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规基础资料汇编内容
铜鼓镇城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铜鼓镇基础资料汇编1.1 镇域概况1.1.1地理位置铜鼓镇位于东经105°25′39″——105°30′36″,北纬29°34′06″——29°39′09″,距荣昌县城北34公里,北接大足、铁山、季家,东连河包镇、南抵观胜镇;西面吴家镇接壤,辖区幅员面积38.80平方公里,全镇辖3个村,一个街道社区,共5238户,17198人,农业人口为16517,其中非农业人口681人。
1.1.2历史沿革铜鼓镇始建于五十年代初,政府所在地地名为万福桥,一九九三年撤并建,以原铜鼓乡为基础,将高坝乡的金华村,柏树村并入铜鼓乡成立为铜鼓镇。
1.1.3行政区划全镇共辖3个行政村、一个街道(社区)居民委员会,33个社。
共5238户,1719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81人,农业人口为16517人。
1.1.4道路交通铜鼓镇交通通讯便捷,目前境内有“铜观”“铜季”“铜吴”等干线公路,镇政府辐射各村、社、道路里程达65公里,基本形成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络。
现村村都通乡村公路,社社有通院石板大路。
1.1.5气候气象本镇气候属东亚环流控制的范围,为中亚热带湿润东南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7℃,最低气温—3.4℃,最高气温40℃,年平均日照1282小时,无霜期为327天,年降雨量为1111.8毫米。
本镇日平均气温全年通过0℃,其年总积温为6482℃,稳定通过10℃的平均初日为3月4日,终止日为11月27日,间隔天数为268天,积温为5633℃,适应农作物及果木林生长发育。
1.1.6自然资源◆地质、地貌本镇出露于地表的地层主要是侏罗系遂宁组棕红色泥岩夹细砂岩、粉砂岩,普遍含有碳酸钙(石灰岩)间夹石膏;东部及其它区域为方山中丘中谷——窄谷地貌,出露地层为侏罗系沙溪庙组基岩风化而成的沙壤土为主,兼有大夹泥土。
铜鼓镇地表呈现西低东高,一般海拔高程在350—450米之间,最高高程铜鼓山海拔587米,西北部低丘中谷,丘体呈馒头状或连岗状地貌。
7、通济镇总规基础资料汇编

彭州市通济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一、镇域概况(一)地理位置通济镇位于彭州市西北部,是彭州市北部山区的一个中心场镇,东接丹景山镇,西接小渔洞镇,南接新兴镇,北邻龙门山镇和白鹿镇,地理位置独特、交通便利、市场贸易吞吐量大,素有“三河七场”商品集散地之称。
通济镇是省道彭白公路和小夫公路的交汇点,其分别通往旅游胜地龙门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白鹿森林公园。
(二)行政区划通济镇总人口2.9万人,幅员面积73.9平方公里,是四川省小城建设试点镇。
全镇18个村,村村通公路,并有12公里村级水泥路面。
随着1992年思文乡的并入,至1993年,通济镇共辖26个村民委员会和2个街道居民委员会。
2005年通济镇对村级区划作了调整,当年全镇辖20个村和2个社区居委会。
2006年,因亚东水泥厂矿山项目占地,通济镇村级区划再次调整:将花牌、万福2村合并称“天生桥村”,将雾坪村(迁居至通济场)划入通济场社区,将石羊、白桥2村划入思文场社区。
至此,通济镇下辖18个农业行政村和2个社区居委会。
(详见附表一)(三)自然条件1、地形地貌镇域内山、丘、坝地形俱全。
通济镇地处龙门山褶断带及青藏高原冰川漂砾层所形成的丘陵、低山带,镇域内地质地貌复杂,湔江、甘溪河、麻柳河、白鹿河,“一江三河”贯穿境内。
2、气候通济镇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0℃,年降水量1300毫米,夏无酷暑,秋多阴雨,冬无严寒,主要风向为西北风。
3、自然资源通济镇土地肥沃、灌溉便利、耕种条件好,盛产各种粮食作物,森林资源较丰富,“三木”药材、黄莲、川芎在川内享有盛名,石灰石矿较丰富。
(四)资源条件和经济状况通济镇气候宜人,物产丰富。
平坝主产水稻、小麦、马铃薯、油菜、大蒜等蔬菜作物、山丘以林为主、黄柏、杜仲、厚朴、川芎、黄莲等药材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禽畜养殖业、菌类栽培已成为本镇一大经济。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以生产石灰矿、石灰精粉加工、煤炭和页岩矸砖为支柱产业。
全镇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9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9631万元,第二产业4395万元,第三产业5274万元,一、二、三产业分别占地区生产总量的67%、15%、18%,人均收入4685元。
