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庙镇基础资料汇编

崔庙镇基础资料汇编
崔庙镇基础资料汇编

基础资料

第一章镇域概况

崔庙镇位于郑州市西南25公里处、荥阳市南部12.75公里处,全镇总面积82.89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282个村民组,256个自然村。总户数14731户,总人口50859人。古往今来,一直是荥阳市南部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方圆百里内农村与城市农产品和工业流通的经济重镇。崔庙镇地处伏牛山系嵩山余脉向豫东过渡地带山区边缘,地势为四面高,中部低,沟壑纵横,坡地毗连,平原散割。属暖温带季风性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崔庙东接贾峪,南邻新密市袁庄、米村、尖山,西毗刘河、庙子,北连乔楼。地处荥阳、巩义、新密三市交汇处,属城市空档地带,是具有相对独立的中心型城镇,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北依国道310线,豫S232省道纵贯镇区西侧徐庄工业区,须刘公路从镇域中心横穿而过,是省道、县道公路交汇中心,纵横交织的公路贯通全镇各村,形成了连南贯北的发达的交通网络。

崔庙镇山川秀美,古迹众多。旧石器时代有中华第二洞之称的织机洞记载着人类先祖活动的痕迹。宋代千尺塔屹立大周山顶。位于万山顶端,原存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郑韩长城”遗迹位于群山峰间,美丽动人的传说佐证了崔庙浑厚的文化底蕴。

崔庙镇矿产资源丰富,工矿企业发达,发展后劲充足。国家勘探资料表明:崔庙镇民用及工业用煤储量在3.6亿吨以上,煤层气166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约1080万立方米左右。水资源总量中地表水490万立方米左右;地下水总量660万立方米。近年来,崔庙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依据资源、区位优势,狠抓优势产业,实施优势开发。逐步形成了以煤炭、石材开发、机械制造、建材、食品加工为主的经济格局,拥有工业企业近300家,从业人数12500多人。其中煤矿企业10家,年产原煤近200万吨,石材企业120家,年产量达600万吨。

崔庙镇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门类齐全。经过20年的建设,镇区三横四纵道路全部高标准改建完成。四条环镇柏油公路依区而过,22个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交通便捷。工商、税务、农行、信用社、邮政、网通、移动、联通等服务网络遍布全镇。电力丰裕,通讯发达。商贸市场繁荣昌盛,镇容镇貌整洁美观,环境卫生清新宜人,基础设施功能配套。文化、体育、教育设施类齐全,布局合理,运作正常。

2007年,与天瑞集团水泥有限公司达成总投资20亿元,建设日产2X1.2万吨水泥生产线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5.2亿元,利税4亿元,税金1.8亿元。该工程分两期,一期工程计划总投资12亿元,建设一条日产1.2万吨的水泥孰料生产线,并配套年产400万吨的水泥生产设施和一个18MW的低温发电机组。该项目是目前国际和国内单线生产能力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水泥生产线。一期工程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7.8亿元,利税2.2亿元,税金超亿元,并可安排600多人就业。同时可直接拉动区域内运输、电力及金融、保险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对促进经济繁荣,壮大经济实力将起到重大作用。

第二章历史沿革

金兴定六年(公元1222年)设乡建制,为敦义乡,隶属郑州荥阳县。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至清宣统二年(1910)为曹固堡,隶属荥阳县。1912年(民国元年)为曹固乡,至1941年(民国三十年)先后更名为荥阳县西区、第七区、第三区、第五区;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更名为崔庙镇。1948年解放后,隶属荥阳第三区;建国后,1954年并县,为荥阳县第三区;1956年分为

基础资料

崔庙马寨两个中心乡;1958年7月建立人民公社;1961年6月为荥阳县崔庙管理区,下辖庙子、刘河、小寨、石坡、崔庙、邵寨6个公社;1963年1月复名崔庙人民公社;1983年4月改为崔庙乡;1993年4月,撤乡建立崔庙镇。

第三章自然条件

一、地形地貌.

崔庙镇位于荥阳市南部12.75公里处,东接贾峪,南邻新密市袁庄、米村、尖山,西毗刘河、庙子,北连乔楼。经纬度坐标为东经113°13′-113°23′,北纬34°36′05′-34°43′17″,南北最长处11.5公里,东西最宽处12.1公里,总面积82.89平方公里。

崔庙地处伏牛山系嵩山余脉向豫东过渡地带山区边缘,南西北系山脉,共15条山系。地势为四面高,中部低,沟壑纵横,坡地毗连,平原散割。

二、气候条件

该镇属北温带季节气候、半干旱地区。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少雨雪;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炎热,雨量充沛;秋季晴和、日照足。比较适宜于小麦、玉米、谷子、红薯的生长。

全年平均气温在12°-16℃之间。最低温度在元月至二月上旬,可达零下12℃左右,平均零下1-2℃;最高温度在7月下旬至8月,最高达38℃,甚至40℃,平均24℃-29℃。

全年降雨量平均645.5毫米,正常年份约500-800毫米。全年降雨的50%集中在夏季,时有暴雨,年降雨量不足800毫米的年份,多发生旱灾造成作物减产,故“十年九旱”是该镇气候的显著特点。

三、河流水系

崔庙镇河流总称为索河,系贾鲁河源头段,属淮河流域,分东、西两支。东支源出新密市袁庄乡,至界河入崔庙,经芦庄寺沟计河,至王湾入丁店水库。西支源出新密市米村镇石坡口下的西流泉,经王宗店、白赵、陈河、七村河至丁店水库同东支汇合。境内总长9.2千米。

第四章资源条件

一、土地资源

崔庙镇全镇土地面积82.8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1000亩,占全乡土地总面积的38.63%,其中水浇地8670亩。

二、地质及矿产资源

崔庙镇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已探明的矿种有煤铝土粘土石灰岩白云岩黄铁陶土铁大理石等。其中石灰岩储量15亿立方米;铝土5000万吨;无烟煤3.6亿吨,其中白煤1.7亿吨;粘土2亿吨;陶土3亿吨;瓦斯66亿立方米。

三、水文及水资源

崔庙镇主要河流是索河,境内长度达9.2千米,主要水渠为英雄渠,长度12400米,灌溉面积高达5600亩,另有三仙庙、竹园、项沟三个水库。

崔庙镇水资源总量1150多万立方米,人均230 立方米,可利用水量约1080

基础资料

万立方米左右,实际利用990万立方米左右,占总量的74%,占可利用量的86%。水资源总量中地表水490万立方米左右;地下水总量660万立方米。

四、文物古迹资源

崔庙镇文物古迹主要有千尺塔、织机洞、王宗店石窟、翟沟瓷窑。千尺塔位于大周山顶,始建于宋朝,被国家定于省二级文物;织机洞年代更为久远,始于旧石器时代,位于王宗店村北,属国家级文物古迹;王宗店石窟位于王宗店村北,建于北齐天统四年;翟沟瓷窑位于翟沟村周围,属郑州市级文物。

五、人口及劳动力资源

崔庙镇总人口50859人,其中农业人口46502人,非农业人口4357人。其中男性劳26388人,女性24471人。镇区现状人口为6714人。包括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部分常住学生人口、务工经商暂住人口。

崔庙镇历年人口变化情况表

六、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中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谷子、薯类、豆类为主;经济作物以冬桃、柿子、油桃、黄杏、核桃、金银花、花椒油料为主。粮食品种共29种,200多个品种。林木(含用材林、经济林、灌木、花卉)120个树种,300多个品种。家畜家禽以牛、驴、骡、马、猪、羊、鸡、、鸭、鹅、兔为主。野生动物以獾、狐狸、兔、啄木鸟、喜鹊、猫头鹰、麻雀、山鸡为主。鱼类以鲢、鲤、草、鲫、甲鱼为主。各种昆虫260种。

第五章社会经济发展

一、现状分析

近年来,崔庙镇党委、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带领全镇5万干群,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牢牢把握发展这个要务,坚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保持稳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6.15亿元;财政收入达到28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80元;全镇恩格尔系数低于40%。人均预期寿命73.8岁。2008年,全镇四级企业1480家;其中煤炭业20多家;石材开发企业500多家;机械制造业5家;资源型企业总数达963家,占乡镇企业总数的六成以上,年创产值6.79亿元,占乡镇企业总产值9.7亿元的70%,资源开发正在成为崔庙经济的顶梁柱。

