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医院药品分类情况
高危药品简介及管理

C级高危药品
C级高危药品是高危药品管理的第三层, 包含的高危药品使用频率较高,一旦用药 错误,会给患者造成伤害,但给患者造成 伤害的风险等级较B级低。
C级高危药品
编号 药品种类 编号 药品种类
1
口服降糖药
5
肌肉松弛剂(如维库溴铵)
2
甲氨蝶呤片(口服,非肿瘤用途)
6
口服化疗药
3
阿片类镇痛药,口服
7
2、我国高危药品概念的提出
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李大魁教授在国内首次引 入提出“高危药品”概念,但具体定义还不统一, 主要有以下: 高危药品是指药理作用显著且迅速、易危害人 体的药品。 高危药品即药物本身毒性大,不良反应严重, 或因使用不当极易发生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的药 品。
高危药品的概念
高危药品分级管理策略及推荐目录 高危药品的风险因素 我院高危药品的管理
高危药品的概念
高危药品分级管理策略及推荐目录 高危药品的风险因素 我院高危药品的管理
我院高危药品的管理
建立高危药品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制定高危药品目录(定期更新) 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高危药品管理制度 》
高危药品是指药理作用显著且迅速、使用不 当易危害人体的药品。为促进该药品的合理使用 ,减少不良反应,我院参照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 专业委员会三级管理相关要求,按A、B、C等级 分类法,制订如下管理制度: 一、A级高危药品是高危药品管理的最高级别, 是使用频率高,一旦用药错误,患者死亡风险最 高的高危药品,应有专用药柜或专区贮存,药品 储存处有明显专用标识。
高危药品简介及管理
高危药品的概念
高危药品分级管理策略及推荐目录 高危药品的风险因素 我院高危药品的管理
三甲医院药品质量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我院药品质量管理,确保药品质量,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药品质量管理职责1. 药剂科负责全院药品质量管理,组织实施本制度。
2. 主管院长负责药品质量管理的监督、检查和考核。
3. 药剂科主任负责全院药品质量管理工作,组织实施本制度,并对药品质量负责。
4. 药剂科各岗位人员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药品质量管理。
三、药品采购与验收1. 采购药品应严格按照《药品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确保采购药品的合法性。
2. 采购人员应认真审查供货单位的资质,确保其符合规定要求。
3. 药品验收人员应严格按照验收标准,对采购的药品进行验收,确保药品质量合格。
4. 验收合格的药品应及时入库,不合格药品不得入库。
四、药品储存与养护1. 药品储存应按照药品属性、规格、剂型、有效期等因素分类存放,确保药品质量。
2. 药品储存环境应满足药品质量要求,如温度、湿度、光照等。
3. 药品养护人员应定期检查药品储存环境,确保药品质量。
4. 药品养护人员应定期检查药品储存条件,如温湿度、通风等,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五、药品调配与使用1. 药师应严格按照处方要求调配药品,确保药品质量。
2. 药师在调配药品过程中,应仔细核对药品名称、规格、剂量等信息,防止出现差错。
3. 药师应向患者或医护人员讲解药品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确保患者正确使用药品。
4. 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和医嘱使用药品,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六、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1. 药师应定期收集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及时向主管院长和药剂科主任报告。
2. 药剂科应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制度,对报告的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
3. 药剂科应定期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药品不良反应信息。
