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短歌行》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
《短歌行》导学案

《短歌行》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二)通过诗的语言来把握诗的内容及情感:品其言;感其情;知其志。
(三)学习诗中运用的手法:用典、比兴、比喻等。
阅读课文,梳理诗歌的内容情感。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单元导语)
1)请同学们阅读诗歌,从诗中找出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字眼以及诗句。
2)感知诗歌的内容,初步把握曹操心中之情,心中之志分别是什么?
明确:1)诗眼是指诗词中最能传情达意的一个字或词语。
《短歌行》中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字眼——
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诗句——
1)感受诗人的心中之情。
思考:曹操的情感,他最想向谁倾诉?从诗中找出他倾诉的对象。
品读相关的诗句。
理解他是怎样倾诉的,运用了什么手法。
相关诗句:
品味情感:
把握手法:
2、理解曹操的志向
曹操在诗中如何表达自己的志向?找出相关诗句,把握手法,理解其志向。
表达诗人志向的诗句:
手法:
3、试评价诗人的形象:
1。
短歌行导学案(导学案)

《短歌行》教案一、【教课目的】1、频频朗读,读懂诗意,读出诗韵。
2、品尝语言,鉴赏本诗的艺术手法。
3、推测诗歌感情,感觉诗人的理想与情怀。
二、【教课重难点】品尝语言,鉴赏写作手法,推测诗人的感情。
三、【资料增补】1、解题《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此刻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
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
从文题便可看出本文属歌行体,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
《乐府题解》依据《古诗》“长歌已强烈”,曹丕《燕歌行》有“短歌微吟不可以长”,傅玄《艳歌行》有“咄来长歌续短歌” ,一般都以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
长歌比较热情豪放,大方激动;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微吟低徊,适于抒发心里的忧虑和愁闷。
《短歌行》既有短歌的微吟低徊的特点,又有曹操单独的“大方凄凉” 的风格。
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本词属第一首。
2、背景增补史实背景:据考据,这首诗作于曹操的暮年,即东汉末年的建安十三年( 208)曹操大败于赤壁之战此后。
当时曹操已经 53 岁了,面对战乱连年,一致中国的事业仍未达成的社会现实,因此忧虑幽思,愁闷煎熬。
但他其实不气馁,仍以一致天下为己任,信心宽泛延揽人材,招纳贤士致力于立功立业。
文学背景:《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 ,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绘。
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
是夜明月洁白,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
酒酣,操取槊立于船头,大方而歌。
歌辞就是上边这首《短歌行》。
3、曹操其人曹操 ( 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毫州人),是三国时候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年二十举孝廉,以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迁为济南相。
后起兵伐董卓,复击灭袁术、袁绍。
他推行“唯才是举”的政策,采纳克制豪强、限制吞并、广兴屯田等一系列较为进步的举措,终于一致了北方。
《 短歌行》导学案

3.7.1《短歌行》导学案班级:组别:姓名:1.知识与能力:掌握诗歌意象。
培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语言建构与运用: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诗歌;学习并掌握诗中运用比兴、典故等表现手法的鉴赏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习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并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一、了解体裁、作者及创作背景:体裁:“短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称,短歌,长歌,因歌词长短区分。
例如,《垓下歌》《白雪歌》《登幽州台歌》。
作者:曹操(155-220),一代枭雄流千古。
字孟德,东汉人。
东汉末年著名政二十岁举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升为济南相。
后来起兵讨伐董卓,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他掌握了朝廷的大权,官至丞相及大将军,封魏王。
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能文善诗:文章风格清峻,简约严明。
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
气魄雄伟,格调慷慨悲凉,有很高的艺术性。
作品集是《曹操集》,代表作是诗歌《蒿里行》、《龟虽寿》、《观沧海》。
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一起合称“三曹”。
他们与当时的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女诗人蔡琰的诗作,都能及时地反映了汉末“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他们的作品关注民生,充满激情,缘事而发,慷慨悲凉,被后人誉为“建安风骨”。
创作背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一统天下。
《短歌行》教学设计及学案

《短歌行》教学设计及学案教学设计及学案:《短歌行》一、教学目标1.了解《短歌行》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短歌行》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3.学习黄河风景的描写和江南渔村的描写。
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
5.通过学习《短歌行》能够启发学生对国家与人民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1.《短歌行》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2.黄河风景的描写。
3.江南渔村的描写。
三、教学难点1.理解《短歌行》的内容和意义。
2.感受及欣赏《短歌行》的艺术魅力。
四、教学准备1.教案、学案。
2.多媒体设备。
3.《短歌行》的课文。
1.导入通过播放黄河的音乐和黄河的图片,激发学生对黄河的兴趣和好奇心,导入《短歌行》的学习。
2.导读3.阅读与理解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短歌行》,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例如,黄河为什么被称为“碛”、蜀道为什么被称为“山”?4.黄河风景描写教师通过课本材料或多媒体展示黄河风景的描写,让学生感受黄河的壮丽和神奇。
5.江南渔村描写教师通过课本材料或多媒体展示江南渔村的描写,让学生感受江南水乡的美丽和宁静。
6.欣赏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短歌行》的艺术魅力,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评价。
7.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短歌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并与其他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对比,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1.师评学生完成的学案,了解学生对《短歌行》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学生通过朗读《短歌行》,展示对诗歌内容和意义的理解。
3.课堂讨论和评价,了解学生对于黄河和江南渔村的描写的感受和理解。
七、学后延伸1.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加深对中国文学的认识。
2.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写一篇以自己所在地为背景的短歌行。
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感受黄河和江南的美丽风景。
《短歌行》教学设计及学案(最新7篇)

