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牧草种质资源保存_利用与保护
牧草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那我们应该如何加以利用呢?
野生牧草种质资源的特点
1、抗旱耐瘠 2、抗风沙 3、耐盐碱、耐酸 4、适应性好 5、抗寒
北方重盐碱地区
▪ 在北方重碱地区.大多只生长盐生植物或 结成盐斑,经多年科学试验研究,已筛选 出几个可用于改良重盐碱地的优良品种
▪ 例如:白城朝鲜碱茅、白城小花是一类生命力可再 生的生物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品种改良和新 品种选育的基础,是全国生态环 境建设的需要,同时它也是草地 畜牧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因 此,加强牧草种质资源的保护与 开发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对野生牧草种质资源的保护和
利用是很重要的,希望国家能够采取 一些更加有力的保护措施,也希望我 们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来保护 野生牧草种质资源。
野生牧草种质资源
保护与利用
本组成员
• 组长:任鹏辉 • 组员:周景乐 陈磊 杨雪梅 时敏
刘钰莹 李佳慧
什么是牧草种质资源?
牧草种质资源又称牧草遗传资源,是经过长 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而成的有生命的可 再生自然资源。
所谓种质系指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 这种传递可以通过生殖细胞或体细胞来完成。
▪ 2、野生牧草是完全处在自然条件下生长发 育和繁衍后代,经过上千年的自然演变, 里面蕴藏着各种可利用的基因,如抗病虫 性、抗逆性、优良品质、细胞质雄性不育 及丰产性等。
▪ 3、许多牧草种质资源是主要农作物的近缘 野生种,具有丰富的抗性基因,因此牧草 种质资源的深人研究也可为农作物改良提 供有益基因源。
充足,以平原丘陵为主,生物资源丰富多样 ▪ 所以:从野生牧草中选出的优良品种有:
古蔺鸭茅、宝兴鸭茅、川东鸭茅、涪陵十 字马唐、重高扁穗牛鞭草、广益扁穗牛鞭 草、南山绒毛草、福建圆果雀稗、海南多 穗狼尾草等。
牧草种原资料保存

(受理窗口)
委辦
委辦
農糧署
種苗繁殖改良場
研發單位
1.參照UPOV、日本農林水產省相關資料 2.蒐集種原,實際種植觀察
1.訂定品種性狀試驗檢定方法 2.開發品種性狀檢定表
內部初審
(主管機關)
種苗繁殖改良場
審議委員會
不 通 過 修正後再審
通過
公告
1.檢定機關 2.品種性狀試驗檢定方法 3.品種性狀檢定方法
牧草種原保存與利用
一、牧草種原保存
(一)種子低溫冷藏保存
(二)活體保存
1.牧草種原區 2.牧草品種保存
二、牧草種原資料保存
三、牧草品種推廣與利用
四、牧草之研究現況
(一)種子低溫冷藏保存 禾本科
種類 尼羅草 珍珠粟 品種(系)、雜交樣 品數 36 13 種類 牛筋草 黑麥草 品種(系)、雜交樣品 數 1 3
蘇丹草
大芻草 高粱 狼尾草 天竺草
49
25 58 6 8
紅鞘草
信號草 藍莖草 巴佛草 地毯草
1
1 1 2 2
南非鴿草
11
梯牧草
1
禾本科36屬54種276個品系及豆科28屬36種96個品系,共375個品系
(一)種子低溫冷藏保存 豆科
種類 爪哇大豆 山珠豆 羽扇豆 埃及三葉草 紅三葉草 品種(系)、 雜交樣品數 106 9 44 30 3 種類 苜蓿 泰樂豆 虎爪豆 單葉豆 大豆 品種(系)、 雜交樣品數 16 4 6 16 11 種類 毛靛藍 綠豆 合萌 鵲豆 野花生 品種(系)、雜 交樣品數 1 2 2 2 2
白三葉草 太陽麻
苕子 黃花野百合 恆春野百合 豬屎豆
5 13
8 6 2 6
賽芻豆 樹豆
我国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现状与对策建议

我国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现状与对策建议1. 引言1.1 我国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现状与对策建议牧草是畜牧生产的重要资源,对于提高畜牧业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牧草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及时加以解决。
当前,我国牧草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工作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现状:收集工作不够系统和全面,导致部分珍稀牧草资源遗失;保存条件和设施有待改善,存在保存资源品质下降的风险;相关管理机构和人员力量不足,难以确保资源的长期保存和有效利用。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缺乏统一规划和组织协调,导致收集工作的片段化和重复性;缺乏专业人才和资金支持,限制了保存设施和技术的更新和改进。
为解决上述问题,建议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建立健全的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体系,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和工作流程;二是加强技术研究和人员培训,提高保存设施和技术水平;三是加大资金投入,确保资源收集保存工作的顺利进行。
