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方史第一讲
上海乡土历史

山丘:7000万年前的中生代后期,此地岩浆奔涌、后经风 化侵蚀,在今天松江西北部形成一些山丘。
如,凤凰山、天马山、佘山、辰山、机山、薛山、小 昆山、横云山、厍公等,被称为云间九峰。
冈身:由于长江和海浪的作用,在今太仓、外岗、马桥、 胡桥一线,形成一条沙带。古代先民定居于此地,至今仍 然存在。
1962年上海市开展文物普查时,在山坡上发现了新石器时代 的陶片、石器与红烧土等文化堆积,确定这里是一处古文化遗 址。1977年经报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宣布为文物保护地点。
清初改南直隶为江南省,上海县归江南省松江府。康熙六年 (1667年)分江南省设江苏省和安徽省,从清朝前期开始, 上海属江苏省(巡抚驻苏州)下辖的苏松太道的松江府。江苏 海关(简称江海关)由云台山(连云港)移来,江海关总监由 驻南京的两江总督兼任。在清代初期,上海的经济发展和城市 规模逐渐超过松江府的华亭县。
第一课 上海历史的童年 位置: 长江三角洲东缘.
山丘:7000万年前的中生代后期, 成陆:
在今天松江西北部形成一些山丘。 冈身:6000年前,上海西部已经成陆,东仍为海洋。 文明起源: 6000年,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
文明出现—古代: 1.勾吴时期(商-周) 3.华亭城时期(唐-元) 2.申城时期(周) 4.双子城时期(明-清)
这样完整的古文化土层堆积,是田野考古不可多得 的地层遗留,对于研究上海地区古代的社会形态和文化 面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证明了重固地区早在六千年前业已成陆,并已有 我们的祖先在福泉山附近劳动生息,更用他们的勤劳及 智慧改善和丰富着他们的生活。
由此可见,远古时期的上海人——福泉山人,通过 艰苦的生活磨练为上海古文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同 时,重固还蕴藏着其他丰富的古文化遗址,有西汉前 期的骆驼敦古文化遗址,元代有名的水利专家和画家 任仁发墓志、西晋名将陆机墓、城隍庙、法会庵等等。
上海历史第一分册知识点

世界古代史知识综合复习
【古代两河流域】
——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
【古代埃及】
——第2课古代埃及
一、考点与知识结构
【古代印度】
——第3课古代印度
【古代美洲】
——第4课美洲印第安文明
一、考点与知识结构
【古代希腊罗马】
——第6课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第7课希腊古典文化第8课古代罗马政治制度第9课罗马法体系一、考点与知识结构
【古代伊斯兰世界】
——第10课 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第11课 奥斯曼帝国
【中世纪西欧】
——第12课 封建制度
第13课 城市的复兴
第14课 王权与教权 第15课 中世纪文化。
第一讲绪论摩登上海

(2)1929年,第一个城市规划“大上海计划” , 基本奠定了上海城市格局
(3)1937年八一三事变到1949年上海解放,城 市发展停滞
4、近现代上海城市的发展,呈现与国内 其他城市不同的特点
(1)、政治方面 ❖ a、租界影响广泛而复杂 ❖ b、反帝反封建斗争
3、海派文化的特点
(1)趋时求新:破除陈规旧俗、更新创新和标 新立异
(2)多元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3)商业意识:把文化作为一种商业行为来
策划运作 (4)市民趣味:鲜艳、明快、华丽、通俗、
乃至低俗以及雅俗共赏
第三节 上海的都市民俗
一、什么是“民俗”
1846年英国人类学家威廉·汤姆斯首次提出 “民俗”这一概念
2、海派书画和海派京剧
海派,最初是指海派书画和海派京剧
