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佛教的体育养生

合集下载

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在现代体育健身中的价值

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在现代体育健身中的价值

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在现代体育健身中的价值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是中国千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现代人注重身体健康和健身,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在现代体育健身中的价值也逐渐凸显。

本文将从健康保健、疾病康复、文化传承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在现代体育健身中的价值。

一、健康保健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具有很好的健康保健作用。

其中,太极拳是特别值得推崇的一种,由于其缓慢而柔和的动作,太极拳适合各种年龄和身体条件的人群。

研究表明,在长期太极拳练习者中,老年人的平衡能力、柔韧性、肺活量均有所提高;中年人的血压、血脂和血糖也会得到改善。

此外,太极拳还能改善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增强心肺功能,调整情绪等。

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适当参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活动,不仅使身体得到锻炼,还能调整身心状态,缓解压力,提高抗病能力。

二、疾病康复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在疾病康复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以针灸为例,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穴位刺激,刺激人体自我修复能力,改善机体状态。

针灸可通过刺激穴位直接调整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及神经系统等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促进健康的效果。

除此之外,推拿、按摩、拔罐等传统疗法也有类似的治疗效果。

这些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活动对各种疾病的康复都有帮助,如颈椎病、气管炎、哮喘、消化系统疾病等。

三、文化传承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传承这些文化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中国体育文化不仅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精神,还有利于激发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追求。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活动如太极拳、气功、武术等,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和文化内涵。

学习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不仅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能加深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总之,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在现代健身中的价值不容小觑。

无论是健康保健、疾病康复还是文化传承,传统体育养生活动都能够为现代人的身体健康和文化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是指中国古代从事体育运动来维护身体健康、增强体质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华民族丰富的体育文化遗产和健康文化智慧,包含了体育运动、饮食、药膳、按摩、气功等多种方式,旨在通过体育运动来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阐述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的内涵和应用。

一、体育运动体育运动是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中国,古代就有很多的“道教”、“佛教”、“武术”等学问在探究人体运动对于身心健康的作用。

例如,太极拳门派有太极、太极剑、太极扇、太极拂尘、太极推手等多种运动方式,这些运动都强调身体的动静结合,内外相连,强调在稳定的环境中,内部精神世界与外部环境彼此较为协调的健康体位。

在太极拳运动过程中,要带着宁静的心态,慢慢地调节心率和呼吸,达到缓解疲劳、增加身体柔韧性、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等多种效果,从而使身体得到充分的锻炼,促进身体健康。

另外,养生学里还有很多其他的运动方式,如踢毽子、打太极球、跳功夫舞、叠杯子等等,都是根据古代民间传统文化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运动方式。

不同的运动方式有其各自的特点,但都具有促进身体健康、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二、饮食护身作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饮食的重要性也是无可替代的。

饮食护身是通过食物的摄入和控制对人体的健康和免疫力进行有效的维护和提升。

古代医药中有很多养身膳食和药膳,如五谷养脏汤、五色茄子羹、鱼汤羹等等,都是在不同方向上强调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接纳性。

除此之外,控制盐分和饮食讲究合理搭配,也是根据饮食妙趣悠长的传统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养生保健的方法。

三、按摩艾灸按摩艾灸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按摩、艾灸,都是针对皮肤、经脉、筋骨、肌肉、淋巴等多个方面的特殊手段。

例如,太极功法中常被用来帮助排泄体内毒素、调节脏腑和气血等。

除夕吸附穴、梁丹灸等,也是普遍常见的中医疗法。

在最近的研究中,艾灸被发现有抵制病毒、提高免疫力、消除疲劳、调节身心状态等大量的好处。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相关概念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相关概念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相关概念(一)“养生”与“体育养生”1.“养生”当前我们所指的“养生”为“保养生命”之意,意在通过各种有意识的、有规划的实践活动保养生命的方法,其行为不仅仅局限于身体活动方面,而是涉及衣、食、住、行等与人的生存与生活相关联的各个方面。

“养生”一般被认为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文化现象,也被认为是中国语言中才有的词汇。

但是事实上,世界上不管哪个民族,在其生息繁衍的过程中,为保全生命与延续寿命,都或多或少地总结了与其地域文化和民族特征相关联的保养生命的方法,其中包括医药、运动、饮食、环境等各个方面,从这个角度讲,“养生”的行为并非中国所独有。

正如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留存于世的文献中,就论述了大量涉及运动、营养、自然环境等内容的养生方法,印度的阿育吠陀医学也代表了印度古代养生法的典范。

