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父亲形象
“教子有方”的前提是准确判断——解读《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父亲形象

事 毕 还 京 。 清 承 明 制 . 清 顺 治 元 年 ( 6 4年 ) 于 14 设 处 。 本 文 所 述 陕 西 巡 按 茶 马 监 察 御 史 姜 图 南 和 江 置 巡 按 制 度 .先 后 四次 派 遣 巡 按 御 史 赴 各 地 察 吏 南巡 按监 察御 史 张嘉 揭 帖 .从 侧 面反 映 了 当时 政
也 是 深 明 这 一 点 的 正 是 因 为 父 亲 知 道 这 不 过 是 到 怎 样 的 危 险 和 困 难 .都 可 以 把 它 分 解 成 一 小 步
一
座“ 约 只有 二 十米 高 ” 悬崖 . 且 “ 面有许 大 的 而 壁
-
4 步 的 ” 个 说 法 明 显 有 失 偏 颇 . 且 如 果 教 师 " , 这 而
多 凸 出 来 的 岩 石 、 土 和 蓬 乱 的 灌 木 ” 比 较 容 易 这样 讲 . 崩 . 会对 学 生造 成误 导
攀爬 下来 . 亲 确定 孩子 此 时生 命无 虞 . 会 镇定 父 才
由此 我 们 可以 得 m以 下感 悟 :教 师 备课 时不
地 指 导孩 子一 步一 步 走下 来 。也就 是说 . 亲 “ 父 教 能一 味唯 教 材是 从 . 教 参是 从 . 定要 开 展深 度 唯 一
危 险 和困难 . 只要 把 它分 解 开来 . 分解 为- 4, - " 步一 的 “ 知 孩 子 一 不 小 心 就 会 摔 死 ” 还 鼓 励 和 指 导 明 . 小步. 困难 就不 大 了” 作 者 这种 宝 贵 的人生 经 验 孩 子 一 步 一 步 走 下 来
的 取 得 . 是 由 于 “ ” 父 亲 教 子 有 方 按 照 教 学 正 我 的
安民。 清顺治 十八 年 ( 6 1年 ) 除 。 图南 、 嘉 治 、 济 、 律等 多 种 形 态 。 16 废 姜 张 经 法 为研 究 清 初 历 史及 中 作为 清顺 治 时期 的巡 按 监察 御 史 .在 清初 战 乱 不 国监 察 制 度 史 提 供 了 宝 贵 的 实 物 资 料 。
从三个意象品味父亲析《台阶》中父亲的形象

名作品读“踏黄泥”细节与小说结尾中的细节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父亲在理想实现后却是“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父亲“旺盛的精力”和“脸上的笑容”都不见了,代之的是精神的萎靡和老态。
人物这种一喜一悲的巨大心理落差,往往是小说的文字产生张力和最具震撼力的地方。
作家池莉说过:“我以为我的作品是在写当代一种不屈不挠的活。
”《台阶》一文的作者着力书写的正是“我的父辈们”的生活理想,关注他们的生存和生命本身,展现他们“活”的过程中的艰辛,揭示他们卑微的外表下不屈不挠的高贵内心。
□◢摘要:在《台阶》中,作家李森祥塑造了一个为理想艰辛奋斗同时又孤独寂寞的父亲形象。
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台阶”“草鞋”“烟枪”等简单又具体的意象,理解父亲形象背后的抽象意义。
关键词:文本解读;意象;《台阶》从三个意象品味父亲——析《台阶》中父亲的形象周剑清(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刘雪清(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台阶》是语文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作者于1988年在嘉兴的一个老房子里写下此文。
当时作者的父亲已离世四年,作者通过《台阶》塑造了自己理想中的父亲,这个父亲形象不仅感动了读者,更感动了作者自己,作者曾说:“我终于明白,《台阶》给了我与真实而严厉的父亲沟通的能力。
我读懂并理解了他。
父亲用他的肩膀作为我人生的《台阶》。
”[1]作者从真实的父亲创作出理想中的父亲,再从理想中的父亲读懂并理解真实的父亲,这正是《台阶》人物形象——“父亲”的魅力所在。
现代文学理论认为: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言之是带着情感的物象。
理解物象进而理解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阅读的一般方法。
不少教师在教学《台阶》一文时,对父亲的形象有诸多不同的理解,笔者选取具有时代特殊意义的意象——台阶、草鞋、烟枪,来品读作者理想中父亲的味道。
精神困境中的父亲形象