未来,我们应该继续加强牧草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工作,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提高资源的保存利用效益,为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 正文2.1 现状分析我国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现状分析如下:1.资源丰富度不足:我国牧草种质资源虽然数量较多,但种类相对单一,缺乏多样性和遗传变异。
这导致了牧草在适应气候变化、抗病虫害等方面的能力较弱。
2.缺乏有效管理和利用:许多牧草种质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管理和保存,导致遗传资源的丢失和浪费。
对牧草的利用率也较低,无法充分发挥其潜在作用。
3.保护意识不强:由于牧草种质资源的保护意识不足,常常出现资源挥霍浪费的情况。
很多地区缺乏合理的资源保护措施,导致了一些珍稀牧草种质资源的丧失。
4.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目前我国牧草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工作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各地区的工作重复,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需要建立统一的管理机制,加强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5.技术手段落后:在牧草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方面,我国的技术手段相对较落后,没有实现资源信息的数字化管理和数据库建设,这也导致了资源管理工作的困难和低效。
我国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现状与对策建议

我国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现状与对策建议我国牧草种质资源丰富,但收集保存存在许多问题。
目前,我国的牧草种质资源收集较为分散,数据缺乏,也没有完善的收集机制。
此外,由于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和适应性,种间杂交的频率大,因此收集、保存的工作也变得更加困难。
以下为我国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现状及对策建议。
收集问题牧草种质资源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且生长环境比较复杂。
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收集和评估方法,导致收集范围狭窄,资源利用率低。
牧草品种生命周期短,如果不能及时的收集和保存,就会造成品种丢失。
对于这些问题,应提高收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优化收集方法。
我们可以通过植物地理与生态知识,优化收集范围和方法。
同时,建立完善的数据库,收集有关牧草信息,为评估和调查提供更好的资料。
保存问题至今我国缺少完备的牧草种质资源保存体系,保存条件也存在不足。
一些基础院所和大型种子储藏机构上缺乏保存设施,所以牧草资源保存受到的威胁很大。
长期保存过程中,病菌、真菌、害虫和自然灾害等问题也给牧草种质资源的保存带来很大风险。
针对这些问题,要构建起完整的牧草种质资源保存系统,建立种质资源库,完善保存体制,建造适宜的保存设施,制定详细的保存标准,确保资源得到最佳的维护。
同时,在保存过程中,加强对资源的检测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有效的保护牧草种质资源,防止资源的丢失。
政策支持要充分认识到建设牧草种质资源库的重要性,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广大农业工作者和研究机构,投入到牧草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工作中。
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吸引和整合各种资源,创造多种方式的动力机制,加强社会力量的参与。
完善法规体系,加强科学知识培训,加强牧草物种文化保护与传承,识别牧草品种的知识产权等法规体系,对于保护现有牧草资源具有重要作用。
总结。
我国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现状与对策建议

我国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现状与对策建议我国是农业大国,畜牧业在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牧草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为了保护和利用我国的牧草种质资源,许多科学家和机构在长期的努力下,进行了大量的收集与保存工作。
然而,目前,我国牧草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工作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与问题。
本文将围绕我国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现状及对策建议进行探讨。
1.收集情况不尽理想目前,我国的牧草种质资源收集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因为历史原因和地理环境的不同,牧草种质资源的收集存在一些局限性。
此外,由于一些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劣,很多牧草资源种类较少,甚至连一些重要的草种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收集。