❖ 海派书画:在继续传承传统的基础上,不 同程度地运用西洋画的手法,开辟了一条 不同于“文人士大夫”的新路。早期的代 表人物有赵之谦、任伯年和吴其硕
❖ 海派京剧:京剧发端于北京,1867年进入 上海,一批戏剧爱好者对其进行改革,舞 台仿行西式,扩大演出空间,采用真实道 具,还编演一些反映时人心境的剧目。
❖ 上海地区的经济生产最早主要以传统农业 为主,宋代以后,商贸经济迅猛的速度, 明末清初时,上海已经是一个经济贸易非 常繁荣昌盛的城市
❖ 鸦片战争以后,取代苏州成为长三角州地 区最为重要的商业埠际贸易中心
❖ 上海城市中经济贸易的繁荣昌盛与物质文 明的高度发展,为当地民俗文化的形成发 展营造了一种重要的条件和环境,它们不 但直接导致了上海许多独特民俗形态的产 生,而且也对上海许多民俗风格特点的形 成以及演变发展的趋势具有着重要的影响
上海历史第一分册1

BC509
AD395
AD476
前8c…………………………前3c BC202 BC1046 BC770 BC221
西周
东周:春秋---战国
秦
西汉
东汉
魏晋南北朝
拜占庭帝国 (395---1453)
5C
蒙 古 (伊儿汗国 ) 1256–1335
古代史年表2
法兰克王国 10C末 阿拉伯帝国 (630---1258年)
奥斯曼
都是地跨三洲大帝国(古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
东罗马帝国:欧洲古典文化与近代文化之间充当了中介和传承者的角色。 比西欧保存更多古代希腊、罗马文化遗产,当帝国被奥斯曼帝国贡献时, 学者带着古代典籍逃往西欧,为西欧的文艺复兴保存宝贵精神文化资料
对 文明 作用 不同
沟通东西、承上启下 中国造纸术、印刷术、火药、 指南针等 13世纪,火药随蒙古国西征传入 阿拉伯地区,后又传到欧洲,对 欧洲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600BC 商 西 罗 马 帝 国
(吠陀时代)古印度(佛陀时代) 罗马共和国 前6c 雅典民主制度 荷马时代 城邦时代 古典时代
前11c前9c
罗马帝国 2C罗 马帝国 疆域空 前辽阔
BC27 AD220
梭 伦 改 革
BC594
前5c-前4c上半叶
克里斯提 伯利克里 尼改革 时代
BC508 BC443BC429
民主政治的特征: 公民主权,轮番而治
先进的政治制度,两个有利于(进步性) 民主政治的评价 “只是”、“只有”公民内部少部分人的 民主 比较原始民主,易导致多数人暴政; (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 (局限性) 程序公正不等于结果公正。
古代希腊的主要文化成就
历史年代
专题十三 上海历史的变迁

嘉 庆 时 代 的 上 海 城
4.因为防倭寇骚扰,明代上海建筑城墙, 4.因为防倭寇骚扰,明代上海建筑城墙, 因为防倭寇骚扰 奠定了上海城市的基本格局。 奠定了上海城市的基本格局。到明代中后 上海县(隶属松江府) 期,上海县(隶属松江府)成为了全国最 大的棉纺织业中心,得到“衣被天下” 大的棉纺织业中心,得到“衣被天下”的 赞誉。康熙时,设立海关(江海关), ),至 赞誉。康熙时,设立海关(江海关),至 嘉庆、道光年间,被誉为“江海之通津, 嘉庆、道光年间,被誉为“江海之通津, 东南之都会” 东南之都会”。
列强在租界内设立司法审判警察监狱市政管理机关和税收机关等殖民统治机构使租界变成国中之国成为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侵略的据点
专题十三 上海历史的变迁
一.开埠之前的上海
1.上海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文明的雏形 上海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文明的雏形 (1957年,在今青浦区发现了崧泽文化)。 年 在今青浦区发现了崧泽文化)。 2.上海地区在唐朝天宝年间出现了第一个县级治所 华 上海地区在唐朝天宝年间出现了第一个县级治所--华 上海地区在唐朝天宝年间出现了第一个县级治所 亭县。同时, 亭县。同时,在今天青浦东北的松江南岸地区出现了青 龙集镇,优越的踞江瞰海的地理位置, 龙集镇,优越的踞江瞰海的地理位置,使得青龙镇非常 繁盛。南宋时,因水路淤塞,青龙镇逐渐荒落。 繁盛。南宋时,因水路淤塞,青龙镇逐渐荒落。 3.此后,海船改舶十六铺岸边。至南宋末年,此处为上 此后,海船改舶十六铺岸边。至南宋末年, 此后 海镇。元朝在上海设立市舶司,因其商贸地位日趋重要, 海镇。元朝在上海设立市舶司,因其商贸地位日趋重要, 遂正式设置上海县。 遂正式设置上海县。
