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中历史 第五分册 第9课 清末新政【免费】
建平中学高二历史第五分册第9课 清末新政

调君权至上),实则换汤不换药。成立的皇族内阁, 更是将清政府假立宪真集权,只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
的真面目完全暴露,客观上推动了革命风暴的到来
④ 预备立宪和皇族内阁虽然在本质上清政府仍是要维护专制 统治,但在形式上却仿照西方成立了一些具有民主政治色 彩的机构(如谘议局、资政院),客观上有利于推进中国 政治体制的变革
材料一: 慈禧太后在接见出国考察大臣时说:“立宪一事,
可使我满洲朝基永久确固,而在外革命党亦可因此消灭。”
——摘自《东方杂志》
材料二: “ …… 以今日之时势言之,立宪之利有最重要者
三端:一曰,皇位永固……一曰,外患渐轻……一曰,内乱 可 弭
——载泽《奏请宣布立宪密析》
材料三: 清政府“预备立宪”,主要做了点改革官制的实
事 。原有的六部,除吏、礼两部保留到 1911 年以外,其余 都改掉了。兵部改为陆军部、刑部改为法部、工部改为新设 的农工商部。此外,清政府还增设了邮传、民政等部。
——摘自高中《历史》
揭露清政府宣布“立宪” ,包藏专制祸心的漫画
三、“新政”的过程:
1、“新政”的内容(1901-1905):
改革官制(推进政治体制变革) 修订刑律(加强法制建设) 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培养新式人才) 奖励发展实业(大清银行) 扩编新军(提高军队素质) 倡新风、易旧俗
2、如何评价?
涉及面广,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 未触动专制制度,实际作用有限(局限性)
① 实质是清政府在内外交困的局面中为挽救专制统治而进行 的自我拯救(继洋务运动后的第二次自救) ② 前期(1901-1905)重心是颁布了一系列新政措施,涉及 面广,有利于…… ,但没有触及专制制度,作用有限 ③ 后期(1905-1911)重心则是在资产阶级立宪派的推动下, 对政治制度进行改革(属于制度层面)。目标是仿照西方 实行君主立宪制。但由于清政府不愿让权于民(仍旧强
清末新政

• 1906年9月1日,清政府宣示“预备立宪先行厘定 官制谕”后,政治体制的改革被纳入到宪政的轨 道。9月2日,清政府颁布改革官制的上谕,派载 泽、世续、那桐、荣庆、载振、奎俊、铁良、张 百熙、戴鸿慈、葛宝华、徐世昌、陆润祥、寿耆、 袁世凯等十四人为官制编纂大臣,随即成立了 “编制馆”,作为编纂官制的专门机构。同时命 端方、张之洞、升允、锡良、周馥、岑春煊来京 随同参议,由奕劻、孙家鼐、瞿鸿禨总司核定。
清末新政
一新政的提出
在清末最后十年里,清政府面对外力的压迫 和国内要求变革的形势,为继续维持其统 治,自1901年开始,在政治、军事、教育、 财政、社会习俗等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 改革。以往有把1901-1905年的清政府的改 革称为“清末新政”,而不包括之后的 “预备立宪”,但是,现在学界基本认同 “清末新政”包括这两个相互关联并有其 内在逻辑发展的阶段。
• 一种是以农民为主体的义和团,他们以自己的血 肉之躯同外国侵略者做拼死搏斗,他们的行动表 达了中华民族各阶级各阶层的共同要求和愿望── 维护民族独立,但是他们又没能摸到历史发展的 脉膊,他们的社会理想也是恢复中世纪的田园风 光,因此他们很不幸地一度成为封建顽固派的工 具;一种是德国公使所代表的外国侵略势力,他 们要把中国变成一个永远被他们统治的殖民地或 半殖民地。梁启超这里没有讲到当时存在的另一 种政治力量,即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这是 因为这一派当时还没有造成全国性的影响。
• 上述四种力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几年间为达到各自的 目的,进行了血的较量,其表现就是1898年的戊戌维新运 动、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之役。当清政府的代 表和列强在北京议和的时候,这一切刚刚过去,它们给慈 禧太后等人留下了鲜明、深刻、痛苦的印象,痛定思痛, 慈禧等不能不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以使自己能够生存下去, 使大清朝能够继续统治下去。实行笼统排外的守旧政策, 只能招致失败,导致灭亡,经过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之 役之后,这已是有目共睹的了;只有进行某些改革,即仿 效列强实行新政,才能使大清朝生存下去,甚至强大起来, 对此,清廷上下也没有分歧了。
第9课清末新政第10课辛亥革命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与北洋军将领合影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与各国使节合影
四、评价
• 1、进步性: 推翻清王朝,结束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
• 创建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钦定宪法大纲》:
《钦定宪法大纲》是清王朝在革 命浪潮不断高涨的形势下于1908年制定和颁布的中国历史上 第一部宪法性文件,它以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君主立宪制, 但带有浓厚的的封建性。共计23条,由“君上大权”和“臣 民权利义务”两部分构成。由宪政编查馆参照1889年《日本 帝国宪法》制定,删去了日本宪法中限制君权的有关条款, 充分体现了“大权统于朝廷”的立法旨意。 《钦定宪法大 纲》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23条中维护君上大权的就 有14条,其余9条规定广大人民有当兵、纳税、服从清政府统 治等义务,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权利。
二、过程
1、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
2、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1)背景:全国已有10多个省份起义或独立 (2)经过: • 孙中山被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1.12) • 1912.1.1,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成立临时参议院 • 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性质: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令
兴中会宣言
中国积弱,至今极矣!上则因循苟且,粉 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堂堂华国, 不齿于列邦;……有志之士能不痛心!……方 今强邻环列。虎视鹰邻,久垂涎我中华五金之 富,物产之多,蚕食鲸吞,已见效于踵 接;……。呜呼危哉!有心者不禁大声疾呼, 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庶我子子 孙孙,或免奴隶于他族。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第9课《清末新政》教案华东师大版第五册

