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婉语的认知语言学维度_潘正华
委婉语的概念

1.2 委婉语的概念委婉语是指用一种不明说、能使人感到愉快或含糊的说法,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或不够尊敬的表达方法,以达到交际的功能。
委婉语(Euphemism)一词最早出自希腊语,意为“good speech”。
宗教与委婉语产生于古人对大自然的迷惑不解和敬畏崇拜。
人们认为用委婉语称呼传说中的神灵,可以起到安抚和尊敬他们的作用。
现代委婉语范畴较广,不仅包括鬼神、裸体、排泄、新盖、生育、疾病和死亡等传统禁区,而且涉及到年龄、婚姻、职业、金钱、政治和战争等当代生活中最敏感的领域。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交往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又莫过于年龄、婚姻、职业、金钱、生老病死和排泄等几个方面。
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无论在英语还是在汉语中,委婉语的运用均十分广泛,历史悠久。
从它的广泛运用,可以体现出中英方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中国人在语言交往中喜欢试探,言辞婉转含蓄,为的就是要避免过于直接而给对方造成难堪、尴尬的场面,从而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
英美人在交往中注意显示自我,他们把人际交往看成是一种思想交流、信息传递的方式,对于对方的脸面和人际关系的和谐的考虑是次要的,因此他们谈话的话题十分自由广泛,并且强调直截了当的回答。
中英方这种交际观念和模式的差异常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很大的影响。
因此,本文就中英两种语言中有关死亡的委婉语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其中的文化差异,寻求中英文化融入的切入口,加强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文化因素的融入,以提高英语学习者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便更加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进一步促进文化交流。
英语/ Euphem ism0一词源于希腊语euphemos, 其中前缀eu- 的意思是/ good0或/ w ell0, / phem e0即speech的意思。
整个字面意思为ausp icious, good 或fortunate speech, 即/ 好听的话0或/ 中听的话0。
委婉语的产生与语言禁忌或塔布( taboo) 有关。
委婉语认知开题报告

委婉语的认知角度学生:张娥指导教师:潘正华教学单位: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专业方向:语言学1课题来源本课题:委婉语的认知角度,作为多年来对隐喻研究这一大课题的一个新的小分支,来自于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年毕业论文设计课题之一,是一个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课题。
2 课题的目的,意义,所属领域和研究现状2.1 课题的目的,意义本课题:委婉语的认知角度着力于研究委婉语的生成机制,发展和生成动力,并通过分析具体语境中委婉语使人们能更加深刻的理解委婉语的生成过程及其意义,以便人们在不同的社交场合能够选择应用合适的委婉语。
使委婉语更有效的服务于人际交流。
委婉语作为一个修辞格,我们倾向于采用“替代”说,因为从语言层面来看,委婉语就是“用一种在使用者看来愉快的、委婉有礼的、听起来顺耳的词语来‘替代’可能会令听者不快的、粗鲁无礼的、听起来刺耳的词语”。
委婉语的运用能反映出心智主体选择性地使用喻体来替代本体的思维过程,突显了主体的意向性。
由此看来,委婉语具有显著的认知意义,人的认知能力影响到对委婉语的创造使用,反之,委婉语的创造使用对人的认知能力会有积极作用。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英语委婉语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委婉语的本质和构成机制,对于主动地,自由地,准确地运用语言有积极地意义。
2.2 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学术动态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语言中的润滑剂,在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委婉语的产生与使用是与人类的认知心理密切相关的,用认知语言学的方法及理论对英语委婉语委婉效果产生的内部心理机制的探究无疑是在研究英语委婉语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一步。
1980年,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 发表了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标志着认知观的隐喻研究全面开始。
而委婉语作为隐喻的一个分支也由此成为国外众多研究认知语言学的学者关注的热点。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委婉语的研究也日趋高峰。
顺应理论视角下的委婉语研究

总之,顺应理论为分析委婉语这种社会文化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正确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委婉语,有助于揭示人类交际规律和交际心理,展示委婉语的民族特色,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减少跨文化交际失误。
2.期刊论文杜秀红从顺应理论视角看跨文化交际中的委婉语-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25)
委婉语具有间接委婉性,体现礼貌原则,是调节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在跨文化交际中倍受青睐.本文从顺应理论视角看跨文化交际中委婉语的解读问题.
