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

合集下载

《浮士德》读后感(通用11篇)

《浮士德》读后感(通用11篇)

《浮士德》读后感(通用11篇)《浮士德》读后感1《浮士德》是一部以德国民间传说为主题的长篇诗剧,其作者是歌德。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但仅是一场人生体验,更给予我很多人生的感悟。

《浮士德》的作者是德国诗人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他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在各民族文学交流的基础上建立世界文学的人。

他希望把近代科学的理性和古希腊审美的感性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符合当时社会环境的完美审美观念。

他认为古典与浪漫的区分是现实与理想之分,主张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相结合。

他是一位追求自由、不断进取的“叛逆者”。

浮士德这本书就完美地体现了作者的内心。

这部诗剧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一开始是上帝与恶魔的对话,恶魔认为上帝创造的人类自私、贪婪,没有进取者,只贪图享乐,不应该有人类。

而上帝则认为人类是善良的,例如人类中最杰出的浮士德就是一个积极进取的典型。

于是上帝与恶魔打赌,让恶魔引诱浮士德走入歧途。

于是浮士德的生命体验,历经追求爱情、追求美,最後走向社会实践的道路。

文中的内容,我最喜欢的一篇是瓦普几斯节。

瓦普几斯节上的欢乐比起文章中的勾心斗角更加让人沉醉。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我心里浮士德是博学的,拥有大智慧的。

他满腹经纶,久负盛名却依然在思索和学习。

他的一生都在不断进取,至死都在做造福人类的事。

我向大家推荐这本书,因为从著名的“浮士德难题”以及面对这种困境所表现出来的“浮士德精神”上让我感动。

《浮士德》让我懂得人类的进步在于不断地学习,人不应该满足于现状,要不断进取。

希望大家都来读一读这本书,它一定会让你受益匪浅。

最后然我用文中的一句话结尾:人类的辉煌成就不外乎是进取、追求、奋进。

《浮士德》读后感2《浮士德》这个故事包含强烈的杯具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旧时代更迭期的各种冲突:宗教与科学,理智与情感,因循与追求。

浮士德对学十分热爱:"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遗憾的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

p 歌德《浮士德》

p 歌德《浮士德》

事业追求和事业悲剧:肯定创造和劳动
思考: 如何看待浮士德的追求与悲剧? 如何理解天使的歌唱?
全剧结尾天使的歌唱: 灵界这位高贵者, 已脱离罪恶之手; 凡是自强不息者, 到头我辈皆能救。
浮士德的经历与需要层次
自我成就 美 社会活动 情欲 知识 ( 高 ) 需 要 强 度 ( 低 )
浮士德精神
.
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 然后才能够作生活和自由的享受。…… 我愿看见这熙熙攘攘的人群, 在自由的土地上住着自由的国民。 我更呼唤对于于这样的刹那: “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 我在这宏福的预感之中, 将这最高的刹那享受。
浮士德悲剧
知识追求和知识悲剧:否定了陈腐知识 感官追求和爱情悲剧:否定了仅迷恋情欲的爱情 权势追求和从政悲剧:否定了与王朝妥协的道路 美的追求和寻美悲剧:否定了古典美改造世界的理想
.
三个同心圆:歌德的一生、300年来的欧洲、人 类精神的发展 “近代人失去希腊文化与宇宙的和谐,又失去了 基督教对上帝虔诚的信仰,人类精神上获得了解 放,得到了自由,但也就同时失所依傍,彷徨、 摸索、苦闷、追求,欲在生活本身的努力中寻得 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歌德是这时代精神伟大的代 表。他的主著《浮士德》,是人生全部的反映与 其他问题的解决(现代哲学家斯宾格勒在他的名 著《西土沉沦》中,称近代文化为浮士德文化) 。歌德与其替身浮士德一生生活的内容,就是尽 量体验近代人特殊的精神意义。所以有人称他的 《浮士德》是近代人的圣经。” ——宗白华

积极 超我


消极 本我
道德
理性冲动
情欲
感性冲动
浮士德和靡菲斯特的关系:
1、对立关系。 2、统一关系。 3、精神上具有想通之处。

《浮士德》主要人物形象赏析

《浮士德》主要人物形象赏析

《浮士德》主要人物形象赏析(一)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或人类的代表浮士德是一个先进的人生理想探求者形象。