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情况:至2008年,万山寿桃基地达2000亩,花椒基地5000亩;百头猪场4个,年出栏量达4800多头,黄牛存栏量2000头。全镇工商客户达1000多家,从业人员达3000多人。

二、农业

崔庙镇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认真落实中央农税降点、种粮补贴、退耕还林等惠农政策,全面调整种植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深入。始终把农业

基础资料

增产和农民增收放在政府各项工作的首位,积极探索农业结构调整的新路子、新方法。发展特色养殖业,形成了石坡、白赵两大养殖基地。以郑岗为主的柿树基地、以车厂为主的核桃基地。农业综合效益不断提高。坚持把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三、工业

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现有天瑞水泥有限公司、河南华豫创展实业有限公司两个1亿以上工业企业项目,2008全镇共新建投资100万以上企业9家,新建投资100万以下企业38家,均已全部投产新建企业涉及资源开发建材加工、机械制造等行业。200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6.75亿元,同比上年增长40.5﹪。

附:主要乡镇企业概况表

四、政府发展计划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机遇,特别是中原城市群战略的实施,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因此,“十一五”时期既是崔庙镇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又是大有作为期,必须紧抓机遇,创新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实现经济社会既快又好发展。

(一)发展思路

“三带一区”建设。即以须刘公路的轴线,建立民营经济发展带;沿南部山系,建立石材资源开发带;沿北部山系,大力发展“一优双高”农业带。以小城镇建设为龙头,建成镇区第三产业发展区。

(二)主要经济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2010年达到203270万元,年均增长10﹪,2020年,达到527230万元。

财政收入2010年达2351万元,年均增长10﹪,2020年达到6097万元。

工业增加值2010年达到16.9亿元,年均增长15﹪,2020年达到68.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0年达到2.8亿元,至2020年,达到11.3亿元,年均递增15﹪。

农业增加值2010年达到6381万元,年均增长5﹪;2020年,达到814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110年达到5093元,年均增长6﹪2020年,达到6815元。

(三)社会发展目标

1、小城镇建设

以建设综合服务型城镇、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意识、提高文明卫生程度为目标,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居民可支配收入达8000元,道路硬化普及率达

基础资料

到90﹪以上。绿化覆盖率达42﹪,供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电话普及率达到100﹪。2020年把我镇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名副其实的“重点镇”。

2、村庄建设

村庄建设要从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和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入手,提高农民居住水平。同时要加强村庄改造和新村建设。至2020年,使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5平方米,用水合格率达到100﹪,村庄绿化合格率达到100﹪。

3、道路建设

加大乡村道路改造建设力度,总里程:2010年达到110公里,2020年达到160公里,实现自然村村村通油路。加大道路管护力度,保持良好路况。

4、土地保护和使用

强化全民土地忧患意识,切实保护耕地。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实行土地一级市场政府垄断,建立依法有序的土地流转新机制,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加大土地综合整治力度,增强有效耕地面积。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依法查处各类违法用地,确保耕地总量占补平衡。

5、医疗卫生

以满足人民健康需求为导向,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目的,加强三级卫生网络建设。至2020年,乡村医生医疗业务培训率达到100﹪,农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与社区服务网点覆盖率、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健康知识教育普及率、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饮水合格率均达到100﹪,地方病、传染病达到基本控制水平。在此基础上,至2020年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医务人员在素质和医疗技术水平更加提高,满足人民预防疾病保健和基本医疗需求。

6、文化教育

以“普九”为重点,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发展职业教育为突破口,以建立学习型城镇为着力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中小学一类标准化比率、花园式学校率、电化教育普及率、大学入学率、家庭计算机普及率至2010年分别达到100﹪、100﹪、100﹪、15﹪、15﹪;至2015年,除前3个比率,其它两率均达到25﹪,2020年达到30﹪以上,超过国家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2010年建成镇中心图书馆,并实现电子图书馆联网。

7、通讯

至2010年,全镇电话装机容量达1.2万部,普及率保持在95﹪以上水平,通讯能力能适应现代化需要。

8、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加大计划生育工作力度,强化全民国策意识和人口忧患意识,把人口降下来,把人均资源占有量增上去。人口的出生率控制在8‰以内。政策生育率、流动人口办证率、育龄人群享受生殖保健率分别保持在98﹪95﹪98﹪以上,独生子女领证递补增率5﹪以上。

9、环境保护

依法切实搞好环境保护,杜绝各种污染源,提高生活环境质量。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集宏观与微观、城市与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态环境及人的全面发展在内的综合性、系统性工程,体现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局观;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执政观;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观;

以及为国家谋富强,为人民谋利益的价值观。因此,从今年开始,各单位和部

基础资料

门要结合自身实际,按照镇党委政府上述目标人物和年度工作部署,科学规划、合理安排,确保上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人物的落实。

第六章公共事业

崔庙镇在经济建设的同时,重视公共事业的发展,全镇现有中小学7所,幼儿园1所,其中镇级中学1所,镇级小学2所,村级小学4所,在校学生413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辖区内卫生院1所,现有职工52人。全镇村级卫生所22家,均位于各村村委附近,从业人数75人。医疗设备先进,网点覆盖全乡,全乡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达90%以上。文化通讯设施发达,乡设有文化服务中心,各村均有文化大院。全乡24个村委会全部通电话和有线电视,信息传播非常方便。

一、教育事业

崔庙镇在经济建设的同时,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切实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改善办学条件,积极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全乡中小学生入学率达到100%,初中生辍学率控制在2%以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全镇教育情况一览表

二、医疗卫生事业

崔庙乡镇区有中心卫生院一处,占地15亩,床位34张,在职职工52人。主要医疗设备有:TCD、X光机一部、B超、心电图机一部、血球分析仪、生化分析仪、微波治疗仪、心电监护仪、尿液分析仪、牙科治疗机等。崔庙镇除中心卫生院外,在全镇共有卫生所22处,从业人员达75名。医疗设备先进,网点覆盖全乡,全乡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达90%以上。

三、商业市场情况

镇政府所在地门店林立,摊位集中,形成集商品、贸易、文化娱乐、饮食、卫生、医疗等服务为一体的商业一条街。

四、文化娱乐设施

经过近几年的城镇建设和新农村逐步的建设改造,崔庙镇的文化设施发展迅速,镇区设有文化服务中心,规模达到1500㎡,职工人数三人。另外在车厂、盆爻、索坡、白赵四个新农村试点村,

基础资料

第七章基础设施

一、电力

崔庙镇现有110Kv变电站一处,位于镇区西部,变压器15台,目前基本上达到村村通电。

二、电信邮政

崔庙现有电信所、邮政所、网通公司各一处。全镇均为架空电缆,总装机容量为5320门,光纤用户15户,宽带用户1328户,手机3997户。

三、道路交通

崔庙镇北依国道310线,豫S232省道纵贯镇区西侧徐庄工业区,须刘公路从镇域中心横穿而过,是省道、县道公路交汇中心,纵横交织的公路贯通全镇各村,形成了连南贯北的发达的交通网络。

镇区三横四纵道路全部高标准改建完成。四条环镇柏油公路依区而过,22个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交通便捷。

崔庙镇乡村公路一览表

第八章各行政村概况

全镇总面积82.8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1万亩。全镇现辖22个行政村,265个自然村,282个村民组,全镇2008年总人口为50859人,总户数14731户。

全镇各行政村概况表

基础资料

第九章新农村建设情况

崔庙镇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围绕镇区改造、健康教育、病媒生物防治、环境卫生、日常管理、五小单位整治、卫生村创建等重点,采取党政领导、机关、镇直部门分包责任制和实行路长工程等措施,狠抓工作落实,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工作整体上水平。在车厂、盆爻、索坡、白赵四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以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貌整治为重点,整修道路,粉刷墙壁,改水改厕,栽植绿化,改善了群众出行条件,美化亮化了村容村貌。积极协调上级部门,完成了10个村的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工作。