乡镇总规汇集资料单[新版]
![乡镇总规汇集资料单[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cc95e493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a4.png)
乡镇总体规划资料收集单(一)镇域基础资料1、镇域的地形图,图纸比例为1/10000~1/50000;2、自然条件:包括气象、水文、地貌、地质、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等;3、资源条件;4、主要产业及工矿企业状况;5、城镇的历史沿革、性质、人口和用地规模、经济发展水平;6、区域基础设施状况;7、主要风景名胜、文物古迹、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和开发利用条件;8、三废污染状况;9、土地开发利用情况;10、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和财政状况;11、有关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发展战略、区域规划等方面的情况。
(二)城镇基础资料1、近期绘制的城市地形图,图纸比例为1/1000~1/5000;控制性详细规划一并编制的乡镇,应提供近期绘制的图纸比例为1/1000~1/2000的地形图。
2、城镇自然条件及历史资料(1)气象资料;(2)水文资料;(3)地质和地震资料,包括地质质量的总体验证和重要地质灾害的评估;(4)城镇历史资料:包括城镇的历史沿革、历次城镇规划的成果资料等;3、城镇经济社会发展资料(1)经济发展资料:包括历年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及产值构成等;(2)城镇人口资料:包括现状非农业人口、流动人口及其中暂住人口数量,人口的年龄构成、劳动构成、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情况等;(3)城镇土地利用资料:城镇规划发展用地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现状,城镇用地的综合评价;(4)工矿企业的现状及发展资料;(5)对外交通运输现状及发展资料;(6)各类商场、市场现状和发展资料;(7)各类仓库、货场现状和发展资料;(8)中等专业学校及中小学现状和发展资料;(9)科研、信息机构现状和发展资料;(10)行政、社会团体、经济、金融等机构现状和发展资料;(11)体育、文化、卫生设施现状和发展资料;4、城镇建设及公用设施资料(1)住宅建筑面积、建筑质量、居住水平、居住环境质量;(2)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建筑质量和分布状况;(3)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管网资料,公共交通以及客货运量、流向等资料;(4)园林、绿地、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历史地段等方面的资料;(5)人防设施、各类防灾设施及其他地下构筑物等的资料。
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收集清单

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收集清单完整的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收集清单市、县、城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收集提纲一、地形图及资料1、1:1万地形图2、1:5万地形图3、县域行政区划图4、县、乡镇行政区划图、规划控制区图5、水文地质图6、工程地质图、用地评价图及用地选择(县城建设用地)7、地震资料8、县城史志、地方志9、近年的人口统计表10、农业区划、水利区划、国土规划及经济发展规划战略目标、近远期全县发展目标(分阶段),发展优势及制约因素。
11、十五国民经济及20XX年远景及经济发展规划战略(县、市、地区)12、工业发展计划及意向计划,近期上马项目13、县财政各指标(自给率、人均国民收入等),财政状况14、政府关于经济,城建方面的会议文件15、现状经济情况与特点(县、地、州):国内生产总值(一、二、三产业比例,工、农业),社会总产值(分行业),国民收入(分行业)16、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关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发展战略,区域规划等方面的内容二、县域城镇体系基础资料1、州、地区行政体系现状构成2、在县域行政区划图上(1)、标注对外交通线路及等级,主要资源及旅游点位置(2)、了解县所处县域中的经济地位及职能(3)、总面积及自然资源3、在县、乡行政区划图纸上(1)注明矿产、煤等资源、旅游点分布情况及储量、品位等(2)注明对外交通线路及等级(3)总面积、各面积、界限4、各乡、镇资料(县域范围)(1)人口、总人口、其中非农业人口(2)经济状况:工农业总产值及各乡、镇现状性质(即主导产业),及今后发展方向(3)乡镇农副产品种类、产值、存栏头数,销售量(4)各乡、镇用水量、水源地、取水方式;用电量、输电线路及电源位置;电讯规模、线路走向;供热方式、供热量;燃气来源、走向;三废排放量、危害、处理方式,数量。
