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肝癌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超声造影在肝硬化及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超声造影是 目前 超声 医学发展最快速 的应用之一 , 它使
超声 医学步 入一 个崭 新 的领域 。国内外 学者 已进行 了超声 随着超声 对 比剂的不断改进 以及 超声成 像技术 的发展 ,
大量研究 表 明, 声造 影 能 有效 的增 强 肝 脏 的二 维超 声 信 超 息, 反映正常组织 和病变 组织 不 同的 血流灌 注 , 对脏 器 的功
( 广东省深圳市人 民医 院超声科
【 摘
要】 本文介绍超声造影在 肝硬化 、 小肝癌及肝癌病 理分 化的应用及其 目前存在 的 问题 。同时 , 述 国内外 的最新 综
研究成果 , 展现出超声造影是 目前超声 医学 发展 最快速 的应用之 一 , 它使超声 医学 步入一 个崭新 的领 域。可作 为 C’ I 等 影像诊 断的丰 充手段 , 助于提高 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的早期诊断率 。 有
【 舭
】 T tdc t plao dv o et f otse ac l s n C U )i d go s vr ihs , ml oir u e pc n eep n o cna- hne ur o d(E S n i ns le cr i sa no e h a i t l m rtn i d t u a a i o i r os f l
维普资讯
原发性小肝癌超声诊断新进展

作 者单 位 : 1 0 0 0 6 9北 京市 超声科
首都 医科大学 附属北京 佑安 医院
增强, 门脉相 即消退 为低增 强 , “ 快进 快 出” 是 肝癌 最 具特征性 的模式 。不 同分化程度的癌细胞对微泡摄取 存在差异 , 早期 和分化程度高 的 H C C病灶 内新 生动脉 可能 尚未完善 , 相对典 型 的 H C C血供较 少 , 同时还接
数 目不超过 2 个, 且 其最大直径 总和 ≤3 c m。近年来 ,
血供为 主 , 甚 至超过 整个肿 瘤血 供 的 9 0 %, 以适应 肿
瘤高速生长 的需要 。血流 的丰富程度 与肿 瘤大小 、 内
部 回声和分化程度高低有关 。C D F I 可表现 为树 干状 、
彩点状或彩色 镶嵌 的“ 簇状 ” , 癌结节周 围的血流 可表 现为整 圈状 或弧形 围绕 , 动脉 血流 速度增 快 , 阻力 指
面。 能量 多普勒 ( c o l o r D o p p l e r e n e r g y i m a g i n g , C D E )
、
S H C C 的二维声像 图特征
H C C二维声像 图表 现与肿块的大小 、 生长速度及
其病 理学 改变有 密切 的关 系 , S H C C超声 多表现 为低 回声 。 小肝癌局部血流相 对丰富 , 局部坏死较少 , 组织 成分 较 为均匀 ,构成 回声 的反 射源 及散射 源相 对较
随着超声仪 器 的改进 和新技术 的出现 , 超声不但 可检 出直径 小 于 l c m 的肿瘤 ,而且 在肿 瘤 的定 性诊 断方 面, 通过应 用彩色 多普 勒超声 、 三维成像超声 、 超声造 影和弹性超声 等技术 , 亦取得 了突破性 的进展 。
小肝癌名词解释影像学

小肝癌名词解释影像学1. 引言小肝癌是指原发于肝脏的恶性肿瘤,其直径小于3cm。
由于小肝癌的体积相对较小,且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常难以被早期发现。
影像学在小肝癌的诊断、分期和治疗方案的制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小肝癌名词解释影像学进行详细介绍。
2. 影像学检查方法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超声检查、CT扫描、MRI和PET-CT。
2.1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无放射线的检查方法,通过声波的反射来生成图像。
在小肝癌的检查中,超声能够显示肝脏的大小、形态和内部结构,以及肿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特征。
此外,超声检查还可以进行肝脏的血流动力学评估,以判断肿瘤的血液供应情况。
2.2 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使用X射线和计算机重建技术来生成体层图像。
在小肝癌的检查中,CT扫描能够显示肝脏的解剖结构、肿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特征,以及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此外,CT扫描还可以进行增强扫描,以提高肿瘤的显示效果。
2.3 MRIMRI是一种利用磁共振原理生成图像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在小肝癌的检查中,MRI能够显示肝脏的解剖结构、肿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特征,以及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与CT扫描相比,MRI在显示软组织结构方面具有更好的分辨率和对比度。
