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相关练习

赤壁赋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相关练习
赤壁赋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相关练习

高一语文精英部限时练1.9

(时间90分钟分数:11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 99 分)

1.下列对诗中词句的解说,不恰当

...的一项是( )。《归园田居》

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两句,表明了作者具有不迎合世俗、喜欢田园生活的本性。B.“守拙归园田”中的“拙”即“拙朴”,含有“原始本质”的意思,即作者坚守的节操。

C.“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描绘出远处村庄隐约可见、乡里炊烟轻柔缓慢飘升的画面。

D.“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中的“无尘杂”是说居住环境干净,“虚室”说家境贫寒。

2.下列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归园田居》A.诗歌的开头八句,概括叙述了自己弃官归园田居的缘由。

B.诗歌的中间八句,具体描述了草屋炊烟等田园生活内容。

C.诗歌的最后四句,赞美和总结田园生活,否定官场生活。

D.全诗是在寻找心灵归宿,田园生活是逃避官场无奈选择。

3.下列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归园田居》

A.多处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如田园生活和官场生活的对比,在对比中表明作者情感态度。

B.诗中出现了大量的比喻,这些比喻的情感倾向并不明朗,却显得形象生动、贴近生活。

C.诗人采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方法,构成了清新自然、恬静美好的田园生活图景。

D.平白如话的语言中有丰富的意趣,使全诗具有了平淡自然与深厚醇美完美统一的特点。4.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川相缪.同“缭”,连接,盘绕 B.而卒.莫消长也终究,最终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表判断 D.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竟,简直

5.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顺流而东.也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D.侣鱼虾而友.麋鹿

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赤壁赋》

A.苏子愀然是因为自感人生短暂,知己难觅。

B.客举曹操之例,意在表明英雄人物和业绩不能永久的悲伤。

C.客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为下文苏子心志的表达作了铺垫。

D.苏子借用江水、清风、明月,阐明了事物都有变和不变的二重性。

7.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槊:长矛。

B.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下:下面。

C.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藏:宝藏。

D.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缭绕。8.下列句中加粗的词,是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A.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B. 况吾与子渔樵

..于江渚之上

C. 侣.鱼虾而友.麋鹿

D. 哀.吾生之须臾

9.译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不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B.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来是一世的英雄啊,现在又在何处呢?

C.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江水是这样不停地奔流,但其实没有流走。

D.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是自然界的无穷无尽的宝藏。

10.作者用曹操的典故,其用意是()

A. 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

B. 同情曹操不遇于时。

C. 慨叹人生无常。

D. 借曹操自比,表明自己被贬的心志。

11.苏子用月与水作比,阐明了什么道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

B. 阐明物各有主的道理。

C. 阐明无欲即无私的道理。

D. 阐明物质不灭的道理。

12.对这两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赤壁赋三四段》

A. 主客问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和客都是作者的化身。

B. 作者认为,清风明月,可以随意拾取,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C. 第一段把物和人对比着写,突出了人的渺小,为第二段人的超脱埋下了伏笔,形成了反差。

D. 这两段,写历史事件,写眼前之景,写主客问答,联想丰富,转换自然。

1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A.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C.火尚足以明.也

D.至于幽暗昏惑

....而无物以相之

14.“此余之所得也”一句,总括了作者的游览体会,不属于“所得”的一项是()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B.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D.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15.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游褒禅山记》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

D.平坦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走到尽头。

B.比好游者尚不能

..十一不能:不到,不及。

C.火尚足以明.也明:明亮,光亮。

D.常在于险远

..险远:险阻僻远的地方。

17下列各项对文中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译文:大概洞更深,那么那些极致之景就更少了。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文:我也后悔那时随从他们,以致不能尽那游览的乐趣。

C.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译文:有了志向,也不随从别人而中止,然而力量不足,也不能到达。

D.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译文:但是力量足以达到那里,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所悔恨的。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修.禊事也修:这里是做的意思。

B.此地有崇.山峻岭崇:崇高。

C.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来。

D.所以游目骋.怀骋:放开,敞开。

19下列各项对文中语句的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译文:喝一杯酒,唱一首歌,也足可以畅叙优雅的情怀。

B.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文:足可以使耳目得到极大的欢娱,真的令人快乐。

C.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有时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自由放纵地生活。

D.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译文:等到他们(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着产生了。20.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因寄所托因:随着 B.暂得于己暂:一时

C.感慨系之矣系:附着 D.况修短随化修:美好

2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②不能喻之于怀

B.①当其欣于所遇②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C.①人为刀俎,我为鱼肉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D.①犹不能不以之兴怀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俯察品类之盛 B.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C.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D.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23.下列语句分为四组,全能表现作者认为人生“痛”的观点的一组是()

①人之相与,俯仰一世②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③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⑤修短随化,终期于尽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24.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兰亭集序》

A.本语段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是一篇书序。序,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为著述的前言。本文虽是书序,作者却借题发挥,从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表达了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探求。

B.在生死观方面,作者感到人事在变、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因此要及时行乐。

C.本文语言或骈或散,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D.综观全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行文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具有波澜起伏之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5-27小题。

揽纳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常见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出现于唐朝晚期,在宋、金、元诸朝都很盛行,到了明代不仅仍然活跃,而且在形态上发生了新的变化。