精神困境中的父亲形象作者:苏宁峰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2年第10期李森祥的小说《台阶》反映的是改革开放转型期的农民生活,被编入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
我很喜欢这篇文章,可是却对教参的一些解读很难认同,因为无论是细节理解、文意文脉的梳理,还是主题的把握,教参的解释都难以令人信服。
在“整体把握”中,教参中这样分析——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愚公移山”“坚忍不拔”,其评价用语有明显的政治标签和类型化的特征。
再看其他说法——为了进一步衬托父亲“高大全”的形象,编写者不惜动用我们社会科学中的“高科技”,马斯洛的关于“人类需要的层次论”来解释父亲的行为,并且十分武断地认为:“父亲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谓理想远大。
他的血管里有我们民族拼命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
”这与其说是文章解读,不如说是一种政治图解。
没有深入文本对父亲“这一个”的形象,进行切中肯綮地细致分析,就迫不及待地将“父亲”请上民族化、政治化的高大神坛。
教参编写者先入为主、师心自用的褊狭与专断自然有违解读的要义与指导的精神。
教参在对这篇文章的解读中一直表扬父亲的“愚公精神”与坚忍意志,也一直在感叹农村生产力的落后。
可是却始终没有回答几个最基本的问题——高台阶是有地位、受人尊重的象征,这一点不用教参分析,作者已经在文章中借父亲的口表白清楚了。
那么,父亲为什么在建造好房屋后却迅速地老了?父亲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或者坐在门槛上,“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真的是自然年龄的衰老吗?还是另有隐情?其间的意蕴,到底该如何解读?先看造屋之后,父亲放鞭炮的细节: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
我把火一点,呼一声,鞭炮蹿上了高空,稍停顿一下便掉下来,在即将落地的瞬间,啪——那条红色的纸棍便被炸得粉碎。
背影、缩影、投影:《父亲》人物形象解读

背影、缩影、投影:《父亲》人物形象解读作者:卢亮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17年第05期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以其独特的观察视角塑造了一位慈父形象。
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修课本《现代散文选读》中刘鸿伏的《父亲》一文,也有几处或明或暗对父亲背影的描写,笔者认为可以借此对父亲的形象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一、一个“不近情理”的背影发怒的父亲依然黑着脸,没有一句表示高兴或者祝福的话,只说:“崽,你命好。
”转过身扛了禾桶匆匆远去……(第5段)因为“我”对农事的愚笨,父亲数落“我”,“我”顶牛犟嘴,父亲黑脸发怒,且并不因我被大学录取而消解。
长辈教晚辈,天经地义。
岳飞恭受其母赐字“精忠报国”,年幼胡适跪领母亲严厉责罚,王勃“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而接受过新时代教育的“我”却顶撞父亲。
父亲愤怒,哪怕他知晓儿子“命好”,将来必会强于他,哪怕他对文化有着强烈的崇拜感情,他也要在此时守住一个父亲应有的权威和朴素的道德戒律。
孔子言:“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此时,父亲的愤怒何尝不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呢?教育儿子牢记出身农村不丢本色,教育儿子谦逊有礼谨慎为人。
无论身处何方,这些无疑都是儿子为人处事的立身之本。
然而,此时的作者还领悟不出父亲言行中的内涵,也不能从父亲“转过身扛了禾桶”的细微动作中体察出父亲深藏不露的爱,他用“发怒”“依然黑着脸”等细节构筑出儿子心中一个讲究权威的严父形象,用“匆匆远去”留给儿子一个“不近人情”的背影。
二、一个温暖高大的背影父亲头上裹着青头巾,腰间围着黑包袱,一身只有走亲戚才穿的灰布衣,肩上挑着我的一只古旧的木箱和一卷铺盖走在前面。
(第10段)从未出过远门的父亲决意要护送儿子进城。
前方是未知的世界,儿子没见过,父亲其实也没见过,但父亲是儿子的靠山,他必须给儿子以信心与鼓励。
于是,他穿上一身只有走亲戚才穿的灰布衣,用这身他自认为最为体面的衣服装扮出一个父亲的威仪与高大,护送儿子进城。