第9课清末新政【教学立意】经历义和团的震荡和八国联军的打击,清政府为了挽救危局,实现王朝自救,开始了晚清最后十年的“新政”时期,一个曾经扑杀过变法维新志士的人物在短短3年后,倡言“变法”,像是一种历史的讽刺,而清政府在政治领域改革下的“预备立宪”和“皇族内阁”就恰恰揭露了其假立宪,真集权,维护清政府统治的实质,但是历史的真实就往往存在于矛盾之中,在这种“假维新”之下,又存在着“真改革”。
军事,教育,法律,经济等方面都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并且当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时候,它保留和完善了这一部分的改革成果。
因此,清末新政就是一把双刃剑,清政府渴望通过新政来实现王朝的自救,但是在晚清特殊的社会环境和大众心理面前,新政的许多措施事实上都走向了其目的的反面,非旦未能巩固统治,反而在一定意义上加速了它的灭亡。
这是中国民族在觉醒和抗争道路上,清政府一次沉痛的谢幕,但是它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材分析】从单元的宏观视角来看,本课属于华师大版第五分册第二单元“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这一专题的内容。
在近代列强的欺侮之下,中国人积极探索救亡图存的救国之路。
1901-1911年的清末新政是晚清历史上的第三次改革运动,也是清政府的最后一次自救运动,它是中国人觉醒的产物,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就本课的知识结构而言,本课分为三幕内容“变法上谕的颁布”“预备立宪”和“皇族内阁”。
主要介绍了清末新政的三个阶段,另外从清末新政实施的举措来看,改革分为非政治领域和政治领域。
清末新政不仅是清朝末期最后十年,行将就木的的改革运动,也是清朝穷途末路之时的自救运动,同时在政治领域内的改革也是一场舍本逐末的自亡之路。
清末新政时期在军事,教育,经济,法律等方面的改革培养了新式的人才,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学情分析】高三学生的知识储备,历史意识和问题思考能力都较高一高二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通过对历史上的多次改革的学习,对改革运动也有了基本的认识。
第九章 清末新政

癸卯学制纵的方面把整个学制分为三段七级:
(1)初等(一段):蒙养院 4年 初等小学 5年 高等小学 4年 (2)中等(二段):中学堂 5年 (3)高等(三段):高等学堂 3年 相当于大学预科 大学堂 3—4年 分科大学 通儒院 5年 如不计蒙养院,共计25—26年
学制横向分三部分
直系教育
《癸卯学制》的历史局限性
1、教育宗旨中成文规定“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 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这实际是洋务派“中学 为体,西学为用”方针的再现。
2、课程繁多,课时过多,教学周期过长。 3、《癸卯学制》充分体现了:“女子无才便是德” 的封建传统观念,整个学制中,女子教育毫无地位, 规定“少年女子断不宜令其结队入学”,“女子只可 家庭教之”。
2、西方列强在华教育活动及其对西方学制的 介绍对中国近代学制的启迪 。 3、新式学堂的相继建立为新学制的产生奠定 了实践基础。 4、近代各阶层人士对西学和新式学制的倡导 为近代中国学制产生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癸卯学制的前奏 1
于1901年8月,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规定:“除京 师已设大学堂应切实整顿外,着各省所有书院,于省
城改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
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这一诏书成为清政 府制定新学制的前奏。
癸卯学制的前奏2
1902年由管学大臣张百熙拟订的《钦定学堂章 程》既“壬寅学制”,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
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学校系统。它成为1904年癸
卯学制的雏形。
第二节、癸卯学制与补充条例
师范教育 实业教育
师范教育分为优、初两级 :
初级——相当于中学堂,五年制,招高 小毕业生。目的:培养初、高、小教师。 优级——相当于高等学堂(大学预科) 由初级或中学毕业后升入。目的:培养 初级师范教师,及中学堂教员、管理员。 修业3年。
高中历史5.9清末新政