2.“体育养生”所谓“体育养生”,顾名思义,即通过体育锻炼的方法进行养生,或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保养身体、促进健康的行为。

这种认知与“体育健身”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体育养生”却有其区别于其他体育健身项目的具体所指:专门指代以中国传统的身体锻炼理念与传统导引术、养生武术为项目的以保养生命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而除此之外的存在于中国的其他身体锻炼活动则不纳入其范畴。

因此,从概念本身来讲,“体育养生”概念的出现先验地带有一种中国文化的预设,但从事实上讲,它并不具有中国文化的专属性,如当前有些研究文章就用“西方体育养生”的概念指代“西方体育健身”的行为,这一界定也是合乎逻辑的——二者都代表了通过身体活动寻求健康的行为,因此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但是,在实际的研究习惯中,“西方体育养生”一词很少被使用,并没有普遍性。

(二)“气功”与“导引”1.“气功”“气功”一词在古书上并不多见,已知的最早相关记载出自晋代许逊所著的《明净子》一书,后世偶有文献提及,但含义不一。

20世纪40年代末,刘贵珍因病学习“内养功”,收到奇效,由于这种功法类似于古代的“吐纳法”,故名为“气功”。

佛教与中国古代健身养生

佛教与中国古代健身养生
2 0 1 5 年 第9 期
青 年 时 代
Y O U T H T 教 与 中国古代健 身养生
尚倩倩
陕西师范大学 国际汉学 院 陕西 西安 7 1 0 0 6 2
摘 要 :中国人从 上 古时候起 就 已经开始探 求长生不老 的秘 诀 ,经过 了人们数 千年的努 力 ,总结 出了许 多宝贵的 经验
对 后 世 也 产 生 了重 大影 响 。
豆 ,四者苏膏 ,五者淳灰 ,六者杨枝 ,七者内衣 。此是澡浴之 法。”此书之 中还记载了何谓除去七病 ,何谓七福等 。 关于药浴 的事例不止这一条 , 《 金 光明最胜王经 》 ( 卷 七 )中的 “ 佛 家香 浴方” ,已经有人证 明这个用各种香料 混 合的配方 ,不仅让 人感 到身心轻松 ,神清气爽 ,而且 还可 以 达到身体幽香 ,防止蚊虫 叮咬的奇效 。
在世界舞 台上也有 着重要的地位 。 妻生子 ,这是 比较 严厉 的
参 考 文献 : [ 1 ] 马忠庚 . 佛教 与科学【 M] . 北京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 0 0 7 .
在山洞里修行 ,靠到村落里乞讨为生 ,所以 ,佛律要求他们乞 从佛 教 的角 度看 中国古 代健 身 养生发 展 历程 在 汉代 丝绸 之路 打通 之后 ,佛教 才开 始从 印度传 入 中 食 时要仪容整洁 ,千干净净地去村落 ,这就要求佛教徒们必须 国 ,并且 很快 地从 我 国流传 开来 。汉 代佛 教 ,两汉 时期是 要经常沐浴。 《 佛说 温室洗浴众僧经 》就是高僧安世高翻译的 本专 门讲洗浴的经。史书中记载 : “ 澡浴之法 ,当用七物除 中国思想 文化 史上最活跃 的时期 之一 ,这一时期佛教 以佛 经 去七病 ,得七福报。何为七物?一者然火 ,二者净水 ,三者澡 翻译活动 为主 ,不少佛教 医学典籍 中包含着健身养 生术 ,这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方法锻炼的基本原则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方法锻炼的基本原则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方法锻炼的基本原则1.引言1.1 概述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方法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通过特定的体育运动来实现身体健康和心灵修养的一种方法。

这些传统体育养生方法经过数千年的实践,形成了一套独特而科学的理论体系,逐渐被人们所认同和推崇。

这些方法以自然、和谐、健康为核心,旨在达到身心统一、长寿健康的目标。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方法的特点在于注重整体性,强调身心合一。

它们不仅关注身体的锻炼与强壮,还融入了中国古代哲学与文化的精华,强调调理心境、修养性情,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因此,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方法不仅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种全面的生活方式。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方法包括太极拳、气功、武术、八段锦、五禽戏等,这些方法既体现了古代智慧,又符合现代人的健康需求。

