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读后感1500字作文2篇

合集下载

《浮士德》读后感(通用11篇)

《浮士德》读后感(通用11篇)

《浮士德》读后感(通用11篇)《浮士德》读后感1《浮士德》是一部以德国民间传说为主题的长篇诗剧,其作者是歌德。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但仅是一场人生体验,更给予我很多人生的感悟。

《浮士德》的作者是德国诗人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他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在各民族文学交流的基础上建立世界文学的人。

他希望把近代科学的理性和古希腊审美的感性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符合当时社会环境的完美审美观念。

他认为古典与浪漫的区分是现实与理想之分,主张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相结合。

他是一位追求自由、不断进取的“叛逆者”。

浮士德这本书就完美地体现了作者的内心。

这部诗剧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一开始是上帝与恶魔的对话,恶魔认为上帝创造的人类自私、贪婪,没有进取者,只贪图享乐,不应该有人类。

而上帝则认为人类是善良的,例如人类中最杰出的浮士德就是一个积极进取的典型。

于是上帝与恶魔打赌,让恶魔引诱浮士德走入歧途。

于是浮士德的生命体验,历经追求爱情、追求美,最後走向社会实践的道路。

文中的内容,我最喜欢的一篇是瓦普几斯节。

瓦普几斯节上的欢乐比起文章中的勾心斗角更加让人沉醉。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我心里浮士德是博学的,拥有大智慧的。

他满腹经纶,久负盛名却依然在思索和学习。

他的一生都在不断进取,至死都在做造福人类的事。

我向大家推荐这本书,因为从著名的“浮士德难题”以及面对这种困境所表现出来的“浮士德精神”上让我感动。

《浮士德》让我懂得人类的进步在于不断地学习,人不应该满足于现状,要不断进取。

希望大家都来读一读这本书,它一定会让你受益匪浅。

最后然我用文中的一句话结尾:人类的辉煌成就不外乎是进取、追求、奋进。

《浮士德》读后感2《浮士德》这个故事包含强烈的杯具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旧时代更迭期的各种冲突:宗教与科学,理智与情感,因循与追求。

浮士德对学十分热爱:"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遗憾的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

浮士德读后感(通用16篇)

浮士德读后感(通用16篇)

浮士德读后感浮士德读后感(通用16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浮士德读后感(通用1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浮士德读后感1《浮士德》是德国文豪歌德的一部著名歌剧。

它在世界上是一朵花,永不凋谢的奇葩,闪射出魅力迷人的光彩。

它曾是马克思最喜爱的德语文学著作,被他读的烂熟。

正如研究《红楼梦》有“红学”,研究莎士比亚有“莎学”一样,在世界范围内研究《浮士德》也以形成“浮学”。

它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永远不安于现状、永远自强不息的德国男子的故事。

他一生痛苦曲折,但是却敢作敢为、豪迈悲壮。

这本书写的是,在天国里魔鬼头子与上帝打赌,魔鬼认为,人类代表浮士德茫然不定,浑浑噩噩,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傻瓜,疯子,而上帝确认为,他很快就会从浑噩中醒来,成为人类的圣人,带领人类走向幸福。

于是,魔鬼便于上帝打赌可以让他永不安宁的心得到满足。

浮士德在魔鬼的帮助下,恢复了青春,遨游了人间和神间,经历了许多事情,但还是没有获得心灵的满足。

最后在围海造田这一征服自然和替大众谋福利的事业中很老并且双目失明的他找到了心灵美好的家园,然后就死去了,然而他的灵魂魔鬼抓进地狱,而是由天使护送上了天堂,因为他帮助了人们。

本书分为第一节和第二节。

这本书都是在讲浮士德怎样帮助大众,又怎样被魔鬼危害等等后来遇到了玛格丽特这个人,两人一起飞向了更高的天堂。

《浮士德》是一本说不尽的书,谁也不敢说读懂了它,我明白了,不能作恶,不能迷惘,一旦到了地狱,你将万劫不复,为了人类的幸福·美满而奋斗吧!相信吧,你最终会飞往天堂,与思念的人在一起幸福·美满的生活下去!浮士德读后感2这就是《浮土德》触动了我的一句话,也是浮士德性格“肯定”、“善”、“否定”、“恶”的发展历程的概括。