4.期刊论文陈海燕.CHEN Hai-yan委婉语作为语用策略的功能及顺应性研究-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8(2)
文章回顾和总结了以往委婉语的研究,总结了委婉语语用策略的类型与功能.并试图采用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理论框架对委婉语作为语用策略的现象进行分析和探讨.指出委婉语语言的使用具有顺应性,即顺应语言使用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
第四章主要分析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顺应文化语境来理解委婉语。委婉语与文化语境处于互为构建的动态关系之中。这里的文化语境主要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交际规范等。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本文只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方面: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强语境文化和弱语境文化以及中西在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上的文化差异。
委婉语研究的语用学视角

委婉语研究的语用学视角摘要言语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要遵循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以期使交际顺利进行。
委婉语遵循会话礼貌原则,是人们交往过程中谋求理想的交际效果而创造的一种有效的语言形式。
本文从语用学的视角,运用合作原则,礼貌原则,以及相关理论对委婉语的产生和理解给出一个合理的阐释。
关键词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相关理论;委婉语1.委婉语研究简述euphemism一词源于希腊语,字面上的意思就是“用好听的话或令人愉快的方式表达”。
国内外有关委婉语研究的论著不少,归纳起来有四个方面。
1.委婉语的历史演变;2.委婉语的定义;3.委婉语的构成手段;4.社会语言学角度的委婉语。
比较起来从语用学角度阐述委婉语的文章似显不足,本文拟运用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相关理论对交际中委婉语的选择,理解进行论述。
2、委婉语的产生和语用功能2.1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日常交往中大部分交际是以口头方式进行的。
grice 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都应遵守某一原则,这种原则为合作原则。
合作原则包括以下四个范畴:1量的准则;2质的准则;3关联准则;4方式准则。
但现实的言语交际中人们不一定都遵守合作原则,礼貌的需求常常使人们暗示而不是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在很多情况下言不由衷、说反话。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leech从语用学的角度提出言语交际中的礼貌原则并认为如果要解释说话人为什么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出于礼貌的考虑。
礼貌原则是对合作原则的进一步完善,分为六条准则:1.策略准则;2.宽宏准则;3.赞扬准则;4.谦虚准则;5.赞同准则;6.同情准则。
委婉语的运用正是如此。
2.2 委婉语在言语交际中的作用英汉委婉语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人们的行为准则、社会习俗、思维模式、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等,其语用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2.1避讳功能出于对某事物或现象的恐惧,表达时不愿言、不敢言,但有时又不得不表达出此种意思,人们便用委婉语来代替。
中英委婉语

收稿日期:2003-09-04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十五”规划第二批研究项目(003Y 065)。
作者简介:潘正华(1978-),男,湖北阳新人,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教学与研究。
2004年5月第26卷 第3期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na Three G orges University (Humanities &S ocial Sciences )May.2004V ol 126 N o.3中英委婉语潘正华(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摘 要: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从委婉语的定义入手,我们看到委婉语有其产生的原因及社会心理,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发现委婉语有其构成原则及方式。