2.4 PET-CTPET-CT是一种结合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和CT扫描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在小肝癌的检查中,PET-CT能够显示肿瘤的代谢活性和分布情况,以及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此外,PET-CT还可以进行全身骨扫描,以评估肿瘤的转移情况。
3. 影像学表现小肝癌在影像学上的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通过不同的影像学方法进行评估。
3.1 超声检查表现在超声检查中,小肝癌通常呈现为低回声或等回声的结节病灶,边界清晰,形态规则。
肿瘤内部常可见到均质的强回声或弱回声区域,与肝脏正常组织的回声相比更强或更弱。
此外,超声检查还可以评估肿瘤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如血流速度和血流阻力。
57例小肝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探讨

中国医疗前沿China Healthcare InnovationM arch ,2008Vo l ,3No.62008年3月第3卷第6期作者简介李成相,江苏省滨海县人民医院T 室。
小肝癌又称早期肝癌,如能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则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均能明显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降低复发率[2]。
目前小肝癌的诊断技术文献报道较多,但在临床实践中,小肝癌的诊断仍是腹部影像学诊断的难点[2~4]。
本文对57例小肝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 三期增强扫描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自2005-06~2007-03间,对临床确诊为小肝癌(SHCC)的57例病人的多层螺旋CT 三期增强薄层扫描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
男44例,女13例,年龄26-78岁,平均46岁。
57例病人全部有慢性肝炎病史,乙型肝炎49例,丙型肝炎8例。
临床确诊为肝硬化47例、甲胎蛋白AFP 阳性者34例。
本组SHCC 中,31例经手术切除、4例肝穿刺活检病理证实,22例经其它影像方法(磁共振、DSA,TACE)中至少一种方法对照并经实验室检查及临床随访证实。
1.2检查方法:57例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 扫描机(GE ligts speed16),高质量(HQ,high quality)扫描模式,准直1.25mm,pitc h 1.375:1、层厚5mm,扫描时间4~6s 。
造影剂注射的方式:采用高压注射器单相团注注射。
造影剂采用U ltravist300,注射速率2.5~3.5mL /s,剂量为1.2~1.5mL/kg 。
先平扫后再行三期增强薄层扫描,注射对比剂后20~25s 动脉期扫描、50-55s 门静脉期扫描、3~4min 延迟期扫描。
肝脏常规扫描胃肠准备:检查前病人禁食4h ,扫描前病人口服1000mL 水,以充盈胃肠道,患者取仰卧位,先平扫后再行三期增强薄层扫描。
1.3图像分析:CT 图像由3名医师共同阅读,分析S HCC 在各期相上的表现,确定肿瘤强化特点。
临床分析肝癌的影像学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临床分析肝癌的影像学诊断与治疗新进展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肝癌的影像学诊断与治疗也取得了新的突破。
本文将从临床分析的角度,探讨肝癌的影像学诊断与治疗的新进展。
一、肝癌的影像学诊断肝癌的影像学诊断主要依赖于超声、CT和MRI等技术。
其中,超声是最常用的初筛手段,其具有无创、低成本和易操作等优点。
超声能够准确地显示肝脏内肿块的大小、数量、位置和形态特征,对于小肝癌的诊断也有很高的敏感性。
但是,在超声中,由于肝脏内气体和肠道对超声的波束产生了散射和吸收,因此对于肝脏深部的病变检测有一定的局限性。
为了解决超声在深部病变检测中的局限性,CT和MRI技术得以应用。
CT技术以其速度快、空间分辨率高的特点,对于肝脏病变的检测和定位有着很大的优势。
CT通过对患者注射造影剂,并结合薄层扫描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肝脏的血流灌注情况,从而更准确地诊断肝癌。
而MRI技术则在对比分辨率和多平面、多序列成像方面具有优势,对于不适宜接受CT检查的患者,MRI成为一种可替代的诊断手段。
近年来,随着肝癌诊断技术的不断升级,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化影像分析方法逐渐应用于肝癌的诊断。
通过使用大量的肝癌影像数据进行训练,深度学习算法能够从复杂的肝癌影像中提取高度特异的特征,并进行准确的分类和分割。
这种自动化的诊断工具不仅可以提高肝癌的早期检测率和诊断准确性,还可以减轻医生的工作负担,提高临床工作效率。
二、肝癌的影像学治疗肝癌的影像学治疗主要包括放射治疗和介入治疗两个方面。