七、药品质量事故处理1. 药剂科应建立健全药品质量事故处理制度,对发生的药品质量事故进行调查、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甲医院病区药房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病区药房的管理,确保药品安全、有效、合理使用,提高医疗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院病区药房的所有药品采购、储存、调剂、供应、使用等各个环节。
第三条病区药房应严格执行国家药品管理政策,遵循“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原则,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药品服务。
第二章药品采购与验收第四条药品采购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由药剂科负责组织实施。
第五条药品采购前,药剂科应根据临床用药需求,结合药品质量、价格等因素,制定采购计划。
第六条药品采购必须从具有合法经营资格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货,确保药品质量。
第七条药品验收应严格按照《药品管理法》及相关规定进行,验收内容包括药品名称、规格、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数量、外观、包装等。
第八条验收不合格的药品,应及时退回供货单位,并做好记录。
第三章药品储存与保管第九条药品储存应按照药品性质、剂型、规格等进行分类存放,并做好防潮、防霉、防虫、防鼠等工作。
第十条药品储存区域应保持整洁、卫生,定期检查药品质量,确保药品在有效期内。
第十一条药品储存环境应符合国家药品储存规范要求,温度、湿度等条件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第十二条药品储存设施设备应定期维护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
第四章药品调剂与供应第十三条药品调剂应由具有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负责。
第十四条药品调剂应严格按照处方要求进行,确保药品安全、有效。
第十五条药品调剂过程中,如遇疑问,应及时向处方医师或上级药师咨询。
第十六条药品供应应确保及时、准确,满足临床用药需求。
第五章药品使用与监测第十七条药品使用应遵循临床诊疗指南和合理用药原则,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第十八条临床科室应严格按照医嘱使用药品,不得擅自更改药品品种、剂量。
第十九条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由药剂科负责,定期汇总、分析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
病房药品归类管理制度

病房药品归类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病房药品的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特制订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各病区的药房管理人员、医护人员及其他相关工作人员。
三、药品的分类1. 按用途分类:分为西药和中药。
2. 按剂型分类:分为注射剂、口服剂、外用剂等。
3. 按药物类型分类:分为抗生素、抗病毒药、抗菌药、镇痛药等。
四、药品的储存1. 药品应存放在干燥、通风、避光、防潮、防火的环境中。
2. 不同类别的药品应分开存放,避免混淆。
3. 药品储存区域应有明确的标识,防止错误取用。
4. 药品应定期检查,过期或者变质的药品应立即处理。
五、药品的取用1. 医护人员应按照患者的医嘱和病情需求合理取用药品。
2. 取用药品前应先核对药品名称、剂量、规格等信息,确保准确无误。
3. 取用药品后应及时记录,并将剩余药品返还到药房。
六、药品的使用1. 医生应按照患者的病情和诊断结果开具合理、科学的药品处方。
2. 护士应按照处方准备和配药,确保药品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患者服用药品前应说明药品的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加强患者用药的合作性和依从性。
4. 每次服药后应观察患者的反应,并及时记录和反馈给医生。
七、药品的回收和处理1. 医护人员应定期清点药品库存,发现有过期或者损坏的药品应立即予以处理。
2. 过期药品应按照医院相关规定进行回收处理,不能随意丢弃或者私自处置。