《浮士德》被称为欧洲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

它是一部诗剧,分上下两部,共一万二千余行。

《浮士德》读后感(2篇)

《浮士德》读后感(2篇)

《浮士德》读后感《浮士德》是由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一部戏剧作品,被认为是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该作品描述了主人公浮士德对知识的追求、对欲望的探索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在阅读完《浮士德》后,我被其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所震撼,获得了许多思考和启发。

首先,《浮士德》通过主人公浮士德的形象,探讨了知识与欲望之间的辩证关系。

浮士德是一个卓越的学者,对于他来说,知识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超越人类局限的力量。

他痴迷于不断的学习和追求,试图通过知识来超越现实的束缚。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浮士德发现只有知识的追求还不足以满足他内心深处的渴望,他对于人生的意义和追求变得更加苦恼。

浮士德的困惑和苦恼正是对人性的探索,也是在探讨欲望的性质和对于心灵的引领。

在浮士德的追求中,欲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通过与魔鬼梅费斯托交易,获得了无限的欲望满足,享受了权力、财富和名声。

然而,这些欲望的满足并没有给浮士德带来真正的幸福,反而让他更加痛苦和空虚。

这让人不禁思考,欲望到底是一种如何满足的力量,它能否给人带来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除此之外,《浮士德》还通过浮士德与梅费斯托的对话,探讨了人与魔鬼之间的斗争和人的自由意志。

梅费斯托代表着邪恶的力量,企图腐化和毁灭浮士德的灵魂。

然而,浮士德并没有完全屈服于梅费斯托的控制,他选择了自由和责任。

浮士德的选择展示了人的自由意志的力量,也表达了个体对抗邪恶的决心和勇气。

通过阅读《浮士德》,我还对歌德的文学风格和写作技巧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欣赏。

歌德以其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语言,塑造了丰满而立体的人物形象。

他巧妙地运用对话和独白,展示了不同人物之间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

此外,歌德通过诗歌、戏剧和散文的融合,展示了他的多样化的文学才华,并使《浮士德》成为一部既具有哲学思考又富有艺术感的作品。

总的来说,阅读《浮士德》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和启发。

作品通过对知识、欲望和自由意志的探讨,揭示了人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思考。

《浮士德》读后感想(精选5篇)

《浮士德》读后感想(精选5篇)

《浮士德》读后感想(精选5篇)《浮士德》读后感想【篇1】《浮士德》是一部以德国民间传说为主题的长篇诗剧,其作者是歌德。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场人生体验,更给予我许多人生的感悟。

《浮士德》的作者是德国诗人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他是第一个提出在各民族文学交流的基础上建立世界文学的人。

他希望把近代科学的理性和古希腊审美的感性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符合当时社会环境的完美审美观念。

他认为古典与浪漫的区分是现实与理想之分,主张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相结合。

他是一位追求自由、不断进取的“叛逆者”。

浮士德这本书就完美地体现了作者的内心。

这部诗剧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一开始是上帝与恶魔的对话,恶魔认为上帝创造的人类自私、贪婪,没有进取者,只贪图享乐,不应该有人类。

而上帝则认为人类是善良的,比如人类中最杰出的浮士德就是一个积极进取的典型。

于是上帝与恶魔打赌,让恶魔引诱浮士德走入歧途。

于是浮士德的生命体验,历经追求爱情、追求美,最後走向社会实践的道路。

文中的内容,我最喜欢的一篇是瓦普几斯节。

瓦普几斯节上的欢乐比起*中的勾心斗角更加让人沉醉。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我心里浮士德是博学的`,拥有大智慧的。