上海的区域历史变迁

上海的区域历史变迁上海的区域历史变迁来源:网络、作者:张建华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世界著名的港口,上海发展至今日,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在上海市中部有一条偏西北??东南走向的远古时代的自然堤,谓之冈身,即今天的金山、闵行、奉贤、嘉定一线,它就是古时的海岸线。
冈身迤西有古文化遗址29余处,内有距今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和距今4500年的良渚文化。
古代上海地区,湖荡成群,河港交叉, 一条浩浩荡荡的大江从太湖向东奔腾而过,投向浩瀚的大海。
这条大江就是现今的苏州河,古称松江、吴松江、吴淞江等。
商末,周族的太伯等来到苏南建立勾吴,上海即在吴的东境。
吴的第19代主寿梦在今松江县始建华亭,这里成为贵族们狩猎垂钓之所。
战国时期,上海属于越国。
公元306年越国被楚国所灭,楚国春申君封江东,当时的上海在它的封地之内。
由此“申”成了上海市的别称。
秦建郡县制后,上海地跨娄、由拳、海盐三县大部分,三县县治在今上海境内。
汉代的上海地区,据最近在佘山广富林村考古发现,曾诞生了相当于大都市才会出现的建筑遗址。
三国时期,泸江太守陆康,则谴陆逊把陆氏家族从郡城苏州迁到今黄浦上游的华亭谷。
后陆逊因战功封华亭侯,又晋封娄侯,建庄园,辟墓地,令松江变得相当繁华,至今,该地区仍留有普照寺等遗址。
后上海地区郡县建制变迁频繁,娄县演变为今江苏省的昆山,由拳、海盐成为今浙江省的嘉兴和海盐。
唐代,浦东已成陆,崇明已涨出沙洲。
今浦东严桥在考古发掘中,曾发现唐代的陶片,说明当时该地已是小渔村。
天宝十年,分三县地置华亭县,治所在今松江县,建有城池。
但唐代上海地区最繁华的区域是青龙镇,它是吴淞江下游的起点,称为“沪读"。
它水深域广,阔达二十里,是对外贸易进出的港口,到宋代更见繁盛,当时人作《青龙赋》,说:“市廛杂夷夏之人,宝货当东南之物”。
这里的夷主要是指日本和朝鲜人。
当时,今天的上海市区只是吴淞江下游支流上海浦旁的一个渔村,早期的上海就是在上海浦边发展起来的。
4-第四章上海地方史2006.9.29精品文档44页

第四章 上海的民主、革命运动 第一节 小刀会在上海 起义过程: 会众进攻道台衙门 吴健彰被活捉 3小时占据主要衙门
第四章 上海的民主、革命运动 第一节 小刀会在上海 建构政权——大明国(反清复明) 刘丽川——大元帅 进一步的行动: 9月8日进攻江海关 至9月17日攻占6座县城 嘉定、上海、宝山、南汇、川沙、青浦
第四章 上海的民主、革命运动 第一节 小刀会在上海 天地会: 创建:康熙—乾隆年间 “拜天为父,拜地为母” 又称三点会、三合会 刘丽川(广东人)传入上海
第四章 上海的民主、革命运动
第一节 小刀会在上海
小刀会
两个流派:白莲教大刀会——安徽
天地会分支——福建
11月2日起义方案
“上海先动,苏杭应之”
11月3日:闸北 ——光复
民房失火——巡警局警官
——逃至租界——革命党人
——占领巡警局
第四章 上海的民主、革命运动
第二节 辛亥革命时的同盟会活动
辛亥革命时期的上海光复
11月3日下午 集会
陈其美宣布
上海反清独立
攻制造局
道台衙门
第一节 小刀会在上海
小刀会突围
1855年2月17日(大年 初一)
刘丽川出城
虹桥被害
陈阿林迷路
进租界——到香港、新加坡
第四章 上海的民主、革命运动 第一节 小刀会在上海 清军进攻县城(东门、南门) 火烧24小时 半城化为灰烬
第四章 上海的民主、革命运动
第四章 上海的民主、革命运动 第二节 辛亥革命时的同盟会活动 辛亥革命时期的上海光复 道台刘燕翼——公共租界 上海军政分府成立 10月4日又攻制造局 上海光复 杭州、镇江、苏州相继光复
上海城市史