3. 药品使用完毕后的包装物应分类回收,做到废物与有害物质的有效分离。
八、药品的监督1. 药品管理人员应每日对病房的药品使用情况进行检查核对,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 定期组织药品使用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用药知识和技能。
3. 定期对病房药品管理制度进行评估,不断完善和改进,确保药品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九、违规处理1. 对于违反药房药品管理制度的医护人员,应根据情节轻重进行相应的纪律处分。
2. 对于恶意篡改、私存或者销售药品的人员,应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三甲医院药品分类情况

1.自主神经系统药物1.1胆碱能受体激动药1.2胆碱酯酶抑制药1.3胆碱能受体阻断药1.4肾上腺受体激动药1.5β受体阻断药1.6α受体阻断药2.生物制品及生化药物2.1菌苗2.2疫苗2.3毒素2.4抗血清2.5血液制品2.6细胞因子2.7体内诊断用生物制品2.8酶类药物2.9多糖类药2.10蛋白类2.11核酸类药2.12生化药品3.循环系统用药物3.1强心药3.2抗心律失常药3.3防治心绞痛药3.4抗高血压病药3.5抗休克血管活性药3.6周围血管扩张药3.7毛细血管保护药3.8调节血脂药3.9其它循环系统用药4.消化系统用药物4.1抗酸药4.2胃肠粘膜保护药4.3抗溃疡病药4.4健胃助消化药4.5胃肠动力药4.6肠道微生态制剂4.7胃肠解痉药4.8止吐药4.9催吐药4.10泻药4.11止泻药4.12治疗胰腺疾病药4.13减肥药4.14肝病辅助药4.15利胆药4.16治疗慢性炎症性肠病药4.17治痔药4.18其它消化系统用药5.钙通道阻滞剂(钙拮抗剂)5.1选择性地作用于L型钙通道钙拮抗剂5.2选择性地作用于其它电压依赖性Ca2+选择性通道的药物5.3非选择性通道调节药5.4其它钙拮抗剂6.影响生长代谢机能药物6.1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6.2雄激素类药物6.3雌激素类药物6.4孕激素类药物6.5雌激素/孕激素复合剂6.6促性激素类药6.7避孕药6.8子宫收缩药6.9胰岛素6.10降血糖药6.11糖尿病辅助用药6.12升血糖药6.13甲状腺激素6.14抗甲状腺药6.15甲状旁腺素类药物6.16前列腺素类药物6.17垂体激素类药物6.18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6.19退乳药6.20生长激素类药物6.21抗早孕药7.血液系统用药物7.1止血药7.2促凝血药7.3抗凝血药7.4抗血栓药7.5抗血小板药7.6血容量扩充剂7.7抗贫血药7.8促白细胞增生药7.9促血小板增生药7.10其它血液系统用药8.抗感染药物8.1青霉素类抗生素8.2头孢菌素类抗生素8.3头孢菌素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8.4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8.5氧头孢烯类抗生素8.6碳青霉烯类抗生素8.7氨基糖苷(氨基环醇)类抗生素8.8酰胺醇类抗生素8.9四环素类抗生素8.10大环内酯类抗生素8.11多肽类抗生素8.12磷霉素类8.13林可胺类抗生素8.14利福霉素类抗生素8.15多烯类抗生素8.16磺胺类及其增效剂8.17喹诺酮类药8.18抗结核、麻风分支杆菌类药8.19抗真菌类药8.20抗病毒类药8.21抗螺旋体类药8.22天然来源抗感染药8.23硝基呋喃类抗感染药8.24消毒防腐药8.25抗吸虫病药8.26抗疟药8.27驱肠虫药8.28抗丝虫病药8.29抗阿米巴病药8.30抗滴虫病药8.31抗黑热病药8.32其它抗感染药物9.解毒药9.1有机磷中毒解毒药9.2金属中毒解毒药9.3阿片中毒解毒药9.4氰化物中毒解毒药9.5蛇中毒解毒药9.6有机氟中毒解毒药9.7解酒药9.8防治矽肺药9.9防治放射病药9.10细胞保护剂9.11其他解毒药9.12其他药品9.13三防特殊用药9.14卫生防疫用药9.15有机磷杀虫药9.16有机氯杀虫药9.17杀鼠药10.制剂辅料10.1固体制剂辅料10.2半固体制剂辅料10.3液体制剂辅料10.4其它制剂辅料11.神经系统类药物11.1解热镇痛抗炎药11.2镇痛药11.3抗痛风药11.4抗偏头痛药11.5麻醉用药物11.6骨骼肌松弛药11.7中枢神经兴奋药11.8镇静、催眠药11.9抗精神病药11.10抗抑郁药11.11心境稳定剂11.12抗焦虑药11.13抗癫痫药11.14抗惊厥药11.15抗震颤麻痹药11.16脑代谢调节药11.17抗眩晕药11.18感冒用药11.19抗风湿药11.20脑血管扩张药12.影响免疫功能药物12.1免疫抑制剂12.2免疫增强剂13.专科用药物13.1外科用药13.2皮肤用药13.3眼科用药13.4耳鼻喉科用药13.5口腔科用药13.6妇产科用药13.7抗变态反应科用药13.8放射性同位素药13.9诊断用药物13.10其它专科用药14.