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分析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

直到1907年,美国正式决定减 收“庚子赔款”,以用于资助中国 学生赴美留学。清政府遂自1909年 (宣统元年)开始,平均每年选派 60名学生赴美,迅速形成了赴美留 学高潮。赴美留学生大多数学习工 程技术及其他理工科专业,以期报 销祖国的近代化事业。 总之,新式教育体制的确立, 新学堂的大批涌现和派遣留学生, 形成了重视西方科学技术与西方社 会政治学说的风气,培养了大批科 技、法政、教育、军事等人才,为 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更新学制、废除科举和派遣 留学生。 更新学制:1902年8月15日, 清廷颁布了由张百熙拟订的《钦定 学堂章程》,因为这一年是旧历壬 寅年,故有“壬寅学制”之称。 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正是 颁布了由张之洞、荣庆、张百熙在 “壬寅学制”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 增补而成的《奏定学堂章程》,又 称“癸卯学制”,并饬令全国推行 这一新型的学校教育制度。
1904年,北洋三镇新军(常备军)编成, 并由练兵处和兵部会同奏定《新军营制饷章》 (即陆军军制),确定以镇(师)为经常编 制,镇设统制。各镇辖2协(旅),设协统; 每协辖2标(团)、设标统;每标辖3营,设 管带;每营辖前后左右4队(连),设队官; 每队辖3排、每排3棚(班),每棚兵目14人; 另有马队、炮队各1标;工程、辎重各1营。 合计每镇将弁兵役12512人。新军军制从此划 一。1905年,定各省新军均名陆军。1906年 11月,改兵部为陆军部,统一指挥全国新军。 1907年计划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按省份配、 限年编练。至武昌起义前夕,已在全国编练 新军13镇(一说14镇)、18个混成协、4个标 和1个禁卫军。以北洋军为中央军(亦称国 军),各省新军为地方军。
(二)主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容
1、编练新军、举办警政; 2、更新学制、废除科举和派遣 留学生; 3、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4、改革官制,整顿吏治。
课件: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八国联军侵华
慈禧画像
①客观原因:经受义和团的震荡和八国联军的打击, 清政府 民心尽失,无法照旧统治。
②主观原因:通过改革,抵制革命运动,实现自救。
(二)、新政举措:
1、前期举措:1901--1905
(1)官制方面:增设改建新部门,淘汰部分旧衙门及下级 吏员。(行政机构的改造,利于国家机构近代化) (2)经济方面:颁《商律》设商会,创办大清银行。(鼓 励发展实业,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军事方面:扩编新军,采用新式装备,建立军事学堂。 (提高军队素质) (4) 文教方面:废除科举,推行新学制,办新学堂,派留 学生。(培养新式人才) (5) 法律方面:废除酷刑,修改《大清律例》。(加强法 制建设) (6)习俗方面:禁缠足,禁鸦片,允许满汉通婚。(倡新 风易旧俗)
谢谢观看
清末预备立宪之后,梁启超说:“在民主专制之下,宪法 徒具一纸空文,议会只是尸位素餐。然而,专制政体久而久 之亦失人心。除了再革命之外,别无他途。”梁启超意在说
c 明( )
A.辛亥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 (辛亥革命具有必然性) B.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非材料主旨) C.清廷专制体制导致革命爆发 D.君主政体是革命出现的根源 (概念混淆)
(三)、新政举措:
2、后期举措:1905--1911
(1)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提出实行君主立宪的好处有三: 一曰皇位永固,一曰外患渐轻,一曰内乱可弭。
(2)《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8月,又颁布了 《钦定宪法大纲》,预备立宪。
(3)皇族内阁:13位内阁成员,有9位满 清贵族。(严重违背了宪政精神,清政府借 立宪之名欺骗国人、企图实现专制集权的目 的完全暴露,促使立宪派彻底失望,倒向革 命一边,间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清统治者所主持的“新政”与近代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所领导的反清革命运动,是发生于同一历史时空中两个水火不容的重大事件,影响及于后世,非同小可。
可以说,清末新政间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进程。
至于怎样看待二者的价值与作用,后世研究者也是见仁见智,聚讼纷纭。