第十章镇区概况

一、镇区概况

镇政府所在地崔庙村,拥有24个村民组,乡级中小学5所。镇政府所在地共有各类商户1000余家,门店林立,摊位集中,形成集商品、贸易、文化娱乐、饮食、卫生、医疗等服务为一体的商业一条街。崔庙镇动员社会力量,共完成小城镇建设投资7000多万元,其中镇区建设投资即达5000多万元。先后完成了多项再建和改造等工程,新建、改造总面积达50000余平方米。按照省重点镇要求,采用欧式建筑风格建设的政府办公大楼,作为小城镇建设样板工程,以其美观的造型、花园式的配套设施成为镇区一景,在全省乡镇中首屈一指,镇区配套设施建设也取得了新成就,先后完成了镇区总长3600米迎宾大道、中州路、兴华路、华瑛路和万山路改造、镇一中校园的改(扩)建、塔山工业区建设、徐庄工业区小学综合教学楼建设等工程,在镇区新建公厕三座,规划、设计了8大专业市场、4处街心花园、3条绿化带及垃圾处理、污水排放、亮化工程等设施。特别是在镇区主干道设施了8处霓虹射灯、18处不锈钢过街天桥彩灯,吸引着镇区和附近居民,刺激了以夜市为主的消费热点,成为镇区亮丽的风景线。镇区目前总人口约13000人,建设用地为201.4公顷,人均用地143.0m2/人。

镇区现状建设用地平衡表(2008年)

二、人口与规模

基础资料

崔庙镇区人口主要由崔庙村本地常住人口和镇各单位、及各企业等外来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口组成。目前人口规模约为13000人。镇区现状建设区总面积约201.4 ha,其中居住用地52.1ha,工业用67ha,公建用地15.1ha。人均建设用地143.0m2。

三、镇区公共服务设施

1、商业服务业及市场

崔庙镇的公共服务设施不甚齐全,商业服务业主要集中在迎宾大道,有一个小型农贸市场,但没有专业市场用地。

镇区商业服务业情况表

2、体育、文化、文物古迹、宗教

镇区没有体育馆、体育场等体育设施,在迎宾大道与须刘路西交叉口设置小型公共绿地、广场和活动场地;基于现状情况,全民建身运动没有得到全面开展。

镇区无文物古迹。仅有宗教建筑关帝庙一座,位于崔庙村关帝庙组。

3、教育设施

镇区目前有初中一所,小学两所,幼儿园一所,无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3020人,幼儿园入园儿童585人,教职工48人,共占地25亩。

4、医疗卫生设施

镇区拥有卫生院一处,即崔庙卫生院,占地约15亩,拥有病床34张,在职职工52人,主要医疗设备有: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B超、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血细胞分析仪、尿液分析仪、胃镜、综合手术床等。

5、行政办公设施

崔庙镇的行政办公设施基本都位于镇区中州路与迎宾大道上,祥见附表:

镇区行政办公设施情况表

四、镇区基础设施

(一)镇区道路交通设施

1、过境及对外交通

镇区的对外交通主要是省道S232和须刘公路。

2、镇区道路

镇区的主要道路是中州大道、花瑛大道、兴华路、迎宾大道等,在崔庙村内也有不少条生活道路,但道路系统性较差,断头较多。2007年对镇区道路进行扩宽改造,同时投入资金对镇区街道进行了绿化,完成了供、排水工程,购置了保洁相关用具,成立了专业的镇区卫生保洁队。

基础资料

3、镇区交通设施

频度低、无强震发生。

镇区目前有加油站一处,一处位于镇区西部徐庄工业区,镇区目前有客运

站,无停车场,车辆乱停乱放现象较为突出。

(二)供水排水工程

1、供水

镇区现状无集中供水设施。

2、排水

崔庙镇区雨污水均自然排入深沟。

(三)供电工程

崔庙镇有110KV变电站一个,位于崔庙村徐庄附近,电源来自上街220KV

变电站,目前达到村村通电。

(四)镇区通信

镇区内有电信支局一处,位于崔庙村,出线为电缆,通信范围为崔庙镇域。

(五)镇区环保、环卫

崔庙镇区的污染源主要是各机械厂和煤矿等,主要分布在镇区的中部和西

部,污染物主要有两种粉尘和工业废渣。

镇区环境较为清洁,有专人清扫,有专门的垃圾中转站、公共厕所等环卫

设施。

五、镇区防灾减灾

镇区内无消防队,随着城镇建设和经济的发展,高层建筑、停车库、易燃

易爆单位的增加,对消防建设要求迫切,因此,需要改善其消防面貌来满足城

市的安全要求。

据查《河南省地震烈度区划图》,崔庙镇属六级地震烈度区,但震级小、

(和平)基础资料汇编

第一部分镇域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一.地理位置 三江侗族自治县和平乡地处桂北山区,位于三江县的东南部,东与高基乡毗邻,南和融安县板榄镇交界,西与丹洲镇接壤,北和斗江镇相连,距县城古宜镇39公里。 二.历史沿革 和平乡民国时期属丹阳区合水乡,解放后并归丹洲人民公社,改乡建制后于1987年10月由丹洲乡和斗江乡划分出来成立和平乡,乡政府驻地和平街,距县城39公里,是全县成立最晚的乡镇。和平乡居住着壮、汉、瑶、侗等5个民族。其中壮族占85%以上,是三江县的“壮乡”。 三.政区体系 和平乡下辖六溪、清江、和平、板六、大寨5个村委会,44个自然屯,72个村民小组。 四.交通状况 和平乡村村都通了等级公路,100%的自然屯修通了公路。2003年修通的和平至板榄四级路南下可直达融安,2008年又改建成油路;2005年竣工的扶平至和平柏油路北接斗江直通209和321国道;2007年修建的和平至六溪水泥路西接209国道通往丹洲。 五.自然条件 (一)地形地貌:三江侗族自治县属于丘陵地带,山多平地少,山地是最主要的地貌类型,面积大、分布广。和平乡拥有丰富的森林和竹林资源,同时也拥