呼吸系统用药物14.1祛痰药14.2镇咳药14.3平喘药15.抗恶性肿瘤药物15.1烷化剂类抗肿瘤药15.2影响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15.3调节体内激素平衡的药物15.4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的物15.5抑制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药物15.6影响微管蛋白的药物15.7拓扑异构酶Ⅰ抑制药15.8拓扑异构酶Ⅱ抑制药15.9抗信号转导药15.10破坏DNA的抗生素类15.11破坏DNA的金属配合物类15.12抗肿瘤抗体类药15.13其它抗肿瘤药15.14抗肿瘤辅助药16.泌尿系统用药物16.1利尿药16.2脱水药16.3尿崩症用药16.4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药16.5治疗阳痿(ED)药16.6尿道平滑肌解痉药16.7尿路结石溶解药16.8其它泌尿系统用药17.维生素、微量元素及矿物质类药物17.1维生素A类药物17.2维生素D类药物17.3维生素B类药物17.4维生素C类药物17.5维生素E类药物17.6维生素K类药物17.7复合维生素类药物17.8复合维生素及矿物质类药物17.9微量元素类药物17.10矿物质类药物17.11骨吸收抑制药18.水、电解质、热量及酸碱平衡调节药物18.1葡萄糖类药18.2电解质平衡调节药18.3酸碱平衡调节药18.4滋补营养药18.5其它糖、盐及酸碱平衡调节药19.中成药19.1解表剂19.2泻下剂19.3清热剂19.4温里剂19.5化痰、止咳、平喘剂19.6开窍剂19.7固涩剂19.8扶正剂19.9安神剂19.10止血剂19.11祛瘀剂19.12理气剂19.13消食导滞剂19.14治风剂19.15祛湿剂19.16化浊降脂剂19.17抗肿瘤用药19.18肿瘤辅助用药19.19外科用药19.20妇科用药19.21眼科用药19.22耳病用药19.23牙病用药19.24骨伤科用药19.25皮肤科用药19.26民族药19.27其它类中成药20.中草药20.1根茎类中草药20.2果实、种子类中草药20.3全草类中草药20.4花类中草药20.5树皮类中草药20.6藻菌类中草药20.7动物昆虫类中草药20.8矿产品类中草药20.9藤木树脂类中草药20.10叶类中草药20.11加工品类中草药20.12其他类中草药。
药品品类结构定义

药品品类结构定义
药品品类结构是指药品按其安全性、有效性等特征属性的分类,主要分为三大类:甲类药品、乙类药品和丙类药品。
甲类药品是指毒性较大、危险性较高、易滥用或易形成依赖的药品,如麻醉药、精神药、毒性药物等。
这类药品的生产、销售、使用等都受到严格的管理和控制。
乙类药品是指毒性较小、危险性较低、不易滥用或不易形成依赖的药品,如一些处方药、非处方药等。
这类药品的管理相对宽松,但仍需按照规定进行管理和控制。
丙类药品是指毒性较小、危险性较低、不易滥用或不易形成依赖的药品,如一些保健品、化妆品等。
这类药品的管理相对宽松,但仍需按照规定进行管理和控制。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更多信息可以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获取。
三甲医院病区备用药品管理规范

三甲医院病区备用药品管理规范各病区因抢救或夜班新收病人的需要,设立病区备用药品(急救药品、麻精药品、小药柜药品、大输液等),为了保证病区备用药品的质量和使用安全,特制定本管理规范。
1.管理制度1.1 急救药品管理制度(1)急救药品必须置于抢救车或专用急救柜等指定区域或位置存放。
(2)急救药品要根据药品种类与性质(如针剂、内服、外用等),定位存放,标记明显,专人管理,设立登记本,记录药品的种类、规格、数量、有效期等,用后须及时补充,做到账物相符。
(3)急救车使用封条管理,急救车每两周检查一次。
(4)急救药品应做好6个月内的效期记录,按效期由近期到远期、从右到左摆放在药盒中,使用时近期药品先用。
1.2基数药品管理制度(1)病区备用药品实行基数管理,急救药品、麻精药品、小药柜药品基数的制定由各病区护士长和药房组长根据临床治疗需要协商确定药品品规和基数数量,并经护理部、药学部主任审核同意后上报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审议。
病区备用药品基数目录和数量每年调整一次。
(2)各病区基数药品的总目录一式两份,一份由药房保存,另一份由病区保存。
(3)各病区基数药品的目录按医院药品分类目录标注麻精药品、高危药品、冰箱储存药品。
(4)备用药品仅供患者临时医嘱使用,其他人员不得私自取用。
(5)备用药品领药清单应一式两份,一份由药房保存,另一份由病区保存。
(6)基数药品应指定专人管理,负责领药、退药、保管、检查等工作。