第九课、清末新政实习教师蒋妍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预约变法”上谕、清政府推行新政、五大臣出洋考察、清廷预备立宪、《钦定宪法大纲》、皇族内阁。
(2)了解清末新政与百日维新的主要措施,比较两者之异同。
2、过程与方法(1)从清末新政的举措与过程,剖析其实质与必然结果。
(2)比较《钦定宪法大纲》与英国《权利法案》对君权的界定。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清末新政是清政府迫于形势,为巩固统治而推行的又一次自救运动。
新政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相应的成效,有利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2)“预备立宪”的有名无实和“皇族内阁”的政治骗局,暴露了清政府假立宪、真集权的真面目,从而使它大失民心,不可避免的走向穷途末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影响2、教学难点: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让我们先来看一段材料,这是1901年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颁布的“预约变法”上谕。
●“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总之,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
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举所知,各抒己见……”——1901年1月29日“预约变法”上谕材料中提到“无一成不变之治法……欲求振作,当议更张”等等说法,同学们,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1898年慈禧她发动了戊戌政变,镇压了维新变法运动,但是时隔三年,她的态度会发生巨大变化,决定“预约变法”,推行新政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第九课,清末新政,具体来了解清政府这一次改革的原因经过以及结果和影响。
(2)变法上谕颁布的背景:1900年前后,清政府的统治面临的不仅有外患更有内忧。
●从外患方面来看,同学们,之前我们有讲到过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同现在一样,内有太平天国起义,外遭英法联军的进攻,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 第9课《清末新政》课件1 华东师大版第五册

《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8月) 之关于皇权14条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三、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 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 四、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解散之时,即 令国民重行选举新议员,…… 五、设官制禄及黜陟百司之权。…… 六、统率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 七、宣战、讲和、订立条约及派遣使臣与认受使臣之权 。…… 十、总揽司法权。…… 十二、在议院闭会时,遇有紧急之事,得发代法律之诏 令,并得以诏令筹措必需之财用。惟至次年会期,须交议院 协议。 ……
“日俄之胜负 ,立宪专制之胜负也 。”
致袁世凯的信
----1905年张謇
袁世凯
张之洞
张謇
预备立宪大事年表
1905年 1906年9月 1908年8月 1908年11月 1909年 1910年10月 1911年5月
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正式宣布“预备仿行立宪”
“……以今日之时势言之,立宪之利有最重要 者三端:一曰皇位永固。立宪之国,君主神圣 不可侵犯,故于行政不负责任,由大臣代负之 ,即偶有行政失宜,或议会与之反对,或经议 院弹劾,不过政府各大臣辞职,另立一新政府 而已。故相位旦夕可迁,君位万世不改,大利 一。一曰外患渐轻。……一曰内乱可弥。…… 今日宣布立宪,不过明确宗旨为立宪之预备。 至于实行之期,原可宽立年限。”
——载泽《奏请宣布立宪密折 》
预备立宪大事年表
1905年 1906年9月 1908年8月 1908年11月 1909年 1910年10月 1911年5月
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正式宣布“预备仿行立宪”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溥仪继位
上海高中历史会考第5册 知识点