纵观各文献,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无意义,认为清朝再过几年就有立宪,便废除君主专制;也有人否认清末新政的积极意义,认为这无非是清朝快崩溃前的苟延残喘,与辛亥革命并无直接联系。
我认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是息息相关的,无论从经济、文化、法律……辛亥革命的发展都是与清末新政极有关系的。
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办学和留学热潮的出现,产生了众多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阶层,这是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由于清末新军的出现,由于革命党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新军,新军就逐渐成了清政府的掘墓人,成了民主革命的阵地。
下面我分别阐述下我的观点:一、君主立宪削弱了清廷的控制力1901年开始的仿行立宪对封建专制制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表面看来,君主立宪似乎既能让屡战屡败的清政府恢复体面,维持君主统治,又能稳定社会,强国富民,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一种比较稳妥的渐进式改革。
但政治改革风险极大,它尤其需要最高领导人(层)在长期执政经历中形成的领导权威。
这种权威是攻克改革难点,稳定改革成果的关键所在。
而清政府在与外敌入侵的较量中却一败再败,大失人心,1900年与八国联军开战前,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四川总督奎俊、闽浙总督许应骁、福州将军善联、巡视长江李秉衡、江苏巡抚鹿传霖、安徽巡抚王之春、湖北巡抚于荫霖、湖南巡抚俞廉三、广东巡抚德寿等重臣合奏: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端不可开。
山东巡抚袁世凯也提出:朝廷纵乱民,至举国以听之,譬若奉骄子,祸不忍言矣。
紧接着抗旨发兵救京,实行东南互保。
清末新政_财政崩溃与辛亥革命_梁若冰

①
当 然 清末 立 宪 无 论从形 式 上 还 是 实 质 上 更 接 近 日 本 的 明 治 维 新 即 希 望 通 过 所 谓 立 宪来 实 施 集 权 以
,
, , ,
便 巩 固 皇 权 专 制 而 非通 过 分 权 向 民 间 让 渡 政 治 经 济 权 力
、
。
世 界经 济
"
8 0
号信 箱
(
3 6
1
1
0 0 5
。
作 者 感谢 国 家 自 然科 学 基金 青 年 项 目
中 央 高 校 基 本科 研业 务 费 专 项 资 金
。
(
7
1
3 0 3
9 6
)
、
教 育 部 人 文 社会科 学
,
一
般项目
(
1
3
YJA 7
9 00 6
1
)
、
廈 门大 学
,
2 0
1
02 2
、
正向影响
了
。
清 末 新政 失 败 有 两 个 原 因
;
一
:
是在 财 政 面 临 崩 溃 之 时 实 施 新政
自
,
,
引
发
底层民 众 的 抗争
一
二是
清 政 府在 实 施 地 方
治 的 同 时加 强 中 央 集权 引 发 立 宪
,
派的不 满 使
,
部 分 主 张 立 宪 的 人 转 而 与 清 廷 对 立 最 终使 清 政府 丧 失 了 执政 基
,
、
度 分析 了 清末 新 政失 败 的 根 本原 因
要 有 两个
【历史史料】晚清改革是辛亥革命的引路人

【历史史料】晚清改革是辛亥革命的引路人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改革成为联系两个世纪的纽带。
戊戌年的腥风血雨尚未散尽,慈禧便继承了光绪的事业,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政治改革运动。
晚清的新政改革限于当时国人的认识水平,仍不出早年戊戌变法的那些内容。
如果说当年的改革在今日已无影响,但是,作为伴随改革而来的辛亥革命,却影响了中国整整一个世纪。
一、改革与革命本是孪生兄弟上个世纪的最后一年,义和团以灭洋为帜,兴起于华北。
刚刚扑杀了维新变法的西太后因新旧之争而仇洋,因仇洋而排外,利益在守旧一边的朝臣嚣嚣然群起附和,朝廷遂挟义和团为重,下诏杀洋人。
等到八国联军长驱直入,曾经如潮水一般涌入北京的义和团,又如同潮水一般向四面八方退去。
在慈禧太后和光绪被枪炮驱赶着西狩之后,满清权贵和守旧的朝臣大半成了祸首,杀、戍、革职、圈禁之后,气焰俱歼。
西太后既造其因,又食其果,千里踉跄于国将不国之际,身受的惊吓,一面使她排外之心消而媚外之心长,一面又非常奇特地变成了一种比文字更有力量的启蒙。
而后的痛定思痛,使一个极顽梗者在危势的逼迫之下接受了本来不肯接受的东西。
于是而有了1901年初“预约变法”的上谕以及以后的筹备立宪。
有人说新政改革是戊戌维新运动的继续,是慈禧完成了光绪和康梁未竟的事业。
把新政和变法这样联系起来看,正说明了新政和变法在实质内容上的一致性。
洋人的枪炮打破了新旧之间的隔膜,四十年来为隔膜所阻的种种纸上议论在后来的十年里,纷纷被搬入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之中,演为改制与改作。
上个世纪末维新派所预言的“变亦变,不变亦变”,在庚子国难以后已成了一种可以看见的事实。