通过这些方法的锻炼,人们可以在运动中调节呼吸、舒缓压力、改善体质,同时也能让身心得到有效地休息和修复。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方法的基本原则,通过分析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出一些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和原则。

深入理解这些基本原则,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还能更好地把握运动的方式和节奏,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接下来的章节,将对中国传统体育的概念和特点进行详细介绍,探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方法的意义,并总结出其基本原则。

最后,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方法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以期进一步推广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是对整篇文章的框架和组织进行介绍和解释。

具体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展开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方法的基本原则的论述: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进行概述,简要介绍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方法的背景和重要性。

通过对其特点和意义的阐述,为读者提供一个对话题的整体认识。

接着,我们将进入正文部分。

在2.1小节中,我们将详细探讨中国传统体育的概念和特点。

这包括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区别,以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论佛教在中华传统健身中的影响——兼论佛教在中华传统体育健身理论中的作用

论佛教在中华传统健身中的影响——兼论佛教在中华传统体育健身理论中的作用

盖宇宙 , 从微观上看 , 它也难以把一件事物洞察得毫
无 疑问 ; 人—— 这 种 高 级动 物 却 具 有 这种 特 殊 的 而
t n l ft ese o ymutpet p o ls f nu ins ,Da i ( os ,Bu d i i rdt n l i i a? i s mb d l l r h ba to f ca im o n i o Co os m Ta im) d hs nta io a — m i Ch n s ut r.Th ril n lz st eB d hs a i e lg rm h iayo h o ya d s u o teee— e ec lu e ea t ea ay e h u d itb sci oo yfo t ebn r fteb d n o l h tr c d t
Oc . 2 0 t 06
● 探 索 与 争 鸣
论 佛 教在 中华传 统 健 身 中的影 响

兼论佛 教 在 中华传 统体 育健 身理 论 中的作 用
葛翠 柏 , 永 干 唐( 京体 育 学院 , 苏 南京 2 0 1 ) 江 1 0 4
摘 要 : 身, 健 包括健心; 心, 健 重于健身。在 中华传统健 身理论与方法 中, 结着儒 家、 家 凝 道 ( 及道教)佛教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重滋养。从分析佛教灵肉二元与精神永恒、 、 三界六道与众
n ls ii,fo t e sx t a k n h h e e l o t e e u l yo l l ig c e t r s r m h e i n a p r t r m h i r c s a d t et r e r a mst h q a i fal i n r a u e ,fo t e me tn a d t v g

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体育养生技法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体育养生技法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体育养生技法的影响传统体育养生技法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核心理念,来阐述传统体育养生的技术方法,以及在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下,传统体育养生该注意的技术方法和要点,以达到增强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起到防病、治病、益寿、延年的作用。

面对庞大复杂的传统体育养生技法,本文通过调形、调神、调气等三个层面进行概括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体育养生技法的影响,弘扬传统养生思想,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养生项目的繁荣发展。

一、传统体育养生技法1.调形《淮南子?原道训》中,云“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

一失位则三者伤也。

”这就是说,人的形体是生命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它既是人精神的载体,又是人之气的载体,是神和气存在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如果没有形体的存在,那么人之神、人之气等各种生命现象将会失去其存在的物质基础。

在传统体育养生的修炼中,调形的作用主要通过调整身体的形态、达到生理所需要的舒适自然的状态,进而促进五脏六腑、经络血脉、气血津液顺利运化。

形正、气通、意定,有利于生命之气升降出入的运化,有利于生命之神的清虚静泰。

2.调神《黄帝内经》云:“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又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在人的五脏六腑中,“心”统率着人体内脏各部分的生理机能。

在传统体育养生中,心神主要指人的心理和精神意识活动及其产生的思想情感意识。

调神即精神调养、心理调养。

这是传统体育养生最主要的修炼方法。

3. 调气《庄子》云:“人之生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其运化于全身各腑脏器官、经络血液、筋骨皮发之中和调控着人体内外的平衡。

如果不注意调气,那么很容易使自己百病丛生。

在传统体育养生发展中,形成了两类基本的调气方法,一是养气,减少损耗;二是调息,使气运畅通。

调息修炼,不仅能够改善和提高心肺机能,还能够改善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从而使生命正气旺盛、内气充盈。

佛道养生功概念.

佛道养生功概念.