有岩溶洞资源的地形地貌特征。 (二)气候:三江县属中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近十年来年平均气温18.3℃,最冷月份为1月,平均气温7.3℃,极端最低气温5.2℃。最热月份为7月,平均气温27.3℃,极端最高气温39.5℃。活动积温为5691.481%以上。年平均日照总时数1334.3小时。平均无霜期320天,年均降水量为1730.2毫米。太阳辐射量为89.69千卡/平方厘米年,雨热同季,寒署分明。 (三)水文:三江县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为1730.2毫米,水资源总量24.7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7005立方米。和平乡降水量年降水达2200多毫米,春夏降水量较多,秋冬降水量较少。 六.资源条件 (一)土地资源 三江县属红壤地带,县内大部分土地属丘陵地貌,红壤类极为普遍。和平乡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多,适宜林木特别是竹木的生长。全乡土地总面积108.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9251亩,其中水田面积3351亩;森林面积14万亩。 (二)农林资源 三江侗族自治县处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和黄壤地带,历来是广西的主要林区之一。和平乡林木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全乡森林面积14万亩,森林覆盖率为82%。和平乡共有毛竹面积12000亩,是三江县重要的林业基地之一。农业以种植水稻、早地作物和养殖猪、牛等家禽为主。 (三)生物资源 和平乡境内野生动物资源有:野猪、果子狸、山羊、蛇类、山鸡、野兔、竹鼠、穿山甲、鳖、龟等。 (四)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有:铁、锰、硅、石灰岩、高岭土等。 (五)旅游资源 乡境内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有大明滩生态漂流、三帘瀑布、大地岩洞、和平花街、上花仙女岭、六溪钓鱼山庄和万亩竹林等风景点。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华亭镇园头村村庄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附:村庄基础资料汇编 一、区位概况 区位一:莆田市地理位置优越。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台湾海峡西岸,北依省会福州市,南靠闽南“金三角”,是沿海经济开放区之一。全市东起东经119°2’的莆田县南日群岛,西至东经118°27’的仙游县度尾镇境内,南自北纬25°2’的湄洲群岛,北到北纬25°46’的莆田县大洋乡境内。东西长122.4公里,南北宽80.5公里,面积3800平方公里。东北与福清市交界,西北与永泰县、德化县毗邻,西南与永春县、南安市、惠安县接壤,东南濒临台湾海峡。从东至南有兴化湾、平海湾、湄洲湾三大海湾,湾内有南日岛、乌土丘岛、湄洲岛等诸多岛屿,与台湾省隔海相望,距台中港仅70多海里。 区位二:华亭镇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西南部,东邻新度镇,西毗仙游县,南接灵川镇,北靠常太镇。总面积1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万亩,山地面积11.5万亩,森林覆盖率71%。辖1个社区、34个行政村。324国道过境,横贯境内15.6公里,濑榜公路过境7.5公里,区位二:园头村位于华亭镇西部,莆田与仙游交界处,东临万坂村,西靠南湖村,南依仰天山,北伴木兰溪,距镇区仅4公里。 二、历史沿革 园头村古属闽中郡,名为“云庄”,也叫“王仓”,中晚唐期间划归清源(今仙游县)唐末后隶属莆田县文赋里管辖(含金西湖、后山村),现属城厢华亭镇管治。园头村距今有一千多年历史,几百年来,境内聚集其他各姓氏如陈黄曾许张林卢杨詹等组合成的大村庄。清同治三年(1852)木兰溪上游山洪爆发,特大洪水把仙游石码桥冲毁,洪水把盖尾白湖村劈开成南北二个村(白湖村和高峰村)波涛涌入园头时,被溪心小山峦鲎山挡住,湍流涌入后山村又冲成一道新溪流,直到下游,分而又合,造化了木兰溪两岸唯一的溪心小岛,成为现在园头村。 三、自然环境与资源 1、地形地貌 园头村地形特点为南部山体,中部北部为冲积小平原。依山地势整体由南、北向中间木兰溪倾斜。海拔高度在300米以下,低山丘陵和河流谷地貌为主。 2、气象气候 园头村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季风明显,夏不酷热,冬无严寒,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冬短夏长,霜期短暂,冰雪罕见,全年平均气温16-20℃,无霜期为346.4天,全年降水量在1300mm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1996小时,年平均风速2.4米/秒,常年主导风向为东风,夏季以东南风为主。夏末秋初间有台风或带有暴雨,并有可能成灾。 3、水文条件 过境园头村的主要是莆田市的母亲河——木兰溪,木兰溪全长105公里,自仙游汇流后流入华亭,横贯华亭镇内18个行政村,镇域内流程15.2公里,年产水量为5.59亿方。木兰溪水文历年最大和最小水量、最高和最低水位相差悬殊,水位最高日期和流量最大日期大部分出现在每年的6-9月份,尤在6-7月出现最多。解放以来发生过三次大洪水,其中七三年洪水最大,木兰溪流量濑溪水文站最高达3710平方米/秒,水位达15.77米。 4、自然资源 人工果园果林:根据实地调查,人工果园果林是园头现状生态基线最主要的植被类型之一。现状用地及其周边,包括广大的山前地带、山包台地、片区平地坡地、溪河沟渠沿岸、以及村庄房前屋后等均有大面积、或成片或成带的茂密人工果园果林分布。现状果园果林类型,主要有龙眼林、枇杷园、以及上述果树混交等类型。 5、人文景观资源 园头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蕴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或人文景观资源,根据本次实地调查及资料调研和不完全的统计,主要包括已列入市文物保护单位6处,尚未列入4处,古民居8处,还有3处古井,因此又有“文化村”美誉。 古建筑统计一览表

尤店乡基础资料汇编

尤店乡基础资料汇编 第一章基本概况 1.1 区域位置 尤店乡位于罗山县北部,北隔淮河与驻马店市正阳县大林乡、皮店乡相望,西濒浉河与高店乡毗邻,南与县城新区、龙山乡、楠杆镇接壤,东与东铺乡相邻,省道开武路(开封-武汉)穿境而过,是罗山的北大门。全乡总面积87.5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6.4万亩,辖双楼、李湾、田堂、顾寨、方湾、罗洼、罗塘、鱼台、管塘、沈湾10个行政村和尤店、李店两个社区,205个村民组,现有31650人,乡政府所在地位于北李店集镇。 1.2自然状况 尤店乡毗邻县城新区,区位优势日益明显。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客商前来投资兴业。尤店正变成一片投资的热土。 地质地貌:境内地势南高北低,南部是垄岗丘陵,北部为平原,沿河多系河滩地,大部为淮河冲积平原,最高点鱼台村钓鱼台山,海拔155米,最低点方湾村方湾组,海拔45米。 土地资源:区内地质北半部多为冲积平原,土质肥沃,以农田为主,沿淮河多为沙滩地,绿地园林分布在乡区四周,路田林网密布,并呈网格状分布。南部为垄岗丘陵,地质相对贫瘠。 矿产资源:境内矿产资源主要为河沙,地质储量3500万立方米,可采储量为1500万立方米,集中分布在北部沿淮河中心线南侧。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约为2800万立方米。 土壤:土壤以沙壤土为主,沿淮河的砂资源非常丰富。主要有黄岗土、

白散土、粘土、灰潮土、两合土等土属。 气候、水文:属亚热带季风性和暖温带气候的交汇地区,其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降水丰富,季节变化较大。冬夏风向变化明显,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 1、气候: 尤店处于北亚热带气候带内。年平均气温15.8℃,1月平均气温1.8℃,极端最低气温-14.3 ℃(1987年);7月平均气温27.8℃,极端最高气温 41 ℃(1959年)。作物生长期年平均256天,无霜期年平均257天,最长277天,最短227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020.6小时,年总辐射127.4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续期306天(一般为2月18日~12月13日)。年平均降水量1149.7毫米,极端年最大降水量2897.5 毫米(2008 年),极端年最少降水量606.6毫米(2001年)。 2、河流水系: 水资源:尤店乡北依淮河,西濒浉河,后浉河改造,南湾干渠贯穿全境,灌渠境内总长13.8公里。淮河自方湾村方湾组入境,向东流经顾寨、田堂、李湾,双楼5个行政村,由双楼村东湾组出境,境内河道总长11.2公里,历史上淮河泛滥成灾,给南岸村庄和群众造成严重灾害,耕地大量减少。 尤店乡基本情况统计表(2006-2012年)

(完整版)BDJ-党家片区控制性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一、历史沿革 党家地区的起步建设是在1966年—1977年“文革时期”,受“三线”建设项目分散、靠山、隐蔽布置思想的影响,在党家庄设立工业片区而开始的。此时,济南城市开始形成主城区集中成片,具有一定规模,外带王舍人和党家两个工业片区的整体空间结构。 到二十世纪末,随着贤文和大金组团的发展,济南城市布局形态逐渐演变成由集中的主城区和王舍人、贤文、党家、大金四个相对独立的城市组团组成的“一城四团”的带状布局结构模式。《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则把党家片区划入主城区。 在这几十年的建设过程中,党家地区一直是作为济南城市的一个工业组团而存在和发展的。 二、行政区划 1966年—1977年(“文革时期”)——党家庄被确定为济南城市的独立工业片区。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将党家庄和王舍人作为两个工业重点建设地区。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修订)——确定党家是以汽车制造工业为主的独立工业区,重点发展汽车制造工业。 《济南市城市空间战略及新区发展研究》——将党家组团和大金组团划入主城区,规划党家严禁发展污染工业,可发展绿色食品种植及加工等无污染的工业项目,也可布置一些教育培训基地。 1983年6月10日,国务院以国函字第120号文批复了《八O年规划》。国务院在批复中对实施规划,加强建设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七点指示。 其中将王舍人庄、党家庄作为工业片区发展,是市区的工业组团。 2000年12月22日,国务院以《国务院关于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00〕134号)正式批复了《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年—2010年)》。2000年,济南市辖历下、市中、槐荫、天桥、历城5区,长清、平阴、济阳、商河4县和章丘市,共设50个街道办事处,68个镇,42个乡和393个居委会、4702个行政村(5478个自然村)。市中区辖经二路、大观园、泺源、四里村、二七新村、经七路、馆驿街、岔路街、魏家庄、七里山、六里山、玉函路、杆石桥、舜玉路、王官庄15个街道办事处和七贤、十六里河、党家庄3个镇,有120个居委会,92个行政村(113个自然村)。 三、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 党家片区位于济南市西南部,距济南主城区仅4公里,是济南市西南方向的对外交通主要出入口。范围北至二环南路及铁路联络线,东至马五寨山、围子山一线,南至马鞍山山脊,西至京福高速公路,总用地面积为72.00平方公里,涉及党家镇、七贤办事处及长清部分用地。党家片区总人口4.08万人,

