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风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通风工程课程设计体验馆

通风工程课程设计体验馆

通风工程课程设计体验馆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通风工程的基本概念,掌握通风系统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2. 学习通风工程的相关技术参数,如风量、风速、风压等,并能运用这些参数进行简单的工程计算。

3. 掌握通风工程的设计原则和流程,能结合实际需求进行通风系统的初步设计。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CAD等软件绘制通风工程图纸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通风设备,进行系统调试和优化的技能。

3. 培养学生分析通风工程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实施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通风工程领域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科学技术的热情。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他们在工程实践中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精神。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通风工程在改善室内环境、节能减排方面的重要性。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不仅能掌握通风工程的基本知识,还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责任感。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便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学习方向。

二、教学内容1. 通风工程基础知识:包括通风系统的定义、分类及其应用场景,通风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通风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性能参数(风量、风速、风压等)。

教材章节:第一章 通风工程概述2. 通风工程设计原则与流程:介绍通风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如空气流动规律、热湿负荷计算等,通风系统设计的一般流程,包括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设备选型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 通风工程设计原理3. 通风工程图纸绘制:教授学生如何运用CAD等软件绘制通风工程图纸,包括平面图、立面图、系统图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通风工程图纸绘制4. 通风设备与系统调试:介绍通风工程中常用的设备类型及功能,如风机、风管、风口等,并教授学生如何进行系统调试和优化。

教材章节:第四章 通风设备与系统调试5. 通风工程案例分析与实践:分析典型的通风工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包括通风系统设计、图纸绘制、设备选型、系统调试等。

上海通风工程课程设计

上海通风工程课程设计

上海通风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与理解:1. 学生能理解通风工程的基本概念,掌握通风系统的分类及适用场景。

2. 学生能够掌握通风工程中的关键参数,如风量、风速、风压等,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 学生能够描述上海地区通风工程的特点,理解气候、建筑结构等因素对通风设计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通风工程的基本原理,分析并解决实际通风问题。

2. 学生能够结合上海地区的气候特点,设计简单通风系统,并通过计算验证其有效性。

3. 学生能够运用相关软件或工具,模拟并优化通风系统的布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认识到通风工程在建筑安全和节能减排方面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2.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发挥个人优势,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3.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激发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学科的兴趣。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高中年级工程技术类选修课程,旨在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掌握通风工程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

学生特点分析:高中年级学生对工程技术和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探索欲望,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和数学计算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课程目标的具体分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实际成果,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1. 通风工程基础知识:- 通风工程定义及作用- 通风系统分类及适用场景- 风量、风速、风压等基本概念及其关系2. 上海地区通风工程特点:- 上海气候特点对通风工程的影响- 建筑结构对通风设计的要求- 节能减排与通风工程的关系3. 通风工程设计与计算:- 通风系统设计原理与方法- 常用通风设备与构件的选择与应用- 通风系统计算案例分析4. 通风工程实践:-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通风问题及解决方案- 设计简单通风系统,并进行计算验证- 使用软件或工具模拟通风系统布局,优化设计5. 教学大纲与进度安排:- 第一章:通风工程基础知识(1课时)- 第二章:上海地区通风工程特点(1课时)- 第三章:通风工程设计与计算(2课时)- 第四章:通风工程实践(2课时)教学内容依据教材相关章节进行组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通风工程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

车间通风设计课程设计

车间通风设计课程设计

车间通风设计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车间通风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通风设计。

1.了解车间通风的定义、分类和作用;2.掌握通风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熟悉通风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4.能够运用通风设计原理和方法进行简单的通风设计;5.能够选择合适的通风设备和技术;6.能够进行通风系统的调试和维护。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安全生产的重视;2.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3.培养学生对技术创新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通风设计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1.通风设计原理:介绍车间通风的定义、分类和作用,讲解通风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通风设计方法:讲解通风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介绍通风设备的选择和布局,讲解通风技术的应用。

3.通风设计应用: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通风设计。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通风设计的原理、方法和应用,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设计中。

3.实验法:进行通风实验,使学生能够亲自操作并验证通风设计的原理和方法。

四、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工业通风设计与应用》、《通风工程》等。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如《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手册》、《工业通风》等。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通风设计的原理和方法。

4.实验设备:准备通风实验所需的设备,如通风柜、风速计、温湿度计等,以便进行实验教学。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方面,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占总评的30%。

2.作业: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作业,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占总评的40%。