所谓揽纳,也称包揽,就是兜揽代纳赋税。从事此种活动的人,被称为揽纳户。明代前期,揽纳户的主体是城市中的权势之家或投机钻营的无赖之徒,他们从税户或解户那里兜揽代纳,通过揽而不纳、虚买实收、以次充好等途径谋取钱财。到明代中期,又出现另一种揽纳。与封建政权相联系的乡绅阶层势力不断扩张,乡绅豪强采用“诡寄”的方式,将民户田粮兜揽到自己名下,

包收代纳,多收少缴,以谋取厚利。揽纳对国计民生造成损害,却屡禁不绝。

明初的赋税制度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实物为本,无论是田税还是上供物料,都以征收实物为主。田税分夏税(征麦)、秋粮(征米),此外有丝绢、棉苎麻布等,部分地区还要缴纳草料。上供物料则是因需而征,包括皇室消费的副食品、用品,官府手工业所需的各种原料,各种军用物资、建筑材料等。二是民收民解,即要求民户将指定物品自行运送到指定地点交纳。永乐迁都后,为了收纳全国各地解运而来的钱粮物料,北京陆续设立了众多仓场。巨额的物资解纳和众多的仓场存在,为揽纳者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从征收到入库的各个环节,都可以看到揽纳者的身影。

万历年间,户部疏请“禁包揽”,并概括包揽为“本地之包揽、在京之包揽、各衙门之包揽”。前二者是就揽纳活动发生地而言,而“各衙门之包揽”是就揽纳者的身份及其运作形态而言。明代仓场的官吏员役,不少自己就从事揽纳。各种包揽,危害极大。往往额外勒索,加重解纳者的负担。永乐十七年,监察御史邓真指出:“今贪利之徒,一概揽纳,不收本等物料,而行收钞贳等项,以一科百,以十科千,以百科万,恣肆贪残,吮民膏血。”揽纳到手后,揽纳者又常常拖延不予上纳,解纳者被累不堪。隆庆六年,神宗在诏书中指出:“各处解纳钱粮到京,内外管收人员掯索使用,多于原额,以致上纳挂欠。及在京势豪,在外积棍,包揽诓骗久之。贻害小民,苦累正户。”

自宋代以来,揽纳一直被当作犯罪行为加以惩治,明朝也有众多比较严厉的处罚条例,但终明之世,揽纳一直风行不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一大原因。勋戚、宦官等权势人物染指揽纳,即使事发,也往往曲法宽贷。如天顺年间,宁阳侯陈懋纵子侄揽纳事发,英宗念其“积有劳且老疾,姑宥之”。另外,制度性弊端是又一大原因。从解运过程看,远距离运输实物,不但耗费巨大,而且面临诸多风险。如解运白粮到京,途中要交纳船税,要支付牵挽、转搬费用,或被人偷盗,或日久蚕食,或因雨湿烂等,到京时大概十去三四了。即便解纳到京,到各衙门办理手续,乡野百姓人地生疏,经常受恐吓勒索;钱粮物料入仓,又往往“小脚库秤索求不已”,诸多留难,使上纳难以顺利完成。

(摘编自高寿仙《明代揽纳考论——以解京钱粮物料为中心》),有删改)

2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明代中期,两种揽纳形式并存,一种是从税户或解户那里兜揽代纳,一种是直接将民户田粮

兜揽到自己名下,包收代纳。

B.文章论述了揽纳的危害,引用监察御史邓真的话和神宗的诏书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明代的实物赋税包括田税和上供物料,田税夏征麦,秋征米,还有丝绢、棉苎麻布、草料等,

上供物料更是名目繁杂。

D.制度性弊端是揽纳现象长期存在并屡禁不绝的重要原因,所以只要封建制度还存在,揽纳现

象就不可避免。

2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权势之家、无赖之徒、乡绅豪强等组成了明代揽纳的队伍,揽纳户欺压勒索的对象是社会最

底层的交纳和解运税物的百姓。

B.文章在第三段从实物为本和民收民解两种赋税制度入手,具体阐释了揽纳者无比活跃,上纳

难以顺利完成的原因。

C.揽纳户从税户、解户那里兜揽时对他们额外勒索,从监察御史邓真“以一科百,以十科千,

以百科万”的言论中,可知他们的贪得无厌。

D.文章第一、二两段介绍了揽纳这种社会经济现象以及两种揽纳形式,文章在最后一段分析了

揽纳屡禁不绝的深层次原因。

2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钱粮物料征办地到京城,从揽纳户到仓场官吏员役,揽纳活动地域广阔,参与人数众多,

运作形态多样,引起了朝廷的重视。

B.从宋代直到明代,统治者都深知揽纳危害极大,也都一直把揽纳当作犯罪行为加以惩治。

C.揽纳户极大地增加了解纳户的负担,“贻害小民,苦累正户”,连明神宗也认识到了这一点,

明确指出这是揽纳最大的恶果。

D.揽纳户在兜揽代纳过程中,或揽而不纳、以次充好,或多收少缴,手段不断翻新,其最终

目的是谋取个人利益。

2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来了客人,许先生没有不下厨的。菜食很丰富,都是用大碗装着,起码四五碗,多则七八碗。

B.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月的长江防线,遇着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纷纷溃退。

C.“长二捆”第一次实验发射时,由于西昌夏季复杂多变的气温,造成火箭大量“出汗”,不得不赶紧调来几百条毛巾,让人去为火箭擦“汗”。

D.引力波由黑洞等天体在碰撞过程中产生,可把它想象成石头丢进水里产生的波纹。100多年前,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但直到2015年才首次获得证实。

2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2016年1月14日,TFBOYS组合成员王俊凯、王源、易烊千玺在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出席“阳光跟帖”行动,并担任阳光行动大使。