浮士德在探求人生理想的过程中,表现出了鲜明的性格特征,即:他具有坚忍不拔、执着努力的毅力和品格,具有永不满足、知错必改、不断向上向善的美德和精神。

但浮士德形象还有更深层的象征意蕴:他对人生理想不断探求的每一个阶段都反映了欧洲资产阶级思想家精神发展的某一个重要时期;他对人生理想探索的全过程,则总结了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代以来,一直到19世纪初期德国和欧洲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思想探索的全部历程。

而且,歌德与启蒙运动时期的许多资产阶级思想家一样,把本阶级看作全体人民的代表。

在“天上序曲”中,天帝与靡非斯特关于人类前途的争论,就是以浮士德为例来进行的。

这样,浮士德对人生理想的不断探求便象征着人类的精神发展历程。

(二)浮士德形象的两面性浮士德在对人生理想的探求过程中,也反映出了他的思想矛盾和两面性。

这种思想矛盾和两面性,首先表现在他作为“开明君主”的象征上。

作为一个“开明君主”,他所要建设的国家,不外乎资产阶级理想化的“自由王国”。

它既不可能实现,当然更说不上永恒。

他的封地,是靠着帮助皇帝镇压叛乱得来的赏赐;他的建国,需要用“快乐和威吓”、“金钱、诱惑”甚至“迫害”来奴役人民。

在以新换旧的过程中,他回避革命暴力,虽不作专制的朋友,却让“蛮横”把老人吓死,把旅客杀死,让火焚烧他们仅有的礼拜堂和菩提树。

他的海外贸易,离不开靡非斯特的海上强权,杀人越货。

他的宏伟筹划,总要伴着“不知流多少血”和“鬼哭神号”。

这虽然引起他的“忧愁”,也给他带来喜悦。

因此可以说,在他的“最高享受”中,包藏着资产阶级的掠夺本性。

其次,歌德赋予浮士德以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冲突,以此来表现出一种“辩证精神”。

浮士德在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时说:“有两种精神居住在我的心胸,一个要同别一个分离;一个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执拗地固执着这个尘世,别一个猛烈地要离去凡尘,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驰。

歌德《浮士德》

歌德《浮士德》
歌德的《浮士德》将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 相结合,既继承了古典文学的传统,又开 创了现代文学的新局面。
VS
欧洲文化的融合
歌德的《浮士德》体现了欧洲文化的融合 ,尤其是英国文化和法国文化的影响,为 欧洲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05
作品评价与鉴赏
作品评价
文学价值
《浮士德》是歌德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它不仅在文学上具有极高 的价值,还深刻反映了人类精神追求和历史进程。
与魔鬼梅菲斯特的交易 浮士德的解脱与魔鬼的失败
主要人物介绍
浮士德
故事的主人公,一个对人生充满渴望,不断追求真理和智慧 的知识分子。
梅菲斯特
浮士德的魔鬼对手,他代表了黑暗、自私和虚伪的力量。
人物关系与冲突
01
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 对立
两者代表了善与恶、真理与虚假的对 立。
02
浮士德内心的矛盾
浮士德与自己的内心冲突,反映了他 对真理、善良和道德的探索。
时代背景
《浮士德》是歌德历时60年创作的巨作,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欧洲社会的复杂历史背景。
创作背景
为了完成《浮士德》,歌德进行了大量的阅读、观察和思考,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作品概述
故事梗概
《浮士德》是一部史诗性的巨著,分为五幕,讲述了主人公浮士德一生追求知识、爱情、 政治、艺术和自然的故事。
访问有关德国文学、欧洲文艺复兴、基督教文化的学术网站,可以获
取更多相关研究资料和学术观点。
02
在线数据库
利用在线数据库资源,如图书馆文献检索、数字博物馆等,可以获取
更多与《浮士德》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
03
网络论坛
参与有关德国文学、欧洲文艺复兴、基督教文化的网络论坛或社交媒

《浮士德》汉译及解读考索

《浮士德》汉译及解读考索

《浮士德》汉译及解读考索一在中国,真正意识到将包括歌德在内的德国哲人引入中国之重要性的,严复当为先驱者之一。

这点罕见人及。

他早年留英,曾译出包括《天演论》在内的多部英语名著,成为中国系统介绍西学第一人。

但有人针对“近世学者轻佻浮伪,无缜密诚实之根”,建议他“多择德人名著译之”。

严复在肯定“此诚挚论”的同时,透露已凭英译读过康德、黑格尔及歌德等德人著述,对自己不谙德文感到遗憾,也对这些转译“不逮原文甚远”发出感叹:足下慨近世学者轻佻浮伪,无缜密诚实之根,思欲补其缺愚,使引入条顿之风俗,此诚挚论。