《短歌行》教学设计及学案(最新7篇)《短歌行》教学设计及学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诵读诗歌;(2)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习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会并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教学方法1.读法:反复诵读,教师指导,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提问讨论:师生互动,解决反馈问题。
3.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古人说“诗言志,歌咏怀”,诗歌是文人抒发感情的一种载体。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兼文学家曹操的《短歌行》,感受曹操在这首诗歌当中要言的是何志,抒发何种感情呢?二、读1、品读诗歌,先从朗诵开始。
四言诗节奏:二二节拍,诗歌诵读,要注意语速、语调,要有抑扬顿挫之美感。
学生自由读,请一名试诵读,评。
2、注意个别句子的处理:一般感叹句、陈述句读降调,问句读升调,老师范读。
请学生找出诗文中的问句,加以诵读体会。
3、再请学生读,点评。
三、分析1、同学们再集体诵读一遍,在读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诗给你传递出一种怎样的感情?(苦闷,忧愁)从哪里看出来?生1:标题生2:意象词“酒”,还有诗中的“忧”字生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写实,结合背景分析明确诗眼“忧”,找一找。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2、诗人在“忧”什么呢?同学们讨论两分钟,有了结果后展示你的理解。
生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忧人生短暂生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功业未成生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导学案

《短歌行》三维目标:1、准确理解把握作者情感;2、朗读,美读,背诵,学会用声音传达情感。
3、.探究曹操忧患意识中表现出的积极人生态度。
【预学区】一·助读资料(1)知背景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统一了中国北方,被后人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曹操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他的乐府诗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他统一天下的远大抱负和顽强的进取精神。
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有很高的艺术性。
他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风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启示。
有《曹操集》。
建安文学:汉献帝建安年间,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蔡琰等为代表的作家,他们用质朴的文笔反映动乱、苦难的现实,直抒胸臆,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现了当时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
格调苍凉慷慨,深沉悲壮,被后世称为建安文学,也称建安风骨。
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败吕布、平袁术、灭袁绍的基础上,统一了北方。
这年冬天,他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
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失利,被周瑜杀得大败而归。
当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
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2)晓常识文题理解:《短歌行》属《相和歌·平调曲》. 乐府又有《长歌行》. 长歌、短歌是指曲调长短而言。
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行,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
这大概是用于宴会的歌辞。
短歌行的教案(精选5篇

短歌行的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章《诗海泛舟》中的《短歌行》。
内容包括诗的朗读、理解、鉴赏以及创作背景介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短歌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诗歌朗读和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曹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增强对文学史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教学重点:朗读、理解和鉴赏《短歌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播放《短歌行》的朗诵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的韵律美。
2. 课堂讲解:(1)介绍作者曹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逐句解析《短歌行》的诗意和主题。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和情感。
4. 例题讲解:讲解《短歌行》中的难点句子,如“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诗句,创作一首五言绝句。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并背诵《短歌行》。
(2)分析诗中的意境和主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2. 答案:(1)背诵要求:流利、有感情。
(2)鉴赏文章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流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曹操的其他诗作,如《观沧海》、《龟虽寿》等。
(2)组织一次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诗歌朗读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短歌行》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注重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为学生的诗歌学习之路奠定坚实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的把握3.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4. 例题讲解的深度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指导性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 知识与技能:学生应掌握《短歌行》的基本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并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短歌行》精品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短歌行》精品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短歌行》精品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短歌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品之一,一首咏史长诗,通过描绘楚国春秋末期的战争、天灾人祸,表现了人民百姓在屈辱和苦难中的生存状态,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
本文将以《短歌行》为素材,设计精品导学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这首古代绝唱。
一、教学目标1.了解《短歌行》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
2.理解《短歌行》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
3.掌握《短歌行》的语言艺术和情感表达。
4.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短歌行》的文学意义和艺术特点。
难点:把握《短歌行》的叙事结构和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讲授结合阅读、小组合作探究、课堂演讲、课外阅读。
四、教学过程1.了解《短歌行》的历史背景通过课文《短歌行》及其他参考资料,让学生了解楚国春秋末期的社会状况及战争原因,导入以下思考问题:(1)楚国的政治制度和国内矛盾是什么?(2)楚、秦之间的军事对抗和资源争夺是如何导致战争的?(3)楚国百姓在战争中承受了什么样的痛苦?2.学习《短歌行》的艺术特点通过解读《短歌行》的语言艺术、叙事结构和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美感和哲理。
(1)语言艺术欣赏指导学生发现《短歌行》中描写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和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技巧,如使用庄严肃穆的诗体、运用对仗、顿挫、穿插音乐比喻等手法。
(2)叙事结构解析讨论《短歌行》的叙事结构和情节设置,如“昔我往矣”和“杨柳依依”两个插叙,两者之间的联系和转折,探究为什么诗人要这样安排。
(3)象征意义剖析解读《短歌行》中丰富的象征意义,如“马嵬”、“边走”、“九重城阙”等,探究各自的文化内涵和象征寓意。
3.梳理《短歌行》的情感表达通过对《短歌行》中不同人物的言行和情感描写的分析,进一步了解作者情感的表达和主题的深化。
(1)角色情感推测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推测《短歌行》中不同人物的情感状态,如百姓、士兵、国君、将领等,分析他们面对战争、灾难和屈辱的感受和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