(5)各种土地面积(是不是农副产品基地则重点了解)(6)规划期内有无撤乡建镇计划,近期重点发展城镇(7)县域地位与职能三、县城总体规划基础资料调查完整的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收集清单1、现状经济状况与特点(详见表1、2、3、4)(1)以上各表统计(2)财政自给率、人均国民收入,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增加值、服务业总收入、旅游业收入,各工业部门产值构成,边贸经济情况2、历年基础建设投资情况(1)、历年城市维护费收入,支出情况(2)、房地产开发资金情况(3)、历年基本建设投资情况(4)、城市建设资金来源、数量(5)、现状城市建筑质量状况,城市建设主要矛盾(6)、近期城市建设项目计划3、现状城市建设状况(1)、建成区用地现状(2)、存在问题(用地及市政如道路、供排水、暖、气、管网的现状情况及问题)4、自然条件资料调查(1)气象:温度、湿度、降水、蒸发、风速、风向、风频(按16方位统计)、日照、冰冻(2)水文及水文地质:各河流的流量、流速、水位(最高水位)、枯洪河、洪水最大流量、洪水淹没范围、地下水储量、可开采量、矿化度、地下水深浅(3)地质(工程地质)及地震资料,土壤承载力,地震烈度等(4)自然灾害,生态环境(5)人口资料A、全县现状总人口,其中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民族构成、城区农业人口、建城区人口、流动人口、户数、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不同民族B、出生、死亡、机械人口、非市属单位人口情况C、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国家指标、现状)D、乡镇人口数5、自然资源调查(矿产、水、能源、农林等资源):种类、数量、品位、分布位置范围图,可开采利用价值(可开采年、可开采量),开发利用条件6、城市历史沿革,城市变迁情况调查,性质7、城市环境调查(1)、影响环境质量的有害因素:易爆、易燃、放射、噪声、恶臭、震动等(环境质量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结果资料(2)、厂矿“三废”排放情况,危害程度及分布、数量(3)、地方病情况、危害情况(4)、城市垃圾数量、处理情况、垃圾处理厂位置、规模8、界限现状调查(1)、在图上标注各单位界线、名称、面积(2)、与周围各乡、镇界线、周围农田分布情况(种类、所属、面积)周围工程地质情况、地貌情况9、城市交通(含对外交通)现状及发展规划(1)、年客、货运载量运营送线路、国道情况(2)、城市公交线路、站台位置、规模、范围、年客运量、收入情况完整的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收集清单(3)、机动车(载重、单位小车、私有小车、公私中巴车),公共车分别统计数量(4)、非机动车(三轮车、自行车)分别统计数量(5)、有关道路交通发展目标、战略(6)、主次干道红线宽度、断面形式10、工业企业现状调查(1)、现有工矿企业总数、县城主要工业厂家名称、工业主导产业(2)、各工业调查:制造业、采掘、轻重工业、建筑业及其他工业(3)、企业隶属关系、企业性质(国营、集体、私营),所处位置、规模、产量(4)职工数(男、女)及单位辖区内居住总人口及户数(外单位居住在本单位内人口)(5)单位用地面积、建筑面积(不同性质的建筑分别统计、建筑注明结构、年代)(6)年生产、生活用水量、用电量、收入情况(7)“三废”排放量、危害程度、排放成份及治理情况11、商业、饮食业、服务性企业现状(以独立核算、单位统计、私营、个体商摊单独统计)(1)、企业性质(国营、私营、集体、个体),隶属关系(2)、职工数(男、女),家属院内总人口户数(3)、出租店面数、收入情况及客运单位年运量,收入情况(4)、用地面积、建筑面积、所属地段(5)、经营范围、销售额、营业收入(6)、旅社按床位数统计12、邮电、金融、保险等企业(表)(1)职工数、人口数(2)企业性质、隶属关系、所处位置(3)用地面积、建筑面积、营业额13、集市、宾场现状(表)(1)摊位数、经商人数(2)年成交量(数),销售额(3)所处位置(4)夜市、摊位营业情况14、事业单位现状调查(含非市属单位)(1)事业单位包括:文化、图书馆、影剧院、俱乐部、教育、体育、房地产、广播电视、卫生、防疫、学校(大中小学)、科研设计单位(2)事业性质(事业单位企业管理、自负盈亏、事业单位等)、隶属关系(3)经营范围、收入(4)职工(男、女),居住人口及户数(单位内人口、户数)(5)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