浅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父亲形象

浅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父亲形象作者:石登学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09期初中语文教材中塑造了不少父亲形象,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父亲”、《散步》中的“我”,《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爸爸”、《伤仲永》中的“父亲”、《竹影》中的“爸爸”、《背影》中的“父亲”、《台阶》中的“父亲”、《我的第一本书》中的“父亲”、《故乡》中的“闰土”、《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在这些父亲形象中,有的精神可贵,品德高尚,可歌可泣;有的尊老爱幼,情深似海,可亲可敬;有的贫困悲苦,麻木不仁,可怜可悲;有的鼠目寸光,爱财如命,可恨可恶。
下面就对这些父亲形象作一些肤浅的探究和分析。
一、精神感人,可歌可泣的父亲《愚公移山》中的“愚公”是一位抱负远大、信念坚定、意志顽强的伟大父亲。
愚公在九十岁高龄的情况下,面对重重困难、勇往直前,没有被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所吓倒,而是亲自带领子孙们上山“叩石垦壤”,毫不退缩。
愚公移山的举动感动了上帝,上帝便“命夸蛾氏二子”背走了两座大山。
愚公移山的精神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愚公精神也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实生活中,愚公感动的不是上帝,而是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如此坚强,不顾年迈力衰,不顾劳动艰辛的父亲,真是可歌可泣,令人敬佩!同样令我们感动和敬佩的,还有《台阶》中的“父亲”。
他是一位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为了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一年七个月去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建成了有高台阶的新屋。
“父亲”用毕生的奋斗就是为了赢得地位,赢得尊重,他的血管里流淌着我们中华民族拼命硬干、坚忍不拔的血液。
二、尊老爱幼,可亲可敬的父亲散文《散步》中的“我”是个十分孝顺、敬老的好父亲。
在岔路口,“我”母亲要走大路,“我”儿子要走小路。
苏教版教材中“父亲”形象解读

父 亲 有 山 的伟 岸 , 的 胸 襟 , 海 但
年 级 的 教 材 中 ,明 确 以 父 亲 形 象 出 天 ,法 布 尔 父 亲 的 言 行 是 违 反 教 育 总 显 得 有 点 木 讷 ,不 善 于 和 孩 子 们
现 的 课 文 共 6篇 : 好 学 的 爸 爸 》 一 规 律 , 杀 孩 子 天 性 的 行 为 。 趣 是 进 行 言 语 交 流 。透 过 “ 精 会 神 ” 《 ( 扼 兴 聚 一 V ) 《 必 须 把 这 条 鱼 放 掉 》( 最 好 的 老 师 , 当孩 子 做 自己 感 兴 趣 词 , 诉 我 们 萨 沙 的 爸 爸 好 读 书 , 、你 三 告 正
父 母是 孩 子 的第 一任 老 师 , 家
向、人生 态度 等方 面 的影 响是 深远
( 转第 5 下 6页 )
现 实 的父 亲 形 象 跃 然 纸 上 。 你 这 可 的 蔷 薇 花 上 ,赞 扬 了 萨 沙 一 家 人 自 庭 氛 围对 孩 子 的人 格 塑 造 ,情 感 取 “
位 爱 学 习 的 父 亲 形 象 ,他 之 所 以
《 不 是 最 弱 小 的 》 叙 了 萨 沙 能 成 为 电 脑 高 手 , 因 为 “ 吃 完 晚 我 记 是 一
儿 ” 对 成 长 和 将 来 的 谋 生 无 现 实 意 在 爸 爸 、 妈 的 影 响 下 , 爸 爸 、 饭 , 夹 着 包 往 外 走 , 是 充 电去 。 , 妈 把 妈 就 说 ” 义 , 放 鸭 子 ” 得 更 实 际 些 , 个 很 妈 让 给 他 的 雨 衣 盖 在 了 比 自 己 弱 i- “ 来 一 l . 恶 的 小 傻 瓜 !是 父 亲 给 法 布 尔 过 早 觉 保 护 弱 小 者 的 高 尚 品 质 。 ” 贴 上 的 人 为 的标 签 。这 句 怒 气 冲 冲 本 文 中 描 写 父 亲 形 象 的 语 句 同
铁塔文廊默默“父”出,为爱鼓掌——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父亲”形象简析