这种逼出来的变法,虽然既不自觉又不自愿,但它终究以诏书的力量造出了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都没有的规模和速度,使传统中国的“文物制度”在急匆匆的除旧布新中变得面目大异。
1905年新政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废除科举。
科举作为宋代以来知识分子进入上层政治的一个主要渠道,长期以来起着为统治阶层输送人才,维护统治秩序稳定的重要作用。
浅谈对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之间区别的认识

浅谈对“辛亥革命所取得的成就不过是清末新政的延续”说法的认识
对这个观点,我是否定的。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出发点不同,所代表的阶级也有明显的区别。
而辛亥革命带来的影响有些可能与清末新政有相似之处,但有些影响是它永远也无法实现的。
首先清末新政是面对列强的压力,面对国人慢慢的觉醒和西洋文化对民众的影响的一种妥协,起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维护皇权的统治。
而辛亥革命是慢慢新起的资产阶级,迫切的需要登上政治舞台,他们已经不满足于经济方面的统治两个代表者分别是封建统治者和资产阶级革命者,结局必然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那一方取得胜利。
所以,即使清末新政继续下去,它依然会是失败的一次自救运动,也必然无法真正的引领时代的浪潮,促进中国的发展。
其次辛亥革命确实给予了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6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而清末新政的目的是取悦列强,遏制革命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
虽然清政府努力的结果适得其反,从影响看,这引起人民的反抗和满汉地方之间及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离心,不但削弱了自身统治,还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但它依旧无法真正将清朝封建统治完全推翻,或者说是连根拔起,因为意识到时态不利于清府之后,他们必然会终止新政的实施。
第三,清末新政是推行君主立宪制的,辛亥革命本质是资产阶级的专政。
一个主动,一个被动,所走方向不同,取得的成就本质也就不同,所以更不可能说辛亥革命是清末新政的继续。
因此,我不占成“辛亥革命所取得的成就不过是清末新政的延续”这一说法,以上就是我的三点理由。
浅析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浅析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清朝末期新政和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
新政是清廷在对外压力和内部危机下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而辛亥革命则是带领中国走向新的政治和社会制度的一次重大革命。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深入浅出地分析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一、新政为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清朝末期的中国,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经济落后、民族危机等问题严重,清廷试图进行改革,并于1901年开始推行所谓“新政”。
清朝新政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多个方面的改革,其主要思想是以学习西方科技和文化为主,以提高国家实力和人民素质为目的。
清朝新政的主要措施包括创办新式学堂、兴办海军和维新派实行的变法等。
这些改革措施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不可替代的历史条件。
革命领袖孙中山曾说过:“如果没有清朝的新政,就不会有辛亥革命。
”二、新政催生了中国的近代市民阶层清朝新政的另一个影响是开始催生出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市民阶层。
新政推行的改革包括了社会制度的变革、教育和媒体的发展以及新生的工商业的出现,这些都为寻求好的社会机会的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像样的平台。
新政对土地制度和贸易加以改革,大量的商人和业主得以进入市场,导致了中国城市的迅速扩展,其中一个结果是大量的市民形成了一个繁荣的城市文化。
由此,中国开始崛起了一批有知识、开明、富裕、有地位和觉醒意识的市民。
这些市民成了反清起义和辛亥革命的重要支持力量。
三、新政增强了中国的抵御侵略力清朝新政的重大改革,进一步加强了中国的抵御侵略力。
早在清朝乾隆年间,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科技、军事、文化和社会制度都比西方先进。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逐渐落后,这与西方列强的强大武力、技术和制度有密切关系。
