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邓稼先导学案doc
《邓稼先》导学案(含答案)

《邓稼先》导学案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教育背景、科学成就和社会贡献。
深入理解邓稼先在科学领域的杰出贡献,特别是他在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研制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引导学生通过提问、讨论和分享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认识到科学家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
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语言特点。
难点:深入理解邓稼先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
分析文章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学习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互动交流”的方式,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通过自主学习,学生提前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在合作探究中,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启发,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在互动交流中,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标记不理解的词句,查阅相关资料或向同学请教。
学生尝试概括邓稼先的主要贡献和影响力,形成自己的初步认识。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与邓稼先相关的话题(如他的科学精神、爱国情怀、对后世的影响等),进行深入探讨,并准备展示。
角色扮演:选取几名学生扮演邓稼先或其他相关人物,通过对话或表演的形式,展现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精神风貌。
思维导图: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的思维导图,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互动交流:各组展示合作探究的成果,分享对邓稼先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文章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学生提问、讨论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整word版)《邓稼先》导学案及答案

(1) 邓稼先,著名家,是中国、主要的理论设计者,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奖章。
(2) 本文是一篇通讯。这种文体要求能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以叙述为主,也可结合、;时间要求不像那么及时。
【当堂检测一】
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答题。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邓嫁先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模( )式——亲临第一线。他东奔西走,风餐露宿,在试验场整整度过了十年的时光。失败的风险,成功的快乐,大戈( )壁的风刀霜剑,染白了他的bìn fà( )、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zhòuwén( )。
(1)给文段中的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段中画线的词语。
①东奔西走:
②风餐露宿:
(3)文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4)文段中有一句话与原文不完全一致,请用波浪线画出来并将正确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mógē鬓发皱纹
(2)①到处奔波。多指为生活所迫或为某一目的四处奔走活动。②风里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辛苦。
1、试把自己的学习,生活环境与邓稼先的工作生活环境比较一下,想想我们的今天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学业?
2、请你运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词来评价一个人或一类人,表达对他或他们的崇敬之情。
【当堂检测二】
1给加点字注音
孕育(yùn) 难堪(kān)奠基(diàn)
大厦(shà)筹划(chóu) 开拓(tuò)
(3)解释说明
(4)在试验场整整度过了十年的时光
【自主学习】
1、Xūn瀚huáng怯zhēn蓦mó寥寥héng廓
2、崭销茹汗仆露霜寥寥
3、(1)物理学原子弹、氢弹“两弹一星功勋”
(2)人物真实描写议论消息
2、试用一句话说说“我眼中的的邓稼先”,比比谁说得好
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11 邓稼先导学案 新人教版 .doc

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11 邓稼先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
2、学习本文用事例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3、赏析文章优美而饱含感情的文字,并作好语言积累。
4、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学习建议:1、本文的词语极为丰富,特别是成语的大量使用,为语言增色不少。
学习本文,可以从语言积累开始,要多查词典。
2、本文篇幅较长,大家阅读起来可能从整体上不容易把握,要注意正确把握文章思路。
3、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作者既有传统眼光,又有历史视野,要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深沉的感情。
第一课时课前预习:1*、朗读课文两遍。
第1遍只要求读清词句,第2遍边读边圈点勾画,弄清文章的大致脉络——思考:课文6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可否调换顺序?2*、词语积累:给加点的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在原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任人宰.割可歌可泣.鲜.为人知jū gōng 尽cuì家yù户晓截.然不同锋芒bì露妇rú皆知热泪满眶.马革guǒ尸3*、助读材料。
①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是后人对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研究历史和时代的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人物传记的特征有二个:其首要特征是真实性,另一个特征是生动性。
②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课 邓稼先 精品导学案(word版)