铁塔⽂廊默默“⽗”出,为爱⿎掌——统编版初中语⽂教材“⽗亲”形象简析⽗爱如⼭,深沉内敛;⽗爱如海,⼴阔⽆边。
作家龙应台在《⽬送》中说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母⼦⼀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今世不断地在⽬送他的背影渐⾏渐远。
你站在⼩路的这⼀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路转弯的地⽅,⽽且,他⽤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追。
”⽗爱是永恒的话题,⽗亲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
中学语⽂教材中也有不少关于⽗亲的⽂章,本⽂对统编版初中语⽂教材中部分有关⽗亲形象的篇⽬进⾏简要分析。
⼀、《台阶》和《背影》中的⽗亲形象《台阶》——勤劳执著的⽗亲形象《台阶》是作者李森祥于2007年出版的⼀篇⼩说,⼩说以⽗亲建造新台阶为线索,描写⽗亲建造新台阶前的准备及⽆限憧憬,建造新台阶的⾟苦和事后⾝体和⼼理的种种不⾃在。
《台阶》⼊选部编版初中语⽂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导语是这样的:“本单元的课⽂都是关于“⼩⼈物”的故事。
这些⼈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上⼜常常闪烁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们向善、务实、求美。
”单元导语把这⼀单元中的⼈物统归为“⼩⼈物”,在此,笔者不以“⼩⼈物”的形象来分析这篇⽂章,⽽是以⽗亲的形象来分析这篇⽂章。
《台阶》开篇写道:“⽗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总觉得”“低”不仅仅给读者留下疑问,⽽且也为后续⽗亲建造新台阶埋下了伏笔。
⽗亲为了建造新台阶,像《愚公移⼭》中的愚公⼀样,认准⽬标,坚持不懈。
为了建造台阶,⽗亲“今天捡⼀块砖,明天捡⼀⽚⽡,⼀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我们都知道草鞋的鞋底很低,破草鞋堆得都超过了台阶。
可见⽗亲出去⾛了多少路,捡了多少砖多少⽡,砍了多少柴。
“⽗亲也很少洗脚,⼤概到了过年,⽗亲才在家⾥洗⼀次脚,因为沙⼦多的缘故,⽗亲要了个板刷在脚上沙啦沙啦地刷。
后来⽗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洗出了脚的本⾊,却是黄⼏⼏的,是泥⼟的颜⾊。
三个意象品父亲——浅析《台阶》中父亲的形象

三个意象品父亲——浅析《台阶》中父亲的形象作者:张建军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20年第8期张建军张建军,江苏省泰州市孔桥初级中学教师。
李森祥的《台阶》入选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作者在浙江嘉兴一幢独立且带小院的平房内写下了这篇小说。
当时,作者的父亲已经离世四年多,作者通过《台阶》这篇文章塑造了自己心目中的父亲形象,这一形象不仅感动了作者自己,更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作者曾说:“我现在才明白,《台阶》给了我与严厉而又真实的父亲沟通、交流的能力。
我读懂和理解父亲是从《台阶》开始的,父亲宽厚的肩膀是我人生的《台阶》。
”[1]作者在现实的父亲基础上创作出理想的父亲,又从理想的父亲身上理解现实中的父亲,这正是《台阶》中的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独特之处,也是其魅力所在。
现代文艺理论学认为:意象就是带有情感的物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象经过创作主体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在充分理解意象的基础上解读人物形象,是阅读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教学中,不少教师对父亲的形象有多种多样的解读,笔者在文中选取“草鞋、台阶、烟枪”三个最具特殊时代意义的意象来品读作者心目中的父亲的形象。
一、从“草鞋”中品读父亲的艰辛所谓草鞋,指的是以各种细长质软的草的叶和茎为基本材质,用手工编织起来的一种古老形式的鞋子。
由于编织工艺较为简单,材质来源十分广泛,草鞋成为人类穿着时间最长、最廉价、最简约的鞋子。