B. 中国女排在2016年奥运会中力克塞尔维亚队夺得冠军,此次夺魁是中国女排在时隔12年后再次荣膺冠军。

C. 我们都知道,民主与法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在经济攻坚之后,现在确实已经到了向新目标攻坚的时候了。

D. 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盛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能否培养各类人才。

3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村庄改造在保护“原汁原味”的基础上,传统民俗、民居得到了保护,农村传统文化得以传

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传统、接受熏陶。

B. 批评或许有对有错,甚至偏激,但只要出于善意,没有违犯法律法规,没有损害公序良俗,

我们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

C. 谈到易建联在湖人队的遭遇,特邀评论员马健讲起他在美国打篮球的种种不易,接着,又对

目前美国篮球职业联赛的选人制度做出尖锐批评。

D. MG 平台在整个游戏产业链中,占据了中游资源,不仅成为海外市场拓展的先行者,而且是

中国民族网络游戏、移动互联网市场应用的领跑者。

3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黄山石形状各异,有的像莲花,有的像孔雀开屏,也有的像鱼,像蛇,像兔,我们一路欣赏,一路惊叹,惊叹它的奇异绝伦,惊叹它的巧夺天工

....。

B.那古色斑斓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笔走龙蛇

....的晋代书法,无一不是我国灿烂文化的直接展示。

C.高考越考越细,为迎合高考,一部分教师也越教越碎,其后果是肢解一篇完整的美文。长此以

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

....。

D.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

....,势必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唾弃。

3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中国梦与世界各国的梦想息息相通,中国将秉承人类命运共同性的理念,携手国际社会,相.

濡以沫

...,推进人类的和平与发展。

②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产品创新与售后服务两不误,才能如

釜底游鱼

....,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③如果一部电视剧热播,那么它的原著也可能攀龙附凤

....,成为畅销书,相关产品也会获得极大的商业利润。

④年轻人在工作中要本着学无常师

....的态度,勤学好问,做到“专”与“博”结合,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个人素质全面提升。

⑤据统计,我国从均捐赠额不如发达国家和经济水平相类的国家,要促进慈善捐赠,就必须细.

大不捐

...,尊重捐赠者的意愿。

⑥相比发达城市,中小城市不仅经济比不上,人文环境和文明素养也只能望其项背

....。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3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张老师,我诚挚邀请您莅临我校学术交流研讨会,请您届时为会议给予认真的指导。

B.老李对父亲刚去世三天就来上班的老张说:“家父刚过世,你还是在家里多休息几天吧。”

C.小兰在刚开张的小店里买到了她心仪已久的音乐盒,兴奋地对店员说:“下次我还会光临贵店,多多惠顾贵店的。”

D.小王的专业是珠宝设计,在原来的单位无法发挥所长,只好辞职另谋高就了。

二、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11分)

过岭①

苏轼

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

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

波生濯足鸣空涧,雾绕征衣滴翠岚。

谁遣山鸡忽惊起,半岩花雨落毵毵②。

注:①作者自岭南遇赦北归途中过大庾岭作此诗,时年66岁。② 毵毵(sān),毛羽细长,这里用来形容毛毛细雨。

34.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中的“七年”突出了被贬的时间之长,“一勺甘”突出了“甘”之少,与“七年”之长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感情更加强烈。

B.颔联对仗工整,诗意隽永。“梦里”对“醉中”,似梦似幻;“海外”对“江南”,意蕴悠长:南迁七年如睡梦,今日北归如醉里。

C.颈联用典。用《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濯足” 一词表明在山涧泉水中洗去脚污,亦洗去心灵之尘。

D.全诗融写景和抒情于一体,既描写了云雾环绕下,波鸣空涧中的优美自然风光,又充分体现了苏诗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特点。

35.有人说本诗表现了苏轼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高一精英部语文限时练1.9答案

1、D

2、D

3、B

4、C

5、D

6、A

7、B

8、C

9.A.此句应译为“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10.C.此时,苏轼被贬谪居于黄州,心情压抑,但又能豁然释怀,希望朝廷能重新起用自

己,这种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反映在作品中,作者只能慨叹人生之无常。

11.A.作者主要感情是慨叹人生无常,因而他的眼中景胸中情都是感情的客体,由变与不变来比喻自己的身世。 12.C不是“埋下伏笔”。

13.B试题分析:“侧”是名词作状语,“明”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幽暗昏惑”是形容词用作名词。点睛: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

14.D.试题分析:写悲古书不存在,以致后世传错了。

15.C试题分析:“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错,作者没有说古人不深刻。

16、C (1)小题考查课内实词的掌握情况,C项,“火尚足以明也”意思是火把还足以用

来照明,“明”在这里是形容词作动词,“照明”的意思。A项“穷”解释为“走到尽头”,B项“不能”解释为“不到,不及”,D项“险远”解释为“险阻僻远的地方”,代入到原文中就会发现这些解释是正确的。

17、C小题考查对课文中语句的翻译能力。C项翻译正确。A项正确的翻译为“洞内更深

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B项的正确译文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尽享游洞的乐趣” 。D项是省略句,翻译时应将省略的内容补出来,的正确译文为“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

点睛:本大题有两个小题,(1)小题考查的是课内实词,涉及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难度较低,考生根据课内掌握情况来回答就可以。(2)小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的能力,考生解答时可将所给语句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理解大意,然后逐一落实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翻译,再与选项所给译文进行比对,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18、B.崇:高。 19、A 20. D 修:(寿命)长