他满腹经纶,久负盛名却依然在思索和学习。

他的一生都在不断进取,至死都在做造福人类的事。

我向大家推荐这本书,因为从著名的“浮士德难题”以及面对这种困境所表现出来的“浮士德精神”上让我感动。

《浮士德》让我懂得人类的进步在于不断地学习,人不应该满足于现状,要不断进取。

希望大家都来读一读这本书,它一定会让你受益匪浅。

最后然我用文中的一句话结尾:人类的辉煌成就不外乎是进取、追求、奋进。

《浮士德》读后感想【篇2】我用灵魂换理想《浮士德》讲述的是德国中世纪一个古老传说,年逾半百的炼金术士浮士德向魔鬼出卖灵魂,换取青春和爱情。

歌德借这个题材演绎了广阔、深邃而崇高的人生内容,为人类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唱了一出迄今响彻寰的凯歌。

《浮士德》读后感(优秀6篇)

《浮士德》读后感(优秀6篇)

《浮士德》读后感(优秀6篇)《浮士德》阅读篇一鬼靡菲斯特在一片对上帝的颂扬声中,公然指责人世间的混浊丑恶,反对对上帝的阿谀,并且跟上帝打赌人性的贪婪。

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使浮士德喊出“这一切都美呀,请你留住”。

这是浮士德玩弄了阿甘玛丽,偷欢了海伦,协助国王作战,获得了海边的一块封地,准备实施围海造田赐福于民的宏伟计划时,瞎眼的他把靡菲斯特召人为他挖掘坟墓的场面误认为是他那宏伟计划开始实施时而发出的呼喊。

浮士德总是想拥有世间他认为最有价值的一切:美色、财富、国土、郡民……他什么都想要。

他年纪虽然逐渐增大,但这贪婪之心毫不衰减。

当他发现围海造田这一最美的宏愿得以实现时,就禁不住喊出了自己的心声,想把它留住。

“占有最美的事物,得遂自己心愿。

”我觉得这正是人性贪婪无厌的最大最有力的证据。

可惜,大家都把这部伟大作品的深刻思想给弄反了。

他们都认为,浮士德的所作所为正是人类不断进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象征。

上帝认为人性是积极向上,永无止境的;魔鬼认为人是不会知足的。

其实,上帝与魔鬼这一对双胞胎,所说的话语看似不同,实际上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我认为,上帝造人,目的是在操控人——想想伊甸园的故事就可以明白了。

我当然赞同魔鬼的意见:人的贪婪之心是世间不得安宁的根源,人是不会知足的。

然而,论者往往迷眼于浮士德的“请留住”这一句话,认为这是人性积极进取的体现。

实际上同样可以说,这正是人性“不知足”的最好体现。

试想,一个人到了晚年,在他已占有、享受过一切认为世间最美好的事物之后,突然又有一件他认为最美的却又稍纵即逝的事物降临时,他立即从心里发出“请你留住”的呼唤,不正是他贪婪无厌的最有力的证明吗?于是,浮士德死了。

于是,靡菲斯特赢了。

而正当魔鬼按照当初与上帝达成的协议,欲占有浮士德的灵魂(他想消灭人的贪婪本性吗?)时,上帝却派使者来抢走了浮士德的灵魂。

上帝又耍了一回赖!于是,人就永远无止境的贪婪进取。

浮士德读后感篇二什么能使人类心满意得?恋爱中的人说:“爱情!”当官的人说:“至高无上的权力!”百万富翁说:“用不完的财富!”艺术家说:“对美的追求和享受!”不知您会选哪一种?浮士德享受过这些,但他没有心满意足,最终他围海造田,说出了:“真美啊,请停下来!”其实浮士德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虽然偶尔误入迷途,但他可以重入正道,最终他不为人们创造幸福了吗?我从这本书里体会到做人总是会受小人误导,误入迷途,正如魔非斯托误导浮士德,只要重新走入正道,就可以了。

浮士德的读后感(通用23篇)

浮士德的读后感(通用23篇)

浮⼠德的读后感(通⽤23篇) 当品味完⼀本著作后,相信你⼼中会有不少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是⼩编整理的浮⼠德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家能够喜欢。

浮⼠德的读后感篇1 《浮⼠德》是⼀部以德国民间传说为主题的长篇诗剧,其作者是歌德。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场⼈⽣体验,更给予我许多⼈⽣的感悟。

