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第三册《五人墓碑记》同步练习(二)

合集下载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同步训练:第二专题《五人墓碑记》 含答案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同步训练:第二专题《五人墓碑记》 含答案

苏教必修三第二专题《五人墓碑记》同步训练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发:拿出B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除:治,整理C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按:依据D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先:表率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句是A .断头置城上,颜色..不稍变B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C .余稍为修葺..D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 ①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②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B 、 ①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②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C 、①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②当其.南北分者,长城也D 、①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②有以.文人画士孤僻之隐明告鬻梅者 4.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安能屈.豪杰之流 ②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③慷慨得志之徒,疾病.而死 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A .两个“屈"字相同,两个“病”字相同B .两个“屈”字相同,两个“病”字不同C .两个“屈"字不同,两个“病"字相同D .两个“屈"字不同,两个“病"字不同5.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A .慷慨得志之徒. B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弟子 D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徒.以吾两人在也6.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和文章内容的解说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五人墓碑记》,选自《七录斋集》,作者张溥,明末著名文学家。

他所写的文章多为抨击明末宦官专权及揭露腐败的政治之作,内容充实,风格质朴。

B .本文记述和颂扬了在苏州市民反抗阉党的斗争中就义的颜佩韦、马杰等五人,肯定了斗争的重大意义和不朽功绩,阐明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C .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他们是为义而死的.D .蓼洲周公和五人都得到朝廷的封赏,并且按他们的德行都加了封号。

【精选】高中语文2.3.2《五人墓碑记》同步测试苏教必修3

【精选】高中语文2.3.2《五人墓碑记》同步测试苏教必修3

【精选】高中语文2.3.2《五人墓碑记》同步测试苏教必修3【精选】高中语文2。

3。

2《五人墓碑记》同步测试苏教必修3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蓼州liǎo逡巡jūn湮没yān社稷jìB.赠谥yì缇骑tí溷藩hùn傫然lěiC.詈之lì大堤dī废祠sī佯狂yángD.猝发cù赀财zī户牖yǒu皦皦jiǎo2.下列各组中的多义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发①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动词,拿出②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动词,发动③发其志士之悲哉动词,抒发B.当①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介词,在……的时候②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动词,掌握③然五人之当刑也动词,判罪C.于①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介词,向②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介词,在③不能容于远近介词,跟D.以①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连词,表目的关系,而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介词,用③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介词,把,将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吾社之行为..不少变..士先者,为之声义 B.断头至城上,颜色C.哭声震动..以老于户牖之下..天地 D.令五人者保其首领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活用现象没有同类的一项是〔〕A.去今之墓.而葬焉 B.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C.安能屈.豪杰之流 D.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E.不能容于远近.. F.亦以明.死生之大 G.人皆得以隶.使之 H.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I.以吴民之乱.请于朝5.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被动句〕A.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B.况草野之无闻者欤C.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D.谁为哀者6.填空①《五人墓碑记》选自_______,作者____,明末文学家。

崇祯时,与同乡张采等组织____,继承东林党人传统,进行文学和政治活动,影响很大。

②《五人墓碑记》在文体上属于___,它除了记事之外,尤重____。

高中语文必修三《五人墓碑记》同步练习

高中语文必修三《五人墓碑记》同步练习

高中语文必修三《五人墓碑记》同步练习学习本课文时,需要注意的是:1.了解明末天启年间魏忠贤专权及苏州市民反阉党的暴动。

2.了解古代文体——墓志的写法。

3.本文运用了多种表达方法,请指出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清、议论。

4.文章多次运用对比的手法。

(五人与缙绅之比,五人与大阉之比)5.文章正气贯通,多用反诘句,请注意朗读、背诵。

例1古人称谓都有特殊要求,请选出对以下称谓分析有错误的一组。

(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2)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3)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4)子厚讳宗元。

