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器教案

合集下载

细胞器教案

细胞器教案

细胞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细胞器的种类和功能。

2. 掌握细胞器的结构和特点。

3. 理解细胞器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细胞器的种类、结构和功能。

2. 难点:细胞器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细胞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细胞内部结构的兴趣。

提问:细胞内有哪些细胞器?它们的功能是什么?
2. 细胞器的种类和功能
讲解细胞器的定义和种类。

依次介绍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溶酶体、液泡等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图片展示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细胞器的工作原理。

3. 细胞器的结构和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细胞器的结构图片,比较不同细胞器的特点。

强调每个细胞器都有其独特的形态和功能,它们共同构成了细胞的“细胞器工厂”。

4. 细胞器之间的相互关系
讲解细胞器之间的联系,如内质网与核糖体、高尔基体与细胞膜等。

引导学生思考细胞器之间如何协同工作,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

5. 课堂总结
总结细胞器的种类、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

强调细胞器对于细胞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性。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了解了细胞器的种类和功能,掌握了细胞器的结构和特点,并理解了细胞器之间的相互关系。

希望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生物科学的发展,不断拓宽知识面。

细胞器教学设计_共10篇

细胞器教学设计_共10篇

★细胞器教学设计_共10篇范文一:细胞器教学设计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第一课时)教案【教材分析】本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①(必修)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是后面将要学习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蛋白质的合成、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等的最根本的基础。

通过学习,使学生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到细胞,认识系统内的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及细胞器之间是怎样分工合作,协调配合来完成细胞的生命活动的,为后面学习细胞的能量的供应和利用奠定细胞学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一章学习了高倍镜的使用及本章第一节的有关细胞膜的知识以后,再进行本节内容的学习,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②了解分离**种细胞器的科学方法。

2、能力目标①让学生通过类比认识细胞内**种细胞器的结构及功能②通过资料的阅读和设计问题引导,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进而综合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研究离不开探索精神、理性思维和技术手段的结合。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细胞中的几种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2、教学难点如何掌握几种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实验探究法、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动手、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比如:①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类比认识细胞内**细胞器及其分工.通过资料的阅读和实际的问题的引导,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进而综合的能力.②思维训练:利用课本插图和课件,培养和学生的读图能力,提高分析、类比归纳的学习方法.【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制作叶绿体,动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等的幻灯片。

细胞器分工总结表【教材处理】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量有限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我安排2个课时。

细胞器教案

细胞器教案

细胞器教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细胞器的相关知识。

教材的章节为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具体内容包括: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溶酶体和中心体等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识记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2. 学生能够理解细胞器在细胞代谢和生理活动中的作用;3. 学生能够运用细胞器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细胞器之间的相互关系;2. 教学重点:细胞器的功能及其在细胞代谢和生理活动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具:生物学实验手册、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细胞器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细胞器的形态与结构;2. 讲解:详细讲解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以及细胞器之间的相互关系;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4. 示例:以线粒体为例,讲解其结构与功能;5. 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细胞器功能的相关练习题;6.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细胞器观察的实验,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2. 板书细胞器之间的相互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出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2. 答案:线粒体:能量转化;叶绿体:光合作用;内质网:蛋白质合成;高尔基体:蛋白质加工;核糖体:蛋白质合成;溶酶体:消化分解;中心体:细胞分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掌握情况良好,但在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方面仍有待提高;2. 拓展延伸:下一节课将讲解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请学生预习相关内容,准备课堂讨论。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在于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细胞器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是因为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较为复杂,学生需要理解并记住每个细胞器的特点和作用。

同时,细胞器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教学难点,因为它们在细胞代谢和生理活动中扮演着相互协作的角色,学生需要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高中生物八个细胞器教案

高中生物八个细胞器教案

高中生物八个细胞器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八个常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八个细胞器在细胞内的位置和作用。

3. 探讨细胞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协调作用。

教学内容:
1. 细胞核
2. 线粒体
3. 质体
4. 内质网
5. 高尔基体
6. 液泡
7. 溶酶体
8. 叶绿体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观察图片或视频展示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思考细胞器在细胞内的
作用。

