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护理操作规程

合集下载

【2024版】中心静脉导管规范化操作

【2024版】中心静脉导管规范化操作
的患者 选自《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
插管部位
中心静脉临时导管置管术置管部位 右颈内静脉 股静脉 中心静脉长期导管置管术置管部位 首选右侧颈内静脉 其他部位:左侧颈内静脉、颈外静脉
选自《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
只有颈内和颈外静脉不能使用时才使用锁 骨下静脉。最好不在有内瘘或准备做内瘘的一 侧使用中心静脉导管。
国家
通路 比例
德国
日本
西班牙
意大利
法国
新西兰
英国
瑞典
比利时
加拿大
美国
动静脉内瘘 移植血管
72
5
69
1
64
5
61
58
2
50
4
37
3
31
9
27
26
4
16
15
插管
23 27 31 39 40 46 60 58 73 70 69
其它 3
2
血管通路的分类
临时性血管通路:直接动静脉穿刺、动 静脉外瘘、经皮中心静脉插管等。
选自《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
中心静脉导管的适应症
中心静脉长期导管置管术适应症 肢体血管条件差,无法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 心功能较差不能耐受动静脉内瘘分流的患者 部分腹膜透析患者,因各种原因需暂停腹透,或短期可以
肾移植,用血液透析过渡,可选择长期导管作为血管通路 病情较重,或合并有其他系统的严重疾患,预期生命有限
纤维蛋白鞘
导管作为异物在血管内,血液流过时,纤维蛋 白沉积在导管周围,从而形成一层包裹在导管在 导管周围的套袖样纤维蛋白鞘。
采取介入套取方法将纤维蛋白鞘取出。其成 功率据报道可达92%---98%但也有报道仅为31%;
取栓失败可通过导丝更换新导管。

PICC(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护理常规

PICC(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护理常规

PICC(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护理常规PICC是一种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导管。

可以通过放射显影,为患者提供中期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7天一1年)。

一、置管前护理(一)用物准备治疗车、聚维酮碘、无菌透明贴膜(10cm×15cm)、注射器、生理盐水、肝素钠注射液、治疗巾、PICC穿刺套包、无菌手套棉签等。

(二)患者准备1、在置管前需向清醒患者解释置入PICC导管的必要性及操作过程PICC管的特点及置管的优点,以取得患者配合。

2、置管时的体位患者取平卧位,穿刺侧上肢外展90°。

(三)环境准备1、关闭门窗,避免人员走动。

2、避开生活护理,保证环境清洁,降低感染的风险。

(四)置管原则1、获得医嘱,与患者或家属谈话告知置管所有可能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必须在患者签署知情同意后才能置管。

2、由受过专科培训、有资质的专科护士进行操作,按照置管操作规范实施置管。

3、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和手卫生规范。

4、置管后常规行影像学检查,确定导管尖端位置位于上腔静脉中下l/3处。

5、置管后建立置管护理记录和PICC患者置管整体管理制度,并在数据库中保存。

二、置管后护理(一)观察评估导管1、置管后妥善固定PICC导管,应用无菌透明贴膜,面积为10cm×15cm,防止导管脱出。

X线确定导管尖端位置,做好记录。

2、每日评估穿刺点有无渗血、渗液,上肢有无疼痛、红肿不适,触摸穿刺点周围有无硬结等情况。

3、每12小时测臂围一次,测量时手臂外展90°,在穿刺点以上l0cm的部位测量(同穿刺前测量标记处),并记录。

4、若臂围周长增加小于2cm,继续观察,增加2cm或以上,高度怀疑是血栓的早期表现,应予以相应的检查及处理。

5、若置管后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应抬高患肢,避免剧烈运动;冷/热湿敷,20分钟/次,4次/日;或涂多磺酸动多糖软膏,若二天后未见好转或更严重,应予以拔除。