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

A(1)籍贯、姓名、字B(2)官职、字、姓C(3)号、姓D(4)名、字答案:D(4)是错误的,子厚是字,宗元是名。

例2苏州民变发生在1627年(丁卯年,天启七年),第二年便是崇祯元年,请问崇祯是干支哪一年改元的?答案:戊辰六十花甲是由天干(十)地支(十二)依次排列的天干:甲、乙、丙、丁、戊……地支是子丑寅卯辰……正好组成戊辰年。

练习题(A)组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3题子厚讳宗元。

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

封济阴公。

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

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

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1.根据以上内容确定此文的文体A.奏章B.赠序C.祭文D.碑志答:( )2.宗元七世祖__________________(写姓名)曾任_________________时期(写历史朝代)的__________________(写官职)封号_________________。

曾伯祖_________________(写姓名)曾任_______________时期(写朝代)的________________(写官职)。

2016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第2专题《五人墓碑记》练习题

2016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第2专题《五人墓碑记》练习题

文本9 五人墓碑记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1、字音辨识(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①蓼.州( ) ②逆阉.( ) ③湮没..( ) ④皦.皦( ) ⑤丙寅.( ) ⑥赀.财( ) ⑦缇骑..( ) ⑧抶.( ) ⑨溷.藩( ) ⑩傫.然( ) ○11詈.之( ) ○12矫.诏( ) ○13逡.巡( ) ○14猝.发( ) ○15投缳.( ) ○16佯.狂( ) ○17谥.( ) ○18户牖.( ) ○19冏.卿( ) (2)给多音字注音①⎩⎪⎨⎪⎧ 周公之被逮.( )逮.捕( ) ②⎩⎪⎨⎪⎧暴.于朝廷( )暴.烈( ) 2、辨形组词 ①⎩⎪⎨⎪⎧蓼( )寥( )廖( )②⎩⎪⎨⎪⎧皦( )檄( )缴( )③⎩⎪⎨⎪⎧缳( )寰( )鬟(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亦盛矣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亦已.众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为之声.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则噪而相.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且矫.诏纷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⑩投缳..道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一旦抵.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视.五人之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斯固百世之遇.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名句填空①安能屈豪杰之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亦以明死生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同步练习:第二专题 五人墓碑记.doc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同步练习:第二专题 五人墓碑记.doc

(一)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1、解释加点的词。

(1)除(2)都督(3)萃(4)拜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2)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3)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4)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莫”也相同B、两个“以”字不同,两个“莫”相同C、两个“以”字相同,两个“莫”字不同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莫”字也不同3、翻译下列句子:(1)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2)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4、“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何深意?(二)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1、解释加点的词。

(1)数(2)但(3)貌(4)目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夜则以兵围所.寓舍(2)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3)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4)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A、两个“所”字相同,两个“于”也相同B、两个“所”字不同,两个“于”相同C、两个“所”字相同,两个“于”字不同D、两个“所”字不同,两个“于”字也不同3、翻译下列句子(1)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五人墓碑记 同步练习(通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五人墓碑记 同步练习(通用)

五人墓碑记同步练习一、基础练习题1.默写题(1)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而又有剪发杜门,,,, ?(2)不然,令五人者,,,,,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2.填空题张溥,字,号,明末政治活动家、文学家。

自幼勤学,书斋名为“”。

著有。

天启年间,在太仓组织成立;崇祯时,与同乡张采等了组织爱国社团。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张溥.( ) 湮.( )没.( ) 蓼.( )洲谥.( )号缇.( )骑.( ) 矫.( )诏逡.( )巡缙.( )绅.( )投缳.( ) 户牖.( ) 溷.( )藩( ) ( )卿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2)敛赀.财以送其行(3)亦曷.故哉(4)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并指出其用法(1)去今之墓.而葬焉(2)其疾病..而死(3)吾社之行为士先.者(4)买五人之函.之(5)安能屈.豪杰之流(6)人皆得以隶.使之(7)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8)亦以明.死生之大(9)缇骑按剑而前.(10)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6.对下列句中“于”字的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1)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2)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3)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不能容于.远近 (5)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6)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7)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8)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9)良曰:“长于.臣。