为此,清朝开始接受西方的先进成果,学习先进的工业、航海、冶金、通信和医学等知识。
这不仅增强了中国的抗侵略力,还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影响力。
这种影响越来越显著,到了辛亥革命时,中国新兴的市民阶层已经在列强面前有了一些更积极权利的表现。
第九讲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

18
清廷宣布“预备仿行立宪”
1906年9月1日,在五大臣回国后不到一个月,清廷即 颁布了“预备仿行立宪”的谕旨。后又设宪政编查馆,作 为筹备宪政的机关。清末新政进入了“预备立宪”的改革 阶段。 “时处今日,惟有及时详晰。但目前规 制未备,民智未开,若操切从事,涂饰空文,何以对国民 而昭大信。故廓清积弊,明定责成,必从官制入手,亟应 先将官制分别议定,次第更张……以备立宪之基础”。 ——《宣示预备立宪先行厘定官制谕》,《清末筹 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43页。
7
(一)“预约变法”上谕、督办政务处和《江楚会奏变法三 折》
清廷在庚子之变后实行新政主要原因: • 第一,八国联军血洗京师,朝廷亡命西安,庚子事变后的时局已经不 再是一般的“危局”、“变局”,而是统治阶级无法照旧统治一去的 一种“残局”。这种局势深刻地刺激了朝野内外,包括慈禧太后,使 他们认识到,必须改弦更张,整顿政治,才有可能继续维护清朝的统 治。 • 第二,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冲击下,清朝政局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统治集团内部顽固守旧势力江河日下,改革势力日益崛起。有人 说,戊戌政变杀年青、南方人多,八国联军杀老年人、北方人多。这 种南方与北方,年青人与老年人的背后,实际上是改革人物与顽固人 物的对立。在列强点名“惩凶”以后,顽固守旧势力从此江河日下。 这就为新政的推行减轻了阻力。与此同时,一些倡导洋务,倾向改革 的地方督抚如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等,在东南互保中已经显示了 足以与朝廷分庭抗礼的实力,在顽固守旧势力被铲掉一大批后,他们 的实力和地位进一步提高,从而成为新政的决策者和推行者。
《拉萨条约》(1904年)和中英《续订藏印条约》(1906):英 国在西藏取得大量特权,但承认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鄱阳湖危机:德国派炮舰驶入长江,要求租借鄱阳湖和洞庭湖一带 ,后由于英法美等国的介入而被迫放弃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分析
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长河中的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二者相辅相成的同时,也相互对立,辛亥革命极大地促进了清末新政的出台,清末新政又为辛亥革命奠定了良好的“思想、阶级、社会”基础,提供了重要的武装力量等,是辛亥革命爆发的重要导火线。
同时,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有着不同的目的,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国近代化发展以及封建帝制结束的速度。
一、对抗革命是清末新政推出的首要目的
就清末新政而言,是清王朝主持的一场改革,较大的规模、涉及范围广等是其显著特征,清王朝内忧外患、民族危机日渐加重是该清末新政所处的时代背景。
站在客观角度来说,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二者处于平行状态,清末新政的出台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而避免革命是不可忽视的关键性因素。
以“戊戌变法”为例,尽管并没有成功,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人思想的解放,利于对抗革命的同时,加快近代化发展步伐。
辛亥革命是在革命的基础上,优化完善生产关系,推动我国近代化,而新政是在改革的作用下,科学转变生产关系,维护皇统的同时,不断推动我国近代化发展。
也就是说,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二者具有鲜明的一致性特征,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对抗革命才是新政的根本所在,但组长革命也是新政的关键性功能。
二、清末新政全面推动近代化
在清末新政作用下,清末经济逐渐朝着工业化方向发展,清末政治不断朝着“民主化、法制化”方向发展。
在经济方面,清王朝以近代化方向为基点,出台了相关政策,农业、矿业、商业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在工业改革方面,清王朝制定了奖励政策,来促進工业持续发展;在商业方面,清王朝颁发了一系列谕令,比如,奖励商业、保护商业;在教育方面,清王朝废除了构