崔庙镇基础资料汇编

基础资料 第一章镇域概况 崔庙镇位于郑州市西南25公里处、荥阳市南部12.75公里处,全镇总面积82.89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282个村民组,256个自然村。总户数14731户,总人口50859人。古往今来,一直是荥阳市南部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方圆百里内农村与城市农产品和工业流通的经济重镇。崔庙镇地处伏牛山系嵩山余脉向豫东过渡地带山区边缘,地势为四面高,中部低,沟壑纵横,坡地毗连,平原散割。属暖温带季风性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崔庙东接贾峪,南邻新密市袁庄、米村、尖山,西毗刘河、庙子,北连乔楼。地处荥阳、巩义、新密三市交汇处,属城市空档地带,是具有相对独立的中心型城镇,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北依国道310线,豫S232省道纵贯镇区西侧徐庄工业区,须刘公路从镇域中心横穿而过,是省道、县道公路交汇中心,纵横交织的公路贯通全镇各村,形成了连南贯北的发达的交通网络。 崔庙镇山川秀美,古迹众多。旧石器时代有中华第二洞之称的织机洞记载着人类先祖活动的痕迹。宋代千尺塔屹立大周山顶。位于万山顶端,原存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郑韩长城”遗迹位于群山峰间,美丽动人的传说佐证了崔庙浑厚的文化底蕴。 崔庙镇矿产资源丰富,工矿企业发达,发展后劲充足。国家勘探资料表明:崔庙镇民用及工业用煤储量在3.6亿吨以上,煤层气166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约1080万立方米左右。水资源总量中地表水490万立方米左右;地下水总量660万立方米。近年来,崔庙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依据资源、区位优势,狠抓优势产业,实施优势开发。逐步形成了以煤炭、石材开发、机械制造、建材、食品加工为主的经济格局,拥有工业企业近300家,从业人数12500多人。其中煤矿企业10家,年产原煤近200万吨,石材企业120家,年产量达600万吨。 崔庙镇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门类齐全。经过20年的建设,镇区三横四纵道路全部高标准改建完成。四条环镇柏油公路依区而过,22个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交通便捷。工商、税务、农行、信用社、邮政、网通、移动、联通等服务网络遍布全镇。电力丰裕,通讯发达。商贸市场繁荣昌盛,镇容镇貌整洁美观,环境卫生清新宜人,基础设施功能配套。文化、体育、教育设施类齐全,布局合理,运作正常。 2007年,与天瑞集团水泥有限公司达成总投资20亿元,建设日产2X1.2万吨水泥生产线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5.2亿元,利税4亿元,税金1.8亿元。该工程分两期,一期工程计划总投资12亿元,建设一条日产1.2万吨的水泥孰料生产线,并配套年产400万吨的水泥生产设施和一个18MW的低温发电机组。该项目是目前国际和国内单线生产能力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水泥生产线。一期工程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7.8亿元,利税2.2亿元,税金超亿元,并可安排600多人就业。同时可直接拉动区域内运输、电力及金融、保险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对促进经济繁荣,壮大经济实力将起到重大作用。 第二章历史沿革 金兴定六年(公元1222年)设乡建制,为敦义乡,隶属郑州荥阳县。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至清宣统二年(1910)为曹固堡,隶属荥阳县。1912年(民国元年)为曹固乡,至1941年(民国三十年)先后更名为荥阳县西区、第七区、第三区、第五区;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更名为崔庙镇。1948年解放后,隶属荥阳第三区;建国后,1954年并县,为荥阳县第三区;1956年分为

总规基础资料汇编内容

总规基础资料汇编内容 一、区域环境资料 1、城镇化资料 (1)现状村镇的数量,各村镇的常住人口数以及各村镇的非农业人口数; (2)城镇化水平历年变化情况; (3)农村各行业劳动力总数,各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情况和发展可能; (4)农村耕地的总量及历年的变化情况; (5)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流动方向以及不同流动方向上的流量; (6)城市建设投入奖金、建设奖金来源及人口规模扩大所需的城市建设投资增加的数量等。 2、村镇体系资料 (1)村镇在县域城镇体系、经济区划中的地位和作用; (2)镇域范围的资源种类、数量及分布状况; (3)全镇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 (4)镇域范围内的交通条件,包括铁路、航运、公路等的规模等级、容量、利用率等; (5)镇域各村镇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地位与作用,其中包括各村镇的性质、规模及其腹地的范围,各村镇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占潜力,各村镇的经济结构与主导产业,各村镇县有区际意义的企业及其产品,各村镇间经济、社会联系的程度; (6)镇域范围内的基础设施状况 二、历史环境资料 1、自然环境的特色,如地形、地貌、河道的形态及城市的关系; 2、文物古迹,如革命史迹、风景名胜、人文资料等; 3、城镇格局的特色; 4、城镇轮廓景观,主要建筑和绿化空间的特色; 5、建筑风格; 6、期货物质和精神环境的特色,如民俗、土产、特产、风情等; 7、城镇的历史成因、发展沿革、沿袭名称、区划变迁。 三、自然环境资料 1、地理环境资料 地理位置:经纬度、时区、气候区; 地形地貌:坡态、坡度、坡向、标高、地貌; 工程地质:地质构造、地质现象、地震、地基承载力、地一矿藏; 水文和水文地质:江河流量、流速、流向、水位(常年水位、最高水位)、水质、地下水储量和可开采量、地下水质、水位、湖泊和水库的容量以及洪水淹没范围。 2、自然气象资料 风象:盛行风向、风向频率、风速(平均风速、最大风速)、静风频率; 气温:年和月平均温度,最高和最低气温、昼夜平均温差、霜期、冰冻期及最大冻土深度; 降雨:包括降雨量、暴雨及降雨(雪、雹)强度、掌握暴雨量公式; 日照:日照时数、太阳高度与日照方位的关系。 3、自然生态资料 镇域的野生动、植物种类与分布,生物植被、城镇废弃物的处置与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四、社会环境资料 1、镇域的人口资料:全镇总人口、总户数、非农业户数、非农业人口数、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

江南镇基础资料汇编

目录 1 江南镇概况 (1) 1.1概述 (1) 1.2历史沿革 (1) 1.3自然地理 (1) 1.4旅游资源 (2) 2 经济社会发展 (2) 2.1行政区 (2) 2.2经济发展 (3) 2.3社会事业 (4) 3 人口 (5) 3.1人口 (5) 3.2镇域人口结构 (5) 3.3人口流动情况 (5) 4 建设用地现状 (6) 4.1镇域土地利用现状 (6) 4.2镇区土地利用现状 (6) 4.3各类市场建设情况.................................................................................. 95 道路交通现状 .. (9) 5.1镇域交通 (9) 5.2镇区交通 (9) 6 绿地系统现状 (10) 7 市政基础设施 (10) 7.1给水工程系统 (10) 7.2排水工程系统 (10) 7.3供电工程系统 (11) 7.4通信工程系统 (11) 7.5燃气工程系统 (11) 7.7环卫工程系统 (11) 8 环境保护现状 (11)