”(10)赠谥美显,荣于.身后A.(1)(7)(10)/(2)(5)(8)/(3)(6)/(4)(9)B.(1)(3)/(5)(7)(8)(10)/(4)(6)/(2)(9)C.(1)(7)/(2)(5)(8)(10)/(4)(6)/(3)(9)D.(1)(5)(7)/(2)(6)(8)/(4)(10)/(3)(9)二、语段分析下面两段文字,记叙了同一史实。

对照阅读,完成文后练习《明史·周顺昌传》:顺昌好为德于乡,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辄为所司陈说;以故士民德顺昌甚。

高中语文五人墓碑记专项测试同步训练

高中语文五人墓碑记专项测试同步训练

高中语文五人墓碑记专项测试同步训练2020.031,下列句子,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独五人之皦皦,何也B.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C. 蹈死不顾,亦曷故哉D.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2,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激于义而死焉者也B.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C.不能容于远近D.若属皆且为所虏3,下列四句中的“之”字,与“佯狂不知所之者”的“之”字讲法相同的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人皆得以隶使之C.非常之谋难于猝发D.项伯夜驰之沛公军4,古人称谓都有特殊要求,请选出对以下称谓分析有错误的一组。

(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2)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3)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4)子厚讳宗元。

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

A(1)籍贯、姓名、字 B(2)官职、字、姓C(3)号、姓 D(4)名、字5,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当道:执掌政权的人死而湮没不足道者 湮没:理没、磨灭B .独五人之皦皦 皦皦:光明显耀的样子敛赀财以送其行 赀:同“资”,资财,钱财C .抶而扑之 抶:击且矫诏纷出 矫:纠正D .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脰:颈项,这里指头不敢复有株治 株治:牵连治罪6,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 B .今之墓而葬焉粗取精.众不能不设想去去堪堪⎧⎨⎩⎧⎨⎩C D .以其所为旗蔽日.与尸合成帝业旌旌卒卒⎧⎨⎩⎧⎨⎩7,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地;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练习(含答案)

五人墓碑记练习(含答案)