建的科举制,构建了全新的教育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也就是说,在历史长河,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有着相同的作用,为全面推动近代化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三、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异曲同工
1.经济改革
站在历史的角度来说,清末新政的政治、经济、法律体系、司法制度等改革都对辛亥革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经济改革便是其中之一。
抵制辛亥革命,维护帝制是推行清末新政的关键点,而将腐败的清王朝推翻,构建全新的共和国是辛亥革命的根本目的,说明二者属于对立关系。
由于覆灭清王朝是清末新政推行的根本结果,这符合辛亥革命的基础性目标,推动我国近代化是二者共同任务,这符合辛亥革命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客观要求。
辛亥革命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在我国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是不断受到西方先进思想影响的一批分子发起的,“经济、阶级”两大基础薄弱,思想文化方面也有待完善,清末新政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辛亥革命的缺陷,为其提供了重要的经济以及阶级基础,这是因为辛亥革命是一场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资产阶级阶级基础二者缺一不可。
同时,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落后的帝制,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没有顺利完成,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的中国并不具备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以及较强的资产阶级力量。
如果没有清末新政的推动,辛亥革命的作用更小,这是因为在清末新政期间,加快了经济改革步伐,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辛亥革命。
但清末新政的经济改革对辛亥革命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官僚、地主逐渐转变为资本家,在一定程度上壮大了资产阶级队伍,也具有鲜明的封建性。
2.政治改革
在清末新政政治改革作用下,清末阶级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官僚、地主纷纷投资厂矿,加上经济利益不断变化,他们的政治态度有了全新的变化,大都支持
清政府立宪。
在清末新政作用下,清政府和地方督抚之间的矛盾日渐激烈,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地方官僚权力受到限制,支持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推动了辛亥革命。
同时,在政治思想方面,清末新政对辛亥革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利于辛亥革命的爆发。
清末新政下爆发的立宪运动和辛亥革命属于对立统一关系,某些方面具有一致性,清末新政作用下,西方政治思想不断被传播,利于启蒙社会大众思想,使其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积极、主动参与到辛亥革命中,不断发展壮大辛亥革命队伍。
但在政治改革方面,清末新政对辛亥革命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壮大革命队伍的同时,人员混杂,也导致辛亥革命具有鲜明的不彻底性特点,辛亥革命成果有所缩小。
3.教育改革
站在客观角度来说,清末新政在教育改革方面的成效非常明显,各类新型学堂不断出现,科举制被废除,加快了封建文化的瓦解速度,培养出大批具备先进思想的分子,成为了辛亥革命的核心力量,对辛亥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在多方面因素作用下,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传统教育仍然占据一定位置,直接照搬照抄国外经验以及知识。
结语
总而言之,站在历史的角度来说,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研究者必须从不同角度入手客观评价清末新政政治、经济、教育、法律体系等改革对辛亥革命产生的积极影响、消极影响,辩证看待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二者的关系。
以此,为优化完善我国法律体系等提供重要参与依据,不断加快我国依法治国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