放射治疗是利用高能射线对肿瘤进行照射,破坏肿瘤细胞的DNA结构,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常用的放射治疗方法包括外束放射治疗和内照射治疗。
外束放射治疗通过从肿瘤周围方向照射高能射线,精确破坏肿瘤组织。
内照射治疗则是将放射性粒子通过导管植入肿瘤内部,释放高能射线进行治疗。
介入治疗是指通过导管显像技术将导管引入肝内或肝动脉内,直接对肿瘤进行治疗。
介入治疗主要包括肝动脉化疗栓塞、射频消融和微波消融等技术。
肝硬化结节与小肝癌的MRI诊断及进展研究

肝硬化结节与小肝癌的MRI诊断及进展研究发表时间:2018-08-16T14:39:15.62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5期作者:王静[导读] 便于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延缓疾病进展,从而促进预后效果改善。
MRI是诊断这两种疾病的常用方法,本文旨在综述肝硬化结节、小肝癌的MRI诊断情况和进展。
天津市静海区医院影像科 301600 摘要:肝硬化结节、小肝癌都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肝脏疾病,小肝癌属于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临床及时、准确地诊断两种疾病,便于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延缓疾病进展,从而促进预后效果改善。
MRI是诊断这两种疾病的常用方法,本文旨在综述肝硬化结节、小肝癌的MRI诊断情况和进展。
关键词:肝硬化结节;小肝癌;MRI诊断【abstract】:liver cirrhosis nodules,small liver cancer is more common clinical liver diseases,small liver cancer belong to malignant tumor,with high incidence,clinical timely and accurate diagnosis of two kinds of disease,easy to take appropriate intervention measures to slow down disease progression,thereby promoting effect to improve the prognosis. MRI is a useful method of diagnosis of these two diseases,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review cirrhotic nodules,MRI in the diagnosi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and progress.【key words 】:liver cirrhosis nodules;Small liver cancer;MRI in the diagnosis of肝硬化结节是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1],若是未得到及时的控制,会进展为肝炎后肝硬化,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后期主要表现为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2],会累及多个系统,并合并多个系统的合并症、肝细胞癌是恶性肿瘤中常见的一种,该病起病隐匿,大部分患者多在中晚期或者是出现远处转移后确诊[3],因此预后效果非常差。
小肝癌的影像学诊断价值及进展

54 放射性核素检查 .
放射 性核 素检查 被不 少学 者认 为是
cri i l  ̄ 【]H at2O ,11 :l一l . a a hb ' o J . er,O 59 ( ) l1l7 dl el n l a /r zt ,a enD,r at _ r e F P lr Pi aa l i g A, n . uniteaa s f i - Q atav nl i o h ̄r ti ys Il1 y oad m y ou mn su ope eh adorpyJ . 1igm c ri b dbt i tseD pl co ti ah[ aI u a ei  ̄ c g J A JC ri .0 18 ()4 8 2 . m a o 20 .8 4 :1- 2 d1 4
节段 如出现造影 剂微泡 , 则为存活心 肌 ; 反之 , 则为坏死心肌 。
R i ol S C r ayb assre o hoi a a18 【J b n a mt a H. o r y s gr rcr c I 一9 1J . n a p u yf n n Cruao .92 6 ( )252 1 i lt 18 ,52 :2 —4 . e l n
检测方法 。从单纯 的 D I 展到 M 、 R , T发 VG S I此项 技术 的发 展 川
已经取得 了很 大的进 步 , 由于二者 的 自身 局限性 , 临床上 但 在
的进一步推广还有待 于技术 的进一 步成 熟 。此 外 , 由于 目前
周 肖, 光 . 智 多普勒组织 成像结合 多巴酚丁胺试验对 心肌存活 的评 价[]解放军 医学杂志 ,042 ()25 27 J. 20 , 3 : — 7 . 9 7 黎爱峰 , 霞 , 刘 杨锐英 , . 巴酚 丁胺 负荷试验结合 脉冲组织 等 多 多普 勒二尖瓣 环运动定量评 估心 肌梗 死患者 心肌存活 [ ] 中 J. 国医学影像 技术 ,O5 2 ()2 4 28 2O ,12 :1 — 1 .