佛道养生功概念(上)_____仙道丹道武道一、仙道中国气功修练术,早在商周时期的就有修仙术的记载,后世佛家以达摩为始祖,有明确记载的,是传到六祖慧能,之后就没有了明确了传承记载,佛门之修仙术也似乎失传。

道家以老子为始祖,后世都有明确的传承记载。

修仙术的功效佛家谓能得舍利子,六祖慧能留下了不朽的肉身,道家谓能结金丹,民间一直留传“八仙”的传说,但是,清代以来,似乎没有再产生神仙的传说了。

修仙之道能否长生不死,我们实不知晓,也不敢乱说,故仅说作此略述。

二、佛道养生功法几千年古文明,为当代流下众多的养生功法,其中以建产在中医理论之下的道家功夫最丰富多彩,事实上佛门流传的功夫也多是源于中国本土的道家。

佛道养生功法,没有上述修仙述的功效,不能结丹得舍利子,也不能得不朽的肉身,更不能成仙,长生不死,但是,对于促进身体的健康,对于防病治病,延年益寿却极好的效果。

佛道养生功法将练气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通过对人体气血的锻练和导引,来实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佛道养生功法是中华民族对全世界的一大贡献,历经上千年发展,事实上儒、佛、医、武各家已经相溶,相互取舍完善,完全形成了今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了。

《道藏》所载功法数千种,归归类,无外乎服气、胎息、小周天、大周天、六字诀、导引功、房中术等,并不象社会所传功法那么繁杂。

这些都是养生功法,不是修仙术。

中国养生功本身也存在一个弊病,就是意念过多,意念过重,气血的导引本身,破环了人体气血的自然运行规律,所以,练功之时不能受到惊吓,否则就会出偏差。

因此,历代练习者都须在师父指导下练习,万一出现意外,关键时候要有师父指点或帮忙,才能化险为夷,不能一个人照书本练习。

所以,中国养生功总是力求简单化的,但是,在上千年的发展中,社会上生出许多旁门佐道的功法来,这些功法乎采气、意守、导引三类,这些功法,对于人为意念导引本身潜在的危险性没有足够的认识,因此,导致了功法的复杂化,大大地增加了功法出偏的可能性,功法危险性增大,因此历代练功出偏者累见不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我国佛教的体育养生摘要:佛教的归宿在彼岸,其中心议题在成佛,但佛教针对的是芸芸众生,因此依然体现出对人、对现世的生命关怀。

正因为此,有着2500多年发展历史的佛教蕴育了丰厚的体育养生思想。

佛教养生重在“养心”,同时也注意对个体形体的修练,即“养形”。

关键词:佛教;体育养生;养形;养心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7-00-02体育是适应人的生存需要产生的。

为了适应、改造自然和社会环境,维护自身的生存,人类必须具备健康强壮的身体,为此,人们就需要进行体育锻炼。

中国体育养生的理念是“天人合一”,它所追求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其方法是通过人体外在和内在的和谐统一,达到进一步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

因此,“体育”还应包含另一重含义,即本文所说的“养生”。

“养生”一词始见于《庄子·内篇》。

养生术,就是根据生命生存演化的规律,为达到保养身体、和谐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而形成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

也就是说,它包括保养身体和涵养精神两个方面。

我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养生的国度,数千年来,形成了许多门类丰富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其中道教养生偏重身体修炼,儒家养生偏重道德涵养,佛教养生偏重身、口、意三业转化,医学养生偏重临床,民间养生偏重实用,武术养生偏重技击。

南宋孝宗皇帝曾说:“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即便如此,有着2500多年发展历史的佛教却自然蕴育了丰厚的体育养生思想。

本文从佛教的养生理念、养生原则及养生方法等方面探讨了佛教的体育养生思想。

一、佛教的养生与体育养生理念佛教反对对身体的执著、过分的贪恋关照,认为应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佛修道,解决造成人生痛苦的根本原因——贪、瞋、痴等烦恼,以自利利他,广度众生。

另一方面,佛教认为“人身难得”,应倍加珍惜。

若病痛缠身,即无法安心修道,成就弘法利生事业,死后还可能堕入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而失去人身。

所以学佛人为了“借假修真”,应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尽可能长的寿命。

佛教虽然不追求长生不老,但认为长寿是可争取的,甚至凭着愿力和禅定力可“住寿一劫”(一劫相当于一千六百万年)。

佛教认为,疾病是人生必有的“生老病死”四大苦之一,分为两种,一种是身病,一种是心病,其中大部分的身病都与错误的思想和行为有关,因此它们都可以通过修行来预防和治疗。