关键词:定义; 社会心理; 构成原则及方式; 发展中图分类号:H 31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219(2004)03-0077-04 迄今为止,对委婉语的定义已有很多。
早在16世纪80年代初,英国作家G orge Blunt 就在英语中首次引用了“eu 2phemism ”这一词,并给了这样一个定义:“(Euphemism )is a g ood or fav orable interpretation of a bad w ord ”。
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委婉语就是用漂亮的词或好听的词眼来谈话。
因为euphemism这一词源于希腊文eu (“好”)和pheme (“言语”或“谈话”),整个合起来便是“好听的话”。
所以,委婉语是一种“潜语言”的表达形式。
英国著名弗兰德斯———斯旺(Flanders and S wann )喜剧团的迈克尔・弗兰德斯(M ichael Flanders )曾如是说:“讽刺的目的乃是剥掉令人安慰的幻觉与适意的真假参半之上的那层虚饰,而我们要做的则是把它再装饰起来。
”他把委婉语与讽刺相互比较,对委婉语的含义和作用作了最为贴切的描述。
从认知语言学看委婉语

从认知语言学看委婉语[摘要]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人们开始从认知的角度去研究语言。
本文则主要从心理认知的角度对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委婉语中的四种不同的交际心理进行了探讨与阐释。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委婉语交际心理一、委婉语概述委婉语来源于希腊语,其意思为sweet talk,是人们谈论那些令人不快或尴尬的事情时,所使用的较为礼貌的说法。
作为一种用曲折委婉的方式表达说话者思想的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它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意思,而是用温和的、含糊的说法取代生硬的话语,含蓄曲折地把人们通常不愿接触、令人不快、厌恶、害怕的东西或一些令人尴尬、难堪、丢面子的事情转化为人们可以接受的语言;作为一种修辞格,它是运用比喻、借代、迂回、缩略等手法来表达生活中那些使人尴尬、惹人不快、招人厌恶和令人恐惧的事物。
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以较文雅、悦耳、含糊或委婉的说法代替粗野、刺耳、生硬或直露的说法,以此减少语言表达中的敏感性和刺激性,使交谈双方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综观过去对委婉语的研究,人们主要侧重于对其定义、历史、演变以及语用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则侧重从心理认知方面对委婉语进行探讨与阐释。
二、认知语言学概述20世纪80年代末形成的认知语言学是语言研究史上的重大发展,是一门新兴的从认知的角度研究语言的学科,其被定义为“一个以我们对世界的经验以及我们感知这个世界并将其概念化的方法、策略作为基础和依据进行语言研究的语言学学派”。
它是在反对主流的生成语言学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语言的方法,它采用认知取向、解释取向和共性取向,对大量的语言事实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
认知语言学者认为语言是心理的表征,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和工具,是思维和认知的结果,语言不是直接反映客观世界,而是有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介于其间。
而委婉语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也可以反映出各种各样的社会心理。
从认知研究委婉语,有助于洞察其说话者的心理动机。
三、从认知语言学看委婉语语言的主要功能就是进行交际,委婉语则是取得得体的交际效果的重要策略之一。
委婉语的语义认知范畴研究

委婉语的语义认知范畴研究摘要: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语言中的润滑剂,在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有关委婉语的研究近年来可以说是浩如烟海,但主要是从语义学、社会语言学、修辞学、心理学、语用学等角度进行的。
本文主要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委婉语进行系统的分析,把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和原型理论运用于委婉语和其对应的禁忌语的研究,从而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委婉语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委婉语禁忌语认知语言学范畴1 语义范畴1.1语义范畴的家族相似性维特根斯坦提出范畴是通过范畴成员之间的“家族相似性”建立起来的,而不是通过成员的共同特征结合起来。