《浮⼠德》的作者是德国诗⼈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他是第⼀个提出在各民族⽂学交流的基础上建⽴世界⽂学的⼈。

他希望把近代科学的理性和古希腊审美的感性结合在⼀起,创造出⼀个符合当时社会环境的完美审美观念。

他认为古典与浪漫的区分是现实与理想之分,主张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相结合。

他是⼀位追求⾃由、不断进取的“叛逆者”。

浮⼠德这本书就完美地体现了作者的内⼼。

这部诗剧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开始是上帝与恶魔的对话,恶魔认为上帝创造的⼈类⾃私、贪婪,没有进取者,只贪图享乐,不应该有⼈类。

⽽上帝则认为⼈类是善良的,⽐如⼈类中最杰出的浮⼠德就是⼀个积极进取的典型。

于是上帝与恶魔打赌,让恶魔引诱浮⼠德⾛⼊歧途。

于是浮⼠德的⽣命体验,历经追求爱情、追求美,最後⾛向社会实践的道路。

⽂中的内容,我最喜欢的⼀篇是⽡普⼏斯节。

⽡普⼏斯节上的欢乐⽐起⽂章中的勾⼼⽃⾓更加让⼈沉醉。

⼀千个读者就有⼀千个哈姆雷特,在我⼼⾥浮⼠德是博学的,拥有⼤智慧的。

他满腹经纶,久负盛名却依然在思索和学习。

他的⼀⽣都在不断进取,⾄死都在做造福⼈类的事。

我向⼤家推荐这本书,因为从著名的“浮⼠德难题”以及⾯对这种困境所表现出来的“浮⼠德精神”上让我感动。

《浮⼠德》让我懂得⼈类的进步在于不断地学习,⼈不应该满⾜于现状,要不断进取。

希望⼤家都来读⼀读这本书,它⼀定会让你受益匪浅。

最后然我⽤⽂中的⼀句话结尾:⼈类的辉煌成就不外乎是进取、追求、奋进。

浮⼠德的读后感篇2 《浮⼠德》追求中所涉及的社会现实只是⼀个⽅⾯,其中还有另⼀个重要内容即“⼈”的主题。

读《浮士德》有感范文三篇

读《浮士德》有感范文三篇

读《浮士德》有感范文三篇你知道吗?写其实是我们在看过一部优秀的作品后记录自己想法最好的方式,你知道怎么写吗?以下是职场和大家分享的读《浮士德》有感范文三篇的参考资料,提供参考,欢送你的参阅。

读《浮士德》有感范文1《浮士德》追求中所涉及的社会现实只是一个方面,其中还有另一个重要内容即“人”的主题。

浮士德不断追求的动因不是来自社会矛盾的召唤,也不是有些文章认为的来自魔鬼的诱惑,而是来自浮士德内心的不平衡,是他的内心痛苦促使他不断追求。

他的痛苦不是自他对外界与物质的不满足,而是自他对自身状况的不满足,他想改变自己生存方式中的各种缺憾,追求更符合人性、更为理想与健全的人格。

只有从“人”的主题看《浮士德》,才能还《浮士德》以完好性;只有从“人”的主题人手,才是找到了翻开《浮士德》的钥匙。

浮士德的每一次追求都是不了了之的,因为他不是为了寻求社会矛盾的解决,而是追求一种健全而完美的人格。

他否认了不完美人格的各个阶段,最后找到了最健全、最完美人格状态的生存方式。

“人”的主题,是18世纪德国美学所讨论的主题,也表达了歌德本人的美学思想。

假如说现实的内容在《浮士德》中是零散的、被分割的,那么“人”的主题那么是一贯的、整体性的,这才是《浮士德》作为一个整体的统一所在。

它也极符合歌德本人的创作思想。

歌德曾指出,“艺术家应该通过整体向世界说话”,而这一整体“他在自然中是找不到的,而是他自己心灵的产物”。

根据这段话,我们认为浮士德的活动可以被划分,现实可以被分割和组合,但歌德要表达的思想应该是统一的,浮士德形象应该是作为一个完好的形象出现的。

这是符合歌德对人的看法的。

他曾说:“人是一个整体,一个多方面的内在联络着的才能的统一体。

艺术作品必须向人的这个整体说话,必须适应人的这种丰富的统一体,这种单一的杂多。

”假如我们仍然说,浮士德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代表,应该说,这只说出了浮士德形象的象征意义。