2.保存设施不完善目前,我国在牧草种质资源保存方面缺乏专业的科研机构,许多保存设施不够完善,对牧草种质的保存和利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此外,在保存设施中还存在管理不规范、设备老化等问题。
3.利用率不高目前,我国的牧草种质资源利用率还不够高,人们对牧草种质资源的认识也比较薄弱,一些珍贵的牧草种质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此外,由于各地区的牧业发展现状不同,也限制了牧草种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对策建议1.加强对牧草种质资源采集的管理国家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牧草种质资源采集的管理。
同时,应成立专业的机构,制定规范的采集标准,加强对采集工作的监管和管理,确保采集的牧草种质资源的品质和数量。
国家应该加大对牧草种质资源保存设施的投入力度,完善科研机构的设施,加大管理力度,确保牧草种质资源的保存安全和管理规范。
同时,配备科学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保障设施的运转顺畅,从而保证牧草种质资源的保存效益。
3.提高牧草种质资源的利用价值应加强对我国牧草种质资源研发的投入,提高牧草种质资源的利用价值。
可以通过开发新的牧草种质资源、基于遗传改良的选育方法等多种途径,提高牧草品质,增加种质资源的利用价值。
同时,加强对人才队伍和科技研发的支持和培养,提高我国牧草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水平。
我国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现状与对策建议

我国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现状与对策建议随着我国畜牧业的不断发展,牧草作为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日益受到重视。
牧草的品种选择和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是牧业发展的基础,它们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关系到我国牧畜业的发展水平。
目前我国牧草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将从现状和对策两个方面探讨其解决方法。
一、现状:1. 牧草资源种类丰富,但品种的单一性较强,缺乏新、优、特品种。
我国的牧草资源非常丰富,但大部分地区主要采用一两种常见的草种,缺乏新、优、特品种的引进和推广。
2. 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体系不健全。
由于资源收集机构和人员的不足,以及数据的不完善,导致了我国牧草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的不足。
同时,还存在着资源收集重复、资料重复、先后顺序不一致等问题。
3. 种质资源品种鉴定工作不到位。
我国在牧草品种鉴定方面缺乏标准的技术体系和规范化的管理,导致牧草种质资源品种鉴定不到位,资源品质不尽如人意。
二、对策建议:1. 加强资源的收集和保存。
加强资源收集的方式,主要是针对各地方资源的会同,开展资源调查和评估,建立资源数据库,加强对珍贵、稀有、优良牧草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
2. 引进和推广新、优、特品种。
加强对于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适应力的新、优、特品种的引进和推广。
对于有关的科学实践,要加强研究和试验,验证其实用性。
3. 设立专业的种质资源鉴定机构。
建立一套全面、标准化、规范化并高效的种质资源鉴定机构,加强检测分析等技术传播和指导,努力建成一个统一、科学、成规模的国家牧草种质资源体系。
4. 建立健全的牧草信息网络平台。
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建立和完善牧草品种信息网络平台,建立统一的平台体系和数据标准,为牧草资源管理和利用提供便利。
5. 加强政策优惠。
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对于牧草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护,建立有利于种质资源整合利用的机制,增加品种的输出和服务程度。
同时,加强对于种质资源人员队伍的建设,培养和选拔专业人才,为牧草资源的收集验收和利用保驾护航。
我国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现状与对策建议

我国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现状与对策建议我国是世界上农业大国之一,牧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牧草作为牧业的基础饲料,其种质资源收集和保存对于推动我国畜牧业发展至关重要。
目前我国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将就我国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 收集不足:我国地广人多,气候多样,地形复杂,有着丰富的牧草种质资源,但是目前尚未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收集,大部分牧草种质资源还处于原始状态。
2. 保存质量参差不齐:虽然我国在牧草种质资源保存方面进行了些许努力,但是由于资金和技术的限制,导致保存效果参差不齐,有些种质资源保存后不能长期保存或者保存后丧失了原有的优良特性。