根据“家族相似性”原理,一个范畴的所有成员都联结在一个集合上,由一个复杂的,相互交叉的相似性网络系缚在一起。
这里的相似性有时是一种总体上的相似性,有时却是一种细节上的相似。
1.2语义范畴中的典型和非典型成员原型理论对认知科学和语言学最有价值的一点就是:它把注意力集中在内部结构上,集中在范畴具有“核心”和“边缘”即“典型”和“非典型”这个事实上。
典型理论学家认为“一个范畴是由一些通常聚集在一起的特征所构成的完形概念”,这些特征不是该范畴的必要充分条件,而是它的典型特征完全具备这此特征的是范畴的典型成员,反之则是非典型成员。
Lakoff认为典型性普遍存在于语言范畴之中,在给自然类和文化类下定义时就需要典型性这一概念例如:典型的杯子带把,典型的西红柿是红色的,典型的鸟有翅膀、会飞、会鸣;不完全具备这些特征的是非典型的例如:不带把的杯子,方型的人工培育的西红柿,驼鸟、企鹅等。
2 委婉语和禁忌语的语义范畴作为一种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又很重要的表达,委婉语和其对应的禁忌语构成了同一个语义范畴,是同一个语义范畴内的不同成员。
禁忌语因具有该范畴最典型的家族相似性,因而应被视为原型义项成员或典型成员,包含该范畴的全部原型特征,具有最多的区别于其他不同语义范畴的语义属性。
委婉语的家族相似性相对较低,被视为边缘成员或是非典型成员。
委婉语的语言学现象

委婉语的语言学现象委婉语是一种社会语言学现象。
它是社会文化心理和交际心理综合作用的产物。
自诞生之日起, 委婉语就深深烙上了社会文化心理的印记。
缘于忌讳、礼貌、慰藉、粉饰等动机, 委婉语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断折射出形形色色的社会文化心理特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委婉语作为语言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更是社会文化心理的一面镜子,更能折映出形形色色的社会心理状态。
一、忌讳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害怕提及老、死等方面的事情,这是一种普遍的文化心理。
基于此种心理,大量的有关这方面的委婉语也应运而生。
尽管死亡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的,但几个世纪来人们总是千方百计对die一词进行乔装隐晦,掩饰这个人类最基本由整理提供本的客观现实。
这是因为从心理上来讲,人们认为谈及死亡不吉利,会遭到不幸。
于是为避免可怕的联想,一些委婉的说法就常被用来表达此意。
英语里就有很多用来表示死亡的委婉语,如pass away,pass out, cl ose one’s days, fall asleep, j oin the greatmaj ority,pay the debt of nature, depart t o god, exp ire等。
即便是列者灵柩停放地以及他们安息长眠的场所,也因为容易使人伤感,或令人感到阴森恐怖而被funeral home和memorialpark这样一些让人感觉“暖暖亲切”、“舒适宁静”的委婉语所替代。
如此既满足了人们的忌讳心理,又减轻了心理压力,并达到了深文隐讳的表达效果。
但也有一些场合,人们在谈到已去世的人或提及死亡时,愿意选择使用比较委婉语体现对死者的怀念和尊敬,或体现对死者的亲属、朋友的同情。
这一点在对英雄之死的描写表现得尤为突出。
早期英语诗歌中,常使用lay或fell 这样的字眼,意欲表达对英雄的敬仰之意;而现代英语中rest, sleep等用词也常被使用,如I call on you t o quit exciting your childrenwhen all they are doing is going t o a quie rest . Quit tellingthem they are dying . All they are doing is taking a drink thengo t o sleep. That’swhat death is : sleep. (“New York Ti mes”Mar 15, 1979 . )在中、日、韩等东方国家,人到老年会倍受他人的敬仰和爱戴,于是有人就在自己姓氏前冠以“老”字,以老自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象。因此,委婉语的研究也一直是诸多语言 学者的重要课题。从陈望道先生开始,在较 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语言研究者们对委婉 语的研究主要是从修辞的角度来进行的(束 定芳、徐金元,1995)。陈原(1983)在其 专著中辟专章探讨委婉语。束定芳(1989) 运用语用学理论较全面论述委婉语涉及的一 些理论问题,并提出构造委婉语三原则。 李国南(2001)曾利用符号、思维和所指之 间关系来说明委婉语是怎样达到委婉语效 果。进入21世纪后,国内涌现出许多从认 知的视角来研究委婉语的文章,如:王永 忠(2003)的《范畴理论和委婉语的认知理 据》,邵军航、樊葳葳(2004)的《委婉机 制的认知语言学诠释》,谌莉文(2006)的 《概念隐喻与委婉语隐喻意义构建的认知理 据》及其2007年发表的《汉英委婉语跨空间 映射认知对比考察》,以及刘越莲(2010) 的《委婉语与禁忌语的家族相似性研究》等 等。卢卫中、孔淑娟(2006)在其论文《转 喻与委婉语的构成》中认为转喻是隐喻的基 础,委婉语构成机制的基础从根本上说是转 喻认知,并把委婉语的转喻生成机制与语言 的词汇、语法、语用三个层面结合起来探讨 委婉语的生成。总之,以往的委婉语认知研 究只是从认知的某一方面对委婉语作出阐 释。但是,转喻和隐喻并非孤立地起作用, 在很多情况下,它们是互动结合,共同起作 用(周福娟、汤定军,2008)。不管哪种认 知语言学理论都不可能把委婉语的方方面面 解释得很透彻,因为委婉语的产生及其运作 是各种客观因素合力的结果。认知语言学理 论相互联系,又相互有别,各有侧重,是对