出租面积(6)医院加床位数、门诊人数、学校加年级、学生数、住校学生数15、行政机关现状调查(1)包括:党、政、军、公检法、工青妇、办事处、居委会、群众团体等机关(2)职工数(男、女)、人口数、户数完整的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收集清单(3)用地面积、建筑面积(4)单位办的企业情况、营业性收入、租赁建筑面积、租费16、仓库类调查(独立性仓库)(1)性质、隶属关系(2)用地面积、建筑面积、所处位置(3)职工数17、单位、居民居住情况调查(1)无房户、危房户、特困户数量(2)人均居住情况、住房安置情况18、乡镇企业现状调查(1)职工数(农业职工、城镇户口职工分别统计、男女职工分别统计)(2)人口数(男、女)及户数,其中农业人口及户数(3)产品名称、产量、销售量、产值(4)用水量、用电量(生产、生活)(5)“三废”排放量、危害程度、处理方式、处理量(6)用地面积(分开统计)(7)建筑面积(不同性质分开统计、结构)(8)乡镇企业所在位置19、郊区规划资料调查1)较区范围、里面大型设施具体位置、各乡、镇性质、发展方向(2)郊区概况:土地面积情况、总土地面积、其中耕地用地、林业用地、养殖水面剂、水库用地、农副业用地、居住用地、其他用地面积、分布(3)各种作物产量A、粮食(小麦、玉米、水稻等其他)作物及产量B、经济作物(棉花、油料、瓜类、蔬菜、果园等)面积及产量C、牲畜(牛、猪、马、驴等)年存栏头数、其中商品畜数、商品率、出肉率D、禽数量、商品率、供应量(4)为县城供应肉、蛋、菜、果、粮食等基地的具体位置,县城每天、每年所需农副产品数量、够不够吃、需不需要从外地调拨及运送情况、积压情况(5)发展计划(6)副食品生产基地规划布局20、人防设施现状及其规划调查21、环保、环卫现状调查(1)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主要大气污染区、源、物(排放浓度、单位名称、有害物质指数)、污水、噪声、等级、环境质量分区,污染物扩散分布图(2)环境规划、计划、环境目标和有关污染物排放标准及环境污染的防护,治理措施3)环卫、现有旱厕、水冲公厕数量、位置、布置原则,洒水车数量、取水点、垃圾箱分布、垃圾收集方式、堆放,处理情况及消纳场所,环卫工人休息点分布情况,生活废弃物总量(4)环卫局位置、车辆数、职工人数、近远期发展情况22、城市基础设施调查(1)、供水A、现状水源情况,现有几口井,供水能力,供水方式,水质,有无扩建完整的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收集清单计划(新水厂位置),地下水总开采量,总补给量、绿化用哪的水,普及率,现状供水设施规模。
周王庙总规基础资料汇编

目录一、周王庙概况 (2)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三、人口情况与村镇体系 (6)四、城乡建设现状 (11)五、城镇用地现状 (11)六、综合交通 (14)七、人文旅游资源 (16)八、城镇景观风貌 (16)九、防灾减灾 (17)十、环境保护 (17)十一、环卫设施 (18)十二、给水排水 (19)十三、电力电信 (20)1一、周王庙概况周王庙镇地处美丽富饶的杭嘉湖平原,居“中国皮都”海宁市中西部,中心位置北纬30°27″,东经120°31″。
周王庙镇南依钱塘江,01省道、杭沪公路、沪抗铁路贯穿境内,东距上海120公里,西离杭州25公里,距沪杭高速公路长安出口处6公里,镇区两条宽40米的交通主干线紧接01省道,交通极为便利。
镇域面积53.72平方公里,下辖18个行政村,304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2个自然集镇。
2005年全镇总人口47704人(户籍人口),其中农业人口44873人,非农人口2831人。
周王庙镇是国家建设部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申报镇、国家生态镇申报镇、浙江省小城镇综改试点镇、省卫生城镇、省绿色小城镇、省教育强镇、嘉兴市文明城镇、海宁市强乡重镇。
农业以传统的蚕桑生产为主,是全国优质小桑苗和蚕茧的重要产销基地,被浙江省农业厅授予“浙江省桑苗繁育示范基地”、被浙江省农科院命名为“浙江省优质桑树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中心”荣誉称号,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蚕桑第一镇”。
苗木、特种水产、家禽养殖初具规模,是闻名江浙的“潮乡黄鸡”生产基地。
工业经济以皮革皮件为龙头,历来享有“皮革之乡”的美誉,是海宁皮革业的发源地,年皮革服装产量占海宁市皮革服装总产量的二分之一,占全国总量的六分之一。
皮衣出口势头强劲,2004年皮革制品出口12亿元,占全镇外贸出口总值的94%。
2005年全镇销售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达到62家,个私企业1800余家,近3万台缝纫机、年产1560万件(套)皮革制品。
62-总规基础资料汇编.