一、“沧海有情”:一座从大海里升上来的城市对于上海而言,最重要的是这个海边偏僻之隅,如何与高度发达的中国古代文明中心区域建立起必要的联系。
这是上海进入文明世界、并借助后者的资源与空间以获得更高程度发展的基础。
上海城市的起源与发展,很像一部小人物痛苦、坚韧的奋斗史。
城市史研究表明,刺激城市发生和发展的真正因素,往往不是优越的自然资源与条件,相反却是各种艰苦的环境与悲剧性的处境,后者可以刺激出更大的激情、意志与创造力。
对于今天的国际大都市上海而言,人们已很难想象它漫长而痛苦的城市奋斗历程。
由于本身不是陆地,没有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所以上海城市史首先要从浩淼、深邃的太平洋开始,从它摆脱大海统治,成长为陆地的意志与努力开始,然后才能涉及到城市形态与文化资本的积累与奋斗。
上海是从苦涩海水中生长出来的陆地。
有关研究表明,上海西部在6000年前已成陆,但主要市区的形成却相对较晚,大约在10世纪前叶。
海水中的经历,也注定了这块土地的顽强生机。
所以,关于上海名称的解释,完全可以称之为从大海里升上来的城市。
刚离开大海时,上海还没有城市的模样。
就像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或小天鹅,丑陋又脆弱。
然而,城市生命一旦初具,其他不过是时间和历练的问题。
在芒福德看来,古代城市的发展主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生态城市”(Ecopolis)。
它的关键要素有“植物和动物开始驯化”、“出现第一批永久性居住的村庄”、“村庄是最大的社会组织形式”、“每个村庄的人口很少,同村庄以外的人交往十分微弱”等。
这实际上相当于后来人们习惯使用的“村庄”。
第二个阶段,随着“人口增长”、“经济繁荣”、出于防卫等现实需要,“两个或更多的村庄合并成一个更大的村庄”,“生态城市”过渡到“城市”(Polis),主要标志是出现了“宗教”、“劳动的分工和专业的分工”、“机械的采用和技术的改进”,以及有了从事“艺术、写作、阅读活动”的“空闲时间”。
第三个阶段是“大城市”(Metropolis),一是出现了“更大的专业化、更复杂的劳动分工”,二是“在历史上第一次农业让位于工业”,三是城镇和地区之间交流的扩大与频繁,四是文化成为推动“社会变化速度加快”的重要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安区
21.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会址(成都北路7弄30号 1922年)
22.平民女校旧址(成都北路7弄42号—44号 1921年)
23.茂名路毛泽东旧居旧址(茂名北路120弄7号 1924年) 24.马勒住宅(陕西南路30号1930年) 25.美琪大戏院(江宁路66号1941年) 26.刘长胜故居(愚园路81号1946年)
上海是西方文化输入的窗口,是中西文化交汇的前沿,也是 近代中国文化的中心,出版,新闻,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方 面,都在全国举足轻重 “两千年看西安,五百年看北京,一百年看上海”上海已经 成为现代化中国城市的象征.
秦 始 皇 兵 马 俑
五 学习上海地方史的目的和意义
1 2
了解上海地区的发展历史,以史为鉴 通过学习地方史了解和明确上海在全国发展中的地位 作用及其影响。
11.跑马总会(上海美术馆)(南京西路325号1934年) 12.大新公司(第一百货商店)(南京东路830号1936年) 虹口区 13.上海邮政总局大楼(营业大厅)(北苏州路276号1924年) 14.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多伦路201弄2号 1930年) 15.沈尹默故居(海伦路504号 1946年)
经济方面: 上海是中国的外贸中心,金融中心,工业中心
社会方面: 上海是典型的移民城市,人口85%来自中国江苏,浙江等 18个省市,还有不少是来自世界近40个国家的外侨.第二次 世界大战期间有30000名欧洲犹太难民借此得以躲过纳粹的
迫害.