佛经中常赞叹佛陀有32种大人相,80种随形好,所以我们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神情愉悦、慈祥,这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对于健康的一种最高理念:在生理上,眼耳鼻舌身五官端正,健壮、和谐;在心理上,坚毅安祥,充满智慧。

只要努力修行,就可以达到这样一种身心和谐的健康状态。

现代人常说的养生两大命题为:“生命在于运动”和“生命在于静养”。

前者偏重于外在的、生理的强化;后者偏重于内在的、心理的涵养。

所谓“动形健身”、“静神养心”,两者都有道理,不可偏废。

佛教修行以禅定为核心,养生自然以静养见长,但对于运动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视的。

如佛教《大毗婆娑论》卷151提到长寿的条件时说:“若有于寿,恒作、恒转,受作、受转;时行、处行;修梵行;食所宜、食应量,生者应熟、熟者弃之,于宜匪宜能审观察;服医药、用医言;避灾厄;远凶戏。

由此等故,寿不中夭。

”二、佛教的养生体系(一)佛教的行为规范与养生1、不杀生戒。

表现在行为上,不得故意杀害生命,包括不自杀、不助人杀、不杀害他人。

不仅如此,还应爱护生命,做放生善行;表现在饮食上,吃三净肉(未见杀、未闻杀、非专门为我杀),甚至完全素食;表现在精神上,须培养慈悲心,消除瞋恨,修习忍辱。

生命存续为一切之本,尊重、关爱其它生命,即是关爱自己。

瞋恨、生气,极易在身中积累毒素,也易毒化人际关系,从而对身心造成实质性危害。

素食易于消化,能净化血液,减少疾病,有益健康,已为当代大量的研究证实。

所以忍辱柔和、慈心不杀为养生第一要务。

孔子所说“仁者寿”,与此相合。

2、不偷盗戒。

表现在行为上,是非予不取;表现在精神上,是清心寡欲,不贪非份之财。

3、不邪淫戒。

不痴心纵欲,不贪色。

4、不妄语戒。

就是不要说假话,不可欺骗、误导他人以谋取私利。

妄语不仅有违社会公德,损害个人的信誉,而且久而久之,也会使人生理、心理出现紊乱。

同样,两舌(挑拨离间)、恶口(骂人)、绮语(说低级趣味的话)等,也会祸从口生,所以都应戒除。

5、不饮酒戒。

饮酒能上瘾,容易使人丧失理智,口没遮拦,行为失控。

同时,过量饮酒还会造成酒精中毒,严重危害身体。

所以此戒历来被佛教列为五大戒之一,不过若因治病需要饮酒,佛教是允许的。

此外,抽烟、吸毒等亦能麻醉人的神经,危害身体,多数佛教徒都会自觉地予以拒绝,这已成为不成文的规定。

(二)佛教禅定与养生佛教禅定或瑜伽,是佛教最核心、最重要的修行方法。

因为通过修习禅定,一是可以祛病强身、冶情养性、延年却老,防范和治疗人的许多“身病”;二是可以克服外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诱惑和内心七情六欲的困扰,精神得以专注、安祥,并因禅定能产生智慧,解除人们内心存在的种种烦恼与颠倒妄想,彻底根除人的“心病”。

禅定对养生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可以用中医的观点来加以解释。

如我国中医的圣典《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素问·评热病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素问·刺法论》)说明精神的安定、和谐与正气在抵抗疾病及延年益寿方面的重要性。

而佛教“气功”可以怡情养性,做到精神内守,恬淡虚无,从而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体的自我调节、再生能力与免疫能力。

总之,无数高僧大德的禅修实践证明:生命既在于运动(运动员身体强壮,但长寿者少),更在于“空灵虚静”,佛教禅定的理念与方法是佛教养生的一大秘诀,人人都可以通过禅修充分调动自己身心本具的巨大潜能,从而实现祛病强身、怡情养性、延年却老的目的。

(三)佛教御心术与养生心理的调节与平衡,对于人的健康与长寿至关重要。

但天灾人祸、际遇穷通、人情冷暖乃至平时的感官不适、言语冲突、举止违顺等等,都可能使人产生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导致心理失衡,久而久之,就会对人的身心造成实质性病变或损害。

特别是当代,社会转型,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物欲横流、行为失范、道德沦丧的现象剧增,使相当多的人包括许多儿童少年患上种种的心理疾病。

所以懂得和善于调御自心,是人们安身立命、延年益寿的关键。

御心术涉及面甚广,各个宗教和各种学派都有自己的御心术。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三家中,向有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的界说,可见佛教以调御人心见长。