五人墓碑记(答案)张溥一、通假字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通“只”不过,仅仅;通“又”)2.独五人之皦皦(通“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3.敛赀财以送其行(通“资”,钱财)4.中丞匿于溷藩以免(通“圂”,厕所)5.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通“搢”,插)6.亦曷故哉(通“何”,疑问代词)7.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通“曝”显露)二、词类活用1.以旌.其所为(名作动)(表扬)2.去今之墓.而葬焉(名作动)(筑墓)3.其疾病..而死(名作动)(患疾病) 4.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动作名)(声名,声誉)5.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形作名)(表率,榜样) 6.为之声.义(名作动)(伸张)7.缇骑按剑而前.(名作动)(走上前)8.抶而仆.人(动使动)(使……倒下)9.谁为哀.者(形作动)(哀叹,感到悲痛)10.五人之当刑.也(名作动)(受刑)11.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名作动)(担任巡抚)12.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名作动)(用棺材收敛)13.素不闻诗书之训.(动作名)(教诲)14.不能容于远近..(形作名)(远近的百姓) 15.赠谥褒美.(形作名)(美名)16.以老.于户牖之下(形作动)(老死)17.人皆得以隶.使之(名作状)(像奴隶一样)18.安能屈.豪杰之流(形使动)(使……屈身)19.而为之记.(名作动)(作记)20.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名作动)(表明)(形作名)(重大意义)(形作名)(重要作用)21.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形作动)(哀叹)22.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形作动)(作乱)23.荣.于身后古(形使动)(使……受荣)24.不敢复有诛治..(动作名)(株连惩治的情况)三、古今异义1.至于..今古(动词和介词连用,到了)今(连词,表示另提一事或另一情况)2.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古(当权者,指当地的行政长官)今(路中间)3.去.今之墓而葬焉古(距离)今(往)4.慷慨..得志之徒古(情绪激昂)今(大方,不吝啬)5.在丙寅三月之望.古(农历每月的十五日)今(向远处看)6.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古(品行成为)今(指受心理支配的外部活动)7.为私人..毛一鹭古(党羽)今(指与公家相对的人)8.吴之民方痛心..焉古(痛恨在心中)今(痛苦伤心)9.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古(申告)今(请求)10.按.诛五人古(追究,查办)今(用手或指头压)11.颜色..不少变古(脸色,神态)今(色彩)12.意气..扬扬古(神情)今(意志和气概)13.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古(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今(黄金)14.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古(非同寻常)今(十分,很)15.视.五人之死古(比较)今(看)16.赠.谥褒美古(追授死者官位)今(赠送)17.令五人者保其首领..古(头颅,指性命)今(为首的人)18.素不闻诗书..之训古(指《诗经》和《尚书》泛指经书)今(泛指书籍)四、虚词用法1以①即除逆阉废祠之祉以葬之(连词,表目的)②以旌其所为(连词,表目的,来)③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介词,表凭借)④于是乘其厉声以呵(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⑤中丞匿于溷藩以免(连词,表目的,才)⑥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介词,用)⑦谈笑以死(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⑧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介词,因为)⑨人皆得以隶使之(介词,用)⑩亦以明死生之大(连词,表目的,来)2.之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助词,取独)②去今之墓而葬焉(音节助词,无义)③凡富贵之人,慷慨得志之人(代词,这,同一类)④独五人之皦皦(助词,取独)⑤吾社之行为士先者(结构助词,的)⑥为之声义(代词,他)⑦公之逮所由使也(助词,取独)⑧然五人之当刑也(助词,取独)⑨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音节助词,无义)⑩四海之大(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⑾买五人之头而函之(结构助词,的)(代词,他们的头)⑿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⒀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助词,取独)⒁佯狂不知所之者(动词,去,到)⒂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助词,取独)(代词,指石碑)⒃安能屈豪杰之流(代词,这,同一类)3.而①去今之墓而葬焉(连词,表承接)②其疾病而死(连词,表修饰)③死而堙没不足道者(连词,表承接)④则噪而相逐(连词,表承接)⑤抶而仆之(连词,表承接)⑥买五人之头而函之(连词,表承接)4.其①以旌其所为(代词,指五人)②敛赀财以送其行(代词,指周顺昌)③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代词,指自己)④发其志士之悲哉(指示代词,那)⑤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指示代词,那)5.于①激于义而死焉(介词,表被动)②至于今(助词,了)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介词,在)④不能容于远近(介词,表被动)⑤以老于户牖之下(介词,在)6.为①以旌其所为(动词,做)②吾社之行为士先行者(动词,作为)③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判断动词,是)④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动词,是)⑤而为之记(介词,替,给)7.焉①激于义而死焉(兼词,于之,在这件事上)②去今之墓而葬焉(代词,指五人)③吴之民方痛心焉(兼词,于之,对他)五、句式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被动句)(判断句)2.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朝(状语后置)3.且立石于其墓之门(状语后置)4.谁为哀者(宾语前置)5.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判断句)6.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状语后置)7.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判断句)8.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判断句)9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定语后置)10.四海之大(定语后置)11.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状语后置)12.激昂大义(省略句)(被动句)13.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定语后置)14.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省略句)15.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判断句)16.不能容于远近(被动句)17.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状语后置)18.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状语后置)19.以老于户牖之下(状语后置)20.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判断句)21.扼腕墓道(省略句)22.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状语后置)23.断头置城上(省略句)24.显荣于身后(状语后置)25.周公之逮所由使也(被动句)26.斯固百世之遇也(判断句)六、翻译1.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这五人的死,距离现在建墓安葬在这里,时间不过十一个月罢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人墓碑记》随堂练习及答案五人墓碑记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蓼( liǎo )洲湮(yān )没皦( jiǒo )皦B.赀( zī)财缇骑( qī)抶( chì)击C. 鼓噪( zào )傫( lěi )然詈( lì)骂D. 缙( jìn )绅暴( pù)露户牖( yǒu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除:治,整理B. 在丁卯三月之望望:农历每月十五日C.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匿:藏,躲藏D. 按诛五人按:斩杀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B、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C、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D、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E 凡富贵之了,慷慨得志之徒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②去今之墓而葬焉③买五人之脰而函之④人皆得而隶使之⑤不能容于远近⑥安能屈豪杰之流⑦亦以明死生之大⑧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A. ①②③④B. ⑤⑦C.③④⑥⑧D.④⑧5.下列句子,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B. 激昂于大义,蹈死不顾C. 不能容于远近D. 荣于身后6.下列句子,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独五人之皦皦,何也B.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C. 蹈死不顾,亦曷故哉D.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问答题:1、叙述五人的死因和立碑缘由各是什么?请简述。