21. A A项,“之”,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②代词,这种情感。B项,“所”,都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C项,“为”,都是动词,是。D项,“以”,都是介词,因。

22. D,感慨,古今意思均为“有所感触而慨叹”

23.D ①表现人生之短;②表现人不同的生活方式;③表现年老来临,兴致不再;④表现时间之短,美景易失;⑤表现人难免一死;⑥表现人应该正确看待人生。排除②⑥即可。

24.B B项,“因此要及时行乐”的说法有误。

25.D理解错误:“制度性弊端”中的“制度”不是指封建制度,而是指纳税制度。

26.B “实物为本”和“民收民解”是两个明显的特征。27.C “最大恶果”无中生有。

28 D 、A“起码”,最低限度的意思,其后要接确数,与“四五碗”这样的约数矛盾。B“防

线”与“溃退”主谓搭配不当。C“由于…造成…”成分残缺,缺主语。

29、B试题分析:A搭配不当,“出席”与“行动不搭配”;C成分残缺,“民主与法治”

前少动词;D一面对两面,把“能否”去掉。

30 B A项中途易辙,在“传统民俗”前加“使”。B项正确。C项表意不明,“他”指代

不明;D 项语序不当,“不仅……而且”后内容互换。

31、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

辨析正误。B项,“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句中形容晋代书法,使用正确。A项,“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句中所说的“黄山石”本就是天然的,对象不当。C项,“目无全牛”,形容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已经到达非常纯熟的地步。句中望文生义。D项,“危言危行”,说正直之言,行正直之事。句中误把“危”理解成“危险”,望文生义。

32、B①相濡以沫:比喻人同处困境,相互救助。小词大用,不合语境。②釜底游鱼:比

喻在极端危险境地的人,望文生义。③攀龙附凤:指巴结或投靠有权势的人。张冠李戴,不合对象。④学无常师: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要善于向各种有学问和长处的人学习。⑤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⑥望其项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一般用于否定句式,搭配不当。

33、D A项,“认真”是对别人的要求,不够妥当,可将“给予认真的指导”改为“提出

宝贵的意见”。B项“家父”只能用来称呼自己的父亲。C项,“光临”“惠顾”用于店员对顾客的称呼。

34.AD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项,“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七年”被贬时间之长,此时贬官归来,又喝到曹溪的水,两项对比之下更显水之甘甜,表现出乐观的精神。由此可以知道,“一勺甘”突出的不是甘之少,而是甘之甜。D项,从诗歌所写景物和流露出的情感来看,“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特点”错。

35.诗的首联,写作者贬官归来,再饮曹溪甘甜之水,尽显他热爱生活的乐观;颔联写南迁海外如一梦,北归江南如醉里,尽显他视世事如醉梦的洒脱;后两联波鸣空涧,雾沾征衣山鸡惊起,花雨纷落,尽显他置身自然的畅快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有人说本诗表现了苏轼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首先关注所给注释,“作者自岭南遇赦北归途中过大庾岭作此诗,时年66岁”,可以知道诗歌的创作背景——遇赦北归,这就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然后结合诗歌中的景物来分析,首联中,“又试曹溪一勺甘”,此时饮到曹溪的水,内心是甘甜的,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颔联中,“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南迁和北归在他笔下,好似是梦中醉里一般,态度的洒脱可见一斑;颈联和尾联中,诗人沉浸在自然之中,波鸣空涧,雾沾征衣山鸡惊起,花雨纷落,哪里还记得七年的贬官生涯,此时此刻满身心都是置身自然的畅快淋漓。

【《兰亭集序》阅读答案】 兰亭集序阅读答案

【《兰亭集序》阅读答案】兰亭集序阅读答 案 兰亭集序阅读答案兰亭集序阅读答案阅读下文,完成第 22 26 题。 13 分兰亭集序①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③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22.书法史上,作者被称之为“”;

兰亭集序被誉为“”( 2 分) 23.概述第①段内容。( 2 分) 24.对“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更何况生命的长短,随时变化,最终走向灭亡。 B.更何况生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终都要死亡。 C.更何况生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结于灭亡。 D.更何况生命的长短,随时变化,最终归结于死亡。 25.第②段中两次使用了“俯仰”一词,说说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3 分) 26.简析本文的情感变化。( 4 分)参考答案 22.( 2 分)“书圣”“天下第一行书”(一处 1 分) 23.( 2 分)记叙兰亭山水胜景和聚会盛况及与会者“乐”之心情。 24.( 2 分) C 25.( 3 分)第一处“俯仰”上承第一段“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下启有关两种人的论述,( 1 分)有结构上的过渡作用。( 1 分)第二处的“俯仰”主要是感叹聚散无定、人生短暂,为由“乐”转“痛”张本(或铺垫)。( 1 分) 26.( 4 分)文章开头叙游宴之事,以“乐”字起笔; ( 1 分)接着由乐生忧,感慨死生之大,道出心中之“痛”; ( 1 分)最后抒写在悲伤深沉的感叹中蕴含对人生的珍惜之情,归结于一个“感”字。( 1 分)作者的情感变化跌宕有致,自然天成。( 1 分)

《赤壁赋》原文和翻译

《赤壁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知,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 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 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

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 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 译文或注释: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白濛濛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江在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象脱离尘世,无牵 无挂,变成飞升仙果的神仙。 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呜咽,象含怨,象怀恋,象抽泣,象低诉。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 妇悲泣。 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

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秋水》《游褒禅山记》《前赤壁赋》《诸子喻山水》词法句式精编