客观语言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因此,为了对 委婉语作出更深入的解读,我们不妨以委婉 语的产生与运作为主线,充分运用各种认知 理论对其作出阐释;同时,我们也从另外一 方面以委婉语为范例阐述了各认知理论之间 的关系。
1 委婉语的定义 要知道委婉语,首先就应该知道什
么是委婉语。早在16 世纪80 年代初, 英 国作家Gorge Blunt 就在英语中首次引 用了“euphemism”这一词,并给了这 样一个定义:“(Euphemism) is a good or favorable interpretation of a bad word”。(潘正华, 2004)Wardhaugh (2000)认为,委婉语与禁忌紧密联系,并 认为禁忌大都会涉及性、死亡、排泄、身体 功能、宗教、政治等等。从词源学的角度, 委婉语可以简单的理解成“坏话好说的说话 方式”。
委婉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认知规律 理所当然会起到作用。因此,认知理论对委 婉语的本质也是有解释力的。委婉语作为语 言的客观事实,既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存 在,包括禁忌语的存在,也传达了主观的情 感,遮掩了禁忌,表达了美好。这就是体验 观中的内容。当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碰到禁忌
而又不得不面对时,为了不因为使用禁忌语 而导致交际失败甚至关系破裂时,必然会转 移自己对所描述对象不好成分的注意力的意 向,而达到凸显其语义中或与其语义相关的 积极的成分,从而进一步吸引听话者的注意 力,使其领会说话者凸显出来的委婉意义的 效果。其运作模式可以以图1图示(其中I代 表Intentionality, E代表Effect): S p e a k e r ( I ) —— A t t e n t i o n 1 —— P r o m i n e n c e 1 —— A t t e n t i o n 2 —— Prominence2——Listener(E)
传统语言研究将委婉语的构成归结为四 种手段:语音、语法、语用、语义,从认知 理论的角度来看,说话者可能在无意识中使 用其中一种或多种认知理论来构建委婉语。 反过来,我们也可以用这些理论来洞悉或解 释委婉语的生成。
3.1 范畴化理论 经典范畴理论认为,范畴是一组拥有 共同特征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其特征是二 分的,范畴可由一组特征簇(the clusters of features)或由一组充分必要条件来定 义,因此其边界是确定的,其成员的地位 是平等的(王寅,2007)。而认知的原型 (prototype)范畴理论是建立在体验主义 哲学基础上的,以原型为心理参照,其内部 成员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范畴理论。因此,其 范畴的边界是不确定的,其内部成员的地位 是不平等的,具有开放性(王寅,2007)。 因此,我们可以把禁忌语看成是原型,而委 婉语可以被看成是与禁忌语具有家族相似性 的同一范畴内的不同层级的表达。委婉表达
-201-
科技教育创新
Education
中国科技信息2012年第24期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Dec.2012
和禁忌语之间是一个连续统。因此,说话者 在交际时,为了表达委婉,会尽量使用范畴 中离禁忌语远的表达,越远就越委婉。但 是,不能超过以禁忌语为原型的范畴。如: 女人的“月经”,如果直接表达会让人觉得 不雅、尴尬,于是说话者便使用了以“月 经”为原型的范畴中的边缘成分来指“月 经”,如:例假、大姨妈、好事、那个等 等。英语中也不直接使用menstruation,而 是使用monthly或者period等等来替代。
图1 在中国,“厕所”的称呼从古至今有 很多,如:茅坑、茅厕、卫生间、洗手间 WC、Toilet等等。至于这些称呼出现的先 后顺序,我们无从考证。我们暂且拿其中的 “洗手间”为例来分析。 厕所本来是一个藏污纳垢的地方,如果 说话者在交际的过程中把注意力始终放在其 肮脏的特征上,肯定会让人不快,达不到应 有的交际效果。所以,说话者就把注意力转 移到上厕所 “洗手”的细节中,凸显了雅 的一面,隐藏了不雅的一面,达到了委婉的 效果。
Gorge Blunt对委婉语的理解更多的是 从听话者的角度来下定义。其实,委婉语的 产生不是一个静止的过程,是一个从说话者 到听话者的动态过程。说话者在不能避开禁 忌的情况下而有意向使用另外的词来达到礼 貌和维护面子的目的,当这种意向被成功传 达到听话者时,这个另外的词语便是委婉 语。
2 委婉语的本质 认知语言学是建立在体验哲学的