2、开篇即用“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点明义士死因,有何好外?“3、五人之死的不同寻常,将五人与其他人对比,请分析其作用?4、苏州市民为什么要进行反暴斗争?5、语句生动形象反映了吴之民的群情激愤?请举例说明。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暴乱结果如何?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7、这篇文章主要写五人墓碑记中的五人,这一段为什么最后一句才写出这五人\'按诛\'?“8、五人被按诛,然五人之为刑也,意气扬扬,呼中函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简洁的语言,形象地勾勒出五义士慷慨就义时的音容笑貌。

这样表现了五人怎样的精神?9、文章为什么要交代“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10、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五人与大阉之乱时缙绅而不能易其志者作对比,突出什么?11、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有何影响?请援引原文说明。

12、篇末交待主持葬礼的贤士大夫的姓名有何作用?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如何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有重于社稷也。

17.文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①佯狂不知所之②视五人之死③忠义暴于朝廷A.装扮看待通“曝”B.假装观看显露C.装扮比照通“曝”D.假装比较显露18.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白日放歌需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C.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D.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1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其中“首”指“头”,“领”指颈、脖子。

“首领”代指性命。

B.“匹夫”指平民,这里暗指五人。

C.“社稷”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地神和五谷神。

社,土神;稷,谷神。

后用社稷指国家。

D.“谥”为古代皇帝和大臣有功于朝廷,死后朝廷依其功过所授予的称号。

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士民素德顺昌,闻其逮,不胜冤愤。

吴令陈文瑞,顺昌所拔士也。

夜半叩户求见,抚床为恸。

公曰:“吾固知诏使必至,此特意中事尔。

毋效楚囚对泣!颜色不变。

语良久,令请顺昌入治装,举家号恸。

顺昌笑曰:无事乱人怀也!\'顾案上有素牓①,徐曰:\'此龙树庵僧属我书者,我向许之,今日不了,亦一负心事。

\'乃题\'小云栖\'三字,后识年月,投笔而起,改囚服出门。

士民拥送者不下数千人。

顺昌出赴使署开读,巡抚毛一鹭至署,诸生五六百人,王节、杨廷枢、刘羽仪、文震亭等遮中丞,恳其疏救,一鹭流汗不能出一语。

缇骑见议久不决,手掷锒铛于地,厉声曰:\'东厂逮人,鼠辈何敢置喙!\'于是市人颜佩韦等前问曰:\'旨出朝廷,乃东厂耶?\'缇骑曰:\'旨不出东厂,将谁出?\'众怒,閧②然而登,丛殴缇骑,立毙一人,诸司不复相顾。

《明史。

纪事本末。

魏忠贤乱政》①牓,bǎng,匾额。

②閧,hōng,同\'哄\'.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士民素德顺昌德:感激B.颜色不变颜色:脸色C.恳其疏救疏:给皇帝上奏议。