游褒禅山记 2.词类活用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 (2)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3)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走到……尽头) (4)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照明) (5)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艰险遥远的地方)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动用法,使……错;传:动词活用为名词,流传的文字) (7)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尽情享受) (8)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活用为名词,到的地方)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使动用法,使……昏惑) (10)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11)则或咎.其欲出者(责备) (12)夷.以近(平坦) 3.特殊句式 (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用“……也”表示判断) (2)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用“……也”表示判断) (3)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状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 (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省略句) (5)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句) 4.整理“其”和“观”的意义和用法 其 1、其下平旷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则或咎其欲出者 4、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择其一二扣之 6、其皆出于此乎 7、其孰能讥之乎8、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9、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1代词山2代他们3代那个4代自己 5 代其中的 6句首副词表揣测大概7副难道8副一定9假设连词如果 观 1、古之人观于天地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3、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4、大王见臣列观 5、坐井观天 1、观察 2、景象 3、景象 4、一般的台观即章台 5、观看

2019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8兰亭集序课后巩固提升含答案

第三单元DISANDANYUAN 8兰亭集序 课后篇巩固提升 随堂演练 一、课文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岁:时间。 B.足以极.视听之娱极:穷尽。 C.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暂:一时。 D.每览昔人兴感之由.由:经过。 项,“由”,原因。 2.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癸丑”,是我国古代干支纪年法之一,顺序为第50个。前一位是壬子,后一位是甲寅。 B.“暮春”,春天的最后一个月,即阴历三月,也是古人所说的“孟春”“仲春”“季春”中的“季春”。 C.“修禊”,古代夏历三月下旬的巳日,在水滨聚会宴饮,以祈福消灾。后泛指在水边宴集。 ”,“彭”即彭祖,活了八百岁,是古代传说中的长寿之人;“殇”,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项,“三月下旬”应为“三月上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虽是书序,作者却借题发挥,从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表达了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探求。 B.在生死观方面,作者感到人事在变,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因此,要及时行乐。 C.本文语言或骈或散,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D.综观全文,作者时喜时悲,行文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具有波澜起伏之美。 项,“因此,要及时行乐”的说法有误。王羲之赞同古人所说“死生亦大矣”的观点,并且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只感慨了人生的短暂,并没有由此得出“及时行乐”的说法。

兰亭集序文言知识整理

《兰亭集序》文言知识整理 1.通假字 (1)悟言一室之内”通“”,会面。(“悟_______通___晤_____,____面对面________) 2. 实词 (1)临:未尝不临文嗟悼()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一:若合一契()其致一也()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觞一咏() (3)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4)修: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守战之具()(5)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期(jī)年之后() 君与家君期日中() (6)次:列坐其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3. 虚词 所以: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之: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以之兴怀()暮春之初()4. 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古: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②次要的地位。 2.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 .._______________今义: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或取诸怀抱 ..古:_____________今义:①抱在怀里②胸前③心里存着④打算 4.引以为 ..流觞曲水古: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 5.所以 ..游目骋怀古: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 ..一世古: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低头抬头 7.俯察品类 ..之盛古: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物品的种类 5.词类活用(类型+解释)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赤壁赋原文和翻译 共4页

《前赤壁赋》原文及翻译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胪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

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 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友人敬酒,吟诵《诗经》中 (赞美)明月的诗句,吟唱期中婉转优美的乐曲。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听任苇叶般的小船自由飘流,浮在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多么辽阔呀,像是在天空中驾风遨游,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遗弃尘世,登上仙境。 就这样喝着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 歌中唱道:“桂木的船棹呵香兰的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 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啊,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好似远在天的另 一方。”有善吹洞箫的友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 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 余音在江上回荡,丝丝缕缕缭绕不绝。(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又使孤舟上的孀妇为之饮泣。

(山东专用)高中语文大一轮复习 教材文言文复习 第二册《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张衡传》《鸿门宴》鲁

(山东专用)2014届高中语文大一轮复习教材文言文复习第二册《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张衡传》《鸿门宴》鲁人版 考点知识巩固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 《赤壁赋》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川相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褒禅山记》 (3)长乐王回深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衡传》 (4)员.径八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形似酒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时收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鸿门宴》 (7)皆为龙虎,成五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距.关,毋内.诸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张良出,要.项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令将军与臣有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兰亭集序》课后练习答案

《兰亭集序》课后练习答案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癸丑(kuǐ) 会稽(kuài) 修禊(xì) 巳日(sì) B.峻岭(lǐn) 激湍(tuān) 流觞(shānɡ) 骋怀(chěnɡ) C.娱乐(yú) 会晤(wù) 形骸(hái) 国殇(shānɡ) D.虚诞(xián) 酣畅(hān) 玄理(xián) 清冽(liè) 答案:C 解析:A.癸:ɡuǐ;B.岭:lǐnɡ;D.诞:dàn,玄:xuán。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B.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答案:D 解析:A“由”通“犹”,如、像;B“趣”通“取”,往、取;C“倍”通“背”,背叛。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映带:映照围绕,指景物互相衬托。 B.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相与:相互结交。 C.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管弦:竹管琴弦。 D.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癸丑:古人以天干地支纪年,永和九年正值癸丑。 答案:C 解析:C项,“管弦”属于借代的手法,此处代指音乐。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会议。 B.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毕:

完毕。 C.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或者,也许。 D.向之所欣向:从前。 答案:D 解析:A项,“会”,是“集会”的意思;B项,“毕”,“都、全”的意思;C项,“或”,指有的人。 5.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是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B.未尝不临文嗟悼。 C.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D.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 答案:D 解析:D项“游目骋怀”的“骋”是使动用法,可解为“使……抒发”的意思。 6.下列各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此地/有/崇山峻岭 C.不知/老之将至 D.足以/极视听之娱 答案:A 解析:A项,“夫人”中的“夫”是句首发语词,应该与主语“人”分开使用,改为“夫/人之相与”。 7.下面对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判断句) B.于是与亮情好日密(省略句) C.死生亦大矣(宾语前置句) D.欣于所遇(状语后置句) 答案:C 解析:C项应为判断句。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列坐其次(它的旁边,指水边) 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借指音乐)

(完整版)兰亭集序重点字词归纳

《兰亭集序》重点字词归纳 一、实词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全到;毕:全、都;咸:都。 2、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3、茂林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长,引申为高。 4、清流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5、映带左右: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映衬、围绕。 6、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7、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8、足以极视听之娱:穷尽。 9、信可乐也:实在。 10、或取诸怀抱:从……中取得。 11、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然:……的样子 12、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迁:变化。 13、向之所欣:过去、以前。 14、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旧迹。 15、以之兴怀:以,因;兴,发生、引起。 16、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 17、终期于尽:至,及。 18、临文嗟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 19、不能喻之于怀:明白。 20、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21、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 22、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23、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二、通假字 1、趣舍万殊:“趣”通“取”,取向。 2、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三、古今异义 1.引以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2.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 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②次要的地位。 3.是日也 古义:代词,这。 今义:表判断 4.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物品,物类。文中指天地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5.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

古义:①表凭借,用来;②……的原因。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一世 古义:低头抬头之间,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7.或取诸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 今义:①抱在怀里;②胸前;③心里存着;④打算。 8.向之所欣 古义:过去,从前。 今义:对着 9.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 今义:文雅 10.夫(fú)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古义:句首发语词 今义:指妻子 四、词类活用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少,年龄小的人。长,年龄大的人。贤,贤德之人。均是形容词作名词。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数词作动词,等同,把……看作一样。 3、齐彭殇为妄作。齐,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4、死生亦大矣,大事,形容词作名词。 5、映带左右。环绕,名词作动词。 6、一觞一咏。喝酒,名词作动词。 7、所以游目骋怀。使……纵展、使……奔驰,动词的使动用法。 8、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怀)兴,使感叹产生,动词的使动用法 9、足以极视听之娱。穷尽,形容词作动词。 10、流觞曲水:使动用法,使……流 11、所以游目骋怀:使动用法,使…奔驰 五、一词多义 (一)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二)一 1、若合一契:一起。 2、其致一也:一样。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将......视为一样。 4、一觞一咏:一边……一边……。 (三)次 1、列坐其次:旁边水边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

后赤壁赋原文及翻译

24.划然长啸:高声长啸。划有“裂”的意思,这里形容长啸的声音。啸,蹙口作声。 25.亦:这个“亦”字是承接上文“二客不能从”说的。上文说,游到奇险处二客不能从;这里说,及至自己发声长啸,也感到悲恐,再不能停留在山上了。 26.悄然:静默的样子。27.肃然:因恐惧而收敛的样子。28.留:停留。 29.反:同“返”。返回。30.放:纵,遣。这里有任船飘荡的意思。 31.听其所止而休焉:任凭那船停止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休息。 32.四顾寂寥:向四外望去,寂寞空虚。 33.横江东来: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飞来。 34.玄裳缟衣:下服是黑的,上衣是白的。玄,黑。裳,下服。缟,白。衣,上衣。仙鹤身上的羽毛是白的,尾巴是黑的,所以这样说。 35.戛然:形容鹤雕一类的鸟高声叫唤的声音。如白居中易《画雕赞》“轩然将飞,戛然欲鸣。” 36.掠:擦过。 37.须臾客去,予亦就睡:这时的作者与客已经舍舟登岸,客去而作者就寝于室内,看下文的“开户”便明。 38.羽衣翩仙:穿着羽衣(道士穿的用鸟羽制成的衣服),轻快地走着。翩仙,一作“蹁跹”。 39.揖予:向我拱手施礼。 40.俛:同“俯”,低头。 41.呜呼噫嘻:这四个字都是叹词,也可以呜呼,噫,嘻分开用,或者呜呼,噫嘻分开用。 42.畴昔之夜:昨天晚上。此语出于《礼记·檀弓》上篇“予畴昔之夜”。畴,语首助词,没有实在的意思。昔,昨。 43.过我:从我这里经过。 44.非子也耶:不是你吗?“也”在这里不表示意义,只起辅助语气的作用。 45.顾:回头看。 46.寤:觉,醒。 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几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