3. 缺乏统一的保存管理机构:目前我国的牧草种质资源保存工作由各个地区或者单位自行负责,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导致资源的收集和保存工作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二、对策建议1. 建立统一的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机构:建立由国家或相关部门管理的统一的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机构,制定相关的收集保存标准和流程,集中进行资源收集和保存,以提高管理和利用效率。
2. 加大资金投入:牧草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国家和地方应该加大对于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工作的投入力度,并通过各种方式吸引社会资金的参与,以保障牧草种质资源的全面收集和长期保存。
3. 强化技术支持:我国在牧草种质资源的保存技术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应该加强科研力量,提升保存技术水平,引进并发展最新的种质资源保存技术手段,以确保保存效果和使用价值。
4. 加强资源信息共享:建立牧草种质资源的信息共享平台,将已经收集保存的牧草种质资源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和开放共享,为相关工作者和科研人员提供便利,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交流。
5. 增强国际交流合作:我国应该利用国际资源共享平台,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工作,获取国外优良的种质资源,并为世界牧草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作出自己的贡献。
我国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现状与对策建议

我国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现状与对策建议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牧草作为畜牧业的重要基础资源,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更新换代牧草种质资源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我国牧草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现状与对策建议进行探讨。
一、现状分析1. 收集保存现状目前,我国对牧草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工作存在一些问题。
收集工作不够全面,部分地区和品种的牧草种质资源并未得到有效收集和保存。
保存条件不够理想,存在着资源品质受损的情况,影响了资源的利用价值。
收集保存工作缺乏长期规划和有效的管理机制,使得资源的长期保存和利用受到了很大的局限。
2. 存在问题牧草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现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资源的丢失和过度利用问题,由于收集保存工作不到位,部分重要的牧草品种资源面临丢失的危险,严重影响了牧草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其次是资源的交流共享机制不够健全,造成了资源利用的不充分和效率低下。
保存条件的不足和管理机制的不完善也严重制约了牧草资源的长期发展和利用。
二、对策建议1. 完善收集保存机制为了有效收集保存牧草种质资源,应当建立健全的机制和体系,包括建立完善的资源收集网络,完善收集标准和方法,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资源信息数据库,保证资源信息的有效管理和共享,同时加强对资源的监测和评价,确保资源的完整性和可利用性。
2. 加强保存条件对于已经收集的牧草种质资源,应当注意加强保存条件,包括建立完善的保存设施和条件,规范保存环境和保存方法,保证资源的保存品质和时间。
应当加强对保存设施的管理和维护,确保资源的长期保存和利用。
3. 推进资源交流共享牧草种质资源的交流共享是保护和利用资源的重要方式,应当推动资源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资源信息的共享和利用。
应当建立健全的资源推广和利用机制,鼓励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产业化推广,以实现资源的最大价值。
4.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为了保证牧草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和利用,应当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包括建立专门的资源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和权限,加强对资源的监督和评估,并建立资源管理平台和信息系统,实现对资源的全程管理和监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牧草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与保护严学兵,王成章,郭玉霞(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摘要:牧草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我国草地畜牧业生产、生态环境及人民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为此,论述了我国牧草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存、研究和利用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今后发展的建议,提出今后应加强优良和珍稀牧草种质的搜集、生态型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和利用、生物技术在优良牧草种质创新的应用、种质保存的时效性和野生状态下牧草遗传变异与进化的速率、短寿命牧草种子保存技术、优良基因的发掘和功能研究以及利用平台的构建、物种或种群保护的生物学基础研究7个重点领域的研究。
关键词:牧草种质资源;保护;保存;利用中图分类号:S540 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0629(2008)12 0085 08牧草种质资源是指所有牧草物种及其可遗传物质的总和。
它是牧草及农作物改良所用的原始材料,是农业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草地畜牧业生产及人民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不可忽视的作用[1]。
全世界草地面积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52.17%,我国的草地面积约4亿hm2,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41.7%,是农田面积的近4倍[2]。
我国是世界上牧草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不仅盛产温带、亚热带和热带草种,而且还具有特殊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旱生、超旱生及耐寒、耐盐碱草种,如沙打旺A stragalus adsurg ens、骆驼刺Alhagi sp arsif olia、碱茅P uccinellia distans 等[3]。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增强,一些优良牧草种和种群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遗传多样性正在消失。
随着牧草种质资源在世界上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正在发展成为草地科学中的新兴研究领域。
1 进展与成就我国牧草种质资源收集和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发展缓慢。
从 七五 开始,才列入国家科技攻关研究行列,使其得到空前、高速的发展,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1.1牧草种质调查、收集与保存 在过去的50余年中,在我国温带、亚热带、热带及高寒地带的部分地区,开展了以摸清家底和采集标本为主的牧草种质资源的考察和收集。
在以往工作基础上已初步查清了我国牧草种质资源的种类、分布及潜力。
初步查清了国内的野生牧草资源有127科879属和4215种,其中种类多、栽培和育种潜力大的禾本科有173属972种,豆科有81属646种[4]。
目前收集的饲用作物种质资源有29科204属771种8981份,包括从国外引进并经栽培驯化的饲用作物种类13科91属162种。
其中,禾本科35属58种,豆科30属59种,其它11科12属19种[5]。
据2006年9月 全国牧草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座谈会 统计,截至2005年底,中心库保存已鉴定的牧草种质材料9593份,其它各协作组还保存有15000余份种质材料[6]。
同时,在多个省份和地区也开展了牧草资源调查和收集工作。
内蒙古有维管束植物类牧草899种,其中禾本科牧草194种(占21.6%),豆科牧草83种(占9.2%),莎草科牧草54种(占6.0%),菊科牧草134种(占14.9%),藜科牧草58种(占6.5%),栽培牧草有35种,占牧草总种数的3.9%[7]。
青海维管束植物有113科636属2420种,种子植物有99科617属2380种[8]。
25卷12期V ol.25.No.12草 业 科 学P RA T A CU LT U RA L SCIEN CE8512/2008*收稿日期:2008 02 18基金项目:河南农业大学科研启动基金 不同地区披碱草分化的分子机制 资助作者简介:严学兵(1974 ),男,河南扶沟人,副教授,博士。
E mail:yxbbjz z@通讯作者:郭玉霞西藏草地植物共有3171种,隶属116科和640属,占西藏维管束植物总科数的55.8%,占总属数的50.9%,占总种数的55%[9]。
江西共有野生牧草78科347属733种[10]。
安徽牧草资源约有255种、2亚种、11变种,隶属于34科156属[11]。
甘肃有157种,分属14科50属,其中草甸种有90余种,草原种有50余种,荒漠种有10余种,禾本科植物59种,豆科植物19种[12]。
贵州有86科430属1410种,仅禾本科、豆科牧草中优等和良等牧草就有260余种[13]。
黑龙江草原分布着大约2100余种植物,其中有经济价值的有1000余种。
草地植物主要成分分属11科227属796种[14]。
海南549份,隶属7科33属,近60种[15,16]。
依据质量特征将调查到的禾本科植物划分为3个级别,其中优良牧草有48属137种,中等牧草有64属130种,低等牧草有4属4种[17]。
新疆牧草种数达2930种,占植物种数的89.6%,其中在草地中分布数量大、饲用价值较高的主要有禾本科、豆科、菊科、藜科、莎草科五大科属的牧草[18]。