D.鼠辈何敢置喙置喙:说无用的话。

2.下列加点的字与“此龙树庵僧属我书者\'中\'属\'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若属皆且为所虏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C.(佛印)神情与苏、黄不属D.属予作文以记之3.下列各句与“将谁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士民拥送者不下数千人B.谁为哀者C.且立石于其墓之门D.不能容于远近以下4-5题中的语句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4.①令请顺昌入治装②我向许之()A.①命令周顺昌进去整理行装②我从前答应了他B.①县令请周顺昌进屋打点行装②我从前答应了他C.①命令周顺昌戴好治罪的刑具②我一向就对他有求必应D.①县令请周顺昌穿上囚眼②我一向十分赞许他5.①此特意中事耳②旨出朝廷,乃东厂耶()A.①这只不过是意料之中的事罢了②旨谕出自朝廷,还是出自东厂呢B.①这是蓄意安排的事罢了②旨谕出自朝廷,还是出自东厂呢C.①这是蓄意安排的事罢了②旨谕应出自朝廷,怎么竟出自东厂呢D.①这只不过是意料之中的事罢了②旨谕应出自朝廷,怎么竟出自东厂呢6.对“顺昌笑曰:\'无事乱人怀也!\'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7.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选段与《五人墓碑记》都记叙了明天启六年魏忠贤作乱,苏州市民暴动的情况。

B.课文重在赞扬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精种,批判某些缙绅的卑劣行径,从而阐述生死的价值问题;选段重在赞颂周顺昌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的品质。

“C.课文选取苏州市民斗争的一般情况,突出五人的事迹,点面结合;选段选取周顺昌被逮时的语言神态以及苏州市民斗争的一般情况。

D.课文和选段都采用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式,使得事、理、情交融并茂,不仅有说服力,而且有强烈的感染力。

参考答案:一、1、B 2、D 3、E 4、B 5、D 6、D二、1、①五人死因:“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②立碑缘由:“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2、点明五人死难是“激于义\',\'义\'字统领全篇,下文叙述五人抗暴献身,抒发感情,议论五人死难的意义,都是围绕\'义\'字展开的。

“3、把“激于义而死焉\'的五人与\'死而湮没不足道者\'的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作对比,突出\'独五人之皦皦\'的伟大。

“4、追叙苏州市民反阉党暴动的经过。

5、与开头的“当蓼州周公之被逮\'相照应。

点明准确时间,说明记忆之深刻,影响之巨大。

“6、一方面是因为周公正直高尚,深得百姓爱戴,“吴之民\'要\'为之声义\';另一方面\'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7、①“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②\'众不能堪,抶而仆之\'.③\'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8、中逐丞匿于溷藩以免。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9、①“吴之民\'与\'五人\'是全体与部分的关系,作者写反暴斗争,不单写五人,而先写包括五人在内的\'吴之民\',这就十分有力地表现民心所向、正义所在,说明五人的斗争事业与\'吴之民\'紧紧地连在一起的。

②五人\'按诛\'是这场斗争的结局,反衬阉党以\'吴民之乱\'的罪名,\'按诛五人\'的卑鄙无耻,倒行逆施。

“10、表现了嫉恶如仇、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

11、①肯定贤士大夫买其头颅而函之的义举,表达了人们对五人壮举的钦敬。

很明显,作者既歌颂了五人的英雄气概,又肯定了贤士大夫的行为,而对于贤士大夫的肯定,也正是对五人的歌颂。

②照应前文“墓而葬\'.“12、突出五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13、“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14、①把“高爵显位\'之人的\'辱人贱行\'与\'有重于社稷\'的五人作对比,突出五人之死的意义的重大;②又把假设的\'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与现在的\'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作对比,突出五人荣于身后的显耀。

”15、“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16、①交代主持葬礼的贤士大夫是对他们的义举的肯定,也是对五人壮举的颂扬;②照应开头。

三、1、D 2、D 3、B、题面与B均为宾语前置句,A是定语后置句,C为介宾短语后置句,D为被动句。

4、B5、D6、C7、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