2. 学习八个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分组进行讨论和分享,了解每个细胞器的具体作用。

3. 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或观察镜下的方式,让学生观察细胞器在细胞内的位置和运作过程。

4.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八个细胞器之间的联系和协调作用,讨论它们在细胞内的相互
作用。

5. 检测评价:设计小测或作业,检验学生对八个细胞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教学资源:
1. 细胞器结构图
2. 实验器材和材料
3. 电子书或视频资料
教学延伸:
1. 让学生展开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学习更多细胞器的种类和功能。

2. 进行小组合作项目,让学生设计实验或展示来展示细胞器的作用和关系。

3. 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或进行实地考察,增加学生对细胞器的理解和实践经验。

教学反馈:
1. 定期进行课堂小测,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及时解答和辅导。

3.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思考。

(教案)细胞器教案

(教案)细胞器教案

(教案)细胞器教案教案:细胞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第10章《动物和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的第二节《细胞器》。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细胞器的基本概念、各类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细胞器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细胞器的基本概念,能够识别和描述各类细胞器的结构特点。

2. 掌握细胞器的功能,理解细胞器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细胞器的结构特点和功能,以及细胞器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2. 教学重点:各类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器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细胞器模型、挂图。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细胞器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细胞器模型和挂图,引导学生观察细胞器的结构特点,引发学生对细胞器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细胞器的基本概念,各类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细胞器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各类细胞器在细胞中的作用,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细胞器卡片游戏,通过游戏加深对细胞器的理解和记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细胞器1. 基本概念2. 各类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3. 细胞器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出五种细胞器,并描述它们的结构和功能。

(2)分析一个具体的细胞器,阐述它在细胞中的作用。

2. 答案:(1)五种细胞器: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中心体。

线粒体:细胞内的能量工厂,负责细胞的能量代谢。

内质网:负责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

高尔基体:负责蛋白质的修饰和包装。

核糖体: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中心体:参与细胞分裂过程。

(2)以线粒体为例:线粒体是细胞内的能量工厂,负责细胞的能量代谢。

它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氧化,释放出能量,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动力。

高中生物细胞器老师教案

高中生物细胞器老师教案

高中生物细胞器老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细胞器的概念和功能;2. 掌握常见的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3. 能够解释细胞器在细胞中的作用;4. 能够分辨不同细胞器的特点和功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了解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2. 掌握常见的细胞器的特点和功能。

三、教学内容:1. 细胞器的概念和分类;2. 常见的细胞器: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了解细胞器在细胞中的作用。

2. 概念讲解:简要介绍细胞器的概念和分类,引导学生思考细胞器在细胞中的作用。

3. 结构和功能:逐一介绍常见的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掌握每种细胞器的特点和作用。

4. 关联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细胞器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让他们理解细胞器在细胞活动中的重要性。

5. 拓展讨论:让学生思考细胞器在不同类型细胞中的差异和适应性,拓展他们对细胞器的理解和认识。

6. 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强化学生对细胞器的掌握和理解。

五、课堂练习:1. 请学生根据已学内容列举出细胞器的分类和功能;2. 请学生对比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六、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更多有关细胞器的知识;2. 思考并总结细胞器在细胞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细胞器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结构及功能,能够解释细胞器在细胞中的作用,并能够分辨不同细胞器的特点和功能。

在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细胞器教学设计

细胞器教学设计

细胞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说出细胞器的种类和功能。

(2)理解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分析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细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细胞器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生命活动,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

(2)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细胞器的种类和功能。

(2)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

2、教学难点(1)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细胞器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细胞器有初步的了解。

2、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细胞器的图片、动画等,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细胞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细胞内部的结构和功能是如何实现的,从而引出细胞器的概念。

2、讲授新课(1)细胞器的种类①线粒体:通过展示线粒体的图片和动画,讲解线粒体的形态结构(双层膜、嵴等)和功能(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②叶绿体:同样以图片和动画的形式,介绍叶绿体的结构(双层膜、基粒等)和功能(光合作用的场所,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