工业通风设计课程设计

工业通风设计课程设计

工业通风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工业通风的基本原理,掌握通风系统设计的关键因素;2. 学生能掌握工业通风系统的类型及其适用场合,了解通风设备的选择标准;3. 学生能了解工业通风系统设计中涉及的空气动力学和热力学知识。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运用CAD软件绘制工业通风系统平面图和剖面图的能力;2. 学生能运用相关计算公式,进行工业通风系统风量、风速的计算;3. 学生能根据实际工程案例,设计合理的工业通风方案,并进行简单的技术经济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职业健康的意识,认识到工业通风设计在改善生产环境、保障工人健康方面的重要性;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在项目设计中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共同完成任务;3.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他们对工业通风设计领域的兴趣和热情。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工科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工业通风设计基础,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使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工程技术人才。

二、教学内容1. 工业通风原理:讲解流体力学基础、通风系统的工作原理和通风方式的分类。

- 教材章节:第1章 工业通风基础2. 通风系统设计:介绍通风系统的设计流程、关键参数计算、通风设备选择及布置。

- 教材章节:第2章 通风系统设计方法3. 空气动力学与热力学应用:分析工业通风系统中的空气动力学和热力学问题,探讨其对通风效果的影响。

- 教材章节:第3章 空气动力学与热力学应用4. CAD软件应用:教学学生使用CAD软件绘制工业通风系统平面图和剖面图。

- 教材章节:第4章 CAD软件在通风设计中的应用5. 实际工程案例:分析典型工业通风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实际工程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案。

通风工程课程设计

通风工程课程设计

通风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通风工程的基本原理,掌握通风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功能;2. 掌握通风工程中涉及的空气动力学、热工学等相关知识;3. 了解通风工程在建筑、环保、工业等领域的应用及重要性。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通风工程问题;2. 学会设计简单的通风系统,并进行性能评估;3. 掌握通风工程相关软件的使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通风工程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科学原理的积极性;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通风工程在改善室内空气质量、保障人民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为工程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学生为高中年级,具备一定的物理、数学基础,但实际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根据以上分析,将课程目标分解为以下具体学习成果:1. 学生能够阐述通风工程的基本原理,并识别通风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2. 学生能够运用空气动力学、热工学知识分析通风工程问题;3.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通风系统,并进行性能评估;4. 学生能够熟练使用通风工程相关软件,提高实际操作能力;5. 学生能够认识到通风工程在环保、健康等方面的价值,并具备一定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通风工程基本原理:包括流体力学基础、热力学基础、空气动力学基础等,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 流体力学基础:流体性质、流体运动方程、流体阻力等;- 热力学基础:热量传递、湿空气性质、焓湿图等;- 空气动力学基础:气流组织、通风方式、通风效果等。

2. 通风系统设计:包括通风系统类型、通风设备、通风管道设计等,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 通风系统类型:自然通风、机械通风、混合通风等;- 通风设备:风机、风阀、过滤器等;- 通风管道设计:管道布局、风速、风压计算等。

采取通风课程设计

采取通风课程设计

采取通风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通风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提升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通风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通风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掌握通风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了解通风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通风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设计简单的通风系统;•能够评估通风效果和优化通风设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通风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动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通风的基本原理、通风设计方法和通风在生活中的应用。

具体安排如下:1.通风的定义、分类和作用;2.通风的基本原理,包括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3.通风设计方法,包括通风口的设计、通风管的布置和通风设备的选用;4.通风在生活中的应用,包括住宅通风、公共建筑通风和工业通风;5.通风效果的评估和优化。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和小组讨论法。

1.讲授法:用于讲解通风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通风在生活中的应用;3.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通风实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4.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的传授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通风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通风专业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3.多媒体资料:制作生动的PPT和教学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通风原理;4.实验设备:准备通风实验所需的设备,让学生亲身体验通风的实践过程。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

通风工程课程设计摘要

通风工程课程设计摘要

通风工程课程设计摘要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通风工程的基本原理,掌握通风系统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关键参数。

2. 掌握通风工程中的气流组织、空气品质、热量传递等相关知识。

3. 了解通风设备类型及其在通风系统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的通风工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中的通风问题。

2. 具备设计简单通风系统方案的能力,包括计算风量、选择合适的通风设备等。

3. 能够运用专业软件对通风系统进行模拟和优化,提高系统性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通风工程领域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科学技术的热情。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认识到通风工程在改善室内空气质量、保障人民健康方面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为将来从事通风工程领域工作奠定基础。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学基础和工程制图能力,但对通风工程的具体应用尚不熟悉。