本课的设计初衷,是为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
作为教师要充分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只有孩子们有了自信,才有可能持续保持对某些事物的兴趣和热情。
“失败是成功之母”应该改为“成功是成功之母”,特别是在孩子刚开始对某些事物倾注热情和精力的时候,对他们自信心的保护至关重要。
所以强烈建议平时的测验应在学目标范围内尽可能的简单,最大限度的保持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正所谓“大道至简”,在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下,教师的课堂要设计的简便扼要,要把较难的、复杂的问题、深刻的问题讲的轻松自然,诙谐幽默,像涓涓细流,于无声中浸润学生的思维。
本课在单元中,属于承上而启下的教学内容。
一邓稼先(导学案)【学习目标】1.阅读全文,理解认识文章内容。
能够在阅读内容时理清结构、层次。
发现关键语句或段落,并分析期中含义。
2.综合全文认识邓稼先所处年代的格局,理解人物的人格精神。
3.感受邓稼先的性格特征,了解邓稼先为祖国所做出的贡献。
4.了解消息的相关知识,提高阅读消息的能力。
【学习重点】1. 认识邓稼先所处年代的格局,理解人物的人格精神。
2.感受邓稼先的性格特征,了解邓稼先为祖国所做出的贡献。
【学习难点】揣摩语言,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的无私奉献精神,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热点导入】新中国成立初期,许多才华横溢、功成名就的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
许多科研工作者甘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默默奉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写就了一部为祖国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壮丽史诗。
邓稼先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课前预习】邓稼先,著名核物理学家,为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立下赫赫功劳,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邓稼先的名言是:“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在北京逝世,挚友杨振宁为邓稼先立传。
【预习检查】一.辨义1.邓稼先(1924—1986),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11《邓稼先》导学案附答案教学内容

11邓稼先导学案精彩开篇词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这句邓稼先临终前的遗言,今天依旧响彻在我们的耳畔。
邓稼先,用他的朴实的语言和满腔的热血,诠释了一个大写的中国人,让我们感受到了一颗热情澎湃的中国心;邓稼先,用他忠厚纯正的品质,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精神铸就荡气回肠的中国魂。
学习目标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揣摩文中关键语句,领会作者融入笔端的深情,学习邓稼先伟大的爱国精神。
3.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4.学习本文排比、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句式多变的语言特色。
5.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的方法,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
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
“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请给下面加粗的汉字注音。
元勋(xūn)鲜(xiǎn)为人知鞠(jū)躬尽瘁(cuì)孕(yùn)育罗布泊(pō)黯(àn)曛(xūn)铤(tǐng)邓稼(jià)先至死不懈(xiè)选聘(pìn)无垠(yíng)殷红(yān)2.解释下面的词语。
仰慕:敬仰思慕。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鲜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
当之无愧:毫无愧疚地接受(名声、荣誉等)。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
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
七年级下册语文11 邓稼先导学案.doc

11邓稼先杨振宁【学习目标】1. 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并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 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3. 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4. 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学习内容】P78——P88【学时安排】:二学时【学习过程】一、课文导读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
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
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他是谁?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邓稼先。
二、走进文本1、字词积累邓稼()先元助()至死不懈()W()躬尽摩()选售()无垠()成红()詈名()芋友()姬()()野为人知()____ :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
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
泣:流泪。
____ :立大功的人。
: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
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
:竭尽劳苦;瘁:辛劳。
已:止。
: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
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
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
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用马皮包裹尸体。
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接连不断地出现。
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2、了解作者、背景(1)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 0,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授王途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邓稼先》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邓稼先》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题:11 《邓稼先》课型:主备:莫丽宏审核:徐辉时间: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
2、学习文章用事例来刻画人物的方法,学习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3、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学习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学习难点: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预习.导学1、查查手头资料,给大家讲讲你所了解的杨振宁和邓稼先吧,如果你还能知道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连老师都会佩服你的!杨振宁:邓稼先:写作背景:2.给加粗字注音。
鲜为人知()兽铤亡群()风悲日曛()挚友()鞠()瘁()勋()聘()垠()萦()凛()撑()懈怠()开拓()孕育()难堪()彷徨()()筹()划3.根据拼音写汉字至死不xiè 平沙无yín 妇rú皆知xiòng 不见人4.释义马革裹尸:鞠躬尽瘁:锋芒毕露:可歌可泣:家喻户晓:萦带:惨悴:学习.研讨一、导入二、整体感知1、这篇课文篇幅较长,采用了“小标题”的形式。
默读课文,简要说说各个小标题部分分别讲述了有关邓稼先的什么内容。
2、精选你最喜欢的一部分,认真阅读,说一说在这一部分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邓稼先?你是通过哪些语句、事件读出来的?3. 邓稼先的伟大贡献和崇高品质有哪些?三、质疑探究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2、文章第二部分详写了邓稼先的哪些方面?有什么作用?3、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4、为什么作者说,如果拍《邓稼先传》,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四、研读赏析1、细读第五部分并思考:①此段中引用的古文、儿歌有什么作用?②用“我不能走”做小标题有什么好处?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深刻含义:①“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导学案Microsoft Word 文档 (2)