安化县江南镇建设规划(2012—2025) 基础资料汇编 1江南镇概况 1.1 概述 江南镇位于安化县中部,雪峰山北麓余脉,东临小淹,南界洞市,西抵田庄,北至龙塘。介于东经111°21′~111°33′,北纬28°21′~28°32′之间,东西宽12.4公里,南北长10.6公里,总面积138平方公里。全镇共辖31个行政村,1个居民会,总人口6.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683人。 1.2 历史沿革 江南镇始开发于明朝永乐年间,即公元1420年左右,历经数代艰苦创业,沿河一带修筑房屋,始形成江南镇街道雏形。明末清初,杂性人家入迁,在此安居乐业,江南的集市贸易也开始初具规模,逐步成为洞市乡、陈王乡、龙塘乡、田庄乡的重要商贸集散之地。历经清代和民国三百余载,在人们的苦心经营下,至解放前,江南镇已拥有二十余家黑茶精制加工行和二百余家商店,商贾云集,车水马龙,一片繁荣景象。 江南镇历来为基层政府机构的所在地,1950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建制镇,辖五街三村,即东胜街、沙坪街、民主街、人字街、日新街、良塘村、李家村和二房村。1952年,江南镇属安化第三区,良塘、李家、二房三村划归赤竹乡,五街并为东胜、解放、日新、光明四街。1957年,撤区并入江南乡,更名重阳镇。1958年改为江南公社重阳大队。1960年恢复重阳镇,后改为江南镇,列为全县九大建制镇之一,1969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成立革委会,取代镇人民政府。1980年恢复江南镇人民政府,所辖四个居委会即东胜居委、解放居委、日新居委和光明居委。镇政府机关设在现在的江南镇农电站办公楼。1986年,江南乡并入江南镇,辖四个居委和26个行政村,建立镇管村的机制,镇政府机关迁至江南乡乡政府办公址。1995年撤区并乡,又将陈王乡、江南区公所并入江南镇,2008年,洞市并入江南镇。全镇共辖3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 1.3 自然地理 1.3.1 地形地貌 江南镇地处安化县中部,地貌类型主要为中低山及山间盆地。镇内土地类型复杂多样,总体上表现为山地多、耕地少、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境内土壤主要为红壤、水稻土。 1.3.2 气候条件 江南镇的气候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终年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水集中,冬有短寒,夏有长热,春温多变,秋旱凉爽,光照充盈,水热同季,历年平均降雨量达1687.7毫米,常年平均气温16.2℃,无霜期达280天,常年主导风向为北风,夏季多东南风,年平均日照为1356小时,相对温度81%,最大积雪深度250毫米。据记载,1974年2月1日,冰冻最长天数为15天,冰冻厚度为50毫米。由于江南地区的气候适合农作物生长,因而物产十分丰富,主要盛产棕片、茶叶、竹木、油茶、花生、红茹、黄豆等。江南镇属寒武系地层,一般地基层承耐力为10~30吨/m2,适宜承建各种建筑物,虽属地震6度烈度区边缘,但历史上无地震记载。 1.3.3 水文资源 江南镇水资源较为丰富,其中资江横通东西,流经镇内。麻溪、思贤溪、渭溪三大水系流经镇境,汇入资江。

武汉市黄陂区蔡店街西峰村村庄建设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基础资料汇编

目录 一、西峰村现状概况 (1) 二、自然条件 (1) 三、风景旅游资源 (1) 四、人口与经济 (1) 五、产业发展现状 (1) (一)第一产业分布情况 (1) (二)第二产业分布情况 (1) (三)第三产业分布情况 (2) 六、村域用地现状 (2) (一)居住用地 (2) (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2) (三)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2) (四)工业用地 (2) (五)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2) (六)非建设用地 (2) 七、村域现状建筑评价 (2) 八、村域基础设施现状 (2) (一)道路交通设施 (2) (二)市政设施 (3) 附表: (3)

黄陂区蔡店街西峰村村庄建设规划(2014-2020) 基础资料汇编 一、西峰村现状概况 黄陂区蔡店街西峰村地处黄陂区蔡店街西北部,北接孝感,西南部紧临清凉寨风景区,向东6公里到达蔡店街区,向东南56公里抵达黄陂市区,向南95公里可达武汉市中心,村域总面积为833.20公顷。 村内青山环绕,沟壑纵横,农田绵延,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高达85%。该村气候宜人,属亚带大陆性季风性气候,具有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热水同季,无霜期长等特点。适宜茶叶、油茶、水稻、棉花、花生、蔬菜、板栗等粮食、经济作物生长。 二、自然条件 西峰村西南、西北部群山绵延,山上植被覆盖,林木资源丰富。村内总体呈现群山环绕,西北部高,东南部略低的势态,村内的村湾主要分布于中部盆地区,在各处山脚依山顺势而建,村内主要山峰有双峰尖、西峰尖、黄牯石、团山寨、丁家山等属大别山余脉山系。村内水资源丰富,大型水库有和睦咀水库,东部紧邻钟盆水库。村内土地资源丰富,土层深厚,土壤有机质丰富,具有较大面积的带状农田。该村属于中纬度亚热带季风区,冬寒夏热、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16.3oC,夏季平均气温28oC,极端高温为39.7oC;冬季平均气温为2-3oC,极端低温为-12.6oC。年平均降雨量1100mm,主要集中在4-8月,全区的降雨量分布大致是北多、南次、中间少。 三、风景旅游资源 西峰村西南与清凉寨,锦里沟两大4A旅游区毗邻,西北与孝感市4A级景区观音湖仅一山之隔,占据着连接三大景区的核心地理区位。此外,西峰村具有丰富的人文历史,自然景观资源,如:西峰长岭、古驿站、女神庙等遗址,以及传说中木兰凯旋归来路过的神秘古道。 四、人口与经济 至2013年,西峰村下辖24个自然湾,19个村民小组。全村总户数677户,总人口2679人(其中男性1551人,女性1128人),全村农业人口2580人,占总人口的97%。全村劳动力有1149人,其中有718人外出务工经商,仅431人从事农业生产,村内现状常住人口仅973人。 西峰村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 201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2691万元,第一产业收入为615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22.85%;第二产业收入为1316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48.91%;第三产业收入为760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28.24%万元。人均收入约为10500元,高于蔡店街人均收入9918元的平均水平。 五、产业发展现状 西峰村村内经济发展以第一产业为主,同时大量经济由外出务工人员带动。村内现状产业分布情况如下: (一)第一产业分布情况 西峰村第一产业以茶叶种植、油茶生产、林业种植、农作物种植为主,现有700亩绿茶基地,500亩油茶基地,8700亩林地以及1280亩耕地。农业收益中,种植业收入为550万元,林业收入为65万元。 (二)第二产业分布情况 目前西峰村内第三产业以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为主,其中有四处规模性的养猪厂,两处规模性的养鱼厂。养殖业收益中,畜牧业收入为250万元,渔业收入为16万元;外出务工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员收入为1050万元。

崔庙镇基础资料汇编

崔庙镇基础资料汇编

基础资料 第一章镇域概况 崔庙镇位于郑州市西南25公里处、荥阳市南部12.75公里处,全镇总面积82.89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282个村民组,256个自然村。总户数14731户,总人口50859人。古往今来,一直是荥阳市南部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方圆百里内农村与城市农产品和工业流通的经济重镇。崔庙镇地处伏牛山系嵩山余脉向豫东过渡地带山区边缘,地势为四面高,中部低,沟壑纵横,坡地毗连,平原散割。属暖温带季风性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崔庙东接贾峪,南邻新密市袁庄、米村、尖山,西毗刘河、庙子,北连乔楼。地处荥阳、巩义、新密三市交汇处,属城市空档地带,是具有相对独立的中心型城镇,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北依国道310线,豫S232省道纵贯镇区西侧徐庄工业区,须刘公路从镇域中心横穿而过,是省道、县道公路交汇中心,纵横交织的公路贯通全镇各村,形成了连南贯北的发达的交通网络。 崔庙镇山川秀美,古迹众多。旧石器时代有中华第二洞之称的织机洞记载着人类先祖活动的痕迹。宋代千尺塔屹立大周山顶。位于万山顶端,原存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郑韩长城”遗迹位于群山峰间,美丽动人的传说佐证了崔庙浑厚的文化底蕴。 崔庙镇矿产资源丰富,工矿企业发达,发展后劲充足。国家勘探资料表明:崔庙镇民用及工业用煤储量在3.6亿吨以上,煤层气166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约1080万立方米左右。水资源总量中地表水490万立方米左右;地下水总量660万立方米。近年来,崔庙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依据资源、区位优势,狠抓优势产业,实施优势开发。逐步形成了以煤炭、石材开发、机械制造、建材、食品加工为主的经济格局,拥有工业企业近300家,从业人数12500多人。其中煤矿企业10家,年产原煤近200万吨,石材企业120家,年产量达600万吨。 崔庙镇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门类齐全。经过20年的建设,镇区三横四纵道路全部高标准改建完成。四条环镇柏油公路依区而过,22个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交通便捷。工商、税务、农行、信用社、邮政、网通、移动、联通等服务网络遍布全镇。电力丰裕,通讯发达。商贸市场繁荣昌盛,镇容镇貌整洁美观,环境卫生清新宜人,基础设施功能配套。文化、体育、教育设施类齐全,布局合理,运作正常。 2007年,与天瑞集团水泥有限公司达成总投资20亿元,建设日产2X1.2万吨水泥生产线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5.2亿元,利税4亿元,税金1.8亿元。该工程分两期,一期工程计划总投资12亿元,建设一条日产1.2万吨的水泥孰料生产线,并配套年产400万吨的水泥生产设施和一个18MW的低温发电机组。该项目是目前国际和国内单线生产能力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水泥生产线。一期工程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7.8亿元,利税2.2亿元,税金超亿元,并可安排600多人就业。同时可直接拉动区域内运输、电力及金融、保险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对促进经济繁荣,壮大经济实力将起到重大作用。 第二章历史沿革 金兴定六年(公元1222年)设乡建制,为敦义乡,隶属郑州荥阳县。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至清宣统二年(1910)为曹固堡,隶属荥阳县。1912年(民国元年)为曹固乡,至1941年(民国三十年)先后更名为荥阳县西区、第七区、第三区、第五区;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更名为崔庙镇。1948年解放后,隶属荥阳第三区;建国后,1954年并县,为荥阳县第三区;1956年分为