1.2牧草保种工作体系的建立与逐步完善 早在1989年,依托中国农科院草原所,建立国家种质牧草种质资源中期库,库内已保存13科129属420种(含亚种、变种)共3642份牧草种质资源,主要是禾本科和豆科。
在呼和浩特、北京、武汉、昆明、南宁分别建成多年生牧草资源圃5个。
为完善我国牧草种质资源保存利用工作的合理布局,按照气候带和行政区划相结合的原则, 1998年成立了全国10个牧草种质资源保存利用协作组,初步形成了 1个中心库(全国畜牧兽医总站畜禽牧草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中心)、2个备份库(呼和浩特中国农科院草原所中期库作为温带牧草备份库,海南中国热带农科院中期库作为热带牧草备份库)、10个协作组 的保种和供种工作体系。
中国农科院草原所在1979年首先建立牧草种质资源研究室,随后中国农科院畜牧所、兰州畜牧所、湖北畜牧所、广西畜牧所等单位也建立了研究组。
在科技平台建设方面,2003年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建设项目启动,自然科技资源分8大类,建设规划周期为2004-2010年,牧草种质资源的标准化整理和整合项目是植物种质资源项目中的第7个子项目之一[19]。
在国家有组织的搜集之外,各单位结合当地畜牧业及国家生态与工程建设发展需求,加强了对:热带、亚热带牧草种质资源的调查搜集研究[20];生态脆弱地区如干热河谷区、黄河源区牧草资源的研究[21,22];对国家重大工程区如三峡库区的牧草资源引种评价[23];对特殊区域如盐碱区、红壤区的牧草种质资源的引种和收集[24,25]。
另外,建立草地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牧草种质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之一,如华山新麦草Psathy rostachy s j uncea、野大豆Gly cine soj a、黄花苜蓿M edicago f alcata自然保护区等[19]。
从1982年到1992年我国已建立草地类自然保护区11处,总面积约202万hm2,约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0.5%[26]。
据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宁夏、山西、甘肃等省区建立的8处草地类自然保护区的不完全统计,有重点保护植物约2000多种[27]。
1.3牧草资源保护的相关标准、法律和法规的制定 牧草种质资源种类繁多,特征特性各异,但基于其具备的共同特点制定了牧草种质资源的描述符及其分级标准,以便对牧草种质资源进行标准化整理和数字化表达,有利于整合全国牧草种质资源,规范牧草种质资源的搜集、整理、保存和评价等基础性工作,创造良好的共享环境和条件,搭建高效的共享平台,有效的保护和高效的利用牧草种质资源。
牧草种质资源数据标准规定了牧草种质资源各描述符的字段名称、类型、长度、小数位、代码等,以便建立统一、规范的牧草种质资源数据库[28]。
在农业部畜牧兽医局和全国畜牧兽医总站的主持下,编制出 牧草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中长期规划 、 牧草种质资源搜集规程(试行) 、 牧草种质资源圃建植管理技术规程(试行) 、 牧草种质资源中期库管理技术规程(试行) 等和 牧草耐盐性鉴定方法(试行) 、 多年生温带牧草耐热性鉴定方法(试行) 、 牧草抗旱性鉴定方法(试行) 、 牧草抗寒性鉴定方法(试行) 4个抗逆性鉴定方法以及 草种质保存材料送交入库规范(试行) 等规范及标准,初步统一了我国86P RA T A CU L T U RA L SCIEN CE(Vo l.25.N o.12)12/2008牧草种质性状鉴定的方法、标准以及种子发芽的方法及入中期库的生活力标准,为我国牧草种质资源有效保护和持续利用提供了技术保障。
种质资源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为了彻底、有效保护我国牧草资源,相应的法律法规也引起重视。
全国农作物品种资源工作暂行规定 (草案)和 农作物品种资源对外交换和国外引种暂行管理办法 于1979年试行, 进出口农作物种子(苗)管理暂行办法 于1997年颁布。
为了保护我国贵重种质资源不随意外流,适应对外交换的需要,农业部编制了对国外交换3类名录(包括牧草),即 我国现阶段可以对外交换的作物种质资源名录 、 我国现阶段有条件对外交换的作物种质资源名录 和 我国现阶段不对外交换的作物种质资源名录 。
任何单位和个人向国外提供牧草种质资源时,都要按农业部有关管理办法和规定办理报批手续。
1.4种质资源鉴定、评价、筛选和利用 目前我国牧草种质资源保存采取多种保存类型:原生境(In situation)保存和异地(Ex situation)保存。
原生境保存指原来生境下进行就地保护,以自然保护区来实现,如华山新麦草、野大豆、黄花苜蓿自然保护区等。
异地保存,指种质材料的种子、块茎块根、无性繁殖材料保存于基因库或资源圃。
牧草种质基因库和牧草圃的结合,把种子和在基因库中难以保存的多年生无性繁殖材料,如藜科牧草木地肤K ochia p r ostrata、驼绒藜Cera toid es latens等结实率很低的材料和锦鸡儿属Car agana、岩黄芪属H edy sar um等营养生长年限较长的材料以及珍稀濒危种质材料保存起来。
1986-1995年先后在5个气候带的不同生态类型区进行形态特征及农艺性状的鉴定,共鉴定材料4543份,对表现较好的牧草种和品种进一步测定产草量、种子产量和营养成分。
其中,完成抗逆性(抗旱、抗寒、耐盐碱等)鉴定1324份材料,完成20个属75份材料的细胞学鉴定[12]。
通过鉴定评价,筛选出优良性状突出的材料213份,可直接用于生产的优良牧草种和品种65个,其中15个品种先后通过全国牧草品种审定登记,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29]。
截至2000年12月,经审定的饲料作物(包括草坪草)优良品种共达232个,其中禾本科52种118个品种,豆科34种92个品种,其它6个科14种22个品种[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