可以这样说,人类穿着草鞋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草鞋丈量着人类的历史,同时也演绎着独具特色的草鞋文化:勤劳、勇气、奋斗、机智。
在物质极端匮乏的年代,在我国不少地区,草鞋是传统的劳动用鞋。
小说中一共有六处涉及草鞋,但是,草鞋这一意象对父亲形象的塑造却是至关重要的。
文中的草鞋不仅仅是父亲的劳动用鞋,更是父亲为了实现人生理想而艰苦奋斗的最好见证。
下面笔者选取“磨破了的麻筋草鞋”“湿草鞋”“编草鞋”这三个片段,试着从不同的侧面品读父亲为了筑高台阶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盘点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父亲形象有一个人,在你还是婴儿的时候,双手举着你的身体,高高的举起,取代了他眼中的太阳,成为了他的一切。
有一个人,在你还没有学会走路,还在摔倒的时候,扶着你的双手,在那开心的笑声中,扶你走出人生的第一步。
有一个人,在你一次次的欢声中,拉着你的手,带着你走过山山水水,带着你去看天看地。
在你抬头仰望的背影中,你会觉得他是山他是天。
有一个人,在你长大之后,每每想起,都是严厉与凝望,让你越加的厌烦。
只是随着你渐渐成长,你会发现在那严厉的目光下,隐藏着一份你当年看不到的爱。
有一个人,在你成家立业之后,期盼着你能带着孩子常回家看看,一起吃顿团圆饭,逗逗孩子,唠唠家常。
有一个人,他苍老的躺在床上,慢慢闭合的双眼内,透出害怕,透出无助。
可你的怀抱,你的柔声,却是让他如同孩子一样,如同你幼年他举起你的身体,让他不再害怕无助,而是在温暖中,倒在你的怀里。
父爱如山,在你成长的过程中,父亲是山,是天,是你的依靠。
当你长大成人,当父亲渐渐老去时,你就是父亲的依靠。
语文教材中塑造了不少父亲形象,据不完全统计,人教版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父亲形象至少有18个,这18个父亲形象无论是从其类型还是从其育人功能上都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父亲”、《散步》中的“我”,《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爸爸”、《伤仲永》中的“父亲”、《竹影》中的“爸爸”、《背影》中的“父亲”、《台阶》中的“父亲”、《我的第一本书》中的“父亲”、《故乡》中的“闰土”、《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在这些父亲形象中,有的精神可贵,品德高尚,可歌可泣;有的尊老爱幼,情深似海,可亲可敬;有的贫困悲苦,麻木不仁,可怜可悲;有的鼠目寸光,爱财如命,可恨可恶。
从年龄上来看有中年、老年、青年;从身份上来看有官吏、资本家也有农民;从性格上来看有坚强的、慈爱的也有专制的甚至卑鄙的;从文化素质上看有渊博明智的也有愚昧迷信的;从人物地位来看有主要的,也有次要的……一、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父亲形象(一)正面型父亲形象1.慈爱型父亲这是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最多的父亲形象,这类父亲形象的总特征是慈爱宽厚,和蔼可亲,懂得体谅、呵护子女。
他们对子女的所犯的错不是一味的进行体罚,而是采用说理式的教育。
当然,这类型父亲因地位、身份不同,所遭遇的情况也就不尽相同,所以对这类父亲形象的解读要关注他们在逆境中的坚守,挖掘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闪光点。
高中课文节选《柳毅传》中的洞庭君,是一位典型的慈父形象。
当他从柳毅口中得知女儿不幸遭遇时,不是追究谁是谁非,而是“以袖掩面而泣”,并深深地自责,完全自己龙君的尊仪和威严,足见其爱女之深。
八年级上册课文《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父亲买橘时的背影不仅感动了“我”,而且也感动了中外许许多多读者。
文中塑造的父亲不仅肥胖臃肿而且步履蹒跚,尽管时间在他的身上打上了烙印,可是他念念不忘的仍旧是在远方的儿子,父亲无微不至的关爱不仅使他的背影在“我”的泪眼中模糊,而且也将一个慈父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七年级上册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中亨特的父亲是一个非常明智、理性、深知教育的人。
