咏雪》记录侄儿侄女咏雪后,主讲人对两人的咏雪句未作任何评价,只是“大笑乐”,这“大笑乐”耐人寻味. 作者也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只是在最后补充谢道韫的身份.
3.对比鲜明.
如《咏雪》中写两人咏雪,主讲人虽未对咏雪句作出评价,但读者却能从两人的咏雪句中了解其二人的文学才情. 《陈太丘与友期》以“无礼”、“无信”为核心,着重写陈元方与客人的对话,在对话的对比中表现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
陈太丘与友期⎩⎨⎧对话的背景:友人不至,太丘舍去对话的过程:友人发怒,元方对答对话的结果:友人惭引,元方不顾
本课堂的两则文章虽然短小,但都是用文言文写作的. 因此,我一方面注重文言文基础的夯实,字词的读音、词语的理解、朗读的停顿等,将其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另一方面,着重结合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让学生进行品味,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