探讨64层螺旋CT和MRI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影像学特征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小肝癌诊断效果

探讨64层螺旋CT和MRI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影像学特征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小肝癌诊断效果小肝癌是指原发于肝脏的恶性肿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
小肝癌的早期诊断对于提高患者的存活率非常重要,而影像学检查是目前诊断小肝癌的重要手段之一。
64层螺旋CT和MRI增强扫描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两种方法均可用于小肝癌的诊断,但它们各自的影像学特征和诊断效果有何差异尚不明确。
本文旨在探讨64层螺旋CT和MRI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影像学特征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小肝癌诊断效果,以期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更为准确有效的信息。
一、64层螺旋CT对小肝癌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效果64层螺旋CT是一种高分辨率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其对于小肝癌的影像学特征有着独特的优势。
小肝癌在64层螺旋CT上呈现为局部肝实质内低密度灶,边缘模糊,且可出现不规则的强化斑块。
小肝癌的边缘可呈现为毛刺状突起,这是64层螺旋CT对小肝癌的重要诊断特征之一。
小肝癌在动脉期显影早、强化高,而在门脉期及延迟期显影不均,这也是64层螺旋CT对小肝癌的另一个重要诊断特征。
64层螺旋CT对小肝癌的诊断效果较好,可提供很多有益的信息。
MRI增强扫描是一种高灵敏度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其对于小肝癌的影像学特征具有一定的优势。
小肝癌在MRI上呈现为T1加权像上呈等或低信号、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增强后可呈现为动脉期显著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呈不均匀显影,这些是MRI对小肝癌的重要诊断特征之一。
MRI还可以清晰显示小肝癌与周围血管的关系,有利于评估肿瘤的侵袭深度及手术的可行性。
MRI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效果也较好,可提供较多的有用信息。
三、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在小肝癌诊断中的优劣势通过对比64层螺旋CT和MRI增强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影像学特征和诊断效果,可以发现两种检查方法各自有其优势和劣势。
64层螺旋CT具有高分辨率、快速成像、广泛应用等优点,能够清晰显示肿瘤的形态特征,对于一些肝功损伤患者的影像检查也较为合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63《求医问药》下半月刊Seek Medical And Ask The Medicine2012 年第 10 卷 第 5 期肝癌是指发生于肝脏的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两种,人们日常说的肝癌指的多是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最新统计,全世界每年新发肝癌患者约六十万,居恶性肿瘤的第五位。
原发性肝癌按细胞分型可分为肝细胞型肝癌、胆管细胞型肝癌及混合型肝癌。
按肿瘤的形态可分为结节型、巨块型和弥漫型。
原发性肝癌在我国属于高发病,一般男性多于女性。
中国是乙肝大国,我国的肝癌多在乙肝肝硬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目前我国发病人数约占全球的半数以上,占全球肝癌病人的55%,已经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的一大杀手。
小肝癌(SHCC)是相对于大肝癌而言的,癌瘤较小,临床上无明显症状和体征,故又称为亚临床肝癌或早期肝癌,及时准确地诊断,对临床治疗及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CT、MRI等大型仪器普遍应用于临床,肝癌的早期诊断准确率明显提高。
本文结合国内外参考文献,就有关SHCC的各种影像学诊断进展作综述如下。
1 小肝癌的病理特点按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法[1],肝癌细胞组织学类型分为4型:梁索型、假腺管型、实体型、纤维硬化型,以梁索型最多见,其组织学类型与正常肝组织类似,瘤实质呈细胞索样结构,基质由含血的衬以单层内皮细胞的血窦组成。