为了让儿子脱险,他完全可以直接上崖抱亨特下来,但是他没有这样做,他只是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指导,一切由亨特自己去做,因为他知道儿子不可能永远依靠父亲,终有一天儿子会遇到比下山崖更困难、更危险的事情,所以他现在需要做的就是锻炼儿子自身的勇气,增加其.自身克服困难的方法和经验。
2.严厉型父亲这类父亲形象的特点是恪守礼法,坚守道德,教育子女时十分严厉。
在解读这类父亲形象时,要重点引导学生明白父母望子(女)成龙(凤)的良苦用心。
在高中语文课本《宝玉挨打》中我们不难看出贾政是一位恪守封建礼教、望子成龙的父亲,他希望宝玉能够认真学习“四书五经”,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道路,建功立业、光宗耀祖。
可是宝玉却向往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不愿受封建礼教束缚。
作为一名父亲,面对这样的“不孝子”,难免不怒气冲冲,声色俱厉,但若因此认为贾政不爱宝玉,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宝玉挨打》中,当气极了的贾政命人去拿宝玉时,也是泪流满面;他打宝玉时说要把宝玉勒死的话,也只是气话,不能信以为真。
我们知道,家政在宝玉身上寄托了自己最大的期望,而宝玉不争气就算了,主要是还惹来人命和“官司”,可想而知,这次打板子,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恨铁不成钢,更何况当他后来看到确实打重了时,还是很后悔的。
作为“严父”的贾政,在把真心思收藏起来拿出做父亲的威严的同时,又处处流露出真心思。
他要求宝玉学习,考仕途,归根结底是对儿子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一种关怀。
七年级上册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中也有严父的身影。
文章中父亲对英子进行严厉的教育具体表现在英子因下雨不想上课而遭到父亲的一顿打,在这件事中父亲的“严厉”形象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另外,父亲为了增强英子适应生活的能力,让英子独自给在日本的陈叔叔寄钱,这对年仅13岁的英子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临终前父亲对英子的嘱托,看似与“严厉”无关,实际上也是父亲对女儿最后的要求和管束。
由此看来,作品中的爸爸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严父形象,而是一个既给孩子以关爱和呵护,又教导孩子学会坚强、独立的父亲形象,他把对女儿的关心和爱护深深的埋藏在心底,含蓄而深沉,令人备受感动。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年仅13岁的英子告别了懵懂的童年,父亲的去世让她变得更加坚强起来,担负起了家里的重担。
3.愚昧型父亲这种类型的父亲大多都是厚道老实,见识短浅,思想麻木的农民。
所以,解读这类父亲形象时,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到这类父亲身上特有的缺点,而且更要引导学生关注到他们善良朴实、勤劳肯干和坚韧顽强的一面。
八年级上册课文李森祥的《台阶》刻画了父亲辛劳的一生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由于受封建等级观念的束缚,一辈子没有走出大山的父亲认为,要想赢得村里人的尊重,就必须建一个有九级台阶的屋子,而为了能建起九级台阶的新屋,父亲总是起早贪黑,拼命干活,他从一砖一瓦开始捡起,从一分一角开始攒起,当九级台阶的新屋终于被盖起了的时候父亲已经付出了他大半个人生,可他并没有因此获得快乐,反而对生活失去了热情,失去了奋斗的活力。
教授这类父亲形象时我们要让学生体谅、理解父亲这种狭隘短浅的眼界,同时我们要让学生学习和领悟到父亲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持之以恒、拼命硬干的精神。
高中课文《药》中的华老栓是一个既勤劳善良又愚昧麻木的劳动人民形象。
为了给儿子治病,他可以说是倾家荡产,足见他是一位爱子如命的父亲。
然而他又是一个愚昧无知的人,他的愚昧不仅表现在他深信人血馒头可以医治儿子的病上,而且还表现在他对当时的社会秩序的无条件认同上。
他善恶判断模糊,打心眼里认为犯人就不是好人,吃他们的血自然也就无可厚非,因而对馒头上的血是谁的漠不关心,他关心的是儿子吃了这血馒头病是否就会好了。
(二)反面型父亲形象1.专制型父亲这类父亲形象的特点是在家庭中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唯我独尊,独断专行。