政治方面:
上海以其特殊的地位,为各派政治力量所必争.这里设有全 国最大的租界,总面积是全国其他23个租界总面积之和的1.5 倍. 文化方面:
“申”之得名,源于春申君,春申君名黄歇.封地为吴.上海 地区为其封地的一部分………….
上海市市花—白玉兰
4 天时与地利
上海地区主要属于以太湖为中心的碟形洼地,从动向西倾斜, 像半个碟子。全区东北南三面略微高起,海拔约4--5米。
中部黄浦江两岸约4米
西部淀山湖一带最低,仅2.5米 全区最高点位海拔98米的松江天马山,青浦,松江为碟形 洼地,形如锅底,水系纵横,港汊纷纭,湖泊众多。
人均 GDP (元)
5818 22274 25738
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的分配比例(%) 第一产业
11.4 10.0 10.5
第二产业
60.2 52.0 49.0
第三产业
28.4 38.0 40.5
三.上海地方史的主要内容
1. 古代上海
时间从远古--------上海开埠 内容包括 上海成陆 2. 近代上海 黄浦江的由来 上海古代文化和经济状况
卢湾区 16.上海中山故居(香山路7号1918年) 17.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淮海中路567弄6号1920年 ) 18.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兴业路76号 1921年) 19.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思南路73号 1946年) 20.华?公寓(锦江宾馆北楼)(茂名南路59号1935年)
四
学习上海地方史的方法
1. 坚持实事求是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
2.
3.
史论相结合的方法
抓住上海地方史的特点 一是双重性: 上海曾经是东方的巴黎,西方的纽约; 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文明的窗口,罪恶的渊薮; 红色的摇篮,黑色的染缸;冒险家的乐园,流浪汉的 家园;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桥头堡,工人阶级的大 本营;万国建筑博览会,现代中国的名片. 在这片吸引着全国乃至全世界目光的土地上,既 有古老的文化,又创造出当今世界尖端科技成就.
杨浦区
3 39.沪江大学历史建筑(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516号 清 代)
闸北区 40.四行仓库旧址(光复路21号 1937年)
Hale Waihona Puke 第一讲 绪论一 上海概况与名称由来 1 地理位置: 上海是中国的直辖市,地处太平洋的西岸,亚洲大陆东 沿,长江三角洲东端,南北海岸线的中点。
北濒长江口,南临杭州湾,西部、西北部与江苏的苏州地区 相接,西南部与浙江的嘉兴地区相接,所辖岛屿有中国第三 大岛崇明岛,以及长兴岛、横沙岛等。 全市东西长约100公里,南北宽约120公里,总面积6340。5 平方公里。 其中陆地面积6218。65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0。06 %。 大陆海岸线长172公里。下辖18个区。
论物产上海地下无煤,无油,无粘土可采,地上没有名茶佳 卉,不能跻身煤都,油都,瓷都,钢都,茶都,花都.也不曾作过 一国一省甚至一府的政治中心,更没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的要冲险隘以成军事重镇.
政治,物产,军事,交通是中国传统城市兴起的几条重要途 径,前三条都与上海无关,只有交通是上海最大的优势.主要 是海上航运.长江航运
3
大学生要为上海的发展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论文题目(仅供参考)
1. 2. 上海租界曾在上海城市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上海土地章程>对租界发展的影响
3.
4. 5. 6. 7. 8. 9.