小肝癌(SHCC)的定义尚未统一,中国肝癌病理协作组的判定标准是:单个癌结节最大直径≤3cm,多个癌结节数目不超过2个,最大直径之和≤3cm。
随着影像学的不断发展,现已能发现直径<1cm的微小肝癌。
小肝癌具有以下特点:①分化多与癌灶大小有关。
甚小的癌灶75%左右以I级为主,II级少见,组织结构以分化好的梁状型为主。
流式细胞技术示66.7%小肝癌细胞主要为二倍体,随肿瘤增大,多倍体和异倍体增多。
②具有膨胀性生长和浸润性生长的特点。
膨胀性生长为主的癌灶呈球形,边界清楚,约60%有包膜;浸润性生长为主的癌灶边界常不规则,无包膜形成,癌周有炎性浸润。
③小肝癌极少伴有卫星结节(3%)。
④约30%的小肝癌镜下见血管内癌栓,个别小肝癌伴远处转移。
⑤癌周多有肝病背影,其中80%合并肝硬变,75%有慢性肝炎。
目前肝癌的治疗效果不尽人意,其原因之一就在于诊断明确时已处于发病的最后阶段,另一原因在于治疗的不彻底[2]。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积极采取治疗的小肝癌患者预后与大肝癌截然不同.对于发现早的SHCC患者,无论采取何种治疗,均能明显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降低复发率[3]。
SHCC的发生发展复杂,病灶内可见脂肪变性、凝固性坏死、出血、透明细胞形成、液化坏死、纤维化等多种改变。
2 小肝癌的诊断方法大部分小肝癌是在慢性肝脏疾病基础上发生,早期只表现为轻微肝损害,诊断主要依靠检测血清AFP和超声常规普查,往往漏诊。
目前临床上仍以肝穿刺病理组织学检查作为诊断SHCC的金标准,然而因其属有创伤性检查,且活检样本不能代表整个病灶,并有可能导致癌细胞的转移,所以不宜反复进行而受到限制。
而各种肝癌血清学指标都有一定比例的假阴性或假阳性,不能单独作为诊断标准,通过综合性现代影像学技术,结合血清学检查已基本可以实现SHCC的定性和定位诊断。
3 小肝癌影像学诊断技术进展小肝癌的影像学检查主要有超声、CT和MRI等,超声检查具有无创伤、快速、经济、可重复、无放射性等优点,基本能反映SHCC的异常图像特征,可以作为普查,是诊断小肝癌的首选方法。
而CT和MRI的增强扫描显示小肝癌有“速升速降”的强化特征[4]。
因此,超声、CT和MRI等技术在SHCC的诊断中均发挥重要作用。
3.1 超声(US)对SHCC的诊断价值超声对小肝癌的诊断检出率较高,但定性诊断率较低。
直径<2.5cm的小肝癌多表现为境界清晰的低回声肿块,周围还可见声晕,随着肿瘤病灶的增大,高回声及不均匀回声所占比例增加[5]。
小肝癌癌肿生长方式和内部结构不同,其声像图变化也不完全一致。
结合彩色多普勒及能量多普勒超声、二维声像图特征及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综合性分析研究,能够在患者没有临床症状和体征时检出。
二维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被公认为HCC诊断的首选和有效方法,彩色多普勒显像可观察病变内部和边缘回声及血流分布状况,检查时易受机器灵敏度及生长角度、肝脏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使病灶内血流显示率降低,不易检测到病变内部的血流信号,使SHCC彩色多普勒显像的血流显示率减低[6]。
能量多普勒血流显像法(PD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显著高于彩色多谱勒(CDFI)。
PDI尤其有利于显示低流量、低流速的血流信号,还可同时显示空间相互成角的血管,故显示的血流信号更丰富,但PDI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如不能显示血流的方向和速度,也无量化标准,易受脏器活动的影响而产生伪像[7]。
这些缺点可通过超声造影来弥补。
3.2 超声造影(CEUS)诊断SHCCCEUS又称增强超声成像,是目前一种重要的新型影像诊断技术,是能实时检测SHCC的组织血流动态改变特征的有效方法[8]。
在外周静脉注入造影剂后,通过探测以对比剂所产生的微气泡为散射体的谐波信号,可以明显提高多普勒信号强度,提高信噪比,明显改善血流显示率,能充分克服由于肿瘤大小及太深而对其血流显示不佳的弊端,能清晰的观察病变组织的的微循环结构,并对其强化特点进行动态观察。
陈敏华等[9]认为高分化HCC存在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造影剂从门静脉持续注入而导致微泡不退,在动脉相造影剂全部由肝动脉快速灌注而在门脉相造影剂大部分从门静脉持续灌注,这可能是造成模式“快增强慢消退”的组织病理基础,中低分化SHCC主要由肝动脉滋养,而且逐渐侵蚀门静脉和肝动脉形成动静脉瘘,使原有门静脉逆流,或者大量血管生成因子促使新生血管的形成,联通邻近肝静脉分支而成为回流血管,从而加速了造影剂的廓清,表现为“快增强快消退”回声特征。
CEUS主要用于常规超声或其他检查发现病变的前提下[10],其诊断的准确率同增强CT和MRI一样高。
3.3 CT检查诊断SHCC螺旋CT的扫描速度快,一次屏气15~30秒就可以进行全肝扫描,可实现双期及多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动脉期、门静脉期等不同时段进行扫描,较真实地反映了肝癌双重供血的特点,使小肝细胞癌检出率明显增加,已成为小肝癌定性诊断的重要手段。
但由于扫描时间仍相对较长,若病灶所处的位置不同,不在真正动脉期,无法显示其血供特点,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漏诊。
