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高中必修五 语文 第2单元第7课-陈情表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必修52.7《陈情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2.7《陈情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 2.7《陈情表》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注意作者的处境和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3、背诵全文教学重难点:在较短时间内把握文意且背诵全文;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教学方法设计: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教学类型:新授课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

教学过程一、导入: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在古代,忠的思想也占据着人们的心灵,这就造成了有些人在忠与孝前的矛盾心理,到底孰轻孰重,如何选择呢?下面就让我们从李密的《陈情表》中寻找答案。

二、作者简介: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

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

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

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

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三、解题:体裁:表,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已见的一种奏章(如《出师表》)。

“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

四、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全文,注意划线字的读音。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门衰祚薄茕茕孑立床蓐猥以微贱非臣陨首责臣逋慢犹蒙矜育过蒙拔扌L宠命优渥2、把握文章脉络并概括段落大意。

提示:第一段: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

第二段:写自己忠与孝的两难处境。

第三段:为打消武帝的疑虑,重申自己的人生态度及特别处境。

第四段:明确提出陈情的目的,先尽孝后尽忠。

五、布置作业:1、根据注释,试翻译全文。

2、根据对全文的理解,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第7课 陈情表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第7课 陈情表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5

《陈情表》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充分诵读课文,为背诵课文打基础。

2、体会文中所蕴涵的浓重的情感,引导学生感悟至爱亲情。

3、体会文章的语言,感悟文章的诗意美。

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者对祖母的深情,认识感恩。

2、理解作者层层深入的说理技巧。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深入地学习这篇流传千古的至孝美文。

二、何谓陈情?陈—-陈述、禀报情——隐情、苦衷表——奏章(“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虽是公文,但并不是为了表达对国家大事的意见主张,而是臣子为了向皇帝表述自己的请求.)所以“陈情表"就是“禀告自己苦衷的奏章。

那么,《陈情表》是谁在陈情?为何陈情?陈述的又是什么情呢?三、为何陈情?通过介绍背景,引出本文所陈之情:孝情、忠情、苦情(板书)四、如何陈情?(一)诵读课文1、师范读。

2、学生集体朗读。

3、自由诵读。

(思考本文的行文思路。

)(二)文本解读1、师生讨论本文的行文思路。

第一段:历述自己的悲惨境遇第二段:续写进退两难的处境第三段:提出孝之大理,不能就职第四段:提出先尽孝,后尽忠2、讲解课文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2)重点字词梳理以:因为。

夙:早时。

闵:通“悯”,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

凶:不幸。

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夺:改变。

不行:不能走路。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至于:古义,达到某种程度;今义,表示另提一事的连词。

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开始成立;理论意见有根有据,站得住.鲜:本是“少”的意思,在这里指“没有”.祚:福分。

吊:安慰.婴:被……缠着. 蓐:通“褥”,垫子。

(3)分析第一段①在这一段的开始,李密说,臣以险衅,夙遭悯凶。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这句话在文章起什么作用?明确:我因为命运不好,从很早的时候就遭遇了不幸的事情。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第7课《陈情表》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第7课《陈情表》教学设计

《陈情表》【课程标准】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2、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3、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4、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5、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6、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

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文本分析】《陈情表》为鲁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至爱亲情”中的第一篇文章。

单元学习目标要求诵读课文,品味语言,感受作品表达的浓浓亲情,背诵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梳理、积累文中重要的词语,掌握文言虚词“于”“以”的用法,准确翻译文言语句;依据文本,进行写作练习,学会表达自己感受的亲情。

本文是李密向晋武帝上的一篇奏章。

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 朝廷征召,李密作为蜀汉旧臣,如不应召,则有自矜名节、不与朝廷合作之嫌。

写此奏章,主要是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

奏表以情动人,作者从五个方面陈述了自己的衷情:身世孤苦之情、祖母养育之情、进退两难之情、当效微命之情、乌鸟反哺之情。

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悟真情,尤其是至孝之情,让“孝”这一传统美德牢牢刻在学生的心头,并指引学生的行动。

【学情分析】经过必修一二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和能力,并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疏通文意;基本学会梳理和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句式。