目录1.区域位置及政区概况 (2)2.自然环境概况 (3)3.社会经济发展 (9)4.交通基础资料 (13)5.历史文化遗产基础资料 (15)6.基础设施基础资料 (28)1.区域位置及政区概况1.管理沿革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位于道教名山武当山下,丹江口水库南岸,东连丹江口市丁家营镇和土台乡,西临丹江口市六里坪镇、官山镇,南同丹江口市盐池河镇接壤,北与丹江口市均县镇隔水相望。
特区管委会驻地老营,距十堰市区只有25公里。
解放初,武当山为均县第四区,1956年改为草店区,1958年改为草店公社,1960年恢复为草店区,辖8个公社。
1968年因丹江口水库拦洪蓄水,旱庄、石板滩、草店三个公社被淹没,移民外迁,区址从草店迁往老营。
1975年将六里坪所辖的石家庄大队划入,更名为草店公社,1980年更名为老营公社。
1984年更名为武当山镇。
为加强景区管理,将盐池河乡大湾村、豆腐沟村、官山乡五龙宫村划入,同时将六里坪镇鲁家寨村划归为武当山林场管理。
1985年初武当山镇同武当山风景区管理局合并,1986年底分开。
1993年12月,局镇第二次合并,改称武当山局(镇)。
1997年8月湖北省省长办公会议决定将武当山局(镇)同武当山旅游经济开发区合并,改称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赋予县级管理权利, 由丹江口市代管。
2003年6月17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在武当山召开现场会议,明确在保持现有的行政区划不变的前提下,赋予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独立行使县一级人民政府的管理职能和权限,实行封闭性管理,并成立武当山特区工委和特区管委会,分别为十堰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与武当山风景区管理局合署办公。
2.现状区划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辖16个一级职能部门:党政办公室、纪委(监察局、审计局)、组织人事部(人事局)、宣传部、文物宗教局、旅游发展局、景区管理局、国土资源局、规划建设局(房产管理局)、发展改革与经济局(交通局、物价局)、公安局、财政局、农村工作局(水利局、林业局、民政局)、社会事务局(教育局、卫生局)、招商局、人口与计划生育局。
孝感市城市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孝感市城市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目录一、孝感概况 (2)1、行政区划 (2)2、历史沿革 (2)4、气候特征 (3)5、自然资源 (4)6、民族宗教 (5)7、人口状况 (5)8、统计数据 (5)二、人口资料 (9)三、城区基础资料 (15)1、居住用地的现状 (15)2、房地产行业发展状况 (15)3、工业用地现状 (15)4、仓储用地现状概况 (15)5、公共设施用地现状 (15)6、绿化建设现状 (17)四、市域综合交通 (17)1、公路 (18)2、铁路 (18)3、水运: (19)4、航空 (19)5、城市机动化水平 (19)6、交通出行特征 (19)7、交通流特征 (20)8、孝感市城区公共交通规划(摘要) (20)五、给水、排水、环保、环卫、防灾 (23)1、水资源 (23)2、重大给排水基础设施 (25)3、燃气 (25)4、环境保护及环境卫生 (26)5、防灾 (36)6、电力 (37)7、电信 (39)8、邮政 (40)9、广播电视 (40)七、孝感市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41)八、孝感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摘要)45一、孝感概况1、行政区划孝感市是湖北省管辖的地级市之一。
现辖孝南区和云梦、大悟、孝昌3县,代管汉川、应城、安陆3 个县级市。
现有国土总面积8910平方公里,总人口506万人。
孝感市行政区划一览表2孝感历史源远流长。
今孝感市境内各县市区,夏商时代为古荆州之地;周为楚、郧、贰、轸等诸候国割据地,且贰国、轸国、郧国均建都于此;秦属南郡;汉以后属荆州江夏郡;南北朝以后属安陆郡;唐属安州;宋以后属德安府;清分属德安府、汉阳府;民国时期,分属湖北省第三、四、五行政督察区。