多层螺旋CT(MSCT)不仅有更快的Z轴扫描速度,而且纵向分辨率提高,可采用较薄层厚进行容积扫描,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靶器官全程的扫描,克服了以往单层螺旋CT扫描时间过长的缺点[11]。
由于大部分SHCC血供丰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而肝实质主要由门静脉供血,在动脉期内,肿瘤与肝实质之间有明显差异,故典型表现为肝动脉期明显强化,呈高密度;门脉期肝实质强化达到峰值,而SHCC密度下降为等或低密度;延迟期病灶的密度进一步下降为低密度,呈“速升速降”的强化曲线特征,此类典型表现约占60%[12],易于检出和定性。
有少数病灶表现为肝动脉期轻度强化(与平扫相比),呈等密度,而门脉期和延迟期为低密度,提示少数SHCC血供较少,动脉期仅为轻度强化,但门脉期和延迟期强化下降,其强化曲线仍属“速升速降”型,此类表现约占12%[13]。
而小肝癌CT扫描不典型表现为:在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中表现为高-高-高密度或高-等-等密度[13],此类强化方式少见。
目前多期动态螺旋CT增强扫描已成为检测和诊断SHCC的标准技术,可以显示肿瘤和肿瘤周围组织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于肿瘤细胞和正常肝细胞对对比剂成分的摄取不同造成,因其扫描和成像速度更快,密度和空间分辨率更高,能更准确地观察病灶内的细节和血供情况,明显提高了SHCC的检出率[14]。
近几年来,CT技术与血管造影相结合,对SHCC特别是≤1cm的微小肝癌的检出率优于CT多期动态扫描,如肝动脉内插管注射对比剂增强的肝脏动脉CT(CTHA)、于肠系膜上动脉或脾动脉注射对小肝癌的影像学诊断进展韦玉乐(广西田东县人民医院放射科 广西 田东 531500)【中图分类号】R735.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2523(2012)05-0463-02464《求医问药》下半月刊Seek Medical And Ask The Medicine2012 年第 10 卷 第 5 期比剂于门静脉期行扫描CT(CTAP)等。
张军华等[15]对67例肝硬化患者的125个小结节病变行CTHA/CTAP与DSA检查结果对比,CTHA/CTAP检查SHCC结节的总检出率达到了91.30%。
另外,肝脏CT灌注成像也成为近几年研究热点,可在大体解剖出现异常之前反映潜在恶性病变引起的组织灌注异常,能观察到毛细血管水平量化肿瘤的灌注量、血容量和通透性,发现含微癌灶的异常增生结节,应用前景良好。
3.4 MRI检查诊断SHCCMRI是在发现核磁共振现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医学影像学技术,它利用原子核在高强度磁场内发生共振所产生的信号重建图像,对软组织结构显示清晰,在中枢神经系统、膀胱、直肠、子宫、阴道、关节、肌肉等检查优于CT,能多序列、多参数、多方位成像,为明确病变性质提供更丰富的影像信息。
SHCC在常规MRI表现为:平扫T1WI呈稍低、等、稍高信号或混杂信号,一般认为脂肪抑制T1WI高信号、化学位移成像中反相位见信号丢失是SHCC较具特异性的表现之一,主要与其细胞内脂肪变性有关。
T2WI上多数病灶呈高信号,少数呈等信号,有学者认为只有当肿瘤发生完全凝固性坏死时才呈低信号,亦有人认为SHCC可表现为低信号[16],可能与含铁血黄素或铜离子的存积有关。
目前MRI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对比剂多期动态增强检查已成为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常规检查方法,在病灶的检出和定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MRI对比剂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于SHCC的诊断率并不十分理想,必须结合MRI平扫才有助于SHCC的诊断。
MRI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3T场强的磁共振已应用于临床,一些成熟的成像技术如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等技术广泛应用,平面回波成像(EPI)技术因具有成像速度快,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运动所造成的误差,表观扩散系数(ADC)可以量化反映组织的病理变化的特点,成为DWI的首选方法[17]。
当然,MRI因其价格昂贵、检查速度慢等缺点,目前在国内还没有得到普及,随着人们对MRI对比剂的不断研究,MRI对SHCC的诊断敏感性也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3.5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诊断SHCC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通过电子计算机进行辅助成像的血管造影方法,它是应用计算机程序进行两次成像,在注入造影剂之前,首先进行第一次成像,并用计算机将图像转换成数字信号储存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