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复习检测题

《赤壁赋》知识检测 一、文学常识: 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谥号文忠,北宋文坛成就最高的文学家。 2.与苏轼有关的各类并称: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文章)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书法)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又分别称"老苏"、"大苏"、"小苏",文学) "苏苏"(苏轼、苏辙,文学) "苏黄"(苏轼、黄庭坚,诗及书法) "苏辛"(苏轼、辛弃疾,豪放词) "欧苏"(欧阳修、苏轼,宋代文坛领袖)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 二、默写: 1. 苏东坡以回答客人的方式,提出了另一种对宇宙对人生的看法,他紧扣水月,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来攻破客人“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理想,指出我们若从变化的角度来观察,那么一眨眼之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的语句 是:,。又指出如果从不变的角度观察,则万物都是无尽的语句是:,。 2、本文中写箫声的作用和力量,不要说是人听了,就是动物蛟龙听了也飞舞起来了,一个寡妇独处孤舟中,听到箫声想到自己身世凄凉,不禁泣下的语句 是:,。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4、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 5、作者写出了飘飘欲仙的神态,好像身体在天空里,架着风飞行,脱离了现实社会,不知道哪里是尽头,抒发了作者心旷神怡的心情和飘然欲举的超然之乐,情和景已经达到融合的境地的语句是:,。 6、《赤壁赋》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进行了对比:曹操当时是“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而你我只是“”;曹操当时是“,”,而你我只是“举匏樽以相属”。这一段关于历史人物人物的凭吊,写得画面鲜明、内容集中,读起来音调铿锵,气势磅礴,再现了曹操当年沿江而下时“舳舻千里,旌旗蔽空”的盛大场面和“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可是象曹操这样的英雄“而今安在哉”?真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兰亭集序练习题及答案

《兰亭集序》练习题 一、1.下面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诞(dàn) 癸(kuí) 殊(shú) 峻(jùn) B.殇(shāng) 稽(jī) 骸(hái) 晤(wù) C,悼(dǎo) 禊(xì) 骋(chěng) 契(qì) D.嗟(jiē) 觞(shāng) 湍(tuān) 曲(qǔ)水 2.下列词语中黑体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全) 少长咸集(都) 茂林修竹(修整) 清流急湍(急流的水) B.畅叙幽情(幽深,内藏) 人之相与(交好) 崇山峻岭(高) 暂得于己(短暂,一时) C.感既系之(附着) 修短随化(变化) 终期于尽(至,及) 向之所欣(过去,从前) D.喻之于怀(比喻) 其致一也(情趣) 列坐其次(排列) 列叙时人(一个个地)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B.此小大之辩也 C.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揭示作者心情悲痛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仰观宇宙之大②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③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④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⑤死生亦大矣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5.“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一句中对加粗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因 B.凭借 C.就着 D.由于 6“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一句中对加粗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修饰 B.整治 C.高,长 D .美好 7“曾不知老之将至”一句中对加粗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竟 B.曾经 C.重叠 D.连……都 8“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一句中对加粗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朝向 B.奔向 C.从前 D.假如 9.对下列句式判断正确的是( ) ①岂不痛哉②死生亦大矣③当其欣于所遇④则与斗卮酒 A.①感叹句②感叹句③宾语前置句④陈述句 B.①反问句②判断句③介宾结构后置④省略句 C.①反问句②判断句③陈述句④宾语前置句 D.①感叹句②反问句③介宾结构后置④省略句 10.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含义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必背古诗文:赤壁赋原文及翻译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必背古诗文:赤壁赋原文及翻译 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筛选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必背古诗文:赤壁赋原文,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必背古诗文:赤壁赋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 续关注语文网。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必背古诗文:赤壁赋原文 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必背古诗文:赤壁赋翻译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静。于是举杯邀客人同饮,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的“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我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 于是,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唱起来。歌词说:“桂木的棹啊,兰木的桨,拍打着清澈的江水啊,船儿迎来流动的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她在那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吹洞箫的,按着歌声吹箫应和。箫声呜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余音悠扬,像一根轻柔的细丝线延绵不断。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啜泣。 我不禁感伤起来,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会这样?”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缭绕,郁郁苍苍,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洒酒祭奠,横端着长矛朗诵诗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渔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

《赤壁赋》《游褒禅山记》情景式默写

1.叙写江水流逝却始终长流不息,月亮盈亏却无所增减的哲理的句子: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诗人在饮酒后,唱出对远在天边的女子的思念: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3.文中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虽小也不能占有: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4. 描写诗人行舟的感觉,像身上长上了翅膀: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5.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6.写清风明月为吾享用的句子: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7.写清风与明月可尽情享用,无人禁止,无穷无尽的句子: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9. 写作者荡漾江中,与麋鹿为伴的句子是: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10.写月亮升起后,对游人依依眷恋,脉脉含情,实则是游人对明月的喜爱的句子: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11.写作者在江面上自由飘荡,似乎是在浩荡的宇宙间乘风飞行,飘飘忽忽升入仙境里去的句子: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

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2.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召唤月亮飞行的句子: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13.描绘秋江的爽朗和澄清,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14.写客人箫声之悲伤幽怨的句子: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15.写作者与友人于扁舟举杯共饮的句子是: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16.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17.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兰亭集序》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兰亭集序》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面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 )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的古义。 1. 列坐其次 今义:居于次一等的 古义:______________ 2. 俯察品类之盛 今义:物品的种类 古义:______________ 3.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今义:低头抬头 古义:______________ 4. 所?a href='/wenxue/zawen/' target='_blank'>杂文 砍一?/p>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古义:______________ 5. 信可乐也 今义:书信 古义:______________ 6. 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 古义: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 一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2. 期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
1/6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 不期而遇( ) 良马期乎千里( ) 3. 致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 死生亦大矣( ) 2.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 4. 足以极视听之娱( ) 五、指出下列句子 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2. 当其欣于所遇。( ) 3. 亦将有感于斯文。( ) 参考答案 )
)
一、“悟”通“晤”。 二、1. 是两个词,它旁边;2. 自然界的万物;3. 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 间短暂;4. 用来;5. 实在;6. 这次集会的诗文。 三、1. 相同,一样/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一点,少量;2. 至、及/ 满一年/约定/期望;3. 思想情趣/达到/招纳/得到。 四、1. 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大事; 2. 一、齐,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把……看作相等; 3. 贤、少长,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能的人、年纪轻和年纪大的人; 4. 极,副词用作动词,穷尽。 五、1. 省略主语 (名士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 2. 状语后置句 当他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 3. 状语后置句 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2/6