铜鼓镇城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铜鼓镇基础资料汇编 1.1 镇域概况 1.1.1地理位置 铜鼓镇位于东经105°25′39″——105°30′36″,北纬29°34′06″——29°39′09″,距荣昌县城北34公里,北接大足、铁山、季家,东连河包镇、南抵观胜镇;西面吴家镇接壤,辖区幅员面积38.80平方公里,全镇辖3个村,一个街道社区,共5238户,17198人,农业人口为16517,其中非农业人口681人。 1.1.2历史沿革 铜鼓镇始建于五十年代初,政府所在地地名为万福桥,一九九三年撤并建,以原铜鼓乡为基础,将高坝乡的金华村,柏树村并入铜鼓乡成立为铜鼓镇。 1.1.3行政区划 全镇共辖3个行政村、一个街道(社区)居民委员会,33个社。共5238户,1719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81人,农业人口为16517人。 1.1.4道路交通 铜鼓镇交通通讯便捷,目前境内有“铜观”“铜季”“铜吴”等干线公路,镇政府辐射各村、社、道路里程达65公里,基本形成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络。 现村村都通乡村公路,社社有通院石板大路。 1.1.5气候气象 本镇气候属东亚环流控制的范围,为中亚热带湿润东南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7℃,最低气温—3.4℃,最高气温40℃,年平均日照1282小时,无霜期为327天,年降雨量为1111.8毫米。本镇日平均气温全年通过0℃,其年总积温为6482℃,稳定通过10℃的平均初日为3月4日,终止日为11月27日,间隔天数为268天,积温为5633℃,适应农作物及果木林生长发育。 1.1.6自然资源 ◆地质、地貌 本镇出露于地表的地层主要是侏罗系遂宁组棕红色泥岩夹细砂岩、粉砂岩,普遍含有碳酸钙(石灰岩)间夹石膏;东部及其它区域为方山中丘中谷——窄谷地貌,出露地层为侏罗系沙溪庙组基岩风化而成的沙壤土为主,兼有大夹泥土。 铜鼓镇地表呈现西低东高,一般海拔高程在350—450米之间,最高高程铜鼓山海拔587米,西北部低丘中谷,丘体呈馒头状或连岗状地貌。 铜鼓镇东面铜鼓山脉连贯龙家冲村、高山村,山脉呈南北走向。 全镇土地12514亩耕地,人均耕地0.73亩,38511亩农用地,17001亩林地 ◆矿藏 铜鼓镇域内目前没有矿藏资源。 ◆水资源 实际供需 农业灌溉用水现有电力提灌站4处,210千万。总蓄、引、提有效水量395万立方米,电力提灌渠道6.1公里,有效灌面6140亩(其中田5500亩)。 由于镇域内工业不成体系,工业也不多,镇区没有工业,只有几个小规模的养殖业,用水也主要为堰塘水,无法统计。 城镇人口用水51.4万立方米 农村人口用水300万立方米 大牲畜(猪、牛、羊)用水:以 20万头计,每头每日20升/头天,年需水400万立方米。 存在的问题 铜鼓镇场镇生活用水由宝积寺水库取水,宝积寺水库为观胜和铜鼓镇共同拥有,取水点和水质都存在一定问题,需要改善取水点周围水质。场镇管网系80-90年代建设的,现在已经老化和在布局上存在部分不合理性,且已不能满足场建设发展的要求,有必要重新布局建设。虽在境域有一条季节性河流通过在,水量不十分丰富,况且其污染严重,不宜作为饮用水源。本镇现有小(一)型水库两座,山坪塘177座,石河堰9座,电力提灌站4处,总蓄水量700万立方米。总的来说铜鼓镇存在水质性和工程性缺水问题。 ◆植物 主产水稻、玉米、红苕等。有桃树、梨树、李子树、枇杷树、桂圆树等果树,有黄果树、小叶榕树、白杨树、栾树、尾巨桉树等。 ◆畜牧业资源 养殖业以蛋鸡、生猪、种蛋鸭、土鸡等为主。。 ◆地质灾害 据铜鼓镇气象资料,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低温、阴雨、洪涝、冰雹、大风、雷暴、寒潮、连晴高温等。 1.1.7人口及社会事业现状 ◆人口现状 (1)总人口:17198人 (2)人□出生和死亡:出生135人。死亡98人。,自然增长率为2.15‰。 (3)人口分布 黄檀村1-5:2985人,海月村1-3:1718人,经堂村1-4:2587人,转龙社区6-8:1676人。农业人口43147人,非农业人口:2211人. (4)家庭户人口:3.2人. (5)性别构成:男:女=105:100 (6)年龄构成

控规基础资料汇编20140318

目录 一、上层次及相关规划要求 (2) 二、地理区位及自然条件 (3) 三、社会经济概况 (4) 四、土地利用现状 (7) 五、建筑物状况 (11) 六、道路交通现状 (12) 七、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14) 八、市政公用设施现状 (15) 九、历史文化及建筑风貌 (18) 十、环境保护现状 (18)

铜陵农业循环经济试验区农产品物流加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基础资料汇编 一、上层次及相关规划要求 1、《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2009—2015)》 规划提出皖江地带承接发展农产品加工: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和产业资本,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重点承接发展粮油制品、肉制品、乳制品、果蔬、水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引进和培育知名品牌,提升发展饮料产业。支持龙头企业建设优质专用原料基地。建设与东部地区对接的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物流配送体系和网络化信息服务平台。 2、《铜陵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2009—2015)》 规划对铜陵市循环经济农业示范园的功能和建设重点作了如下阐述: 功能定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示范功能、辐射带动功能、农产品深加工功能、生态保护功能、休闲观光功能和科普教育功能。 建设重点:①形成“五中心三轴五区”的空间布局结构。五中心是指荣光村、沈桥村、高岭村、城山村、考涧村五个中心村;三轴是指规划的主干路1、主干路2、主干路3;五区是指现代生态农业生产区、生态高效养殖区、农产品物流加工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区、森林生态保护与休闲度假区。 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交通建设、基本农田建设、供水系统建设、电力电信设施建设。 ③创新农业循环经营模式。按照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思想和“4R”理论,采用现代园区的建设理念和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构筑循环产业体系,实现功能区内小循环,功能区间中循环,试验区内大循环。重点建立五种循环新模式:农业内部循环新模式:种植+养殖+沼气、种植+秸杆气化;农业产业循环新模式:农产品加工+沼气+养殖、加工+养殖+沼气;现代农业物流循环新模式:仓储+加工+流通、仓储+加工+沼气;生态农业循环新模式:生态保护+休闲度假;土地增值循环新模式:村庄规划、整治+土地利用。 3、《铜陵农业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2006—2015)》 规划将园确定试验区的功能定位为:试验示范功能、辐射带动功能、生产加工功能、生态保护功能、休闲观光功能和培训教育功