教学要求:结合课本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通风工程知识。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能力。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方向。

二、教学内容1. 通风工程基本原理:包括流体力学基础、空气动力学特性、通风系统类型及其工作原理。

- 教材章节:第1章 通风工程概述,第2章 流体力学基础。

- 内容列举:流体性质、流体运动方程、通风系统分类、通风方式及其优缺点。

2. 通风系统设计:涉及风量计算、气流组织设计、通风设备选型与布置。

- 教材章节:第3章 通风系统设计,第4章 通风设备。

- 内容列举:风量计算方法、气流组织设计原则、通风设备类型及适用场合。

3. 空气品质与热量传递:分析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因素,探讨热量传递在通风系统中的应用。

- 教材章节:第5章 空气品质,第6章 热量传递。

通风设计课程设计

通风设计课程设计

通风设计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通风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骤,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通风设计。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了解通风设计的概念、作用和意义;掌握通风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通风设计的流程和步骤。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通风设计的基本计算和绘图;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通风设计的方案选择和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通风设计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对工程实践的尊重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通风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骤。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风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通风的定义、作用和意义,通风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通风设计的步骤:包括通风设计的准备阶段、方案阶段、实施阶段和验收阶段。

3.通风设计的方法:包括通风设计的计算方法、绘图方法和优化方法。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通风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骤。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通风设计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验法: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通风设计的实际操作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多种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1.教材:我们将使用《通风设计原理》作为主要教材,辅助以相关参考书籍。

2.多媒体资料:我们将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资料,包括图片、视频等,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3.实验设备:我们将准备相关的实验设备,包括通风设备、测量仪器等,以支持实验教学的进行。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平时表现主要考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作业主要考察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设计技术资料1.1矿井概况某矿地处平原,地面标高+150m,井田走向长度5km,倾斜方向长度3.5km。

井田上界以-165m为界,下界以标高-1020为界,井田内煤层赋存稳定,井田可采储量约1.08亿吨。

根据开采条件,煤炭供求状况及“规程”规定,确定此矿为年产150万吨的大型矿井,服务年限为72年。

1.2矿井开采技术条件井田内有两个开采煤层,为k1、k2。

在井田范围内,煤层赋存稳定,煤层15°,各煤层厚度、间距及顶底板岩性参见综合柱状图。

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为6.5m3/T,煤层有自然发火危险,发火期为16-18个月,煤尘有爆炸性,爆炸指数为36%。

根据开拓开采设计确定,采用立井多水平上下山开拓(见图1-2-1、图1-2-2),第一水平标高-380m,斜长为825×2m,服务年限为27年,因走向较短,两翼各布置一个采区。

每个采区上山部分和下上部分各分为五个区段回采。

每采区各布置一个综采工作面和一个高档普采工作面,工作面长度150m,区段平巷及区段煤柱15m。

综采工作面产量在k1煤层时为1620吨/日,在k2煤层时1935吨/日,日进6刀,截深0.6m,高档普采工作面产量在k1煤层时为1080吨/日,k2煤层时1290吨/日,日进4刀,截深0.6m;东翼还另布置一备用的高档普采工作面。