第5分册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要点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1840-1842)一、19世纪40年代以前的中国与世界B中国:清王朝衰落,社会矛盾激化,危机四伏,统治者夜郎自大,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世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迅速。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为了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
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成为主要侵略目标。
二、虎门销烟:1、鸦片走私的危害:鸦片泛滥严重摧残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2、虎门销烟的时间、领导人及意义:1839年6月,林则徐在虎门海滩销烟。
这一壮举,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也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三、鸦片战争的时间:1840年~1842年四、《南京条约》:1842年1、主要内容:B 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洋银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
2、对中国的影响:C①《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
此后的百年间,在列强的威逼之下,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迭遭破坏,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深渊。
②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演化为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其中,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③从此,反帝反封建就成为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中国的历史进人了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④鸦片战争之后,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地作为第一批通商口岸对外开放。
凭借从不平等条约中获取的政治、经济特权,列强除了继续向中国走私鸦片之外,还争相通过通商口岸对华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
外国资本主义的人侵,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一: 慈禧太后在接见出国考察大臣时说: 立宪一事, 材料一 : 慈禧太后在接见出国考察大臣时说 : “ 立宪一事 ,
可使我满洲朝基永久确固,而在外革命党亦可因此消灭。 可使我满洲朝基永久确固,而在外革命党亦可因此消灭。”
——摘自 东方杂志》 ——摘自《东方杂志》 摘自《
材料二: ……以今日之时势言之 以今日之时势言之, 材料二 : “ …… 以今日之时势言之 , 立宪之利有最重要者
3、预备立宪和皇族内阁(1905-1911): 预备立宪和皇族内阁(1905-1911):
资产阶级立宪派奔走活动 背景 立宪”的日本击败“专制”的俄国(小字) “立宪”的日本击败“专制”的俄国(小字) 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5) 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5) 过程 清廷上谕“预备立宪” 1906) 清廷上谕“预备立宪”(1906)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08)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08) “皇族内阁”的成立(1911) 皇族内阁”的成立(1911) 假立宪真集权, 假立宪真集权,大失民心 实质: 实质:
——摘自高中 历史》 ——摘自高中《历史》 摘自高中《
揭露清政府宣布“立宪” 揭露清政府宣布“立宪” ,包藏专制祸心的漫画
第 9课
清末新政
一、“新政”的原因: 新政”的原因:
1、清政府内外交困,无法照旧统治 清政府内外交困,
外患: 外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打击 内忧: 义和团运动的震荡 内忧:
2、主观目的: 实现王朝的自我拯救 主观目的:
二、“新政”的开始: 新政”的开始:
慈禧太后颁布“预约变法” 上谕(1901.1): 慈禧太后颁布“预约变法” 上谕(1901.1):
育才兴学(教育改革)(4条) )(4 育才兴学(教育改革)( 致治、致富、致强(改革中国之成法)(12条) 致治、致富、致强(改革中国之成法) 12条 采用西法(11条 采用西法(11条)
新政机关:督办政务处(1901年 新政机关:督办政务处(1901年)
三、“新政”的过程: 新政”的过程:
1、“新政”的内容(1901-1905): 新政”的内容(1901-1905):
改革官制 奖励发展实业(大清银行) 奖励发展实业(大清银行) 提高军队素质(扩编新军) 提高军队素质(扩编新军) 培养新式人才(废科举) 培养新式人才(废科举) 加强法制建设 倡新风易旧俗
2、如何评价? 如何评价?
涉及面广,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 涉及面广, 未触动封建专制制度,实际作用有限(局限性) 未触动封建专制制度,实际作用有限(局限性)
三端:一曰,皇位永固……一曰,外患渐轻……一曰,内乱 一曰, 一曰, 三端:一曰,皇位永固……一曰 外患渐轻……一曰 可 弭
——载泽 奏请宣布立宪密析》 ——载泽《奏请宣布立宪密析》主要做了点改革官制的实 材料三 : 清政府“ 预备立宪”
事 。 原有的六部 , 除吏 、 礼两部保留到 1911 年以外 , 其余 原有的六部,除吏、礼两部保留到1911年以外, 1911年以外 都改掉了。兵部改为陆军部、刑部改为法部、 都改掉了。兵部改为陆军部、刑部改为法部、工部改为新设 的农工商部。此外,清政府还增设了邮传、民政等部。 的农工商部。此外,清政府还增设了邮传、民政等部。
“ 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 , 无一成不变之治法 , 盖 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 无一成不变之治法, 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 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 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光绪朝东华录》 ——《光绪朝东华录》
“江楚会奏三疏” 江楚会奏三疏”
“日俄之役也,群以为非军队之竞争,乃政治 日俄之役也,群以为非军队之竞争, 之竞争。卒之日胜而俄败,专制之宪, 之竞争。卒之日胜而俄败,专制之宪,得失皎 然。” “此非日俄之战,而立宪,专制二政体之战也 此非日俄之战,而立宪, 自海陆交绥,而日无不胜,俄无不败, 自海陆交绥,而日无不胜,俄无不败,于是俄国 人民乃群起而立宪之争……” 人民乃群起而立宪之争……”
如何评价清末“预备立宪” 如何评价清末“预备立宪”?
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动力不足,质量不高 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动力不足, “预备立宪”上谕: 预备立宪”上谕: 原则: 原则: 决定权掌握在清廷之手 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 “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 目的: 目的: 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 “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 步骤:改革官制入手,逐步厘定法律, 步骤:改革官制入手,逐步厘定法律,广兴教育等 期限: 等取得成效,再行宪政(未定) 期限: 等取得成效,再行宪政(未定) 视进步之迟速,定期限之远近” “视进步之迟速,定期限之远近” 结果:略作调整, 结果:略作调整,无实质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