③内质网:展示内质网的图片,讲解内质网的类型(滑面内质网和粗面内质网)、结构(单层膜)和功能(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④高尔基体:利用多媒体展示高尔基体的形态结构,介绍其功能(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

⑤核糖体:讲解核糖体的组成(由 RNA 和蛋白质组成)和功能(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高中生物细胞器教案

高中生物细胞器教案

高中生物细胞器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细胞器的定义和功能。

2. 了解常见的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3. 掌握细胞器在细胞内的位置和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1. 细胞器的种类及功能。

2. 细胞器的结构和位置。

3. 细胞器之间的协同作用。

教学难点:1. 掌握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联系。

2. 理解细胞器在细胞内的相互作用和协同性。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板书和彩色笔3. 实验器材:显微镜、玻璃片、盐水、洋红染料、酒精灯等教学过程:一、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细胞的图像,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细胞内有哪些结构?这些结构分别有什么功能?二、细胞器概述1. 教师简要讲解细胞器的定义和功能,介绍常见的细胞器有哪些。

2. 使用PPT展示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快速了解各个细胞器的作用。

三、细胞器的实验1. 实验一:制作显微镜玻璃片上的细胞像,并观察细胞器的位置。

2. 实验二:用盐水和洋红染料模拟细胞内的液体环境,观察细胞器的颜色变化。

四、细胞器的学习1. 学生讨论各大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并对比它们之间的差异。

2.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细胞器之间的协同作用和相互关系。

五、细胞器的练习1. 出示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对细胞器的理解。

2. 学生带着问题展示PPT给同学解答。

六、总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2. 学生提出问题或讨论,加深对细胞器的理解。

七、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在家里复习和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了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细胞器的整体认识。

教师提倡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学习,尽量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乐趣和启发他们对细胞学的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知识落实篇
专题二细胞的代谢
第一讲酶与ATP
1.(高考变式)成熟的神经细胞在兴奋时,下列几种酶中最不活跃的是() A.ATP合成酶B.DNA聚合酶
C.呼吸酶D.RNA聚合酶
解析:成熟的神经细胞已经高度分化,失去分裂能力,不能进行DNA的复制,因此不需要DNA聚合酶。

答案:B
2.(创新预测)图示木瓜蛋白酶和胃蛋白酶对抗体的消化作用,根据
图示实验结果,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胃蛋白酶能使抗体失活
B.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C.木瓜蛋白酶和胃蛋白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D.胃蛋白酶催化抗体分解断裂的肽键数目多于木瓜蛋白酶
解析:比较两种蛋白酶对抗体的影响可以发现,胃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分解抗体产生的结果不同,前者分解抗体产生的产物更多,说明了胃蛋白酶催化裂解了更多的肽键,也说明了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该实验结果无法证明两种蛋白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所以选C。

答案:C
3.当你在品尝各种美味佳肴时,你不得不感谢三磷酸腺苷(ATP)这种化学物质。

新的研究显
示,ATP这种传统上与细胞能量供应相关的物质在把食物的味道信息传递给大脑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据以上信息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ATP与能量供应相关
B.作为信息分子的A TP不能提供能量
C.ATP也可作为信息传递分子
D.神经细胞膜外表面可能有ATP的受体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ATP也可作为信息传递分子,信息传递分子与受体结合可传递信息。

ATP与能量代谢有关。

答案:B
4.(创新预测)为了验证口腔的分泌液中有蛋白酶,某学生设计了两组实验,如下图所示。

在37℃水浴中保温一段时间后,1、2中加入适量双缩脲试剂,3、4中不加任何试剂,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A.实验②B.实验①
C.实验①、实验②都能D.实验①、实验②都不能
解析:要验证口腔的分泌液中有蛋白酶,我们所用的检测试剂不能是双缩脲试剂,因为既使口腔的分泌液中有蛋白酶,并且把实验①中的蛋白质全部分解成多肽,双缩脲试剂也会与反应液发生显色反应。