学习本文,除了继续加强文言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事注重以文带言,让学生能够通过品味语句,说出作者所陈之情,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至真至诚的感情,进一步感悟“孝”这一传统美德,并学会结合实际来表达自己感受的亲情,进行一次情感的熏陶。

新人教版必修5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陈情表》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5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陈情表》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陈情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陈情表》是晋朝名士李密用血泪写成的千古孝文,学习本文的重要目标便是“孝”。

好的语文课,应是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的和谐统一。

应是提升人文精神与培养综合能力的高度融合。

在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我重点思考了以下内容:1.积累,阐发语文的积累在于平时,语文的阐发在于一时。

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逐步形成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法,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积累融会,在一时阐发出来,便是一个崭新的语文世界。

6分钟“我讲感悟最深的亲情故事”,就是学生在关照生活的基础上,在心灵受到震撼的前提下,为配合本课的学习目标而进行的“厚积薄发”。

2.感受,品味阅读经典作品,品味语言非常重要。

在阅读中,体味人生思想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人生,热爱生活的感情。

感受艺术思想之美,深化语文情感,发挥想象力,提升审美境界。

语言形象是任何影视表演永远取代不了的东西,所以,品读语言,感受形象是教学的必备环节。

在课堂上,我先放《陈情表》一文的录音,然后让学生声情并茂的齐读全文,分读文段,重点读全文要句,讲译自己感受最深的文章语句,在感受理解全文语言的基础上去感受语言形象,领悟作者的精神世界,与作者塑造的形象进行心灵的碰撞。

真正使学生走进了文本,用心灵触摸了语言形象。

3.思考,领悟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精神内涵,探讨人生价值与时代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形成思考质疑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反思性与批判性,共同思考,相互提高。

课堂就是师生质疑,探讨,思考,领悟的最佳场所。

为此,我设计了3道题:①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作者为何说成是“慈父见背”,“舅夺母志”?②作者为何要从自己幼年的坎坷不幸说起?③联系当时背景思考,作者为何提出“先尽孝后尽忠”的要求?这几个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探讨了什么是“孝”,为什么要“孝”,怎样才是“孝”的问题,这都是围绕思考领悟文章的中心主旨而进行的。

在此基础上,又把甲骨篆书“父”“母”“教”3字展示给大家,再次让学生从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中去感悟古人造字是怎样认识“孝”的。

【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第7课《陈情表》教学设计

【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第7课《陈情表》教学设计

《陈情表》教学案例设计背景:在前面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本节课试图通过教学,唤起学生对亲情的感受,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挖掘到文字背后的泪水。

整节课以孝穿情,真正使学生走进了文本,用心灵触摸了文学形象。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经过初中三年和高中一年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

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对文意和词句的理解并不是太困难。

在疏通课文语句的过程中,主要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进行。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以诵读、点拨为主,培养文言文阅读、翻译的能力,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情于理的构思艺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章真挚朴实的感情色彩,正确理解“孝”的含义;学习重点、难点讲解表达作者苦情、亲情、忠情的语句;讨论作者说理周密,表达感情淋漓尽致委婉陈情的方法步骤。

教学方法:注重诵读,点拨引导,讨论分析,PPT展示设计目的: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案例过程: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分析李密的《陈情表》。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

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

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第二段的“喻之以孝道之大义”。

那么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我们来看文章。

文本研习,探究问题探究一:晋武帝看到文章这里,应该能有点被这份苦情、孝情、忠情打动了,但是,李密此时并没有直接提出“终养祖母”的请求,为什么呢?朗读并口头通译第三段。

学生:时候还不到,时机还不成熟。

教师:因为啊,李密知道,如果马上提出要求,凭他蜀汉旧臣的特殊身份,晋武帝一句话就可以把他驳得哑口无言。

下面我们就假设一下,你们就是晋武帝,李密说我和祖母都挺苦的,我现在要奉养祖母以尽孝心,所以我不能出去做官,你们会怎么说?学生:……教师:晋武帝可能会说,既然你要奉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时你又出来做官呢?其实大家一下子就能想到,这也就说明这个问题是很明显的,李密之前多次“辞不就职”“辞不赴任”,晋武帝产生猜疑之心这很正常。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2.7《陈情表》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2.7《陈情表》教学设计