(7)基数药品应固定摆放位置、按药品种类摆放,口服药必须用装置瓶单独存放,装置瓶内药品不能混放不同规格、片型、颜色的药品。
装置瓶内的口服药品每半年全部更换一次。
(8)需避光保存的药品,应放在避光包装容器内保存。
性质不稳定的药品,须现用现配。
(9)基数药品用后及时补充并定期检查,以保持在规定的基数。
(10)大输液药品数量根据出库单领取、定期检查质量和有效期并记录,保证近效期药品先用。
如发现药品有污染、变色、过期、瓶签模糊或有涂改,不得使用并报药房处理。
药剂科三甲标准

【C】
有药事管理工作制度。
1.医院根据国家药事管理法律法规,建立相应的药事管理制度。
2.医院根据医院的药事管理要求,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操作规程,并组织实
施。
3.有药品遴选制度,遵循“一品两规”要求,制定本医院“药品处方集”和
“基本用药供应目录”。
4.有抗菌药物、生物制剂、血液制剂及高危药品临床使用管理办法。
【C】(药剂科、检验科)
有高浓度电解质、听似、
1.有高浓度电解质、化疗药物等特殊药品的存放区域、标识和贮存方法的规定。
看似等易混淆的药品贮
2.对包装相似、听似、看似药品、一品多规或多剂型药物的存放有明晰的“警
存与识别要求。
示标识”。
3.相关员工知晓管理要求、具备识别技能。
【B】符合“C”,并
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
障抢救时及时获取。
4.14.2.6
【C】
落实药品调剂制度,遵守
1.按《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和《处方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药品调剂
药品调剂操作规程,保障
制度和操作规程。
药品调剂的准确性。
2.药品调剂时,认真审核处方或用药医嘱后调剂配发药品。
3.药品使用遵循先拆先用,先到先用的原则。
4.调剂作业有足够的空间与照明,门急诊药房实行大窗口式或者柜台式发药;
3.每月对各临床科室备用药品的管理与使用进行一次检查。
4.对药品质量抽查结果及科室备用药品管理检查情况进行分析、总结,落实整
改措施。
【A】符合“B”,并
1.医院有药品质量监测网络(平台)。
2.库房发出药品质量合格率100%。
97
2.14.2.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自主神经系统药物
1.1胆碱能受体激动药
1.2胆碱酯酶抑制药
1.3胆碱能受体阻断药
1.4肾上腺受体激动药
1.5β受体阻断药
1.6α受体阻断药
2.生物制品及生化药物
2.1菌苗
2.2疫苗
2.3毒素
2.4抗血清
2.5血液制品
2.6细胞因子
2.7体内诊断用生物制品
2.8酶类药物
2.9多糖类药
2.10蛋白类
2.11核酸类药
2.12生化药品
3.循环系统用药物
3.1强心药
3.2抗心律失常药
3.3防治心绞痛药
3.4抗高血压病药
3.5抗休克血管活性药
3.6周围血管扩张药
3.7毛细血管保护药
3.8调节血脂药
3.9其它循环系统用药
4.消化系统用药物
4.1抗酸药
4.2胃肠粘膜保护药
4.3抗溃疡病药
4.4健胃助消化药
4.5胃肠动力药
4.6肠道微生态制剂
4.7胃肠解痉药
4.8止吐药
4.9催吐药
4.10泻药
4.11止泻药
4.12治疗胰腺疾病药
4.13减肥药
4.14肝病辅助药
4.15利胆药
4.16治疗慢性炎症性肠病药
4.17治痔药
4.18其它消化系统用药
5.钙通道阻滞剂(钙拮抗剂)
5.1选择性地作用于L型钙通道钙拮抗剂5.2选择性地作用于其它电压依赖性Ca2+选择性通道的药物
5.3非选择性通道调节药
5.4其它钙拮抗剂
6.影响生长代谢机能药物
6.1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
6.2雄激素类药物
6.3雌激素类药物
6.4孕激素类药物
6.5雌激素/孕激素复合剂
6.6促性激素类药
6.7避孕药
6.8子宫收缩药
6.9胰岛素
6.10降血糖药
6.11糖尿病辅助用药
6.12升血糖药
6.13甲状腺激素
6.14抗甲状腺药
6.15甲状旁腺素类药物
6.16前列腺素类药物
6.17垂体激素类药物
6.18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6.19退乳药
6.20生长激素类药物
6.21抗早孕药
7.血液系统用药物
7.1止血药
7.2促凝血药
7.3抗凝血药
7.4抗血栓药
7.5抗血小板药
7.6血容量扩充剂
7.7抗贫血药
7.8促白细胞增生药
7.9促血小板增生药
7.10其它血液系统用药
8.抗感染药物
8.1青霉素类抗生素
8.2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8.3头孢菌素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
8.4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