其本来意义,即对完美人性、理想人格的追求,假如回到《浮士德》本文的话,将会更为明晰地展示出来浮士德出场时是一位老博士,他已精通了当时的哲学、法学、医学和神学四大学科。

浮士德读后感(优秀7篇)

浮士德读后感(优秀7篇)

浮士德读后感(优秀7篇)浮士德的读后感篇一诗剧《浮士德》以欧洲三千年的历史为背景,记录了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人类精神发展的历程,并根据十九世纪初的社会发展状况对人类未来做出了展望。

全诗以浮士德精神的发展为线索,主人公先后经历了五种追求。

而伴随其始终的便是那种“追求真理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勇往直前”、“重视实践和现实,永不满足于现实,不断追求真理”的“浮士德精神”。

(一)深化的原点精神《浮士德》是以“献词”、“舞台的前戏”、“天上的序曲”作为它的序幕,然后由“悲剧?第一部”、“悲剧?第二部”组成。

可以说这个宏伟的诗剧,是以个人与社会、宇宙的关系的“生”为主线,网罗了“生”的各式各样的场面。

歌德在完成这部巨著后曾说:“我这一生的今后岁月可以看作一种无偿的赠品,我是否还工作或做什么工作,事实上都无关宏旨了”因此,从其中一种意义说,《浮士德》是将歌德的青春时代的坐标轴以一生心血不断加以深化的、歌德的激荡生涯的象征。

歌德花费了五十六年完成了巨著《浮士德》,他那持久的创作热情,异乎常人的创作激情是常人所无法想象的。

这便是一种宝贵的出发点,原点精神。

法国的文学家瓦莱里在《歌德颂》中说:“在歌德身上,最惹我注意的是,他那异乎寻常的长寿”。

这里的长寿不仅仅指歌德的高龄,更是知这种一以贯之的原点精神。

它使伟大艺术家超越了时间的沧桑,空间的寂渺,以追求艺术的最高峰为目标。

一八二三年九月十八日歌德在与艾克曼的谈话中说道:“世界是那样广阔丰富,世界是那样丰富多彩?我的诗全部都是应景即兴的诗,来自现实社会,从现实社会中得到坚实的基础。

我一向瞧不起空中楼阁的诗。

”歌德用他的一生孜孜以求这种坚实的基础,只有拥有异乎寻常的创作寿命与持久力,只有不断坚持深化“生命的原点”,足以决定他的人生的、各自牢固的出发点和光源,才能在现实中去发现艺术的精髓,带他奔向伟大的高度,完成生命的蜕变。

(二)理性主题《浮士德》所揭示的理性主题更多的表现在对人性的一种关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浮士德》读后感1500字作文2篇
《浮士德》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

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下面,为大家关于《浮士德》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浮士德》读后感一:
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

这就是《浮士德》触动了我的一句话,也是浮士德性格肯定善,否定恶的发展历程的概括。

《浮士德》被称为欧洲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

它是一部诗剧,分上下两部,共一万二千余行。

浮士德本是十六世纪德国民间故事中的人物。

在传说中,浮士德是一个追求世俗享受而把灵魂卖给魔鬼的术士。

歌德借用这一题材,把浮土德塑造成一个德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形象。

作品写浮士德一生从书斋、市民社会小世界走向政治、历史大舞台的过程,其中经历了求知生活、感情生活、政治生活、艺术生活、改造大自然这五个阶段,从而总结了诗人自己一生的生活经验,也概括了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精神探索的历史。