正确的做法应该像实验②一样,用蛋白块,直接用肉眼观察蛋白块是否消失,若消失,则表明口腔的分泌液中有蛋白酶,若蛋白块没有变化,则表明口腔的分泌液中没有蛋白酶。

答案:A
5.(创新预测)当细胞内某种RNA存在时,某一生化反应能正常进行,当这种RNA被有关水解酶水解后,该化学反应停止。

导致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双选)()
A.该生化反应的酶是RNA水解酶
B.该种RNA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基因
C.该种RNA能催化细胞内的该生化反应
D.该种RNA在此生化反应中能起催化作用
解析:据题意可知,细胞内的某一生化反应需要在RNA的存在下才能够进行,而极少数酶的化学本质是RNA,所以这里的RNA应该能起催化作用。

答案:CD
6.(2010·盐城调研改编)如图表示在不同条件下,酶催化反应的
速度(或生成物量)变化情况。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图①能用来表示反应物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B.图②虚线表示增加酶浓度后,其他条件不变时,生成物量与反应时间关系的变化情况
C.若图②中的实线表示过氧化氢酶对H2O2分解的催化效率,则虚线表示Fe3+的催化效率
D.图②可以用来表示不同温度下,生成物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解析:过氧化氢酶比Fe3+的催化效率高,在同样底物的条件下,过氧化氢酶使反应达到平衡点比Fe3+快,因此图②虚线表示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而实线表示Fe3+的催化效率。

不同温度影响酶的活性,但不会改变平衡点,只会改变达到平衡点的时间,所以在图②中若表示不同温度下,生成物最终量不会因温度而改变。

答案:C
7.如图是绿色植物体内能量供应及利用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有误的是(双选)()
A.A中合成A TP的部分是在叶绿体基质
B.B中的ATP用于还原三碳化合物
C.A、C中合成A TP所需的能量来源相同
D.D中能量的去向是用于耗能的生命活动
解析:A中合成AIP的场所是在叶像体类囊体薄膜上。

A中合成ATP所需能量来源于光能,C中合成A TP所需能量来源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

答案:AC
8.将肠淀粉酶溶液的pH由1.8调高至12的过程中,其催化活性表现为(纵坐标代表催化活性,横坐标代表pH)(
)
答案:C
9.回答下列关于酶与A TP的几个问题:
(1)蓝藻细胞消耗ADP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

绿藻细胞产生ATP的生理过程是
________、________。

(2)酶之所以能够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是因为它能________________。

(3)如图表示人体某种酶作用于一定量的适宜物质(底物),温
度、pH保持在最适值,生成物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在140
分钟后,曲线变成水平,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其他条件不变,将该酶的浓度增加一倍,请在图上画出生
成物量变化的曲线。

(4)为探究高温对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与结果:
①取两支洁净的试管,编号为1和2。

②在1号管中加入2 mL 3%的新鲜过氧化氢溶液,2号试管中加入1 mL 20%的新鲜肝脏研磨液,分别置于100℃恒温水浴5分钟。

③将2号管中的肝脏研磨液加入1号管,振荡摇匀,再置于100℃恒温水浴5分钟,结果未观察到气泡产生。

结果分析:推断观察不到气泡产生的两种可能原因:,。

解析:首先快速浏览本题,发现4个小题是相对独立的,分析题干中曲线图的含义及实验过程与结果,逐一解决。

(1)蓝藻为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和线粒体,消耗ADP(即产生ATP)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绿藻为真核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ATP的生理过程是光反应和细胞呼吸。

(2)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从而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

(3)在140分钟后,曲线变成水平,即生成物不再增多,说明底物量一定,且已被消耗尽。

若将该酶的浓度增加一倍,势必增大反应速率从而缩短反应时间,由于底物量一定,则最终的生成物量与原来相同。

(4)由于过氧化氢具有热不稳定性,实验过程中高温可使底物过氧化氢全部分解,从而观察不到气泡产生;也可能是因为高温使过氧化氢酶变性,失去活性,不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气体。

答案:(1)细胞质基质光反应细胞呼吸(2)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3)底物量一定,底物已被消耗尽如图虚线所示
(4)高温使过氧化氢酶变性,失去活性高温使底物过氧化氢全
部分解(或既有过氧化氢酶变性,又有底物被全部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