综采工作面装备的部分机电设备如表2所示,采区巷道采用集中联合布置(图1-2-1、图1-2-2)。

采区轨道上山均布置在k2煤层的底板板稳定细沙石中,区段回风平巷与运输上山,区段运输平巷与轨道上山采用石门连接。

为了保证生产正常接替,前期东西两翼各安排两个独立通风的煤层平巷掘进头,后期东西两翼各安排两个独立通风的煤层平巷掘进头和一个岩石下山掘进头。

东西两翼各有一个绞车房、变电所、火药库,亦需独立通风。

主井为箕斗井提煤用,副井为罐笼井升降人员、材料、矸石,也作为进风井用,并设有梯子间。

部分巷道名称、长度、支护形式,断面几何特征参数列入表1-2-1。

井内的气象参数按表1-2-3所列的平均值选取,除综采工作面采用4-6工作制外,其它均采用三八工作制。

井下同时作业的最多人数为700人,综采工作面同时作业最多人数40人,高档普采工作面同时作业最多人数60人。

综合柱状图柱状厚度(米)岩性描述240.00 表土,无流砂8.60 砂质页岩8.40 泥质细砂岩,沙质泥岩互层,稳定0.20 沙质泥岩,松软2.40 K1煤层,块状r=1.254.20 灰色砂质泥岩,细砂岩互层,坚硬7.80 灰色砂质泥岩4.80 泥岩细砂岩互层4.60 薄层泥质细砂岩,稳定0.20 泥岩,松软 2.80 k 2煤层煤质中硬r =1.288.20 灰白色砂岩坚硬抗压强度600~900公斤/cm 224.86灰色中、细砂岩层互层图1-2-1综采综采综采综采普采备备普采普采普采图 1图 1-2-2表1-2-1 井巷特征参数编号 井巷名称 支护形式 长度(m ) 断面(m 2) 周长(m ) 1 副井井筒 混凝土 530 35.8 21.90 2 井底车场及主石门 锚喷 300 14.2 10.4 3 井底运输大巷 锚喷 2700 12.8 13.6 4 采区下部车场 锚喷 300 12.8 13.6 5 轨道上山 锚喷 825 10.1 12 6 运输机上山 锚喷 825 9.6 11.8 7 综采区段进风平巷 U 型支架 1255 9.6 12.9 8 综采区段回风平巷 U 型支架 1255 9.6 12.9 9 液压支架工作面 液压支架 150 7.8 11.95 10 高档普采工作面区段进风平巷 钢轨支架 1245 9.6 12.9 11 高档普采面区段回风平巷钢轨支架 1245 9.6 12.9 12高档普采面液压支柱1509.411+150-165-3802134B -B1--主井 10--采区变电所2--副井 11--K 1、K 2上顺槽3--主石门 12--K 1、K 2下顺槽4--运输大巷 13--溜煤眼5--采区下部车场 14、15--区段平石门6--火药库 16--采区上部车场7--采区煤仓 17--绞车房8--轨道上山 18--采区回风石门9--运输机上山 19--临时联络巷13 高档普采备用进风平巷钢轨支架1260 9.6 1214 区段平石门锚喷140 10.28 12.415 采区回风石门锚喷220 10.08 12.416 风井混凝土315 12.8 13.617 总回风平巷锚喷9.62 11.718 风峒混凝土表1-2-2 综采工作面部分机电设备一览表序号地点机械设备名称容量(千瓦)1 工作面MLS3-170双滚筒采煤机1702 工作面SGW-250型溜子125×23 下顺槽S2Q-75型转载机754 下顺槽SD-160运输机1505 工作面KBY-62矿用支架防爆重光灯0.062×10表1-2-3 空气平均密度一览表季节地点进风井筒(kg/m3)出风井筒(kg/m3)冬 1.28 1.20夏 1.20 1.24第一节矿井通风系统2.1矿井通风方式根据前述矿井的概况、开拓方式及开拓方法,提出矿井前25年左右的的矿井同分系统方案为:中央边界式、两翼对角式和分区对角式。

表2-1-1为三者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表2-1-1 中央边界式、两翼对角式和分区对角式通风系统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通风方式优点缺点适用条件中央边界式通风阻力较小,内部漏风较小;工业广场不受主要通风机噪声的影响及回风风流的污染。

风流在井巷的流动路线为折返式,风流线路长,阻力较大。

适用于煤层倾角较小、埋藏较浅、井田走向长度不大,瓦斯与自然发火比较严重的矿井。

两翼对角式风流在井下的流动线路是直向式,风流线路短,阻力小,内部漏风少;安全出口多,抗灾能力强。

便于风量调节,矿井风压比较稳定;工业广场不受回风污染和通风机噪声的危害。

井筒安全煤柱压煤较多,初期投资大,投产较晚。

煤层走向大于4km,井型较大,瓦斯与自然发火严重的矿井;或低瓦斯矿井,煤层走向较长,产量较大的矿井。

分区对角式每个采区有独立通风线路,互不影响,便于风量调节;安全出口多,抗灾能力强,建井工期短,初期投资少出煤快。

占用设备多,管理分散,矿井反风困难。

煤层埋藏浅,或因地表高低起伏较大,无法开掘总回风巷。

从表2-1-1中可以看出中央边界式风流在井下的流动路线为折返式,风流线路长,阻力较大不适合现在的高产高效矿井;根据综合考虑,两翼对角式投资成本较低,再加上本矿井煤层有自然发火危险,发火期较长,煤尘有爆炸性等因素,为了使每个采区互不影响,所以综合考虑后决定采用两翼对角式通风方式。