《陈情表》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陈情表》为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

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

该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

这样一篇千古名文,除内容上的理解之外应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情感进行准确把握,引导学生感悟文中作者的至孝与无奈,引发他们对孝道的深入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与导学案配套使用效果更好。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及特殊句式。

2、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和语言表达的委婉、畅达。

3、体会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色彩,品味“孝”的含义。

4、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在吟诵中解读作者的“情”字,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2、把握本文陈述的层次及语言特色,体会情之深,理之透。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音频朗读导学案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反思】
在读的环节上还有所欠缺,应该多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所蕴含的深情。

另外对文章主题的挖掘上应该更加深刻一些。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教案第二单元第7课陈情表1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教案第二单元第7课陈情表1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
师生讨论总结4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投影或板书)
第一层: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层: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2、把握本文陈述的层次及语言特色,体会情之深,理之透。
难点目标
3、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以及对“忠”“孝”的理解。
导入示标
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两篇“表”让人感动之极,一篇是初中时学过的《出师表》,另一篇是什么呢?(预设回答:《陈情表》)
正如苏轼所说:“读《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
(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
(4)、陈辞委婉,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5)、语言生动形象,自然精粹。
3、导做:课堂总结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2、导思: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此为开放性题,学生可以各抒己见)
明确:回答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高中语文《第7课 陈情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新人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第7课 陈情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新人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7 陈情表【教学目标】1. 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 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 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读方法设计】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对难于理解的段落,可以采取研究性学习策略,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学时数: 3课时【课前预习】1. 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2. 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3. 温习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体会烛之武、邹忌、触龙的劝说技巧,并和同学讨论李密陈情的婉曲方式。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

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投影《出师表—李密》,学生会以为老师错了,教师解释)《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作品,“出师一表真名世”,初中学过的诸葛亮的这篇文章的确是名世、传世之作。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

《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

“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

(投影显示“陈情”二字)二、整体感知课文1. 四位学生分读全文。

读后大屏幕显示易读错字音。

终鲜( xian)兄弟期功强( qiang )近常在床蓐( ru )猥( wei )以微贱岂敢盘桓( huan )庶刘侥( jiao )幸2. 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情表》教案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充分诵读课文,为背诵课文打基础。

2.体会文中所蕴涵的浓重的情感,引导学生感悟至爱亲情。

3.体会文章的语言,感悟文章的诗意美。

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者对祖母的深情,认识感恩。

2.理解作者层层深入的说理技巧。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深入地学习这篇流传千古的至孝美文。

二、何谓陈情?陈——陈述、禀报情——隐情、苦衷表——奏章(“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虽是公文,但并不是为了表达对国家大事的意见主张,而是臣子为了向皇帝表述自己的请求。

)所以“陈情表”就是“禀告自己苦衷的奏章。

那么,《陈情表》是谁在陈情?为何陈情?陈述的又是什么情呢?三、为何陈情?通过介绍背景,引出本文所陈之情:孝情、忠情、苦情(板书)四、如何陈情?(一)诵读课文1.师范读。

2.学生集体朗读。

3.自由诵读。

(思考本文的行文思路。

)(二)文本解读1.师生讨论本文的行文思路。

第一段:历述自己的悲惨境遇第二段:续写进退两难的处境第三段:提出孝之大理,不能就职第四段:提出先尽孝,后尽忠2.讲解课文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2)重点字词梳理以:因为。

夙:早时。

闵:通“悯”,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

凶:不幸。

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夺:改变。

不行:不能走路。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至于:古义,达到某种程度;今义,表示另提一事的连词。

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开始成立;理论意见有根有据,站得住。

鲜:本是“少”的意思,在这里指“没有”。

祚:福分。

吊:安慰。

婴:被……缠着。

蓐:通“褥”,垫子。

(3)分析第一段①在这一段的开始,李密说,臣以险衅,夙遭悯凶。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这句话在文章起什么作用?明确:我因为命运不好,从很早的时候就遭遇了不幸的事情。