顾欲仆多择德人名著译之,以饷国民。

第仆于法文已浅,于德语尤非所谙。

间读汗德、黑格尔辈哲学及葛特论著、伯伦知理政治诸书,类皆英、美译本,颇闻硕学者言,谓其书不逮原文甚远。

严复所识德人著作中,恰有歌德的《浮士德》。

他曾巧用此剧,对梁启超发难:德文豪葛尔第Goethe戏曲中有鲍斯特Dr Fawst者,无学不窥,最后学符咒神秘术,一夜招地球神,而地球神至,阴森狰狞,六种震动,问欲何为,鲍大恐屈伏,然而无术退之。

嗟乎!任公既已笔端搅动社会如此矣。

然惜无术再使吾国社会清明,则于救亡本旨又何济耶?以上所述,事涉《浮士德》第一幕第一场。

浮士德在烦闷之际,念出符咒,召来地灵,即严复笔下的“地球神”:“他(浮士德)拿起书本,神秘地念出地灵的符咒。

一道淡红的火焰闪动,地灵在火焰中显现。

”严复的“阴森狰狞,六种震动”语,似有夸张,但符合他用“请神容易送神难”之话语方式讥讽任公的初衷:他以为梁启超招来共和之神,引发社会骚动,由于无法退之而陷入困厄;犹如浮士德引来精灵,因为无法脱身而造成悲剧。

以上严复对《浮士德》的引述,出自他1916年的“与熊纯如书”。

约三年后,郭沫若在《时事新报·学灯》增刊上,译出《浮士德》第一部的一段开场白,标志汉译《浮士德》正式登场。

郭译《浮士德》第一部1928年在上海出版,第二部出现在上海群益出版社1947年版的郭译《浮士德》全译本中。

2010第十讲歌德《浮士德》

2010第十讲歌德《浮士德》
歌德此时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戏剧、小说。 这些作品,反映出狂飙突进运动时期的强烈 的反封建的政治倾向与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 意义。主要作品有:未完成的哲理诗剧片段 《普罗米修斯》(1773)、悲剧《铁手骑士 葛兹· 伯利欣根》(1773)、书信体中篇小 封· 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
《少年维特的烦 恼》(1774) 是给歌德带来世 界性声誉的作品, 它使歌德一跃成 为世界知名的青 年作家。 “维 特热”
视频:维特痴情
视频:维特绝恋
小说的第二版歌德写下了《维特与绿蒂》的 卷头诗:“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 子谁个不善怀春,这本是人性中的至纯至洁, 为什么却有惨祸飞进。可爱的读者呵,你哭 我爱我,请从非毁之前救出自己的声名,做 个堂堂的人,不要步我后尘。”
小说的积极意义,如恩格斯所说,在于“建 立了一个最伟大的批判的功绩”,对这个社 会扼杀有才华、有抱负的人给予了抗议,并 通过维特与社会的冲突,反映了青年一代的 觉醒。
3.第二次赌赛:浮士德与靡非斯特的赌 赛
浮士德的书斋中,契约: 在浮士德的有生之年, 靡非斯特情愿做浮士德 的仆人,供他驱使;浮 士德死后,灵魂归靡非 斯特所有。 “你真美呀, 请停留一下!”
与魔鬼订约
4.恋爱:浮士德探求人生理想的第二阶 段
“魔女之厨”,返老还童, 恢复了爱情的欲求 . “玛甘泪悲剧” :它是当时 社会等级障碍在爱情生活 中的反映。在不同阶级男 女之间的爱情中,小市民 出身的女子常常陷入孤苦 无援的悲惨境地。
一、歌德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出生富裕市民家庭,父亲 是市参议员。16岁上大学 学法律。22岁毕业,取得 法学博士学位。 1775— 1786年在魏玛公国做了 10年官。以后专事文学和 科学工作。1791年任魏 玛宫廷剧院经理,领导剧 院27年。1832年去世, 终年83岁。

《浮士德》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浮士德》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浮士德》读书笔记(精选多篇)第一篇:浮士德读书笔记《浮士德》——读后感假如浮士德博士的旅行是由地狱到天国的观光,那让我们看看地狱炼狱天国都有些什么。