7、通济镇总规基础资料汇编

彭州市通济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一、镇域概况 (一)地理位置 通济镇位于彭州市西北部,是彭州市北部山区的一个中心场镇,东接丹景山镇,西接小渔洞镇,南接新兴镇,北邻龙门山镇和白鹿镇,地理位置独特、交通便利、市场贸易吞吐量大,素有“三河七场”商品集散地之称。通济镇是省道彭白公路和小夫公路的交汇点,其分别通往旅游胜地龙门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白鹿森林公园。 (二)行政区划 通济镇总人口2.9万人,幅员面积73.9平方公里,是四川省小城建设试点镇。全镇18个村,村村通公路,并有12公里村级水泥路面。 随着1992年思文乡的并入,至1993年,通济镇共辖26个村民委员会和2个街道居民委员会。2005年通济镇对村级区划作了调整,当年全镇辖20个村和2个社区居委会。2006年,因亚东水泥厂矿山项目占地,通济镇村级区划再次调整:将花牌、万福2村合并称“天生桥村”,将雾坪村(迁居至通济场)划入通济场社区,将石羊、白桥2村划入思文场社区。至此,通济镇下辖18个农业行政村和2个社区居委会。(详见附表一) (三)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镇域内山、丘、坝地形俱全。通济镇地处龙门山褶断带及青藏高原冰川漂砾层所形成的丘陵、低山带,镇域内地质地貌复杂,湔江、甘溪河、麻柳河、白鹿河,“一江三河”贯穿境内。 2、气候 通济镇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0℃,年降水量1300毫米,夏无酷暑,秋多阴雨,冬无严寒,主要风向为西北风。 3、自然资源 通济镇土地肥沃、灌溉便利、耕种条件好,盛产各种粮食作物,森林资源较丰富,“三木”药材、黄莲、川芎在川内享有盛名,石灰石矿较丰富。(四)资源条件和经济状况 通济镇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平坝主产水稻、小麦、马铃薯、油菜、大蒜等蔬菜作物、山丘以林为主、黄柏、杜仲、厚朴、川芎、黄莲等药材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禽畜养殖业、菌类栽培已成为本镇一大经济。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以生产石灰矿、石灰精粉加工、煤炭和页岩矸砖为支柱产业。全镇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9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9631万元,第二产业4395万元,第三产业5274万元,一、二、三产业分别占地区生产总量的67%、15%、18%,人均收入4685元。 (五)镇域社会服务设施现状 通济镇历来是彭州市山区文化经济的中心,商品交流的集散地,素有“三河七场”商品集散地之称,社会服务设施以及市政基础设施较为配套。 基础设施:镇境内分别有3座大中小型水电站,并已建成日产2.5万吨的水厂。通讯设施先进完备。现有水泥路面长达22公里,已安装程控电话2821门;有线电视已入户3250户。 道路交能:场镇内有1.2公里长、宽24米的水泥路面成环形状连接各村,已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已实现“村村通”。 社会事业:全镇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事业发达,拥有高中、普中各一所,中心小学两所,卫生院3所,公共服务设施较为齐全。 二、镇区概况 (一)基本概况 通济镇在清代属西乡梯云里,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驻地向家场,后因避

蔡家坡基础资料汇编

第一章 概况 一、地理位置 蔡家坡地区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处于“两山夹一川”的地理环境内,北靠碛雍塬,南依秦岭山脉,渭河穿境,依山傍水。规划用地介于西安和宝鸡两大区域中心城市之间,东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宝鸡47公里,与区域中心城市的距离适中,既易于受到大城市的带动,又避免受到中心城市对产业吸纳的影响,是陇海线上东联西安、西接宝鸡的一个重要节点。 二、交通 规划用地所在的蔡家坡地区交通非常便利,陇海铁路、西宝中线、西宝南线、西宝高速公路在东西方向穿越该地区,陇海铁路还在蔡家坡镇、阳平镇设客货站,这几条道路分别都是关中产业布局和城镇空间发展的主要轴线,南北方向有蔡五曹(蔡家坡镇—五丈原镇—曹家镇)公路贯穿始终,与关中经济区内各个城市联系便利,均可半日内往返,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三、区域概况 蔡家坡地区包括蔡家坡镇、五丈原镇、曹家镇、阳平镇、马家镇、安乐镇,总人口22.02万人,现状非农人口5.33万人,占总人口的24.2%。 第二章 历史沿革 一、工商重镇——蔡家坡 蔡家坡原称田家坡,因北宋末年凤翔知府蔡钦葬于北坡而得名,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商贾云集,历来是陕西西部著名的工商业重镇。民国之前就是当地重要的商贸集镇。1937年,陇海铁路通车宝鸡,设蔡家坡火车站。宝鸡市经济重心南移,中心由风翔转移至现宝鸡市,蔡家坡镇得益于便利的铁路运输条件,先后建立起雍兴实业公司纺织厂,西北机械厂等企业,以后蔡家坡镇企业逐渐增多,成为岐山县的工业集中地。建国后至今,依托陇海铁路和西宝高速公路的便捷交通优势,蔡家坡已发展成为关中西部岐山县、凤翔县、眉县、陈仓区(除虢镇外)等周围县区的中心城镇,成为重要的工商业重镇。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立,蔡家坡镇工业基础更为雄厚,是周围县区中工业文化最浓的城镇。 131 . THE COMPREHENSIVE PLANNING

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潦河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班级:104653 学号:105040650051 姓名:苟武林 指导老师:王丹

目录 潦河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1) 1 镇域基本情况 (1) 1.1地理位置及镇域范围 (1) 1.2自然环境 (1) 1.3历史沿革 (1) 2 现状人口 (1) 2.1现状人口概况 (1) 2.2劳动力状况 (2) 3 镇域经济发展情况 (2) 4 居住现状 (2) 4.1居住概述 (2) 4.2乡镇住宅类别 (3) 4.3住宅配套设施 (3) 5 社会事业 (3) 5.1行政办公事业 (3) 5.2科学、文化与教育事业 (3) 5.3卫生事业 (3) 6 工业和仓储现状 (3) 6.1工业用地 (3) 6.2仓储用地 (5) 7 基础设施建设 (5) 7.1道路交通 (5) 7.2给排水现状 (5) 7.3电力、通信及有线电视 (6) 7.5供热工程规划 (6) 7.6环保现状 (6) 7.7防灾工程规划 (6) 8 绿地系统现状 (6)

1 镇域基本情况 1.1 地理位置及镇域范围 潦河镇位于南阳市境西南部。其辖区东与溧河乡以白河为界,南靠陆营,西与镇平县彭营乡接壤,北与王村乡为邻。总面积76. 25平方公里,辖潦东村、潦西村、王营村、崔营村、闫庄村、张茂庄村、胡庄村、姚营村、元西袁营村、清凉寺村、王陈庄村、西粱庄村、大陈营村、吴集村、刘谢营村、中庄村、上范营村、李庄村、丁奉店村、大周庄村、小周庄村、大官庄村、小官庄村、前宋马营村、后宋马营村、辛店村26个村委会,80个自然村 1997年总人口6010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8988人。主要为汉族,有回族、蒙古族、维吾尔族、侗族等兄弟民族。 1.2 自然环境 地形地貌:潦河镇地处丘陵地区,地势东高西低,东有新店岗自北而南延伸,海拔145米,西部海拔110米。 气候特征:潦河地处中原,属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侯,季风的进退与四季的替换较为明显。四季气侯特点:冬干冷,雨雪少;夏炎热,雨量充沛;春回暖快,降雨逐渐增多;秋季凉爽,降雨逐渐减少。春秋时间55-70天,夏季110-120天,冬季时间110-135 天。年平均气温14.4-15.7℃,七月平均气温26.9-28.0℃,一月平均气温0.5-2.4℃。年降雨量703.6-1173.4mm,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水文:境内地表水、地下水丰富,且水质良好。白河、段长8公里;潦河,段长10公里;沐垢河,段长12公里 1.3 历史沿革 历史上该镇辖区传统手工业比较发达,新店的毛笔、宋马营的柳编制品、清凉寺的陶器、西梁庄的苇编、上范营的稿荐都久享盛名。现在潦河是辖区的中心集镇,80年代以来,集市贸易繁荣,逢集可上市2万余人,商业、服务业沿南邓公路两侧兴起。新店、于刘营、吴集、新集4个传统集镇的开发建设也取得新的进展。 文物古迹有张茂庄村北汉墓、新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潦西村委会潦河遗址。 2 现状人口 2.1 现状人口概况 根据2009年人口统计结果,林坛镇全镇人口30776人,共7702户。其中镇区人口2464人,共684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