起总摄作用,统领文章第一段。

②那李密到底遭遇了哪些不幸呢?同学们看一看,李密遭遇的第一个不幸是什么?明确: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这第一个不幸我们用最简练的话概括一下,应该怎么说比较好?明确:父母早失或失父失母或父死母嫁。

③李密遭遇的第二个不幸是什么?明确: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这个不幸,用四个字概括一下,怎么概括比较好?明确:孤苦多病。

④李密遭遇的第三个不幸是什么?明确: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李密的第三个不幸可以概括为?明确:内外无人。

⑤李密的第四个不幸是什么?大家一起读出来。

明确: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这个不幸可以概括为?明确:刘婴疾病。

⑥从上面的四个不幸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早年是李密孤苦多病,祖母照料他,而后来则是祖母年老多病,李密照料祖母。

祖孙二人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明确:相依为命。

李密和祖母相依为命,这样的意思在第三段中也有照应,有强调。

大家一起读出来,看看是哪些句子。

明确: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李密陈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况,目的是什么?李密本不能出仕,但朝廷又在对他步步逼迫。

朝廷是如何步步紧逼的呢?请大家预习课文第二、三两段,我们下节课再讲。

第二课时一、导语上节课我们讲到了李密本不能出仕,但朝廷又在对他步步逼迫。

我们一起来看看朝廷是如何步步紧逼的?二、文本解读1.集体诵读第二段。

2.重点字词积累梳理。

3.讲解第二段(1)在第二段中,李密陈述了朝廷催促自己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有什么举动?明确: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结果是什么?明确: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我们知道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在汉代采用的是选举制度。

选举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朝廷或地方官员看中了谁,直接提拔,这叫“选”;一个是地方官员看中了人才直接向朝廷举荐,这叫“举”。

汉代的选举制度,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和后来投票决定人选的选举方式不一样。

这里的“孝廉”指孝顺而品行正直,这里的秀才指的是优秀人才,和科举制度时期的秀才也不一样。

孝廉和秀才,是当时选举的人才的等级。

地方官向晋武帝举荐李密,是对李密的器重,而李密因为祖母无人供养,而怎么样?明确:辞不赴命。

我们再把第一个阶段完整地读一下,声音洪亮一些。

(2)朝廷催逼李密的第二个阶段是皇帝亲自出马了。

原文是怎么说的?明确: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结果呢?明确: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3)皇帝亲自出马也没能让李密出仕,这让朝廷上下大为不满,他们不死心,对李密不依不饶,催逼更加变本加厉。

这是第三个阶段,我们一起大声读一下。

明确: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大家注意,这几句话中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从中央到地方,分别是:明确:诏书、郡县、州司。

这里作者明显地借用了汉赋中铺陈的写法。

铺陈类似于后来的排比,但二者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铺陈是从多个角度对事物进行陈述和描写,让事物的特征更加明显,内涵更加丰富。

我们明显地能从这几句感受到李密被逼迫时的紧张气氛。

面对朝廷的步步紧逼,李密的处境怎么样呢?明确: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这里,李密陈述了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再次委婉而坚决地表明了自己无法出仕的现状。

本段中朝廷分三个阶段催逼李密,一个阶段比一个阶段急迫,而李密三次拒绝了朝廷的重用,一次比一次痛苦。

板书:朝廷步步紧逼三次拒绝4.讲解第三段(1)我们不妨做这样的假想,假如李密仅仅是写了上面的两段文字,会给晋武帝留下什么印象?明确:李密以家事为重,轻慢皇权。

回答的非常好。

假如仅仅是前面的两段,会给晋武帝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不仅不能得到宽恕,甚至还要引来杀身之祸。

而李密在写了这篇奏章以后不仅仅得到了晋武帝的理解,还获得了丰厚的奖赏: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

我们看看李密是如何打动晋武帝的。

首先,李密说了晋朝的治国之策,治国之策是什么呢?明确:以孝治天下(2)有关以孝治天下的事,李密是怎么说的?明确: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晋武帝真是皇恩浩荡啊。