浅析上海的海派文化
辨证地看待殖民文化对上海文化的影响 关于上海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对策------农村城市化进程 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条件 走访多伦路文化街 上海老城厢的调查报告 学习上海地方史得到的启示
2 市花和市标
上海市市花—白玉兰
上海市市标是由 螺旋桨 白玉兰 沙船
三部分组成
上海市市标
上海市市花—白玉兰
3 上海名称的由来
上海之得名,始于名叫“上海浦”的小河。 北宋有关文献中已有此名,其浦位于吴淞江下游南岸,流 经日后的上海县城一带,旁边另有一条下海浦。 与上海有关系的别名有“海上”,“上洋”。都源于上海 最早的县志,明代弘志《上海志》。对上海的解释“上海 县,称上洋,海上……其名上海者,地居海之上洋故也”。 上海简称“沪”、“申”,沪源于沪读,“沪”由“扈”而 来,“扈”的本意指一种捕鱼工具。
清
2 近代上海在中国的地位
特大城市 近代化起步最早,程度最高
上海,天津报纸与部分公用设施开始出现时间表(年份)
城市 类别 报纸 煤气
上海 1851 1865
天津 1886 1884
电灯 自来水
公共体育场
1882 1883
1851
1888 1897
1895
3 当代上海在中国的地位
工业基地,财政支柱
二
上海在中国与世界的地位
1 古代上海在中国的地位
物质生活不富不贫, 男少于女,信鬼神、好淫祀、断发文身、习武好斗
先秦时期
今天的上海地区及其所在的江南地区,在中国的文化版图上处于边缘 地带。
唐朝
宋代 元
其一。行政设置升级。华亭县升为华亭府,后改为松江府。
其二。设立上海县 其三. 在上海设立市舶司
明
浦东新区
27.张闻天故居(机场镇闻居路50号 清代) 28.黄炎培故居(川沙镇新川路74弄1号 清代) 29.陆家嘴开发开放陈列室(陆家嘴东路15号 1917年)
徐汇区
30.黄道婆墓(黄道婆纪念馆)(华泾镇建华村13号 元代)
31.徐光启墓(南丹路17号 明代) 32.南春华堂(徐光启纪念馆)(南丹路17号 明代) 33.徐家汇藏书楼(漕溪北路80号 1896年—1897年) 34.南洋公学老建筑(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华山路1954号 清 代) 35.邹容墓(华泾路,位育路口 1905年) 36.汾阳路79号住宅(原法租界工董局总董官邸,上海工艺美术 博物馆)(汾阳路79号1905年) 37.上海宋庆龄故居(淮海中路1843号 1948年—1981年) 38.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龙华路2591号和龙华路2501弄1号 1927年—1937年)
20世纪90年代,处于改革开放前沿
4 上海在国际大都市中的地位
图表1 若干年份世界大城市人口标
1875年 1920年 1970年
排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城市人口 (万人)
伦敦 424。1 巴黎225 纽约 190 北京131 柏林 104。5 维也纳 100。1 广州 94。4 费城 79。1 东京 78 圣彼得堡 76。4 上海 67。4
精确的地理位置是北纬30度23分— 31度27分
东经120度52分— 121度45分
下辖18个区:
黄浦, 卢湾, 静安, 徐汇, 长宁,普陀 闸北, 虹口, 杨浦, 宝山, 闵行, 嘉定 金山, 南汇, 奉贤, 松江, 青浦, 浦东新区
一个县: 崇明县 全市常住人口1778万居全国第一位.外来常住人口438万.
10.
浦东进一步开发开放之我见
参考书目:
1.百年上海城 郑祖安著 学林出版社
2.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 忻平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3.老话上海法租界 4.近代上海探索录 5.海上春秋 卢湾区党史研究室编写 唐振常 文史探索系列 人民出版社
萧乾主编
上海文史研究馆
6.上海地方史研究
城市人口 (万人)
纽约 849 伦敦 748。8 柏林 380。1 芝加哥 352。1 东京 335。8 巴黎 290。7 费城 271。4 上海 267。8 大阪 196。1 维也纳 186。6 布宜诺斯艾利斯 163。2
城市人口 (万人)
纽约—新泽西1844。3 东京— 横滨 1486。5 伦敦 1058。8 上海 1000 大阪 981。8 洛杉矶 953 莱茵— 鲁尔 933。7 墨西哥城 899。7 巴黎 851 布宜诺斯艾利斯 846。9
0.1 1.3 0.1 0.6 0.9 0.4 10
第二产业
13.3 18.7 22.1 29.6 26.7 35.1 59.6
第三产业
86.6 80.0 77.8 69.8 72.4 64.5 30.4
图表3 20世纪90年代上海经济实力变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