曹县一中初一语文成功导学案课题:《邓稼先》主备人:刘岩审核:初一语文组一成功学习(一)成功目标1.积累字词知识。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邓稼先的感人事迹,体会其伟岸人格。
(二)成功自学1. 同学们,请速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不懂得字词,完成目标1.2. 同学们,请再读课文,在课文的六部分中找出最让你感动震撼的部分,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概括邓稼先的事迹,品评、赞美他的伟岸人格,完成目标2.资料助读:1、关于“两弹一星”“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立下了卓越的功勋。
邓稼先曾荣获全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以及“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1986年,积劳成疾的邓稼先被癌症夺去了生命。
3.关于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与李政道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批杰出物理学家之一。
(三)成功展示1.这些字词我来读。
元勋殷红至死不懈奠基选聘无垠筹划鞠躬尽瘁2.这些词语我来解释。
可歌可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之无愧:家喻户晓:截然不同:马革裹尸:层出不穷:3.邓稼先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的人,他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他的事迹感动了你我,也感动了中国,下面我们就为这位感动中国的科学家拟一段颁奖词吧。
(在课文的六部分中找出最让你感动震撼的部分,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概括邓稼先的事迹,品评、赞美他的伟岸人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
坚持是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
《邓稼先》导学案
主编人:张伟莉审核人:张秀娟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
2、朗读课文,理解,体会作者的感情。
3、学习运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写法。
学习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学习难点: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学习时间:两课时
知识链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授王淦(gàn)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学法指导
1、结合注释,解决重点字词,朗读课文。
(小组内共同提出并解决)
2、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标出疑问的地方。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
1、自读课文,做好预习时的批注。
注意一些词的读音及含义。
(除了下面的词语外,你还可以把自己找出的生字词写在下面,通过工具书解决。
)
元勋至死不懈鞠躬尽瘁选聘殷红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马革裹尸
2、在文中找出直接评价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词语。
3、从上面相关语句我们可以看出全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小组合作
1、全文通过小标题的形式共分成部分,或者叙写了关于主人公的主要事迹,或者对他进行了真诚的评价,你能将这几部分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吗?
2、通过学习,你觉得邓稼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三、班级展示
四、质疑探究
课文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五、自悟自得(请大家谈谈你这一节的收获,可以从写作特点方面、思想感情方面等选一个角度谈。
)
六、测评反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后面的四个成语。
热泪盈眶.()可歌可泣.()鞠躬尽瘁.()彷徨
..()驰骋.()殷.红()殷.切()鲜.红()鲜.为人知()
鲜为人知:
当之无愧:
截然不同:
层出不穷: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领悟对比手法的表达作用,学习邓稼先献身科学的执著精神与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品读理解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
1、文中有两个成语,恰当的概括了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在人们心中的影响,从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两个成语是、。
2、邓稼先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我国的国防事业,身患绝症后,依然谋划核武器发展大计,真正做到了“,”
二、小组合作
1、本文有一个人物叫奥本海默,他并不是文章的主要人物,但作者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篇幅刻画他的性格和为人呢?
2、文章第五部分中有一段唐代散文家李华做写的《吊古战场文》,你能读懂吗?在这儿写这篇古散文有什么作用呢?(提示:用心理解这个短文所写内容)
3、本文对邓稼先的描述,除了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外,还有,你能举出例子来吗?
三、班级展示
四、质疑探究
文章第五部分的标题是“我不能走”,这短短的四个字,表现了邓稼先
的精神?
五、自悟自得(请大家谈谈你这一节的收获,可以从写作特点方面、思想感情方面等选一个角度谈。
)
六、测评反馈
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举了“文革”时期,邓稼先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表现了他出色的口才,请你站在邓稼先的角度,结合当时情况,说一句劝说的话。
2、文章第三部分中为什么要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3、根据本部分内容,概述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4、文中作者说“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
”作者这样的看法是否有道理,就此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