那些旧朝的臣子,都受到了礼遇,得到了朝廷的怜悯抚育。

我李密孤苦尤甚,更应该受到特别的恩惠。

李密尽孝心,顺应当时的潮流,符合晋国的国策,虽是个人私事,却也是以自己的行动忠实地实践着晋国的国策。

这本身就是忠于晋武帝的表现。

接下来,为了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误解,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相当重要的一点,自己不出仕做官,不是因为要保守名节,而是确实有难言之隐。

李密是怎么表白的呢?明确: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再读一遍。

(3)李密不是一个不识数的人,他对晋武帝的器重充满感激。

这在第二段中也有表露,是那些句子。

学生回答: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除了这一句,还有很多的词语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如:“沐浴清化”中的沐浴,“寻蒙国恩中”的“蒙”和“恩”。

这样的感激,化解了晋武帝心中的怨气,让晋武帝龙颜舒展。

在此基础上,李密进一步强调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现状,进一步打动了晋武帝那颗冰冷的心。

大家读一下,李密是如何说的?明确: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这一部分中,李密陈述两层意思,一是对晋武帝的忠,一个是对祖母不能不尽的孝,而忠以孝为载体,忠具体实践于孝。

此情此景,苍天可鉴,人神共知。

板书:忠孝两难抉择两种情感我们可以想想,晋武帝如果有胡子的话,读到这里一定会捋着他的胡子频频点头。

行文至此,可以说李密已经能打动晋武帝了。

在此基础上,李密提出了自己的一个请求,是什么请求呢?这个问题请大家课下思考,下节课我们再讲。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二、文本分析1.讲解第4段(1)上节课我们讲到了第三段最后李密已经能打动晋武帝了。

在此基础上,李密提出了自己的一个请求,是什么请求呢?明确: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这样的意思,文中还有表述,大家找出来,读一下:明确: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卒保余年。

(2)在提出这样的请求之前,李密说了一句很合情合理的话。

李密是怎么说的呢?明确: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3)在提出了这样的请求之后,李密再一次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自己的心愿。

明确: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板书:请求终养刘氏一个请求2.小结李密行文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话说透了。

文章也就戛然而止。

我们分析课文,会发现文章的第一段提出了自己的四种不幸,在第二段写出了朝廷催逼的三个阶段,在第三段表达了自己的两种情感,在第四段提出了一个请求。

同学们可以尝试着用这样的提示来背诵一下课文。

三、探究讨论就忠和孝的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1:我觉得虽说“忠孝不能两全”,我觉得应先尽孝,后尽忠。

理由是,一,就像李密说的,“尽忠之日长,尽孝之日短”,人的生命是父母给的,百善孝为先,做人首先要尽孝道,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况且父母年长于我们,我们尽孝之日必然短,而至于尽忠,时日相对来说很长,二,尽忠就是为百姓做事,帮助当权者治理天下,或者进而言之,必要时就是上战场,而尽孝就是在身边照顾父母和其他长辈,从而不能尽忠,不能去战场。

如果真是这样,就没有人去参战,试想,战争还会发生吗?就算会发生,参战的人数会大大减少,而伤亡损失也会大大减少。

所以,我认为应先尽孝后进忠。

学生2:自古以来,为人臣子,精忠报国,作为儿女,竭守孝道,都是为人们所倡导的传统美德。

晋朝以孝治天下,试想,一个对父母,长辈一点孝心都没有的人,又怎能谈及对国家的忠诚。

然而古语又有云:“忠孝两难全。

”当你涉足朝野,一身政务,必然会顾及不到家人,则此时应当舍小家,顾大家。

我还是觉得应从大局出发,以国家利益为重。

但也还是要心系家人,这也是人之常情。

自古以来,忠孝的问题就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也是中国人所向往的一种为人处事必须解决的一个最现实的问题。

如何对待忠孝的问题,实际上体现了一个人做人标准和做人原则。

请同学们课后认真阅读毕淑敏的《孝心无价》,进一步感悟一下有关孝这个话题。

四、作业设计1.背诵课文。

2.完成《能力培养与测试》。

五、板书设计:陈情表李密孝情祖孙相依为命四种不幸忠情朝廷步步紧逼三次拒绝苦情忠孝两难抉择两种情感请求终养刘氏一个请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