中心静脉置管护理

中心静脉置管护理

常规输液或给药后10ml: 输注TPN后:20ml 输血或血制品后:20ml 取血后:20ml 儿童病人常规维护:3ml 儿童病人输血或取血后:6ml 注意使用脉冲式方法冲洗。
特别限制生理盐水入量的病人减半
:如果有抽血、输血或输注其它粘滞性药物,应先用
20ml生理盐水,用脉冲方式冲管后再接其它输液。


六、导管移位或脱出:主要是由于导管固定不 妥,肢体活动过度和外力的牵拉。 预防的重点:在于妥善固定导管,留在体外的 导管呈“S”形成弧形固定。已利于导管外力牵 拉时有一定的余地,同时在更换敷料时应注意 向心端揭开敷料,置管后做好记录,每次更换 时注意观察导管的刻度,判断导管有无脱出。 此外,还要重点加强宣教,指导病人置管侧肢 体勿负重和过度活动。
自下向上拆除原有敷料 检查穿刺点有无红肿、渗出 再次洗手,打开无菌换药包, 戴好无菌手套 用酒精清洁皮肤三次,直径达10cm 碘伏消毒三次,直径10cm,两侧至臂缘 贴好新的贴膜注明更换敷料时间和姓名 用纱布敷料应24h更换。
常见的并发症与预防
穿刺处渗血 机械性静脉炎 导管堵管 导管相关感染 血栓形成 导管移位或脱出
时间短 不精确
流速
选择血管要求 穿刺时病人体位 适应症
较慢
肘部静脉条件良好 上臂外周90
较快
无特殊 仰卧头低脚高位 重症急诊病人
°
稳定状态输液

PICC的全称: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导管尖端位于腔静脉

3、准备插管


打开无菌包,建立消毒区 将导管等无菌物品打入无菌区 在注射器中抽足量生理盐水
4、预冲导管

血液透析中心静脉留置导管连续操作规程

血液透析中心静脉留置导管连续操作规程

血液透析中心静脉留置导管连接操作规程准备碘伏消毒棉签和医用垃圾袋

打开静脉导管外层敷料

患者头偏向对侧,将无菌治疗巾垫于静脉导管下

取下静脉导管内层敷料,将导管放于无菌治疗巾上

分别消毒导管和导管夹子,放于无菌治疗巾内

先检查导管夹子处于夹闭状态,再取下导管肝素帽

分别消毒导管接头

用注射器回抽导管内封管肝素,推注在纱布上检查是否有凝血块,回抽量为动、静脉管各2ml左右。

如果导管回抽血流不畅时,认真查找原因,严禁使用注射
器用力推注导管腔

根据医嘱从导管静脉端推注首剂量肝素(使用低分子
肝素作为抗凝剂,应根据医嘱上机前静脉一次性注
射),连接体外循环

医疗污物放于医疗垃圾桶中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cvc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

cvc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
静脉置管的并发症相对较少,如 感染、气胸等。
临床应用案例分享
案例一
一位患有严重心衰的患者需要接受长期输液治疗,通过CVC中心静脉置管进行输液,不仅 减少了穿刺的痛苦,还保证了药物的准确输注,使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案例二
一位肿瘤患者需要接受化疗药物治疗,由于药物刺激性大,对血管损伤严重,通过CVC中 心静脉置管进行输液,避免了药物外渗和血管损伤,保证了治疗的安全性。
CVC中心静脉置管简介
CVC中心静脉置管是什么
CVC中心静脉置管是一种将导管插入中心静脉的医疗技术, 常用于重症监护病房(ICU)、急诊室、血液透析室等医疗场 所。
CVC中心静脉置管的导管一般插入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或 股静脉等中心静脉,可以长期保留,用于监测中心静脉压、 输血、输液等操作。
CVC中心静脉置管的应用
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
熟悉血管解剖结构
了解目标血管的走向、位置及毗邻结构, 有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
注意观察患者反应
在置管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 有异常及时停止操作。
保持无菌操作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感染。
掌握穿刺技巧
熟练掌握穿刺技术,控制进针角度和力度 ,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合理选择穿刺点
对导管的影响。
特殊操作
02
术后需进行特殊操作,如调整导管位置、更换敷料等,需注意
操作规范和技巧。
特殊病情
03
术后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处
理。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导管感染
导管阻塞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定期更换敷料和导管, 如发生感染需及时处理。
保持导管通畅,避免打折、扭曲等,如发生 阻塞需进行相应处理。