浮士德是一个虚构的象征性形象。

但是他有鲜明的个性,那就是永不满足、不断追求,不断探索的精神。

他的内心充满矛盾:一方面满足现状,享受现世幸福,另一方面不断追求更高的理想。

他一生中有过迷惘,有过错误,但是由于他的自强不息,所以能够不断前进,
最后能够找到人生真理的答案,要做一个每天争取上进和生存的人,并被天使接到天堂,见到了圣母。

魔鬼在诗剧中作恶造孽,引诱浮士德堕落,但实际上却促进了浮士德的前进与成长。

套用苏格拉底的话说,如果浮士德是一匹马,那么魔鬼被派遣到这个世上来,好比是马身上的一只牛虻,职责就是刺激它赶快前进。

正是他帮助浮士德走出书斋,投身于实际生活,也是他促使浮士德在克服自身错误的同时摸索前进,魔鬼其实成为了浮士德在前进道路上不可分离的伴侣。

歌德的创作过程长达六十年。

他从青年时代起即构思此诗,直到临死前不久才告完成。

可以说,这本身即是一种追求,对文学的一种孜孜不倦的追求。

也正是这种追求,使歌德在晚年仍不断地学习新事物,探索新问题。

而《浮士德》正是这种追求所带来结果的最好验证,可以说,是这种追求造就了《浮士德》几百年来的经久不衰。

生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使目己的人生高度在不断追求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每个人在人生追求中都会遇到各种无法逃避的问题,必须选择,而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的性格,将使其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

也许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浮士德,但每一个人都不能缺少浮士德顽强向上、热爱生活、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的品质。

《浮士德》读后感二:
歌德著的《浮士德》,我总算把它看完了,这是我今年读书计划的第三本书。

看完这本书,我大口大口地喘着气。

这不仅是因为这本书厚得像砖头一样,让人望而生畏,还在于书中有许多我不甚理解
的地方。

幸亏有郭沫若在翻译完此书时写的“‘浮士德’简论”,让我稍微有了一点头绪。

现在我就把我的读后感写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这部诞生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初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过巨大影响的
伟大作品。

《浮士德》的故事情节大致是这样的:老年歌德在中世纪的书斋中烦闷苦恼,和弟子瓦格讷出外郊游,遇到一条黑色的尨犬。

原来这尨犬是天上降下来的恶魔靡非斯特匪勒斯所变成的,他和上帝打过赌,先做浮士德的仆人,解除浮士德的心中烦闷。

如果浮士德感到满意了,那么浮士德便不能成为主人,反而为恶魔所有。

于是靡非斯特便把黑色外套变成一朵浮云,载着浮士德和他一起云游世界,去完成他精心设计的任务。

他们首先来到了莱普齐市的一家酒店里,参与了一些无聊大学生的胡闹。

接着被引进“魔女之厨”,嗑了一剂魔汤,于是浮士德便返老还童,变得年青了。

接着就是和可怜的玛甘泪的恋爱,并且生了一个私生子。

玛甘泪把私生子溺死,自己也最终被丢进牢里。

浮士德在经过一段“林窟”的幽居生活,又领略了一次“瓦普几司之夜”后,终于杀进牢里,欲救玛甘泪。

玛甘泪不从,受到审判——死刑。

第一部分告一段落。

故事最难解的还是在于第二部分。

在现实和虚幻之间,浮士德一觉醒来,来到了一个“风光明媚”的地方,并且感到精神百倍。

他去谒见皇帝,皇帝荒淫无耻,一天到晚想着寻欢作乐。

皇帝想见古代美人海伦,结果海伦真的来了。

在“骑士厅”的表演场合,是海伦和巴黎斯的恋爱。

浮士德吃醋,把魔术的钥匙触到巴黎斯身上。

精灵们
都爆炸了,化成了烟雾,浮士德晕倒,失去了自觉。

舞台回到了第一部开篇的中世纪的书斋中,一切的陈设原封不动。

在这里,原先受过靡非斯特训示的“学生”如今变成了“学士”,如今反而把靡非斯特训斥了一顿。

浮士德的弟子瓦格讷守着中世纪的炼金术,在那儿制造着“人造人”,公然造出了一个小仔仔何蒙古鲁士。

但他只能蜷缩在一个玻璃瓶里,在玻璃瓶里蜕化不出来。

在“古典的瓦普几司”之夜,何蒙古鲁士想蜕变,想发育,“希图放恣情欲”而把玻璃瓶撞破,闪烁,燃烧,然后变成了一团火焰,消失掉!浮士德追求海伦,在靡非斯特的诱导下,终于成功,并且生了一个儿子叫欧福良。