孝感作为地市级的建制行政区,设置于1949年5月。
当时,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决定设立孝感专区,在礼山县(今大悟县)河口镇成立了中共湖北省孝感地方委员会(简称孝感地委)、湖北省孝感行政区专员公署(简称孝感专署)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北省孝感军分区。
基础资料汇编的内容

年末人口数(人)
全年人口变动(人)
净
年总
在总 自然增长
增增
总人口 人口 中
率
机械增长 减 长 人率
代户
数
数 (户)
合 计
男
女
非 农 业
亦 工 亦 农
出 生 数
死 亡 数
净 增 减 人 数
增 长 率
迁 入
迁 出
净 增 减 人 数
增 长 率
表2 工业、企来情况调查表
职工人 校地 数 名点
表6 中小学、托幼现状调查表
教居 学住占 建建地 教学班数及学生数 筑 筑 面 面面积 积 积 m2 m2 m2
高中 初中 小学 托幼
表7 商业服务调查表
单 隶 建 层数 建筑面积 占地面 服 使 职 现
位 属 成 (层) (m2) 积 务 用 工 状
名单年
(m2) 范 情 人 存
用水人口 (万人)
水厂占地面 积(ha) 水厂平均日 出水(t*d-
1)
水厂上属单 位
(M) 支管(∮ 小于
1000)
全年 工业用水 供水 量 生活用水 (万 其他用水 t) 合计
处理能力 (t*d-1)
构筑物简 况
高地水池(或水塔)容 积(m2)
高地水池(或水塔)座 数(座)
水厂职工人 数/人
制水成本 (元* t-1) 水源类别 供水工艺 泵房面积
称位代
围况 数 在
的
主
要
问
题
营办库 业公房
表8 度路
名 M性
称
质
宽度
面积
路 桥梁 面 结 构
广备 场注 用 地 m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规基础资料汇编内容
一、区域环境资料
1、城镇化资料
(1)现状村镇的数量,各村镇的常住人口数以及各村镇的非农业人口数;
(2)城镇化水平历年变化情况;
(3)农村各行业劳动力总数,各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情况和发展可能;
(4)农村耕地的总量及历年的变化情况;
(5)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流动方向以及不同流动方向上的流量;
(6)城市建设投入奖金、建设奖金来源及人口规模扩大所需的城市建设投资增加的数量等。
2、村镇体系资料
(1)村镇在县域城镇体系、经济区划中的地位和作用;
(2)镇域范围的资源种类、数量及分布状况;
(3)全镇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
(4)镇域范围内的交通条件,包括铁路、航运、公路等的规模等级、容量、利用率等;
(5)镇域各村镇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地位与作用,其中包括各村镇的性质、规模及其腹地的范围,各村镇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占潜力,各村镇的经济结构与主导产业,各村镇县有区际意义的企业及其产品,各村镇间经济、社会联系的程度;
(6)镇域范围内的基础设施状况
二、历史环境资料
1、自然环境的特色,如地形、地貌、河道的形态及城市的关系;
2、文物古迹,如革命史迹、风景名胜、人文资料等;
3、城镇格局的特色;
4、城镇轮廓景观,主要建筑和绿化空间的特色;
5、建筑风格;
6、期货物质和精神环境的特色,如民俗、土产、特产、风情等;
7、城镇的历史成因、发展沿革、沿袭名称、区划变迁。
三、自然环境资料
1、地理环境资料
地理位置:经纬度、时区、气候区;
地形地貌:坡态、坡度、坡向、标高、地貌;
工程地质:地质构造、地质现象、地震、地基承载力、地一矿藏;
水文和水文地质:江河流量、流速、流向、水位(常年水位、最高水位)、水质、地下水储量和可开采量、地下水质、水位、湖泊和水库的容量以及洪水淹没范围。
2、自然气象资料
风象:盛行风向、风向频率、风速(平均风速、最大风速)、静风频率;
气温:年和月平均温度,最高和最低气温、昼夜平均温差、霜期、冰冻期及最大冻土深度;
降雨:包括降雨量、暴雨及降雨(雪、雹)强度、掌握暴雨量公式;