3.2 隐喻 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以至于 Lakoff & Johnson (1980)认为没有隐喻 我们不能生存。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隐 喻是一种思维系统中跨域映射。人们在认 知事物的过程中会把较容易认知、熟知的 事物的特性投射到不熟悉的、难以认知的 事物上。前者是始源域(source)或者目标 域(target)。它们的心理基础是意象图式 (image schemata) 或框架(frame)。 委婉语本质上是隐喻的。委婉语处在始源 域,禁忌语处在目标域。也就是说,说话者 会把委婉语中的特征系统地投射到禁忌语 中,让禁忌语或与禁忌语相关的积极的成分 得到凸显而消极的成分得到隐藏。我们还是 拿语言中委婉语比较多的“死”来作为例 子。“死”的委婉语中蕴含着大量的隐喻, 如: (1)死是休息 (Death Is Rest)。 关于“死是休息”的委婉语的例子有 很多。英语中有:to be at rest , to go to his long home, to have found rest, to have been laid to rest, to rest in Abraham's bosom。汉语也不乏这些例 子,如:“安息”、“长眠”、“正寝”等 等。 这些例子中,概念隐喻 (conceptual metaphor)中的始源域是休息(rest),目 标域则是死(death)。在这两个概念中, 休息的特征是闭眼睛、躺在床上,是人劳累 后的一种轮换,休息好后会醒来,而死的特 征也是闭眼睛、躺在床上,但不会再醒来, 会让人悲伤。于是,把“休息”的特征系统 的投射到“死”上会掩盖死亡的悲伤成分, 起到委婉的效果。 因为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一样,对同 一禁忌语可能有不同的隐喻,因此也就得到 不同的委婉语。如: (2)死亡是旅行(Death Is Journey)。 这样的表达在英语中有很多表达,如: the last sent-off,the last voyage,to take a one-way ride,to buy a oneway ticket,to hop the last rattler,Our grandma has departed,He has gone to the west/heaven,He has gone to a better world等等。而汉语中也有“走 了”、“上西天了”、“见阎王去了”等 等。 “死亡是旅行”其实是“生活是旅 行”(Life Is Journey) 的次生隐喻。 在 “旅行”域中通常包括三个步骤:旅行 开始、旅行过程中、旅行结束。通过映射 (mapping),“旅行”的这个结果特征被 映射到“生活”上。于是,“生活”也就 有了这些特征。如:“孩子的出生”在英 语中表达为:the baby has arrived;人生 活的过程则被表达成:“She is still with us”, “He went through his life with a good heart”等等。我们从“旅行”的角 度来理解“生活”,就凸显了生活的三个步 骤,“死”既是一个“旅行”的结束也是另
DOI:10.3969/j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湖北省教委科研基金)
委婉语的认知语言学维度
潘正华 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 省宜 Cognitive Perspective of Euphemisms
摘要 委婉语在人们生活中大量存在,但现存文献 更多的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或者从认知的 某一方面进行研究。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 体验观、凸显观、注意观以及原型范畴化和 隐喻、转喻理论的角度对委婉语的构建与变 化进行阐释以期克服单个认知理论解释委婉 语的不足。 关键词 委婉语;认知;原型范畴化;隐喻;转喻; 变化 Abstract Euphemisms abound in people's daily life, which are researched more in the field of sociolinguistics or from a single aspect of cognition. This article will elaborate on euphemis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experiential view, prominence view, attentional view and prototype categorization plus the theories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 aiming at overcoming the shortcomings in explaining euphemisms with a single cognitive theory. Keywords euphemism;cognitive;prototype categorization; metaphor;metonymy;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