中心静脉导管(下机)操作规程

中心静脉导管(下机)操作规程

中心静脉导管(下机)操作规程
下机
准备阶段
1.护士: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帽子、手套。

2.用物准备:治疗车或治疗盘、置管换药下机包(碘伏棉签2包、治疗巾
1块、碘伏纱布2块、无菌干纱布2块、清洁手套1副、无菌手套1副、弯盘2个)、封管液、无菌敷贴、胶带4条必要时备用。

4.患者:告知患者下机,消除紧张情绪,颈内留置导管患者戴口罩。

1.按照SOP流程下机操作。

2.测体温及生命体征。

3.打开治疗巾,打开无菌纱布,保证留置导管的导管腔不处于开放状态,
回血完毕,用碘伏纱布消毒连接处,分离接头,分别用碘伏棉球消毒管口及螺纹,用生理盐水10ml将管内的血液脉冲式冲洗变白,根据管腔上标明的容积注入肝素盐水封管,关闭导管夹,加盖肝素帽。

4.再次消毒导管,用双层无菌干纱布包裹,妥善固定在皮肤上。

5.揭去无菌干纱布,再次消毒导管插管处皮肤及清除胶布痕迹。

6.伤口敷料贴于置管处皮肤上,并注明换药时间、换药者工号。

7.教育和指导患者进行留置导管的生活护理管理。

宣教内容
1、股静脉导管患者保持会阴清洁,患侧下肢不得弯曲90度并受压,也不
宜过多起床活动,以防血栓形成
和血管壁损伤。

2、留置导管患者穿脱衣服时注意保护导管,以免导管拉出,引起出血,
有出血者局部压迫止血,必要时拔管止血。

3、留置导管期间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防止周围皮肤感染。

出现
胃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应告知医生。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操作及护理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操作及护理

经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一种新的静脉输液技术。

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可避免反复静脉穿刺带来的痛苦,减少某些药物渗出所致的静脉炎、静脉硬化,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PICC成本高,如置管失败,或置管后护理不当,会给患者造成躯体痛苦及经济损失,因此如何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及其维护质量,减少并发症,是PICC专科护士研究重点。

现将我们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1 PICC置管1.1置管前宣教与患者及家属讲解置管的优势、操作过程、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费用情况,使患者及家属对置管心中有数,消除紧张心理,配合置管,并签署PICC置管同意书。

1.2合理选择穿刺部位首选贵要静脉,其直、短且静脉瓣少。

其次为肘正中静脉、头静脉。

左侧的静脉路径较右侧长、弯曲,插管时难度较大且容易损伤血管内膜,故穿刺最好选择右侧肢体。

最佳穿刺点为肘窝下两横指处,穿刺点过高可能损伤神经及淋巴管,穿刺点过低则血管相对较细,易引起血流障碍和机械性静脉炎等并发症。

1.3选择合适型号的导管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治疗需要,选择合适型号的导管。

接触导管前尽量将手套上的滑石粉冲洗干净。

1.4置管注意事项置管前将患者床头抬高15度。

当导管送至腋静脉时需要让患者头部转向置管侧,下颌尽量贴近肩峰,低于置管侧锁骨下窝,或让助手协助用手压迫置管侧的颈静脉,防止导管向上进入颈静脉。

选择贵要静脉置管时,手臂外展90度为宜,选择头静脉置管时,手臂外展与身体角度小于30度,摆放体位合适,可减少导管异位几率。

穿刺时严禁来回探测血管,以免对血管内膜造成机械性损伤。

1.5避免PICC尖端异位导管进入静脉后不能准确进入上腔静脉的中下1/3处,即导管异位。

导管异位会引起血液不畅,并发深静脉血栓;导管尖端进入右心房会引起心律失常、损伤心肌或瓣膜,甚至发生心包填塞。

为此,PICC置管后我科均进行DR胸片检查,确定导管尖端位置,一旦发现PICC尖端异位,立即处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中心静脉置管护理常规5篇