地狱:“人类只有通过种种磨难和考验才华通往胜利的彼岸。

”浮士德的社会便是歌德的社会。

歌德在文学、绘画、自然科学的学习中不停追求真理,在德国的狂飙突进活动中积极驱驰,并在运动的失败中进一步深化了解,成就了头脑的高度和深度。

歌德的社会封建专制摧残人性;作品中,浮士德“枯守这个樊笼......塞满大堆书籍,被尘土包围。

”与世隔绝的钻研却不能发现知识对改造生活用处;少女马加雷特饱受品级看法迫害,对浮士德尊称之为“小姐(贵族女士才能拥有的称号)而惊奇;一群青年甚至学生在酒吧里唱着粗俗的歌;教会对未婚生子的女性的非常不公的处罚......而人间地狱的另一部分则是人性的欲望和罪过。

恶行者、伪善者外貌风景无穷,实则心惊胆颤!冥冥苍天,炯炯神眼,原罪的显现、欲望的袒露。

听!慈悲的天神歌;看!堕泪的众生相。

浮士德因为爱欲而酿成爱情悲剧;对腐败王朝,虚幻世界的执着终究化为泡影。

达尔丢夫敢于在神明眼前犯法终了局不善。

”金庸笔下的四大恶人终极难逃处罚......这些小说人物都取材于实际,具有典型性和客观性,而作者对其加工处理不仅是增添小说的可读性也是对世人敲响警钟!再次让已惴惴不安的恶行者心惊。

有多少二战战犯逃过死刑魂魄却终生受着煎熬,午夜梦回的是一具具腐尸和阴惨凄厉的催命声;一些侥幸出逃的贪官常与亲人分家世界各地,既担心被“一锅端”又忍受思亲之苦;因嫉妒而道人是非的长舌妇会因心胸狭窄失去朋侪孤单一生......宗教观念认为以上恶行足以下十八层地狱,最轻拔舌,重则刀锯。

“善恶在一念之间,存善念则化为天国善神,存恶意则化为地狱恶鬼。

”意大利人文主义诗人但丁也讽刺作恶者“形状何等狰狞,姿态何等凶险。

”而那些迫切盼望魂魄救赎的作家,艺术家则总能把人类最深处的劣根性体现在作品中。

炼狱:其象征苦难,象征忏悔。

歌德《浮士德》

歌德《浮士德》

在我的心中啊,盘据着两种精神, 这一个想和那一个离分! 一个沉溺在强烈的爱欲当中, 以固执的官能贴紧凡尘; 一个则强要脱离尘世, 飞向崇高的先人的灵境。 哦,如果空中真有精灵, 上天入地纵横飞行, 就请从祥云瑞霭中降临, 引我向那新鲜而绚烂的生命!
思想线索已经断裂, 我久已厌恶一切知识。 让我在感观世界的深处沉浸, 好平息我燃烧般的热情! 在不可透视的魔术掩护之下。 即将有种种奇迹发生! 我要投入时代的激流! 我要追逐事变的旋转! 让苦痛与欢乐, 失败与成功, 尽量互相轮换; 只有自强不息,才算得个堂堂男子汉。
《新爱洛伊丝》

分六卷,由长短不一的163封书信组成。

揭示了出自人性的自然爱情与封建等级 偏见之间的冲突。
在否定旧世界的同时,有意识地把朱莉、 圣普乐、克莱尔和爱德华都描写成心灵 纯洁、行为高尚的“新人”。

歌德



(1749—1832)是德国最伟大的诗人、 作家和思想家。恩格斯称他为“天才的诗 人”,海涅称他为“世界的一面镜子”。 为德国和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 献。是文艺复兴以来欧洲资产阶级思想和 文学发展中具总结性的艺术大师。 思想和性格复杂矛盾,具有两重性。恩格 斯说:“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 小。”
唉!我到而今已把哲学, 医学和法律, 可惜还有神学, 都彻底地发奋攻读。 到头来还是个可怜的愚人! 不见得比从前聪明进步; 夸称什么硕士,更叫什么博士, 差不多已经有了十年, 我牵着学生们的鼻子 横冲直闯地团团转—— 其实看来,我并不知道什么事情! 这简直叫我心内如焚, 我虽然比一切纨绔子弟, 博士、硕士、文人和僧侣较为聪敏;
无论阴云是否会散,无论是否有彼岸, 无论旅途有无终点,只要有梦,有理想, 有追求,人类就会让自己的人生饱含着 热情,让生命不息,探索不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浮士德》有感
歌德的《浮士德》断断续续的写了六十年。