日照:日照时数、太阳高度与日照方位的关系。
3、自然生态资料
镇域的野生动、植物种类与分布,生物植被、城镇废弃物的处置与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四、社会环境资料
1、镇域的人口资料:全镇总人口、总户数、非农业户数、非农业人口数、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
长与发展趋势,劳动力总量及剩余劳力数及转移方向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2、各村镇人口资料:总人口、总户数、人口构成情况(常住人口、流动人口、通勤人口的数量与比例)、年龄结构、性别构成、职业、文化程度及人口的民族和宗教等构成情况,户均人口数及其发展趋势,农业与非农业人口的民族和宗教等构成情况,户均人口数及其发展趋势,农业与非农业人口构成情况,当地人均耕地面积及其劳动力剩余和利用情况及发展趋势,外来或外出人口的构成情况及发展趋势。
五、经济环境资料
1、镇级各待业的生产建设现状及发展计划,全镇经济部量及其在县(市)经济中的地位。
全镇整体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的产值及比例。
工农业总产值及各自的比重,以及就当地资源状况而言的优势产业与未来发展状况,公积金、公益金及人均收入等情况。
2、镇各产业部门的经济状况:工业经济状况、产业构成以及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主要工业产品的地区优势,农业、商业、交通运输、房地产业、基础设施等经济状况。
3、村镇土地经济方面的状况:主要为土地使用权的分布,土地价格、土地供应方式及管制,土地天发利用的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用它们的动作特征与相互之间的关系,房地产市场的概况等。
4、村镇建设资金的筹措,安排与分配。
历年村镇公共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的资金来源、投资总量,以及各单项的资金量、资金安排的程序与分布等。
六、镇区建设资料
1、镇区建设用地利用情况:镇区现状用地情况,各类建设用地布局结构及百分比,人均指标,并列入镇区建设用地计算表,分析镇区建设用地的存在问题及利用潜力。
2、镇区交通运输资料:所在地区村镇之间的运输方式及主要流向,公路、铁路、水运的分布及利用情况,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计划。
3、市政基础设施情况:包括道路、桥涵、供水、供电、通讯、邮政、广播、电视等数量、质量和分布情况,道路、桥涵、各种管线、沟渠的走向、标高及分布。
4、文教体育卫生事业心资料:现有各类学校的数量、分布及建设规模,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发展计划,现有文化、体育、医疗卫生设施的项目、分布、规模及建筑质量、利用情况、存在问题及发展计划。
5、商业金融服务业资料:商业服务业的现状及发展计划、包括商业金融服务业的分布、规模和主要服务对象、集市贸易情况及发展计划。
6、行政事业单位的现状情况及发展
7、镇区现有建筑物情况:现有各类建筑的分布、面积、质量、结构、层数及建筑密度等。
8、绿化建设、风景游览区及名胜古迹、革命史迹等情况。
9、环境卫生资料:包括废水、废渣的分布、排放量及危害情况,地方病及其居民健康资料,环卫设施的数量、分布及设施水平、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计划等。
七、其它资料
1、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2、土地利用规划
3、农业区划
4、国民经济计划及规划
5、县级城市规划管理文件、资料
6、县其他部门的专业规划。
7、县志、近几年统计报表
表1 村镇人口数及其变动情况统计表
表2 工业、企来情况调查表
表3 仓库情况调查表
单位名称:
表4 村镇非地方行政机关经济机构调查表
表5 医疗卫生机构调查表单位名称:
表6 中小学、托幼现状调查表
表7 商业服务调查表
表8 道路广场调查表
表9 给水工程调查表
表10 排水工程调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