中心静脉置管护理常规5篇

中心静脉置管护理常规5篇中心静脉置管护理常规(一)【置管前准备】1.签得知情同意书,选择合适穿刺部位及患者体位。

2.备好所需物品及药品。

3.穿刺者准备。

【置管中配合】1.协助医生进行皮肤消毒及插管等操作。

2.密切观察患者心电图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协助置管者清理用物。

【置管后护理】L输液的管理:1)妥善固定,保持通畅2)遵医嘱合理控制补液速度与虽4)尽虽避免由中心静脉输入血液制品5)血管活性药物应单独通道泵入,保持通道上其他液体速度基本匀速,避免快速扩容等。

2.监测中心静脉压及护理。

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2)正确连接,保持管路连接紧密内无气泡。

3)保持导管在位,管路通畅,使用加压袋肝素盐水持续冲洗,保持测压系统密闭。

4)在病人安静状态下,换能器置于正确位置(平卧位腋中线第四肋间),测压前调零。

5)再次检查测压系统与中心静脉导管是否通畅,观察记录测得的中心静脉压,观察变化趋势。

3.局部护理:1)穿刺部位用无菌敷料覆盖,局部有分泌物污染可能优先选择透明贴膜、渗液较多者可选择无菌纱布。

透明贴膜24小时更换,以后每周更换一次,必要时及时更换。

3)观察穿刺点出现红肿、脓性分泌物等时及时提醒,留取培养标本,必要时拔除导管。

4.并发症监测及护理:疼痛和炎症;出血;空气栓塞;局部血肿;气胸;心律失常;感染。

5.预防感染:1)穿刺部位用无菌敷料覆盖,必要时更换敷料。

2)保持测压系统密闭。

3)接触导管手卫生处置,输液或静脉注射前后严格消毒。

4)输注营养液和血制品后及时用生理盐水冲洗。

5)尽虽避免由中心静脉管内抽血。

6.拔管后护理:1)遵医嘱留取培养标本送检。

2)拔管后按压穿刺点5分钟以上至不出血,有出血倾向者、导管留置时间长或存在其他出血可能者加长按压时间。

3)停止按压后,局部覆盖无菌纱布辅料,继续关注局部止血效果。

中心静脉置管护理常规(二)一、概念经体表穿刺至相应的静脉,插入各种导管至大血管腔内或心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护理操作规程
◆上机
1.消毒、铺无菌巾。

2.抽吸出管腔内肝素盐水(每腔1.5-2ml)弃去,并检查导管的通畅性(快速回
抽)。

3.如遇导管血栓,回抽不能或不畅,不可强行推注,并通报医生,必要时溶栓
处理:尿激酶1~2万u+NS2-3ml轻缓注入腔内,关卡停留15~30分钟后,再试以回抽。

4.连通血路通管,开启血泵后,检查供血端的流量是否充足,回血端的静脉压
是否过高。

如遇供血不足,可试以短时的管路反接观察,并注意及时正接过来。

5.检查连接口,妥善固定管路,盖以无菌巾。

◆下机封管
1.先用生理盐水若干毫升冲净导管内血液,直至导管内无血迹。

2.充注肝素盐水封管。

肝素浓度:一般情况为20~25mg/ml;有出血倾向者
5-10mg/ml;必要时或用低分子肝素液封管,充注量1.3-1.5ml/腔(用5ml以下的注射器)。

3.关闭夹子,拧紧管帽,纱布覆盖、固定。

★上、下机应尽量减少导管接口暴露时间,避免污染。

◆换药
1.每次透析均予换药。

透析间隔在5天以上者,在其间应另加一次换药。

2.消毒范围要足够大,包括皮肤和导管两部分,彻底消除血痂,污垢。

3.换药中要检查局部皮肤有无感染、导管的固定是否妥当,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通报医师,并作相应处理。

附:封管每支肝素2ml,加NS3ml,A端注1.3ml,V端注1.1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