解读这类父亲形象时,除了对造成他们这种性格特点和专制作风的社会、历史和家庭乃至个人原因的进行分析之外,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看待这类父亲形象。
《雷雨》中的周朴园一直以来都是作为家庭和社会悲剧的罪魁祸首而被批评。
究其原因无非是封建家长制和父权制度,深受其思想和文化的浸染、熏陶的周朴园,一方面不择手段地赚钱,以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和社会上的地位,另一方面不遗余力地追求家庭的“最圆满,最有秩序”,以维护他在外的“体面”形象。
他把家庭内部父与子的关系,变成了统治与服从的关系。
他严厉、专横的统治使儿子始终生活在对他的敬畏和恐惧之中,同时也是他的儿子们乃至整个周家悲剧的制造者。
卡夫卡的名篇《变形记》中的父亲老萨姆沙因公司破产而一撅不振,每天都过得很消沉,但是他在儿子依旧是表现得很权威。
儿子没有按时起床,他敲门的声音虽然很轻,但格里高尔分明听出来那是在用“拳头”。
在面对由于自己的错误而使儿子变成了甲虫的事实,他表现出来的不是害怕,不是同情,也不是悔恨,而是精神大振,格外的兴奋。
他把不幸的儿子当成发泄的对象,先是“拼命跺脚”,“发了狂”,然后是“恶狠狠地捏紧拳头,仿佛要将格里高尔打回房间里去似的”,并且用手杖“无情地驱赶并发出嘘嘘声”赶他回房间,甚至粗暴地把儿子推倒在房内以至跌得“血流如注”,一位暴戾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尤其是后来当他误以为儿子犯了什么暴力罪行时,竟冷酷地用苹果对儿子进行无情地“轰炸”,最终导致了儿子的死亡。
2.丑恶型父亲这类父亲形象大致可归纳为唯利是图、自私自利、卑鄙可憎、贪婪狡诈、心理变态。
解读这类父亲形象时,要重点引导学生用理性批判的眼光去认识人性的缺陷与丑恶,并引以为戒,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人格向更好、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对于神童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不幸,人们在哀婉的同时,无不把批判的目光转向他那见识短浅、愚昧贪婪的父亲。
他把儿子当成了赚钱的工具,忘记了一个做父亲的责任,不仅耽误了儿子的学业,而且摧毁了儿子的一生。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方仲永的父亲制造了这场悲剧,但是我们也不要忘了他世代以耕田为生的贫苦出身,尤其是不能忽视乡里人和宾客的吹捧起哄,使方父利令智昏,使方仲永变得更加的骄傲,迷失了自我也错失了学习的良机。
在高中课文的节选部分《守财奴》中,葛朗台生性固执贪婪,心胸狭隘,敏感多疑,善诡辩。
他贪婪狡诈,吝啬自私的性格具体表现在他对待女儿欧也妮的态度上。
当他从公证人那里得知妻子去世后,女儿欧也妮将继承母亲的遗产的消息时,他感到非常的痛苦,因为这就意味着他要将一半的家产分出去,这对视金钱如生命的葛朗台来说无一不是致命的打击。
妻子去世后,为了骗取女儿的信任,葛朗台不惜卑躬屈膝,千方百计讨好女儿。
他想以亲情来骗女儿放弃对其母亲财产的继承权。
当继承权骗到手后,葛朗台才露出欣喜的表情,并且热烈的拥抱了女儿。
为了金钱,葛朗台对自己的独生女竟然如此不择手段,连自认为一向很了解他的公证人都被他的这种狡诈“骇呆了”。
二、中学语文教材中父亲形象的育人功能(一)知识教育功能子女的身心发展离不开家长的教育。
但是,家长的教育只是外在条件,主要的是要启发他们内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样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父亲作为家庭成员中的一员,对子女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父亲不仅可以教子女或教子女学习书本中的知识,同时也教会其如何为人处事以及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艰难挫折。
在《宝玉挨打》中贾政作为一名父亲,他深知人的性格、气质和志趣无不是后天养成的,受教育(读书思考)可以在潜移默化地改造一个人,让人明白事理。
于是便教宝玉学习“四书五经”。
作为名门望族继承者,贾政以自己的做官经历和价值判断为标准,要求儿子宝玉也能通过科举考试走仕途之路,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在这个过程中贾政对宝玉的教育影响是很大的,暂且不说贾政教育观念的正确与否,就作为一名父亲来说,贾政可以说是一个称职的父亲,因为对待儿子的教育问题他是很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