佛教认为,人心如猿猴,四处攀缘,妄念纷飞;御心如牧牛,须时时看护,以免犯人苗稼。

释迦牟尼佛是烦恼全断,举止安祥,心如止水,所以被当时人尊为佛陀(觉者)、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

他说法45年,传下来许多调御人心,使人转恶为善、转迷为悟的理念与方法,以至后人有“世上好语佛说尽”之叹。

御心的关键在于开发、增长人自心本具的智慧。

佛教将智慧分为闻、思、修三种,通过看经诵经,听法师或善知识讲经说法,以增长闻慧;在此基础上须结合生活,加深认识,是为思慧;有了思慧后还须如法修行实践,使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清净,亲证宇宙真实之理,契合佛智,是为修慧。

中国古代的圣哲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可见他对于环境对人的行为及身心健康的巨大影响与佛教有着许多相通之处。

佛教御心术对当今的心身医学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日本身心医学家池田次郎的名著《自我分析》中说“近年来,欧美的心理疗法学者和专家们关心重视起东方宗教的祈祷、参禅等活动的医疗价值,把佛教的慈悲、智慧及‘无心’的锻炼引入心身疗法。

”应用科学方法测量坐禅时脑电波图、脑血流图及其它内脏功能的变化,发现与“入静”状态极为相似,表明心态十分平静。

佛教祈祷时也是一种精神统一的“入静”状态,可以起到净化心灵的良好作用。

近代心身医学家们设计的多种心身疗法,如精神分析疗法、自我暗示疗法、渐进松弛疗法、形象控制疗法等,都是提供一种有效调控自心的技术,锻炼人们对生活的适应能力,以一种明智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应付生活中不可回避的矛盾。

其原理和方法大多脱胎于佛教禅定、瑜伽,具体方法从放松身体、调息、观想某种形象入手。

(四)佛教的因果思想与养生佛教养生之道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贯穿着三世因果的观念。

佛教基于这种观念,要求信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直至解脱生死,成就佛果。

佛教认为,世界上所有事物的存在都是因果的存在,自然界万事万物因果分明,人世间的智愚、美丑、寿夭、穷通又非偶然。

而决定这些因果差别的既非上帝,也不是别的什么外在的神秘力量,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思想、语言和行为构成的业的作用。

也就是说,人世间受道德律的制约,人们必须对自己的思想、语言和行为负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佛教认为,业果是通于三世的:今生作业今生受报者,谓之“顺现受”;今生作业来生受报者,谓之“顺生受”;今生作业来生不受,多生以后方受报者,谓之“顺后受”。

所以《大宝积经》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我国早在《书经·洪范》中就提出幸福人生的五大标准,为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

儒家认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只有长期行善积德、修心养性,才有可能“五福临门”。

这一点与佛教的因果思想有相通之处。

佛教认为,杀生者得寿命短促报,偷盗者得资财匮乏报,邪淫者得妻不贞良报……反之,若放生、护生,则得长寿报……(五)佛教的饮食理念与养生1、素食养生。

我国汉族地区僧人从梁武帝时代开始,即全面实行素食,以米、豆、杂粮为主食,佐以蔬菜、瓜果,不沾荤腥。

2、节食益寿。

佛教为了有利于修行,特别要求僧人要节制饮食,并制定有过午不食戒。

科学研究表明,限食有助延长寿命。

粗茶淡饭,吃七八分饱,有助清洁肠道、净化血液、减毒减肥、轻身健体。

所以古人有“若要长生,肠中常清”的经验之谈;过度饮食会加重肾胃负担,最终导致慢性自身中毒和衰老。

3、戒断烟酒,倡导喝茶。

4、讲究卫生实行分餐。

佛教早在2500年前即规定:僧人饮水要过滤,避免食入不洁之微生物;饭前要念诵经咒,心怀感恩之情;集体吃饭实行分餐制,并须遵守必要的规矩,如不许浪费、喧哗、打逗等;饭后除了为施主祈福以外,须咀嚼柳枝用以洁牙,还要散步经行。

其中不乏科学、合理的养生之道,值得借鉴。

三、结束语佛教身、口、意的体育养生理念符合现代科学的养生思想,通过“身”的调整使得身体的物质结构处于正常,通过“口”的调整使得各脏腑功能协调平衡,通过“意”的调整使得大脑以及心理保持平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