8.5氧头孢烯类抗生素
8.6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8.7氨基糖苷(氨基环醇)类抗生素
8.8酰胺醇类抗生素
8.9四环素类抗生素
8.10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8.11多肽类抗生素
8.12磷霉素类
8.13林可胺类抗生素
8.14利福霉素类抗生素
8.15多烯类抗生素
8.16磺胺类及其增效剂
8.17喹诺酮类药
8.18抗结核、麻风分支杆菌类药
8.19抗真菌类药
8.20抗病毒类药
8.21抗螺旋体类药
8.22天然来源抗感染药
8.23硝基呋喃类抗感染药
8.24消毒防腐药
8.25抗吸虫病药
8.26抗疟药
8.27驱肠虫药
8.28抗丝虫病药
8.29抗阿米巴病药
8.30抗滴虫病药
8.31抗黑热病药
8.32其它抗感染药物
9.解毒药
9.1有机磷中毒解毒药
9.2金属中毒解毒药
9.3阿片中毒解毒药
9.4氰化物中毒解毒药
9.5蛇中毒解毒药
9.6有机氟中毒解毒药
9.7解酒药
9.8防治矽肺药
9.9防治放射病药
9.10细胞保护剂
9.11其他解毒药
9.12其他药品
9.13三防特殊用药
9.14卫生防疫用药
9.15有机磷杀虫药
9.16有机氯杀虫药
9.17杀鼠药
10.制剂辅料
10.1固体制剂辅料
10.2半固体制剂辅料
10.3液体制剂辅料
10.4其它制剂辅料
11.神经系统类药物
11.1解热镇痛抗炎药
11.2镇痛药
11.3抗痛风药
11.4抗偏头痛药
11.5麻醉用药物
11.6骨骼肌松弛药
11.7中枢神经兴奋药
11.8镇静、催眠药
11.9抗精神病药
11.10抗抑郁药
11.11心境稳定剂
11.12抗焦虑药
11.13抗癫痫药
11.14抗惊厥药
11.15抗震颤麻痹药
11.16脑代谢调节药
11.17抗眩晕药
11.18感冒用药
11.19抗风湿药
11.20脑血管扩张药
12.影响免疫功能药物
12.1免疫抑制剂
12.2免疫增强剂
13.专科用药物
13.1外科用药
13.2皮肤用药
13.3眼科用药
13.4耳鼻喉科用药
13.5口腔科用药
13.6妇产科用药
13.7抗变态反应科用药
13.8放射性同位素药
13.9诊断用药物
13.10其它专科用药
14.呼吸系统用药物
14.1祛痰药
14.2镇咳药
14.3平喘药
15.抗恶性肿瘤药物
15.1烷化剂类抗肿瘤药
15.2影响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
15.3调节体内激素平衡的药物
15.4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的物
15.5抑制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药物
15.6影响微管蛋白的药物
15.7拓扑异构酶Ⅰ抑制药
15.8拓扑异构酶Ⅱ抑制药
15.9抗信号转导药
15.10破坏DNA的抗生素类
15.11破坏DNA的金属配合物类
15.12抗肿瘤抗体类药
15.13其它抗肿瘤药
15.14抗肿瘤辅助药
16.泌尿系统用药物
16.1利尿药
16.2脱水药
16.3尿崩症用药
16.4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药
16.5治疗阳痿(ED)药
16.6尿道平滑肌解痉药
16.7尿路结石溶解药
16.8其它泌尿系统用药
17.维生素、微量元素及矿物质类药物
17.1维生素A类药物
17.2维生素D类药物
17.3维生素B类药物
17.4维生素C类药物
17.5维生素E类药物
17.6维生素K类药物
17.7复合维生素类药物
17.8复合维生素及矿物质类药物
17.9微量元素类药物
17.10矿物质类药物
17.11骨吸收抑制药
18.水、电解质、热量及酸碱平衡调节药物
18.1葡萄糖类药
18.2电解质平衡调节药
18.3酸碱平衡调节药
18.4滋补营养药
18.5其它糖、盐及酸碱平衡调节药19.中成药
19.1解表剂
19.2泻下剂
19.3清热剂
19.4温里剂
19.5化痰、止咳、平喘剂
19.6开窍剂
19.7固涩剂
19.8扶正剂
19.9安神剂
19.10止血剂
19.11祛瘀剂
19.12理气剂
19.13消食导滞剂
19.14治风剂
19.15祛湿剂
19.16化浊降脂剂
19.17抗肿瘤用药
19.18肿瘤辅助用药
19.19外科用药
19.20妇科用药
19.21眼科用药
19.22耳病用药
19.23牙病用药
19.24骨伤科用药
19.25皮肤科用药
19.26民族药
19.27其它类中成药
20.中草药
20.1根茎类中草药
20.2果实、种子类中草药
20.3全草类中草药
20.4花类中草药
20.5树皮类中草药
20.6藻菌类中草药
20.7动物昆虫类中草药
20.8矿产品类中草药
20.9藤木树脂类中草药
20.10叶类中草药
20.11加工品类中草药
20.12其他类中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