他是一个“天才儿”,放荡不羁,追逐“少女”,飞求战争,结果是“纵身于空中”,坠地毁灭。

海伦也因悲苦而消逝,同时把浮士德带到了空中。

在空中浮士德和靡非斯特对谈,表示他想填海。

浮士德因为帮助了那位骄奢淫逸的皇帝,皇帝给了他一带沿海的地面,让他去填海,结果填海成功。

在填海成功的土地上有一对老夫妇,但浮士德因为不满他们坐在这老式的小礼拜堂里,于是便想用新的房子和土地和他们交换,但两位老人不从。

浮士德便让靡非斯特去把他们赶走,因为态度骄横把两位骇死两位老人。

浮士德不免为此“忧愁”,被“忧愁”对着他的眼睛一吹,使得浮士德双目成盲。

在倒下去的那一刻,因为有了开拓疆土的行为,使得他感到了满足,并且喊出了“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按照契约的规定他不得不为靡非斯特所有,但天界的仙使们却把浮士德救出。

在天上,遇到了那位玛甘泪,她要用心把他指导。

天上的至尊者是一位光明圣母,歌德在最后喊出了:“永恒之
女性,领导我们走。

”全剧结束。

这就是《浮士德》大致的故事经过,看完全剧,我不得不为歌德那高超的写作技法而啧啧钦佩。

他把现实和虚幻,古代和现代,如此巧妙地掺杂在一起,确实让人叹而观之。

其次,歌德写作此剧前后用了整整六十年的时间,从1773年歌德25岁时的“原浮士德”开始写起,一直到1806年歌德“浮士德第一部”完成,那时正是青年歌德的“狂飙突进”时期。

歌德写作第二部是在1797年歌德49岁开始写作的,一直到1831年,也就是歌德逝世前一年时才完成第二部的写作。

从25岁一直到83岁,这部作品伴随着歌德从青年时代开始一直到壮年、老年时代,这期间的时代跨度,是我不得不叹而观之的第二个原因。

因为有了这部伟大、宏大的作品,才确立了歌德在世界文艺界中的不朽地位。

同时我也对这部作品的翻译者郭沫若先生怀着深深的敬意。

郭老是在1919年中国的“五四”爱国学生运动期间开始翻译此作品的,那时郭老28岁,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又恰好和歌德的“狂飙突进”运动非常相似,一直到1928年郭老译完《浮士德》的第一部。

再过二十年,也就是在1947年郭老56岁时翻译完《浮士德》中的第二部。

从28岁一直到56岁,时间跨度差不多三十年。

翻译一部作品,前前后后竟然化了差不多三十年的光阴,这是我对郭沫若先生怀着深深敬意的第一个原因。

其次,在翻译这部作品的过程中,为了和原文的意思更加接近,有时为了一、两行诗句的正确翻译,竟然要花费郭老大半天的时间,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

怪不得郭老在翻译完此书时会生
一场大病。

搞翻译工作的人,其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不是我们一般人能够想象到的。

这也是我对郭老怀着深深敬意的第二个原因。

看完《浮士德》如此恢弘的巨作,显然有些地方还有我不甚了解的地方。

郭老建议会德文的朋友最好是原版的和中文的对照一起来读。

可惜我对德文一窍不通,同时对西方的历史以及古希腊的神话故事等方面的知识,显然我掌握得还不是十分丰富。

虽然有这么多的缺陷,但并不妨碍我对这部伟大作品的热爱,因为这确确实实是一个伟大的人写出来的一部伟大的作品,再经过郭沫若这样的文学大家的翻译,使得我备加珍惜我现在的阅读时机和动机。

我也相信,即使再过几十年,到了我年老的时候,也会和歌德、郭沫若一样,随时翻出这本书,在现实和浪漫中,找到自己的精神支柱。

让我们怀着朝圣般的热情,用心体会这部伟大作品带给我们心灵上的震撼吧!不仅是现在,而且是在将来当我们都年老了的时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