2.2采区通风方式一、确定采区的通风方式并做技术比较采区应该有足够的供风量,并按需分配到各个采、掘工作面。

为此,采区通风系统就满足一下要求:1.每一个采区,都必须布置回风巷,实行分区通风;2.采煤工作面和掘进工作面都应采用独立通风;3.采煤工作面和掘进工作面的进风和回风,都不得经过采空区和冒落去。

本矿井各采区都有设置两条上山即运输上山及轨道上山。

为此采区通风方式有两种方案。

方案一:轨道上山进风,运输上山回风;方案二:运输上山进风,轨道上山回风。

轨道上山进风,新鲜风流不受煤炭释放的瓦斯、煤尘污染及放热的影响,轨道上山的绞车房易于通风;变电所设在两个上山之间,其回风口设置调节风窗,利用两上山间的风压差通风。

运输上山进风,由于风流方向与运煤方向相反,容易引起煤尘飞扬,煤炭在运输过程中所释放的的瓦斯,可使进风流的瓦斯和煤尘浓度增大,影响工作面的安全卫生条件;运输上山设备所散发的热量,使进风流温度升高;此外,需在轨道上山的下部车场内安设风门。

为此,根据本矿井采区条件综合考虑采用轨道上山进风,运输上山回风比较合适,通风管理相对较容易。

二、采煤工作面通风方式确定采煤工作面的通风方式并作技术比较工作面的回采顺序有前进式和后退式,前进式与后退式相比,回采不用提前掘出回采航道,可以边采边掘,但是回采巷道的区段运输平巷和区段回风平巷的维护费用较多。

并且新鲜风流首先通过采空区,漏风严重,且风流会带着采空区涌出的瓦斯进入工作面,容易使瓦斯超限。

煤层本身具有自然发火危险,前进式通风使自然发火更加容易,增加通风管理难度,故考虑后退式回采顺序。

由于本矿井的准备巷道是两条上山,故只能采用U型通风,再加上本矿井的煤层倾角15°,属于中等,并且本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为6.6m3/t,属于中等偏上,由于瓦斯比空气轻,为了减少在上隅角产生瓦斯积聚,因此采用上行通风方式。

三、主要通风机工作方法确定主要通风机的工作方法并做技术比较主要通风机的工作方式主要有抽出式、压入式和压抽混合式。

抽出式、压入式和压抽混合式通风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见表2-2。

表2-2 抽出式、压入式和压入式通风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通风方式优缺点及适用条件抽出式是当前常用的通风方式,适用性强,有利于瓦斯管理,适用于矿井走向长、开采面积大的矿井;井下风流处于负压状态,漏风量小,管理简单;当有塌陷区或与别的采区沟通时会把有害气体带到井下使矿井有效风量减少。

压入式低瓦斯矿井的第一水平,矿井地面地形复杂,高低起伏,无法在高山上设置通风机;总回风巷无法连通或维护困难的条件下;与抽出式的优缺点相反,进风路线漏风大,管理困难,风阻大,风量调节困难;井下风流处于正压状态,通风机处于停止运转时,采空区瓦斯会涌向工作面。

压抽混合式可产生较大的通风阻力,适应大阻力矿井,但通风管理困难,一般新建矿井和高瓦斯矿井并不以采用,但是个别用于老井的延深或改建的低瓦斯矿井。

矿区通风必须满足《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每一个生产水平和每一个采区,都必须布置回风道,实行分区通风;回采工作面和掘进工作面都应采用独立通风;对于煤层倾角大的回采工作面应采用上行通风;采煤工作面和掘进工作面的进风和回风,都不得经过采空区和冒落区。

因为只考虑服务年限的头25年故混合式不予考虑。

抽出式:主要通风机安设在回风井口,在抽出式主要通风机的作用下,整个矿井通风系统处在低于当地大气压力的负压状态;当主要通风机因故障停止运转时,井下风流的压力提高,比较安全。

压入式:主要通风机安设在入风井口,在压入式通风机的作用下,整个矿井通风系统处在高于当地大气压的正压状态;在冒落裂隙通达地面时,压入式通风矿井采区的有害气体通过塌陷区向外停止漏出;当主要通风机停止运转时,井下风流的压力降低;采用压入式通风时,须在矿井总进风路线上设置若干通风构筑物,使通风管理难度加大,且漏风严重。

所以,通过上述比较,选择抽出式通风,通风管理比较容易,安全可靠性好。

第三节矿井风量计算3.1矿井需风量的计算原则矿井需风量应按照“由里往外”的原则,由采、掘工作面、硐室和其它用风地点的实际最大需风量总和,再考虑一定的备用风量系数后,计算出矿井总风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