《兰亭集序》通假字 词类活用 解释 特殊句式

《兰亭集序》文言知识总结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趣”通“取”,选取 二、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群贤毕至,少长 ..咸集形容词作名词,年轻的人、年长的人2.游.目骋.怀使动用法,游:使……移动;骋:使……放纵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意动用法,一:把……看成一样; 齐:把……看作相等4.映带.左右名词作动词,环绕 5.一觞.一咏名词作动词,喝酒 6.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数词作动词,是一样的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做 修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高的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寿命)长 盛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盛大 俯察品类之盛.繁多 所以所以 ..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用来…… 所以 ..兴怀,其致一也……的原因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曾不知老之.将至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之及其所之.既倦动词,往、到,引申为“追求”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代词,这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助词,的 列坐其次.旁边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临:面对,引申为“阅读”;喻:明白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及,到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趣 四、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死生亦大矣死和生是大事啊 (二)定语后置句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抬头看广大无边的宇宙,低头看种类繁多的事物 (三)状语后置句 1.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有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 2.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有人凭借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将身体自由放纵,不受约束 3.当其欣于所遇当他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 4.不能喻之于怀不能在心里明白 (四)省略句 1.映带(于)左右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 2.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引来清流,把它当作流觞的曲水 3.列坐(于)其次在水旁排列而坐 五、成语积累 1.游目骋怀:舒展眼力,开畅胸怀。 2.放浪形骸: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的束缚。 附:文学文化常识 1.上巳节 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上巳”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流行。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的重要节日。《论语》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写的当时的情形。 上巳节也称女儿节。 2.书序与赠序 “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两种。书序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如《兰亭集序》《<呐喊>自序》等。赠序用于临别赠言,如《送东阳马生序》等。

苏轼《赤壁赋》原文和译文

苏轼《赤壁赋》原文和译文 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知,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白濛濛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江在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果的神仙。 原文: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译文: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呜咽,象含怨,象怀恋,象抽泣,象低诉。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原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赤壁赋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相关练习

高一语文精英部限时练1.9 (时间90分钟分数:11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 99 分) 1.下列对诗中词句的解说,不恰当 ...的一项是( )。《归园田居》 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两句,表明了作者具有不迎合世俗、喜欢田园生活的本性。B.“守拙归园田”中的“拙”即“拙朴”,含有“原始本质”的意思,即作者坚守的节操。 C.“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描绘出远处村庄隐约可见、乡里炊烟轻柔缓慢飘升的画面。 D.“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中的“无尘杂”是说居住环境干净,“虚室”说家境贫寒。 2.下列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归园田居》A.诗歌的开头八句,概括叙述了自己弃官归园田居的缘由。 B.诗歌的中间八句,具体描述了草屋炊烟等田园生活内容。 C.诗歌的最后四句,赞美和总结田园生活,否定官场生活。 D.全诗是在寻找心灵归宿,田园生活是逃避官场无奈选择。 3.下列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归园田居》 A.多处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如田园生活和官场生活的对比,在对比中表明作者情感态度。 B.诗中出现了大量的比喻,这些比喻的情感倾向并不明朗,却显得形象生动、贴近生活。 C.诗人采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方法,构成了清新自然、恬静美好的田园生活图景。 D.平白如话的语言中有丰富的意趣,使全诗具有了平淡自然与深厚醇美完美统一的特点。4.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川相缪.同“缭”,连接,盘绕 B.而卒.莫消长也终究,最终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表判断 D.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竟,简直 5.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顺流而东.也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D.侣鱼虾而友.麋鹿 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赤壁赋》 A.苏子愀然是因为自感人生短暂,知己难觅。 B.客举曹操之例,意在表明英雄人物和业绩不能永久的悲伤。 C.客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为下文苏子心志的表达作了铺垫。 D.苏子借用江水、清风、明月,阐明了事物都有变和不变的二重性。 7.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槊:长矛。 B.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下:下面。 C.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藏:宝藏。 D.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缭绕。8.下列句中加粗的词,是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A.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B. 况吾与子渔樵 ..于江渚之上 C. 侣.鱼虾而友.麋鹿 D. 哀.吾生之须臾 9.译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不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B.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来是一世的英雄啊,现在又在何处呢? C.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江水是这样不停地奔流,但其实没有流走。 D.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是自然界的无穷无尽的宝藏。 10.作者用曹操的典故,其用意是() A. 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 B. 同情曹操不遇于时。 C. 慨叹人生无常。 D. 借曹操自比,表明自己被贬的心志。 11.苏子用月与水作比,阐明了什么道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 B. 阐明物各有主的道理。 C. 阐明无欲即无私的道理。 D. 阐明物质不灭的道理。 12.对这两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赤壁赋三四段》 A. 主客问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和客都是作者的化身。 B. 作者认为,清风明月,可以随意拾取,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C. 第一段把物和人对比着写,突出了人的渺小,为第二段人的超脱埋下了伏笔,形成了反差。 D. 这两段,写历史事件,写眼前之景,写主客问答,联想丰富,转换自然。 1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A.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C.火尚足以明.也 D.至于幽暗昏惑 ....而无物以相之 14.“此余之所得也”一句,总括了作者的游览体会,不属于“所得”的一项是()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B.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D.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15.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游褒禅山记》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