浮士德一生的经历,也无疑是以歌德一生的经历为背景的。

《浮士德》是诗剧,是通过两次打赌来展开情节的。

第一次在“天上序幕”中,上帝和梅非斯托打赌。

上帝认为“善良人就在迷惘里挣扎/也就会悟出一条正路”。

梅非斯托则认为人类“像长腿促织”,因为有了理性反而“落得比兽性更为兽性”,只消把浮士德“拖进粗野的人生/体验些庸俗无聊的事情”,就能把他引向堕落。

由这个打赌又引出了浮士德与梅非斯托的打赌。

在民间传说中,浮士德与魔鬼签定的是出卖灵魂的契约,目的是为了换得超人的权力去寻求享受。

但在歌德笔下,梅非斯托认为人的追求是有限的,容易满足的;浮士德则坚信自己不会被感官的、物质的享受“哄得游手好闲”,因此引出了《浮士德》的全部情节。

《浮士德》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温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揉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浮士德》是一部无可指摘的完美之作。

从思想上看,它有将政治革命消极为精神探索,将社会改造转化为自我完善的倾向,这体现了资产阶级固有的软弱和妥协的本性,以及它作为剥削阶级的掠夺性。

从艺术上看,内容庞杂,用典极多,象征纷繁,使作品艰深隐晦,令人索解为难。

浮士德一生经历了五个悲剧。

先是知识的悲剧。

他对中世纪的各种知识“全部进行过彻底的钻研”,结果绝望的几乎自杀。

绝望之余,他诅咒一切,连天恩、信仰、希望、容忍,总之,中世纪的一切信条和道德都被否定了。

他与魔鬼订约,决心借魔鬼的力量——也就是想借助人世间邪恶的力量,不择
手段去阅历生活。

其次是爱的悲剧。

在“魔女的丹房”里喝了汤药后,浮士德再返青春。

当封建社会的小农或小市民,与新思潮结合时,结局必然是悲惨的。

浮士德在魔鬼的操纵下,也就是在邪恶意念的驱使下,毁掉了葛瑞琛。

“瓦普几斯夜会”实际是浮士德濒于堕落边缘的变形反照;但他时时寻求跳出这种邪恶的立足点。

最后他没有在邪恶中毁掉,循入大自然,去寻求解脱,寻求新的起点。

第三个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悲剧。

浮士德进入宫廷是魔鬼一手导演的,浮士德在皇宫里,只不过是不带弄臣名号的弄臣,这是可悲的。

后来,皇帝想见到美人海伦,浮士德见到海伦的阴魂后,激动的在爆炸事故中昏死过去。

终于在霍门库鲁斯带领下,去参加“古典的瓦普几斯夜会”,寻找海伦,寻找古典美。

从这里可以看到歌德走出魏玛宫廷,去意大利寻找艺术新天地的蛛丝马迹。

第四个是美的悲剧。

浮士德寻得海伦并与之结合后,生子欧富良。

欧富良摔死后,海伦随之消逝,其衣物托起浮士德飘回北方。

浮士德主动呼唤恶魔,到对恶魔又鄙视又离不开,到痛恨恶魔,这是他灵魂逐渐净化,逐渐升高的过程。

第五个是理想的悲剧。

这时的浮士德已坚定的确立了主体意识,任何外力都不可能使他茫然自失。

一切前人归之为命运的盲目力量,在叩开他的心扉之前,都必须受到理性的审验。

浮士德的失明,说明人类的发展既是清醒的,又是盲目的。

因为带有盲目性,人类就永远无法避开忧愁的袭击,但是盲目只是潜藏在清醒的夹缝里。

被忧愁吹瞎双眼后,浮士德没有惊惶失措,更没有从理想的轨道上滑脱出来。

他是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死去的。

死后即将被梅非斯托捉住的灵魂却被天使救走了。

他没有被引向堕落。

歌德相信人类终将毁灭,浮士德和梅非托斯打赌时就说,他要“把人类的哀乐集于一身”,“和人类一样也最后消尽”。

既然人类终将毁
灭,那么人类的追求尽管一步步都达到了目的,自然也还是个悲剧。

因此浮士德是一个永远在追求,永远在探索,永远在完善自我,超出自我,又永远在确定自我的典型人物。

《浮士德》写的是人性在艰难的环境中艰难展开的苦难历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